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願上幼兒園?面對“入園焦慮”,父母要有技巧地“共情”'

幼兒園 不完美媽媽 文章 尼莫媽媽育兒師 2019-08-23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九月份就要到了,很多孩子要去上幼兒園了。

對於父母來說,孩子去幼兒園是一件好事,因為這代表著一個新的起點。孩子要在一個新的環境中學習、生活,結交新的朋友。上幼兒園也是為孩子上小學做一個準備,所以,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也顯得格外重要。

然而,一些孩子在入園之前並沒有感覺到興奮和好奇,相反,他們很害怕,產生了恐懼,甚至產生了不想去上幼兒園的想法。

很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種事情會發生,所以,到了送孩子去幼兒園的那一天,孩子不情願的表現,讓父母大吃一驚,而且還給父母增加了煩惱,如何消除孩子的"入園焦慮"呢?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九月份就要到了,很多孩子要去上幼兒園了。

對於父母來說,孩子去幼兒園是一件好事,因為這代表著一個新的起點。孩子要在一個新的環境中學習、生活,結交新的朋友。上幼兒園也是為孩子上小學做一個準備,所以,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也顯得格外重要。

然而,一些孩子在入園之前並沒有感覺到興奮和好奇,相反,他們很害怕,產生了恐懼,甚至產生了不想去上幼兒園的想法。

很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種事情會發生,所以,到了送孩子去幼兒園的那一天,孩子不情願的表現,讓父母大吃一驚,而且還給父母增加了煩惱,如何消除孩子的"入園焦慮"呢?

孩子不願上幼兒園?面對“入園焦慮”,父母要有技巧地“共情”

孩子的"入園焦慮"來自於多個方面

在解決孩子的"入園焦慮"之前,父母首先要清楚,為什麼孩子會產生"入園焦慮"呢?

一般來說,孩子產生"入園焦慮"的原因有以下三個:

  • 孩子缺乏安全感

對於孩子來說,自己去上幼兒園就以為著自己即將與父母分開。孩子年紀還那麼小,他沒有能力產生安全感,孩子的安全感幾乎都是來源於父母。一旦父母遠離孩子,孩子的安全感也就消失了,孩子就會感覺到恐懼和焦慮。

所以,當父母送孩子去幼兒園的時候,父母總要花很長時間,才能讓孩子進入幼兒園。孩子也總是哭著不願意離開父母,走進幼兒園的路上,是走幾步就回頭。

  • 孩子缺乏個人自理能力

從某種意義來說,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孩子缺乏個人的自理能力。因為孩子不能自理,當孩子在幼兒園裡遇到一些問題時,孩子就會下意識地感覺到恐懼,然後就會產生想要逃避的想法。

孩子會記住這種恐懼和無助的感覺,回到家之後,孩子就會對父母表現地格外依戀。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就不再想去幼兒園了。因為對於孩子說,幼兒園會讓他想起焦慮和無助的感覺。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九月份就要到了,很多孩子要去上幼兒園了。

對於父母來說,孩子去幼兒園是一件好事,因為這代表著一個新的起點。孩子要在一個新的環境中學習、生活,結交新的朋友。上幼兒園也是為孩子上小學做一個準備,所以,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也顯得格外重要。

然而,一些孩子在入園之前並沒有感覺到興奮和好奇,相反,他們很害怕,產生了恐懼,甚至產生了不想去上幼兒園的想法。

很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種事情會發生,所以,到了送孩子去幼兒園的那一天,孩子不情願的表現,讓父母大吃一驚,而且還給父母增加了煩惱,如何消除孩子的"入園焦慮"呢?

孩子不願上幼兒園?面對“入園焦慮”,父母要有技巧地“共情”

孩子的"入園焦慮"來自於多個方面

在解決孩子的"入園焦慮"之前,父母首先要清楚,為什麼孩子會產生"入園焦慮"呢?

一般來說,孩子產生"入園焦慮"的原因有以下三個:

  • 孩子缺乏安全感

對於孩子來說,自己去上幼兒園就以為著自己即將與父母分開。孩子年紀還那麼小,他沒有能力產生安全感,孩子的安全感幾乎都是來源於父母。一旦父母遠離孩子,孩子的安全感也就消失了,孩子就會感覺到恐懼和焦慮。

所以,當父母送孩子去幼兒園的時候,父母總要花很長時間,才能讓孩子進入幼兒園。孩子也總是哭著不願意離開父母,走進幼兒園的路上,是走幾步就回頭。

  • 孩子缺乏個人自理能力

從某種意義來說,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孩子缺乏個人的自理能力。因為孩子不能自理,當孩子在幼兒園裡遇到一些問題時,孩子就會下意識地感覺到恐懼,然後就會產生想要逃避的想法。

孩子會記住這種恐懼和無助的感覺,回到家之後,孩子就會對父母表現地格外依戀。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就不再想去幼兒園了。因為對於孩子說,幼兒園會讓他想起焦慮和無助的感覺。

孩子不願上幼兒園?面對“入園焦慮”,父母要有技巧地“共情”

  • 缺乏自由活動時間

孩子還沒有去上幼兒園之前,孩子在家裡有廣闊、充分的自由活動時間和空間。而且,孩子是家裡的"小皇帝",孩子想幹什麼,父母一般都會滿足孩子的想法。到了幼兒園,到處都是限制孩子行動的規矩和教育人員。

孩子的天性未泯,當老師在上課時,孩子可能會想著玩,但是迫於老師的嚴威,孩子是不能夠玩的。在幼兒園裡,孩子不再是"小皇帝",各個小朋友的地位都是一樣的,孩子不能受到在家一樣的待遇。

有些孩子不能適應這種落差,就會產生"入園焦慮"。

面對孩子的"入園焦慮",父母常陷入“共情”誤區

Regina Pally博士在《反思的愛》一書中,用專門的篇幅闡述了"情緒調節"的基本過程:

"孩子先表達自己情緒的痛苦,父母的鏡像系統重現了孩子表達痛苦的行為,繼而會激活父母的情緒中樞,所以父母可以感受到孩子的一些痛苦的感受,但這種感受會把孩子的情緒痛苦以縮減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一來,孩子又會鏡映父母縮減後的情緒痛苦,繼而孩子內在的情緒痛苦就會減少。"

這段話給予父母一個解決孩子"入園焦慮"的方式,就是採用共情方式。當"共情"說得簡單一點,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達到感同身受的效果。面對父母的感同身受,孩子的焦慮情緒能夠得到緩解。

然而,上面的那種情況只是一種理想的情況。大多數在第一次做"共情"的時候,很難做到剛剛好的狀態。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九月份就要到了,很多孩子要去上幼兒園了。

對於父母來說,孩子去幼兒園是一件好事,因為這代表著一個新的起點。孩子要在一個新的環境中學習、生活,結交新的朋友。上幼兒園也是為孩子上小學做一個準備,所以,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也顯得格外重要。

然而,一些孩子在入園之前並沒有感覺到興奮和好奇,相反,他們很害怕,產生了恐懼,甚至產生了不想去上幼兒園的想法。

很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種事情會發生,所以,到了送孩子去幼兒園的那一天,孩子不情願的表現,讓父母大吃一驚,而且還給父母增加了煩惱,如何消除孩子的"入園焦慮"呢?

孩子不願上幼兒園?面對“入園焦慮”,父母要有技巧地“共情”

孩子的"入園焦慮"來自於多個方面

在解決孩子的"入園焦慮"之前,父母首先要清楚,為什麼孩子會產生"入園焦慮"呢?

一般來說,孩子產生"入園焦慮"的原因有以下三個:

  • 孩子缺乏安全感

對於孩子來說,自己去上幼兒園就以為著自己即將與父母分開。孩子年紀還那麼小,他沒有能力產生安全感,孩子的安全感幾乎都是來源於父母。一旦父母遠離孩子,孩子的安全感也就消失了,孩子就會感覺到恐懼和焦慮。

所以,當父母送孩子去幼兒園的時候,父母總要花很長時間,才能讓孩子進入幼兒園。孩子也總是哭著不願意離開父母,走進幼兒園的路上,是走幾步就回頭。

  • 孩子缺乏個人自理能力

從某種意義來說,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孩子缺乏個人的自理能力。因為孩子不能自理,當孩子在幼兒園裡遇到一些問題時,孩子就會下意識地感覺到恐懼,然後就會產生想要逃避的想法。

孩子會記住這種恐懼和無助的感覺,回到家之後,孩子就會對父母表現地格外依戀。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就不再想去幼兒園了。因為對於孩子說,幼兒園會讓他想起焦慮和無助的感覺。

孩子不願上幼兒園?面對“入園焦慮”,父母要有技巧地“共情”

  • 缺乏自由活動時間

孩子還沒有去上幼兒園之前,孩子在家裡有廣闊、充分的自由活動時間和空間。而且,孩子是家裡的"小皇帝",孩子想幹什麼,父母一般都會滿足孩子的想法。到了幼兒園,到處都是限制孩子行動的規矩和教育人員。

孩子的天性未泯,當老師在上課時,孩子可能會想著玩,但是迫於老師的嚴威,孩子是不能夠玩的。在幼兒園裡,孩子不再是"小皇帝",各個小朋友的地位都是一樣的,孩子不能受到在家一樣的待遇。

有些孩子不能適應這種落差,就會產生"入園焦慮"。

面對孩子的"入園焦慮",父母常陷入“共情”誤區

Regina Pally博士在《反思的愛》一書中,用專門的篇幅闡述了"情緒調節"的基本過程:

"孩子先表達自己情緒的痛苦,父母的鏡像系統重現了孩子表達痛苦的行為,繼而會激活父母的情緒中樞,所以父母可以感受到孩子的一些痛苦的感受,但這種感受會把孩子的情緒痛苦以縮減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一來,孩子又會鏡映父母縮減後的情緒痛苦,繼而孩子內在的情緒痛苦就會減少。"

這段話給予父母一個解決孩子"入園焦慮"的方式,就是採用共情方式。當"共情"說得簡單一點,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達到感同身受的效果。面對父母的感同身受,孩子的焦慮情緒能夠得到緩解。

然而,上面的那種情況只是一種理想的情況。大多數在第一次做"共情"的時候,很難做到剛剛好的狀態。

孩子不願上幼兒園?面對“入園焦慮”,父母要有技巧地“共情”

  • 多數情況下,父母的共情作用容易產生兩個誤區:

1、 共情過度

在共情過度的情況下,父母體驗到的情緒已經遠遠地超過了孩子體驗到的情緒。面對父母的過度共情,只會讓孩子更加焦慮和不安。

"哎呀,孩子真的太可憐啦,孩子真的哭得好慘啊!我真是太心疼了。"

或者父母這樣認為,"哎呀,感覺自己很對不起孩子啊,我是不是太狠心了。"

如果父母出現了上面的情況,這就說明父母共情過度了。在孩子眼裡,父母表現地和自己一樣焦慮,孩子只會更加焦慮。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九月份就要到了,很多孩子要去上幼兒園了。

對於父母來說,孩子去幼兒園是一件好事,因為這代表著一個新的起點。孩子要在一個新的環境中學習、生活,結交新的朋友。上幼兒園也是為孩子上小學做一個準備,所以,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也顯得格外重要。

然而,一些孩子在入園之前並沒有感覺到興奮和好奇,相反,他們很害怕,產生了恐懼,甚至產生了不想去上幼兒園的想法。

很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種事情會發生,所以,到了送孩子去幼兒園的那一天,孩子不情願的表現,讓父母大吃一驚,而且還給父母增加了煩惱,如何消除孩子的"入園焦慮"呢?

孩子不願上幼兒園?面對“入園焦慮”,父母要有技巧地“共情”

孩子的"入園焦慮"來自於多個方面

在解決孩子的"入園焦慮"之前,父母首先要清楚,為什麼孩子會產生"入園焦慮"呢?

一般來說,孩子產生"入園焦慮"的原因有以下三個:

  • 孩子缺乏安全感

對於孩子來說,自己去上幼兒園就以為著自己即將與父母分開。孩子年紀還那麼小,他沒有能力產生安全感,孩子的安全感幾乎都是來源於父母。一旦父母遠離孩子,孩子的安全感也就消失了,孩子就會感覺到恐懼和焦慮。

所以,當父母送孩子去幼兒園的時候,父母總要花很長時間,才能讓孩子進入幼兒園。孩子也總是哭著不願意離開父母,走進幼兒園的路上,是走幾步就回頭。

  • 孩子缺乏個人自理能力

從某種意義來說,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孩子缺乏個人的自理能力。因為孩子不能自理,當孩子在幼兒園裡遇到一些問題時,孩子就會下意識地感覺到恐懼,然後就會產生想要逃避的想法。

孩子會記住這種恐懼和無助的感覺,回到家之後,孩子就會對父母表現地格外依戀。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就不再想去幼兒園了。因為對於孩子說,幼兒園會讓他想起焦慮和無助的感覺。

孩子不願上幼兒園?面對“入園焦慮”,父母要有技巧地“共情”

  • 缺乏自由活動時間

孩子還沒有去上幼兒園之前,孩子在家裡有廣闊、充分的自由活動時間和空間。而且,孩子是家裡的"小皇帝",孩子想幹什麼,父母一般都會滿足孩子的想法。到了幼兒園,到處都是限制孩子行動的規矩和教育人員。

孩子的天性未泯,當老師在上課時,孩子可能會想著玩,但是迫於老師的嚴威,孩子是不能夠玩的。在幼兒園裡,孩子不再是"小皇帝",各個小朋友的地位都是一樣的,孩子不能受到在家一樣的待遇。

有些孩子不能適應這種落差,就會產生"入園焦慮"。

面對孩子的"入園焦慮",父母常陷入“共情”誤區

Regina Pally博士在《反思的愛》一書中,用專門的篇幅闡述了"情緒調節"的基本過程:

"孩子先表達自己情緒的痛苦,父母的鏡像系統重現了孩子表達痛苦的行為,繼而會激活父母的情緒中樞,所以父母可以感受到孩子的一些痛苦的感受,但這種感受會把孩子的情緒痛苦以縮減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一來,孩子又會鏡映父母縮減後的情緒痛苦,繼而孩子內在的情緒痛苦就會減少。"

這段話給予父母一個解決孩子"入園焦慮"的方式,就是採用共情方式。當"共情"說得簡單一點,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達到感同身受的效果。面對父母的感同身受,孩子的焦慮情緒能夠得到緩解。

然而,上面的那種情況只是一種理想的情況。大多數在第一次做"共情"的時候,很難做到剛剛好的狀態。

孩子不願上幼兒園?面對“入園焦慮”,父母要有技巧地“共情”

  • 多數情況下,父母的共情作用容易產生兩個誤區:

1、 共情過度

在共情過度的情況下,父母體驗到的情緒已經遠遠地超過了孩子體驗到的情緒。面對父母的過度共情,只會讓孩子更加焦慮和不安。

"哎呀,孩子真的太可憐啦,孩子真的哭得好慘啊!我真是太心疼了。"

或者父母這樣認為,"哎呀,感覺自己很對不起孩子啊,我是不是太狠心了。"

如果父母出現了上面的情況,這就說明父母共情過度了。在孩子眼裡,父母表現地和自己一樣焦慮,孩子只會更加焦慮。

孩子不願上幼兒園?面對“入園焦慮”,父母要有技巧地“共情”

2、 共情不足

雖然父母知道自己要共情,但是父母的共情程度還是不夠深。

"哎呀,不就是去上個學嘛,這都要哭哭啼啼的,真是太脆弱了!"

"我家孩子那麼堅強,我家孩子肯定能夠完全適應幼兒園的學習生活!"

這完全是一種"高看"孩子的表現,父母雖然知道自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但是父母在思考時還是習慣性地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思考孩子的入園問題。結果,父母還是不能感受到孩子的複雜情緒,孩子會表現地很焦慮。

以上兩種情況都是父母"共情"的不成熟表現,父母做不到恰當的共情是因為父母對孩子還是不夠了解,所以父母不能正確地把握孩子的情感。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九月份就要到了,很多孩子要去上幼兒園了。

對於父母來說,孩子去幼兒園是一件好事,因為這代表著一個新的起點。孩子要在一個新的環境中學習、生活,結交新的朋友。上幼兒園也是為孩子上小學做一個準備,所以,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也顯得格外重要。

然而,一些孩子在入園之前並沒有感覺到興奮和好奇,相反,他們很害怕,產生了恐懼,甚至產生了不想去上幼兒園的想法。

很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種事情會發生,所以,到了送孩子去幼兒園的那一天,孩子不情願的表現,讓父母大吃一驚,而且還給父母增加了煩惱,如何消除孩子的"入園焦慮"呢?

孩子不願上幼兒園?面對“入園焦慮”,父母要有技巧地“共情”

孩子的"入園焦慮"來自於多個方面

在解決孩子的"入園焦慮"之前,父母首先要清楚,為什麼孩子會產生"入園焦慮"呢?

一般來說,孩子產生"入園焦慮"的原因有以下三個:

  • 孩子缺乏安全感

對於孩子來說,自己去上幼兒園就以為著自己即將與父母分開。孩子年紀還那麼小,他沒有能力產生安全感,孩子的安全感幾乎都是來源於父母。一旦父母遠離孩子,孩子的安全感也就消失了,孩子就會感覺到恐懼和焦慮。

所以,當父母送孩子去幼兒園的時候,父母總要花很長時間,才能讓孩子進入幼兒園。孩子也總是哭著不願意離開父母,走進幼兒園的路上,是走幾步就回頭。

  • 孩子缺乏個人自理能力

從某種意義來說,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孩子缺乏個人的自理能力。因為孩子不能自理,當孩子在幼兒園裡遇到一些問題時,孩子就會下意識地感覺到恐懼,然後就會產生想要逃避的想法。

孩子會記住這種恐懼和無助的感覺,回到家之後,孩子就會對父母表現地格外依戀。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就不再想去幼兒園了。因為對於孩子說,幼兒園會讓他想起焦慮和無助的感覺。

孩子不願上幼兒園?面對“入園焦慮”,父母要有技巧地“共情”

  • 缺乏自由活動時間

孩子還沒有去上幼兒園之前,孩子在家裡有廣闊、充分的自由活動時間和空間。而且,孩子是家裡的"小皇帝",孩子想幹什麼,父母一般都會滿足孩子的想法。到了幼兒園,到處都是限制孩子行動的規矩和教育人員。

孩子的天性未泯,當老師在上課時,孩子可能會想著玩,但是迫於老師的嚴威,孩子是不能夠玩的。在幼兒園裡,孩子不再是"小皇帝",各個小朋友的地位都是一樣的,孩子不能受到在家一樣的待遇。

有些孩子不能適應這種落差,就會產生"入園焦慮"。

面對孩子的"入園焦慮",父母常陷入“共情”誤區

Regina Pally博士在《反思的愛》一書中,用專門的篇幅闡述了"情緒調節"的基本過程:

"孩子先表達自己情緒的痛苦,父母的鏡像系統重現了孩子表達痛苦的行為,繼而會激活父母的情緒中樞,所以父母可以感受到孩子的一些痛苦的感受,但這種感受會把孩子的情緒痛苦以縮減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一來,孩子又會鏡映父母縮減後的情緒痛苦,繼而孩子內在的情緒痛苦就會減少。"

這段話給予父母一個解決孩子"入園焦慮"的方式,就是採用共情方式。當"共情"說得簡單一點,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達到感同身受的效果。面對父母的感同身受,孩子的焦慮情緒能夠得到緩解。

然而,上面的那種情況只是一種理想的情況。大多數在第一次做"共情"的時候,很難做到剛剛好的狀態。

孩子不願上幼兒園?面對“入園焦慮”,父母要有技巧地“共情”

  • 多數情況下,父母的共情作用容易產生兩個誤區:

1、 共情過度

在共情過度的情況下,父母體驗到的情緒已經遠遠地超過了孩子體驗到的情緒。面對父母的過度共情,只會讓孩子更加焦慮和不安。

"哎呀,孩子真的太可憐啦,孩子真的哭得好慘啊!我真是太心疼了。"

或者父母這樣認為,"哎呀,感覺自己很對不起孩子啊,我是不是太狠心了。"

如果父母出現了上面的情況,這就說明父母共情過度了。在孩子眼裡,父母表現地和自己一樣焦慮,孩子只會更加焦慮。

孩子不願上幼兒園?面對“入園焦慮”,父母要有技巧地“共情”

2、 共情不足

雖然父母知道自己要共情,但是父母的共情程度還是不夠深。

"哎呀,不就是去上個學嘛,這都要哭哭啼啼的,真是太脆弱了!"

"我家孩子那麼堅強,我家孩子肯定能夠完全適應幼兒園的學習生活!"

這完全是一種"高看"孩子的表現,父母雖然知道自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但是父母在思考時還是習慣性地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思考孩子的入園問題。結果,父母還是不能感受到孩子的複雜情緒,孩子會表現地很焦慮。

以上兩種情況都是父母"共情"的不成熟表現,父母做不到恰當的共情是因為父母對孩子還是不夠了解,所以父母不能正確地把握孩子的情感。

孩子不願上幼兒園?面對“入園焦慮”,父母要有技巧地“共情”

父母應該有技巧地去"共情"

要想做到恰當地"共情",父母應該做到以下三點:

  • 處理好共情的情緒

處理好共情時產生的情緒,是達到正確共情的一個重要步驟。

當父母情緒過強,甚至已經超過自我意識的時候,父母就會失去思考的能

力。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父母要保持著大人的思考和處理能力,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孩子的感情。

父母能夠理解孩子的情感,同時還能以一個成年人的角度去思考著應該如何解決問題,如何正確引導孩子走出"入園焦慮"。父母必須同時擁有以上兩種能力,以及同時應用著兩種能力。

  • 把握"共情"的"度"

如果父母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父母就會體會到孩子的焦慮不安。

多數父母回想著去安慰孩子,為孩子做些什麼,來提高孩子的安全感。本質上這是一種正確的做法,然而,有些父母不能把握好做的"度"。

父母不需要什麼事情都為孩子提前做好,應該給予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空間,讓孩子擁有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父母可以幫助孩子解決一些超過孩子能力範圍的事情,一些孩子原本就能做的事情,父母就不要插手了。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九月份就要到了,很多孩子要去上幼兒園了。

對於父母來說,孩子去幼兒園是一件好事,因為這代表著一個新的起點。孩子要在一個新的環境中學習、生活,結交新的朋友。上幼兒園也是為孩子上小學做一個準備,所以,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也顯得格外重要。

然而,一些孩子在入園之前並沒有感覺到興奮和好奇,相反,他們很害怕,產生了恐懼,甚至產生了不想去上幼兒園的想法。

很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種事情會發生,所以,到了送孩子去幼兒園的那一天,孩子不情願的表現,讓父母大吃一驚,而且還給父母增加了煩惱,如何消除孩子的"入園焦慮"呢?

孩子不願上幼兒園?面對“入園焦慮”,父母要有技巧地“共情”

孩子的"入園焦慮"來自於多個方面

在解決孩子的"入園焦慮"之前,父母首先要清楚,為什麼孩子會產生"入園焦慮"呢?

一般來說,孩子產生"入園焦慮"的原因有以下三個:

  • 孩子缺乏安全感

對於孩子來說,自己去上幼兒園就以為著自己即將與父母分開。孩子年紀還那麼小,他沒有能力產生安全感,孩子的安全感幾乎都是來源於父母。一旦父母遠離孩子,孩子的安全感也就消失了,孩子就會感覺到恐懼和焦慮。

所以,當父母送孩子去幼兒園的時候,父母總要花很長時間,才能讓孩子進入幼兒園。孩子也總是哭著不願意離開父母,走進幼兒園的路上,是走幾步就回頭。

  • 孩子缺乏個人自理能力

從某種意義來說,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孩子缺乏個人的自理能力。因為孩子不能自理,當孩子在幼兒園裡遇到一些問題時,孩子就會下意識地感覺到恐懼,然後就會產生想要逃避的想法。

孩子會記住這種恐懼和無助的感覺,回到家之後,孩子就會對父母表現地格外依戀。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孩子上了幾天幼兒園,就不再想去幼兒園了。因為對於孩子說,幼兒園會讓他想起焦慮和無助的感覺。

孩子不願上幼兒園?面對“入園焦慮”,父母要有技巧地“共情”

  • 缺乏自由活動時間

孩子還沒有去上幼兒園之前,孩子在家裡有廣闊、充分的自由活動時間和空間。而且,孩子是家裡的"小皇帝",孩子想幹什麼,父母一般都會滿足孩子的想法。到了幼兒園,到處都是限制孩子行動的規矩和教育人員。

孩子的天性未泯,當老師在上課時,孩子可能會想著玩,但是迫於老師的嚴威,孩子是不能夠玩的。在幼兒園裡,孩子不再是"小皇帝",各個小朋友的地位都是一樣的,孩子不能受到在家一樣的待遇。

有些孩子不能適應這種落差,就會產生"入園焦慮"。

面對孩子的"入園焦慮",父母常陷入“共情”誤區

Regina Pally博士在《反思的愛》一書中,用專門的篇幅闡述了"情緒調節"的基本過程:

"孩子先表達自己情緒的痛苦,父母的鏡像系統重現了孩子表達痛苦的行為,繼而會激活父母的情緒中樞,所以父母可以感受到孩子的一些痛苦的感受,但這種感受會把孩子的情緒痛苦以縮減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一來,孩子又會鏡映父母縮減後的情緒痛苦,繼而孩子內在的情緒痛苦就會減少。"

這段話給予父母一個解決孩子"入園焦慮"的方式,就是採用共情方式。當"共情"說得簡單一點,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達到感同身受的效果。面對父母的感同身受,孩子的焦慮情緒能夠得到緩解。

然而,上面的那種情況只是一種理想的情況。大多數在第一次做"共情"的時候,很難做到剛剛好的狀態。

孩子不願上幼兒園?面對“入園焦慮”,父母要有技巧地“共情”

  • 多數情況下,父母的共情作用容易產生兩個誤區:

1、 共情過度

在共情過度的情況下,父母體驗到的情緒已經遠遠地超過了孩子體驗到的情緒。面對父母的過度共情,只會讓孩子更加焦慮和不安。

"哎呀,孩子真的太可憐啦,孩子真的哭得好慘啊!我真是太心疼了。"

或者父母這樣認為,"哎呀,感覺自己很對不起孩子啊,我是不是太狠心了。"

如果父母出現了上面的情況,這就說明父母共情過度了。在孩子眼裡,父母表現地和自己一樣焦慮,孩子只會更加焦慮。

孩子不願上幼兒園?面對“入園焦慮”,父母要有技巧地“共情”

2、 共情不足

雖然父母知道自己要共情,但是父母的共情程度還是不夠深。

"哎呀,不就是去上個學嘛,這都要哭哭啼啼的,真是太脆弱了!"

"我家孩子那麼堅強,我家孩子肯定能夠完全適應幼兒園的學習生活!"

這完全是一種"高看"孩子的表現,父母雖然知道自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但是父母在思考時還是習慣性地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思考孩子的入園問題。結果,父母還是不能感受到孩子的複雜情緒,孩子會表現地很焦慮。

以上兩種情況都是父母"共情"的不成熟表現,父母做不到恰當的共情是因為父母對孩子還是不夠了解,所以父母不能正確地把握孩子的情感。

孩子不願上幼兒園?面對“入園焦慮”,父母要有技巧地“共情”

父母應該有技巧地去"共情"

要想做到恰當地"共情",父母應該做到以下三點:

  • 處理好共情的情緒

處理好共情時產生的情緒,是達到正確共情的一個重要步驟。

當父母情緒過強,甚至已經超過自我意識的時候,父母就會失去思考的能

力。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父母要保持著大人的思考和處理能力,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孩子的感情。

父母能夠理解孩子的情感,同時還能以一個成年人的角度去思考著應該如何解決問題,如何正確引導孩子走出"入園焦慮"。父母必須同時擁有以上兩種能力,以及同時應用著兩種能力。

  • 把握"共情"的"度"

如果父母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父母就會體會到孩子的焦慮不安。

多數父母回想著去安慰孩子,為孩子做些什麼,來提高孩子的安全感。本質上這是一種正確的做法,然而,有些父母不能把握好做的"度"。

父母不需要什麼事情都為孩子提前做好,應該給予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空間,讓孩子擁有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父母可以幫助孩子解決一些超過孩子能力範圍的事情,一些孩子原本就能做的事情,父母就不要插手了。

孩子不願上幼兒園?面對“入園焦慮”,父母要有技巧地“共情”

  • 教會孩子做情緒管理

有一些孩子完全沒有"入園焦慮",這是因為這些孩子的父母早已教會他們,應該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樣,孩子在面對突發狀況時,孩子就能夠冷靜下來。

做情緒管理的一個好方法就是避免一些情緒的出現,雖然有些情緒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有些情緒是可以通過提前告知、並且提前找出解決方案來避免的。

父母可以將孩子將會在幼兒園過的生活,給孩子複述一遍,讓孩子有一個基本的瞭解。然後再告訴孩子,未來在幼兒園裡可能遇到的問題。

除此之外,父母還要教會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這樣,孩子到了幼兒園,就能自己照顧好自己。

孩子入園確實不容易,父母要放寬心態,給予孩子多一些耐心,並且用到共情能力,幫助孩子走出"入園焦慮",讓孩子更好地面對接下來的新生活!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養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夠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個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