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龍江七十年」省長王文濤發佈會上“亮家底”'

"

東北網9月6日訊(記者 王春穎 霍梟涵)6日10時,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中國成立70週年省區市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黑龍江省專場。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慶偉,省委副書記、省長王文濤回答記者提問。

"

東北網9月6日訊(記者 王春穎 霍梟涵)6日10時,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中國成立70週年省區市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黑龍江省專場。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慶偉,省委副書記、省長王文濤回答記者提問。

「問答龍江七十年」省長王文濤發佈會上“亮家底”

在現場,文濤省長在回答新華社記者提出的關於“黑龍江省在打造綠色食品和農副產品加工業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是什麼”問題時說:

我先亮一亮家底吧,農產品精深加工,這是“兩句話”。第一句,說起農產品,我們黑龍江農產品是中華大糧倉,我們的糧食總產量、商品量、調出量都佔全國第一。同時,我們的水稻、大豆、玉米產量也佔全國第一,所以我們又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黑龍江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我們的特點是寒地黑土,“寒”是天然的殺蟲劑,黑土是天然的肥料,剛才慶偉書記也說了,我們的綠色食品認證面積是7396萬畝,佔了全國的1/5,我們的有機食品認證面積是650萬畝,佔全國的1/4。第二句話,精深加工,我們目前是不夠的,農產品綜合加工轉化率是53.6%,比全國低12個百分點。所以,在精深加工方面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當然,差距也就意味著潛力和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們提出,要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推動糧食精深加工,做強綠色食品加工業。為了貫徹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省委把發展壯大綠色食品和農副產品加工業作為一個戰略定位,打造成為第一支柱產業。我們正在按照這樣一個部署推進實施,通過一產連接二產、擴大三產,我們叫“接二連三”,就是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同時打造供應鏈,推動我們糧食生產加工帶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下一步怎麼做,主要是從三個方面:一是種得好,這是最基本的。二是產得優。三是賣得俏。種得好,我們要以特色化、規模化、標準化為方向,在現有的基礎上,對一些稻米、大豆、鮮食玉米、蔬菜、食用菌、馬鈴薯、中藥材,還有林果,就是林下的漿果,要進行基地的建設。我們想,怎麼種固然很重要,其實怎麼賣更重要,是由市場決定加工企業生產什麼,由加工企業生產什麼再來決定我們種植什麼。這樣,生產加工和種植能夠融為一體發展,而且是能夠走市場化的道路,市場化來推動我們種得好,是一個最基本的配置資源方式。

產得優,就是要有好的企業進來加工生產,我們擴大招商引資,大力引進一些優質的企業,把好的資源通過市場化手段配置給好的企業。我們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生命線,怎麼招商?怎麼把好的企業引進來?比如玉米,其實玉米原來只是作為飼料原料,做一些簡單的加工,現在把玉米做成一個招商的圖譜,其實產業鏈就像圖譜一樣,就像一棵樹,樹上面有樹枝,可以分散出很多東西。我們不僅把玉米作為飼料,還可以把它作為一些化工和醫藥的原料,還可以用它生產燃料乙醇,光一個玉米的加工鏈就會拉得很長很長。我們就是做成一個圖譜,然後“按圖索驥”,去精準地點對點招商。目前,中糧、象嶼、阜豐、益海嘉裡等國內外知名農產品企業已經在我省落戶佈局。

種得好、產得好,還要賣得俏。營銷是我們的短板,營銷當中短中之短是我們農產品品牌塑造不夠。比如,東北大米名揚天下,五常大米大家都知道,但是我們看到一些案例,五常大米被一些不法商人摻假造假也是屢禁不絕,市場上魚龍混雜,怎麼辦?一方面,我們要加強市場監管,加大打擊力度。

另一方面,也要善於運用市場的手來進行調節。去年在省委的決定下,我們和農業農村部聯合辦了第一屆國際大米節,世界很多種植大米的國家來參與,包括日本、韓國,也包括我們國家的臺灣地區,大家同臺競爭。今年還要辦,10月10日,是第二屆,主要是制定大米的標準,傳播大米的文化,樹立大米的品牌,通過品牌化宣傳,讓老百姓知道什麼是好大米,標準是什麼,好大米有哪些品牌或者哪些米莊。所以我們在賣得好的方面,在品牌塑造方面,還要持續發力,打好寒地黑土、綠色有機、非轉基因優勢牌。同時,我們在線上和線下擴大品牌宣傳,增加黑龍江農產品品牌美譽度、認知度和忠誠度。我相信,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指引下,我們堅持在“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方面持續發力,就一定會發揮好我們的優勢,把農業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新優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