濤濤江水,三十年河東上下,浸泡了一代人的血淚

王景春和詠梅憑藉《地久天長》包攬了第69屆柏林電影節最佳男演員和最佳女演員獎,創造歷史一刻!王景春、詠梅上臺領獎時,《地久天長》的劇組成員在臺下哭成一片。《地久天長》講述了中國近三十年的變遷史,聚焦在中國工人家庭,恰好這三十年來,也是中國變遷發展最猛烈的三十年,恐怕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比中國改革開放那三十年更戲劇的了。

濤濤江水,三十年河東上下,浸泡了一代人的血淚

這個故事之所以會讓我們感動,是因為在很多時候,它都十分貼近於我們所瞭解的生活,讓我們在某些瞬間彷彿回到了曾經熟悉的80和90年代。

時代背景下,計劃生育,下崗,下海,出軌,生死。

關於人性,關於人生,無奈的,苦悶的,總要過下去。關於錯誤,犯下的,總要承擔,原諒與寬恕。
濤濤江水,三十年河東上下,浸泡了一代人的血淚

對於一個八零九零後來說,也許電影中展現的那段歲月太過陌生,也許我們根本就不明白什麼叫"嚴打"、什麼叫"下崗潮"、什麼叫"強制計劃生育"。或者也許我們的父母從來不願意我們坦露在那個年代經歷過多少無奈與挫折。

王小帥的新故事,讓人感慨。友誼真能地久天長嗎?

這地久天長的背後,是巨石盤亙之下的忍:隱忍、殘忍、忍而不發、不能再忍也要忍。

電影的故事脈絡極為清簡:北國工廠裡兩個形同手足的家庭,同年同日得子。兩個孩子長大後在水庫邊玩耍,其中一個推另一個不諳水性者入水溺畢,自此兩家不相往來。

濤濤江水,三十年河東上下,浸泡了一代人的血淚

兩個小孩是整部電影故事的導火索,失去孩子的一方從此背井離鄉,下海南,去福建,在沿海做漁民生意,維修船隻、織補漁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後來又領養一男孩,此間已長成手腳細長、性情叛逆的孤僻少年郎。

新的矛盾在這個家裡再次生長,問題少年離家出走,這對父母再次失去兒子。

海風始終很大,陽光暴烈,生活困苦。對他們夫妻倆來說,自兒子走後,不過是為彼此活著。他們沒有自我,亦不需要,若行屍走肉在這碧海藍天之下苟延殘喘。

濤濤江水,三十年河東上下,浸泡了一代人的血淚

除男女主角外,另一個家庭的母親艾麗婭、小姑子齊溪的表演也極為出色,前者是打了雞血般要為建設四個現代化奉獻、鐵面無私要送失獨家庭裡的母親墮胎的婦女主任,她的大義滅親、正義凌然讓自己最好的朋友在手術中失去了生育能力,也正因如此她一直自責,最後得腦癌去世。

濤濤江水,三十年河東上下,浸泡了一代人的血淚

人說常說,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皆是人生百味。而耀軍家此後的人生,則是苦水倒流,酸辣到極致。耀軍舉家南遷,躲在海島上的小漁村中度日如年;領養的小孩被他們當作已逝兒子的替代品,將畢情託付於此,但他卻乖張叛逆,始終無法融入家庭……

濤濤江水,三十年河東上下,浸泡了一代人的血淚

一直瞞有隱情的英明家並沒有在好朋友永失所愛的陰影下停留太久,他們的人生愈見明媚,如同冉冉升起的朝陽。然而,看似仕途順達,父慈子孝,風平浪靜的生活背後,那若干年前鐫刻在心的場景,永生難忘。

人不停向前走,以為終有一天能走出那片記憶的荒原,而生活也緊隨著蒸蒸日上,可是陰影永遠地將這個家庭束縛著,裹挾著,每邁出的一小步,如同愚公移山般艱難而絕望。

海燕餘生在過分自責中度過,甚至精神失常,至死存憾;沈浩日日夜夜受盡彼時記憶碎片的蹂躪,心上無限的質問死且難休,直至他終於決定向耀軍和麗雲二老吐露心聲的那一刻……

就像作家餘華說的:"我們彷彿行走在這樣的現實裡,一邊是燈紅酒綠,一邊是斷壁殘垣。或者說我們置身在一個奇怪的劇院裡,同一個舞臺上,半邊正在演出喜劇,半邊正在演出悲劇……"並非人人都能跟上時代的列車,對於那些被拋下的人來說,時代車輪碾壓而過留在他們身上的溝壑和傷痕卻是真實的、具體的,甚至可能需要用一生的時間來填補。

時代的烙印,人心的聚散,苦心經營,受到的是青蔥年少的反叛,時間流逝,始料未及的是人情的迴歸。人情的成長,足以讓漂泊的人不至於那麼孤獨。

濤濤江水,三十年河東上下,浸泡了一代人的血淚

我一直猜想,這部電影的主題不是人世悲歡,也不是光陰的思考,而是對與時間的無奈與喟嘆罷了。這部電影的鏡頭一直都是冰冷無奈的,遠遠地看生死,在寒窗外看聚散,對於世事無常的變遷,倒喜歡自己孤零零地多看上幾秒,大概"冷豔一瞥生與死,騎者且趕路"就是這麼個道理吧。

整部片子的基調,是沉默的飽和度低的。沒有激烈,沒有哀嚎,甚至連痛苦也沒。人們把痛苦深深埋藏在心底,如從河塘擔來一桶水,放在日光下慢慢等泥沙澄清。

我始終覺得,如果有人崩潰也是好的,摔碗砸凳子,坐地不起地哀嚎,抑或仰天長嘯。然而並無。失去孩子的母親,甚至連哭泣都是轉過身,全身篩糠般抖了又抖。我始終覺得,倘若能發洩出來,興許人會幹爽一些。

濤濤江水,三十年河東上下,浸泡了一代人的血淚

北方的荒蕪,冷冽都無法與內心的痛苦相比。生活的苦和難,並不是貧窮、疾病,而是你愛的人永遠不能復活,而當事人還要繼續過下去,帶著一塊永遠不能癒合的傷口。

回顧以往,滿目瘡痍,步履艱辛,電影進行的每一分鐘,都像是碾過的血跡。

20多年前耀軍忍著巨大悲痛,說"只要活著,就不可以說出來",20年後麗雲溼著眼眶說"說出來就好了",看起來是反轉了,實際上並沒有,因為兩句話的目的都是為了讓浩浩能夠幸福生活,二十多年前是這樣,二十多年後還是這樣,殘酷生活並沒有改變夫妻二人善良的本性,至此,本片的主旨也才完全展現在了觀眾面前:歌頌那些面對不公,卻依舊選擇寬恕與包容的平凡人物。

濤濤江水,三十年河東上下,浸泡了一代人的血淚

感謝結局每個人都是充滿希望的,這就是普通人的人生啊。其實人這一生哪有那麼多和解? 雖然對於什麼都無力改變的普通人來說,不和解也沒什麼用。 突然理解了父母那一輩,他們年輕時的精神世界如此匱乏又壓抑,不指望孩子又能指望什麼呢? 失去孩子的兩夫妻,人生變得漫無目的,"時間早就停止了,剩下的就是慢慢老去……" 很慶幸生在現代,花花世界有無窮樂趣,一個人都可以過得很開心。

個人的悲劇在時代的荒唐下被無限放大,這個家庭,這種在中國普遍而美好、單純的正常的一種憧憬,在那個時代被無奈碾壓的支離破碎,整個戲劇衝突陷入一種極端無解的道德困境,終其一生無法釋懷。

時代滄桑變化,每一個身處其間的小人物,都是潛在的"有故事的人",只不過故事的戲劇性濃烈程度各異。耀軍和麗雲複雜的人生經歷也許是少見的,但也在某種意義上具有一種群體代表性。

人生,其實就是在不斷的失去中成長,在看似過不去的生活中學會生活,如同《地久天長》裡劉耀軍夫婦的喪子之痛,這樣的傷痛其實縱然終其一生都無法真正癒合,但也希望終有一日你能與它坦然相對,地久天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