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一個縣級市,是所屬地級市的一塊飛地,被稱為“教授之鄉”

江蘇一個縣級市,是所屬地級市的一塊飛地,被稱為“教授之鄉”

宜興古稱荊邑,春秋時為吳國所有,秦朝時建縣,改荊邑為陽羨縣。地處江蘇省西南端,太湖西岸,為一縣級市,屬無錫市。但從地圖上看,宜興與無錫連接並不緊密,可以說宜興就是無錫的一塊飛地。

01

這還得從1983年的行政區劃大調整說起。那一年,中國的行政區劃發生了極為深刻的變化,奠定了之後現代城市發展的格局。

在江蘇,無錫是最大的贏家,其獲得了江陰和宜興兩個縣級市,而常州是最大的輸家,原屬常州府的八邑(江陰、無錫、金匱、荊溪、宜興、靖江),被無錫和泰州瓜分完畢。

有一種說法,在張家港與宜興之間,無錫選擇了宜興。現在看來,這是極為明智的選擇。有了江陰,無錫已是沿江城市,而有了宜興,無錫太湖水域出現了大幅擴張。

而且宜興總面積達1996.6平方千米,是江蘇省竹林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也是江蘇省的茶葉主要產區。早在漢代,宜興就開始種茶、製茶。唐代,宜興茶入選皇室貢茶,“陽羨茶”聲名鵲起。有山有水,可開發利用土地較多,又為無錫爭取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而宜興劃歸無錫以後,常州就不算真正的太湖區域城市了,只有下轄的武進縣最南端不到5公里瀕臨太湖,不能進行實質性的沿湖開發。常州在蘇錫常中落後於蘇州與無錫,未嘗不與這次行政區劃調整有關。

02

宜興最為外人所知的是紫砂壺,宜興也被稱為“中國陶都”。

紫砂是宜興陶工以當地獨產的紫砂土為原料,經手工拍打成型,高溫燒製而成的一種無釉細陶。全世界獨一的紫砂土,是宜興紫砂區別於其它所有陶瓷的根本特徵。紫砂土僅產自宜興市丁蜀鎮北郊的黃龍山、青龍山、趙莊一帶,以紫為主,另有紅、黃等三種自然色。

江蘇一個縣級市,是所屬地級市的一塊飛地,被稱為“教授之鄉”

宜興紫砂壺

明中期以前,紫砂壺基本還屬於日用品。到明正德年間,紫砂壺開始成為藝術品的一種,工藝技法愈益精緻,文化內涵愈豐富,成為具有文人氣質的特種陶藝門類。1955年,江蘇省人民政府評出7位“紫砂技藝輔導”:任淦庭、吳雲根、裴石 民、王寅春、朱可心、顧景舟、蔣蓉。現在很多紫砂大師、高級工藝師,大多出自他們的門下。

宜興文化底蘊深厚,素來重視教育,歷代出過進士548人,其中狀元4人、榜眼5人、探花1人。

到了現代,宜興被譽為“教授之鄉”,光宜興籍大學校長就達100多位,包括北京大學原校長周培源、清華大學原校長蔣南翔、臺灣大學原校長虞兆中、天津大學原校長史紹熙等。以至於教育界流傳著“無宜不成校”的說法。宜興籍院士也很多,到2017年年底,宜興籍“兩院”院士(學部委員)累計已有30人。

江蘇一個縣級市,是所屬地級市的一塊飛地,被稱為“教授之鄉”

宜興夜景

2011年,宜興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想來在這座城市生活的人們,應該是很幸福的吧?

感謝您的閱讀,更多好看內容,請關注頭條號:獨角獸小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