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原武縣城,殘存的遺址古建1:“塔堅強”之善護寺玲瓏斜塔'

"

#我的旅行日記#

"

#我的旅行日記#

消失的原武縣城,殘存的遺址古建1:“塔堅強”之善護寺玲瓏斜塔

原陽縣原武鎮玲瓏塔

在經過原陽縣原武鎮的一條鄉道邊,我駐了車,因為北側有一棟傾斜的磚塔,吸引了我的眼睛,讓我不由自主地停車去瞻仰。

對於傾斜的塔,我從學生時代的教科書上得到的驚奇只有兩處,而大多數人能耳聞目睹的也不過這兩處:第一處是,伽利略曾做自由落體定律實驗的比薩斜塔;第二處是,魯迅先生所寫《論雷峰塔的倒掉》中的雷峰塔,而現在的雷峰塔是2002年重建,自然不再傾斜了。

"

#我的旅行日記#

消失的原武縣城,殘存的遺址古建1:“塔堅強”之善護寺玲瓏斜塔

原陽縣原武鎮玲瓏塔

在經過原陽縣原武鎮的一條鄉道邊,我駐了車,因為北側有一棟傾斜的磚塔,吸引了我的眼睛,讓我不由自主地停車去瞻仰。

對於傾斜的塔,我從學生時代的教科書上得到的驚奇只有兩處,而大多數人能耳聞目睹的也不過這兩處:第一處是,伽利略曾做自由落體定律實驗的比薩斜塔;第二處是,魯迅先生所寫《論雷峰塔的倒掉》中的雷峰塔,而現在的雷峰塔是2002年重建,自然不再傾斜了。

消失的原武縣城,殘存的遺址古建1:“塔堅強”之善護寺玲瓏斜塔

傾斜的塔基

1、善護寺玲瓏塔

有寶剎的地方,必有寺院,但有寺院的地方未必有寶剎。這句話在古代是沒問題的,但現代則“話是實非”,因為寶剎高塔承建時要求的施工標準更高,反而存在寺院都毀於天災兵亂了,而更堅固的寶塔卻屹立不倒,更有甚者,像原武善護寺玲瓏塔這般經歷黃河多次氾濫衝擊的寶塔,地基都傾斜了,但屹然不倒,堪稱我國塔內之“塔堅強”。

筆者並非樑思成、林徽因般的古建學者,對古建歷史、建築知識瞭解不多,所知內容也大都為現場碑刻讀取和網絡搜尋。因此得知,國內現存傾斜的塔屈指可數,而這原陽縣原武鎮的“玲瓏塔”更顯獨特。

從現場碑刻內容讀來可知,玲瓏塔,又名徽塔,也叫雁塔,原為善護寺內的附屬建築物,建於北宋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塔平面呈六角形,全高47米。我國的古塔層級大多為奇數,唯此原武玲瓏塔是十二層,呈偶數。緣自這裡自古以來屬黃泛區,塔的底層已被泥沙淤在地下,在地面上只能看到十二層。該塔的輪廓為拋物線型,磚木結構,斗拱、層簷、裝飾假窗均為雕磚壘砌。各層角梁木制,突出塔身外部,上有鐵鼻,懸掛風鐸。塔頂鐵剎、覆缽、相輪猶存。

"

#我的旅行日記#

消失的原武縣城,殘存的遺址古建1:“塔堅強”之善護寺玲瓏斜塔

原陽縣原武鎮玲瓏塔

在經過原陽縣原武鎮的一條鄉道邊,我駐了車,因為北側有一棟傾斜的磚塔,吸引了我的眼睛,讓我不由自主地停車去瞻仰。

對於傾斜的塔,我從學生時代的教科書上得到的驚奇只有兩處,而大多數人能耳聞目睹的也不過這兩處:第一處是,伽利略曾做自由落體定律實驗的比薩斜塔;第二處是,魯迅先生所寫《論雷峰塔的倒掉》中的雷峰塔,而現在的雷峰塔是2002年重建,自然不再傾斜了。

消失的原武縣城,殘存的遺址古建1:“塔堅強”之善護寺玲瓏斜塔

傾斜的塔基

1、善護寺玲瓏塔

有寶剎的地方,必有寺院,但有寺院的地方未必有寶剎。這句話在古代是沒問題的,但現代則“話是實非”,因為寶剎高塔承建時要求的施工標準更高,反而存在寺院都毀於天災兵亂了,而更堅固的寶塔卻屹立不倒,更有甚者,像原武善護寺玲瓏塔這般經歷黃河多次氾濫衝擊的寶塔,地基都傾斜了,但屹然不倒,堪稱我國塔內之“塔堅強”。

筆者並非樑思成、林徽因般的古建學者,對古建歷史、建築知識瞭解不多,所知內容也大都為現場碑刻讀取和網絡搜尋。因此得知,國內現存傾斜的塔屈指可數,而這原陽縣原武鎮的“玲瓏塔”更顯獨特。

從現場碑刻內容讀來可知,玲瓏塔,又名徽塔,也叫雁塔,原為善護寺內的附屬建築物,建於北宋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塔平面呈六角形,全高47米。我國的古塔層級大多為奇數,唯此原武玲瓏塔是十二層,呈偶數。緣自這裡自古以來屬黃泛區,塔的底層已被泥沙淤在地下,在地面上只能看到十二層。該塔的輪廓為拋物線型,磚木結構,斗拱、層簷、裝飾假窗均為雕磚壘砌。各層角梁木制,突出塔身外部,上有鐵鼻,懸掛風鐸。塔頂鐵剎、覆缽、相輪猶存。

消失的原武縣城,殘存的遺址古建1:“塔堅強”之善護寺玲瓏斜塔

玲瓏斜塔

據《重修寶塔記》記述,善護寺原規模宏大,有大雄寶殿及眾多僧人。清代該寺失火,寺毀塔存。

玲瓏塔建成後的900多年間,經受了十多次地震,無數次黃河水淹,1938年還曾遭到日軍的炮擊,但巍然屹立、斜而不倒。這玲瓏斜塔的傾斜史,給現代的那些豆腐渣工程,形成了鮮明的比照啊!

"

#我的旅行日記#

消失的原武縣城,殘存的遺址古建1:“塔堅強”之善護寺玲瓏斜塔

原陽縣原武鎮玲瓏塔

在經過原陽縣原武鎮的一條鄉道邊,我駐了車,因為北側有一棟傾斜的磚塔,吸引了我的眼睛,讓我不由自主地停車去瞻仰。

對於傾斜的塔,我從學生時代的教科書上得到的驚奇只有兩處,而大多數人能耳聞目睹的也不過這兩處:第一處是,伽利略曾做自由落體定律實驗的比薩斜塔;第二處是,魯迅先生所寫《論雷峰塔的倒掉》中的雷峰塔,而現在的雷峰塔是2002年重建,自然不再傾斜了。

消失的原武縣城,殘存的遺址古建1:“塔堅強”之善護寺玲瓏斜塔

傾斜的塔基

1、善護寺玲瓏塔

有寶剎的地方,必有寺院,但有寺院的地方未必有寶剎。這句話在古代是沒問題的,但現代則“話是實非”,因為寶剎高塔承建時要求的施工標準更高,反而存在寺院都毀於天災兵亂了,而更堅固的寶塔卻屹立不倒,更有甚者,像原武善護寺玲瓏塔這般經歷黃河多次氾濫衝擊的寶塔,地基都傾斜了,但屹然不倒,堪稱我國塔內之“塔堅強”。

筆者並非樑思成、林徽因般的古建學者,對古建歷史、建築知識瞭解不多,所知內容也大都為現場碑刻讀取和網絡搜尋。因此得知,國內現存傾斜的塔屈指可數,而這原陽縣原武鎮的“玲瓏塔”更顯獨特。

從現場碑刻內容讀來可知,玲瓏塔,又名徽塔,也叫雁塔,原為善護寺內的附屬建築物,建於北宋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塔平面呈六角形,全高47米。我國的古塔層級大多為奇數,唯此原武玲瓏塔是十二層,呈偶數。緣自這裡自古以來屬黃泛區,塔的底層已被泥沙淤在地下,在地面上只能看到十二層。該塔的輪廓為拋物線型,磚木結構,斗拱、層簷、裝飾假窗均為雕磚壘砌。各層角梁木制,突出塔身外部,上有鐵鼻,懸掛風鐸。塔頂鐵剎、覆缽、相輪猶存。

消失的原武縣城,殘存的遺址古建1:“塔堅強”之善護寺玲瓏斜塔

玲瓏斜塔

據《重修寶塔記》記述,善護寺原規模宏大,有大雄寶殿及眾多僧人。清代該寺失火,寺毀塔存。

玲瓏塔建成後的900多年間,經受了十多次地震,無數次黃河水淹,1938年還曾遭到日軍的炮擊,但巍然屹立、斜而不倒。這玲瓏斜塔的傾斜史,給現代的那些豆腐渣工程,形成了鮮明的比照啊!

消失的原武縣城,殘存的遺址古建1:“塔堅強”之善護寺玲瓏斜塔

民間信眾後修的善護寺

2、消失的原武縣

原武鎮,原來該行政區域曾是原武縣,歸已消失的平原省管轄。焦作的朋友們曾提到過當地歷史中的“懷府八縣”,其中就包括原武、陽武兩縣,平原省撤銷後此兩縣合併為現在的“原陽縣”,縣治所定在原武鎮東18公里外的陽武鎮,從此原武縣名消失,連同一塊兒淡化的還有這裡的一些歷史文化影響,所以不但焦作地區的朋友大多說不齊“懷府八縣”,就是新鄉地區的朋友們也大多不知道原武、陽武兩縣的歷史沿革啊!

原武,古舊縣名。漢高祖五年析陽武置,治今原陽縣。屬河南郡。西晉廢。北魏孝昌中復置。後屬廣武郡。東魏改廣武縣。北齊天保七年廢。隋開皇十六年置原陵縣,治今原陽縣西南原武鎮。屬滎陽郡。唐初改為原武縣,屬鄭州。北宋熙寧五年為鎮,併入陽武縣。元祐元年復置,仍屬鄭州。元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清雍正三年改屬懷慶府。1936年曾與陽武縣合併,改設博浪縣,同年又復舊。1949年與陽武縣合併,改設原陽縣,屬平原省。

讀史,可以明鑑。教育部門提倡讓孩子們課外時間多讀書,我覺得減少作業量,勻點時間給孩子們讀課外書的同時,也可引導些孩子們所在地區的歷史知識、區劃沿革典故書籍、音像作品,去讀、去看、去聽。“讀史”,能增強孩子們對傳統優秀文化的認知和感受,甚至是傳承,而不是讓孩子們淹沒於題山卷海里不能自拔、麻木無神。我們對未來社會所做的一切預測和展望,無不是基於“歷史會重複發生”這一假定推斷之上,不忘過去,只是為了將來活的更好。

【於,2015-8-8】


這處原武鎮的玲瓏塔景緻,除了帶給我們視覺上的瞠奇外,旁邊還殘存有其他古蹟,感興趣的讀者可見我下一篇文《消失的原武縣城,殘存的遺址古建2:若個書生萬戶侯?婁師德!》。


#我的旅行日記#

附圖:

"

#我的旅行日記#

消失的原武縣城,殘存的遺址古建1:“塔堅強”之善護寺玲瓏斜塔

原陽縣原武鎮玲瓏塔

在經過原陽縣原武鎮的一條鄉道邊,我駐了車,因為北側有一棟傾斜的磚塔,吸引了我的眼睛,讓我不由自主地停車去瞻仰。

對於傾斜的塔,我從學生時代的教科書上得到的驚奇只有兩處,而大多數人能耳聞目睹的也不過這兩處:第一處是,伽利略曾做自由落體定律實驗的比薩斜塔;第二處是,魯迅先生所寫《論雷峰塔的倒掉》中的雷峰塔,而現在的雷峰塔是2002年重建,自然不再傾斜了。

消失的原武縣城,殘存的遺址古建1:“塔堅強”之善護寺玲瓏斜塔

傾斜的塔基

1、善護寺玲瓏塔

有寶剎的地方,必有寺院,但有寺院的地方未必有寶剎。這句話在古代是沒問題的,但現代則“話是實非”,因為寶剎高塔承建時要求的施工標準更高,反而存在寺院都毀於天災兵亂了,而更堅固的寶塔卻屹立不倒,更有甚者,像原武善護寺玲瓏塔這般經歷黃河多次氾濫衝擊的寶塔,地基都傾斜了,但屹然不倒,堪稱我國塔內之“塔堅強”。

筆者並非樑思成、林徽因般的古建學者,對古建歷史、建築知識瞭解不多,所知內容也大都為現場碑刻讀取和網絡搜尋。因此得知,國內現存傾斜的塔屈指可數,而這原陽縣原武鎮的“玲瓏塔”更顯獨特。

從現場碑刻內容讀來可知,玲瓏塔,又名徽塔,也叫雁塔,原為善護寺內的附屬建築物,建於北宋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塔平面呈六角形,全高47米。我國的古塔層級大多為奇數,唯此原武玲瓏塔是十二層,呈偶數。緣自這裡自古以來屬黃泛區,塔的底層已被泥沙淤在地下,在地面上只能看到十二層。該塔的輪廓為拋物線型,磚木結構,斗拱、層簷、裝飾假窗均為雕磚壘砌。各層角梁木制,突出塔身外部,上有鐵鼻,懸掛風鐸。塔頂鐵剎、覆缽、相輪猶存。

消失的原武縣城,殘存的遺址古建1:“塔堅強”之善護寺玲瓏斜塔

玲瓏斜塔

據《重修寶塔記》記述,善護寺原規模宏大,有大雄寶殿及眾多僧人。清代該寺失火,寺毀塔存。

玲瓏塔建成後的900多年間,經受了十多次地震,無數次黃河水淹,1938年還曾遭到日軍的炮擊,但巍然屹立、斜而不倒。這玲瓏斜塔的傾斜史,給現代的那些豆腐渣工程,形成了鮮明的比照啊!

消失的原武縣城,殘存的遺址古建1:“塔堅強”之善護寺玲瓏斜塔

民間信眾後修的善護寺

2、消失的原武縣

原武鎮,原來該行政區域曾是原武縣,歸已消失的平原省管轄。焦作的朋友們曾提到過當地歷史中的“懷府八縣”,其中就包括原武、陽武兩縣,平原省撤銷後此兩縣合併為現在的“原陽縣”,縣治所定在原武鎮東18公里外的陽武鎮,從此原武縣名消失,連同一塊兒淡化的還有這裡的一些歷史文化影響,所以不但焦作地區的朋友大多說不齊“懷府八縣”,就是新鄉地區的朋友們也大多不知道原武、陽武兩縣的歷史沿革啊!

原武,古舊縣名。漢高祖五年析陽武置,治今原陽縣。屬河南郡。西晉廢。北魏孝昌中復置。後屬廣武郡。東魏改廣武縣。北齊天保七年廢。隋開皇十六年置原陵縣,治今原陽縣西南原武鎮。屬滎陽郡。唐初改為原武縣,屬鄭州。北宋熙寧五年為鎮,併入陽武縣。元祐元年復置,仍屬鄭州。元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清雍正三年改屬懷慶府。1936年曾與陽武縣合併,改設博浪縣,同年又復舊。1949年與陽武縣合併,改設原陽縣,屬平原省。

讀史,可以明鑑。教育部門提倡讓孩子們課外時間多讀書,我覺得減少作業量,勻點時間給孩子們讀課外書的同時,也可引導些孩子們所在地區的歷史知識、區劃沿革典故書籍、音像作品,去讀、去看、去聽。“讀史”,能增強孩子們對傳統優秀文化的認知和感受,甚至是傳承,而不是讓孩子們淹沒於題山卷海里不能自拔、麻木無神。我們對未來社會所做的一切預測和展望,無不是基於“歷史會重複發生”這一假定推斷之上,不忘過去,只是為了將來活的更好。

【於,2015-8-8】


這處原武鎮的玲瓏塔景緻,除了帶給我們視覺上的瞠奇外,旁邊還殘存有其他古蹟,感興趣的讀者可見我下一篇文《消失的原武縣城,殘存的遺址古建2:若個書生萬戶侯?婁師德!》。


#我的旅行日記#

附圖:

消失的原武縣城,殘存的遺址古建1:“塔堅強”之善護寺玲瓏斜塔

玲瓏塔

"

#我的旅行日記#

消失的原武縣城,殘存的遺址古建1:“塔堅強”之善護寺玲瓏斜塔

原陽縣原武鎮玲瓏塔

在經過原陽縣原武鎮的一條鄉道邊,我駐了車,因為北側有一棟傾斜的磚塔,吸引了我的眼睛,讓我不由自主地停車去瞻仰。

對於傾斜的塔,我從學生時代的教科書上得到的驚奇只有兩處,而大多數人能耳聞目睹的也不過這兩處:第一處是,伽利略曾做自由落體定律實驗的比薩斜塔;第二處是,魯迅先生所寫《論雷峰塔的倒掉》中的雷峰塔,而現在的雷峰塔是2002年重建,自然不再傾斜了。

消失的原武縣城,殘存的遺址古建1:“塔堅強”之善護寺玲瓏斜塔

傾斜的塔基

1、善護寺玲瓏塔

有寶剎的地方,必有寺院,但有寺院的地方未必有寶剎。這句話在古代是沒問題的,但現代則“話是實非”,因為寶剎高塔承建時要求的施工標準更高,反而存在寺院都毀於天災兵亂了,而更堅固的寶塔卻屹立不倒,更有甚者,像原武善護寺玲瓏塔這般經歷黃河多次氾濫衝擊的寶塔,地基都傾斜了,但屹然不倒,堪稱我國塔內之“塔堅強”。

筆者並非樑思成、林徽因般的古建學者,對古建歷史、建築知識瞭解不多,所知內容也大都為現場碑刻讀取和網絡搜尋。因此得知,國內現存傾斜的塔屈指可數,而這原陽縣原武鎮的“玲瓏塔”更顯獨特。

從現場碑刻內容讀來可知,玲瓏塔,又名徽塔,也叫雁塔,原為善護寺內的附屬建築物,建於北宋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塔平面呈六角形,全高47米。我國的古塔層級大多為奇數,唯此原武玲瓏塔是十二層,呈偶數。緣自這裡自古以來屬黃泛區,塔的底層已被泥沙淤在地下,在地面上只能看到十二層。該塔的輪廓為拋物線型,磚木結構,斗拱、層簷、裝飾假窗均為雕磚壘砌。各層角梁木制,突出塔身外部,上有鐵鼻,懸掛風鐸。塔頂鐵剎、覆缽、相輪猶存。

消失的原武縣城,殘存的遺址古建1:“塔堅強”之善護寺玲瓏斜塔

玲瓏斜塔

據《重修寶塔記》記述,善護寺原規模宏大,有大雄寶殿及眾多僧人。清代該寺失火,寺毀塔存。

玲瓏塔建成後的900多年間,經受了十多次地震,無數次黃河水淹,1938年還曾遭到日軍的炮擊,但巍然屹立、斜而不倒。這玲瓏斜塔的傾斜史,給現代的那些豆腐渣工程,形成了鮮明的比照啊!

消失的原武縣城,殘存的遺址古建1:“塔堅強”之善護寺玲瓏斜塔

民間信眾後修的善護寺

2、消失的原武縣

原武鎮,原來該行政區域曾是原武縣,歸已消失的平原省管轄。焦作的朋友們曾提到過當地歷史中的“懷府八縣”,其中就包括原武、陽武兩縣,平原省撤銷後此兩縣合併為現在的“原陽縣”,縣治所定在原武鎮東18公里外的陽武鎮,從此原武縣名消失,連同一塊兒淡化的還有這裡的一些歷史文化影響,所以不但焦作地區的朋友大多說不齊“懷府八縣”,就是新鄉地區的朋友們也大多不知道原武、陽武兩縣的歷史沿革啊!

原武,古舊縣名。漢高祖五年析陽武置,治今原陽縣。屬河南郡。西晉廢。北魏孝昌中復置。後屬廣武郡。東魏改廣武縣。北齊天保七年廢。隋開皇十六年置原陵縣,治今原陽縣西南原武鎮。屬滎陽郡。唐初改為原武縣,屬鄭州。北宋熙寧五年為鎮,併入陽武縣。元祐元年復置,仍屬鄭州。元屬汴梁路。明屬開封府。清雍正三年改屬懷慶府。1936年曾與陽武縣合併,改設博浪縣,同年又復舊。1949年與陽武縣合併,改設原陽縣,屬平原省。

讀史,可以明鑑。教育部門提倡讓孩子們課外時間多讀書,我覺得減少作業量,勻點時間給孩子們讀課外書的同時,也可引導些孩子們所在地區的歷史知識、區劃沿革典故書籍、音像作品,去讀、去看、去聽。“讀史”,能增強孩子們對傳統優秀文化的認知和感受,甚至是傳承,而不是讓孩子們淹沒於題山卷海里不能自拔、麻木無神。我們對未來社會所做的一切預測和展望,無不是基於“歷史會重複發生”這一假定推斷之上,不忘過去,只是為了將來活的更好。

【於,2015-8-8】


這處原武鎮的玲瓏塔景緻,除了帶給我們視覺上的瞠奇外,旁邊還殘存有其他古蹟,感興趣的讀者可見我下一篇文《消失的原武縣城,殘存的遺址古建2:若個書生萬戶侯?婁師德!》。


#我的旅行日記#

附圖:

消失的原武縣城,殘存的遺址古建1:“塔堅強”之善護寺玲瓏斜塔

玲瓏塔

消失的原武縣城,殘存的遺址古建1:“塔堅強”之善護寺玲瓏斜塔

風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