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硯非遺傳承人賴慶良:把蜀中名硯傳承下去

藝術 手工藝 雕塑 書法 四川政商動態 2017-06-12
蒲硯非遺傳承人賴慶良:把蜀中名硯傳承下去

開料、粗雕、深雕,每一步都要一刀刀刻下去才能造就一臺精美的蒲硯

蒲硯非遺傳承人賴慶良:把蜀中名硯傳承下去

賴慶良在非遺博覽園展示蒲硯

蒲硯非遺傳承人賴慶良:把蜀中名硯傳承下去

賴慶良的蒲硯作品

輕輕從盒中取出蒲硯,拿出絨布細細摩挲,選取適合的位置,將一方方精美絕倫的蒲硯放置到展位上,這幾天,蒲硯非遺傳承人賴慶良都在忙著為即將開幕的第六屆中國成都非遺博覽節做準備。

“蒲硯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也是天府文化的載體,不能在我們這一代失傳。”說起硯臺,是很多人記憶中的老物件,但現在只有少數書法愛好者對石硯有獨特情懷。即便如此,每拿到一塊蒲石,賴慶良都會耗盡心思精心構想,然後再精雕細琢。“要賦予每一件作品生命,才能提升蒲硯作為非遺的收藏價值,把蒲硯手藝和天府文化傳承下去。”

結緣蒲硯

艱辛拜師學藝

賴慶良是蒲江縣西來鎮人,從小就對書法、雕刻藝術著迷。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深深迷上了蒲硯。

蒲硯歷史悠久,從十五世紀起,就名列中國名硯之一,與攀枝花的苴卻硯、廣元的白花硯並稱為蜀中三大名硯,馳名全國。硯臺古雅的形態,在刻刀打磨間,一花一木都賦予靈氣,人物的一顰一笑都妙趣橫生。

一心迷上蒲硯的賴慶良,初中還沒畢業就幾經輾轉,拜石雕名師許世勤為師。“開料是基本功,對著石頭鑿半天,又累又枯燥,一不小心就被鏨子鑿一下,受傷更是家常便飯的事情。”想起拜師學藝的往事,賴慶良有些感慨。從小被父母寵愛的賴慶良,在家裡幾乎沒有做過重活。然而,學習雕刻卻是個苦差事。開料、粗雕、深雕,每一步都要一刀刀刻下去,鋒利的刻刀在他手上留下一道道深深淺淺的口子。

借錢支撐

三十年打磨終成大器

選一塊好料,畫一幅草圖,花數月打磨,打造一方溫潤細膩的精美蒲硯,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常常卻不一定能等來賞識的買家。幾年前,像蒲硯這樣的傳統文化還不大為大眾所接受,賴慶良的蒲硯傳承路走得有些艱難。“為了給採石老鄉結賬,我到處借錢週轉,還被人挖苦無謂堅持,可還是要撐下去,總不能讓蒲硯絕跡啊。”

近年來,隨著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的重視,賴慶良迎來了轉機。擁有千年歷史傳承的蒲硯,憑藉其精美的做工和溫潤細膩、冬日不冰的特質,獲得了成都書畫界名家的肯定,在懂行的人中聲譽日隆。2013年3月,蒲硯民間製作工藝更是成功申報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政府打造了蒲硯非遺文化村,修建了蒲硯作品展示館,供手工藝人免費展示銷售,併為蒲硯手工藝人提供硬件支持,開料和基本構圖都可以由機器完成,還從全國各地請來雕刻大師提供技術指導。

製作了三十多年蒲硯的賴慶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打磨出一身精湛的技藝,但他最大的心願是將這一技藝傳承下去。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國家級、省市藝術類大獎獲得者賴慶良早已成為蒲硯製作大師,面對榮譽,他只是擺擺手,淡然一笑,“要把蒲硯傳承下去,這條路還很長。”2011年,賴慶良成立了蒲硯創作基地,培養更多蒲硯的傳承人,吸引了不少年輕的石雕愛好者慕名前來,學習蒲硯雕刻打磨,創作新一代的作品。

文創助力

傳統蒲硯煥發新生機

憨態可掬的大熊貓,挺拔秀麗的巴蜀翠竹,東坡醉酒的豪邁……走進第六屆成都非遺節蒲硯展位,細細觀賞每一件作品,獨具天府文化特色的蒲硯讓人眼前一亮。一方方巧奪天工的蒲硯,雕琢技藝精湛,題材廣泛。有以神話故事為內容的太白醉酒、壽星獻桃,也有自然鳥獸為主題,還有更多時代鮮活元素融入其中,造型各異,方寸之間盡顯自然和藝術之美。

“蒲硯不只是歷史的回憶,也需要緊跟時代步伐,煥發新的生機。”賴慶良告訴記者,為了讓更多的年輕人記住並接受蒲硯,在創作主題上,手工藝人以天府文化為支撐,創新思維,賦予蒲硯更多時代特徵。同時,突破傳統形式,將蒲石打造為茶臺等日常生活用品,讓蒲硯不但具有觀賞性,還增添了實用性,極具收藏價值,既是物質又是精神財富,可以永久傳承。

文創與文旅相結合,在賴慶良看來,也是推動蒲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蒲硯村以盛產蒲硯聞名,聚集了優秀的手工藝人,保存了精美的蒲硯作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這裡也是一個山清水秀,旅遊資源豐富的美麗村落。”賴慶良認為,大力發展旅遊、服務、文創等第三產業,是蒲硯發展的機遇。“遊人前來休閒娛樂,親自感受從製作到研墨、書寫繪畫的樂趣,也能對蒲硯有新的瞭解。”賴慶良說,上個月,他們在寬窄巷子邀請孩子們參加蒲硯講堂,大受歡迎;前不久,在杜甫草堂,他們帶來的蒲硯非遺體驗也吸引了大批遊客觀賞。“主動借力文創,蒲硯一定能夠煥發新的生機。”對蒲硯的未來發展,賴慶良滿懷信心。(記者 陳泳 李萌 攝影 謝明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