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養天鵝不養豬”為何如此刺耳

木須蟲

據報道,近日有段視頻在網上熱傳,這段視頻拍於4月上旬,發生在陝西西安中鐵尚都城幼兒看護點園方組織召開的家長會議中。視頻中一段幼兒園負責人的講話引發極大爭議。針對家長提出為什麼不全面實施普惠收費時,中鐵尚都城幼兒看護點負責人“崔園長”這樣應答:“我們學的是養天鵝的技術,我們不會去養豬。杜城村的村主任找我,要把村子裡那些娃都送到這兒來,我不同意,因為這些孩子素質太低。”

的確,“崔園長”的應答很刺耳,把城市孩子的入園叫“養天鵝”,農村孩子叫“養豬”,這是赤裸裸的歧視,明顯違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則,值得譴責。不過,仔細還原她這番話的場景,卻可以發現並不只是言語歧視那麼簡單。

報道顯示,這番言論來自中鐵尚都城小區幼兒園召開的家長會議,會議的背景是向家長們解釋為何幼兒園變成了看護點、為什麼收費高等問題,其核心觀點:一是投資大,政策要求辦普惠園,權利與義務之間存在矛盾;二是辦園定位,高端學前教育而非低端。含有歧視話語的內容是轉述向教育局闡述拒絕接納農村孩子的意見。

這段話的轉述是否屬實,有待查證。在家長會議上溝通,作如此表述,目的恐怕還是強調高收費的合理性,不惜貶低農村孩子來抬高城裡孩子,暗示收費匹配辦園品質。拋開其中道德的爭議不談,完全有理由相信其非普惠園的衝動是理性的。

這或許是小區配套幼兒園政策落實的一個樣本。今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開展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就指出各地小區配套幼兒園普遍存在沒有規劃、規劃不落實、應建未建、應交未交、挪作他用等突出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歸根到底還是實位幼兒園配建誰來買單的問題。

目前,學前教育還未納入到義務教育體系,走的還是民辦與公辦共存的路子,儘管國家層面的意見,要求進一步明確學前教育堅持公益普惠的基本方向,但還缺少有效的剛性約束,地方受制於財力與意願,在學前教育上投入存在相當的彈性,導致上位政策與下位執行的兩張皮。

中鐵尚都城小區幼兒園為何拒絕成為普惠園?在苛責投資者唯利是舉之前,更需要拷問的是地方在該幼兒園配建中進行了多少配套。如果幼兒園僅僅只是建在小區之內,所有的投資包括土地、建設以及師資配套,都由投資者出資,那麼要求其是“普惠”顯然也不那麼正當合理。

事實上,教育部近些年提出的學前教育行動計劃中提出提高了“普惠園”的供給比例,要求的都是通過政策扶持、優惠以及購買學位等方式,向家長提供“普惠式”的入園需求,而不是要求民辦園無條件承擔“普惠”的義務。

“不收村裡娃”不負責任的極端言論固然值得批評,但背後辦園屬性的矛盾更應引起重視。落實小區配套幼兒園政策,不能變成“辦園許可”,更需是真金白銀的支持、扶持,真正把“民辦公助”的思路生根落地,讓居民、政府和社會資本,共同做大學前教育蛋糕。也只有如此,居民與教育部門享有配套園實質的“股份”,蛋糕分配起來,矛盾也不會如此尖銳。

  (作者系時評人)

責編:高恆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