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糧的越南在學習了我國先進技術和經驗後,在10年時間內變成糧倉'

"

我們都知道,自古以來位於中南半島東部的越南都是糧食的主產區,特別是水稻,其種植的歷史悠久,在越南的中南部地帶,歷史上稱為交趾,其出產的水稻叫做“交趾稻”非常的有名,在我國著名的物產著作《異物志》中描述道“交趾稻,夏冬又熟,農者一歲再種”。而且當時產出的稻米的剩餘還輸送到臨近的地區(九真郡,合浦郡)。所以在千百年前越南地區的糧食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還是有剩餘的。

"

我們都知道,自古以來位於中南半島東部的越南都是糧食的主產區,特別是水稻,其種植的歷史悠久,在越南的中南部地帶,歷史上稱為交趾,其出產的水稻叫做“交趾稻”非常的有名,在我國著名的物產著作《異物志》中描述道“交趾稻,夏冬又熟,農者一歲再種”。而且當時產出的稻米的剩餘還輸送到臨近的地區(九真郡,合浦郡)。所以在千百年前越南地區的糧食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還是有剩餘的。

缺糧的越南在學習了我國先進技術和經驗後,在10年時間內變成糧倉

時間到了近代,由於受到法國殖民者的統治,越南在這段時間內擴大了稻田的種植面積,根據記載,當時的稻田面積最大的九龍江平原上已經有農田220萬公頃(其是湄公河平原的一部分),其中35%左右的產量是出口的。當時的湄公河三角洲和紅河三角洲成為了中南半島的“糧倉”,也是法國殖民者的“掙錢工具”。

"

我們都知道,自古以來位於中南半島東部的越南都是糧食的主產區,特別是水稻,其種植的歷史悠久,在越南的中南部地帶,歷史上稱為交趾,其出產的水稻叫做“交趾稻”非常的有名,在我國著名的物產著作《異物志》中描述道“交趾稻,夏冬又熟,農者一歲再種”。而且當時產出的稻米的剩餘還輸送到臨近的地區(九真郡,合浦郡)。所以在千百年前越南地區的糧食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還是有剩餘的。

缺糧的越南在學習了我國先進技術和經驗後,在10年時間內變成糧倉

時間到了近代,由於受到法國殖民者的統治,越南在這段時間內擴大了稻田的種植面積,根據記載,當時的稻田面積最大的九龍江平原上已經有農田220萬公頃(其是湄公河平原的一部分),其中35%左右的產量是出口的。當時的湄公河三角洲和紅河三角洲成為了中南半島的“糧倉”,也是法國殖民者的“掙錢工具”。

缺糧的越南在學習了我國先進技術和經驗後,在10年時間內變成糧倉

但是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幾十年的國內戰爭,在這三四十年的時間內,越南卻從一個糧食的出口國,淪落為需要糧食救助的一個國家。典型的事件是在1978年,當時的越南政府藉著湄公河洪災的事件,厚著臉皮向國際社會求助需要有480萬人需要糧食救濟。而當時的越南總人口不超過5000萬,也就是說有十分之一的人口需要救助,這也證明了當時越南國內糧食的短缺。

"

我們都知道,自古以來位於中南半島東部的越南都是糧食的主產區,特別是水稻,其種植的歷史悠久,在越南的中南部地帶,歷史上稱為交趾,其出產的水稻叫做“交趾稻”非常的有名,在我國著名的物產著作《異物志》中描述道“交趾稻,夏冬又熟,農者一歲再種”。而且當時產出的稻米的剩餘還輸送到臨近的地區(九真郡,合浦郡)。所以在千百年前越南地區的糧食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還是有剩餘的。

缺糧的越南在學習了我國先進技術和經驗後,在10年時間內變成糧倉

時間到了近代,由於受到法國殖民者的統治,越南在這段時間內擴大了稻田的種植面積,根據記載,當時的稻田面積最大的九龍江平原上已經有農田220萬公頃(其是湄公河平原的一部分),其中35%左右的產量是出口的。當時的湄公河三角洲和紅河三角洲成為了中南半島的“糧倉”,也是法國殖民者的“掙錢工具”。

缺糧的越南在學習了我國先進技術和經驗後,在10年時間內變成糧倉

但是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幾十年的國內戰爭,在這三四十年的時間內,越南卻從一個糧食的出口國,淪落為需要糧食救助的一個國家。典型的事件是在1978年,當時的越南政府藉著湄公河洪災的事件,厚著臉皮向國際社會求助需要有480萬人需要糧食救濟。而當時的越南總人口不超過5000萬,也就是說有十分之一的人口需要救助,這也證明了當時越南國內糧食的短缺。

缺糧的越南在學習了我國先進技術和經驗後,在10年時間內變成糧倉

筆者查閱資料發現,越南在1989年以後的糧食危機就已經解除,並且還向國際上出口自己的糧食(1989年出口150萬噸),到了2018年左右,越南的糧食總產量已經接近5000萬噸。那麼從70年代末的缺糧國,在短短的10年的時間內,越南是如何扭轉局勢,成為一個糧食出口國的呢?

第一,原來越南在1980年開始,也和我國一樣施行了“聯產承包制”,這極大的激發了越南農民的勞動的積極性。

第二,越南的湄公河流域和紅河流域幾乎都是肥沃的土地,而且每年兩河的泥沙入海給越南也造就了許多的土地,加上種植面積的擴大,也導致了糧食產量的增加。(種植面積從1976年的619萬公頃,在十年的時間內擴大到了683萬公頃,增長了10%)。

第三,我國的雜交水稻也傳入了越南,替代了當地低產的水稻品種,單位面積上的糧食產量大大的增加,加上氣候的因素,新品種的水稻甚至可以在一年之內三熟。

"

我們都知道,自古以來位於中南半島東部的越南都是糧食的主產區,特別是水稻,其種植的歷史悠久,在越南的中南部地帶,歷史上稱為交趾,其出產的水稻叫做“交趾稻”非常的有名,在我國著名的物產著作《異物志》中描述道“交趾稻,夏冬又熟,農者一歲再種”。而且當時產出的稻米的剩餘還輸送到臨近的地區(九真郡,合浦郡)。所以在千百年前越南地區的糧食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還是有剩餘的。

缺糧的越南在學習了我國先進技術和經驗後,在10年時間內變成糧倉

時間到了近代,由於受到法國殖民者的統治,越南在這段時間內擴大了稻田的種植面積,根據記載,當時的稻田面積最大的九龍江平原上已經有農田220萬公頃(其是湄公河平原的一部分),其中35%左右的產量是出口的。當時的湄公河三角洲和紅河三角洲成為了中南半島的“糧倉”,也是法國殖民者的“掙錢工具”。

缺糧的越南在學習了我國先進技術和經驗後,在10年時間內變成糧倉

但是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幾十年的國內戰爭,在這三四十年的時間內,越南卻從一個糧食的出口國,淪落為需要糧食救助的一個國家。典型的事件是在1978年,當時的越南政府藉著湄公河洪災的事件,厚著臉皮向國際社會求助需要有480萬人需要糧食救濟。而當時的越南總人口不超過5000萬,也就是說有十分之一的人口需要救助,這也證明了當時越南國內糧食的短缺。

缺糧的越南在學習了我國先進技術和經驗後,在10年時間內變成糧倉

筆者查閱資料發現,越南在1989年以後的糧食危機就已經解除,並且還向國際上出口自己的糧食(1989年出口150萬噸),到了2018年左右,越南的糧食總產量已經接近5000萬噸。那麼從70年代末的缺糧國,在短短的10年的時間內,越南是如何扭轉局勢,成為一個糧食出口國的呢?

第一,原來越南在1980年開始,也和我國一樣施行了“聯產承包制”,這極大的激發了越南農民的勞動的積極性。

第二,越南的湄公河流域和紅河流域幾乎都是肥沃的土地,而且每年兩河的泥沙入海給越南也造就了許多的土地,加上種植面積的擴大,也導致了糧食產量的增加。(種植面積從1976年的619萬公頃,在十年的時間內擴大到了683萬公頃,增長了10%)。

第三,我國的雜交水稻也傳入了越南,替代了當地低產的水稻品種,單位面積上的糧食產量大大的增加,加上氣候的因素,新品種的水稻甚至可以在一年之內三熟。

缺糧的越南在學習了我國先進技術和經驗後,在10年時間內變成糧倉

其中這主要的三點原因和我國有關係的就有兩點,也就是說越南糧食的突破,很大程度上是學習了我國的先進技術,制度和經驗而成功的。除了這些因素外,技術的進步,越南政府政策的扶持以及雜糧代替了部分主食等因素都是使得越南在短短十年左右的時間內一躍成為糧食的出口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