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回顧運城共產黨人的歷史貢獻

不忘初心,更加堅定我們前行的步伐

——運城黨組織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發展歷程、主要貢獻及啟示

■駱新愛

回望歷史,是為了堅定初心,走向更加光輝的未來!

回顧運城黨組織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光輝歷程,更加堅定我們前行的步伐!

運城是山西建黨較早的地區之一,黨組織始建於大革命後期。土地革命時期,運城一度是山西黨的發展鬥爭中心。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更成為通往延安革命聖地的重要咽喉和交通要道,特別是全國解放戰爭時期,運城人民為晉南戰役、運城攻堅戰,支援陝北解放區,保衛延安,保衛黨中央,解放全中國,作出了重要貢獻。僅新中國成立前,為民主革命做出壯烈犧牲的英雄兒女達6100餘人。

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

運城黨組織的誕生、發展和成長壯大

(一)星星之火——運城黨組織的創建(1925—1927年大革命時期)

1925年冬,響應黨中央“趕快擴大我們的組織”“擴大黨員數量”的指示,運城籍早期共產黨員王鴻鈞(臨猗人)、鄧國棟(河津人)、楊振鐸(芮城人)、王佔京(萬泉人)、李子和(夏縣人)等回到家鄉開展建黨工作。1926年春,中共太原地執委書記崔鋤人(河南人)、組織部長王鴻鈞在駐運城的山西省立二中建立了運城黨的歷史上第一個支部——中共運城支部,書記為祁金蘭,黨員4人(祁金蘭、王月春、馮彥俊、喬子甲)。同年7月,中共河東支部幹事會成立,協調和領導省立二中支部(中共運城支部的改稱)以及駐運城的省立二師支部、中共鹽池支部,共有黨員26人。

隨後,運城各縣的建黨活動如雨後春筍般紛紛破土而出。1927年7月,運城地區第一個中共縣委——中共安邑縣委成立。至此,全區共建立了13個黨的支部,1箇中共縣委,黨員發展到92人。黨組織的活動也不斷深入,除了組織學生集會遊行、給“滬案援助會”募捐800塊銀元外,還組織發動了安邑縣農民的反貪官運動、新絳大益成紗廠工人要求增加工資的罷工鬥爭以及夏縣的“反徵糧滯納罰金”運動等等,每次運動都有成千上萬的群眾參加,擴大了運城黨組織在群眾中的影響。

不忘初心!回顧運城共產黨人的歷史貢獻

(二)曲折歷程——河東特委的誕生及發展(1927—1937年土地革命時期)

1927年“四一二”以後,國共合作破裂,黨組織遭到破壞,黨中央號召各地黨組織開展武裝鬥爭。為了統一領導河東地區的武裝暴動,1928年6月,山西臨時省委在夏縣堆雲洞召開會議,成立了中共河東特委(書記馮彥俊)。這是運城第一個全區性的黨組織,即運城市委的前身。在特委的領導下,黨員人數一度發展到119人。

之後,因形勢發生變化,山西黨組織和運城黨組織均遭到破壞,山西省委改為山西特委,劃歸順直省委領導。運城黨組織被捕18人,全區有組織關係的黨員僅有20餘人,河東特委改為河東特別支部。

事實上,土地革命戰爭10年,運城黨組織隨著山西黨組織的破壞、恢復,再破壞、再恢復而不斷髮生變化,先後經歷了河東特委、河東特別支部、河東中心縣委,再到河東特委、河東中心縣委等時期,在曲折中得到了發展,黨的活動一直沒有停止。特別是1934年初到1937年,河東黨組織與上級失去聯繫,實際上黨組織一直在嘉康傑同志的領導下開展革命活動。1934年在絳縣華山廟組建了運城第一支共產黨領導的紅色武裝——絳縣紅軍游擊隊;1936年春,為策應紅軍東征,在中條山成立紅軍晉南遊擊隊,開展武裝暴動;此外還組織了平陸奪槍、稷王山暴動(未遂)等等。這些鬥爭不僅錘鍊了運城黨員,還在山西乃至北方地區產生了重大影響。

不忘初心!回顧運城共產黨人的歷史貢獻

嘉康傑 (資料圖)

(三)成長壯大——在擔當民族大任中不斷前行(1937—1945年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9月,閆子祥受中共山西工委委派,到運城組建了中共河東工委(後改為河東特委),恢復和建立了13個縣(市)委,1個特支和5個支部。

1938年3月運城淪陷後,河東特委所屬同蒲鐵路以西以北各縣劃歸中共鄉吉特委,鐵路以東以南各縣劃歸中共晉豫特委。1939年10月,為應對國民黨的反共高潮,我黨在中條山地區成立中條地委,晉豫特委所屬運城各縣歸中條地委領導。十二月事變(1939年)閻錫山在山西打響了反共第一槍,我黨在中條地區已暴露身份的黨員轉移到晉東南,留下的堅持做隱蔽工作。

中條山戰役(1941年5月)後,國民黨勢力退出中條山地區,中央要求開闢中條山抗日根據地,晉豫區黨委決定將中條地委一分為二,建立條西地委(後改為太嶽五地委)和條東地委。

隨著抗戰形勢發展,中條山根據地不斷擴大,鄉吉特委所屬汾南各縣歸太嶽五地委,直到抗日勝利。(新絳、稷山、河津仍屬鄉吉特委領導)

抗戰前期,我黨與國民黨、閻錫山組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在動員民眾抗日的同時,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運城黨組織得到了快速發展,黨員人數達到1000餘人。國民黨軍隊退出中條山地區後,我黨抓住有利時機,在條西地區建立了10個縣委,成立了五專署,先後組建了9個抗日縣政府,發展了5支抗日遊擊隊和各縣遊擊支隊,縣長兼任各縣遊擊支隊長,在本縣與日軍開展游擊戰。建立起了中條山根據地,堅持敵後遊擊鬥爭,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運城貢獻。

不忘初心!回顧運城共產黨人的歷史貢獻

(四)走向成熟——開始新的征程(1945—1949年解放戰爭時期)

這一時期,運城市位於晉綏、晉冀魯豫兩大解放區的結合部,其組織演變隨著戰爭形勢的變化而變化。

1945年12月,太嶽五地委改為太嶽三地委,全區黨員4071人。

臨汾解放(1948年5月)後,晉南解放區連成一片。為支援全國解放,太嶽三地委劃歸晉綏,運城除垣曲、絳縣外,分屬晉綏十一地委、晉綏十地委領導。1949年2月,晉綏十一地委和晉綏十地委改為運城地委、新絳地委。

為抽調幹部支援新解放區建設,1949年6月,運城、新絳地委撤銷,所屬各縣劃歸新成立的晉南中心地委(先駐新絳,後駐臨汾)。1950年1月,運城地委成立,與現轄區基本一致。至此,黨員發展到10647人。

解放戰爭時期,運城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為爭取山西和全國解放作出了巨大犧牲和重大貢獻。運城戰役為人民解放軍的攻堅作戰提供了經驗。毛澤東主席在《將革命進行到底》中對運城戰役進行評價:“在攻克石家莊、運城……等城市的作戰中學會了攻堅戰術。”運城戰役也是運城人民的支前戰。運城黨組織積極動員人民參軍參戰、支援前線,“三打運城”僅老百姓支援門板就有17萬塊之多,達到了家家無門板的地步。可以形象地說,運城戰役的勝利是運城人民用門板鋪出來的。解放後,運城黨組織動員廣大群眾支前、青年參戰、幹部西進南下。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948年12月,共動員民工24.43萬人,提供牲口10.55萬頭,萬餘名青年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近千名幹部支援新解放區。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運城共產黨人的歷史貢獻

運城黨組織建立後,運城共產黨人就擔負起了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歷史重任。從此,不管是零星幾個人面對強大的國家機器,還是以大刀長矛面對武裝到牙齒的日本帝國主義;不管是以少敵多、以弱對強,面對全副美式裝備的國民黨反動派,還是面對一窮二白的社會主義建設重任,運城共產黨人都毫無畏懼,永不退縮,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一)運城“土地革命時期”一度成為山西革命活動中心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運城黨組織領導了多起工農、學生運動,革命鬥爭在全省開展較好。同時,山西省委屢遭破壞,全省黨的活動南移,運城成為全省革命活動中心。全省先後在運城召開了4次有影響的重要會議。1.1927年秋,山西臨時省委負責人王鴻鈞、鄧國棟、郭巨才在夏縣下留村召開了黨的代表會議,傳達了黨的“八七”會議精神,確立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把黨的工作中心由城市轉向農村,開展農民運動和武裝鬥爭,並要求各縣建立縣委。會後,芮城、夏縣等5個縣很快建立了縣委,全區相繼開展了工農武裝鬥爭,如猗氏“八一農暴”、安邑驅趕貪汙縣長鄭裕孚以及鹽池撈鹽等鬥爭。2.1928年6月,在夏縣堆雲洞召開了運城黨組織會議,成立了河東特委,加強黨對河東暴動區的領導。3.1929年6月,中共順直省委特派員汪銘在夏縣堆雲洞召開了傳達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恩來的指示精神會議,強調:河東七縣(安邑、聞喜、夏縣、解縣、猗氏、新絳、絳縣)工作不可忽視,凸顯了河東地區黨的工作的重要性。4.1930年6月,中共太原臨時市委書記馮彥俊主持召開了夏縣裴介會議,安排佈置太原和河東暴動。這4次會議在山西黨的歷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組織農民暴動,探索武裝割據道路

運城共產黨人在發展組織、開展土地革命的同時,始終沒有放棄和放鬆領導農民暴動,開展武裝鬥爭。先後領導和組織了平陸奪槍、姜嫄暴動(未遂)等多次鬥爭,為開展工農武裝割據進行了有益探索。其中在山西乃至北方影響深遠的武裝鬥爭有兩次。

一是成立絳縣紅軍游擊隊,開展武裝鬥爭。1934年4月,在絳縣華山廟成立了河東地區第一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革命武裝——絳縣紅軍游擊隊。絳縣縣委書記曹金海任指導員。游擊隊開展了打土豪、分浮財等鬥爭,堅持鬥爭達7個多月。後在閻錫山圍剿下,游擊隊被打散。

二是成立紅軍晉南遊擊隊,進行中條暴動。1936年農曆三月,為響應和配合紅軍東征,嘉康傑在中條山成立了一支50多人的紅軍晉南遊擊隊,並進行了武裝暴動,襲擊了夏縣五區和二區區公所,繳獲一批槍支彈藥;隨後在中條山地區開展了一系列“分糧食,燒契約”的打土豪鬥爭。紅軍回師陝北後,閻錫山當局集中兵力對紅軍晉南遊擊隊進行了圍剿,這支革命武裝在進行了8天轟轟烈烈的鬥爭後被血腥鎮壓,游擊隊員和革命群眾80多人被殺害。這些武裝鬥爭,雖然並未取得勝利,但影響深遠。

 (三)積極擔當作為,確保戰略通道發揮重要作用

運城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較好的組織基礎以及良好的群眾基礎,成為八路軍挺進華北抗日的主要戰略通道。為了保障通道發揮應有作用,運城人民積極作為、勇於擔當,付出了巨大艱辛。

  1. 支援八路軍北上抗日。1938年前後,八路軍三大主力及其總部在萬榮廟前渡河,途經運城的萬榮、稷山、新絳等縣北上抗日。運城組織300餘名船工,工作兩個多月接送3萬餘人渡過黃河,沿途各縣黨組織和群眾給予了大力支持。廣大青年踴躍參軍,奔赴各抗日前線。

2.確保“八路軍兵站”安全。1937年,八路局總部駐紮太行山後,通往延安的交通線由垣曲過黃河,再由隴海線轉赴延安。1938年7月,八路軍在黃河北岸的垣曲關家村,設立了八路軍第二辦事處(又稱第十八集團軍關家兵站),俗稱八路軍兵站,隨後在垣曲縣同善鎮北垛村設立了下級分站。兵站擔負著護送來往於前後方的黨、政、軍重要領導人,輸送軍需物資,收集情報等重要任務。1938年至1939年間,朱德、彭德懷、鄧小平、楊尚昆等領導人就多次路經兵站,來往於前後方。運城黨組織尤其中共垣曲縣委為兵站做了大量工作。當時垣曲縣6萬人口,就有1萬多人長年累月地服務於戰勤,確保了兵站安全,為抗日勝利作出了不懈努力。

3.建立情報運輸線。1939年12月晉西事變後,我黨完全轉入地下活動。在垣曲、絳縣、聞喜、夏縣、新絳、稷山、河津等地建立情報運輸線,確保了黨中央的指示命令能及時得到傳達貫徹。有一批黨的工作者戰鬥在情報戰線,為抗戰勝利作出了特殊的奉獻。其中聞喜的剡西何就是他們的傑出代表,他被捕後,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絕不屈服、英勇犧牲,值得人們學習敬仰。

 (四)堅持中條游擊戰,掀起抗日鬥爭高潮

運城,地處華北、西北、中原地區的結合部,境內有橫貫東西的中條山和流經8縣的黃河,構成了保衛延安的天然屏障,因而具有特殊的戰略地位。抗戰期間,黨組織領導運城人民藉助中條山築起了一座抗戰的“不倒長城”。

掀起群眾性的抗日救亡高潮。日軍大肆侵佔華北,中央北方局、山西省委和各地流亡學生雲集晉南,這裡成為華北的抗日救亡中心。這時,黨組織利用犧盟會這一特殊的統一戰線形式,組織了工、農、青、學、婦、兒等團體,開展抗日救亡活動,組建了萬泉、臨晉、猗氏等10餘支抗日遊擊隊,這些遊擊武裝先後被編入山西新軍212、213旅序列(後編入人民解放軍,參加全國解放戰爭),走向抗日前線,開展對敵鬥爭。

同時,運城黨組織動員河東青年參加八路軍主力部隊,先後為八路軍擴兵3000餘人,此外有2000餘人參加了八路軍游擊隊,活躍在中條山地區,如晉豫邊游擊隊、黃驊支隊、彭支隊等,堅持開展抗日遊擊戰。

創建中條山根據地。1941年5月,中條山戰役後,中條地區土匪遍地,司令多如牛毛,社會處於無政府狀態。我黨抓住時機,開闢中條山抗日根據地。隨著抗日武裝的不斷髮展壯大,條西地委在書記柴澤民的領導下,先後建立了稷麓縣、新絳縣、聞喜縣、稷山縣、安邑縣、垣南縣、萬泉縣、平陸縣等抗日縣政府和太嶽五專署;條東地委在書記楊蔚屏的領導下,先後建立了絳縣、垣曲等7個縣政府。發展了康俊仁遊擊支隊、抗日五支隊、九支隊、十支隊等十餘支抗日武裝,配合八路軍“南進支隊”開闢了南北長100公里、東西寬300公里,覆蓋20餘萬人口的根據地,並與太嶽區連為一體。並以此為基礎,掀起了中條地區抗日鬥爭高潮。

 (五)晉南戰役和三打運城,支援了西北戰場,為攻堅戰提供了經驗

解放戰爭時期,晉南是陝北解放區的前哨,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1947年3月,蔣介石集中兵力重點進攻山東、陝北兩個解放區。為了支援西北戰場,從側翼打擊、牽制胡宗南部隊,按照中央軍委的指示和部署,晉冀魯豫和太嶽軍區部隊於1947年4月4日發起晉南反攻戰役。至5月12日,運城除城區、安邑、夏縣外全境解放。5月初,陳賡所部晉冀魯豫軍區部隊第一次攻打運城。1947年10月,在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徐向前指揮下第二次攻打運城。1947年12月17日,徐向前指揮晉冀魯豫軍區部隊與王震所部西北野戰軍2縱第三次攻打運城,經過12天的激戰,至12月28日,運城宣告解放。

晉南反攻戰役和三打運城戰役,在解放戰爭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一是有力地配合了西北野戰軍在陝北的作戰,為保衛黨中央作出了直接貢獻;二是人民解放軍從中學會了城市攻堅戰;三是有效配合了劉鄧、陳粟、陳謝三路大軍挺進敵後;四是為我軍解放大西北和進軍大西南打開了通道。

(六)甘於無私奉獻,從人力物力方面支援全國解放

不忘初心!回顧運城共產黨人的歷史貢獻

1.“西進南下”幹部外援。從1948年開始,運城抽調幹部“西進南下”,先後有數千河東兒女隨解放大軍接管新解放區,為新生政權的建立作出了不朽貢獻。當時抽調的幹部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從各級黨政幹部抽調,基本上採用“一生一”的方式抽調幹部,即老解放區的一個地委(專署)抽調組成一個新的地委(專署)、一個縣委(政府)抽調組成一個新的縣委(政府)、一個區委(政府)抽調組成一個新的區委(政府),整建制地前往新區接管工作。二是從各個學校直接徵招學生。大批學生懷抱一腔報國熱血,遠離了家鄉和親人,奉獻了自己的青春。

運城外援幹部的去向主要有3個方向。一是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南下福建;二是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南下工作團,前往四川、西康;三是接管甘肅天水等。當時抽調幹部的頻次很高,並且抽調幹部的數量龐大,有數千名優秀的河東兒女以及在這片土地上成長起來優秀的非運城籍幹部,加入了西進南下幹部工作團,為新中國的誕生、為新解放區的穩定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河東兒女踴躍參軍支前。翻身解放,獲得了土地的運城人民,並沒有滿足於小我的富足,而是義無反顧地以各種方式投入到解放全中國的偉大事業中去。一是廣大青年踴躍參軍。1949年1月,河津縣一次就有1000多名青年參加解放軍。1949年9月,各縣又有1360多名青年參加解放軍。運城先後有萬餘名青年在家鄉解放後加入瞭解放軍。二是廣大民眾無私支前。運城人民在運城黨組織的領導下,不僅對晉南戰役和運城攻堅戰給予了大力支援,而且對全國解放進行了無私的援助。1949年6月,運城地委動員組織了1萬多名民工,組成1000多副擔架隊,隨軍前往大西北支前,擔架隊轉戰陝、甘、寧、青等省,行程6000多公里,勝利完成支前任務。據不完全統計,解放戰爭期間,運城各縣支前的小麥有2254萬斤,花料114萬斤,人力車4.17萬輛。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牢記使命砥礪前行:

運城黨組織發展的歷史啟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歷史、告慰先輩,方可贏得民心、贏得時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無前”。

運城黨組織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充分說明:

不忘初心,就是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人民!為了勞苦大眾吃得飽飯,穿得暖衣,過上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幸福生活,祁金蘭等,4位同志出發了,雖形單影隻,但毫無畏懼!

不忘初心,就是不畏艱難困苦,始終堅定共產主義信仰!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為了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他們前赴後繼、上下求索!黨組織雖一次次被破壞、戰友雖一個個被逮捕殺害,但仍動搖不了他們的共產主義信念!

不忘初心,就是危急關頭挺身而出,勇於擔當!在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他們毅然擯棄前嫌,擔當起救亡圖存、民族復興的大任,在擔當民族大義中成就共產黨人的偉岸!

不忘初心,就是舍小家為大家,實現天下大同!1947年運城早於全國大部分地區解放,較早地回到人民懷抱,廣大人民獲得了土地,過上了幸福生活。但運城共產黨人不忘初心,“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他們依然響應黨中央號召,西進南下支援全國解放!

作者系市委黨史研究室(市地方誌研究室)主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