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症“下藥”治療抑鬱症,一切皆有可能

在三月底一個陰沉沉的下午,諮詢室來了一對母女。母親40多歲,穿著得體優雅,臉上寫滿了焦慮與困惑,女兒穿著與母親形成鮮明對比,衣服有些邋遢且顏色暗淡,頭髮十分零亂,額前流海遮了大半個臉,面無表情。

01懶惰VS壓力

母親一進諮詢室就自顧自地嘮叨開了,一一陳述女兒懶惰的罪證:這是高中最關鍵的一學期,只有二個月就要高考了,這一學期從開學到現在就沒有上過幾天學,怎麼說也不到學校上課。事實上,她的班主任還蠻看重她的,以為她成績還不錯,上本科的希望很大。但她現在就這樣,十分懶惰,不上學,每天晚上上網到凌晨,第二天睡到中午。懶惰到吃飯都要外婆端到她房間。

說到她房間,這又是她懶惰的一證據:在傢什麼也不做,不上學,自己的一個房間又髒又亂,自己不收拾,也不讓我們收拾……”

母親滔滔不絕地述說著女兒的懶惰,語氣和表情中充滿了焦慮和對女兒的憤怒。

女兒對母親的訴說一樣面無表情,沒有任何反應。當母親的情緒釋放得差不多時,諮詢師適時請母親離開諮詢室。當她單獨與諮詢師相處時即不主動說話,也不看諮詢師,在諮詢師的提問下,她才開始一問一答簡單地講述她的情況:

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不想幹任何事,沒有動力,這樣的情況從初中就開始了,高中尤為明顯。上學對學習也沒什麼用?自己的同學都是幼稚,與他們在一起沒什麼勁。學習好有什麼用,考上一本有怎樣?將來也是這樣。父母是關心她的學業,從小就要求她學習舞蹈、爵士鼓等。自己喜歡畫畫,自己好不容易爭取到這個愛好,現在自己想考某大學美術系,但父母希望自己上中央美術學院,因為父親有關係,有朋友在這所學校,這樣父親就很有面子。事實上,她自己對學習沒什麼信心。母親與外婆對弟弟太寵了,她認為母親與外婆會把他寵壞的。很討厭她們這樣養育弟弟,自己也已經被她們養成這樣了,結果她們還這樣更寵弟弟……

對父母外婆怨氣、對高考壓力的迴避暴露無遺。

對症“下藥”治療抑鬱症,一切皆有可能

02懶惰的背後是抑鬱

孩子的種種表現是“懶惰”,但這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懶惰”的概念。

孩子的“懶惰”是她抑鬱的表現症狀。她心情一直不佳,從高中開始日見顯現:苦惱、憂傷、經常落落寡歡,曾有一段時間有自殺傾向。對日常生活包括上學都沒有興趣,最後不上學,疏遠父母親友,不與同學朋友來往,睡眠不規律,常做噩夢,睡眠過多。自我評價低,認為自己無用,沒有能力上中央美院,這些都是孩子抑鬱的症狀,現在孩子不是道德層面的懶惰,而是孩子心裡抑鬱了。

建議母親帶孩子去看精神科醫生,在那裡得到確診,孩子有中度抑鬱。

03抑鬱背後是愛的缺失

孩子的家庭條件好,從小就受外婆和父母寵愛。外婆、媽媽全力照顧她的生活、飲食及學習。雖然外婆、媽媽在生活上對她有求必應,照顧得無微不至,但在學習上對她的要求很高。

從小父母就給她安排最好幼兒園、小學、初中,但當她在初中期間,學習成績開始下降,考高中時只是勉強考上了三流的一民辦高中,開始父母想辦法讓她上重點高中,結果適應不好,一年後回自己考上的民辦高中,從高一下半期開始有不上學的時候,發展到後來就經常不上學。如果考試成績不好或練爵士鼓不認真,媽媽就會打孩子,罵孩子,讓孩子感到自尊心受到傷害。

父親一直在外忙於生意,跟孩子的交流只有兩種方式:“想要什麼?爸爸給你買”“考試成績怎樣?不要讓爸爸丟臉”

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沒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從內心對自己的愛,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是有條件的,從而讓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不高。

對症“下藥”治療抑鬱症,一切皆有可能

讓孩子更沒想到的(潛意識中)五年前,父母又生了一個孩子:一個男孩子,外婆、父母對孩子的關注自然少了許多,但在意識層面,她這個做姐姐的必然接受這個弟弟,愛弟弟,於是,她把弟弟的“奪愛”轉移到對父母的抱怨:沒有好好照顧弟弟。

事實上,孩子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懇求父母的愛,但父母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沒有感受到父母的愛,久而久之,使得她沒有形成有力的、積極的、不受他人評價影響的理性自我意識,與父母的關係中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同和安全感,最終親密關係出現問題,在這過程中孩子希望自己達到完美,而孩子的現實自我是達不到她的理想自我,最終她陷入抑鬱。

04對症“下藥” 一切皆有可能

諮詢過程中讓父母看到孩子的這種“懶惰”是一種抑鬱的症狀。孩子心理出現了狀況,父母要更多地用一種孩子能感受到愛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讓孩子看到父母的愛,自身的力量,從而走出抑鬱的陰霾。在諮詢中,對孩子本身的心理輔導主要並不是針對症狀本身,而是在於幫助迷茫的來訪者認識自我,找到現實中自我的位置,找到人生的方向,走出迷茫的精神世界。同時,幫助他培養意志品質,增強耐挫折能力,學習與同學相處的技巧,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當年孩子順利地參加了高考,並考入了自己嚮往的大學。在大學期間基本能適應大學學習,與同學相處還可以。

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現三方面的症狀:情緒症狀、生理和行為症狀、認知症狀。情緒症狀主要表現為悲傷、情緒低落、快感缺乏(難以對日常活動感到興趣或快樂)、煩躁易怒(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生理和行為症狀主要表現為睡眠失調(睡眠過度、早醒或失眠)、食慾失調、精神運動遲緩或激越、緊張症(包括從完全不動到亢奮這樣的異常行為)、疲憊、無精打采;認知症狀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猶豫不決、認為自己無用或有負罪感、自卑、無望、自殺念頭、令人抑鬱的妄想與幻覺。

對症“下藥”治療抑鬱症,一切皆有可能

抑鬱症的心理治療:每一種有關抑鬱症的心理學理論都有自己主張的抑鬱症發病原因。而專門針對這些病因的治療方法也隨之產生。行為治療著重改變抑鬱症患者的強化和懲罰方式,認知-行為治療則關注改變小雞的認知和適應不良的行為,人際療法和心理動力療法的主要目的是提示個體沒有意識到的對他人的敵意,這種敵意就是抑鬱症患者自我懲罰的根源。

抑鬱症的預防:抑鬱症是精神科自殺率最高的疾病。抑鬱症發病率很高,幾乎每7個成年人中就有1個抑鬱症患者,因此它被稱為精神病學中的感冒。抑鬱症目前已成為全球疾病中給人類造成嚴重負擔的第二位重要疾病,對患者及其家屬造成的痛苦,對社會造成的損失是其他疾病所無法比擬的。

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社會對抑鬱症缺乏正確的認識,偏見使患者不願到精神科就診。

在中國,僅有2%的抑鬱症患者接受過治療,大量的病人得不到及時的診治,病情惡化,甚至出現自殺的嚴重後果。另一方面,由於民眾缺乏有關抑鬱症的知識,對出現抑鬱症狀者誤認為是鬧情緒,不能給予應有的理解和情感支持,對患者造成更大的心理壓力,使病情進一步惡化。鑑於抑鬱症對人們生活的災難性影響。因此在抑鬱症發病之前對易感人群進行預防就至關重要。有證據現實抑鬱症首次發作是在青春期,所以重點要關注高危青少年的抑鬱症預防。而對抑鬱症的預防主要是普及人們對抑鬱症的認識,讓大眾對抑鬱症有鑑別,及時發現抑鬱症狀,及時干預,及時醫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