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
"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蘇制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

1.引子

1950年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從安東、長甸河口(今上河口)等地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的第6天,10月25日誌願軍打響了入朝以來的第一仗。跟隨志願軍一起參加戰鬥的,就有前蘇聯有償援助的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因為抗美援朝初期,我國空軍成軍時間短,經驗少,對美作戰區域向南不超過北緯39.5度。當時,引進德什卡竟是為了防空之用。

"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蘇制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

1.引子

1950年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從安東、長甸河口(今上河口)等地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的第6天,10月25日誌願軍打響了入朝以來的第一仗。跟隨志願軍一起參加戰鬥的,就有前蘇聯有償援助的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因為抗美援朝初期,我國空軍成軍時間短,經驗少,對美作戰區域向南不超過北緯39.5度。當時,引進德什卡竟是為了防空之用。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大寧江橋頭,志願軍正用DShk-38/46型高射機槍射擊俯衝的敵機

早在1938年,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什帕金把傑格佳廖夫設計的德什卡1938 12.7mm大口徑機槍改造成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1939年2月26日,蘇聯國防委員會將其作為制式武器列裝蘇聯紅軍。自1940年起,第一批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開始裝備蘇軍,後來在對德作戰中發揮了極致,為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蘇制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

1.引子

1950年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從安東、長甸河口(今上河口)等地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的第6天,10月25日誌願軍打響了入朝以來的第一仗。跟隨志願軍一起參加戰鬥的,就有前蘇聯有償援助的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因為抗美援朝初期,我國空軍成軍時間短,經驗少,對美作戰區域向南不超過北緯39.5度。當時,引進德什卡竟是為了防空之用。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大寧江橋頭,志願軍正用DShk-38/46型高射機槍射擊俯衝的敵機

早在1938年,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什帕金把傑格佳廖夫設計的德什卡1938 12.7mm大口徑機槍改造成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1939年2月26日,蘇聯國防委員會將其作為制式武器列裝蘇聯紅軍。自1940年起,第一批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開始裝備蘇軍,後來在對德作戰中發揮了極致,為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1942年,東線戰場德軍繳獲的蘇聯“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

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用於對付地面目標及低空目標,主要裝備步兵,也可安裝在坦克、艦艇上作為防空用自衛武器,對付1600米以內的空中目標及800米以內的地面輕型裝甲目標和火力點非常有效。朋友,你們如果看過史泰龍大哥的《第一滴血4》,肯定對他使用高射機槍掃射緬甸反政府軍的印象很深刻吧。

"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蘇制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

1.引子

1950年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從安東、長甸河口(今上河口)等地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的第6天,10月25日誌願軍打響了入朝以來的第一仗。跟隨志願軍一起參加戰鬥的,就有前蘇聯有償援助的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因為抗美援朝初期,我國空軍成軍時間短,經驗少,對美作戰區域向南不超過北緯39.5度。當時,引進德什卡竟是為了防空之用。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大寧江橋頭,志願軍正用DShk-38/46型高射機槍射擊俯衝的敵機

早在1938年,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什帕金把傑格佳廖夫設計的德什卡1938 12.7mm大口徑機槍改造成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1939年2月26日,蘇聯國防委員會將其作為制式武器列裝蘇聯紅軍。自1940年起,第一批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開始裝備蘇軍,後來在對德作戰中發揮了極致,為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1942年,東線戰場德軍繳獲的蘇聯“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

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用於對付地面目標及低空目標,主要裝備步兵,也可安裝在坦克、艦艇上作為防空用自衛武器,對付1600米以內的空中目標及800米以內的地面輕型裝甲目標和火力點非常有效。朋友,你們如果看過史泰龍大哥的《第一滴血4》,肯定對他使用高射機槍掃射緬甸反政府軍的印象很深刻吧。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史泰龍大哥掃射前

鑑於此槍在朝鮮戰場的優越表現,我國軍工部門把蘇制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放入第一批仿製武器的名單中。

"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蘇制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

1.引子

1950年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從安東、長甸河口(今上河口)等地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的第6天,10月25日誌願軍打響了入朝以來的第一仗。跟隨志願軍一起參加戰鬥的,就有前蘇聯有償援助的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因為抗美援朝初期,我國空軍成軍時間短,經驗少,對美作戰區域向南不超過北緯39.5度。當時,引進德什卡竟是為了防空之用。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大寧江橋頭,志願軍正用DShk-38/46型高射機槍射擊俯衝的敵機

早在1938年,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什帕金把傑格佳廖夫設計的德什卡1938 12.7mm大口徑機槍改造成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1939年2月26日,蘇聯國防委員會將其作為制式武器列裝蘇聯紅軍。自1940年起,第一批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開始裝備蘇軍,後來在對德作戰中發揮了極致,為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1942年,東線戰場德軍繳獲的蘇聯“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

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用於對付地面目標及低空目標,主要裝備步兵,也可安裝在坦克、艦艇上作為防空用自衛武器,對付1600米以內的空中目標及800米以內的地面輕型裝甲目標和火力點非常有效。朋友,你們如果看過史泰龍大哥的《第一滴血4》,肯定對他使用高射機槍掃射緬甸反政府軍的印象很深刻吧。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史泰龍大哥掃射前

鑑於此槍在朝鮮戰場的優越表現,我國軍工部門把蘇制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放入第一批仿製武器的名單中。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史泰龍大哥掃射後倒下的緬甸反政府軍

在蘇聯提供全部技術資料的幫助下,我國1953年10月開始試製,在1954年7月17日至8月12日通過生產鑑定,命名為“1954年式12.7mm高射機槍”(簡稱54式12.7mm高射機槍)。並開始裝備部隊,部隊反映“該槍操作靈活,可分解運輸,不受地形限制,可靠性好,故障少。”後來,54式12.7mm高射機槍不僅裝備我陸軍步兵使用,也被安裝在59式、69式等坦克上使用。

中國開始大量生產的54式12.7mm高射機槍,不但武裝我國軍隊,還無償援助給越南,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時,越軍為阻擊解放軍進攻,在前沿陣地使用了大量的高射機槍平射,其中就有不少是中國援助的54式12.7mm高射機槍。

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山東沂水,探訪一座曾經生產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神祕軍工廠,代號9426——國營山東前進配件廠。

2.誕生

山東省沂水縣,位於沂河、沭河上游,地處魯中南地區,隸屬臨沂市。秦代即在此置縣,隋開皇16年(公元596年)定名為沂水縣。山東前進配件廠就在沂水縣高莊鎮杏峪村,這裡群山名崮和山澗清泉交相輝映,構成了風景秀麗的魯中南風光。

"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蘇制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

1.引子

1950年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從安東、長甸河口(今上河口)等地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的第6天,10月25日誌願軍打響了入朝以來的第一仗。跟隨志願軍一起參加戰鬥的,就有前蘇聯有償援助的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因為抗美援朝初期,我國空軍成軍時間短,經驗少,對美作戰區域向南不超過北緯39.5度。當時,引進德什卡竟是為了防空之用。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大寧江橋頭,志願軍正用DShk-38/46型高射機槍射擊俯衝的敵機

早在1938年,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什帕金把傑格佳廖夫設計的德什卡1938 12.7mm大口徑機槍改造成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1939年2月26日,蘇聯國防委員會將其作為制式武器列裝蘇聯紅軍。自1940年起,第一批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開始裝備蘇軍,後來在對德作戰中發揮了極致,為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1942年,東線戰場德軍繳獲的蘇聯“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

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用於對付地面目標及低空目標,主要裝備步兵,也可安裝在坦克、艦艇上作為防空用自衛武器,對付1600米以內的空中目標及800米以內的地面輕型裝甲目標和火力點非常有效。朋友,你們如果看過史泰龍大哥的《第一滴血4》,肯定對他使用高射機槍掃射緬甸反政府軍的印象很深刻吧。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史泰龍大哥掃射前

鑑於此槍在朝鮮戰場的優越表現,我國軍工部門把蘇制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放入第一批仿製武器的名單中。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史泰龍大哥掃射後倒下的緬甸反政府軍

在蘇聯提供全部技術資料的幫助下,我國1953年10月開始試製,在1954年7月17日至8月12日通過生產鑑定,命名為“1954年式12.7mm高射機槍”(簡稱54式12.7mm高射機槍)。並開始裝備部隊,部隊反映“該槍操作靈活,可分解運輸,不受地形限制,可靠性好,故障少。”後來,54式12.7mm高射機槍不僅裝備我陸軍步兵使用,也被安裝在59式、69式等坦克上使用。

中國開始大量生產的54式12.7mm高射機槍,不但武裝我國軍隊,還無償援助給越南,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時,越軍為阻擊解放軍進攻,在前沿陣地使用了大量的高射機槍平射,其中就有不少是中國援助的54式12.7mm高射機槍。

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山東沂水,探訪一座曾經生產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神祕軍工廠,代號9426——國營山東前進配件廠。

2.誕生

山東省沂水縣,位於沂河、沭河上游,地處魯中南地區,隸屬臨沂市。秦代即在此置縣,隋開皇16年(公元596年)定名為沂水縣。山東前進配件廠就在沂水縣高莊鎮杏峪村,這裡群山名崮和山澗清泉交相輝映,構成了風景秀麗的魯中南風光。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高莊鎮杏峪村地處沂蒙路以北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蘇關係破裂,蘇軍在北方虎視眈眈,美軍又叫囂著從東南沿海登陸。國家為了國防戰略需要,把全國地域劃分為前線、中間、後方地區,分別稱為一線、二線、三線。三線地區位於中國腹地,離海岸線最近點也在700公里以上。相對於西北、西南的“大三線”,中部及沿海地區腹地稱為“小三線”。

山東前進配件廠就是在各省開展“小三線”建設這一背景下上馬的。“小三線”由各省國防工辦領導,主要生產常規武器,力爭做到在未來反侵略戰爭中“省自為戰”堅持抵抗。

"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蘇制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

1.引子

1950年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從安東、長甸河口(今上河口)等地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的第6天,10月25日誌願軍打響了入朝以來的第一仗。跟隨志願軍一起參加戰鬥的,就有前蘇聯有償援助的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因為抗美援朝初期,我國空軍成軍時間短,經驗少,對美作戰區域向南不超過北緯39.5度。當時,引進德什卡竟是為了防空之用。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大寧江橋頭,志願軍正用DShk-38/46型高射機槍射擊俯衝的敵機

早在1938年,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什帕金把傑格佳廖夫設計的德什卡1938 12.7mm大口徑機槍改造成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1939年2月26日,蘇聯國防委員會將其作為制式武器列裝蘇聯紅軍。自1940年起,第一批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開始裝備蘇軍,後來在對德作戰中發揮了極致,為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1942年,東線戰場德軍繳獲的蘇聯“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

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用於對付地面目標及低空目標,主要裝備步兵,也可安裝在坦克、艦艇上作為防空用自衛武器,對付1600米以內的空中目標及800米以內的地面輕型裝甲目標和火力點非常有效。朋友,你們如果看過史泰龍大哥的《第一滴血4》,肯定對他使用高射機槍掃射緬甸反政府軍的印象很深刻吧。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史泰龍大哥掃射前

鑑於此槍在朝鮮戰場的優越表現,我國軍工部門把蘇制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放入第一批仿製武器的名單中。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史泰龍大哥掃射後倒下的緬甸反政府軍

在蘇聯提供全部技術資料的幫助下,我國1953年10月開始試製,在1954年7月17日至8月12日通過生產鑑定,命名為“1954年式12.7mm高射機槍”(簡稱54式12.7mm高射機槍)。並開始裝備部隊,部隊反映“該槍操作靈活,可分解運輸,不受地形限制,可靠性好,故障少。”後來,54式12.7mm高射機槍不僅裝備我陸軍步兵使用,也被安裝在59式、69式等坦克上使用。

中國開始大量生產的54式12.7mm高射機槍,不但武裝我國軍隊,還無償援助給越南,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時,越軍為阻擊解放軍進攻,在前沿陣地使用了大量的高射機槍平射,其中就有不少是中國援助的54式12.7mm高射機槍。

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山東沂水,探訪一座曾經生產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神祕軍工廠,代號9426——國營山東前進配件廠。

2.誕生

山東省沂水縣,位於沂河、沭河上游,地處魯中南地區,隸屬臨沂市。秦代即在此置縣,隋開皇16年(公元596年)定名為沂水縣。山東前進配件廠就在沂水縣高莊鎮杏峪村,這裡群山名崮和山澗清泉交相輝映,構成了風景秀麗的魯中南風光。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高莊鎮杏峪村地處沂蒙路以北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蘇關係破裂,蘇軍在北方虎視眈眈,美軍又叫囂著從東南沿海登陸。國家為了國防戰略需要,把全國地域劃分為前線、中間、後方地區,分別稱為一線、二線、三線。三線地區位於中國腹地,離海岸線最近點也在700公里以上。相對於西北、西南的“大三線”,中部及沿海地區腹地稱為“小三線”。

山東前進配件廠就是在各省開展“小三線”建設這一背景下上馬的。“小三線”由各省國防工辦領導,主要生產常規武器,力爭做到在未來反侵略戰爭中“省自為戰”堅持抵抗。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國營山東前進配件廠志》

1965年9月,在山東省後方建設指揮部的領導下,選址成員裴樹梅、候玉恭、楊崇夫等同志(據《國營山東前進配件廠志》記載)先後在平邑、沂水兩縣境內進行了多次勘察,根據黨中央關於小三線建設要“靠山、隱蔽、分散”和立足於戰爭需要的方針,結合前進廠生產的54式12.7mm高射機槍產品實際,最初選定在平邑縣蒙山山脈境內,這裡地形雖然理想,但由於水源不足,不能保證生產,隨後他們又經過反覆調查對比,1965年10月,他們最後選定在沂水縣王莊公社杏峪村山峪內,就是現在的高莊鎮杏峪村、東杏峪村。

"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蘇制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

1.引子

1950年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從安東、長甸河口(今上河口)等地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的第6天,10月25日誌願軍打響了入朝以來的第一仗。跟隨志願軍一起參加戰鬥的,就有前蘇聯有償援助的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因為抗美援朝初期,我國空軍成軍時間短,經驗少,對美作戰區域向南不超過北緯39.5度。當時,引進德什卡竟是為了防空之用。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大寧江橋頭,志願軍正用DShk-38/46型高射機槍射擊俯衝的敵機

早在1938年,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什帕金把傑格佳廖夫設計的德什卡1938 12.7mm大口徑機槍改造成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1939年2月26日,蘇聯國防委員會將其作為制式武器列裝蘇聯紅軍。自1940年起,第一批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開始裝備蘇軍,後來在對德作戰中發揮了極致,為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1942年,東線戰場德軍繳獲的蘇聯“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

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用於對付地面目標及低空目標,主要裝備步兵,也可安裝在坦克、艦艇上作為防空用自衛武器,對付1600米以內的空中目標及800米以內的地面輕型裝甲目標和火力點非常有效。朋友,你們如果看過史泰龍大哥的《第一滴血4》,肯定對他使用高射機槍掃射緬甸反政府軍的印象很深刻吧。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史泰龍大哥掃射前

鑑於此槍在朝鮮戰場的優越表現,我國軍工部門把蘇制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放入第一批仿製武器的名單中。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史泰龍大哥掃射後倒下的緬甸反政府軍

在蘇聯提供全部技術資料的幫助下,我國1953年10月開始試製,在1954年7月17日至8月12日通過生產鑑定,命名為“1954年式12.7mm高射機槍”(簡稱54式12.7mm高射機槍)。並開始裝備部隊,部隊反映“該槍操作靈活,可分解運輸,不受地形限制,可靠性好,故障少。”後來,54式12.7mm高射機槍不僅裝備我陸軍步兵使用,也被安裝在59式、69式等坦克上使用。

中國開始大量生產的54式12.7mm高射機槍,不但武裝我國軍隊,還無償援助給越南,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時,越軍為阻擊解放軍進攻,在前沿陣地使用了大量的高射機槍平射,其中就有不少是中國援助的54式12.7mm高射機槍。

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山東沂水,探訪一座曾經生產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神祕軍工廠,代號9426——國營山東前進配件廠。

2.誕生

山東省沂水縣,位於沂河、沭河上游,地處魯中南地區,隸屬臨沂市。秦代即在此置縣,隋開皇16年(公元596年)定名為沂水縣。山東前進配件廠就在沂水縣高莊鎮杏峪村,這裡群山名崮和山澗清泉交相輝映,構成了風景秀麗的魯中南風光。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高莊鎮杏峪村地處沂蒙路以北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蘇關係破裂,蘇軍在北方虎視眈眈,美軍又叫囂著從東南沿海登陸。國家為了國防戰略需要,把全國地域劃分為前線、中間、後方地區,分別稱為一線、二線、三線。三線地區位於中國腹地,離海岸線最近點也在700公里以上。相對於西北、西南的“大三線”,中部及沿海地區腹地稱為“小三線”。

山東前進配件廠就是在各省開展“小三線”建設這一背景下上馬的。“小三線”由各省國防工辦領導,主要生產常規武器,力爭做到在未來反侵略戰爭中“省自為戰”堅持抵抗。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國營山東前進配件廠志》

1965年9月,在山東省後方建設指揮部的領導下,選址成員裴樹梅、候玉恭、楊崇夫等同志(據《國營山東前進配件廠志》記載)先後在平邑、沂水兩縣境內進行了多次勘察,根據黨中央關於小三線建設要“靠山、隱蔽、分散”和立足於戰爭需要的方針,結合前進廠生產的54式12.7mm高射機槍產品實際,最初選定在平邑縣蒙山山脈境內,這裡地形雖然理想,但由於水源不足,不能保證生產,隨後他們又經過反覆調查對比,1965年10月,他們最後選定在沂水縣王莊公社杏峪村山峪內,就是現在的高莊鎮杏峪村、東杏峪村。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遠眺杏峪村的前進廠

杏峪、東杏峪村地理位置極佳,三面環山,只有西面有一個狹窄的入口與外界相連,周圍山峰平均海拔均在400米以上,西北處朱家頂535米,南面五臺山海拔585米,北面最高處鏊子崮海拔達616米。整條峪縱深接近2公里,可以說是山高峪深,山中有山,峪中有峪,正符合三線建設“靠山、隱蔽、分散”的建設方針。

"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蘇制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

1.引子

1950年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從安東、長甸河口(今上河口)等地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的第6天,10月25日誌願軍打響了入朝以來的第一仗。跟隨志願軍一起參加戰鬥的,就有前蘇聯有償援助的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因為抗美援朝初期,我國空軍成軍時間短,經驗少,對美作戰區域向南不超過北緯39.5度。當時,引進德什卡竟是為了防空之用。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大寧江橋頭,志願軍正用DShk-38/46型高射機槍射擊俯衝的敵機

早在1938年,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什帕金把傑格佳廖夫設計的德什卡1938 12.7mm大口徑機槍改造成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1939年2月26日,蘇聯國防委員會將其作為制式武器列裝蘇聯紅軍。自1940年起,第一批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開始裝備蘇軍,後來在對德作戰中發揮了極致,為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1942年,東線戰場德軍繳獲的蘇聯“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

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用於對付地面目標及低空目標,主要裝備步兵,也可安裝在坦克、艦艇上作為防空用自衛武器,對付1600米以內的空中目標及800米以內的地面輕型裝甲目標和火力點非常有效。朋友,你們如果看過史泰龍大哥的《第一滴血4》,肯定對他使用高射機槍掃射緬甸反政府軍的印象很深刻吧。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史泰龍大哥掃射前

鑑於此槍在朝鮮戰場的優越表現,我國軍工部門把蘇制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放入第一批仿製武器的名單中。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史泰龍大哥掃射後倒下的緬甸反政府軍

在蘇聯提供全部技術資料的幫助下,我國1953年10月開始試製,在1954年7月17日至8月12日通過生產鑑定,命名為“1954年式12.7mm高射機槍”(簡稱54式12.7mm高射機槍)。並開始裝備部隊,部隊反映“該槍操作靈活,可分解運輸,不受地形限制,可靠性好,故障少。”後來,54式12.7mm高射機槍不僅裝備我陸軍步兵使用,也被安裝在59式、69式等坦克上使用。

中國開始大量生產的54式12.7mm高射機槍,不但武裝我國軍隊,還無償援助給越南,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時,越軍為阻擊解放軍進攻,在前沿陣地使用了大量的高射機槍平射,其中就有不少是中國援助的54式12.7mm高射機槍。

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山東沂水,探訪一座曾經生產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神祕軍工廠,代號9426——國營山東前進配件廠。

2.誕生

山東省沂水縣,位於沂河、沭河上游,地處魯中南地區,隸屬臨沂市。秦代即在此置縣,隋開皇16年(公元596年)定名為沂水縣。山東前進配件廠就在沂水縣高莊鎮杏峪村,這裡群山名崮和山澗清泉交相輝映,構成了風景秀麗的魯中南風光。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高莊鎮杏峪村地處沂蒙路以北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蘇關係破裂,蘇軍在北方虎視眈眈,美軍又叫囂著從東南沿海登陸。國家為了國防戰略需要,把全國地域劃分為前線、中間、後方地區,分別稱為一線、二線、三線。三線地區位於中國腹地,離海岸線最近點也在700公里以上。相對於西北、西南的“大三線”,中部及沿海地區腹地稱為“小三線”。

山東前進配件廠就是在各省開展“小三線”建設這一背景下上馬的。“小三線”由各省國防工辦領導,主要生產常規武器,力爭做到在未來反侵略戰爭中“省自為戰”堅持抵抗。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國營山東前進配件廠志》

1965年9月,在山東省後方建設指揮部的領導下,選址成員裴樹梅、候玉恭、楊崇夫等同志(據《國營山東前進配件廠志》記載)先後在平邑、沂水兩縣境內進行了多次勘察,根據黨中央關於小三線建設要“靠山、隱蔽、分散”和立足於戰爭需要的方針,結合前進廠生產的54式12.7mm高射機槍產品實際,最初選定在平邑縣蒙山山脈境內,這裡地形雖然理想,但由於水源不足,不能保證生產,隨後他們又經過反覆調查對比,1965年10月,他們最後選定在沂水縣王莊公社杏峪村山峪內,就是現在的高莊鎮杏峪村、東杏峪村。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遠眺杏峪村的前進廠

杏峪、東杏峪村地理位置極佳,三面環山,只有西面有一個狹窄的入口與外界相連,周圍山峰平均海拔均在400米以上,西北處朱家頂535米,南面五臺山海拔585米,北面最高處鏊子崮海拔達616米。整條峪縱深接近2公里,可以說是山高峪深,山中有山,峪中有峪,正符合三線建設“靠山、隱蔽、分散”的建設方針。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早期職工宿舍“幹插縫”石屋

為保證前進廠職工全年有大量優質水源用來生產、生活,國務院專門聘請蘇聯專家團前來勘探,在距前進廠3公里外的九頂蓮花山地下深處發現優質水源,井鑽至170米深時水噴出地面達5米多高,出水量為每小時66立方米。而且,整條杏峪山峪長年有水,尤其是到了每年夏季汛期,山泉源源不斷,峪中的杏峪河川流不息,可持續數月。

"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蘇制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

1.引子

1950年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從安東、長甸河口(今上河口)等地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的第6天,10月25日誌願軍打響了入朝以來的第一仗。跟隨志願軍一起參加戰鬥的,就有前蘇聯有償援助的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因為抗美援朝初期,我國空軍成軍時間短,經驗少,對美作戰區域向南不超過北緯39.5度。當時,引進德什卡竟是為了防空之用。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大寧江橋頭,志願軍正用DShk-38/46型高射機槍射擊俯衝的敵機

早在1938年,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什帕金把傑格佳廖夫設計的德什卡1938 12.7mm大口徑機槍改造成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1939年2月26日,蘇聯國防委員會將其作為制式武器列裝蘇聯紅軍。自1940年起,第一批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開始裝備蘇軍,後來在對德作戰中發揮了極致,為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1942年,東線戰場德軍繳獲的蘇聯“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

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用於對付地面目標及低空目標,主要裝備步兵,也可安裝在坦克、艦艇上作為防空用自衛武器,對付1600米以內的空中目標及800米以內的地面輕型裝甲目標和火力點非常有效。朋友,你們如果看過史泰龍大哥的《第一滴血4》,肯定對他使用高射機槍掃射緬甸反政府軍的印象很深刻吧。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史泰龍大哥掃射前

鑑於此槍在朝鮮戰場的優越表現,我國軍工部門把蘇制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放入第一批仿製武器的名單中。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史泰龍大哥掃射後倒下的緬甸反政府軍

在蘇聯提供全部技術資料的幫助下,我國1953年10月開始試製,在1954年7月17日至8月12日通過生產鑑定,命名為“1954年式12.7mm高射機槍”(簡稱54式12.7mm高射機槍)。並開始裝備部隊,部隊反映“該槍操作靈活,可分解運輸,不受地形限制,可靠性好,故障少。”後來,54式12.7mm高射機槍不僅裝備我陸軍步兵使用,也被安裝在59式、69式等坦克上使用。

中國開始大量生產的54式12.7mm高射機槍,不但武裝我國軍隊,還無償援助給越南,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時,越軍為阻擊解放軍進攻,在前沿陣地使用了大量的高射機槍平射,其中就有不少是中國援助的54式12.7mm高射機槍。

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山東沂水,探訪一座曾經生產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神祕軍工廠,代號9426——國營山東前進配件廠。

2.誕生

山東省沂水縣,位於沂河、沭河上游,地處魯中南地區,隸屬臨沂市。秦代即在此置縣,隋開皇16年(公元596年)定名為沂水縣。山東前進配件廠就在沂水縣高莊鎮杏峪村,這裡群山名崮和山澗清泉交相輝映,構成了風景秀麗的魯中南風光。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高莊鎮杏峪村地處沂蒙路以北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蘇關係破裂,蘇軍在北方虎視眈眈,美軍又叫囂著從東南沿海登陸。國家為了國防戰略需要,把全國地域劃分為前線、中間、後方地區,分別稱為一線、二線、三線。三線地區位於中國腹地,離海岸線最近點也在700公里以上。相對於西北、西南的“大三線”,中部及沿海地區腹地稱為“小三線”。

山東前進配件廠就是在各省開展“小三線”建設這一背景下上馬的。“小三線”由各省國防工辦領導,主要生產常規武器,力爭做到在未來反侵略戰爭中“省自為戰”堅持抵抗。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國營山東前進配件廠志》

1965年9月,在山東省後方建設指揮部的領導下,選址成員裴樹梅、候玉恭、楊崇夫等同志(據《國營山東前進配件廠志》記載)先後在平邑、沂水兩縣境內進行了多次勘察,根據黨中央關於小三線建設要“靠山、隱蔽、分散”和立足於戰爭需要的方針,結合前進廠生產的54式12.7mm高射機槍產品實際,最初選定在平邑縣蒙山山脈境內,這裡地形雖然理想,但由於水源不足,不能保證生產,隨後他們又經過反覆調查對比,1965年10月,他們最後選定在沂水縣王莊公社杏峪村山峪內,就是現在的高莊鎮杏峪村、東杏峪村。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遠眺杏峪村的前進廠

杏峪、東杏峪村地理位置極佳,三面環山,只有西面有一個狹窄的入口與外界相連,周圍山峰平均海拔均在400米以上,西北處朱家頂535米,南面五臺山海拔585米,北面最高處鏊子崮海拔達616米。整條峪縱深接近2公里,可以說是山高峪深,山中有山,峪中有峪,正符合三線建設“靠山、隱蔽、分散”的建設方針。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早期職工宿舍“幹插縫”石屋

為保證前進廠職工全年有大量優質水源用來生產、生活,國務院專門聘請蘇聯專家團前來勘探,在距前進廠3公里外的九頂蓮花山地下深處發現優質水源,井鑽至170米深時水噴出地面達5米多高,出水量為每小時66立方米。而且,整條杏峪山峪長年有水,尤其是到了每年夏季汛期,山泉源源不斷,峪中的杏峪河川流不息,可持續數月。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前進廠車間舊貌

廠址選定後,山東省委工交政治部牽頭,以濟南重型機械廠為班底,抽出一套班子,作為新建廠的骨幹,截止1966年底,從濟南重型機械廠調來95人,其中,廠級領導2人,中層幹部8人,技術人員7人,一般幹部和職工78人。同時,濟南重型機械廠騰出兩套樓房,撥出一批辦公用品、生活用品和交通工具用於廠區建設。他們在杏峪村東南角成立了工地指揮部,指揮部由工地黨委統一領導。

"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蘇制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

1.引子

1950年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從安東、長甸河口(今上河口)等地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的第6天,10月25日誌願軍打響了入朝以來的第一仗。跟隨志願軍一起參加戰鬥的,就有前蘇聯有償援助的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因為抗美援朝初期,我國空軍成軍時間短,經驗少,對美作戰區域向南不超過北緯39.5度。當時,引進德什卡竟是為了防空之用。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大寧江橋頭,志願軍正用DShk-38/46型高射機槍射擊俯衝的敵機

早在1938年,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什帕金把傑格佳廖夫設計的德什卡1938 12.7mm大口徑機槍改造成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1939年2月26日,蘇聯國防委員會將其作為制式武器列裝蘇聯紅軍。自1940年起,第一批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開始裝備蘇軍,後來在對德作戰中發揮了極致,為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1942年,東線戰場德軍繳獲的蘇聯“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

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用於對付地面目標及低空目標,主要裝備步兵,也可安裝在坦克、艦艇上作為防空用自衛武器,對付1600米以內的空中目標及800米以內的地面輕型裝甲目標和火力點非常有效。朋友,你們如果看過史泰龍大哥的《第一滴血4》,肯定對他使用高射機槍掃射緬甸反政府軍的印象很深刻吧。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史泰龍大哥掃射前

鑑於此槍在朝鮮戰場的優越表現,我國軍工部門把蘇制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放入第一批仿製武器的名單中。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史泰龍大哥掃射後倒下的緬甸反政府軍

在蘇聯提供全部技術資料的幫助下,我國1953年10月開始試製,在1954年7月17日至8月12日通過生產鑑定,命名為“1954年式12.7mm高射機槍”(簡稱54式12.7mm高射機槍)。並開始裝備部隊,部隊反映“該槍操作靈活,可分解運輸,不受地形限制,可靠性好,故障少。”後來,54式12.7mm高射機槍不僅裝備我陸軍步兵使用,也被安裝在59式、69式等坦克上使用。

中國開始大量生產的54式12.7mm高射機槍,不但武裝我國軍隊,還無償援助給越南,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時,越軍為阻擊解放軍進攻,在前沿陣地使用了大量的高射機槍平射,其中就有不少是中國援助的54式12.7mm高射機槍。

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山東沂水,探訪一座曾經生產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神祕軍工廠,代號9426——國營山東前進配件廠。

2.誕生

山東省沂水縣,位於沂河、沭河上游,地處魯中南地區,隸屬臨沂市。秦代即在此置縣,隋開皇16年(公元596年)定名為沂水縣。山東前進配件廠就在沂水縣高莊鎮杏峪村,這裡群山名崮和山澗清泉交相輝映,構成了風景秀麗的魯中南風光。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高莊鎮杏峪村地處沂蒙路以北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蘇關係破裂,蘇軍在北方虎視眈眈,美軍又叫囂著從東南沿海登陸。國家為了國防戰略需要,把全國地域劃分為前線、中間、後方地區,分別稱為一線、二線、三線。三線地區位於中國腹地,離海岸線最近點也在700公里以上。相對於西北、西南的“大三線”,中部及沿海地區腹地稱為“小三線”。

山東前進配件廠就是在各省開展“小三線”建設這一背景下上馬的。“小三線”由各省國防工辦領導,主要生產常規武器,力爭做到在未來反侵略戰爭中“省自為戰”堅持抵抗。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國營山東前進配件廠志》

1965年9月,在山東省後方建設指揮部的領導下,選址成員裴樹梅、候玉恭、楊崇夫等同志(據《國營山東前進配件廠志》記載)先後在平邑、沂水兩縣境內進行了多次勘察,根據黨中央關於小三線建設要“靠山、隱蔽、分散”和立足於戰爭需要的方針,結合前進廠生產的54式12.7mm高射機槍產品實際,最初選定在平邑縣蒙山山脈境內,這裡地形雖然理想,但由於水源不足,不能保證生產,隨後他們又經過反覆調查對比,1965年10月,他們最後選定在沂水縣王莊公社杏峪村山峪內,就是現在的高莊鎮杏峪村、東杏峪村。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遠眺杏峪村的前進廠

杏峪、東杏峪村地理位置極佳,三面環山,只有西面有一個狹窄的入口與外界相連,周圍山峰平均海拔均在400米以上,西北處朱家頂535米,南面五臺山海拔585米,北面最高處鏊子崮海拔達616米。整條峪縱深接近2公里,可以說是山高峪深,山中有山,峪中有峪,正符合三線建設“靠山、隱蔽、分散”的建設方針。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早期職工宿舍“幹插縫”石屋

為保證前進廠職工全年有大量優質水源用來生產、生活,國務院專門聘請蘇聯專家團前來勘探,在距前進廠3公里外的九頂蓮花山地下深處發現優質水源,井鑽至170米深時水噴出地面達5米多高,出水量為每小時66立方米。而且,整條杏峪山峪長年有水,尤其是到了每年夏季汛期,山泉源源不斷,峪中的杏峪河川流不息,可持續數月。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前進廠車間舊貌

廠址選定後,山東省委工交政治部牽頭,以濟南重型機械廠為班底,抽出一套班子,作為新建廠的骨幹,截止1966年底,從濟南重型機械廠調來95人,其中,廠級領導2人,中層幹部8人,技術人員7人,一般幹部和職工78人。同時,濟南重型機械廠騰出兩套樓房,撥出一批辦公用品、生活用品和交通工具用於廠區建設。他們在杏峪村東南角成立了工地指揮部,指揮部由工地黨委統一領導。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前進廠原門市部

山東前進配件廠,作為山東省第三個五年建設計劃的重點項目之一,在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和當地人民群眾大力支持下,發揚“愚公”精神,風雨無阻、晝夜施工、攻堅克難、忘我拼搏、無私奉獻,安全、高質、高效的將一個工藝繁複技術要求很高的高射機槍廠建設完成,而且驚人地實現了“四個當年”——即當年設計,當年施工,當年試製,當年投產。

3.輝煌

因為,前進廠設計之初只生產“五四式12.7毫米高射機槍”,所以,他們最開始啟用的第一個廠名——“五四式12.7毫米高射機槍廠”。後來為了對外保密,就稱為“國營山東前進配件廠”,後來乾脆改名為“山東前進廠”。

按照前進廠初期的設計規模,年產54式12.7毫米高射機槍500挺,1966年實現當年出廠17挺。

"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蘇制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

1.引子

1950年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從安東、長甸河口(今上河口)等地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的第6天,10月25日誌願軍打響了入朝以來的第一仗。跟隨志願軍一起參加戰鬥的,就有前蘇聯有償援助的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因為抗美援朝初期,我國空軍成軍時間短,經驗少,對美作戰區域向南不超過北緯39.5度。當時,引進德什卡竟是為了防空之用。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大寧江橋頭,志願軍正用DShk-38/46型高射機槍射擊俯衝的敵機

早在1938年,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什帕金把傑格佳廖夫設計的德什卡1938 12.7mm大口徑機槍改造成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1939年2月26日,蘇聯國防委員會將其作為制式武器列裝蘇聯紅軍。自1940年起,第一批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開始裝備蘇軍,後來在對德作戰中發揮了極致,為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1942年,東線戰場德軍繳獲的蘇聯“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

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用於對付地面目標及低空目標,主要裝備步兵,也可安裝在坦克、艦艇上作為防空用自衛武器,對付1600米以內的空中目標及800米以內的地面輕型裝甲目標和火力點非常有效。朋友,你們如果看過史泰龍大哥的《第一滴血4》,肯定對他使用高射機槍掃射緬甸反政府軍的印象很深刻吧。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史泰龍大哥掃射前

鑑於此槍在朝鮮戰場的優越表現,我國軍工部門把蘇制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放入第一批仿製武器的名單中。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史泰龍大哥掃射後倒下的緬甸反政府軍

在蘇聯提供全部技術資料的幫助下,我國1953年10月開始試製,在1954年7月17日至8月12日通過生產鑑定,命名為“1954年式12.7mm高射機槍”(簡稱54式12.7mm高射機槍)。並開始裝備部隊,部隊反映“該槍操作靈活,可分解運輸,不受地形限制,可靠性好,故障少。”後來,54式12.7mm高射機槍不僅裝備我陸軍步兵使用,也被安裝在59式、69式等坦克上使用。

中國開始大量生產的54式12.7mm高射機槍,不但武裝我國軍隊,還無償援助給越南,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時,越軍為阻擊解放軍進攻,在前沿陣地使用了大量的高射機槍平射,其中就有不少是中國援助的54式12.7mm高射機槍。

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山東沂水,探訪一座曾經生產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神祕軍工廠,代號9426——國營山東前進配件廠。

2.誕生

山東省沂水縣,位於沂河、沭河上游,地處魯中南地區,隸屬臨沂市。秦代即在此置縣,隋開皇16年(公元596年)定名為沂水縣。山東前進配件廠就在沂水縣高莊鎮杏峪村,這裡群山名崮和山澗清泉交相輝映,構成了風景秀麗的魯中南風光。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高莊鎮杏峪村地處沂蒙路以北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蘇關係破裂,蘇軍在北方虎視眈眈,美軍又叫囂著從東南沿海登陸。國家為了國防戰略需要,把全國地域劃分為前線、中間、後方地區,分別稱為一線、二線、三線。三線地區位於中國腹地,離海岸線最近點也在700公里以上。相對於西北、西南的“大三線”,中部及沿海地區腹地稱為“小三線”。

山東前進配件廠就是在各省開展“小三線”建設這一背景下上馬的。“小三線”由各省國防工辦領導,主要生產常規武器,力爭做到在未來反侵略戰爭中“省自為戰”堅持抵抗。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國營山東前進配件廠志》

1965年9月,在山東省後方建設指揮部的領導下,選址成員裴樹梅、候玉恭、楊崇夫等同志(據《國營山東前進配件廠志》記載)先後在平邑、沂水兩縣境內進行了多次勘察,根據黨中央關於小三線建設要“靠山、隱蔽、分散”和立足於戰爭需要的方針,結合前進廠生產的54式12.7mm高射機槍產品實際,最初選定在平邑縣蒙山山脈境內,這裡地形雖然理想,但由於水源不足,不能保證生產,隨後他們又經過反覆調查對比,1965年10月,他們最後選定在沂水縣王莊公社杏峪村山峪內,就是現在的高莊鎮杏峪村、東杏峪村。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遠眺杏峪村的前進廠

杏峪、東杏峪村地理位置極佳,三面環山,只有西面有一個狹窄的入口與外界相連,周圍山峰平均海拔均在400米以上,西北處朱家頂535米,南面五臺山海拔585米,北面最高處鏊子崮海拔達616米。整條峪縱深接近2公里,可以說是山高峪深,山中有山,峪中有峪,正符合三線建設“靠山、隱蔽、分散”的建設方針。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早期職工宿舍“幹插縫”石屋

為保證前進廠職工全年有大量優質水源用來生產、生活,國務院專門聘請蘇聯專家團前來勘探,在距前進廠3公里外的九頂蓮花山地下深處發現優質水源,井鑽至170米深時水噴出地面達5米多高,出水量為每小時66立方米。而且,整條杏峪山峪長年有水,尤其是到了每年夏季汛期,山泉源源不斷,峪中的杏峪河川流不息,可持續數月。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前進廠車間舊貌

廠址選定後,山東省委工交政治部牽頭,以濟南重型機械廠為班底,抽出一套班子,作為新建廠的骨幹,截止1966年底,從濟南重型機械廠調來95人,其中,廠級領導2人,中層幹部8人,技術人員7人,一般幹部和職工78人。同時,濟南重型機械廠騰出兩套樓房,撥出一批辦公用品、生活用品和交通工具用於廠區建設。他們在杏峪村東南角成立了工地指揮部,指揮部由工地黨委統一領導。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前進廠原門市部

山東前進配件廠,作為山東省第三個五年建設計劃的重點項目之一,在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和當地人民群眾大力支持下,發揚“愚公”精神,風雨無阻、晝夜施工、攻堅克難、忘我拼搏、無私奉獻,安全、高質、高效的將一個工藝繁複技術要求很高的高射機槍廠建設完成,而且驚人地實現了“四個當年”——即當年設計,當年施工,當年試製,當年投產。

3.輝煌

因為,前進廠設計之初只生產“五四式12.7毫米高射機槍”,所以,他們最開始啟用的第一個廠名——“五四式12.7毫米高射機槍廠”。後來為了對外保密,就稱為“國營山東前進配件廠”,後來乾脆改名為“山東前進廠”。

按照前進廠初期的設計規模,年產54式12.7毫米高射機槍500挺,1966年實現當年出廠17挺。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國產54式12.7mm高射機槍

1975年,前進廠達成最高產量802挺,1979年為軍品收尾之年,生產了600挺。前進廠歷年總產量是5833挺。

全槍共694個零件,槍重106.3公斤,全套配附件在內150.2公斤,由槍身、槍挺、高瞄三部分組成,槍身的零件有槍管、機匣、機心、槍機框、拉殼鉤、閉鎖片等。

54式12.7mm高射機槍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閉鎖片偏移式閉鎖方式,擊發機構為擊錘平移式,供彈機構採用單程輸彈方式。該槍主要配用54式12.7mm穿甲燃燒彈、穿甲燃燒曳光彈,在100m距離處,對厚度為20mm鋼板的穿透率為90%。小編前期寫的山東民豐機械廠就是為前進廠配套生產高射機槍彈的。

"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蘇制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

1.引子

1950年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從安東、長甸河口(今上河口)等地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的第6天,10月25日誌願軍打響了入朝以來的第一仗。跟隨志願軍一起參加戰鬥的,就有前蘇聯有償援助的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因為抗美援朝初期,我國空軍成軍時間短,經驗少,對美作戰區域向南不超過北緯39.5度。當時,引進德什卡竟是為了防空之用。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大寧江橋頭,志願軍正用DShk-38/46型高射機槍射擊俯衝的敵機

早在1938年,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什帕金把傑格佳廖夫設計的德什卡1938 12.7mm大口徑機槍改造成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1939年2月26日,蘇聯國防委員會將其作為制式武器列裝蘇聯紅軍。自1940年起,第一批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開始裝備蘇軍,後來在對德作戰中發揮了極致,為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1942年,東線戰場德軍繳獲的蘇聯“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

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用於對付地面目標及低空目標,主要裝備步兵,也可安裝在坦克、艦艇上作為防空用自衛武器,對付1600米以內的空中目標及800米以內的地面輕型裝甲目標和火力點非常有效。朋友,你們如果看過史泰龍大哥的《第一滴血4》,肯定對他使用高射機槍掃射緬甸反政府軍的印象很深刻吧。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史泰龍大哥掃射前

鑑於此槍在朝鮮戰場的優越表現,我國軍工部門把蘇制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放入第一批仿製武器的名單中。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史泰龍大哥掃射後倒下的緬甸反政府軍

在蘇聯提供全部技術資料的幫助下,我國1953年10月開始試製,在1954年7月17日至8月12日通過生產鑑定,命名為“1954年式12.7mm高射機槍”(簡稱54式12.7mm高射機槍)。並開始裝備部隊,部隊反映“該槍操作靈活,可分解運輸,不受地形限制,可靠性好,故障少。”後來,54式12.7mm高射機槍不僅裝備我陸軍步兵使用,也被安裝在59式、69式等坦克上使用。

中國開始大量生產的54式12.7mm高射機槍,不但武裝我國軍隊,還無償援助給越南,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時,越軍為阻擊解放軍進攻,在前沿陣地使用了大量的高射機槍平射,其中就有不少是中國援助的54式12.7mm高射機槍。

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山東沂水,探訪一座曾經生產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神祕軍工廠,代號9426——國營山東前進配件廠。

2.誕生

山東省沂水縣,位於沂河、沭河上游,地處魯中南地區,隸屬臨沂市。秦代即在此置縣,隋開皇16年(公元596年)定名為沂水縣。山東前進配件廠就在沂水縣高莊鎮杏峪村,這裡群山名崮和山澗清泉交相輝映,構成了風景秀麗的魯中南風光。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高莊鎮杏峪村地處沂蒙路以北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蘇關係破裂,蘇軍在北方虎視眈眈,美軍又叫囂著從東南沿海登陸。國家為了國防戰略需要,把全國地域劃分為前線、中間、後方地區,分別稱為一線、二線、三線。三線地區位於中國腹地,離海岸線最近點也在700公里以上。相對於西北、西南的“大三線”,中部及沿海地區腹地稱為“小三線”。

山東前進配件廠就是在各省開展“小三線”建設這一背景下上馬的。“小三線”由各省國防工辦領導,主要生產常規武器,力爭做到在未來反侵略戰爭中“省自為戰”堅持抵抗。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國營山東前進配件廠志》

1965年9月,在山東省後方建設指揮部的領導下,選址成員裴樹梅、候玉恭、楊崇夫等同志(據《國營山東前進配件廠志》記載)先後在平邑、沂水兩縣境內進行了多次勘察,根據黨中央關於小三線建設要“靠山、隱蔽、分散”和立足於戰爭需要的方針,結合前進廠生產的54式12.7mm高射機槍產品實際,最初選定在平邑縣蒙山山脈境內,這裡地形雖然理想,但由於水源不足,不能保證生產,隨後他們又經過反覆調查對比,1965年10月,他們最後選定在沂水縣王莊公社杏峪村山峪內,就是現在的高莊鎮杏峪村、東杏峪村。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遠眺杏峪村的前進廠

杏峪、東杏峪村地理位置極佳,三面環山,只有西面有一個狹窄的入口與外界相連,周圍山峰平均海拔均在400米以上,西北處朱家頂535米,南面五臺山海拔585米,北面最高處鏊子崮海拔達616米。整條峪縱深接近2公里,可以說是山高峪深,山中有山,峪中有峪,正符合三線建設“靠山、隱蔽、分散”的建設方針。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早期職工宿舍“幹插縫”石屋

為保證前進廠職工全年有大量優質水源用來生產、生活,國務院專門聘請蘇聯專家團前來勘探,在距前進廠3公里外的九頂蓮花山地下深處發現優質水源,井鑽至170米深時水噴出地面達5米多高,出水量為每小時66立方米。而且,整條杏峪山峪長年有水,尤其是到了每年夏季汛期,山泉源源不斷,峪中的杏峪河川流不息,可持續數月。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前進廠車間舊貌

廠址選定後,山東省委工交政治部牽頭,以濟南重型機械廠為班底,抽出一套班子,作為新建廠的骨幹,截止1966年底,從濟南重型機械廠調來95人,其中,廠級領導2人,中層幹部8人,技術人員7人,一般幹部和職工78人。同時,濟南重型機械廠騰出兩套樓房,撥出一批辦公用品、生活用品和交通工具用於廠區建設。他們在杏峪村東南角成立了工地指揮部,指揮部由工地黨委統一領導。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前進廠原門市部

山東前進配件廠,作為山東省第三個五年建設計劃的重點項目之一,在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和當地人民群眾大力支持下,發揚“愚公”精神,風雨無阻、晝夜施工、攻堅克難、忘我拼搏、無私奉獻,安全、高質、高效的將一個工藝繁複技術要求很高的高射機槍廠建設完成,而且驚人地實現了“四個當年”——即當年設計,當年施工,當年試製,當年投產。

3.輝煌

因為,前進廠設計之初只生產“五四式12.7毫米高射機槍”,所以,他們最開始啟用的第一個廠名——“五四式12.7毫米高射機槍廠”。後來為了對外保密,就稱為“國營山東前進配件廠”,後來乾脆改名為“山東前進廠”。

按照前進廠初期的設計規模,年產54式12.7毫米高射機槍500挺,1966年實現當年出廠17挺。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國產54式12.7mm高射機槍

1975年,前進廠達成最高產量802挺,1979年為軍品收尾之年,生產了600挺。前進廠歷年總產量是5833挺。

全槍共694個零件,槍重106.3公斤,全套配附件在內150.2公斤,由槍身、槍挺、高瞄三部分組成,槍身的零件有槍管、機匣、機心、槍機框、拉殼鉤、閉鎖片等。

54式12.7mm高射機槍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閉鎖片偏移式閉鎖方式,擊發機構為擊錘平移式,供彈機構採用單程輸彈方式。該槍主要配用54式12.7mm穿甲燃燒彈、穿甲燃燒曳光彈,在100m距離處,對厚度為20mm鋼板的穿透率為90%。小編前期寫的山東民豐機械廠就是為前進廠配套生產高射機槍彈的。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沒找到56式,02式14.5毫米高射機槍湊合下

1971年,前進廠擴建,在原設計規模基礎上,計劃增加年產“56式14.5毫米高射機槍”1100挺。

前進廠負責生產56式14.5毫米高射機槍槍身,雖說工廠1971年就開始試製,但是直到1977年才形成量產,當年生產了50挺,1979年生產202挺,為歷年最高產量。歷年總產量不過412挺,始終沒有達成原定目標。

在艱苦創業的歲月裡,前進廠不但完成國家交給的軍品任務,為了職工生活保障,還陸續配套建設了鍋爐房、庫房、醫院、電影院、子弟學校等基礎設施。

"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蘇制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

1.引子

1950年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從安東、長甸河口(今上河口)等地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的第6天,10月25日誌願軍打響了入朝以來的第一仗。跟隨志願軍一起參加戰鬥的,就有前蘇聯有償援助的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因為抗美援朝初期,我國空軍成軍時間短,經驗少,對美作戰區域向南不超過北緯39.5度。當時,引進德什卡竟是為了防空之用。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大寧江橋頭,志願軍正用DShk-38/46型高射機槍射擊俯衝的敵機

早在1938年,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什帕金把傑格佳廖夫設計的德什卡1938 12.7mm大口徑機槍改造成德什卡(DShK)M1938/46式12.7mm大口徑機槍。1939年2月26日,蘇聯國防委員會將其作為制式武器列裝蘇聯紅軍。自1940年起,第一批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開始裝備蘇軍,後來在對德作戰中發揮了極致,為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1942年,東線戰場德軍繳獲的蘇聯“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

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用於對付地面目標及低空目標,主要裝備步兵,也可安裝在坦克、艦艇上作為防空用自衛武器,對付1600米以內的空中目標及800米以內的地面輕型裝甲目標和火力點非常有效。朋友,你們如果看過史泰龍大哥的《第一滴血4》,肯定對他使用高射機槍掃射緬甸反政府軍的印象很深刻吧。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史泰龍大哥掃射前

鑑於此槍在朝鮮戰場的優越表現,我國軍工部門把蘇制德什卡12.7mm高射機槍放入第一批仿製武器的名單中。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史泰龍大哥掃射後倒下的緬甸反政府軍

在蘇聯提供全部技術資料的幫助下,我國1953年10月開始試製,在1954年7月17日至8月12日通過生產鑑定,命名為“1954年式12.7mm高射機槍”(簡稱54式12.7mm高射機槍)。並開始裝備部隊,部隊反映“該槍操作靈活,可分解運輸,不受地形限制,可靠性好,故障少。”後來,54式12.7mm高射機槍不僅裝備我陸軍步兵使用,也被安裝在59式、69式等坦克上使用。

中國開始大量生產的54式12.7mm高射機槍,不但武裝我國軍隊,還無償援助給越南,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時,越軍為阻擊解放軍進攻,在前沿陣地使用了大量的高射機槍平射,其中就有不少是中國援助的54式12.7mm高射機槍。

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山東沂水,探訪一座曾經生產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神祕軍工廠,代號9426——國營山東前進配件廠。

2.誕生

山東省沂水縣,位於沂河、沭河上游,地處魯中南地區,隸屬臨沂市。秦代即在此置縣,隋開皇16年(公元596年)定名為沂水縣。山東前進配件廠就在沂水縣高莊鎮杏峪村,這裡群山名崮和山澗清泉交相輝映,構成了風景秀麗的魯中南風光。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高莊鎮杏峪村地處沂蒙路以北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蘇關係破裂,蘇軍在北方虎視眈眈,美軍又叫囂著從東南沿海登陸。國家為了國防戰略需要,把全國地域劃分為前線、中間、後方地區,分別稱為一線、二線、三線。三線地區位於中國腹地,離海岸線最近點也在700公里以上。相對於西北、西南的“大三線”,中部及沿海地區腹地稱為“小三線”。

山東前進配件廠就是在各省開展“小三線”建設這一背景下上馬的。“小三線”由各省國防工辦領導,主要生產常規武器,力爭做到在未來反侵略戰爭中“省自為戰”堅持抵抗。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國營山東前進配件廠志》

1965年9月,在山東省後方建設指揮部的領導下,選址成員裴樹梅、候玉恭、楊崇夫等同志(據《國營山東前進配件廠志》記載)先後在平邑、沂水兩縣境內進行了多次勘察,根據黨中央關於小三線建設要“靠山、隱蔽、分散”和立足於戰爭需要的方針,結合前進廠生產的54式12.7mm高射機槍產品實際,最初選定在平邑縣蒙山山脈境內,這裡地形雖然理想,但由於水源不足,不能保證生產,隨後他們又經過反覆調查對比,1965年10月,他們最後選定在沂水縣王莊公社杏峪村山峪內,就是現在的高莊鎮杏峪村、東杏峪村。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遠眺杏峪村的前進廠

杏峪、東杏峪村地理位置極佳,三面環山,只有西面有一個狹窄的入口與外界相連,周圍山峰平均海拔均在400米以上,西北處朱家頂535米,南面五臺山海拔585米,北面最高處鏊子崮海拔達616米。整條峪縱深接近2公里,可以說是山高峪深,山中有山,峪中有峪,正符合三線建設“靠山、隱蔽、分散”的建設方針。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早期職工宿舍“幹插縫”石屋

為保證前進廠職工全年有大量優質水源用來生產、生活,國務院專門聘請蘇聯專家團前來勘探,在距前進廠3公里外的九頂蓮花山地下深處發現優質水源,井鑽至170米深時水噴出地面達5米多高,出水量為每小時66立方米。而且,整條杏峪山峪長年有水,尤其是到了每年夏季汛期,山泉源源不斷,峪中的杏峪河川流不息,可持續數月。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前進廠車間舊貌

廠址選定後,山東省委工交政治部牽頭,以濟南重型機械廠為班底,抽出一套班子,作為新建廠的骨幹,截止1966年底,從濟南重型機械廠調來95人,其中,廠級領導2人,中層幹部8人,技術人員7人,一般幹部和職工78人。同時,濟南重型機械廠騰出兩套樓房,撥出一批辦公用品、生活用品和交通工具用於廠區建設。他們在杏峪村東南角成立了工地指揮部,指揮部由工地黨委統一領導。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前進廠原門市部

山東前進配件廠,作為山東省第三個五年建設計劃的重點項目之一,在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和當地人民群眾大力支持下,發揚“愚公”精神,風雨無阻、晝夜施工、攻堅克難、忘我拼搏、無私奉獻,安全、高質、高效的將一個工藝繁複技術要求很高的高射機槍廠建設完成,而且驚人地實現了“四個當年”——即當年設計,當年施工,當年試製,當年投產。

3.輝煌

因為,前進廠設計之初只生產“五四式12.7毫米高射機槍”,所以,他們最開始啟用的第一個廠名——“五四式12.7毫米高射機槍廠”。後來為了對外保密,就稱為“國營山東前進配件廠”,後來乾脆改名為“山東前進廠”。

按照前進廠初期的設計規模,年產54式12.7毫米高射機槍500挺,1966年實現當年出廠17挺。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國產54式12.7mm高射機槍

1975年,前進廠達成最高產量802挺,1979年為軍品收尾之年,生產了600挺。前進廠歷年總產量是5833挺。

全槍共694個零件,槍重106.3公斤,全套配附件在內150.2公斤,由槍身、槍挺、高瞄三部分組成,槍身的零件有槍管、機匣、機心、槍機框、拉殼鉤、閉鎖片等。

54式12.7mm高射機槍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閉鎖片偏移式閉鎖方式,擊發機構為擊錘平移式,供彈機構採用單程輸彈方式。該槍主要配用54式12.7mm穿甲燃燒彈、穿甲燃燒曳光彈,在100m距離處,對厚度為20mm鋼板的穿透率為90%。小編前期寫的山東民豐機械廠就是為前進廠配套生產高射機槍彈的。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沒找到56式,02式14.5毫米高射機槍湊合下

1971年,前進廠擴建,在原設計規模基礎上,計劃增加年產“56式14.5毫米高射機槍”1100挺。

前進廠負責生產56式14.5毫米高射機槍槍身,雖說工廠1971年就開始試製,但是直到1977年才形成量產,當年生產了50挺,1979年生產202挺,為歷年最高產量。歷年總產量不過412挺,始終沒有達成原定目標。

在艱苦創業的歲月裡,前進廠不但完成國家交給的軍品任務,為了職工生活保障,還陸續配套建設了鍋爐房、庫房、醫院、電影院、子弟學校等基礎設施。

山東沂水:生產5833挺54式12.7mm高射機槍的前進廠,身藏臨沂山村

前進廠老子弟學校

1966年,子弟學校在杏峪村建成,校址就在距離職工宿舍樓僅300多米杏峪村後。學校也接收周邊農民子弟入學,1978年起開始籌建新教學大樓,1979年落成投入使用,辦學條件得到很大改善。電影院每逢放映新到的電影,總是吸引附近村民翻山越嶺而來,記得《賣花姑娘》上映當日,四里八鄉的村民都來觀看,那時候,前進廠就是人們心中嚮往的小繁華。

前進廠,它為我國國防事業做出了應有的歷史貢獻。

4.沒落

80年代中後期,隨著國際形勢的重大變化,原來為準備戰爭突然爆發而建立起來的一些以軍品生產為主的三線企業,面臨著軍品任務銳減、生產線閒置、經濟效益下降、企業虧損嚴重、職工隊伍不穩等諸多困難。

山東省的“小三線”軍工廠實行“軍轉民”,逐步停止軍品生產,轉為民品生產。為了給市場提供新的適銷民用產品,前進廠研製成功了日式333錐體,獲得國家頒發的科技成果獎。同時還生產過車圈、車頭等自行車部件,研製過推土機和挖掘機,但沒有投產。企業效益下滑嚴重。

那時,大批三線企業在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過程中,已經到了無法維持下去的地步。1986年,前進廠也面臨轉型的劇痛,按照上級要求,即將搬遷出山並劃歸臨沂地方管理。

1993年,根據國家“小三線出山”政策,前進廠搬遷至臨沂,改名為“山東第二前進機械廠”,並於1996年8月29日在金雀山路275-A號註冊成立。公司成立之初,主要經營瓶蓋,金屬包裝設備,現主營產品包括銑床零部件、銑床變速箱、銑床進給箱、製藥機械等。

至此,國營山東前進配件廠結束了在沂水縣高莊鎮杏峪山區長達30多年的生產經營活動。

最終,神祕代號9426的山東前進配件廠消失在沂蒙山的崇山峻嶺之間。朋友們,你對前進廠怎麼看呢?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觀點。

輕輕點下一個贊,不如關注來真愛!關注“無疆紀事”,瀏覽更多好看內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