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雲南推動黨的建設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決戰雲嶺誓脫貧

他山之石|雲南推動黨的建設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決戰雲嶺誓脫貧

瀾滄縣雪林村自波良子寨新顏

“雲南貢山縣獨龍江鄉的鄉親們:你們好!你們鄉黨委來信說,去年獨龍族實現了整族脫貧……我很高興,向你們表示衷心的祝賀!……”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給雲南貢山縣獨龍江鄉的鄉親們回信了,雲嶺大地一片歡騰。

雲南,這個祖國西南邊陲的美麗區域,是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除漢族以外,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數民族有25個,“直過民族”獨龍族的脫貧,是雲南脫貧攻堅畫卷上絢麗的一抹。近年來,雲南堅持工作向脫貧攻堅聚焦、資源向脫貧攻堅聚集、力量向脫貧攻堅聚合,把黨的力量彙集到脫貧攻堅最前沿,著力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推動黨的建設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相互促進,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組織保證和幹部人才支撐。

2012年底,雲南全省有農村貧困人口804萬,2018年底減少到181萬,貧困發生率從21.7%下降到5.38%,建檔立卡貧困村從8502個減少到3434個,貧困縣從88個減少到40個。

如今,雲南離消除絕對貧困的目標越來越近了……

盡銳出戰,十萬幹部駐村扶貧

一襲迷彩服,一雙膠頭布鞋,眼前的人叫楊雨江,往羊圈裡一紮,誰曾想他竟是省委組織部公務員二處副處長。楊雨江說,多走多看,和群眾打成一片才能更好地摸清致貧原因、尋找解貧之道。他雖然來蘭坪縣才一個多月,但對當地的情況已經瞭然於胸。

今年2月,雲南省委從省直單位、省屬企業以及昆明市、玉溪市選派90名優秀幹部下派到怒江州、鎮雄縣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其中就有楊雨江。

脫貧攻堅進入攻城拔寨的衝刺階段。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戰場,雲南著力強化直接幫扶力量,向每個貧困縣選派1名駐村工作隊總隊長、1至2名副總隊長,從縣級以上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中央駐滇單位選派幹部擔任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員,確保建檔立卡貧困村一村一隊、 全部覆蓋,脫貧攻堅期內駐村工作隊保持相對穩定。據統計,近年來全省累計派出2.2萬名幹部擔任第一書記,派出11萬名幹部駐村幫扶。

脫貧攻堅非常之事,當用非常之人。“政治素質好、熱愛農村、善於做群眾工作、作風紮實是第一書記選派的首要條件,重點是後備幹部和優秀年輕幹部。”雲南省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對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班子不團結的村,主要選派黨建工作經驗豐富的幹部;對缺乏產業發展優勢的村,主要選派熟悉現代農業、農產品加工、市場營銷的幹部,實現村情實際和幹部特長‘精準配對’。”

為了加強扶貧幹部隊伍建設,雲南推出了系列“組合拳”。

培訓充電,破解扶貧幹部能力短板。僅2018年以來,全省舉辦脫貧攻堅工作各類培訓班9483期,累計培訓幹部112.7萬人次;舉辦脫貧攻堅“送教下鄉”培訓班23期,培訓各類扶貧幹部6760人。今年3月,在雲南組織幹部學院剛參加完集體充電的鎮雄縣芒部鎮黨委書記熊良純收穫頗多:“這次設置的課程都是我們這些基層黨委書記所急需的,產業發展、易地扶貧、鄉村振興等基層的具體工作都需要黨建來引領,這次我們都學到了,我對抓黨建促脫貧攻堅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嚴格管理,確保幹部撲下身子沉到扶貧一線。雲南在縣鄉兩級均建立駐村工作領導機構,加強駐村工作隊管理和指導;制定工作例會、考勤管理、工作報告、紀律約束、分片包組、民主評議等管理制度,同時為全省工作隊員安裝“雲嶺先鋒”手機APP,在網上實行動態監管,防止“掛名走讀”現象;分類制定總隊長(副總隊長)、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責任清單,將駐村工作任務具體化、明晰化。

不勝任、不履職、不盡責,堅決召回!據云南省委組織部透露,3年來,雲南累計召回撤換工作隊員272人。蘭坪縣委組織部部長褚金江介紹:“對於召回幹部,我們會先進行一個月的培訓再行試崗,合格的才能繼續駐村,不合格的按照相關規定處理。”

重用脫貧一線幹部,樹立鮮明用人導向。在保持貧困縣鄉黨政正職穩定的同時,2016年9月以來,雲南共提拔使用脫貧攻堅中實績突出的14名貧困縣黨政正職和55名貧困鄉鎮黨政正職,組織調整了不擔當、不作為、不勝任現職的11名貧困縣黨政正職和69名貧困鄉鎮黨政正職。2018年,全省共提拔使用了830名在脫貧攻堅一線政治表現過硬、工作實績突出的幹部。一名長期在基層工作的縣委書記激動地說:“我今年已經52歲了,平時不跑也不要,只知道埋頭幹好工作,特別現在又在脫貧攻堅崗位上,根本想不到組織會提拔自己!”

關心關愛,激發扶貧幹部如火般的鬥志。去年8月,鹽津縣稅務局扶貧幹部張金玲和同事在扶貧途中突發交通事故,3人不同程度受傷。省委書記陳豪批示要求“要全力以赴採取措施進行救治”,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協調雲南、四川兩省3市的專家對張金玲進行全力救治。張金玲出院後第一時間給陳豪寫了一封信:“萬語千言不足以表達我的感恩之情,一次挫折不會折斷我奮飛的翅膀,貧困不除,我絕不離開脫貧一線,絕不離開扶貧崗位,康復後我將繼續奮鬥……”

建強支部,夯實脫貧攻堅的戰鬥堡壘

2014年以前,雲南楚雄州姚安縣官屯鎮巴拉鮓村是一個貧困發生率高達37.8%的彝漢雜居村。2016年,官屯鎮黨委將年富力強、辦法多、敢於擔責的鎮黨委副書記劉海下派到村裡任黨總支書記。而後,1名外出務工返鄉人員、1名中專畢業生相繼被選進村“兩委”班子。

在新班子的帶領下,巴拉鮓村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便民服務大廳建起來了,成立了4支黨群志願者服務隊,引進企業發展芥菜示範種植200畝,建成投資3000多萬元的蠶種制種廠,惠及4個村民小組145戶,帶動65戶貧困戶。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雲南堅持黨建扶貧“雙推進”,開展農村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實施農村“領頭雁”培養工程,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引領發展能力,充分發揮黨員帶頭致富帶領致富作用。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為築牢脫貧攻堅的一線堡壘,迪慶州在村(社區)全部設置黨總支,總支書記為縣管幹部,從縣鄉機關中下派184名優秀黨員幹部擔任村(社區)黨總支書記,併為其中的86名黨總支書記解決副科待遇。

從維西縣葉枝鎮派到同樂村擔任村總支書後,和政國經過仔仔細細的調研,決定帶領村民種植中藥材。沒資金、沒技術,群眾不敢幹,和政國就動員自己的聯繫戶和黨員先種。碰到技術難關,他就帶著黨員外出實地考察,併購買秦艽、重樓、珠子參等中藥材種子發給困難群眾種植。由此,群眾的顧慮漸漸消除。目前,同樂村已發展中藥材種植2200餘畝,戶均7畝多。

黨支部建有標尺,抓有方向。一進香格里拉市五境鄉澤通村村委會辦公場所,一塊碩大的展板立刻映入記者眼簾,以“五個有”為目標的“紅旗工程”,對村“兩委”班子的日常工作、黨員先鋒作用的發揮、陣地建設的要求等都寫得清清楚楚。澤通村黨總支通過嚴格執行支部規範,群眾對黨組織越來越信任,村子的發展如火如荼,今年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的收益預計可達420餘萬元。

強村帶弱村,支部“抱團”促脫貧。陸良縣大漠古鎮篩選出4個班子戰鬥力、綜合實力、輻射帶動能力相對強的村黨組織,與4個班子相對較弱、集體經濟薄弱、群眾增收乏力的村級黨組織,按照一對一的形式結成對子,充分發揮強村的組織優勢和資源優勢,把成熟的經驗推廣到後進村。通過實施“強村與弱村結對幫帶工程”,4個弱村黨總支全部“晉位升級”,村級集體經濟全部實現零的突破,貧困戶脫貧銷號494戶共918人,脫貧攻堅首戰告捷。

建強村級活動陣地,凝聚幹部群眾脫貧精氣神。經過多年的持續推進,全省共投入建設資金65億多元,累計建成2.7萬多個村民小組活動場所,基本實現所有村民小組都有可供使用的活動場所。整合資金3.16億元,建成1701個鄉鎮食堂、廁所、澡堂、圖書室、文體室、開水房、電視房等“七小”設施,鄉鎮幹部職工工作和生活條件得到有效改善。

雲嶺大地上,越來越多的基層黨組織成為群眾脫貧的主心骨。30多歲的郭丁香夫婦是彌渡縣德苴鄉新和村村民,以前在外省務工,扣除房租、來回路上的花銷,賺不到多少錢,生活依舊貧困。後來,在村黨總支的帶動下,他們回鄉蓋起了牛圈養起了肉牛,從起初的養3頭牛開始,到現在的越來越多,郭丁香說:“現在一年可以賺不少錢,還可以照顧家中的老人小孩,比打工強多了。”

建合作社,因村制宜發展特色產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地方的發展,關鍵在於找準路子、突出特色。欠發達地區抓發展,更要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做好特色文章,實現差異競爭、錯位發展。

立足高原特色,雲南各級黨組織切實擔負起引領產業發展的職責,探索“黨支部+龍頭企業+貧困戶”“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黨支部+協會+貧困戶”等多種各具特色的“黨支部+”扶貧產業模式,通過整合多方力量,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

易地搬遷後的維西縣慶福村嚐到了甜頭。村黨總支結合縣鄉村產業發展思路和當地種植中藥材的傳統,成立了以村黨總支第三支部書記李紅光為法人的“維西巖東種養殖農業合作社”,與龍頭企業雲南蘭草公司簽訂收購合同,整合200餘畝土地,集中連片進行中藥材規範種植,並形成了黨支部搭臺、農戶為主體、龍頭企業為紐帶的模式。

去年,慶福村東山組僅中藥材種植戶均增收6000元以上,群眾有了穩定的收入渠道。“過去,村民只種玉米和馬鈴薯,勉強維持溫飽。現在村民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併到合作社打工,就有了地租、務工、年底分紅三項收入,去年合作社給群眾的分紅達到13萬餘元。”維西巖東種植養殖農業合作社負責人李紅光說。

“特色種植業有15項,羊肚菌、中草藥材、花卉種植……;特色養殖有5項,山羊、生態土雞……”記者在怒江採訪中發現,怒江州不僅組織每個村成立1-2個農民合作社,通過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組織實施產業扶貧項目,還在特色兩字上做足了文章。怒江州產業扶貧工程指揮部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怒江州地處群山之中,交通成本高,如果不做好特色文章,在市場上就沒有競爭力了。”

2019年3月25日,蘭坪縣建浩農業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柑橘基地,山坡上一棵棵柑橘樹滿綴白色的花朵,孕育著希望的果實。得知公司負責人和建忠從礦業轉型發展現代種植養殖業,帶動1755戶貧困群眾戶均增收7900元,陳豪十分高興地對當地幹部說,要大力培養扶持致富帶頭人,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帶動更多當地群眾早日脫貧。

雲南的深度貧困地區注重引進龍頭企業,拓寬特色產業發展之路。結合永春鄉在冰葡萄種植上的區位優勢,維西縣引進帕巴拉冰酒銷售有限公司,吸納新技術、打造新基地,帶動資源開發與貧困群眾增收。如今,維西的冰葡萄已經打開了市場,種植戶脫貧指日可待。“種植玉米畝收入是800-1000元,而冰葡萄的畝收入可達5000元。”維西縣扶貧辦相關負責人算了這樣的一筆賬。

感恩教育,讓貧困群眾的鬥志昂揚起來

一位嗜酒如命、無所事事的極度貧困群眾,在掛包幫幹部的教育引導感化下,逐漸改變陋習,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被激發出來,一心撲在發展上,最後成了致富榜樣。以保山市昌寧縣脫貧故事為原型編排的小品《酒仙新生》的上演,引發了不少群眾的感慨和共鳴。

故事主人公的蛻變得益於一場活動。2017年8月,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發出通知,在脫貧攻堅中深入開展“自強、誠信、感恩”主題實踐活動,針對一些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和安貧、守貧觀念,採取多種方式,激發內生動力,促進脫貧攻堅健康發展。

政策宣講走進田間地頭,感恩教育春風化雨。迪慶州分領域在全州全覆蓋開展“感黨恩”主題實踐活動,不斷擴充“擁護核心·心向北京”主題教育內涵、載體,進一步凝聚全州黨員“知恩感恩、奮力脫貧”的思想共識。大理州彌渡縣巧借花燈文化,編排出花燈說唱《扶貧之歌》、方言小品《精準扶貧》等一批鄉村文藝精品。

如今,走在貧困鄉村,“脫貧光榮守貧恥”“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靠人吃飯空米缸,下田流汗谷滿倉”等勵志標語隨處可見。

“我要退出貧困戶!”2018年,追格鄭重地向村“兩委”提出申請。今年53歲的追格,是德欽縣佛山鄉江坡村吉里村民小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黨的政策扶持下,她發展葡萄種植和肉牛養殖業,父親的醫療費可以報銷,孩子的學費也有了著落。

以身邊的榜樣感染人、以現實的故事教育人。一時間,雲南全省各地紛紛選樹、表彰脫貧先進典型,有的村隆重發布了脫貧光榮榜,一批脫貧戶領到了政府頒發的脫貧光榮牌證。“我要脫貧”成為許多貧困群眾的心聲。

伴著感恩教育的不斷深入,一些黨員群眾自發形成了感恩組織,向貧困戶釋放出巨大的感召力。在香格里拉市五境鄉澤通村,黨員格茸退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帶領4名群眾成立了“精準扶貧感恩連”,他們經常扛著黨旗、佩戴黨徽,為貧困戶宣講扶貧政策、解決力所能及的困難。現如今,感恩連已經增加到48人,成為迪慶高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感謝共產黨”。春節已經走遠,巍山縣青華鄉建檔立卡戶張永增家新房子的對聯還很鮮豔。說起這副對聯,他的妻子有些害羞,“以前是人家(扶貧工作隊員)要我們貼上的,現在是我們自己要貼的。”正是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讓她產生了微妙的心理變化。

……

距離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已經不足2年了,雲南脫貧成績顯著,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2019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實現——130萬貧困人口淨脫貧、2457個貧困村出列、31個貧困縣摘帽、7個“直過民族”整族脫貧……

號角聲聲催人奮進,戰鼓陣陣急速行軍。縱覽紅土高原,一批批幹部翻山越嶺,一個個支部挺立潮頭,一項項產業破土而出,只為一件事:

——在雲嶺大地決戰脫貧!

(轉自《中國組織人事報》2019年6月14日01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