羅平這座百年古橋,有多少人知道它的來歷?

羅平永康橋,為石頭砌成的建築文物,位於雲南省羅平縣老江底與貴州省興義市烏沙鎮岔江交界處,是歷史上滇桂黔通行往來和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有“滇黔鎖鑰江底渡”之稱,故而又名“江底橋”。從羅平出發,經過長底、岔江一小時左右就可到達。永康橋橫跨在雲南、貴州兩省交界處,南北兩岸河邊險峻陡峭的懸崖絕壁上。

羅平這座百年古橋,有多少人知道它的來歷?


這裡,美的不僅是一座造型優美、雄偉壯觀、古樸精緻的石橋,還有美麗的邊界風光,險峻的峭壁峽谷,碧綠清透的黃泥河水以及那些鑿於石壁、石碑上的文字,自然風光與歷史人文相互交融,探尋一方風景,瞭解一方歷史。

羅平這座百年古橋,有多少人知道它的來歷?


羅平這座百年古橋,有多少人知道它的來歷?


永康橋始建於“民國”六年,即公元1918年11月正式動工興建,1920年竣工。橋為石頭砌築的三孔拱橋,橋身全長79.2米、寬6.74米、高42米,中間一孔跨徑為21米,南北兩邊的兩孔跨徑均為8.4米。永康橋中間兩個主橋墩建立在河岸兩邊的岩石上,橋面為青石鋪墊,橋面中間高處是一平面,南北兩邊有緩坡形踩踏式臺階各10級。橋面東西兩邊都有高一米的石頭護欄,保障過橋行人的安全。橋南北兩邊橋頭各有一對石頭獅子。中間橋孔頂部中央下面,懸掛有斬蛟鎮橋寶劍一把。橋面以青石逐級鋪就,從橋中心向兩邊對稱降低。

石橋三孔,兩側橋肩落於岸壁岩石之上,中孔及邊孔靠河心的券拱砌石落於河床底部砌築起來的兩個金剛牆(橋墩)上。金剛牆料石厚重,設計科學。上游迎水面的分水,一尖角迎向河道來水,大大減小了橋墩迎水面積,對橋體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永康橋河谷段橋面長34米,金剛牆高近10米,加上矢高部分、孔洞券拱石及橋面石高度達到20餘米。建橋選用巨石,料石經人工加工後石體規整,石面統一採用打磨工藝。

羅平這座百年古橋,有多少人知道它的來歷?


橋的兩頭都連接著雲南貴州兩省的古驛道。如今的驛道還在,但除了落葉和雜草覆蓋下隱約可見的石頭路,很難見到行人的身影,很難想象當時客商馬幫迎來送往的熱鬧景象。但石壁上“滇黔鎖鑰”四個大字,足可以證明這裡曾是雲貴交通的咽喉,是客商往來的必經之路。

永康橋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為兩省人民交通往來提供了方便,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歲月滄海桑田,時代飛速變遷,道路的改進,交通工具的變革,終究還是讓永康橋沉寂了,沉寂成一方風景。

羅平這座百年古橋,有多少人知道它的來歷?


順著橋邊往下行,可以一直到河邊,仰望永康橋,橋身顯得更是高大偉岸。河水碧綠清澈,兩岸峭壁林立,腳踏之處,全是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石頭,石頭表面光滑卻又溝壑萬千,這是奔流的河水長期沖刷形成的風景。它們一個個美麗的造型反覆在講述著曾經的故事,河水奔騰過,咆哮過,只是現在的我們沒有遇上而已。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史學家、文學家——徐霞客,在其遊記中對江底渡口的記述雲:“若溪渡之險,莫如江底,崖削九天,嶄嵌九,盤江朋圃(今雲南彌勒縣南境)之渡,皆莫及焉。”可見江底渡口擺渡過河之凶險。

羅平這座百年古橋,有多少人知道它的來歷?


永康橋南岸,連接橋頭的驛道與北岸驛道形狀相同。在南岸山坡近頂部,距古驛道不遠的地方,保存有石砌碉樓一座,整體呈圓柱形,由經過精細加工等厚的石料錯縫砌築。這座碉樓(木質建築部分已毀),俯瞰永康橋及山間古道,視野非常開闊,是控扼永康橋要衝的軍事堡壘。貴州境內有兩塊石碑,有兩處摩巖文字。其中“滇黔鎖鑰”四個大字蒼勁有力,就是鑿於石壁上的摩巖文字。

羅平長底大橋修建後,永康橋來往的人員逐漸減少。如果不是經常出入永康橋的本地人,只要來到江底,都要沿著蜿蜒盤繞的小道觀賞岸邊的碑石壁刻,駐足橋頭放眼上下游的勝景和撫摸著橋欄俯視大橋的偉壯雄姿。這裡的山、水、橋統成一畫又各具風騷。兩岸突兀的山峰相距相鄰,相顧相視。

如今,古驛道還在,石碑摩巖還在,穿行古橋,穿越時空,靜靜地彷彿能聽到馬幫經過古道。

——更多羅平本地信息,微信搜索【羅平範兒/luopingf】微信公眾平臺查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