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憶大千 文化薪火傳

藝術 張大千 建築 雕塑 人民網 2017-03-31
內江憶大千 文化薪火傳

張大千紀念館建築風格別具一格。(受訪者供圖)

□本報記者 周海波

在市中區繁華的公園街半坡井,巷陌深處高高的石梯坎旁,有處文化地標“芭蕉井”,內江人一年前在此新建了一塊石碑,碑刻“國畫大師張大千出生地原址”; 在東興區東桐路圓頂山上,出自西班牙設計師之手的 “中西合璧”建築已具雛形,這是內江人打造的“張大千博物館”。此外,大千路、大千園、 大千紀念館、 大千乾燒魚……內江,這座江邊小城已深深烙上了“大千元素”。

“張大千”就在身邊

多年來,在省內外乃至國內外的文藝界,最負盛名的內江人,非張大千莫屬。 獨創了潑彩技法的他, 在國內以“南張北齊”與齊白石齊名,是當之無愧的“內江驕傲”。

四川張大千研究中心主任羅宗良說,內江對“大千文化”品牌的傳承和打造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 這些年來,內江對“大千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目共睹。2014年6月30日, 張大千博物館正式開工建設,內江將再添一處與“大千”有關的地標。該博物館地面建築全為異形鋼架結構,表面為特殊的玻璃幕牆,設計以“糅合東西方文化精華”和“建世界一流博物館”為原則, 獲得世界建築“諾貝爾獎”———“文化建築獎”。

如今,乘坐成渝高鐵到內江,可以看到內江北站站前廣場兩側的雕塑,取自張大千作品《荷花圖》與《仕女圖》。廣場下方,近千平方米的瓷板畫,由四川美術學院10位老師, 花了近3個月繪製而成。這是內江人取意張大千作品《長江萬里圖》, 給遠道而來的客人“獻上”的第一道大千風景。

芭蕉樹下“井”深藏

在市中區街心花園附近,往半坡井巷陌深處走去,拾級而上,右手邊,青石灰牆、棗紅色石刻佈局其中,幾株芭蕉下,有一口“井”———芭蕉井,這是“大千文化”的發祥地。

張大千先生祖籍廣東番禺, 後遷居湖北麻城世居三代。自第四代世祖張德福中舉後於康熙年間任內江知縣始,至張大千一代共七代世居內江。張大千舊居四合院門口的芭蕉樹下有口水井,為周圍居民提供飲用井水,故居民愛稱此井為芭蕉井,也因此成為張大千舊居的代名詞。

為保存城市文化記憶, 把城市變成景區, 市中區結合老舊院落改造,啟動了國畫大師張大千出生地原址———“芭蕉井”的恢復重建,去年1月7日,張大千出生地原址地標正式建成亮相,喚起了不少人對老內江的記憶。

然而,在四川張大千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王平看來,內江的“大千文化”群眾基礎仍然較為薄弱,“上熱下冷”的問題為突出,需要加大宣傳投入和力度。王平建議,以大千先生的繪畫為核心,包裝一批大千先生各領域的藝術精品推向全國及全世界。在大千園、大千美食街等產業平臺上,開展一系列的文化創意活動,如舉辦吸引年輕人關注參與的大千漢服模特表演,編寫出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 通過電視、廣播、宣傳櫥窗、文化廣場等多種途徑向大眾傳播。

打好“大千”這張牌

以城市名片“張大千”為代表,內江還有許多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傳承和發展。內江素有“文化之鄉”“書畫之鄉”的美譽,“大千文化”“書畫文化”“糖業文化”作為內江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已享譽全國。此外,隆昌夏布、資中木偶、威遠石屏山歌、東興船工號子等非遺文化,豐富了內江優秀傳統文化內涵。

內江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謝慶彪介紹,“十二五”以來,全市重點文化基礎設施項目投資達到 30.7 億元。現在,中國夏布文化博物館及創客空間開工建設,糖業文化博物館規劃工作也已啟動,大千文化旅遊產業園成功創建國家 4A 級旅遊景區。“甜城故事”雕塑群、大洲廣場改造工程、十賢仿古建築群等項目,將文化與旅遊和城市融合,彰顯內江特色,成為內江的一張名片。

此外,內江還將以群眾文化活動為載體,深化“百姓大舞臺”“公益大講堂”“書畫大展場” 三大文化活動品牌,組織開展好“踐行十愛·德耀甜城”“月月看大戲”“幸福文化廣場”“傳家風、立家規、樹新風”等活動。重點組織好大千龍舟經貿文化節,展示內江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提升內江市文化影響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