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副刊 | 忽然六十'

藝術 文學 蒼茫 玉米 西瓜 散文 大學 中國副刊 2019-09-07
"

本文刊於2019年8月31日《吉林日報·東北風》週刊

文 | 趙培光

"

本文刊於2019年8月31日《吉林日報·東北風》週刊

文 | 趙培光

我與副刊 | 忽然六十

……煙火人生,細細瑣瑣。半知半覺間,已經走過一個完整(非完美)的甲子。從久遠到蒼茫,從蒼茫到久遠,什麼都可以逃脫,唯歲月不能。天天、月月、年年,生命線柔韌,逶迤而躍動,夠照顧的。哪怕發稀了且白,牙稀了且灰,至少身體上完整抑或接近完整。所以,我比較知足。

為什麼不呢?

曾經是,一張畫片、一個煙標、一隻冰車、一把二胡點染了我的童年與少年,給予我成長的同時也給予我靈魂的安頓。

人活到60歲,站在相對高度,撫觸前塵往事,發現芸芸眾生多少都有些像童話《猴子下山去》裡的那隻猴子,見到玉米就掰,然後丟下玉米摘桃子,然後丟下桃子抱西瓜,然後丟下西瓜追兔子,然後悻悻怏怏地回到山上……

只有神仙似的英雄,要麼放浪于山林,義薄雲天;要麼穿行在鬧市,氣衝霄漢。

這個,倒情願服輸!

在秩序裡,我是一名編輯。在秩序外,我是一名作家。春花春絢爛,秋月秋靜美,我也說不清楚我更適應哪一個角色。都給過我疼痛,都給過我撫摸。所幸,畢竟是在許多的莫名的疼痛與撫摸中,成就了一個且仁且智的我,儘管依舊渺小。

哦,草木始終渺小,並不影響其懷抱理想:做可愛的自己。對,可愛,可以愛。

算是幸運吧?不滿25歲,我便坐上了省報副刊編輯的椅子。此前,大學裡求學,很純粹,很執著,很純粹的執著:詩成未必泣鬼神,筆落註定驚風雨。

入職,入境,入定。報紙副刊編輯的榜樣原本星辰那般呢!

譬如:張恨水、柯靈、孫犁。

我將成為他們當中的哪一位?是的,哪一位都好。

孜孜矻矻,直到意猶未盡的今天,我仍然被他們的影子籠罩著。不過,沒什麼遺憾的。遺憾什麼呀?躲在先師的影子裡,安安靜靜地吮吸、料理、推送文學及文化,一期又一期,不說風華也風華。

此外,近山近水,近男近女,則看我的心情了。心情好,還可以來無蹤去無影,還可以去無影來無蹤。

心情大好時,我甚至企望超低空飛翔呢!

人,從小到大,爭取了諸多角色。而我,最持久、最穩定的角色無疑是編輯。一路的陰與晴、缺與圓、冷與暖、淚與笑,何止得失那麼簡單?有道是:醉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

心野了,只怕收也收不攏了。

“黃傑堃同學”應該也不滿25歲,仿若當年的我,夢一樣。申請加我微信時,自謂文學愛好者,研二,我一改寡淡的嘴臉,立馬點了“接受”。而且,我很快就把她的散文《祖父》刊發出來。是我走神了嗎?不,我一定是入神了。我讀本科時,四處投稿,連編輯部的退稿信都成天裝在書包裡。她的清純驀地喚醒了我的清純,我還以為清純的那個我早已經丟失了呢!在給她的微信中,我送她6個字:好好讀,好好寫。回我:謹遵教誨。光陰最難斷,日子裡對作者的千祝萬願,多半已無處找尋了。我確定,這個祝願會字字鐫刻在她的韶華記憶。

風雨雷電一輩子,能夠做成多少大事呢?做不成多少。往往是在微觀的小事裡,通曉宏觀的大事,所謂微義中洞明大義。做編輯事小,做君子事大。可惜,即便我要求我給出的每杯茶都是熱的,也僅僅是聊以自慰。事實上,不一定,有人偏偏喜歡喝涼茶,抑或隔夜茶呢!

據說,人生有三把鑰匙:接受、改變、離開。很多的時候,我不知道我應該選擇哪一把。

"

本文刊於2019年8月31日《吉林日報·東北風》週刊

文 | 趙培光

我與副刊 | 忽然六十

……煙火人生,細細瑣瑣。半知半覺間,已經走過一個完整(非完美)的甲子。從久遠到蒼茫,從蒼茫到久遠,什麼都可以逃脫,唯歲月不能。天天、月月、年年,生命線柔韌,逶迤而躍動,夠照顧的。哪怕發稀了且白,牙稀了且灰,至少身體上完整抑或接近完整。所以,我比較知足。

為什麼不呢?

曾經是,一張畫片、一個煙標、一隻冰車、一把二胡點染了我的童年與少年,給予我成長的同時也給予我靈魂的安頓。

人活到60歲,站在相對高度,撫觸前塵往事,發現芸芸眾生多少都有些像童話《猴子下山去》裡的那隻猴子,見到玉米就掰,然後丟下玉米摘桃子,然後丟下桃子抱西瓜,然後丟下西瓜追兔子,然後悻悻怏怏地回到山上……

只有神仙似的英雄,要麼放浪于山林,義薄雲天;要麼穿行在鬧市,氣衝霄漢。

這個,倒情願服輸!

在秩序裡,我是一名編輯。在秩序外,我是一名作家。春花春絢爛,秋月秋靜美,我也說不清楚我更適應哪一個角色。都給過我疼痛,都給過我撫摸。所幸,畢竟是在許多的莫名的疼痛與撫摸中,成就了一個且仁且智的我,儘管依舊渺小。

哦,草木始終渺小,並不影響其懷抱理想:做可愛的自己。對,可愛,可以愛。

算是幸運吧?不滿25歲,我便坐上了省報副刊編輯的椅子。此前,大學裡求學,很純粹,很執著,很純粹的執著:詩成未必泣鬼神,筆落註定驚風雨。

入職,入境,入定。報紙副刊編輯的榜樣原本星辰那般呢!

譬如:張恨水、柯靈、孫犁。

我將成為他們當中的哪一位?是的,哪一位都好。

孜孜矻矻,直到意猶未盡的今天,我仍然被他們的影子籠罩著。不過,沒什麼遺憾的。遺憾什麼呀?躲在先師的影子裡,安安靜靜地吮吸、料理、推送文學及文化,一期又一期,不說風華也風華。

此外,近山近水,近男近女,則看我的心情了。心情好,還可以來無蹤去無影,還可以去無影來無蹤。

心情大好時,我甚至企望超低空飛翔呢!

人,從小到大,爭取了諸多角色。而我,最持久、最穩定的角色無疑是編輯。一路的陰與晴、缺與圓、冷與暖、淚與笑,何止得失那麼簡單?有道是:醉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

心野了,只怕收也收不攏了。

“黃傑堃同學”應該也不滿25歲,仿若當年的我,夢一樣。申請加我微信時,自謂文學愛好者,研二,我一改寡淡的嘴臉,立馬點了“接受”。而且,我很快就把她的散文《祖父》刊發出來。是我走神了嗎?不,我一定是入神了。我讀本科時,四處投稿,連編輯部的退稿信都成天裝在書包裡。她的清純驀地喚醒了我的清純,我還以為清純的那個我早已經丟失了呢!在給她的微信中,我送她6個字:好好讀,好好寫。回我:謹遵教誨。光陰最難斷,日子裡對作者的千祝萬願,多半已無處找尋了。我確定,這個祝願會字字鐫刻在她的韶華記憶。

風雨雷電一輩子,能夠做成多少大事呢?做不成多少。往往是在微觀的小事裡,通曉宏觀的大事,所謂微義中洞明大義。做編輯事小,做君子事大。可惜,即便我要求我給出的每杯茶都是熱的,也僅僅是聊以自慰。事實上,不一定,有人偏偏喜歡喝涼茶,抑或隔夜茶呢!

據說,人生有三把鑰匙:接受、改變、離開。很多的時候,我不知道我應該選擇哪一把。

我與副刊 | 忽然六十

就編輯而言,或園丁,或花工,或為他人做嫁,無非社會恩寵。自己呢?則為一個點。由這個點出發,抵達遠遠近近、起起伏伏、大大小小的無數個點。經常是無數的點幻化為無數的燈,放射狀呈現。

工作之際,我的腦洞大開,這些點便不失時機地明亮起來,熠熠爍爍,促使我底氣上升,同時對即將推出的“文化盛宴”無比期冀。

一個廚師,食材近在眼前,只剩下大顯身手了。

事實上,編、採、通合一的模式,給了我足夠的隨心所欲的空間。那些源源不斷的好稿子、好圖片,經常性地迭宕我的熱情,及靈感。我想怎麼發揮,看一時的心願。把心願料理在版面上,是眼光,是智慧,同樣也是胸懷。

大作家也好,小作者也罷,只要拿來好作品,我都心存感激與感念,並且及早推送給大眾。一旦哪個人把中意的作品剪裁珍存,或者向他人薦閱,無異於獎賞我了。我務虛,很享受諸如此類的獎賞。

難得讀者厚愛,難得讀者寬諒。

一個人活著,缺愛乏諒,很容易犯困。

上世紀末,我在版面上開設“人生十問”欄目,應徵者雲集。通化的“單槳船”在回答“你的愛好是什麼”中,填寫的是“讀書,抽菸”。再看她的照片,完全一副搖滾青年的樣子,索性推及報端。她來信感激我,附上一篇散文,氤氳藝術氣,也發了。此後,她請求做我的學生,我未置可否呢,卻再無音訊了。我難免會期待,暗忖:她就是一條魚,也不會永遠遊在深水裡吧?

年輕些的時候,總愛把自己喻為一片雲、一陣風、一隻鳥、一匹馬什麼什麼的,喜歡那種無拘無束的經天行地的感覺。漸漸漸漸,習慣視自己為一棵樹了,進而是一棵會移動的樹,一棵會說話的樹。

天賜良機,我做了編輯。

地造良緣,我一直做著編輯。

編輯有什麼福分嗎?要是做高官,可以揮斥方遒;要是做富賈,可以揮金如土。我揮什麼揮呢?即便我胸湧熱血,袖藏清風。

幸好,我會在文字上移動,我會在版面上說話。

2016年,中國散文學會評我為“中國散文優秀編輯”,心旌一時搖盪。呵呵,比這炫彩且實惠的獎項多次落在我的身上,我不能說我無所謂,但我格外看重這份榮譽。不沾沾,也自喜!

失魂落魄的片斷與片刻,一個接一個,沒人施救。窩心了,去大江大河裡洗洗,去大風大雪中淘淘。淘淘洗洗,眉宇則舒展了,連日子也清透了。

跟誰發作呀?跟誰發火呀?不想幹,一邊涼快去。

我得老老實實承認,我偶爾也會讓作者“一邊涼快去”。有一次,一位只知東抄西抄的稿皮子醉醺醺上門,催問我什麼時候給他發稿?有一次,一位只知人云亦云的稿皮子,電話裡說看到了刊登的文章,另外一篇下期能發嗎?有一次,一位不知貓狀鼠狀的稿皮子,託文友探路能不能給他個獎項?尤其後面的這位,找過我的若干同事,不看僧面看佛面,使其屢屢得逞。不錯,對於形形色色的稿皮子,反感歸反感,討厭歸討厭,熄滅不了。我以為我是誰?

是誰,也比不了誰!

更多的作者,卻是讓我順暢的。無論是心理上,還是版面上。譬如,正愁一個相應的頭題呢,電話來了,說有篇文章請我關照。發來一看,頓時喜上眉梢,分明是上門“關照”我的。這樣和類似這樣的及時雨,每每淋溼了思慮中的我、焦躁中的我,包括我的渴望淋溼的年齡。

所以,順暢的時候,請允許我想入非非!

手機裡存著一個短視頻,名曰《最後的編織》。一個場景,一個人,一個編織,卻演繹出意味深長的道理:在有限的生命中,有比物質、比奮鬥更重要的事項,該珍惜務必珍惜,畢竟與虛名浮利相比,生命本身更加的寶貴。人海呀,茫茫呀,誰個不是“大鬧一場,悄然離去”?我又算得了什麼。

職業是人生最好的導師吧?

川端康成說:時間以同樣的方式流經每個人,而每個人卻以不同的方式度過時間。

表面上看,我的方式無非組稿、編稿、發稿。方式的背後,酸甜苦辣,苦辣酸甜,一次次地襲擊我,突破我,淹沒我……

當然,也一次次地觸及我,滋養我,慰悅我。

做編輯久了,早已“坐”出了一種簡單的姿勢,及態度。如果在眾多的梨樹中,我發現了一棵杏樹。換言之,如果在眾多的杏樹中,我發現了一棵梨樹。那種只可意會的驚喜,必定勝過魯迅先生的“另一棵也是棗樹”。

已經成名的“杏樹”和“梨樹”,命裡註定吧,我怎麼說或者說什麼都逃不脫自誇的嫌疑。沒意義了,沒意思了,沒……了。

留在心頭的人和事,多是溫情的影子。

在這些影子裡,醞釀著一本書。名字已經起好了——《一個編輯的六十張面孔》,邀請60名作者各寫一個我。去年春節前,舊雨新知欣欣然聚首大安,席間自告奮勇,肯捐資,願效力,一片融融春光,幾乎聞得到淡淡的書香了。

有個叫銀軍的戰士,據朋友說去了涼山,據朋友說做了分區政委,據朋友說念念不忘我當初幫他發表詩歌的恩德;

有個叫金冕的學生,得知我去師院講課,因病無緣聆聽,信件寄至報社,表達自己的遺憾和對寫作的熱愛。

好像見過銀軍,模糊了。根本沒見過金冕,空茫了。然而,二三十年的舊人舊事,時常在腦海中閃回,無聲亦無息。恐怕我老了吧?我老了嗎?

忽一日,都江堰的文佳君發微信過來,邀我去那裡遊玩。大禹治水的地方,悠悠千古,當然想盡收眼底。回覆他後,思也悠悠了。當年,他19歲,一身戎裝,進報社實習,經常坐在我的旁邊。我教誨了嗎?不記得了,肯定沒有諄諄過。如今,他早已中年了,擔當三個孩子的父親。光陰荏苒,且無情,我還能閃現在他的思緒裡,幸甚!

崗位所至,許多人叫我編輯,許多人叫我老師。比照之下,更誠懇的態度是合二為一,叫我編輯老師。即便是很年輕的作者,也不直接叫我大叔、大爺、姥爺、爺爺,這在客觀上助長了我的銳氣,很放心自己的生命狀態,放心到忽略。

然而,版面不容我忽略。

所以我冷落了一些人,所以我得罪了一些人。其實是我冷落了一些稿子,其實是我得罪了一些稿子。

有側重,便有側輕。熟重?熟輕?一時多少困惑,及困窘!

……都不是我的本意。

作為編輯,我承認我習慣了挑剔。多好的文章,看過兩遍,則忍不住挑三揀四了。偶爾,竟使人下不來臺。而另外一方面,我對那些羽翼未豐的習文習章,卻給予極大的熱情和幫助。

任憑“人面不知何處去”……

任憑“桃花依舊笑春風”……

一名女作者,成名了,名氣大得不得了,場面上依舊叫我老師;一名男作者,成名了,名聲響得不得了,見面時依舊叫我老師。從我這個老師身邊走出去的作者,以千計,以萬計,隱現於生活的各個角落,樂仁者之山樂智者之水,忽然一個身影、一個笑臉、一個問候、一個祝福,如風如花如雪如月,滋育著我的生命,多麼不肯老去!

連誤會、沮喪、怨忿、刺痛也化作風花雪月了。

我先前追慕名家,後來清醒了,愈加迷信精品。

兩次參加中國作家協會代表大會、一次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會,以及無數次的各種名目的座談會、研討會、評審會,朝朝暮暮,大名家、小名家時常亮相,也不主動上前合影留念了。背地裡重溫他們的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和學術論著,作進一步的溝通,好上加好。

"

本文刊於2019年8月31日《吉林日報·東北風》週刊

文 | 趙培光

我與副刊 | 忽然六十

……煙火人生,細細瑣瑣。半知半覺間,已經走過一個完整(非完美)的甲子。從久遠到蒼茫,從蒼茫到久遠,什麼都可以逃脫,唯歲月不能。天天、月月、年年,生命線柔韌,逶迤而躍動,夠照顧的。哪怕發稀了且白,牙稀了且灰,至少身體上完整抑或接近完整。所以,我比較知足。

為什麼不呢?

曾經是,一張畫片、一個煙標、一隻冰車、一把二胡點染了我的童年與少年,給予我成長的同時也給予我靈魂的安頓。

人活到60歲,站在相對高度,撫觸前塵往事,發現芸芸眾生多少都有些像童話《猴子下山去》裡的那隻猴子,見到玉米就掰,然後丟下玉米摘桃子,然後丟下桃子抱西瓜,然後丟下西瓜追兔子,然後悻悻怏怏地回到山上……

只有神仙似的英雄,要麼放浪于山林,義薄雲天;要麼穿行在鬧市,氣衝霄漢。

這個,倒情願服輸!

在秩序裡,我是一名編輯。在秩序外,我是一名作家。春花春絢爛,秋月秋靜美,我也說不清楚我更適應哪一個角色。都給過我疼痛,都給過我撫摸。所幸,畢竟是在許多的莫名的疼痛與撫摸中,成就了一個且仁且智的我,儘管依舊渺小。

哦,草木始終渺小,並不影響其懷抱理想:做可愛的自己。對,可愛,可以愛。

算是幸運吧?不滿25歲,我便坐上了省報副刊編輯的椅子。此前,大學裡求學,很純粹,很執著,很純粹的執著:詩成未必泣鬼神,筆落註定驚風雨。

入職,入境,入定。報紙副刊編輯的榜樣原本星辰那般呢!

譬如:張恨水、柯靈、孫犁。

我將成為他們當中的哪一位?是的,哪一位都好。

孜孜矻矻,直到意猶未盡的今天,我仍然被他們的影子籠罩著。不過,沒什麼遺憾的。遺憾什麼呀?躲在先師的影子裡,安安靜靜地吮吸、料理、推送文學及文化,一期又一期,不說風華也風華。

此外,近山近水,近男近女,則看我的心情了。心情好,還可以來無蹤去無影,還可以去無影來無蹤。

心情大好時,我甚至企望超低空飛翔呢!

人,從小到大,爭取了諸多角色。而我,最持久、最穩定的角色無疑是編輯。一路的陰與晴、缺與圓、冷與暖、淚與笑,何止得失那麼簡單?有道是:醉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

心野了,只怕收也收不攏了。

“黃傑堃同學”應該也不滿25歲,仿若當年的我,夢一樣。申請加我微信時,自謂文學愛好者,研二,我一改寡淡的嘴臉,立馬點了“接受”。而且,我很快就把她的散文《祖父》刊發出來。是我走神了嗎?不,我一定是入神了。我讀本科時,四處投稿,連編輯部的退稿信都成天裝在書包裡。她的清純驀地喚醒了我的清純,我還以為清純的那個我早已經丟失了呢!在給她的微信中,我送她6個字:好好讀,好好寫。回我:謹遵教誨。光陰最難斷,日子裡對作者的千祝萬願,多半已無處找尋了。我確定,這個祝願會字字鐫刻在她的韶華記憶。

風雨雷電一輩子,能夠做成多少大事呢?做不成多少。往往是在微觀的小事裡,通曉宏觀的大事,所謂微義中洞明大義。做編輯事小,做君子事大。可惜,即便我要求我給出的每杯茶都是熱的,也僅僅是聊以自慰。事實上,不一定,有人偏偏喜歡喝涼茶,抑或隔夜茶呢!

據說,人生有三把鑰匙:接受、改變、離開。很多的時候,我不知道我應該選擇哪一把。

我與副刊 | 忽然六十

就編輯而言,或園丁,或花工,或為他人做嫁,無非社會恩寵。自己呢?則為一個點。由這個點出發,抵達遠遠近近、起起伏伏、大大小小的無數個點。經常是無數的點幻化為無數的燈,放射狀呈現。

工作之際,我的腦洞大開,這些點便不失時機地明亮起來,熠熠爍爍,促使我底氣上升,同時對即將推出的“文化盛宴”無比期冀。

一個廚師,食材近在眼前,只剩下大顯身手了。

事實上,編、採、通合一的模式,給了我足夠的隨心所欲的空間。那些源源不斷的好稿子、好圖片,經常性地迭宕我的熱情,及靈感。我想怎麼發揮,看一時的心願。把心願料理在版面上,是眼光,是智慧,同樣也是胸懷。

大作家也好,小作者也罷,只要拿來好作品,我都心存感激與感念,並且及早推送給大眾。一旦哪個人把中意的作品剪裁珍存,或者向他人薦閱,無異於獎賞我了。我務虛,很享受諸如此類的獎賞。

難得讀者厚愛,難得讀者寬諒。

一個人活著,缺愛乏諒,很容易犯困。

上世紀末,我在版面上開設“人生十問”欄目,應徵者雲集。通化的“單槳船”在回答“你的愛好是什麼”中,填寫的是“讀書,抽菸”。再看她的照片,完全一副搖滾青年的樣子,索性推及報端。她來信感激我,附上一篇散文,氤氳藝術氣,也發了。此後,她請求做我的學生,我未置可否呢,卻再無音訊了。我難免會期待,暗忖:她就是一條魚,也不會永遠遊在深水裡吧?

年輕些的時候,總愛把自己喻為一片雲、一陣風、一隻鳥、一匹馬什麼什麼的,喜歡那種無拘無束的經天行地的感覺。漸漸漸漸,習慣視自己為一棵樹了,進而是一棵會移動的樹,一棵會說話的樹。

天賜良機,我做了編輯。

地造良緣,我一直做著編輯。

編輯有什麼福分嗎?要是做高官,可以揮斥方遒;要是做富賈,可以揮金如土。我揮什麼揮呢?即便我胸湧熱血,袖藏清風。

幸好,我會在文字上移動,我會在版面上說話。

2016年,中國散文學會評我為“中國散文優秀編輯”,心旌一時搖盪。呵呵,比這炫彩且實惠的獎項多次落在我的身上,我不能說我無所謂,但我格外看重這份榮譽。不沾沾,也自喜!

失魂落魄的片斷與片刻,一個接一個,沒人施救。窩心了,去大江大河裡洗洗,去大風大雪中淘淘。淘淘洗洗,眉宇則舒展了,連日子也清透了。

跟誰發作呀?跟誰發火呀?不想幹,一邊涼快去。

我得老老實實承認,我偶爾也會讓作者“一邊涼快去”。有一次,一位只知東抄西抄的稿皮子醉醺醺上門,催問我什麼時候給他發稿?有一次,一位只知人云亦云的稿皮子,電話裡說看到了刊登的文章,另外一篇下期能發嗎?有一次,一位不知貓狀鼠狀的稿皮子,託文友探路能不能給他個獎項?尤其後面的這位,找過我的若干同事,不看僧面看佛面,使其屢屢得逞。不錯,對於形形色色的稿皮子,反感歸反感,討厭歸討厭,熄滅不了。我以為我是誰?

是誰,也比不了誰!

更多的作者,卻是讓我順暢的。無論是心理上,還是版面上。譬如,正愁一個相應的頭題呢,電話來了,說有篇文章請我關照。發來一看,頓時喜上眉梢,分明是上門“關照”我的。這樣和類似這樣的及時雨,每每淋溼了思慮中的我、焦躁中的我,包括我的渴望淋溼的年齡。

所以,順暢的時候,請允許我想入非非!

手機裡存著一個短視頻,名曰《最後的編織》。一個場景,一個人,一個編織,卻演繹出意味深長的道理:在有限的生命中,有比物質、比奮鬥更重要的事項,該珍惜務必珍惜,畢竟與虛名浮利相比,生命本身更加的寶貴。人海呀,茫茫呀,誰個不是“大鬧一場,悄然離去”?我又算得了什麼。

職業是人生最好的導師吧?

川端康成說:時間以同樣的方式流經每個人,而每個人卻以不同的方式度過時間。

表面上看,我的方式無非組稿、編稿、發稿。方式的背後,酸甜苦辣,苦辣酸甜,一次次地襲擊我,突破我,淹沒我……

當然,也一次次地觸及我,滋養我,慰悅我。

做編輯久了,早已“坐”出了一種簡單的姿勢,及態度。如果在眾多的梨樹中,我發現了一棵杏樹。換言之,如果在眾多的杏樹中,我發現了一棵梨樹。那種只可意會的驚喜,必定勝過魯迅先生的“另一棵也是棗樹”。

已經成名的“杏樹”和“梨樹”,命裡註定吧,我怎麼說或者說什麼都逃不脫自誇的嫌疑。沒意義了,沒意思了,沒……了。

留在心頭的人和事,多是溫情的影子。

在這些影子裡,醞釀著一本書。名字已經起好了——《一個編輯的六十張面孔》,邀請60名作者各寫一個我。去年春節前,舊雨新知欣欣然聚首大安,席間自告奮勇,肯捐資,願效力,一片融融春光,幾乎聞得到淡淡的書香了。

有個叫銀軍的戰士,據朋友說去了涼山,據朋友說做了分區政委,據朋友說念念不忘我當初幫他發表詩歌的恩德;

有個叫金冕的學生,得知我去師院講課,因病無緣聆聽,信件寄至報社,表達自己的遺憾和對寫作的熱愛。

好像見過銀軍,模糊了。根本沒見過金冕,空茫了。然而,二三十年的舊人舊事,時常在腦海中閃回,無聲亦無息。恐怕我老了吧?我老了嗎?

忽一日,都江堰的文佳君發微信過來,邀我去那裡遊玩。大禹治水的地方,悠悠千古,當然想盡收眼底。回覆他後,思也悠悠了。當年,他19歲,一身戎裝,進報社實習,經常坐在我的旁邊。我教誨了嗎?不記得了,肯定沒有諄諄過。如今,他早已中年了,擔當三個孩子的父親。光陰荏苒,且無情,我還能閃現在他的思緒裡,幸甚!

崗位所至,許多人叫我編輯,許多人叫我老師。比照之下,更誠懇的態度是合二為一,叫我編輯老師。即便是很年輕的作者,也不直接叫我大叔、大爺、姥爺、爺爺,這在客觀上助長了我的銳氣,很放心自己的生命狀態,放心到忽略。

然而,版面不容我忽略。

所以我冷落了一些人,所以我得罪了一些人。其實是我冷落了一些稿子,其實是我得罪了一些稿子。

有側重,便有側輕。熟重?熟輕?一時多少困惑,及困窘!

……都不是我的本意。

作為編輯,我承認我習慣了挑剔。多好的文章,看過兩遍,則忍不住挑三揀四了。偶爾,竟使人下不來臺。而另外一方面,我對那些羽翼未豐的習文習章,卻給予極大的熱情和幫助。

任憑“人面不知何處去”……

任憑“桃花依舊笑春風”……

一名女作者,成名了,名氣大得不得了,場面上依舊叫我老師;一名男作者,成名了,名聲響得不得了,見面時依舊叫我老師。從我這個老師身邊走出去的作者,以千計,以萬計,隱現於生活的各個角落,樂仁者之山樂智者之水,忽然一個身影、一個笑臉、一個問候、一個祝福,如風如花如雪如月,滋育著我的生命,多麼不肯老去!

連誤會、沮喪、怨忿、刺痛也化作風花雪月了。

我先前追慕名家,後來清醒了,愈加迷信精品。

兩次參加中國作家協會代表大會、一次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會,以及無數次的各種名目的座談會、研討會、評審會,朝朝暮暮,大名家、小名家時常亮相,也不主動上前合影留念了。背地裡重溫他們的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和學術論著,作進一步的溝通,好上加好。

我與副刊 | 忽然六十

少年時,無數的幻想及痴想,要麼放浪形骸,要麼仗劍天涯,一派英雄氣概。夢裡夢外,何曾預料到將以編輯的身份年復一年守望著文山藝海?

煮字在桌邊,而非臺上,沒有掌聲和鮮花。一位長兄說,看我編稿那麼香,像烹飪;一位小妹說,看我編稿那麼神,像參禪。

更多的時候,我像我自己。

我像我自己的時候,我喜歡“讀萬卷書”,我喜歡“行萬里路”。讀完這本讀那本,行完這條行那條。所以,我越活越灑脫,很少去湊熱鬧,聚酒、打牌、轉舞廳。

讀書一人樂,出行一人歡。

國之東、國之西、國之南、國之北、國之中,公款私款,不斷地滿足著我“踏遍青山人未老”的貪慾,貪饞天下的慾望。當然,我不會像某些人那樣,去一個景區便在地圖上貼一面小旗,以此記錄自己的行程。國之外呢?心嚮往之,卻少有機會涉足。不過,巴黎和羅馬,已經誘惑我多年又多年了。如果那是兩個遙遠的夢,我將努力去實現。呵呵,身邊人,會是誰呢?會是我的誰呢?

最好的地方註定是遠方嗎?經驗告訴我,去哪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獨享沿途的風光。即使跟隨團隊活動,也已習慣了邊緣人角色,能躲則躲,躲入清靜,躲入另一個自己當中。

想普里什文多好,寫本《林中雨滴》;想亨利·梭羅多好,寫本《瓦爾登湖》。

多少年來,我醉心於從作者中挖掘作家,從作家中挖掘作品,力爭把一份地方性報紙副刊辦成國家級的文化名牌,使命與趣味都在裡頭了。

一個人在車上、船上、飛機上,免不了“挖掘”自己:愛與恨、生與死,以至那種切膚的痛感,陣兒陣兒地,進而淚流滿面。

如何是好呢?往往是穆旦破空而來,替我瀟灑收尾:“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過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生活?又是生活!紛紛擾擾的生活,梳理終是徒勞,但願時光漏掉我,漏掉我這個完全不具備抗擊打能力的非金屬元素。

我不挑生活的毛病,所以被生活寵愛著。好比吃水果,林林總總,萬萬千千,我不過是盡心力去擇取那些品相好的、口感好的下肚,不食爛貨罷了。

“日既暮而猶煙霞絢爛,歲將晚而更橙橘芳馨”。我當然會愈發自覺地退向社會的邊緣,多談風月,少問桑麻……

通常情況下,我的執行力是比較強的。

領導交待的事情,辦好。

朋友委託的事情,辦好。

哪怕是一些不好辦的事情、不願辦的事情,亦不推辭。

但我不得不說,我的權力是有限的。權限裡,我儘可能錦上添花,尤其雪中送炭。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辦副刊同樣,並且同理。

我也愛不釋手,我也愛屋及烏,我也愛莫能助;我也恨不釋手,我也恨屋及烏,我也恨莫能助。

愛恨之餘,循序漸進地經營自己,順手趁機推舟。人說,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兩個半的專屬是自己的:身體、名字和花出去的錢。

我相對樂觀些,剩下的還有殘老的鄉情、殘舊的親情、殘損的友情以及殘存的愛情。其他呢?且枝且葉,且燕且雀,不便盤點和清算了。

若白駒過隙,忽然六十,個把月的光景即將告別單位。那些調動過我的人,那些調動過我的事,已經蝕骨入髓了。來個急剎車?來個揮一揮衣袖?怎麼可能啊?繾繾綣綣小半個人生,堪比親情,間或比親情還親;堪比愛情,間或比愛情還愛。不可能一場大雨抑或一場大雪就不了了之,那……太虛弱、太崩潰啦!

這當口,殷勤甚或犯賤似地想念那些圓圓角角、冷冷熱熱的同志與同道。空茫的歲月裡,同求,同氣,同伴,同樂,我的每一個日子都不孤單,孤單也不孤寂,孤寂也不孤苦。

從義無反顧的少狂到波瀾壯闊的老沉,經歷的許多經歷,感受的許多感受,覺悟的許多覺悟,無處也無法追尋了。感謝崗位,感謝斷斷續續的進境與逆境,不失時機地驗收著厚愛薄情。一次又一次,我輔助了別人也被別人輔助了;我挫傷了別人也被別人挫傷了。回首間,即使“此中有真意”,畢竟“欲辯已忘言”。

退休恥辱嗎?不恥辱。不但不恥辱,反而光榮。漫漫職業生涯,沒掉隊,沒落伍,便是身體的集大成,便是思想、情感與專長的集大成。儘管,在一些時候,我放棄了我,或者固執著那個似是而非的我。

書房裡掛著一幅彩照,為2009年在西部草原所拍,命題《五十而已》。年過半百之人,呈現一種飛翔的姿勢,多麼眷戀大地,又多麼嚮往天空,我喜歡這樣的自己!

來,易來;去,易去。來來去去,恰是人間縮影,何必唏噓慨嘆?老實說,走過的春夏秋冬,我雖然貪戀,卻未曾刻意地結交朋友。即使如此,我的朋友也肯定在平均值之上,並時常演示波推浪湧的好景象。借他們的光,我活得還比較綽約,仿若行雲,仿若流水。

余光中由人及人,冷眼熱腸中把朋友分成四型:高級而有趣,高級而無趣,低級而有趣,低級而無趣。

一切,還要看緣分。

那些愛我的人,那些我愛的人,是我天空裡的哪片雲呢?雲聚雲散,誰能被我握在手裡呢?只有看緣分深淺了。

生活顛蕩,不總是紙面上那般風雅。尤其在陷落的時候,我會下意識地數指頭,數我還剩幾個?

不怪誰的,我也常被朋友背後數指頭。人非聖賢,難以擔任“嚴冬裡的炭火、酷暑裡的濃蔭、湍流中的踏腳石、霧海中的航標燈”……

一起走,走到多遠算多遠。

我不想左右友情,友情也別想左右我。

愛情,我的愛情早已轉化為親情,隱進回憶了。“除卻巫山不是雲”“天涯何處我芳草”“卻話巴山夜雨時”,出神入化,山啊雲啊草啊雨啊,那些自然界的意象催生了多少人世間的故事!對,是故事,故去的事情。我談愛情的時候,滿校園都是鄧麗君《月亮代表我的心》的歌聲,飄飄悠悠,迷迷離離。再後來,又聽許多人唱欲訴難訴的《除了你》,霧糟糟的,看不清對方的臉,以為是最愛。

幸好,我沒有落敗,及落荒。

愛情畢竟夠奇妙,無論是短暫還是長久,無論是片刻還是恆永。

我沉醉於那種半夢半醒、半甜半酸、半深半淺、半進半退的兩情相悅,諸如魯迅與蕭紅、蘇冠蘭與丁潔瓊、羅切斯特與簡愛,形而上的寄望註定勝過形而下的期許。海闊了,天空了,那是遼闊的闊,那是虛空的空。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秋水長天,應季的事物最怕過氣,遺恨一個個如石,如鐵,冷冷的,不好玩,人卻只活一生。

我不想左右愛情,愛情也別想左右我。

友情與愛情,其實是肥沃的土地。小學一年級課本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當下,男人女人多在打親情牌,豈不知最容易傷到內心的,往往是親人。

有一種感情,無法分門別類,據說比友情深比愛情淺。信不信由我,是不是那種常態化的紅顏知己外加那種偶然間的紅袖添香?如果不是的話,箇中的禪理機趣,需要深入體會,及參悟。

莫名其妙的感情,不提也罷。提也提不動的,還可能把自己累趴下。一旦受傷了,恐怕殃及江山。

"

本文刊於2019年8月31日《吉林日報·東北風》週刊

文 | 趙培光

我與副刊 | 忽然六十

……煙火人生,細細瑣瑣。半知半覺間,已經走過一個完整(非完美)的甲子。從久遠到蒼茫,從蒼茫到久遠,什麼都可以逃脫,唯歲月不能。天天、月月、年年,生命線柔韌,逶迤而躍動,夠照顧的。哪怕發稀了且白,牙稀了且灰,至少身體上完整抑或接近完整。所以,我比較知足。

為什麼不呢?

曾經是,一張畫片、一個煙標、一隻冰車、一把二胡點染了我的童年與少年,給予我成長的同時也給予我靈魂的安頓。

人活到60歲,站在相對高度,撫觸前塵往事,發現芸芸眾生多少都有些像童話《猴子下山去》裡的那隻猴子,見到玉米就掰,然後丟下玉米摘桃子,然後丟下桃子抱西瓜,然後丟下西瓜追兔子,然後悻悻怏怏地回到山上……

只有神仙似的英雄,要麼放浪于山林,義薄雲天;要麼穿行在鬧市,氣衝霄漢。

這個,倒情願服輸!

在秩序裡,我是一名編輯。在秩序外,我是一名作家。春花春絢爛,秋月秋靜美,我也說不清楚我更適應哪一個角色。都給過我疼痛,都給過我撫摸。所幸,畢竟是在許多的莫名的疼痛與撫摸中,成就了一個且仁且智的我,儘管依舊渺小。

哦,草木始終渺小,並不影響其懷抱理想:做可愛的自己。對,可愛,可以愛。

算是幸運吧?不滿25歲,我便坐上了省報副刊編輯的椅子。此前,大學裡求學,很純粹,很執著,很純粹的執著:詩成未必泣鬼神,筆落註定驚風雨。

入職,入境,入定。報紙副刊編輯的榜樣原本星辰那般呢!

譬如:張恨水、柯靈、孫犁。

我將成為他們當中的哪一位?是的,哪一位都好。

孜孜矻矻,直到意猶未盡的今天,我仍然被他們的影子籠罩著。不過,沒什麼遺憾的。遺憾什麼呀?躲在先師的影子裡,安安靜靜地吮吸、料理、推送文學及文化,一期又一期,不說風華也風華。

此外,近山近水,近男近女,則看我的心情了。心情好,還可以來無蹤去無影,還可以去無影來無蹤。

心情大好時,我甚至企望超低空飛翔呢!

人,從小到大,爭取了諸多角色。而我,最持久、最穩定的角色無疑是編輯。一路的陰與晴、缺與圓、冷與暖、淚與笑,何止得失那麼簡單?有道是:醉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

心野了,只怕收也收不攏了。

“黃傑堃同學”應該也不滿25歲,仿若當年的我,夢一樣。申請加我微信時,自謂文學愛好者,研二,我一改寡淡的嘴臉,立馬點了“接受”。而且,我很快就把她的散文《祖父》刊發出來。是我走神了嗎?不,我一定是入神了。我讀本科時,四處投稿,連編輯部的退稿信都成天裝在書包裡。她的清純驀地喚醒了我的清純,我還以為清純的那個我早已經丟失了呢!在給她的微信中,我送她6個字:好好讀,好好寫。回我:謹遵教誨。光陰最難斷,日子裡對作者的千祝萬願,多半已無處找尋了。我確定,這個祝願會字字鐫刻在她的韶華記憶。

風雨雷電一輩子,能夠做成多少大事呢?做不成多少。往往是在微觀的小事裡,通曉宏觀的大事,所謂微義中洞明大義。做編輯事小,做君子事大。可惜,即便我要求我給出的每杯茶都是熱的,也僅僅是聊以自慰。事實上,不一定,有人偏偏喜歡喝涼茶,抑或隔夜茶呢!

據說,人生有三把鑰匙:接受、改變、離開。很多的時候,我不知道我應該選擇哪一把。

我與副刊 | 忽然六十

就編輯而言,或園丁,或花工,或為他人做嫁,無非社會恩寵。自己呢?則為一個點。由這個點出發,抵達遠遠近近、起起伏伏、大大小小的無數個點。經常是無數的點幻化為無數的燈,放射狀呈現。

工作之際,我的腦洞大開,這些點便不失時機地明亮起來,熠熠爍爍,促使我底氣上升,同時對即將推出的“文化盛宴”無比期冀。

一個廚師,食材近在眼前,只剩下大顯身手了。

事實上,編、採、通合一的模式,給了我足夠的隨心所欲的空間。那些源源不斷的好稿子、好圖片,經常性地迭宕我的熱情,及靈感。我想怎麼發揮,看一時的心願。把心願料理在版面上,是眼光,是智慧,同樣也是胸懷。

大作家也好,小作者也罷,只要拿來好作品,我都心存感激與感念,並且及早推送給大眾。一旦哪個人把中意的作品剪裁珍存,或者向他人薦閱,無異於獎賞我了。我務虛,很享受諸如此類的獎賞。

難得讀者厚愛,難得讀者寬諒。

一個人活著,缺愛乏諒,很容易犯困。

上世紀末,我在版面上開設“人生十問”欄目,應徵者雲集。通化的“單槳船”在回答“你的愛好是什麼”中,填寫的是“讀書,抽菸”。再看她的照片,完全一副搖滾青年的樣子,索性推及報端。她來信感激我,附上一篇散文,氤氳藝術氣,也發了。此後,她請求做我的學生,我未置可否呢,卻再無音訊了。我難免會期待,暗忖:她就是一條魚,也不會永遠遊在深水裡吧?

年輕些的時候,總愛把自己喻為一片雲、一陣風、一隻鳥、一匹馬什麼什麼的,喜歡那種無拘無束的經天行地的感覺。漸漸漸漸,習慣視自己為一棵樹了,進而是一棵會移動的樹,一棵會說話的樹。

天賜良機,我做了編輯。

地造良緣,我一直做著編輯。

編輯有什麼福分嗎?要是做高官,可以揮斥方遒;要是做富賈,可以揮金如土。我揮什麼揮呢?即便我胸湧熱血,袖藏清風。

幸好,我會在文字上移動,我會在版面上說話。

2016年,中國散文學會評我為“中國散文優秀編輯”,心旌一時搖盪。呵呵,比這炫彩且實惠的獎項多次落在我的身上,我不能說我無所謂,但我格外看重這份榮譽。不沾沾,也自喜!

失魂落魄的片斷與片刻,一個接一個,沒人施救。窩心了,去大江大河裡洗洗,去大風大雪中淘淘。淘淘洗洗,眉宇則舒展了,連日子也清透了。

跟誰發作呀?跟誰發火呀?不想幹,一邊涼快去。

我得老老實實承認,我偶爾也會讓作者“一邊涼快去”。有一次,一位只知東抄西抄的稿皮子醉醺醺上門,催問我什麼時候給他發稿?有一次,一位只知人云亦云的稿皮子,電話裡說看到了刊登的文章,另外一篇下期能發嗎?有一次,一位不知貓狀鼠狀的稿皮子,託文友探路能不能給他個獎項?尤其後面的這位,找過我的若干同事,不看僧面看佛面,使其屢屢得逞。不錯,對於形形色色的稿皮子,反感歸反感,討厭歸討厭,熄滅不了。我以為我是誰?

是誰,也比不了誰!

更多的作者,卻是讓我順暢的。無論是心理上,還是版面上。譬如,正愁一個相應的頭題呢,電話來了,說有篇文章請我關照。發來一看,頓時喜上眉梢,分明是上門“關照”我的。這樣和類似這樣的及時雨,每每淋溼了思慮中的我、焦躁中的我,包括我的渴望淋溼的年齡。

所以,順暢的時候,請允許我想入非非!

手機裡存著一個短視頻,名曰《最後的編織》。一個場景,一個人,一個編織,卻演繹出意味深長的道理:在有限的生命中,有比物質、比奮鬥更重要的事項,該珍惜務必珍惜,畢竟與虛名浮利相比,生命本身更加的寶貴。人海呀,茫茫呀,誰個不是“大鬧一場,悄然離去”?我又算得了什麼。

職業是人生最好的導師吧?

川端康成說:時間以同樣的方式流經每個人,而每個人卻以不同的方式度過時間。

表面上看,我的方式無非組稿、編稿、發稿。方式的背後,酸甜苦辣,苦辣酸甜,一次次地襲擊我,突破我,淹沒我……

當然,也一次次地觸及我,滋養我,慰悅我。

做編輯久了,早已“坐”出了一種簡單的姿勢,及態度。如果在眾多的梨樹中,我發現了一棵杏樹。換言之,如果在眾多的杏樹中,我發現了一棵梨樹。那種只可意會的驚喜,必定勝過魯迅先生的“另一棵也是棗樹”。

已經成名的“杏樹”和“梨樹”,命裡註定吧,我怎麼說或者說什麼都逃不脫自誇的嫌疑。沒意義了,沒意思了,沒……了。

留在心頭的人和事,多是溫情的影子。

在這些影子裡,醞釀著一本書。名字已經起好了——《一個編輯的六十張面孔》,邀請60名作者各寫一個我。去年春節前,舊雨新知欣欣然聚首大安,席間自告奮勇,肯捐資,願效力,一片融融春光,幾乎聞得到淡淡的書香了。

有個叫銀軍的戰士,據朋友說去了涼山,據朋友說做了分區政委,據朋友說念念不忘我當初幫他發表詩歌的恩德;

有個叫金冕的學生,得知我去師院講課,因病無緣聆聽,信件寄至報社,表達自己的遺憾和對寫作的熱愛。

好像見過銀軍,模糊了。根本沒見過金冕,空茫了。然而,二三十年的舊人舊事,時常在腦海中閃回,無聲亦無息。恐怕我老了吧?我老了嗎?

忽一日,都江堰的文佳君發微信過來,邀我去那裡遊玩。大禹治水的地方,悠悠千古,當然想盡收眼底。回覆他後,思也悠悠了。當年,他19歲,一身戎裝,進報社實習,經常坐在我的旁邊。我教誨了嗎?不記得了,肯定沒有諄諄過。如今,他早已中年了,擔當三個孩子的父親。光陰荏苒,且無情,我還能閃現在他的思緒裡,幸甚!

崗位所至,許多人叫我編輯,許多人叫我老師。比照之下,更誠懇的態度是合二為一,叫我編輯老師。即便是很年輕的作者,也不直接叫我大叔、大爺、姥爺、爺爺,這在客觀上助長了我的銳氣,很放心自己的生命狀態,放心到忽略。

然而,版面不容我忽略。

所以我冷落了一些人,所以我得罪了一些人。其實是我冷落了一些稿子,其實是我得罪了一些稿子。

有側重,便有側輕。熟重?熟輕?一時多少困惑,及困窘!

……都不是我的本意。

作為編輯,我承認我習慣了挑剔。多好的文章,看過兩遍,則忍不住挑三揀四了。偶爾,竟使人下不來臺。而另外一方面,我對那些羽翼未豐的習文習章,卻給予極大的熱情和幫助。

任憑“人面不知何處去”……

任憑“桃花依舊笑春風”……

一名女作者,成名了,名氣大得不得了,場面上依舊叫我老師;一名男作者,成名了,名聲響得不得了,見面時依舊叫我老師。從我這個老師身邊走出去的作者,以千計,以萬計,隱現於生活的各個角落,樂仁者之山樂智者之水,忽然一個身影、一個笑臉、一個問候、一個祝福,如風如花如雪如月,滋育著我的生命,多麼不肯老去!

連誤會、沮喪、怨忿、刺痛也化作風花雪月了。

我先前追慕名家,後來清醒了,愈加迷信精品。

兩次參加中國作家協會代表大會、一次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會,以及無數次的各種名目的座談會、研討會、評審會,朝朝暮暮,大名家、小名家時常亮相,也不主動上前合影留念了。背地裡重溫他們的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和學術論著,作進一步的溝通,好上加好。

我與副刊 | 忽然六十

少年時,無數的幻想及痴想,要麼放浪形骸,要麼仗劍天涯,一派英雄氣概。夢裡夢外,何曾預料到將以編輯的身份年復一年守望著文山藝海?

煮字在桌邊,而非臺上,沒有掌聲和鮮花。一位長兄說,看我編稿那麼香,像烹飪;一位小妹說,看我編稿那麼神,像參禪。

更多的時候,我像我自己。

我像我自己的時候,我喜歡“讀萬卷書”,我喜歡“行萬里路”。讀完這本讀那本,行完這條行那條。所以,我越活越灑脫,很少去湊熱鬧,聚酒、打牌、轉舞廳。

讀書一人樂,出行一人歡。

國之東、國之西、國之南、國之北、國之中,公款私款,不斷地滿足著我“踏遍青山人未老”的貪慾,貪饞天下的慾望。當然,我不會像某些人那樣,去一個景區便在地圖上貼一面小旗,以此記錄自己的行程。國之外呢?心嚮往之,卻少有機會涉足。不過,巴黎和羅馬,已經誘惑我多年又多年了。如果那是兩個遙遠的夢,我將努力去實現。呵呵,身邊人,會是誰呢?會是我的誰呢?

最好的地方註定是遠方嗎?經驗告訴我,去哪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獨享沿途的風光。即使跟隨團隊活動,也已習慣了邊緣人角色,能躲則躲,躲入清靜,躲入另一個自己當中。

想普里什文多好,寫本《林中雨滴》;想亨利·梭羅多好,寫本《瓦爾登湖》。

多少年來,我醉心於從作者中挖掘作家,從作家中挖掘作品,力爭把一份地方性報紙副刊辦成國家級的文化名牌,使命與趣味都在裡頭了。

一個人在車上、船上、飛機上,免不了“挖掘”自己:愛與恨、生與死,以至那種切膚的痛感,陣兒陣兒地,進而淚流滿面。

如何是好呢?往往是穆旦破空而來,替我瀟灑收尾:“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過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生活?又是生活!紛紛擾擾的生活,梳理終是徒勞,但願時光漏掉我,漏掉我這個完全不具備抗擊打能力的非金屬元素。

我不挑生活的毛病,所以被生活寵愛著。好比吃水果,林林總總,萬萬千千,我不過是盡心力去擇取那些品相好的、口感好的下肚,不食爛貨罷了。

“日既暮而猶煙霞絢爛,歲將晚而更橙橘芳馨”。我當然會愈發自覺地退向社會的邊緣,多談風月,少問桑麻……

通常情況下,我的執行力是比較強的。

領導交待的事情,辦好。

朋友委託的事情,辦好。

哪怕是一些不好辦的事情、不願辦的事情,亦不推辭。

但我不得不說,我的權力是有限的。權限裡,我儘可能錦上添花,尤其雪中送炭。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辦副刊同樣,並且同理。

我也愛不釋手,我也愛屋及烏,我也愛莫能助;我也恨不釋手,我也恨屋及烏,我也恨莫能助。

愛恨之餘,循序漸進地經營自己,順手趁機推舟。人說,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兩個半的專屬是自己的:身體、名字和花出去的錢。

我相對樂觀些,剩下的還有殘老的鄉情、殘舊的親情、殘損的友情以及殘存的愛情。其他呢?且枝且葉,且燕且雀,不便盤點和清算了。

若白駒過隙,忽然六十,個把月的光景即將告別單位。那些調動過我的人,那些調動過我的事,已經蝕骨入髓了。來個急剎車?來個揮一揮衣袖?怎麼可能啊?繾繾綣綣小半個人生,堪比親情,間或比親情還親;堪比愛情,間或比愛情還愛。不可能一場大雨抑或一場大雪就不了了之,那……太虛弱、太崩潰啦!

這當口,殷勤甚或犯賤似地想念那些圓圓角角、冷冷熱熱的同志與同道。空茫的歲月裡,同求,同氣,同伴,同樂,我的每一個日子都不孤單,孤單也不孤寂,孤寂也不孤苦。

從義無反顧的少狂到波瀾壯闊的老沉,經歷的許多經歷,感受的許多感受,覺悟的許多覺悟,無處也無法追尋了。感謝崗位,感謝斷斷續續的進境與逆境,不失時機地驗收著厚愛薄情。一次又一次,我輔助了別人也被別人輔助了;我挫傷了別人也被別人挫傷了。回首間,即使“此中有真意”,畢竟“欲辯已忘言”。

退休恥辱嗎?不恥辱。不但不恥辱,反而光榮。漫漫職業生涯,沒掉隊,沒落伍,便是身體的集大成,便是思想、情感與專長的集大成。儘管,在一些時候,我放棄了我,或者固執著那個似是而非的我。

書房裡掛著一幅彩照,為2009年在西部草原所拍,命題《五十而已》。年過半百之人,呈現一種飛翔的姿勢,多麼眷戀大地,又多麼嚮往天空,我喜歡這樣的自己!

來,易來;去,易去。來來去去,恰是人間縮影,何必唏噓慨嘆?老實說,走過的春夏秋冬,我雖然貪戀,卻未曾刻意地結交朋友。即使如此,我的朋友也肯定在平均值之上,並時常演示波推浪湧的好景象。借他們的光,我活得還比較綽約,仿若行雲,仿若流水。

余光中由人及人,冷眼熱腸中把朋友分成四型:高級而有趣,高級而無趣,低級而有趣,低級而無趣。

一切,還要看緣分。

那些愛我的人,那些我愛的人,是我天空裡的哪片雲呢?雲聚雲散,誰能被我握在手裡呢?只有看緣分深淺了。

生活顛蕩,不總是紙面上那般風雅。尤其在陷落的時候,我會下意識地數指頭,數我還剩幾個?

不怪誰的,我也常被朋友背後數指頭。人非聖賢,難以擔任“嚴冬裡的炭火、酷暑裡的濃蔭、湍流中的踏腳石、霧海中的航標燈”……

一起走,走到多遠算多遠。

我不想左右友情,友情也別想左右我。

愛情,我的愛情早已轉化為親情,隱進回憶了。“除卻巫山不是雲”“天涯何處我芳草”“卻話巴山夜雨時”,出神入化,山啊雲啊草啊雨啊,那些自然界的意象催生了多少人世間的故事!對,是故事,故去的事情。我談愛情的時候,滿校園都是鄧麗君《月亮代表我的心》的歌聲,飄飄悠悠,迷迷離離。再後來,又聽許多人唱欲訴難訴的《除了你》,霧糟糟的,看不清對方的臉,以為是最愛。

幸好,我沒有落敗,及落荒。

愛情畢竟夠奇妙,無論是短暫還是長久,無論是片刻還是恆永。

我沉醉於那種半夢半醒、半甜半酸、半深半淺、半進半退的兩情相悅,諸如魯迅與蕭紅、蘇冠蘭與丁潔瓊、羅切斯特與簡愛,形而上的寄望註定勝過形而下的期許。海闊了,天空了,那是遼闊的闊,那是虛空的空。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秋水長天,應季的事物最怕過氣,遺恨一個個如石,如鐵,冷冷的,不好玩,人卻只活一生。

我不想左右愛情,愛情也別想左右我。

友情與愛情,其實是肥沃的土地。小學一年級課本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當下,男人女人多在打親情牌,豈不知最容易傷到內心的,往往是親人。

有一種感情,無法分門別類,據說比友情深比愛情淺。信不信由我,是不是那種常態化的紅顏知己外加那種偶然間的紅袖添香?如果不是的話,箇中的禪理機趣,需要深入體會,及參悟。

莫名其妙的感情,不提也罷。提也提不動的,還可能把自己累趴下。一旦受傷了,恐怕殃及江山。

我與副刊 | 忽然六十

再者呢?則關乎我的業餘愛好了。

若說生命是激情澎湃的交響曲,業餘愛好則是即興發揮的華彩樂段。山一程,水一程,怎麼走都是足印,且永不復返。那麼,名利當前,愛好有用嗎?沒什麼用。至少,我的愛,我的好,既帶不來江山坐,也帶不來美人攬,空留一腔情懷。

無用之用,而我,比較落實的愛好便是圓珠筆收藏了。

不,我只收藏那種帶紀念性文字和標識的圓珠筆。20年前吧,我讀到晚報一則消息,得知熱品中的冷品少有人涉獵。於是,心血來潮,開始了漫長的“圓珠筆收藏之旅”。很快,我就走上正軌,進行專題收藏。

收藏使我換了個人似的,痴痴纏纏,見目標就盯上,哪怕有失身份和麵子。體諒我的人,捨不得錯過機會,也一反常態地幫我收藏。

怎麼幫?有筆的送筆,沒筆的尋筆。陳女士送我的“春誼賓館”圓珠筆,其實就是尋來的。先是在記憶裡“尋”,後是在老媽家“尋”,終於讓一支塵封半世紀的“盲點”成了我收藏的“亮點”。

講兩個不忘的細節吧。一位同事赴宴,席間看到服務員寫菜單時用的筆是品牌,為了得到它,寧肯多花90元錢買瓶推銷的紅酒。另一位同事,聽說水立方高層的菸草專賣店有種品牌筆,特意找到那家櫃檯,電話裡求證我對不對……

圓珠筆不是陶瓷、字畫、古錢、奇石等等等等,弄好了興許價值連城。收藏圓珠筆跟收藏煙標、火花、啟瓶器差不多,小玩意兒而已。

不過,小玩意兒裡藏著小情趣兒。

每有一支或一些奇異的圓珠筆進賬,難免興奮一會兒,一小會兒。閒暇拿出來清賞,追古撫今,幽幽然,好一番人情世故。姜氏大姐奉上的那支圓珠筆,紅身金帽,跟英雄牌鋼筆幾乎同貌,因其上面刻著“青海省革委會贈”而彌足珍貴。大姐病逝多年了,她發表作品時開心的模樣依然生動,而親切。

物是人非,無法抵禦的痛,哪怕只那麼一閃。

前年的秋天,赴廈門療養,得機會參觀一家營銷公司。猛然發現櫥窗裡展示著一套“可口可樂”圓珠筆,便不肯挪步了。講解員善解人意,問同事,翻庫房,未果,留下我的地址。兩個月後,4支品牌筆快遞給我,喜出確實望外了。沒記住她叫什麼,微信名是“一顆洋蔥的心”。

業餘愛好開闢了我的別一片天地,尤其是在我感覺無路可走的時候。往浪漫上靠,更像我人生的後花園,步步為景,景景怡情,逍遙了時空。看到那些形形色色的酒瓶展、相機展、硯臺展、手札展之類,也曾蠢蠢欲動,辦個“品牌圓珠筆收藏展”。欲動,卻始終未動。期望日後好一些,再好一些。

大師梁實秋,談笑風生:閒要有滋味,忙要有價值。

對,收藏娛,在於“有滋味”!

心無妄念,細水流年。

日子真是快,快得似乎沒痕跡。近一二年,屁股的後面恍惚追著鬼魂兒。怎麼?非要逼我到退休嗎?非要逼我到秋風掃落葉嗎?

耳順之年,老了嗎?

老還是沒老?

所謂皇天后土,所謂雨露均沾,所謂心遠地自偏。人若不老,鬢若不衰,子孫們往哪兒茁壯啊?到目前為止,感覺自己所佔的最大便宜是噩夢醒來,太陽照常升起。哲學吧?藝術吧?破譯也破譯不了。有些門會自動關閉,有些窗會自動開啟。那又是怎樣的境況呢?說不準。無論加註我多少理解與想象,終究說不準,說不大準。

李琦鞭策自己:變老的時候,一定要變好,要變到所能達到的最好。

葉芝慰藉他人:當你老了,依然是我向往的老境。

怪歲月嗎?歲月饒過誰了嗎?老氣一上身,動作便越來越緩慢,目光便越來越呆滯。心不服輸,仍舊在陌生中爭取友誼,仍舊在熟悉中體會莫名的愛恨情仇……

山水蒼茫人蒼茫,自己系過的扣兒只好自己解。交際圈當收則收了,功名心能放則放了。黃昏乃至夜晚,靜靜地漫步在街頭或廣場,細雨微風,拽回真切的往昔:久違了的老家,久遠了的童年,父親、母親、大哥、二哥、四妹、五弟。他們是樹,我依靠的樹。如今,父母是地下的根鬚,手足是空中的枝椏。

是啊,人留不住人,猶如時光留不住時光。那些個有意思、有意趣、有意味、有意義的“尖兵”極盡偷襲之能,令生命傾斜,撫觸約等於撫慰。

一個人,不憂傷。

(趙培光,吉林日報文藝副刊部主任,長江韜奮獎獲得者。)

主編:叢子鈺 |編輯:袁浩

END

熱門閱讀文章

★ 本號姓“副” 歡迎來“刊”

★ 王蒙:不忘金庸

★ 大地有多大

★ 王鋼:忍別二月河

★ 家住百萬莊

★ 1979年的那個春節

★ 靜靜的九如巷

★ 有一種鄉愁叫小名

★ 大師筆下的中國母親

★ 觀舊照,憶文西

★ 收藏在茶中的記憶和友情

★ 難忘老師的笑容——深切緬懷徐中玉先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