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健身產業如何度過“中年危機”?

作者丨樓倚樓

1st

一名出生於1980年代的中國女性健身愛好者,她對健身觀念的認識很有可能是這樣發展的:

小學的時候,在學校操場做課間操,牆上刷著標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

中學的時候,看見媽媽在跟著電視裡的美女姐姐做一種據說可以瘦身的“健美操”,腿上的健美褲特別好看;

大學的時候,體育選修課竟然還有體操和游泳,怪不好意思的,果斷選乒乓球;

工作之後,健身房自拍和牛油果沙拉朋友圈裡發一張。

中國人對健身的理解,經歷了從懵懂到觀望再到跟風的發展階段,對健美的追求也從體育鍛煉裡分離出來,成為一種包含“健康”和“審美”兩個維度的生活方式。

不過在中國,“健身房”則完全是一個舶來品。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健身房樣式:幾百平米到幾千平米不等的空間,各類專門針對身體某一部位進行鍛鍊的健身器械,為達成某種康體健身技能而設立的團體課程,健身房內部空間格局設計,等等,都源自於歐美國家。在20世紀中後期,歐美髮達國家已經具有成熟的健身俱樂部管理理念和經營模式,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健身服務市場。

回顧我國健身房發展的歷程,大陸地區健身行業的發展正是藉助改革開放的春風,20世紀80年代以後,健身健美的觀念傳入我國,隨著簡·方達的健美操引入中國——以器械訓練為主的健身房和以健美操為主要內容的跳操房開始出現。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識逐步增強。這一時期,馬華的“健美5分鐘”使健身操在中國迅速流行,大量面向大眾消費的體育俱樂部應運而生,有氧健身運動逐漸為人們所接受。

中國健身產業如何度過“中年危機”?

1995年,為了推進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國家體委發佈了《體育產業發展綱要》。也是這一年,為了更廣泛地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增強人民體質,國務院頒佈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與此同時,健身俱樂部的經營面積開始擴大,出現了1000平方米以上的俱樂部。

進入21世紀,隨著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和人們健身意識的提升,人們的健康意識大為增強,這一時期,浩沙、一兆韋德、青鳥、力美健、英派斯等國內大型俱樂部紛紛成立,倍力、加州健身、健樂菲利斯、寶力豪等國際知名品牌亦開始進駐中國,我國的健身市場進入快速發展期,尤其是2004年以後,健身行業呈現爆發式增長,大大小小不同級別的健身俱樂部陸續開業,其中不乏大型連鎖品牌俱樂部。

不僅是外在的形式,現代健身理念也是一個舶來品。西方的體育觀念則萌芽於“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法國人埃德蒙和美國人貝爾納通過他們身體力行的宣傳,讓健身中心和健美比賽在歐洲及美洲大陸備受歡迎,人們為了獲得理想的形體而走進健身房。

中國古代的健身方式則講究天人合一,從世界萬物的運行規律和不同生物的生活方式中尋找靈感,所以我們有“太極八卦”、有“五禽戲”,講究吸取天地萬物的靈氣,得到身心的統一和內外平衡。這是中國老祖宗的智慧,卻很少出現在健身房的課程表裡。

2nd

從2000年左右,健身俱樂部進入普通百姓生活到現在,中國健身已經走過近20年,有人說,傳統健身房在中國的發展已經走完了上半場,進入“中年危機”。

縱觀中國健身產業發展歷史,不難發現,我們一直處於跟風模仿階段,從健身房的格局、健身訓練體系,到現代健身理念、健身產業發展模式,都是學習外國經驗。

健身產業的確也面臨轉型期。樂刻運動創始人韓偉在一次公開發言中提到,“傳統健身房的正現金流、負利潤的問題,一直都被詬病為近十年來阻礙中國健身行業發展的原因,這也是健身行業無法在很多層面上,借鑑零售業經驗的主要原因。”

而2018年,伴隨著健身行業已經進入一個寒冬,健身房開始轉變成做正現金流、正利潤的正反饋模式,已經成為市場的共識。

中國健身產業如何度過“中年危機”?

在健身房發展的上半場,“重銷售、輕服務”的模式導致行業缺乏正現金流和正利潤,筆者更願意將“前20年”稱之為健身行業發展的“初級階段”,而目前則進入了“深化改革階段”——那些擁有優質內容的健身房,將擁有更多的機會。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是建立現代市場經濟的關鍵環節。《資本論》中提到,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主要是指:用於滿足生產消費的、以商品形式存在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市場的調節下,僅按照價值規律要求進行流動。一般的生產要素包括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而要素的自由流動,則是市場有效率的前提。

“健身是個房子,房子硬件以外的所有的東西,都是內容。”超級猩猩創始人跳跳認為,健身是一件樸實的事情,迴歸課程、迴歸私教本身,迴歸體驗才是最重要的。

樂刻運動創始人韓偉預計,如果整個健身產業被整合為一個大的平臺,平臺上健身教練、課程內容、消費者等要素就能實現自由的連接和流動。

不管是行業老兵還是新生力量,所有人都在探討:下一個20年,中國健身行業要怎麼發展?

就像那句歌詞“越長大、越孤單”,當經濟發展程度達到一定水平之後,歐美國家曾經的經驗都不足以作為參照,中國只能走自己的路,這條路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關鍵的地方在於,一切從實際出發。筆者認為,要走有中國特色的健身產業發展道路——“有中國特色”,就是要適應中國經濟發展的變化,適應中國城市發展格局的變化。

中國健身產業如何度過“中年危機”?

3rd

什麼是“中國特色”?

一是中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

2016年末,我國城市數量達到657個。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5.2%的國土面積集聚了23.0%的人口,創造了39.4%的國內生產總值,成為帶動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和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主要平臺。

城鎮化帶來的是經濟規模擴大、產業結構優化、消費佔比增加等新發展方式,未來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深入發展,消費力會進一步向城市群靠攏,形成明顯拉動效應。健身消費,作為典型中產階級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必然和城市發展規劃緊密聯繫在一起,伴隨城鎮化進程迎來更廣闊消費市場。

二是互聯網發展方興未艾。

仍是2016年的數據,當年中國網絡經濟營收規模3759.3億元,較上季度環比增長19.9%,其中移動網絡經濟營收規模為1961.8億元,營收貢獻率為52.2%。

互聯網思維,為產業結構調整帶來了無限可能。信息革命、互聯網發展給了中國彎道超車的機會。高鐵帶來優質出行體驗,移動支付則讓小額交易變得易如反掌;反觀歐美國家因為過度保護隱私、數據難以共享等問題,反而在新經濟形態的發展上舉足不前。

互聯網同樣也給了健身行業新商機。健身行業的前20年是“豪強紛爭”的20年,國內大型俱樂部和國際知名品牌佔據市場絕對份額;互聯網帶來的新興業態讓“小而美”“垂直化”的品牌興起,比如Keep、超級猩猩、Shape等,在創投熱潮中脫穎而出重新劃分了健身市場格局。

中國健身產業如何度過“中年危機”?

不難勾勒出未來健身消費市場的面貌:更加集中的消費群體和更加多元的消費方式。未來20年,我們的健身俱樂部也應當去滿足消費市場的這兩大特點。

瑜舍瑜伽的朱瑾就曾提出一個觀點,她認為:未來健身行業連鎖發展和單店是相互並進的。目前健身行業正呈現“有行業、無品牌”的趨勢,百花齊放會是未來的行業面貌。單店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就好比連鎖便利店並不能消滅街邊小店,兼顧了深度體驗和社交屬性。連鎖店更注重品牌發展,產品可複製、人才可複製、盈利模式可複製,才能成就品牌連鎖。

LV&MH基金投資人趙文祺提出,傳統健身房沒有品牌化概念,健身房競爭很同質化。傳統健身房長期通過高折扣售卡,壓低了長期利潤,形成一對矛盾關係,要學習國外讓客戶自己有意識選擇,進行口碑推薦,做好獲客管理。

沿著這一思路,筆者再提出三大“並進”:

第一,是綜合性健身房和專項訓練工作室並進。這就好比大型綜合性醫院和牙科診所的關係,在國外,牙科診所往往深入社區為基礎,服務周邊人群。人們的健身需求也有綜合性需求和專項需求,人都是有惰性的,要消費者開車或者乘坐公共交通花很長時間去健身,可能性非常低,所以健身工作室的選址一定是親近社區;在稍稍遠離居住區的商圈或其它交通便利地區,有可能建立大規模綜合性的健身場地,吸引人們專門去健身。

第二,是“高配”和“低配”並進。實際上就是通過價格實現市場劃分。商品價格包含了豐富的元素,但當前硬件比如場地、器械、配套設施各大健身房都能滿足需求,價格增至主要在軟件部分,比如課程設置、教練水準、服務保障等。不同消費能力的人群自然會通過價格選擇合適的健身房,讓市場形成合理劃分。

國際某知名健身俱樂部連鎖機構CEO意大利人Ciro Santucci認為,健身房即將進入4.0時代。每一個私教,就是自己的一個品牌,要創立自己的品牌,通過社交平臺,直接交流。私教不拿工資,而是當做公司的合作伙伴,每個私教對他的客戶非常瞭解,可以獨立運營如何經營客戶。能夠吸引大量優質私交的健身房,自然成為“高配”,但只有硬件、缺乏軟件的“低配”,也並非無人問津——美國流行的24小時營業的無人健身房,可以視作現代化“低配”的典範。

第三,是線上和線下並進。現在有的品牌已經做得非常不錯,比如Keep、樂刻運動等,都有做健身領域平臺的願望,其邏輯就是將互聯網思維平移到健身領域,希望搭建一個服務平臺,串聯用戶、人和產品,同時不斷擴充場景和產品,增加用戶粘性和復購。

這三個“並進”,實際上是從商品的供給、流通、銷售、消費等角度出發,描摹出未來我國健身行業發展的圖景。這也應驗了目前國家經濟領域深化改革、消費市場革新的要求,形成立體的、多層次的市場供給體系,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

中國健身產業如何度過“中年危機”?

4th

最後說一點形而上的。

回顧健身俱樂部發展的歷史,這一社會經濟活動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工業革命以來人們對“美”的一種追求,欣賞線條分明的肌肉、推崇低脂少鹽的生活方式,加上強大的社交需求,人們通過健身這件事情完成了對自我外在的塑造,從而使自己更加符合當下關於“美”的標準。

如果拋開專業健美健身專業領域的評判規則不說,今後人們從審美角度出發,對健身的需求會不會發生改變呢?筆者認為是有可能的。

“超級英雄”和“肌肉男”實際上是工業時代的產物,是人們對於機器的強大能力產生崇拜,從而體現為人體格的強健和形體的健美。如果按照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審美取向來說,一味追求肌肉的維度和身體的外在線條,並不完全符合傳統審美,而具有中國特色的內外兼修、氣質型才是美得有內涵的標準。

源於印度的瑜伽,講究感受天地的靈氣,經過現代化的發展已經成為風靡全球的健身方式,這或許可以從旁作為證明,現代的“美”不僅在於體格,更在於內心,親近自然、內外融合的審美取向,已經開始流行。

大道至簡,能幫助人達到“天人合一”境界、具有中國特色的健美,或許將成為今後健身產業發展趨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