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

發源於華南第-峰貓兒山東北麓,浩浩湯湯,北入湖南,沿岸風景如畫,時而險峻,時而秀麗一這就是資江。 千百年來,資江默默孕育著流域內的多個城市,益陽便是她最得意的一個孩子。站在益陽市中心,臨江而立,那些隨波而逝的歲月,慢慢逆流回你的腦海。

"

發源於華南第-峰貓兒山東北麓,浩浩湯湯,北入湖南,沿岸風景如畫,時而險峻,時而秀麗一這就是資江。 千百年來,資江默默孕育著流域內的多個城市,益陽便是她最得意的一個孩子。站在益陽市中心,臨江而立,那些隨波而逝的歲月,慢慢逆流回你的腦海。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史書記載,益陽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秦朝雜垂頂,至今已有2000餘年。據東漢時應劭所記:“在益水之陽, 當為縣名。”清人周樹榮則有《益陽賦》雲:“益水所經,水北曰陽,縣以此名。”有據可考,千百年來,益陽數次更換轄地,遠古屬荊州,春秋時為楚地,戰國時隸楚黔中郡,漢朝分屬長沙國...有趣的是,“益陽” 的名字始終沒有改變,這在我國地名中算是罕見了。

白鹿晚鐘 裴亭禪樹

吟登蕭寺旃檀閣,醉倚王家玳瑁筵。

唐朝詩人江為因一首《題白鹿寺》,被南唐後主贊日:“此人大是富貴家。”位於資江之濱白鹿山上的白鹿寺,也因江為題詩更負盛名。從此,這座千年古剎,不僅與佛相依,亦與詩結緣。


"

發源於華南第-峰貓兒山東北麓,浩浩湯湯,北入湖南,沿岸風景如畫,時而險峻,時而秀麗一這就是資江。 千百年來,資江默默孕育著流域內的多個城市,益陽便是她最得意的一個孩子。站在益陽市中心,臨江而立,那些隨波而逝的歲月,慢慢逆流回你的腦海。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史書記載,益陽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秦朝雜垂頂,至今已有2000餘年。據東漢時應劭所記:“在益水之陽, 當為縣名。”清人周樹榮則有《益陽賦》雲:“益水所經,水北曰陽,縣以此名。”有據可考,千百年來,益陽數次更換轄地,遠古屬荊州,春秋時為楚地,戰國時隸楚黔中郡,漢朝分屬長沙國...有趣的是,“益陽” 的名字始終沒有改變,這在我國地名中算是罕見了。

白鹿晚鐘 裴亭禪樹

吟登蕭寺旃檀閣,醉倚王家玳瑁筵。

唐朝詩人江為因一首《題白鹿寺》,被南唐後主贊日:“此人大是富貴家。”位於資江之濱白鹿山上的白鹿寺,也因江為題詩更負盛名。從此,這座千年古剎,不僅與佛相依,亦與詩結緣。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白鹿寺△

白鹿寺始建於唐憲宗元和年間(公元806年~公元820年)。關於它的由來,有一個浪漫動人的傳說。相傳唐代名相裴休貶任荊南節度使時,坐鎮長沙,常往來於湘江和資水間,數次棲住益陽。他結交隱逸高賢之士,流連湖光山色之趣,十分喜愛益陽的景物綺麗,士風民俗的淳厚,於是在資江邊結廬讀書誦經。後來人們索性修了一-座樓亭合- -的裴公亭,供裴公讀書小住。

裴休博學多才,喜歡佛學,夜深人靜之時常在山上秉燭夜讀。朗朗的誦經聲,引得一隻仙白鹿駐足聆聽。從此每晚只要經聲響起,白鹿就會飛來聽經。一天晚上按住左寵蕕徑的祕密被人發現,仙機洩露,白鹿從此再也沒來過了。山民們認為白鹿駐足聽經之地是塊風水寶地,遂命名日“白鹿山”,並在山下建一座廟,取名為“白鹿寺”。明《一統志》就有關於此事的記載“唐裴休講道於此,有白鹿銜花出聽。”

"

發源於華南第-峰貓兒山東北麓,浩浩湯湯,北入湖南,沿岸風景如畫,時而險峻,時而秀麗一這就是資江。 千百年來,資江默默孕育著流域內的多個城市,益陽便是她最得意的一個孩子。站在益陽市中心,臨江而立,那些隨波而逝的歲月,慢慢逆流回你的腦海。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史書記載,益陽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秦朝雜垂頂,至今已有2000餘年。據東漢時應劭所記:“在益水之陽, 當為縣名。”清人周樹榮則有《益陽賦》雲:“益水所經,水北曰陽,縣以此名。”有據可考,千百年來,益陽數次更換轄地,遠古屬荊州,春秋時為楚地,戰國時隸楚黔中郡,漢朝分屬長沙國...有趣的是,“益陽” 的名字始終沒有改變,這在我國地名中算是罕見了。

白鹿晚鐘 裴亭禪樹

吟登蕭寺旃檀閣,醉倚王家玳瑁筵。

唐朝詩人江為因一首《題白鹿寺》,被南唐後主贊日:“此人大是富貴家。”位於資江之濱白鹿山上的白鹿寺,也因江為題詩更負盛名。從此,這座千年古剎,不僅與佛相依,亦與詩結緣。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白鹿寺△

白鹿寺始建於唐憲宗元和年間(公元806年~公元820年)。關於它的由來,有一個浪漫動人的傳說。相傳唐代名相裴休貶任荊南節度使時,坐鎮長沙,常往來於湘江和資水間,數次棲住益陽。他結交隱逸高賢之士,流連湖光山色之趣,十分喜愛益陽的景物綺麗,士風民俗的淳厚,於是在資江邊結廬讀書誦經。後來人們索性修了一-座樓亭合- -的裴公亭,供裴公讀書小住。

裴休博學多才,喜歡佛學,夜深人靜之時常在山上秉燭夜讀。朗朗的誦經聲,引得一隻仙白鹿駐足聆聽。從此每晚只要經聲響起,白鹿就會飛來聽經。一天晚上按住左寵蕕徑的祕密被人發現,仙機洩露,白鹿從此再也沒來過了。山民們認為白鹿駐足聽經之地是塊風水寶地,遂命名日“白鹿山”,並在山下建一座廟,取名為“白鹿寺”。明《一統志》就有關於此事的記載“唐裴休講道於此,有白鹿銜花出聽。”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白鹿寺△

白鹿寺內有一口一千公斤重的古銅鐘,在落霞中悠悠遠揚,聲極洪遠,鐘聲響徹古城十里麻石街,“白鹿晚鐘” 於是成了古益陽的十景之一。而裴公亭依山傍水,古木環抱, 矗立在青山雲樹之中,稱之為“裴亭雲樹”。明羅允衡來到益陽,臨江感懷,忽聞悠揚晚鐘,振聾發聵,有感而發,賦詩資水

——山暝日西沉,蒲牢吼梵林。隔江人誤聽,疑是老龍吟。

"

發源於華南第-峰貓兒山東北麓,浩浩湯湯,北入湖南,沿岸風景如畫,時而險峻,時而秀麗一這就是資江。 千百年來,資江默默孕育著流域內的多個城市,益陽便是她最得意的一個孩子。站在益陽市中心,臨江而立,那些隨波而逝的歲月,慢慢逆流回你的腦海。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史書記載,益陽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秦朝雜垂頂,至今已有2000餘年。據東漢時應劭所記:“在益水之陽, 當為縣名。”清人周樹榮則有《益陽賦》雲:“益水所經,水北曰陽,縣以此名。”有據可考,千百年來,益陽數次更換轄地,遠古屬荊州,春秋時為楚地,戰國時隸楚黔中郡,漢朝分屬長沙國...有趣的是,“益陽” 的名字始終沒有改變,這在我國地名中算是罕見了。

白鹿晚鐘 裴亭禪樹

吟登蕭寺旃檀閣,醉倚王家玳瑁筵。

唐朝詩人江為因一首《題白鹿寺》,被南唐後主贊日:“此人大是富貴家。”位於資江之濱白鹿山上的白鹿寺,也因江為題詩更負盛名。從此,這座千年古剎,不僅與佛相依,亦與詩結緣。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白鹿寺△

白鹿寺始建於唐憲宗元和年間(公元806年~公元820年)。關於它的由來,有一個浪漫動人的傳說。相傳唐代名相裴休貶任荊南節度使時,坐鎮長沙,常往來於湘江和資水間,數次棲住益陽。他結交隱逸高賢之士,流連湖光山色之趣,十分喜愛益陽的景物綺麗,士風民俗的淳厚,於是在資江邊結廬讀書誦經。後來人們索性修了一-座樓亭合- -的裴公亭,供裴公讀書小住。

裴休博學多才,喜歡佛學,夜深人靜之時常在山上秉燭夜讀。朗朗的誦經聲,引得一隻仙白鹿駐足聆聽。從此每晚只要經聲響起,白鹿就會飛來聽經。一天晚上按住左寵蕕徑的祕密被人發現,仙機洩露,白鹿從此再也沒來過了。山民們認為白鹿駐足聽經之地是塊風水寶地,遂命名日“白鹿山”,並在山下建一座廟,取名為“白鹿寺”。明《一統志》就有關於此事的記載“唐裴休講道於此,有白鹿銜花出聽。”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白鹿寺△

白鹿寺內有一口一千公斤重的古銅鐘,在落霞中悠悠遠揚,聲極洪遠,鐘聲響徹古城十里麻石街,“白鹿晚鐘” 於是成了古益陽的十景之一。而裴公亭依山傍水,古木環抱, 矗立在青山雲樹之中,稱之為“裴亭雲樹”。明羅允衡來到益陽,臨江感懷,忽聞悠揚晚鐘,振聾發聵,有感而發,賦詩資水

——山暝日西沉,蒲牢吼梵林。隔江人誤聽,疑是老龍吟。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裴公亭△

古白鹿寺和古裴公亭幾經風雨衰廢,古貌已無從查考。是日風和日麗,我從裴公亭俯視資江,碧水東流,長虹飛架,秀色益陽盡收眼底。至於今白鹿寺,是1987年落實宗教政策,經政府批准同意,群眾集資,白鹿寺老和尚佛源法師大力捐資,重新在白鹿後山修建而成的。寺內的古鐘如同一位遲暮老人,滄海桑田,仍堅守著這一方福地。


"

發源於華南第-峰貓兒山東北麓,浩浩湯湯,北入湖南,沿岸風景如畫,時而險峻,時而秀麗一這就是資江。 千百年來,資江默默孕育著流域內的多個城市,益陽便是她最得意的一個孩子。站在益陽市中心,臨江而立,那些隨波而逝的歲月,慢慢逆流回你的腦海。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史書記載,益陽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秦朝雜垂頂,至今已有2000餘年。據東漢時應劭所記:“在益水之陽, 當為縣名。”清人周樹榮則有《益陽賦》雲:“益水所經,水北曰陽,縣以此名。”有據可考,千百年來,益陽數次更換轄地,遠古屬荊州,春秋時為楚地,戰國時隸楚黔中郡,漢朝分屬長沙國...有趣的是,“益陽” 的名字始終沒有改變,這在我國地名中算是罕見了。

白鹿晚鐘 裴亭禪樹

吟登蕭寺旃檀閣,醉倚王家玳瑁筵。

唐朝詩人江為因一首《題白鹿寺》,被南唐後主贊日:“此人大是富貴家。”位於資江之濱白鹿山上的白鹿寺,也因江為題詩更負盛名。從此,這座千年古剎,不僅與佛相依,亦與詩結緣。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白鹿寺△

白鹿寺始建於唐憲宗元和年間(公元806年~公元820年)。關於它的由來,有一個浪漫動人的傳說。相傳唐代名相裴休貶任荊南節度使時,坐鎮長沙,常往來於湘江和資水間,數次棲住益陽。他結交隱逸高賢之士,流連湖光山色之趣,十分喜愛益陽的景物綺麗,士風民俗的淳厚,於是在資江邊結廬讀書誦經。後來人們索性修了一-座樓亭合- -的裴公亭,供裴公讀書小住。

裴休博學多才,喜歡佛學,夜深人靜之時常在山上秉燭夜讀。朗朗的誦經聲,引得一隻仙白鹿駐足聆聽。從此每晚只要經聲響起,白鹿就會飛來聽經。一天晚上按住左寵蕕徑的祕密被人發現,仙機洩露,白鹿從此再也沒來過了。山民們認為白鹿駐足聽經之地是塊風水寶地,遂命名日“白鹿山”,並在山下建一座廟,取名為“白鹿寺”。明《一統志》就有關於此事的記載“唐裴休講道於此,有白鹿銜花出聽。”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白鹿寺△

白鹿寺內有一口一千公斤重的古銅鐘,在落霞中悠悠遠揚,聲極洪遠,鐘聲響徹古城十里麻石街,“白鹿晚鐘” 於是成了古益陽的十景之一。而裴公亭依山傍水,古木環抱, 矗立在青山雲樹之中,稱之為“裴亭雲樹”。明羅允衡來到益陽,臨江感懷,忽聞悠揚晚鐘,振聾發聵,有感而發,賦詩資水

——山暝日西沉,蒲牢吼梵林。隔江人誤聽,疑是老龍吟。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裴公亭△

古白鹿寺和古裴公亭幾經風雨衰廢,古貌已無從查考。是日風和日麗,我從裴公亭俯視資江,碧水東流,長虹飛架,秀色益陽盡收眼底。至於今白鹿寺,是1987年落實宗教政策,經政府批准同意,群眾集資,白鹿寺老和尚佛源法師大力捐資,重新在白鹿後山修建而成的。寺內的古鐘如同一位遲暮老人,滄海桑田,仍堅守著這一方福地。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視資江俯△

古道茶馬 何美何殊

唐朝茶風盛行,得益於當時經濟發展的日趨繁盛。當飲茶之風從皇宮貴族、文人雅士階層逐漸普及到社會中下階層,茶葉交易自然日益頻繁,而交易通道顯得尤為重要。

"

發源於華南第-峰貓兒山東北麓,浩浩湯湯,北入湖南,沿岸風景如畫,時而險峻,時而秀麗一這就是資江。 千百年來,資江默默孕育著流域內的多個城市,益陽便是她最得意的一個孩子。站在益陽市中心,臨江而立,那些隨波而逝的歲月,慢慢逆流回你的腦海。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史書記載,益陽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秦朝雜垂頂,至今已有2000餘年。據東漢時應劭所記:“在益水之陽, 當為縣名。”清人周樹榮則有《益陽賦》雲:“益水所經,水北曰陽,縣以此名。”有據可考,千百年來,益陽數次更換轄地,遠古屬荊州,春秋時為楚地,戰國時隸楚黔中郡,漢朝分屬長沙國...有趣的是,“益陽” 的名字始終沒有改變,這在我國地名中算是罕見了。

白鹿晚鐘 裴亭禪樹

吟登蕭寺旃檀閣,醉倚王家玳瑁筵。

唐朝詩人江為因一首《題白鹿寺》,被南唐後主贊日:“此人大是富貴家。”位於資江之濱白鹿山上的白鹿寺,也因江為題詩更負盛名。從此,這座千年古剎,不僅與佛相依,亦與詩結緣。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白鹿寺△

白鹿寺始建於唐憲宗元和年間(公元806年~公元820年)。關於它的由來,有一個浪漫動人的傳說。相傳唐代名相裴休貶任荊南節度使時,坐鎮長沙,常往來於湘江和資水間,數次棲住益陽。他結交隱逸高賢之士,流連湖光山色之趣,十分喜愛益陽的景物綺麗,士風民俗的淳厚,於是在資江邊結廬讀書誦經。後來人們索性修了一-座樓亭合- -的裴公亭,供裴公讀書小住。

裴休博學多才,喜歡佛學,夜深人靜之時常在山上秉燭夜讀。朗朗的誦經聲,引得一隻仙白鹿駐足聆聽。從此每晚只要經聲響起,白鹿就會飛來聽經。一天晚上按住左寵蕕徑的祕密被人發現,仙機洩露,白鹿從此再也沒來過了。山民們認為白鹿駐足聽經之地是塊風水寶地,遂命名日“白鹿山”,並在山下建一座廟,取名為“白鹿寺”。明《一統志》就有關於此事的記載“唐裴休講道於此,有白鹿銜花出聽。”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白鹿寺△

白鹿寺內有一口一千公斤重的古銅鐘,在落霞中悠悠遠揚,聲極洪遠,鐘聲響徹古城十里麻石街,“白鹿晚鐘” 於是成了古益陽的十景之一。而裴公亭依山傍水,古木環抱, 矗立在青山雲樹之中,稱之為“裴亭雲樹”。明羅允衡來到益陽,臨江感懷,忽聞悠揚晚鐘,振聾發聵,有感而發,賦詩資水

——山暝日西沉,蒲牢吼梵林。隔江人誤聽,疑是老龍吟。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裴公亭△

古白鹿寺和古裴公亭幾經風雨衰廢,古貌已無從查考。是日風和日麗,我從裴公亭俯視資江,碧水東流,長虹飛架,秀色益陽盡收眼底。至於今白鹿寺,是1987年落實宗教政策,經政府批准同意,群眾集資,白鹿寺老和尚佛源法師大力捐資,重新在白鹿後山修建而成的。寺內的古鐘如同一位遲暮老人,滄海桑田,仍堅守著這一方福地。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視資江俯△

古道茶馬 何美何殊

唐朝茶風盛行,得益於當時經濟發展的日趨繁盛。當飲茶之風從皇宮貴族、文人雅士階層逐漸普及到社會中下階層,茶葉交易自然日益頻繁,而交易通道顯得尤為重要。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茶馬古道△

湖南資水流域是唐代產茶盛地。益陽安化產茶歷史悠久,唐宋時期,茶葉產量譽甲天下,素稱“茶鄉”。當時的商人為了方便馬幫運輸茶葉等商品,從資水的唐家觀,經江南、陳王、洞市,至新化,集資修建了一條延綿悠長的青石板茶馬專道。青石板街巷長達數幹米,臨街商號遍佈,商賈雲集,被稱為“茶馬古道”。


歷史上的茶馬古道並不只一條,而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絡,安化茶馬古道便是其中重要的一條分支。在當時的交通環境下,可想而知,茶馬古道的艱險超乎尋常。然而這條崇山峻嶺之間蜿蜒著的曲折通道,是幾幹年前馬幫踩出的生死之旅。駝鈴聲清脆悠場,茶草香馥郁飄散,成了這段寂寞旅途最好的慰藉。

"

發源於華南第-峰貓兒山東北麓,浩浩湯湯,北入湖南,沿岸風景如畫,時而險峻,時而秀麗一這就是資江。 千百年來,資江默默孕育著流域內的多個城市,益陽便是她最得意的一個孩子。站在益陽市中心,臨江而立,那些隨波而逝的歲月,慢慢逆流回你的腦海。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史書記載,益陽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秦朝雜垂頂,至今已有2000餘年。據東漢時應劭所記:“在益水之陽, 當為縣名。”清人周樹榮則有《益陽賦》雲:“益水所經,水北曰陽,縣以此名。”有據可考,千百年來,益陽數次更換轄地,遠古屬荊州,春秋時為楚地,戰國時隸楚黔中郡,漢朝分屬長沙國...有趣的是,“益陽” 的名字始終沒有改變,這在我國地名中算是罕見了。

白鹿晚鐘 裴亭禪樹

吟登蕭寺旃檀閣,醉倚王家玳瑁筵。

唐朝詩人江為因一首《題白鹿寺》,被南唐後主贊日:“此人大是富貴家。”位於資江之濱白鹿山上的白鹿寺,也因江為題詩更負盛名。從此,這座千年古剎,不僅與佛相依,亦與詩結緣。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白鹿寺△

白鹿寺始建於唐憲宗元和年間(公元806年~公元820年)。關於它的由來,有一個浪漫動人的傳說。相傳唐代名相裴休貶任荊南節度使時,坐鎮長沙,常往來於湘江和資水間,數次棲住益陽。他結交隱逸高賢之士,流連湖光山色之趣,十分喜愛益陽的景物綺麗,士風民俗的淳厚,於是在資江邊結廬讀書誦經。後來人們索性修了一-座樓亭合- -的裴公亭,供裴公讀書小住。

裴休博學多才,喜歡佛學,夜深人靜之時常在山上秉燭夜讀。朗朗的誦經聲,引得一隻仙白鹿駐足聆聽。從此每晚只要經聲響起,白鹿就會飛來聽經。一天晚上按住左寵蕕徑的祕密被人發現,仙機洩露,白鹿從此再也沒來過了。山民們認為白鹿駐足聽經之地是塊風水寶地,遂命名日“白鹿山”,並在山下建一座廟,取名為“白鹿寺”。明《一統志》就有關於此事的記載“唐裴休講道於此,有白鹿銜花出聽。”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白鹿寺△

白鹿寺內有一口一千公斤重的古銅鐘,在落霞中悠悠遠揚,聲極洪遠,鐘聲響徹古城十里麻石街,“白鹿晚鐘” 於是成了古益陽的十景之一。而裴公亭依山傍水,古木環抱, 矗立在青山雲樹之中,稱之為“裴亭雲樹”。明羅允衡來到益陽,臨江感懷,忽聞悠揚晚鐘,振聾發聵,有感而發,賦詩資水

——山暝日西沉,蒲牢吼梵林。隔江人誤聽,疑是老龍吟。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裴公亭△

古白鹿寺和古裴公亭幾經風雨衰廢,古貌已無從查考。是日風和日麗,我從裴公亭俯視資江,碧水東流,長虹飛架,秀色益陽盡收眼底。至於今白鹿寺,是1987年落實宗教政策,經政府批准同意,群眾集資,白鹿寺老和尚佛源法師大力捐資,重新在白鹿後山修建而成的。寺內的古鐘如同一位遲暮老人,滄海桑田,仍堅守著這一方福地。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視資江俯△

古道茶馬 何美何殊

唐朝茶風盛行,得益於當時經濟發展的日趨繁盛。當飲茶之風從皇宮貴族、文人雅士階層逐漸普及到社會中下階層,茶葉交易自然日益頻繁,而交易通道顯得尤為重要。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茶馬古道△

湖南資水流域是唐代產茶盛地。益陽安化產茶歷史悠久,唐宋時期,茶葉產量譽甲天下,素稱“茶鄉”。當時的商人為了方便馬幫運輸茶葉等商品,從資水的唐家觀,經江南、陳王、洞市,至新化,集資修建了一條延綿悠長的青石板茶馬專道。青石板街巷長達數幹米,臨街商號遍佈,商賈雲集,被稱為“茶馬古道”。


歷史上的茶馬古道並不只一條,而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絡,安化茶馬古道便是其中重要的一條分支。在當時的交通環境下,可想而知,茶馬古道的艱險超乎尋常。然而這條崇山峻嶺之間蜿蜒著的曲折通道,是幾幹年前馬幫踩出的生死之旅。駝鈴聲清脆悠場,茶草香馥郁飄散,成了這段寂寞旅途最好的慰藉。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崇山峻嶺之間蜿蜒著的曲折通道△

安化最著名的當屬黑茶。黑茶是屬後發酵茶,是我國特有的茶類,採割下來的鮮葉經過殺青、初揉、渥堆、復揉、乾燥等五道工序製作而成。唐宋時期,黑茶交易不絕於市。明代文學家湯顯祖在《茶馬》詩中這樣寫道: “裡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記錄下茶馬古道的繁榮。到安化洞市老街品茗,茶馬互市的歷史躍然於心。

"

發源於華南第-峰貓兒山東北麓,浩浩湯湯,北入湖南,沿岸風景如畫,時而險峻,時而秀麗一這就是資江。 千百年來,資江默默孕育著流域內的多個城市,益陽便是她最得意的一個孩子。站在益陽市中心,臨江而立,那些隨波而逝的歲月,慢慢逆流回你的腦海。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史書記載,益陽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秦朝雜垂頂,至今已有2000餘年。據東漢時應劭所記:“在益水之陽, 當為縣名。”清人周樹榮則有《益陽賦》雲:“益水所經,水北曰陽,縣以此名。”有據可考,千百年來,益陽數次更換轄地,遠古屬荊州,春秋時為楚地,戰國時隸楚黔中郡,漢朝分屬長沙國...有趣的是,“益陽” 的名字始終沒有改變,這在我國地名中算是罕見了。

白鹿晚鐘 裴亭禪樹

吟登蕭寺旃檀閣,醉倚王家玳瑁筵。

唐朝詩人江為因一首《題白鹿寺》,被南唐後主贊日:“此人大是富貴家。”位於資江之濱白鹿山上的白鹿寺,也因江為題詩更負盛名。從此,這座千年古剎,不僅與佛相依,亦與詩結緣。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白鹿寺△

白鹿寺始建於唐憲宗元和年間(公元806年~公元820年)。關於它的由來,有一個浪漫動人的傳說。相傳唐代名相裴休貶任荊南節度使時,坐鎮長沙,常往來於湘江和資水間,數次棲住益陽。他結交隱逸高賢之士,流連湖光山色之趣,十分喜愛益陽的景物綺麗,士風民俗的淳厚,於是在資江邊結廬讀書誦經。後來人們索性修了一-座樓亭合- -的裴公亭,供裴公讀書小住。

裴休博學多才,喜歡佛學,夜深人靜之時常在山上秉燭夜讀。朗朗的誦經聲,引得一隻仙白鹿駐足聆聽。從此每晚只要經聲響起,白鹿就會飛來聽經。一天晚上按住左寵蕕徑的祕密被人發現,仙機洩露,白鹿從此再也沒來過了。山民們認為白鹿駐足聽經之地是塊風水寶地,遂命名日“白鹿山”,並在山下建一座廟,取名為“白鹿寺”。明《一統志》就有關於此事的記載“唐裴休講道於此,有白鹿銜花出聽。”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白鹿寺△

白鹿寺內有一口一千公斤重的古銅鐘,在落霞中悠悠遠揚,聲極洪遠,鐘聲響徹古城十里麻石街,“白鹿晚鐘” 於是成了古益陽的十景之一。而裴公亭依山傍水,古木環抱, 矗立在青山雲樹之中,稱之為“裴亭雲樹”。明羅允衡來到益陽,臨江感懷,忽聞悠揚晚鐘,振聾發聵,有感而發,賦詩資水

——山暝日西沉,蒲牢吼梵林。隔江人誤聽,疑是老龍吟。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裴公亭△

古白鹿寺和古裴公亭幾經風雨衰廢,古貌已無從查考。是日風和日麗,我從裴公亭俯視資江,碧水東流,長虹飛架,秀色益陽盡收眼底。至於今白鹿寺,是1987年落實宗教政策,經政府批准同意,群眾集資,白鹿寺老和尚佛源法師大力捐資,重新在白鹿後山修建而成的。寺內的古鐘如同一位遲暮老人,滄海桑田,仍堅守著這一方福地。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視資江俯△

古道茶馬 何美何殊

唐朝茶風盛行,得益於當時經濟發展的日趨繁盛。當飲茶之風從皇宮貴族、文人雅士階層逐漸普及到社會中下階層,茶葉交易自然日益頻繁,而交易通道顯得尤為重要。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茶馬古道△

湖南資水流域是唐代產茶盛地。益陽安化產茶歷史悠久,唐宋時期,茶葉產量譽甲天下,素稱“茶鄉”。當時的商人為了方便馬幫運輸茶葉等商品,從資水的唐家觀,經江南、陳王、洞市,至新化,集資修建了一條延綿悠長的青石板茶馬專道。青石板街巷長達數幹米,臨街商號遍佈,商賈雲集,被稱為“茶馬古道”。


歷史上的茶馬古道並不只一條,而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絡,安化茶馬古道便是其中重要的一條分支。在當時的交通環境下,可想而知,茶馬古道的艱險超乎尋常。然而這條崇山峻嶺之間蜿蜒著的曲折通道,是幾幹年前馬幫踩出的生死之旅。駝鈴聲清脆悠場,茶草香馥郁飄散,成了這段寂寞旅途最好的慰藉。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崇山峻嶺之間蜿蜒著的曲折通道△

安化最著名的當屬黑茶。黑茶是屬後發酵茶,是我國特有的茶類,採割下來的鮮葉經過殺青、初揉、渥堆、復揉、乾燥等五道工序製作而成。唐宋時期,黑茶交易不絕於市。明代文學家湯顯祖在《茶馬》詩中這樣寫道: “裡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記錄下茶馬古道的繁榮。到安化洞市老街品茗,茶馬互市的歷史躍然於心。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安化黑茶△

益陽:歷史名城,山水領地

歷史上有“金湘潭銀益陽”之說,所以益陽又稱“銀城”。據文獻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幾千年的歷史,哺育了一輩輩勤勞智慧的子孫,也沉澱了益陽自己獨有的文化特色。來到益陽,請放慢腳步,細細品味,萬莫辜負了這頓山水盛宴。

一聯“背靠雪峰觀湖浩,半成山色半成湖”恰如其分道出了古城益陽的地理地貌。在這片1214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地佔39.71%, 水域佔11.1%,山水交融,相得益彰。境內南半部是丘陵山區,屬雪峰山餘脈;北半部則為洞庭湖淤積平原。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溼潤氣候為這樣獨特的地理條件錦上添花,成就了益陽“魚米之鄉”的美譽。若問益陽市民當地有俄焦有鍵拖搜食,“全魚宴”堪稱一絕。

"

發源於華南第-峰貓兒山東北麓,浩浩湯湯,北入湖南,沿岸風景如畫,時而險峻,時而秀麗一這就是資江。 千百年來,資江默默孕育著流域內的多個城市,益陽便是她最得意的一個孩子。站在益陽市中心,臨江而立,那些隨波而逝的歲月,慢慢逆流回你的腦海。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史書記載,益陽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秦朝雜垂頂,至今已有2000餘年。據東漢時應劭所記:“在益水之陽, 當為縣名。”清人周樹榮則有《益陽賦》雲:“益水所經,水北曰陽,縣以此名。”有據可考,千百年來,益陽數次更換轄地,遠古屬荊州,春秋時為楚地,戰國時隸楚黔中郡,漢朝分屬長沙國...有趣的是,“益陽” 的名字始終沒有改變,這在我國地名中算是罕見了。

白鹿晚鐘 裴亭禪樹

吟登蕭寺旃檀閣,醉倚王家玳瑁筵。

唐朝詩人江為因一首《題白鹿寺》,被南唐後主贊日:“此人大是富貴家。”位於資江之濱白鹿山上的白鹿寺,也因江為題詩更負盛名。從此,這座千年古剎,不僅與佛相依,亦與詩結緣。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白鹿寺△

白鹿寺始建於唐憲宗元和年間(公元806年~公元820年)。關於它的由來,有一個浪漫動人的傳說。相傳唐代名相裴休貶任荊南節度使時,坐鎮長沙,常往來於湘江和資水間,數次棲住益陽。他結交隱逸高賢之士,流連湖光山色之趣,十分喜愛益陽的景物綺麗,士風民俗的淳厚,於是在資江邊結廬讀書誦經。後來人們索性修了一-座樓亭合- -的裴公亭,供裴公讀書小住。

裴休博學多才,喜歡佛學,夜深人靜之時常在山上秉燭夜讀。朗朗的誦經聲,引得一隻仙白鹿駐足聆聽。從此每晚只要經聲響起,白鹿就會飛來聽經。一天晚上按住左寵蕕徑的祕密被人發現,仙機洩露,白鹿從此再也沒來過了。山民們認為白鹿駐足聽經之地是塊風水寶地,遂命名日“白鹿山”,並在山下建一座廟,取名為“白鹿寺”。明《一統志》就有關於此事的記載“唐裴休講道於此,有白鹿銜花出聽。”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白鹿寺△

白鹿寺內有一口一千公斤重的古銅鐘,在落霞中悠悠遠揚,聲極洪遠,鐘聲響徹古城十里麻石街,“白鹿晚鐘” 於是成了古益陽的十景之一。而裴公亭依山傍水,古木環抱, 矗立在青山雲樹之中,稱之為“裴亭雲樹”。明羅允衡來到益陽,臨江感懷,忽聞悠揚晚鐘,振聾發聵,有感而發,賦詩資水

——山暝日西沉,蒲牢吼梵林。隔江人誤聽,疑是老龍吟。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裴公亭△

古白鹿寺和古裴公亭幾經風雨衰廢,古貌已無從查考。是日風和日麗,我從裴公亭俯視資江,碧水東流,長虹飛架,秀色益陽盡收眼底。至於今白鹿寺,是1987年落實宗教政策,經政府批准同意,群眾集資,白鹿寺老和尚佛源法師大力捐資,重新在白鹿後山修建而成的。寺內的古鐘如同一位遲暮老人,滄海桑田,仍堅守著這一方福地。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視資江俯△

古道茶馬 何美何殊

唐朝茶風盛行,得益於當時經濟發展的日趨繁盛。當飲茶之風從皇宮貴族、文人雅士階層逐漸普及到社會中下階層,茶葉交易自然日益頻繁,而交易通道顯得尤為重要。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茶馬古道△

湖南資水流域是唐代產茶盛地。益陽安化產茶歷史悠久,唐宋時期,茶葉產量譽甲天下,素稱“茶鄉”。當時的商人為了方便馬幫運輸茶葉等商品,從資水的唐家觀,經江南、陳王、洞市,至新化,集資修建了一條延綿悠長的青石板茶馬專道。青石板街巷長達數幹米,臨街商號遍佈,商賈雲集,被稱為“茶馬古道”。


歷史上的茶馬古道並不只一條,而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絡,安化茶馬古道便是其中重要的一條分支。在當時的交通環境下,可想而知,茶馬古道的艱險超乎尋常。然而這條崇山峻嶺之間蜿蜒著的曲折通道,是幾幹年前馬幫踩出的生死之旅。駝鈴聲清脆悠場,茶草香馥郁飄散,成了這段寂寞旅途最好的慰藉。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崇山峻嶺之間蜿蜒著的曲折通道△

安化最著名的當屬黑茶。黑茶是屬後發酵茶,是我國特有的茶類,採割下來的鮮葉經過殺青、初揉、渥堆、復揉、乾燥等五道工序製作而成。唐宋時期,黑茶交易不絕於市。明代文學家湯顯祖在《茶馬》詩中這樣寫道: “裡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記錄下茶馬古道的繁榮。到安化洞市老街品茗,茶馬互市的歷史躍然於心。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安化黑茶△

益陽:歷史名城,山水領地

歷史上有“金湘潭銀益陽”之說,所以益陽又稱“銀城”。據文獻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幾千年的歷史,哺育了一輩輩勤勞智慧的子孫,也沉澱了益陽自己獨有的文化特色。來到益陽,請放慢腳步,細細品味,萬莫辜負了這頓山水盛宴。

一聯“背靠雪峰觀湖浩,半成山色半成湖”恰如其分道出了古城益陽的地理地貌。在這片1214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地佔39.71%, 水域佔11.1%,山水交融,相得益彰。境內南半部是丘陵山區,屬雪峰山餘脈;北半部則為洞庭湖淤積平原。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溼潤氣候為這樣獨特的地理條件錦上添花,成就了益陽“魚米之鄉”的美譽。若問益陽市民當地有俄焦有鍵拖搜食,“全魚宴”堪稱一絕。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全魚宴△

或烽火硝煙,或花前月下,那些動人的故事在千年銀城必定有跡可循。古城益陽有十景:關瀨驚湍、志溪帆落、會龍棲霞、裴亭雲樹、白鹿晚鐘、慶洲漁唱、西灣春望、碧津曉渡、甘壘夜月、十洲分漲。每個景點都承載著一段歷史,其中許多是有關三國的遺址,著名的有關雲長單刀赴會前磨刀礪器的“磨刀亭”,魯肅為拒關雲長而築的“魯肅堤”,關羽、魯肅談判所在地臨江亭,而關雲長下船上坡赴會的碧津渡口,至今還是益陽一一個著名的輪渡碼頭。

"

發源於華南第-峰貓兒山東北麓,浩浩湯湯,北入湖南,沿岸風景如畫,時而險峻,時而秀麗一這就是資江。 千百年來,資江默默孕育著流域內的多個城市,益陽便是她最得意的一個孩子。站在益陽市中心,臨江而立,那些隨波而逝的歲月,慢慢逆流回你的腦海。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史書記載,益陽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秦朝雜垂頂,至今已有2000餘年。據東漢時應劭所記:“在益水之陽, 當為縣名。”清人周樹榮則有《益陽賦》雲:“益水所經,水北曰陽,縣以此名。”有據可考,千百年來,益陽數次更換轄地,遠古屬荊州,春秋時為楚地,戰國時隸楚黔中郡,漢朝分屬長沙國...有趣的是,“益陽” 的名字始終沒有改變,這在我國地名中算是罕見了。

白鹿晚鐘 裴亭禪樹

吟登蕭寺旃檀閣,醉倚王家玳瑁筵。

唐朝詩人江為因一首《題白鹿寺》,被南唐後主贊日:“此人大是富貴家。”位於資江之濱白鹿山上的白鹿寺,也因江為題詩更負盛名。從此,這座千年古剎,不僅與佛相依,亦與詩結緣。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白鹿寺△

白鹿寺始建於唐憲宗元和年間(公元806年~公元820年)。關於它的由來,有一個浪漫動人的傳說。相傳唐代名相裴休貶任荊南節度使時,坐鎮長沙,常往來於湘江和資水間,數次棲住益陽。他結交隱逸高賢之士,流連湖光山色之趣,十分喜愛益陽的景物綺麗,士風民俗的淳厚,於是在資江邊結廬讀書誦經。後來人們索性修了一-座樓亭合- -的裴公亭,供裴公讀書小住。

裴休博學多才,喜歡佛學,夜深人靜之時常在山上秉燭夜讀。朗朗的誦經聲,引得一隻仙白鹿駐足聆聽。從此每晚只要經聲響起,白鹿就會飛來聽經。一天晚上按住左寵蕕徑的祕密被人發現,仙機洩露,白鹿從此再也沒來過了。山民們認為白鹿駐足聽經之地是塊風水寶地,遂命名日“白鹿山”,並在山下建一座廟,取名為“白鹿寺”。明《一統志》就有關於此事的記載“唐裴休講道於此,有白鹿銜花出聽。”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白鹿寺△

白鹿寺內有一口一千公斤重的古銅鐘,在落霞中悠悠遠揚,聲極洪遠,鐘聲響徹古城十里麻石街,“白鹿晚鐘” 於是成了古益陽的十景之一。而裴公亭依山傍水,古木環抱, 矗立在青山雲樹之中,稱之為“裴亭雲樹”。明羅允衡來到益陽,臨江感懷,忽聞悠揚晚鐘,振聾發聵,有感而發,賦詩資水

——山暝日西沉,蒲牢吼梵林。隔江人誤聽,疑是老龍吟。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裴公亭△

古白鹿寺和古裴公亭幾經風雨衰廢,古貌已無從查考。是日風和日麗,我從裴公亭俯視資江,碧水東流,長虹飛架,秀色益陽盡收眼底。至於今白鹿寺,是1987年落實宗教政策,經政府批准同意,群眾集資,白鹿寺老和尚佛源法師大力捐資,重新在白鹿後山修建而成的。寺內的古鐘如同一位遲暮老人,滄海桑田,仍堅守著這一方福地。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視資江俯△

古道茶馬 何美何殊

唐朝茶風盛行,得益於當時經濟發展的日趨繁盛。當飲茶之風從皇宮貴族、文人雅士階層逐漸普及到社會中下階層,茶葉交易自然日益頻繁,而交易通道顯得尤為重要。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茶馬古道△

湖南資水流域是唐代產茶盛地。益陽安化產茶歷史悠久,唐宋時期,茶葉產量譽甲天下,素稱“茶鄉”。當時的商人為了方便馬幫運輸茶葉等商品,從資水的唐家觀,經江南、陳王、洞市,至新化,集資修建了一條延綿悠長的青石板茶馬專道。青石板街巷長達數幹米,臨街商號遍佈,商賈雲集,被稱為“茶馬古道”。


歷史上的茶馬古道並不只一條,而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絡,安化茶馬古道便是其中重要的一條分支。在當時的交通環境下,可想而知,茶馬古道的艱險超乎尋常。然而這條崇山峻嶺之間蜿蜒著的曲折通道,是幾幹年前馬幫踩出的生死之旅。駝鈴聲清脆悠場,茶草香馥郁飄散,成了這段寂寞旅途最好的慰藉。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崇山峻嶺之間蜿蜒著的曲折通道△

安化最著名的當屬黑茶。黑茶是屬後發酵茶,是我國特有的茶類,採割下來的鮮葉經過殺青、初揉、渥堆、復揉、乾燥等五道工序製作而成。唐宋時期,黑茶交易不絕於市。明代文學家湯顯祖在《茶馬》詩中這樣寫道: “裡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記錄下茶馬古道的繁榮。到安化洞市老街品茗,茶馬互市的歷史躍然於心。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安化黑茶△

益陽:歷史名城,山水領地

歷史上有“金湘潭銀益陽”之說,所以益陽又稱“銀城”。據文獻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幾千年的歷史,哺育了一輩輩勤勞智慧的子孫,也沉澱了益陽自己獨有的文化特色。來到益陽,請放慢腳步,細細品味,萬莫辜負了這頓山水盛宴。

一聯“背靠雪峰觀湖浩,半成山色半成湖”恰如其分道出了古城益陽的地理地貌。在這片1214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地佔39.71%, 水域佔11.1%,山水交融,相得益彰。境內南半部是丘陵山區,屬雪峰山餘脈;北半部則為洞庭湖淤積平原。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溼潤氣候為這樣獨特的地理條件錦上添花,成就了益陽“魚米之鄉”的美譽。若問益陽市民當地有俄焦有鍵拖搜食,“全魚宴”堪稱一絕。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全魚宴△

或烽火硝煙,或花前月下,那些動人的故事在千年銀城必定有跡可循。古城益陽有十景:關瀨驚湍、志溪帆落、會龍棲霞、裴亭雲樹、白鹿晚鐘、慶洲漁唱、西灣春望、碧津曉渡、甘壘夜月、十洲分漲。每個景點都承載著一段歷史,其中許多是有關三國的遺址,著名的有關雲長單刀赴會前磨刀礪器的“磨刀亭”,魯肅為拒關雲長而築的“魯肅堤”,關羽、魯肅談判所在地臨江亭,而關雲長下船上坡赴會的碧津渡口,至今還是益陽一一個著名的輪渡碼頭。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單刀赴會裡的碧津渡△

很多人不知道益陽有個桃江縣,卻知道益陽有一條出美女的桃花江。20世紀30年代,著名音樂家黎錦暉譜寫的一曲《桃花江是美人窩》,使桃花江名揚四海,遠播8本和南洋。從此,桃花江披上了一層神祕外衣,成了世人嚮往的世外桃源。行走其中,江水如鏡,樹影清淑,羞女山的嫵媚亦幻亦真,難怪有人贊桃花江:“不似灕江,勝似灕江”。

"

發源於華南第-峰貓兒山東北麓,浩浩湯湯,北入湖南,沿岸風景如畫,時而險峻,時而秀麗一這就是資江。 千百年來,資江默默孕育著流域內的多個城市,益陽便是她最得意的一個孩子。站在益陽市中心,臨江而立,那些隨波而逝的歲月,慢慢逆流回你的腦海。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史書記載,益陽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秦朝雜垂頂,至今已有2000餘年。據東漢時應劭所記:“在益水之陽, 當為縣名。”清人周樹榮則有《益陽賦》雲:“益水所經,水北曰陽,縣以此名。”有據可考,千百年來,益陽數次更換轄地,遠古屬荊州,春秋時為楚地,戰國時隸楚黔中郡,漢朝分屬長沙國...有趣的是,“益陽” 的名字始終沒有改變,這在我國地名中算是罕見了。

白鹿晚鐘 裴亭禪樹

吟登蕭寺旃檀閣,醉倚王家玳瑁筵。

唐朝詩人江為因一首《題白鹿寺》,被南唐後主贊日:“此人大是富貴家。”位於資江之濱白鹿山上的白鹿寺,也因江為題詩更負盛名。從此,這座千年古剎,不僅與佛相依,亦與詩結緣。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白鹿寺△

白鹿寺始建於唐憲宗元和年間(公元806年~公元820年)。關於它的由來,有一個浪漫動人的傳說。相傳唐代名相裴休貶任荊南節度使時,坐鎮長沙,常往來於湘江和資水間,數次棲住益陽。他結交隱逸高賢之士,流連湖光山色之趣,十分喜愛益陽的景物綺麗,士風民俗的淳厚,於是在資江邊結廬讀書誦經。後來人們索性修了一-座樓亭合- -的裴公亭,供裴公讀書小住。

裴休博學多才,喜歡佛學,夜深人靜之時常在山上秉燭夜讀。朗朗的誦經聲,引得一隻仙白鹿駐足聆聽。從此每晚只要經聲響起,白鹿就會飛來聽經。一天晚上按住左寵蕕徑的祕密被人發現,仙機洩露,白鹿從此再也沒來過了。山民們認為白鹿駐足聽經之地是塊風水寶地,遂命名日“白鹿山”,並在山下建一座廟,取名為“白鹿寺”。明《一統志》就有關於此事的記載“唐裴休講道於此,有白鹿銜花出聽。”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白鹿寺△

白鹿寺內有一口一千公斤重的古銅鐘,在落霞中悠悠遠揚,聲極洪遠,鐘聲響徹古城十里麻石街,“白鹿晚鐘” 於是成了古益陽的十景之一。而裴公亭依山傍水,古木環抱, 矗立在青山雲樹之中,稱之為“裴亭雲樹”。明羅允衡來到益陽,臨江感懷,忽聞悠揚晚鐘,振聾發聵,有感而發,賦詩資水

——山暝日西沉,蒲牢吼梵林。隔江人誤聽,疑是老龍吟。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裴公亭△

古白鹿寺和古裴公亭幾經風雨衰廢,古貌已無從查考。是日風和日麗,我從裴公亭俯視資江,碧水東流,長虹飛架,秀色益陽盡收眼底。至於今白鹿寺,是1987年落實宗教政策,經政府批准同意,群眾集資,白鹿寺老和尚佛源法師大力捐資,重新在白鹿後山修建而成的。寺內的古鐘如同一位遲暮老人,滄海桑田,仍堅守著這一方福地。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視資江俯△

古道茶馬 何美何殊

唐朝茶風盛行,得益於當時經濟發展的日趨繁盛。當飲茶之風從皇宮貴族、文人雅士階層逐漸普及到社會中下階層,茶葉交易自然日益頻繁,而交易通道顯得尤為重要。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茶馬古道△

湖南資水流域是唐代產茶盛地。益陽安化產茶歷史悠久,唐宋時期,茶葉產量譽甲天下,素稱“茶鄉”。當時的商人為了方便馬幫運輸茶葉等商品,從資水的唐家觀,經江南、陳王、洞市,至新化,集資修建了一條延綿悠長的青石板茶馬專道。青石板街巷長達數幹米,臨街商號遍佈,商賈雲集,被稱為“茶馬古道”。


歷史上的茶馬古道並不只一條,而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絡,安化茶馬古道便是其中重要的一條分支。在當時的交通環境下,可想而知,茶馬古道的艱險超乎尋常。然而這條崇山峻嶺之間蜿蜒著的曲折通道,是幾幹年前馬幫踩出的生死之旅。駝鈴聲清脆悠場,茶草香馥郁飄散,成了這段寂寞旅途最好的慰藉。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崇山峻嶺之間蜿蜒著的曲折通道△

安化最著名的當屬黑茶。黑茶是屬後發酵茶,是我國特有的茶類,採割下來的鮮葉經過殺青、初揉、渥堆、復揉、乾燥等五道工序製作而成。唐宋時期,黑茶交易不絕於市。明代文學家湯顯祖在《茶馬》詩中這樣寫道: “裡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記錄下茶馬古道的繁榮。到安化洞市老街品茗,茶馬互市的歷史躍然於心。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安化黑茶△

益陽:歷史名城,山水領地

歷史上有“金湘潭銀益陽”之說,所以益陽又稱“銀城”。據文獻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幾千年的歷史,哺育了一輩輩勤勞智慧的子孫,也沉澱了益陽自己獨有的文化特色。來到益陽,請放慢腳步,細細品味,萬莫辜負了這頓山水盛宴。

一聯“背靠雪峰觀湖浩,半成山色半成湖”恰如其分道出了古城益陽的地理地貌。在這片1214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地佔39.71%, 水域佔11.1%,山水交融,相得益彰。境內南半部是丘陵山區,屬雪峰山餘脈;北半部則為洞庭湖淤積平原。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溼潤氣候為這樣獨特的地理條件錦上添花,成就了益陽“魚米之鄉”的美譽。若問益陽市民當地有俄焦有鍵拖搜食,“全魚宴”堪稱一絕。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全魚宴△

或烽火硝煙,或花前月下,那些動人的故事在千年銀城必定有跡可循。古城益陽有十景:關瀨驚湍、志溪帆落、會龍棲霞、裴亭雲樹、白鹿晚鐘、慶洲漁唱、西灣春望、碧津曉渡、甘壘夜月、十洲分漲。每個景點都承載著一段歷史,其中許多是有關三國的遺址,著名的有關雲長單刀赴會前磨刀礪器的“磨刀亭”,魯肅為拒關雲長而築的“魯肅堤”,關羽、魯肅談判所在地臨江亭,而關雲長下船上坡赴會的碧津渡口,至今還是益陽一一個著名的輪渡碼頭。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單刀赴會裡的碧津渡△

很多人不知道益陽有個桃江縣,卻知道益陽有一條出美女的桃花江。20世紀30年代,著名音樂家黎錦暉譜寫的一曲《桃花江是美人窩》,使桃花江名揚四海,遠播8本和南洋。從此,桃花江披上了一層神祕外衣,成了世人嚮往的世外桃源。行走其中,江水如鏡,樹影清淑,羞女山的嫵媚亦幻亦真,難怪有人贊桃花江:“不似灕江,勝似灕江”。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不似灕江,勝似灕江△

在中國歷史文化的長河中,益陽算不上佼佼者,儘管古往今來多少文人罩士曾在此留下足跡,卻終沒能為益陽打上文化之都的烙印。如今,沉寂了千百年的益陽文化終於迎來覺醒,在張家界“山水之旅”和韶山“紅色之旅”聞名於世後,別具特色的大梅山“文化之旅”一種古老的原始漁獵文化體驗呼之欲出。

如今的益陽不僅文化厚重,水陸交通的便利更為其發展添磚加瓦。長益高速公路、石長鐵路、319國道穿越境內,是省會長沙通往大西南的要道。水路外達長沙各口岸。湘黔鐵路穿越安化縣境,洛湛鐵路線在益陽設立樞紐站。無不預示著益陽明天的美好。

"

發源於華南第-峰貓兒山東北麓,浩浩湯湯,北入湖南,沿岸風景如畫,時而險峻,時而秀麗一這就是資江。 千百年來,資江默默孕育著流域內的多個城市,益陽便是她最得意的一個孩子。站在益陽市中心,臨江而立,那些隨波而逝的歲月,慢慢逆流回你的腦海。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史書記載,益陽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秦朝雜垂頂,至今已有2000餘年。據東漢時應劭所記:“在益水之陽, 當為縣名。”清人周樹榮則有《益陽賦》雲:“益水所經,水北曰陽,縣以此名。”有據可考,千百年來,益陽數次更換轄地,遠古屬荊州,春秋時為楚地,戰國時隸楚黔中郡,漢朝分屬長沙國...有趣的是,“益陽” 的名字始終沒有改變,這在我國地名中算是罕見了。

白鹿晚鐘 裴亭禪樹

吟登蕭寺旃檀閣,醉倚王家玳瑁筵。

唐朝詩人江為因一首《題白鹿寺》,被南唐後主贊日:“此人大是富貴家。”位於資江之濱白鹿山上的白鹿寺,也因江為題詩更負盛名。從此,這座千年古剎,不僅與佛相依,亦與詩結緣。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白鹿寺△

白鹿寺始建於唐憲宗元和年間(公元806年~公元820年)。關於它的由來,有一個浪漫動人的傳說。相傳唐代名相裴休貶任荊南節度使時,坐鎮長沙,常往來於湘江和資水間,數次棲住益陽。他結交隱逸高賢之士,流連湖光山色之趣,十分喜愛益陽的景物綺麗,士風民俗的淳厚,於是在資江邊結廬讀書誦經。後來人們索性修了一-座樓亭合- -的裴公亭,供裴公讀書小住。

裴休博學多才,喜歡佛學,夜深人靜之時常在山上秉燭夜讀。朗朗的誦經聲,引得一隻仙白鹿駐足聆聽。從此每晚只要經聲響起,白鹿就會飛來聽經。一天晚上按住左寵蕕徑的祕密被人發現,仙機洩露,白鹿從此再也沒來過了。山民們認為白鹿駐足聽經之地是塊風水寶地,遂命名日“白鹿山”,並在山下建一座廟,取名為“白鹿寺”。明《一統志》就有關於此事的記載“唐裴休講道於此,有白鹿銜花出聽。”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白鹿寺△

白鹿寺內有一口一千公斤重的古銅鐘,在落霞中悠悠遠揚,聲極洪遠,鐘聲響徹古城十里麻石街,“白鹿晚鐘” 於是成了古益陽的十景之一。而裴公亭依山傍水,古木環抱, 矗立在青山雲樹之中,稱之為“裴亭雲樹”。明羅允衡來到益陽,臨江感懷,忽聞悠揚晚鐘,振聾發聵,有感而發,賦詩資水

——山暝日西沉,蒲牢吼梵林。隔江人誤聽,疑是老龍吟。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裴公亭△

古白鹿寺和古裴公亭幾經風雨衰廢,古貌已無從查考。是日風和日麗,我從裴公亭俯視資江,碧水東流,長虹飛架,秀色益陽盡收眼底。至於今白鹿寺,是1987年落實宗教政策,經政府批准同意,群眾集資,白鹿寺老和尚佛源法師大力捐資,重新在白鹿後山修建而成的。寺內的古鐘如同一位遲暮老人,滄海桑田,仍堅守著這一方福地。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視資江俯△

古道茶馬 何美何殊

唐朝茶風盛行,得益於當時經濟發展的日趨繁盛。當飲茶之風從皇宮貴族、文人雅士階層逐漸普及到社會中下階層,茶葉交易自然日益頻繁,而交易通道顯得尤為重要。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茶馬古道△

湖南資水流域是唐代產茶盛地。益陽安化產茶歷史悠久,唐宋時期,茶葉產量譽甲天下,素稱“茶鄉”。當時的商人為了方便馬幫運輸茶葉等商品,從資水的唐家觀,經江南、陳王、洞市,至新化,集資修建了一條延綿悠長的青石板茶馬專道。青石板街巷長達數幹米,臨街商號遍佈,商賈雲集,被稱為“茶馬古道”。


歷史上的茶馬古道並不只一條,而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絡,安化茶馬古道便是其中重要的一條分支。在當時的交通環境下,可想而知,茶馬古道的艱險超乎尋常。然而這條崇山峻嶺之間蜿蜒著的曲折通道,是幾幹年前馬幫踩出的生死之旅。駝鈴聲清脆悠場,茶草香馥郁飄散,成了這段寂寞旅途最好的慰藉。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崇山峻嶺之間蜿蜒著的曲折通道△

安化最著名的當屬黑茶。黑茶是屬後發酵茶,是我國特有的茶類,採割下來的鮮葉經過殺青、初揉、渥堆、復揉、乾燥等五道工序製作而成。唐宋時期,黑茶交易不絕於市。明代文學家湯顯祖在《茶馬》詩中這樣寫道: “裡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記錄下茶馬古道的繁榮。到安化洞市老街品茗,茶馬互市的歷史躍然於心。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安化黑茶△

益陽:歷史名城,山水領地

歷史上有“金湘潭銀益陽”之說,所以益陽又稱“銀城”。據文獻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幾千年的歷史,哺育了一輩輩勤勞智慧的子孫,也沉澱了益陽自己獨有的文化特色。來到益陽,請放慢腳步,細細品味,萬莫辜負了這頓山水盛宴。

一聯“背靠雪峰觀湖浩,半成山色半成湖”恰如其分道出了古城益陽的地理地貌。在這片1214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地佔39.71%, 水域佔11.1%,山水交融,相得益彰。境內南半部是丘陵山區,屬雪峰山餘脈;北半部則為洞庭湖淤積平原。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溼潤氣候為這樣獨特的地理條件錦上添花,成就了益陽“魚米之鄉”的美譽。若問益陽市民當地有俄焦有鍵拖搜食,“全魚宴”堪稱一絕。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全魚宴△

或烽火硝煙,或花前月下,那些動人的故事在千年銀城必定有跡可循。古城益陽有十景:關瀨驚湍、志溪帆落、會龍棲霞、裴亭雲樹、白鹿晚鐘、慶洲漁唱、西灣春望、碧津曉渡、甘壘夜月、十洲分漲。每個景點都承載著一段歷史,其中許多是有關三國的遺址,著名的有關雲長單刀赴會前磨刀礪器的“磨刀亭”,魯肅為拒關雲長而築的“魯肅堤”,關羽、魯肅談判所在地臨江亭,而關雲長下船上坡赴會的碧津渡口,至今還是益陽一一個著名的輪渡碼頭。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單刀赴會裡的碧津渡△

很多人不知道益陽有個桃江縣,卻知道益陽有一條出美女的桃花江。20世紀30年代,著名音樂家黎錦暉譜寫的一曲《桃花江是美人窩》,使桃花江名揚四海,遠播8本和南洋。從此,桃花江披上了一層神祕外衣,成了世人嚮往的世外桃源。行走其中,江水如鏡,樹影清淑,羞女山的嫵媚亦幻亦真,難怪有人贊桃花江:“不似灕江,勝似灕江”。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不似灕江,勝似灕江△

在中國歷史文化的長河中,益陽算不上佼佼者,儘管古往今來多少文人罩士曾在此留下足跡,卻終沒能為益陽打上文化之都的烙印。如今,沉寂了千百年的益陽文化終於迎來覺醒,在張家界“山水之旅”和韶山“紅色之旅”聞名於世後,別具特色的大梅山“文化之旅”一種古老的原始漁獵文化體驗呼之欲出。

如今的益陽不僅文化厚重,水陸交通的便利更為其發展添磚加瓦。長益高速公路、石長鐵路、319國道穿越境內,是省會長沙通往大西南的要道。水路外達長沙各口岸。湘黔鐵路穿越安化縣境,洛湛鐵路線在益陽設立樞紐站。無不預示著益陽明天的美好。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美麗益陽△

離開益陽時,通衢大道依舊車流如梭,極目四望,青山綠水之間,廣廈林立。瀟湘風景,秀麗不過如此。

編輯 | 十六

撰文 | 劉貝溪

出品 | 今日旅行新媒體中心

洽談 | [email protected]

QQ | 28520084

"

發源於華南第-峰貓兒山東北麓,浩浩湯湯,北入湖南,沿岸風景如畫,時而險峻,時而秀麗一這就是資江。 千百年來,資江默默孕育著流域內的多個城市,益陽便是她最得意的一個孩子。站在益陽市中心,臨江而立,那些隨波而逝的歲月,慢慢逆流回你的腦海。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史書記載,益陽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秦朝雜垂頂,至今已有2000餘年。據東漢時應劭所記:“在益水之陽, 當為縣名。”清人周樹榮則有《益陽賦》雲:“益水所經,水北曰陽,縣以此名。”有據可考,千百年來,益陽數次更換轄地,遠古屬荊州,春秋時為楚地,戰國時隸楚黔中郡,漢朝分屬長沙國...有趣的是,“益陽” 的名字始終沒有改變,這在我國地名中算是罕見了。

白鹿晚鐘 裴亭禪樹

吟登蕭寺旃檀閣,醉倚王家玳瑁筵。

唐朝詩人江為因一首《題白鹿寺》,被南唐後主贊日:“此人大是富貴家。”位於資江之濱白鹿山上的白鹿寺,也因江為題詩更負盛名。從此,這座千年古剎,不僅與佛相依,亦與詩結緣。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白鹿寺△

白鹿寺始建於唐憲宗元和年間(公元806年~公元820年)。關於它的由來,有一個浪漫動人的傳說。相傳唐代名相裴休貶任荊南節度使時,坐鎮長沙,常往來於湘江和資水間,數次棲住益陽。他結交隱逸高賢之士,流連湖光山色之趣,十分喜愛益陽的景物綺麗,士風民俗的淳厚,於是在資江邊結廬讀書誦經。後來人們索性修了一-座樓亭合- -的裴公亭,供裴公讀書小住。

裴休博學多才,喜歡佛學,夜深人靜之時常在山上秉燭夜讀。朗朗的誦經聲,引得一隻仙白鹿駐足聆聽。從此每晚只要經聲響起,白鹿就會飛來聽經。一天晚上按住左寵蕕徑的祕密被人發現,仙機洩露,白鹿從此再也沒來過了。山民們認為白鹿駐足聽經之地是塊風水寶地,遂命名日“白鹿山”,並在山下建一座廟,取名為“白鹿寺”。明《一統志》就有關於此事的記載“唐裴休講道於此,有白鹿銜花出聽。”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白鹿寺△

白鹿寺內有一口一千公斤重的古銅鐘,在落霞中悠悠遠揚,聲極洪遠,鐘聲響徹古城十里麻石街,“白鹿晚鐘” 於是成了古益陽的十景之一。而裴公亭依山傍水,古木環抱, 矗立在青山雲樹之中,稱之為“裴亭雲樹”。明羅允衡來到益陽,臨江感懷,忽聞悠揚晚鐘,振聾發聵,有感而發,賦詩資水

——山暝日西沉,蒲牢吼梵林。隔江人誤聽,疑是老龍吟。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裴公亭△

古白鹿寺和古裴公亭幾經風雨衰廢,古貌已無從查考。是日風和日麗,我從裴公亭俯視資江,碧水東流,長虹飛架,秀色益陽盡收眼底。至於今白鹿寺,是1987年落實宗教政策,經政府批准同意,群眾集資,白鹿寺老和尚佛源法師大力捐資,重新在白鹿後山修建而成的。寺內的古鐘如同一位遲暮老人,滄海桑田,仍堅守著這一方福地。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視資江俯△

古道茶馬 何美何殊

唐朝茶風盛行,得益於當時經濟發展的日趨繁盛。當飲茶之風從皇宮貴族、文人雅士階層逐漸普及到社會中下階層,茶葉交易自然日益頻繁,而交易通道顯得尤為重要。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茶馬古道△

湖南資水流域是唐代產茶盛地。益陽安化產茶歷史悠久,唐宋時期,茶葉產量譽甲天下,素稱“茶鄉”。當時的商人為了方便馬幫運輸茶葉等商品,從資水的唐家觀,經江南、陳王、洞市,至新化,集資修建了一條延綿悠長的青石板茶馬專道。青石板街巷長達數幹米,臨街商號遍佈,商賈雲集,被稱為“茶馬古道”。


歷史上的茶馬古道並不只一條,而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絡,安化茶馬古道便是其中重要的一條分支。在當時的交通環境下,可想而知,茶馬古道的艱險超乎尋常。然而這條崇山峻嶺之間蜿蜒著的曲折通道,是幾幹年前馬幫踩出的生死之旅。駝鈴聲清脆悠場,茶草香馥郁飄散,成了這段寂寞旅途最好的慰藉。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崇山峻嶺之間蜿蜒著的曲折通道△

安化最著名的當屬黑茶。黑茶是屬後發酵茶,是我國特有的茶類,採割下來的鮮葉經過殺青、初揉、渥堆、復揉、乾燥等五道工序製作而成。唐宋時期,黑茶交易不絕於市。明代文學家湯顯祖在《茶馬》詩中這樣寫道: “裡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記錄下茶馬古道的繁榮。到安化洞市老街品茗,茶馬互市的歷史躍然於心。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安化黑茶△

益陽:歷史名城,山水領地

歷史上有“金湘潭銀益陽”之說,所以益陽又稱“銀城”。據文獻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幾千年的歷史,哺育了一輩輩勤勞智慧的子孫,也沉澱了益陽自己獨有的文化特色。來到益陽,請放慢腳步,細細品味,萬莫辜負了這頓山水盛宴。

一聯“背靠雪峰觀湖浩,半成山色半成湖”恰如其分道出了古城益陽的地理地貌。在這片1214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地佔39.71%, 水域佔11.1%,山水交融,相得益彰。境內南半部是丘陵山區,屬雪峰山餘脈;北半部則為洞庭湖淤積平原。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溼潤氣候為這樣獨特的地理條件錦上添花,成就了益陽“魚米之鄉”的美譽。若問益陽市民當地有俄焦有鍵拖搜食,“全魚宴”堪稱一絕。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全魚宴△

或烽火硝煙,或花前月下,那些動人的故事在千年銀城必定有跡可循。古城益陽有十景:關瀨驚湍、志溪帆落、會龍棲霞、裴亭雲樹、白鹿晚鐘、慶洲漁唱、西灣春望、碧津曉渡、甘壘夜月、十洲分漲。每個景點都承載著一段歷史,其中許多是有關三國的遺址,著名的有關雲長單刀赴會前磨刀礪器的“磨刀亭”,魯肅為拒關雲長而築的“魯肅堤”,關羽、魯肅談判所在地臨江亭,而關雲長下船上坡赴會的碧津渡口,至今還是益陽一一個著名的輪渡碼頭。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單刀赴會裡的碧津渡△

很多人不知道益陽有個桃江縣,卻知道益陽有一條出美女的桃花江。20世紀30年代,著名音樂家黎錦暉譜寫的一曲《桃花江是美人窩》,使桃花江名揚四海,遠播8本和南洋。從此,桃花江披上了一層神祕外衣,成了世人嚮往的世外桃源。行走其中,江水如鏡,樹影清淑,羞女山的嫵媚亦幻亦真,難怪有人贊桃花江:“不似灕江,勝似灕江”。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不似灕江,勝似灕江△

在中國歷史文化的長河中,益陽算不上佼佼者,儘管古往今來多少文人罩士曾在此留下足跡,卻終沒能為益陽打上文化之都的烙印。如今,沉寂了千百年的益陽文化終於迎來覺醒,在張家界“山水之旅”和韶山“紅色之旅”聞名於世後,別具特色的大梅山“文化之旅”一種古老的原始漁獵文化體驗呼之欲出。

如今的益陽不僅文化厚重,水陸交通的便利更為其發展添磚加瓦。長益高速公路、石長鐵路、319國道穿越境內,是省會長沙通往大西南的要道。水路外達長沙各口岸。湘黔鐵路穿越安化縣境,洛湛鐵路線在益陽設立樞紐站。無不預示著益陽明天的美好。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美麗益陽△

離開益陽時,通衢大道依舊車流如梭,極目四望,青山綠水之間,廣廈林立。瀟湘風景,秀麗不過如此。

編輯 | 十六

撰文 | 劉貝溪

出品 | 今日旅行新媒體中心

洽談 | [email protected]

QQ | 28520084

白鹿晚鐘、茶馬古道、單刀赴會的碧津渡口...流傳千古的故事,繾綣在益陽資江源源不斷的細水流長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