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


"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2019年9月7日,“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新聞發佈會在北京望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召開,本次展覽由未來論壇和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聯合出品。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邀請了著名策展人顧振清策展,著名策展人黃篤擔任顧問,由盧煜明、薛其坤、潘建偉、許晨陽、馬大為(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五位未來科學大獎獲獎科學家與陳文令、費俊、李暉、王度、楊千(以姓氏拼音排序)五位著名當代藝術家,一對一分組進行聯袂創作,實現“科學家與藝術家的聯手,藝術家與科學家的互激”。本展覽將作為未來論壇和錫純公益的年度項目,持續舉辦。


"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2019年9月7日,“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新聞發佈會在北京望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召開,本次展覽由未來論壇和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聯合出品。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邀請了著名策展人顧振清策展,著名策展人黃篤擔任顧問,由盧煜明、薛其坤、潘建偉、許晨陽、馬大為(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五位未來科學大獎獲獎科學家與陳文令、費俊、李暉、王度、楊千(以姓氏拼音排序)五位著名當代藝術家,一對一分組進行聯袂創作,實現“科學家與藝術家的聯手,藝術家與科學家的互激”。本展覽將作為未來論壇和錫純公益的年度項目,持續舉辦。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擔任主持人


"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2019年9月7日,“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新聞發佈會在北京望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召開,本次展覽由未來論壇和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聯合出品。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邀請了著名策展人顧振清策展,著名策展人黃篤擔任顧問,由盧煜明、薛其坤、潘建偉、許晨陽、馬大為(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五位未來科學大獎獲獎科學家與陳文令、費俊、李暉、王度、楊千(以姓氏拼音排序)五位著名當代藝術家,一對一分組進行聯袂創作,實現“科學家與藝術家的聯手,藝術家與科學家的互激”。本展覽將作為未來論壇和錫純公益的年度項目,持續舉辦。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擔任主持人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策展人顧振清發言



本次展覽策展人顧振清為大家介紹了此次展覽的緣起,並闡述了展覽主題“物演”的內涵,主要是探討萬物演化、萬物求存的物質內涵及其內在規定性對宇宙時空和人類文明的意義。科學家主要是對客觀世界、客觀真理的不斷假設和求證,而藝術家是否可以通過假設與再假設、定義與再定義的經驗方式繼續推進萬物演化、萬物求存之本原、本質的知識生產是此次展覽的意義所在。


"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2019年9月7日,“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新聞發佈會在北京望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召開,本次展覽由未來論壇和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聯合出品。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邀請了著名策展人顧振清策展,著名策展人黃篤擔任顧問,由盧煜明、薛其坤、潘建偉、許晨陽、馬大為(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五位未來科學大獎獲獎科學家與陳文令、費俊、李暉、王度、楊千(以姓氏拼音排序)五位著名當代藝術家,一對一分組進行聯袂創作,實現“科學家與藝術家的聯手,藝術家與科學家的互激”。本展覽將作為未來論壇和錫純公益的年度項目,持續舉辦。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擔任主持人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策展人顧振清發言



本次展覽策展人顧振清為大家介紹了此次展覽的緣起,並闡述了展覽主題“物演”的內涵,主要是探討萬物演化、萬物求存的物質內涵及其內在規定性對宇宙時空和人類文明的意義。科學家主要是對客觀世界、客觀真理的不斷假設和求證,而藝術家是否可以通過假設與再假設、定義與再定義的經驗方式繼續推進萬物演化、萬物求存之本原、本質的知識生產是此次展覽的意義所在。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藝術家王度發言


藝術家王度在發佈會上表示:科學是人類的智慧和力量,它的精深發展不斷地在改變著人類物質生態。高科技成果的實踐應用,開啟了當代社會人工進化的模式,是當代文明的基石。藝術是人類的思想和良知,以形而上的語式反思、質疑、批判、揶揄、表達個體與群體在不斷變化的生態中的生存體驗。科學和藝術,它們超越各種艱難險阻和客觀的侷限性,繼往開來,不斷地優化著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2019年9月7日,“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新聞發佈會在北京望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召開,本次展覽由未來論壇和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聯合出品。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邀請了著名策展人顧振清策展,著名策展人黃篤擔任顧問,由盧煜明、薛其坤、潘建偉、許晨陽、馬大為(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五位未來科學大獎獲獎科學家與陳文令、費俊、李暉、王度、楊千(以姓氏拼音排序)五位著名當代藝術家,一對一分組進行聯袂創作,實現“科學家與藝術家的聯手,藝術家與科學家的互激”。本展覽將作為未來論壇和錫純公益的年度項目,持續舉辦。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擔任主持人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策展人顧振清發言



本次展覽策展人顧振清為大家介紹了此次展覽的緣起,並闡述了展覽主題“物演”的內涵,主要是探討萬物演化、萬物求存的物質內涵及其內在規定性對宇宙時空和人類文明的意義。科學家主要是對客觀世界、客觀真理的不斷假設和求證,而藝術家是否可以通過假設與再假設、定義與再定義的經驗方式繼續推進萬物演化、萬物求存之本原、本質的知識生產是此次展覽的意義所在。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藝術家王度發言


藝術家王度在發佈會上表示:科學是人類的智慧和力量,它的精深發展不斷地在改變著人類物質生態。高科技成果的實踐應用,開啟了當代社會人工進化的模式,是當代文明的基石。藝術是人類的思想和良知,以形而上的語式反思、質疑、批判、揶揄、表達個體與群體在不斷變化的生態中的生存體驗。科學和藝術,它們超越各種艱難險阻和客觀的侷限性,繼往開來,不斷地優化著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發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在發佈會上介紹到:“錫純公益基金會”依據已故現代國畫大師、美術教育家沈錫純先生遺願,致力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推廣美育教育,為社會培養藝術人才,提高社會審美素養。本次,“錫純公益基金會”與“未來論壇”希望通過這次全新的嘗試,為大家帶來科學與藝術的全新體驗。下一步,基金會還將積極探索科學與藝術的全新可能,為推動社會進步、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2019年9月7日,“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新聞發佈會在北京望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召開,本次展覽由未來論壇和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聯合出品。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邀請了著名策展人顧振清策展,著名策展人黃篤擔任顧問,由盧煜明、薛其坤、潘建偉、許晨陽、馬大為(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五位未來科學大獎獲獎科學家與陳文令、費俊、李暉、王度、楊千(以姓氏拼音排序)五位著名當代藝術家,一對一分組進行聯袂創作,實現“科學家與藝術家的聯手,藝術家與科學家的互激”。本展覽將作為未來論壇和錫純公益的年度項目,持續舉辦。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擔任主持人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策展人顧振清發言



本次展覽策展人顧振清為大家介紹了此次展覽的緣起,並闡述了展覽主題“物演”的內涵,主要是探討萬物演化、萬物求存的物質內涵及其內在規定性對宇宙時空和人類文明的意義。科學家主要是對客觀世界、客觀真理的不斷假設和求證,而藝術家是否可以通過假設與再假設、定義與再定義的經驗方式繼續推進萬物演化、萬物求存之本原、本質的知識生產是此次展覽的意義所在。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藝術家王度發言


藝術家王度在發佈會上表示:科學是人類的智慧和力量,它的精深發展不斷地在改變著人類物質生態。高科技成果的實踐應用,開啟了當代社會人工進化的模式,是當代文明的基石。藝術是人類的思想和良知,以形而上的語式反思、質疑、批判、揶揄、表達個體與群體在不斷變化的生態中的生存體驗。科學和藝術,它們超越各種艱難險阻和客觀的侷限性,繼往開來,不斷地優化著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發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在發佈會上介紹到:“錫純公益基金會”依據已故現代國畫大師、美術教育家沈錫純先生遺願,致力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推廣美育教育,為社會培養藝術人才,提高社會審美素養。本次,“錫純公益基金會”與“未來論壇”希望通過這次全新的嘗試,為大家帶來科學與藝術的全新體驗。下一步,基金會還將積極探索科學與藝術的全新可能,為推動社會進步、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發佈會現場部分嘉賓合影

出席本次發佈會的嘉賓還有未來論壇理事會2019年輪值主席、高瓴資本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磊,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錫純公益發起人李紅,錫純公益祕書長黎正豪,本次展覽部分參展藝術家楊千、陳文令、李暉,未來科學公益大使、著名藝術家隋建國也出席了本次新聞發佈會。

據悉,本次展覽將於2019年11月17日未來科學大獎週期間預展開幕,未來將開展全球巡展。


"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2019年9月7日,“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新聞發佈會在北京望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召開,本次展覽由未來論壇和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聯合出品。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邀請了著名策展人顧振清策展,著名策展人黃篤擔任顧問,由盧煜明、薛其坤、潘建偉、許晨陽、馬大為(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五位未來科學大獎獲獎科學家與陳文令、費俊、李暉、王度、楊千(以姓氏拼音排序)五位著名當代藝術家,一對一分組進行聯袂創作,實現“科學家與藝術家的聯手,藝術家與科學家的互激”。本展覽將作為未來論壇和錫純公益的年度項目,持續舉辦。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擔任主持人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策展人顧振清發言



本次展覽策展人顧振清為大家介紹了此次展覽的緣起,並闡述了展覽主題“物演”的內涵,主要是探討萬物演化、萬物求存的物質內涵及其內在規定性對宇宙時空和人類文明的意義。科學家主要是對客觀世界、客觀真理的不斷假設和求證,而藝術家是否可以通過假設與再假設、定義與再定義的經驗方式繼續推進萬物演化、萬物求存之本原、本質的知識生產是此次展覽的意義所在。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藝術家王度發言


藝術家王度在發佈會上表示:科學是人類的智慧和力量,它的精深發展不斷地在改變著人類物質生態。高科技成果的實踐應用,開啟了當代社會人工進化的模式,是當代文明的基石。藝術是人類的思想和良知,以形而上的語式反思、質疑、批判、揶揄、表達個體與群體在不斷變化的生態中的生存體驗。科學和藝術,它們超越各種艱難險阻和客觀的侷限性,繼往開來,不斷地優化著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發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在發佈會上介紹到:“錫純公益基金會”依據已故現代國畫大師、美術教育家沈錫純先生遺願,致力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推廣美育教育,為社會培養藝術人才,提高社會審美素養。本次,“錫純公益基金會”與“未來論壇”希望通過這次全新的嘗試,為大家帶來科學與藝術的全新體驗。下一步,基金會還將積極探索科學與藝術的全新可能,為推動社會進步、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發佈會現場部分嘉賓合影

出席本次發佈會的嘉賓還有未來論壇理事會2019年輪值主席、高瓴資本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磊,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錫純公益發起人李紅,錫純公益祕書長黎正豪,本次展覽部分參展藝術家楊千、陳文令、李暉,未來科學公益大使、著名藝術家隋建國也出席了本次新聞發佈會。

據悉,本次展覽將於2019年11月17日未來科學大獎週期間預展開幕,未來將開展全球巡展。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聯合出品:未來論壇、錫純公益

承辦:藝琅國際

開幕時間:2019年11月17日 14:00

地點:中國大飯店一樓會議廳前廳

展覽主席:馮侖、武紅、李紅

策展人:顧振清

顧問:黃篤

藝術組合

(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

盧煜明 (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人)

×

楊千 (當代藝術家)

薛其坤 (2016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王度 (當代藝術家)

潘建偉 (2017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李暉 (當代藝術家)

許晨陽 (2017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

費俊 (當代藝術家)

馬大為 (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陳文令 (當代藝術家)

聯合出品

未來論壇

未來論壇是當前中國最具聲望的民間科學公益組織,由一群崇尚科學、熱心公益的科學家、企業家於2015年共同發起創立。自成立以來,未來論壇秉承“弘揚科學精神,助力科創興國”的宏偉使命,全面推動產學研資政融合和大眾科普事業發展,矢志作為科學麵向公眾的“傳播人”、科學界和產業界的 “對接人”、以民間資本激勵科學突破的“推動人”。迄今已凝聚了數百位全球傑出科學家、頂尖投資人和卓越產業領袖,是中國唯一的商學跨界的科學公益平臺。

錫純公益

北京市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是根據沈錫純先生遺願,由其親屬捐出沈錫純先生部分作品,並在社會各界支持下籌資成立的一個藝術教育類公益基金會,是在北京市民政局註冊登記的非公募基金會。

本基金會的宗旨是:資助藝術教育,培養藝術人才,促進藝術教育發展。

策展人簡介

"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2019年9月7日,“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新聞發佈會在北京望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召開,本次展覽由未來論壇和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聯合出品。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邀請了著名策展人顧振清策展,著名策展人黃篤擔任顧問,由盧煜明、薛其坤、潘建偉、許晨陽、馬大為(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五位未來科學大獎獲獎科學家與陳文令、費俊、李暉、王度、楊千(以姓氏拼音排序)五位著名當代藝術家,一對一分組進行聯袂創作,實現“科學家與藝術家的聯手,藝術家與科學家的互激”。本展覽將作為未來論壇和錫純公益的年度項目,持續舉辦。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擔任主持人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策展人顧振清發言



本次展覽策展人顧振清為大家介紹了此次展覽的緣起,並闡述了展覽主題“物演”的內涵,主要是探討萬物演化、萬物求存的物質內涵及其內在規定性對宇宙時空和人類文明的意義。科學家主要是對客觀世界、客觀真理的不斷假設和求證,而藝術家是否可以通過假設與再假設、定義與再定義的經驗方式繼續推進萬物演化、萬物求存之本原、本質的知識生產是此次展覽的意義所在。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藝術家王度發言


藝術家王度在發佈會上表示:科學是人類的智慧和力量,它的精深發展不斷地在改變著人類物質生態。高科技成果的實踐應用,開啟了當代社會人工進化的模式,是當代文明的基石。藝術是人類的思想和良知,以形而上的語式反思、質疑、批判、揶揄、表達個體與群體在不斷變化的生態中的生存體驗。科學和藝術,它們超越各種艱難險阻和客觀的侷限性,繼往開來,不斷地優化著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發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在發佈會上介紹到:“錫純公益基金會”依據已故現代國畫大師、美術教育家沈錫純先生遺願,致力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推廣美育教育,為社會培養藝術人才,提高社會審美素養。本次,“錫純公益基金會”與“未來論壇”希望通過這次全新的嘗試,為大家帶來科學與藝術的全新體驗。下一步,基金會還將積極探索科學與藝術的全新可能,為推動社會進步、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發佈會現場部分嘉賓合影

出席本次發佈會的嘉賓還有未來論壇理事會2019年輪值主席、高瓴資本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磊,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錫純公益發起人李紅,錫純公益祕書長黎正豪,本次展覽部分參展藝術家楊千、陳文令、李暉,未來科學公益大使、著名藝術家隋建國也出席了本次新聞發佈會。

據悉,本次展覽將於2019年11月17日未來科學大獎週期間預展開幕,未來將開展全球巡展。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聯合出品:未來論壇、錫純公益

承辦:藝琅國際

開幕時間:2019年11月17日 14:00

地點:中國大飯店一樓會議廳前廳

展覽主席:馮侖、武紅、李紅

策展人:顧振清

顧問:黃篤

藝術組合

(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

盧煜明 (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人)

×

楊千 (當代藝術家)

薛其坤 (2016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王度 (當代藝術家)

潘建偉 (2017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李暉 (當代藝術家)

許晨陽 (2017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

費俊 (當代藝術家)

馬大為 (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陳文令 (當代藝術家)

聯合出品

未來論壇

未來論壇是當前中國最具聲望的民間科學公益組織,由一群崇尚科學、熱心公益的科學家、企業家於2015年共同發起創立。自成立以來,未來論壇秉承“弘揚科學精神,助力科創興國”的宏偉使命,全面推動產學研資政融合和大眾科普事業發展,矢志作為科學麵向公眾的“傳播人”、科學界和產業界的 “對接人”、以民間資本激勵科學突破的“推動人”。迄今已凝聚了數百位全球傑出科學家、頂尖投資人和卓越產業領袖,是中國唯一的商學跨界的科學公益平臺。

錫純公益

北京市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是根據沈錫純先生遺願,由其親屬捐出沈錫純先生部分作品,並在社會各界支持下籌資成立的一個藝術教育類公益基金會,是在北京市民政局註冊登記的非公募基金會。

本基金會的宗旨是:資助藝術教育,培養藝術人才,促進藝術教育發展。

策展人簡介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顧振清

1964年生於上海。1987年畢業於中國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2003年至2006年任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總策展人及副館長,2004兼任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藝術總監,2005年兼任臺灣東海大學美術系客座助理教授。2006-2007年任上海朱屺瞻藝術館執行館長。2007-2008年兼任《視覺生產》雜誌主編、2008年受聘為第五屆臺新藝術獎決審評委、天津美術學院客座教授。2009-2011年任北京白盒子藝術館藝術總監。2009-2016年任北京荔空間藝術總監。2014-2016年任西安賈平凹文化藝術館學術館長。2017年至今任廈門MORE ART藝術館學術館長。2018年9月起至今任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客座副教授。現以獨立策展人身份工作、生活於中國北京。

21世紀以來,顧振清曾策展2001年廣東美術館“虛擬未來”展;2001年成都現代藝術館“首屆成都雙年展”;2002年蘇州美術館“海市蜃樓”展;2003年北京今日美術館“二手現實”當代藝術展;2004年挪威奧斯陸國立當代美術館“輕而易舉·上海拼圖2000-2004”展;2005年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上海酷:創意在生產”國際藝術展;2005年韓國首爾市立美術館“亞洲城市網絡”藝術展;2006年英國利物浦雙年展獨立項目“中國館”;2008年波蘭“調解”首屆波茲南國際雙年展;2009年臺北當代藝術館“各搞各的:岐觀當代”藝術展;2011年法國留尼汪雙年展;2012年上海滬申畫廊“心動上海”一汽大眾-奧迪藝術大展;2013年法國留尼汪雙年展;2015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中國企業聯合館、米蘭藝術與科學博物館 “原鄉”中國當代藝術展;2016年烏蘭巴托蒙古國家美術館“2016烏蘭巴托華語短片電影節”;2016年聖彼得堡俄羅斯民族博物館 “走出牡丹亭:中國女性當代藝術展”;2017-2018年上海中華藝術宮“天的那邊:當今時代的蒙古藝術”展;2018土耳其伊斯坦布爾ZFotoFest國際攝影節;“2018烏蘭巴托國際藝術節”。

科學家簡介

(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

"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2019年9月7日,“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新聞發佈會在北京望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召開,本次展覽由未來論壇和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聯合出品。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邀請了著名策展人顧振清策展,著名策展人黃篤擔任顧問,由盧煜明、薛其坤、潘建偉、許晨陽、馬大為(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五位未來科學大獎獲獎科學家與陳文令、費俊、李暉、王度、楊千(以姓氏拼音排序)五位著名當代藝術家,一對一分組進行聯袂創作,實現“科學家與藝術家的聯手,藝術家與科學家的互激”。本展覽將作為未來論壇和錫純公益的年度項目,持續舉辦。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擔任主持人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策展人顧振清發言



本次展覽策展人顧振清為大家介紹了此次展覽的緣起,並闡述了展覽主題“物演”的內涵,主要是探討萬物演化、萬物求存的物質內涵及其內在規定性對宇宙時空和人類文明的意義。科學家主要是對客觀世界、客觀真理的不斷假設和求證,而藝術家是否可以通過假設與再假設、定義與再定義的經驗方式繼續推進萬物演化、萬物求存之本原、本質的知識生產是此次展覽的意義所在。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藝術家王度發言


藝術家王度在發佈會上表示:科學是人類的智慧和力量,它的精深發展不斷地在改變著人類物質生態。高科技成果的實踐應用,開啟了當代社會人工進化的模式,是當代文明的基石。藝術是人類的思想和良知,以形而上的語式反思、質疑、批判、揶揄、表達個體與群體在不斷變化的生態中的生存體驗。科學和藝術,它們超越各種艱難險阻和客觀的侷限性,繼往開來,不斷地優化著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發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在發佈會上介紹到:“錫純公益基金會”依據已故現代國畫大師、美術教育家沈錫純先生遺願,致力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推廣美育教育,為社會培養藝術人才,提高社會審美素養。本次,“錫純公益基金會”與“未來論壇”希望通過這次全新的嘗試,為大家帶來科學與藝術的全新體驗。下一步,基金會還將積極探索科學與藝術的全新可能,為推動社會進步、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發佈會現場部分嘉賓合影

出席本次發佈會的嘉賓還有未來論壇理事會2019年輪值主席、高瓴資本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磊,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錫純公益發起人李紅,錫純公益祕書長黎正豪,本次展覽部分參展藝術家楊千、陳文令、李暉,未來科學公益大使、著名藝術家隋建國也出席了本次新聞發佈會。

據悉,本次展覽將於2019年11月17日未來科學大獎週期間預展開幕,未來將開展全球巡展。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聯合出品:未來論壇、錫純公益

承辦:藝琅國際

開幕時間:2019年11月17日 14:00

地點:中國大飯店一樓會議廳前廳

展覽主席:馮侖、武紅、李紅

策展人:顧振清

顧問:黃篤

藝術組合

(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

盧煜明 (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人)

×

楊千 (當代藝術家)

薛其坤 (2016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王度 (當代藝術家)

潘建偉 (2017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李暉 (當代藝術家)

許晨陽 (2017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

費俊 (當代藝術家)

馬大為 (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陳文令 (當代藝術家)

聯合出品

未來論壇

未來論壇是當前中國最具聲望的民間科學公益組織,由一群崇尚科學、熱心公益的科學家、企業家於2015年共同發起創立。自成立以來,未來論壇秉承“弘揚科學精神,助力科創興國”的宏偉使命,全面推動產學研資政融合和大眾科普事業發展,矢志作為科學麵向公眾的“傳播人”、科學界和產業界的 “對接人”、以民間資本激勵科學突破的“推動人”。迄今已凝聚了數百位全球傑出科學家、頂尖投資人和卓越產業領袖,是中國唯一的商學跨界的科學公益平臺。

錫純公益

北京市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是根據沈錫純先生遺願,由其親屬捐出沈錫純先生部分作品,並在社會各界支持下籌資成立的一個藝術教育類公益基金會,是在北京市民政局註冊登記的非公募基金會。

本基金會的宗旨是:資助藝術教育,培養藝術人才,促進藝術教育發展。

策展人簡介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顧振清

1964年生於上海。1987年畢業於中國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2003年至2006年任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總策展人及副館長,2004兼任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藝術總監,2005年兼任臺灣東海大學美術系客座助理教授。2006-2007年任上海朱屺瞻藝術館執行館長。2007-2008年兼任《視覺生產》雜誌主編、2008年受聘為第五屆臺新藝術獎決審評委、天津美術學院客座教授。2009-2011年任北京白盒子藝術館藝術總監。2009-2016年任北京荔空間藝術總監。2014-2016年任西安賈平凹文化藝術館學術館長。2017年至今任廈門MORE ART藝術館學術館長。2018年9月起至今任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客座副教授。現以獨立策展人身份工作、生活於中國北京。

21世紀以來,顧振清曾策展2001年廣東美術館“虛擬未來”展;2001年成都現代藝術館“首屆成都雙年展”;2002年蘇州美術館“海市蜃樓”展;2003年北京今日美術館“二手現實”當代藝術展;2004年挪威奧斯陸國立當代美術館“輕而易舉·上海拼圖2000-2004”展;2005年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上海酷:創意在生產”國際藝術展;2005年韓國首爾市立美術館“亞洲城市網絡”藝術展;2006年英國利物浦雙年展獨立項目“中國館”;2008年波蘭“調解”首屆波茲南國際雙年展;2009年臺北當代藝術館“各搞各的:岐觀當代”藝術展;2011年法國留尼汪雙年展;2012年上海滬申畫廊“心動上海”一汽大眾-奧迪藝術大展;2013年法國留尼汪雙年展;2015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中國企業聯合館、米蘭藝術與科學博物館 “原鄉”中國當代藝術展;2016年烏蘭巴托蒙古國家美術館“2016烏蘭巴托華語短片電影節”;2016年聖彼得堡俄羅斯民族博物館 “走出牡丹亭:中國女性當代藝術展”;2017-2018年上海中華藝術宮“天的那邊:當今時代的蒙古藝術”展;2018土耳其伊斯坦布爾ZFotoFest國際攝影節;“2018烏蘭巴托國際藝術節”。

科學家簡介

(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盧煜明

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人

分子生物學臨床應用專家,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及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盧煜明教授生於香港,於英國劍橋大學取得文學士學位,再於牛津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及哲學博士學位。在1997年,盧教授成為世界上第一位科學家發現母體血漿內有胎兒的脫氧核糖核酸 (DNA),從而開闢了一個新研究領域並致力於有關方面的研究。盧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已率先研發出無創性唐氏綜合症產前診斷服務,透過先進的DNA測序技術,直接從母親的血液樣本中,包括胎兒基因組、甲基化及轉錄組排序進行分析以檢測唐氏綜合症。

盧煜明並把這技術推進其他領域,其中以癌症檢測特別有重要的發展。為彰表其科學研究成就,盧煜明教授先後獲授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榮銜、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榮銜、世界科學院院士、及港科院創院院士。盧教授亦曾獲頒其他各項獎項,包括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2014年度費薩爾國王(King Faisal)國際醫學獎,及2012年度的裡雅斯特獎(Ernesto Illy Trieste Science Prize)。


"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2019年9月7日,“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新聞發佈會在北京望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召開,本次展覽由未來論壇和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聯合出品。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邀請了著名策展人顧振清策展,著名策展人黃篤擔任顧問,由盧煜明、薛其坤、潘建偉、許晨陽、馬大為(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五位未來科學大獎獲獎科學家與陳文令、費俊、李暉、王度、楊千(以姓氏拼音排序)五位著名當代藝術家,一對一分組進行聯袂創作,實現“科學家與藝術家的聯手,藝術家與科學家的互激”。本展覽將作為未來論壇和錫純公益的年度項目,持續舉辦。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擔任主持人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策展人顧振清發言



本次展覽策展人顧振清為大家介紹了此次展覽的緣起,並闡述了展覽主題“物演”的內涵,主要是探討萬物演化、萬物求存的物質內涵及其內在規定性對宇宙時空和人類文明的意義。科學家主要是對客觀世界、客觀真理的不斷假設和求證,而藝術家是否可以通過假設與再假設、定義與再定義的經驗方式繼續推進萬物演化、萬物求存之本原、本質的知識生產是此次展覽的意義所在。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藝術家王度發言


藝術家王度在發佈會上表示:科學是人類的智慧和力量,它的精深發展不斷地在改變著人類物質生態。高科技成果的實踐應用,開啟了當代社會人工進化的模式,是當代文明的基石。藝術是人類的思想和良知,以形而上的語式反思、質疑、批判、揶揄、表達個體與群體在不斷變化的生態中的生存體驗。科學和藝術,它們超越各種艱難險阻和客觀的侷限性,繼往開來,不斷地優化著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發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在發佈會上介紹到:“錫純公益基金會”依據已故現代國畫大師、美術教育家沈錫純先生遺願,致力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推廣美育教育,為社會培養藝術人才,提高社會審美素養。本次,“錫純公益基金會”與“未來論壇”希望通過這次全新的嘗試,為大家帶來科學與藝術的全新體驗。下一步,基金會還將積極探索科學與藝術的全新可能,為推動社會進步、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發佈會現場部分嘉賓合影

出席本次發佈會的嘉賓還有未來論壇理事會2019年輪值主席、高瓴資本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磊,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錫純公益發起人李紅,錫純公益祕書長黎正豪,本次展覽部分參展藝術家楊千、陳文令、李暉,未來科學公益大使、著名藝術家隋建國也出席了本次新聞發佈會。

據悉,本次展覽將於2019年11月17日未來科學大獎週期間預展開幕,未來將開展全球巡展。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聯合出品:未來論壇、錫純公益

承辦:藝琅國際

開幕時間:2019年11月17日 14:00

地點:中國大飯店一樓會議廳前廳

展覽主席:馮侖、武紅、李紅

策展人:顧振清

顧問:黃篤

藝術組合

(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

盧煜明 (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人)

×

楊千 (當代藝術家)

薛其坤 (2016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王度 (當代藝術家)

潘建偉 (2017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李暉 (當代藝術家)

許晨陽 (2017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

費俊 (當代藝術家)

馬大為 (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陳文令 (當代藝術家)

聯合出品

未來論壇

未來論壇是當前中國最具聲望的民間科學公益組織,由一群崇尚科學、熱心公益的科學家、企業家於2015年共同發起創立。自成立以來,未來論壇秉承“弘揚科學精神,助力科創興國”的宏偉使命,全面推動產學研資政融合和大眾科普事業發展,矢志作為科學麵向公眾的“傳播人”、科學界和產業界的 “對接人”、以民間資本激勵科學突破的“推動人”。迄今已凝聚了數百位全球傑出科學家、頂尖投資人和卓越產業領袖,是中國唯一的商學跨界的科學公益平臺。

錫純公益

北京市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是根據沈錫純先生遺願,由其親屬捐出沈錫純先生部分作品,並在社會各界支持下籌資成立的一個藝術教育類公益基金會,是在北京市民政局註冊登記的非公募基金會。

本基金會的宗旨是:資助藝術教育,培養藝術人才,促進藝術教育發展。

策展人簡介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顧振清

1964年生於上海。1987年畢業於中國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2003年至2006年任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總策展人及副館長,2004兼任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藝術總監,2005年兼任臺灣東海大學美術系客座助理教授。2006-2007年任上海朱屺瞻藝術館執行館長。2007-2008年兼任《視覺生產》雜誌主編、2008年受聘為第五屆臺新藝術獎決審評委、天津美術學院客座教授。2009-2011年任北京白盒子藝術館藝術總監。2009-2016年任北京荔空間藝術總監。2014-2016年任西安賈平凹文化藝術館學術館長。2017年至今任廈門MORE ART藝術館學術館長。2018年9月起至今任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客座副教授。現以獨立策展人身份工作、生活於中國北京。

21世紀以來,顧振清曾策展2001年廣東美術館“虛擬未來”展;2001年成都現代藝術館“首屆成都雙年展”;2002年蘇州美術館“海市蜃樓”展;2003年北京今日美術館“二手現實”當代藝術展;2004年挪威奧斯陸國立當代美術館“輕而易舉·上海拼圖2000-2004”展;2005年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上海酷:創意在生產”國際藝術展;2005年韓國首爾市立美術館“亞洲城市網絡”藝術展;2006年英國利物浦雙年展獨立項目“中國館”;2008年波蘭“調解”首屆波茲南國際雙年展;2009年臺北當代藝術館“各搞各的:岐觀當代”藝術展;2011年法國留尼汪雙年展;2012年上海滬申畫廊“心動上海”一汽大眾-奧迪藝術大展;2013年法國留尼汪雙年展;2015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中國企業聯合館、米蘭藝術與科學博物館 “原鄉”中國當代藝術展;2016年烏蘭巴托蒙古國家美術館“2016烏蘭巴托華語短片電影節”;2016年聖彼得堡俄羅斯民族博物館 “走出牡丹亭:中國女性當代藝術展”;2017-2018年上海中華藝術宮“天的那邊:當今時代的蒙古藝術”展;2018土耳其伊斯坦布爾ZFotoFest國際攝影節;“2018烏蘭巴托國際藝術節”。

科學家簡介

(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盧煜明

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人

分子生物學臨床應用專家,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及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盧煜明教授生於香港,於英國劍橋大學取得文學士學位,再於牛津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及哲學博士學位。在1997年,盧教授成為世界上第一位科學家發現母體血漿內有胎兒的脫氧核糖核酸 (DNA),從而開闢了一個新研究領域並致力於有關方面的研究。盧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已率先研發出無創性唐氏綜合症產前診斷服務,透過先進的DNA測序技術,直接從母親的血液樣本中,包括胎兒基因組、甲基化及轉錄組排序進行分析以檢測唐氏綜合症。

盧煜明並把這技術推進其他領域,其中以癌症檢測特別有重要的發展。為彰表其科學研究成就,盧煜明教授先後獲授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榮銜、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榮銜、世界科學院院士、及港科院創院院士。盧教授亦曾獲頒其他各項獎項,包括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2014年度費薩爾國王(King Faisal)國際醫學獎,及2012年度的裡雅斯特獎(Ernesto Illy Trieste Science Prize)。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薛其坤

2016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清華大學副校長,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薛其坤,1963年生於山東蒙陰,1984年在山東大學獲學士學位,1994年在中科院物理所獲博士學位,2005年被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起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薛其坤是國際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其主要研究方向為掃描隧道顯微學、自旋電子學、拓撲量子態、高溫超導等。2011年至2016年任低維量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3年5月起任清華大學分管科研副校長。他是國際著名期刊Surface Science Reports、Physics Review B、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的編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的副主編。2014年獲得求是傑出科學家獎、何樑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016年獲得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2018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2019年9月7日,“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新聞發佈會在北京望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召開,本次展覽由未來論壇和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聯合出品。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邀請了著名策展人顧振清策展,著名策展人黃篤擔任顧問,由盧煜明、薛其坤、潘建偉、許晨陽、馬大為(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五位未來科學大獎獲獎科學家與陳文令、費俊、李暉、王度、楊千(以姓氏拼音排序)五位著名當代藝術家,一對一分組進行聯袂創作,實現“科學家與藝術家的聯手,藝術家與科學家的互激”。本展覽將作為未來論壇和錫純公益的年度項目,持續舉辦。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擔任主持人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策展人顧振清發言



本次展覽策展人顧振清為大家介紹了此次展覽的緣起,並闡述了展覽主題“物演”的內涵,主要是探討萬物演化、萬物求存的物質內涵及其內在規定性對宇宙時空和人類文明的意義。科學家主要是對客觀世界、客觀真理的不斷假設和求證,而藝術家是否可以通過假設與再假設、定義與再定義的經驗方式繼續推進萬物演化、萬物求存之本原、本質的知識生產是此次展覽的意義所在。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藝術家王度發言


藝術家王度在發佈會上表示:科學是人類的智慧和力量,它的精深發展不斷地在改變著人類物質生態。高科技成果的實踐應用,開啟了當代社會人工進化的模式,是當代文明的基石。藝術是人類的思想和良知,以形而上的語式反思、質疑、批判、揶揄、表達個體與群體在不斷變化的生態中的生存體驗。科學和藝術,它們超越各種艱難險阻和客觀的侷限性,繼往開來,不斷地優化著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發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在發佈會上介紹到:“錫純公益基金會”依據已故現代國畫大師、美術教育家沈錫純先生遺願,致力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推廣美育教育,為社會培養藝術人才,提高社會審美素養。本次,“錫純公益基金會”與“未來論壇”希望通過這次全新的嘗試,為大家帶來科學與藝術的全新體驗。下一步,基金會還將積極探索科學與藝術的全新可能,為推動社會進步、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發佈會現場部分嘉賓合影

出席本次發佈會的嘉賓還有未來論壇理事會2019年輪值主席、高瓴資本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磊,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錫純公益發起人李紅,錫純公益祕書長黎正豪,本次展覽部分參展藝術家楊千、陳文令、李暉,未來科學公益大使、著名藝術家隋建國也出席了本次新聞發佈會。

據悉,本次展覽將於2019年11月17日未來科學大獎週期間預展開幕,未來將開展全球巡展。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聯合出品:未來論壇、錫純公益

承辦:藝琅國際

開幕時間:2019年11月17日 14:00

地點:中國大飯店一樓會議廳前廳

展覽主席:馮侖、武紅、李紅

策展人:顧振清

顧問:黃篤

藝術組合

(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

盧煜明 (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人)

×

楊千 (當代藝術家)

薛其坤 (2016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王度 (當代藝術家)

潘建偉 (2017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李暉 (當代藝術家)

許晨陽 (2017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

費俊 (當代藝術家)

馬大為 (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陳文令 (當代藝術家)

聯合出品

未來論壇

未來論壇是當前中國最具聲望的民間科學公益組織,由一群崇尚科學、熱心公益的科學家、企業家於2015年共同發起創立。自成立以來,未來論壇秉承“弘揚科學精神,助力科創興國”的宏偉使命,全面推動產學研資政融合和大眾科普事業發展,矢志作為科學麵向公眾的“傳播人”、科學界和產業界的 “對接人”、以民間資本激勵科學突破的“推動人”。迄今已凝聚了數百位全球傑出科學家、頂尖投資人和卓越產業領袖,是中國唯一的商學跨界的科學公益平臺。

錫純公益

北京市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是根據沈錫純先生遺願,由其親屬捐出沈錫純先生部分作品,並在社會各界支持下籌資成立的一個藝術教育類公益基金會,是在北京市民政局註冊登記的非公募基金會。

本基金會的宗旨是:資助藝術教育,培養藝術人才,促進藝術教育發展。

策展人簡介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顧振清

1964年生於上海。1987年畢業於中國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2003年至2006年任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總策展人及副館長,2004兼任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藝術總監,2005年兼任臺灣東海大學美術系客座助理教授。2006-2007年任上海朱屺瞻藝術館執行館長。2007-2008年兼任《視覺生產》雜誌主編、2008年受聘為第五屆臺新藝術獎決審評委、天津美術學院客座教授。2009-2011年任北京白盒子藝術館藝術總監。2009-2016年任北京荔空間藝術總監。2014-2016年任西安賈平凹文化藝術館學術館長。2017年至今任廈門MORE ART藝術館學術館長。2018年9月起至今任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客座副教授。現以獨立策展人身份工作、生活於中國北京。

21世紀以來,顧振清曾策展2001年廣東美術館“虛擬未來”展;2001年成都現代藝術館“首屆成都雙年展”;2002年蘇州美術館“海市蜃樓”展;2003年北京今日美術館“二手現實”當代藝術展;2004年挪威奧斯陸國立當代美術館“輕而易舉·上海拼圖2000-2004”展;2005年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上海酷:創意在生產”國際藝術展;2005年韓國首爾市立美術館“亞洲城市網絡”藝術展;2006年英國利物浦雙年展獨立項目“中國館”;2008年波蘭“調解”首屆波茲南國際雙年展;2009年臺北當代藝術館“各搞各的:岐觀當代”藝術展;2011年法國留尼汪雙年展;2012年上海滬申畫廊“心動上海”一汽大眾-奧迪藝術大展;2013年法國留尼汪雙年展;2015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中國企業聯合館、米蘭藝術與科學博物館 “原鄉”中國當代藝術展;2016年烏蘭巴托蒙古國家美術館“2016烏蘭巴托華語短片電影節”;2016年聖彼得堡俄羅斯民族博物館 “走出牡丹亭:中國女性當代藝術展”;2017-2018年上海中華藝術宮“天的那邊:當今時代的蒙古藝術”展;2018土耳其伊斯坦布爾ZFotoFest國際攝影節;“2018烏蘭巴托國際藝術節”。

科學家簡介

(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盧煜明

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人

分子生物學臨床應用專家,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及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盧煜明教授生於香港,於英國劍橋大學取得文學士學位,再於牛津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及哲學博士學位。在1997年,盧教授成為世界上第一位科學家發現母體血漿內有胎兒的脫氧核糖核酸 (DNA),從而開闢了一個新研究領域並致力於有關方面的研究。盧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已率先研發出無創性唐氏綜合症產前診斷服務,透過先進的DNA測序技術,直接從母親的血液樣本中,包括胎兒基因組、甲基化及轉錄組排序進行分析以檢測唐氏綜合症。

盧煜明並把這技術推進其他領域,其中以癌症檢測特別有重要的發展。為彰表其科學研究成就,盧煜明教授先後獲授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榮銜、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榮銜、世界科學院院士、及港科院創院院士。盧教授亦曾獲頒其他各項獎項,包括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2014年度費薩爾國王(King Faisal)國際醫學獎,及2012年度的裡雅斯特獎(Ernesto Illy Trieste Science Prize)。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薛其坤

2016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清華大學副校長,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薛其坤,1963年生於山東蒙陰,1984年在山東大學獲學士學位,1994年在中科院物理所獲博士學位,2005年被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起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薛其坤是國際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其主要研究方向為掃描隧道顯微學、自旋電子學、拓撲量子態、高溫超導等。2011年至2016年任低維量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3年5月起任清華大學分管科研副校長。他是國際著名期刊Surface Science Reports、Physics Review B、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的編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的副主編。2014年獲得求是傑出科學家獎、何樑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016年獲得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2018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潘建偉

2017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潘建偉,1970年3月出生於浙江東陽,199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1999年獲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實驗物理博士學位。主要從事量子光學、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學基礎問題等方面的研究,是國際上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的先驅和開拓者之一,他在量子光學技術方面的創造性貢獻,使基於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通信成為現實可能。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者人。

"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2019年9月7日,“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新聞發佈會在北京望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召開,本次展覽由未來論壇和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聯合出品。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邀請了著名策展人顧振清策展,著名策展人黃篤擔任顧問,由盧煜明、薛其坤、潘建偉、許晨陽、馬大為(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五位未來科學大獎獲獎科學家與陳文令、費俊、李暉、王度、楊千(以姓氏拼音排序)五位著名當代藝術家,一對一分組進行聯袂創作,實現“科學家與藝術家的聯手,藝術家與科學家的互激”。本展覽將作為未來論壇和錫純公益的年度項目,持續舉辦。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擔任主持人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策展人顧振清發言



本次展覽策展人顧振清為大家介紹了此次展覽的緣起,並闡述了展覽主題“物演”的內涵,主要是探討萬物演化、萬物求存的物質內涵及其內在規定性對宇宙時空和人類文明的意義。科學家主要是對客觀世界、客觀真理的不斷假設和求證,而藝術家是否可以通過假設與再假設、定義與再定義的經驗方式繼續推進萬物演化、萬物求存之本原、本質的知識生產是此次展覽的意義所在。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藝術家王度發言


藝術家王度在發佈會上表示:科學是人類的智慧和力量,它的精深發展不斷地在改變著人類物質生態。高科技成果的實踐應用,開啟了當代社會人工進化的模式,是當代文明的基石。藝術是人類的思想和良知,以形而上的語式反思、質疑、批判、揶揄、表達個體與群體在不斷變化的生態中的生存體驗。科學和藝術,它們超越各種艱難險阻和客觀的侷限性,繼往開來,不斷地優化著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發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在發佈會上介紹到:“錫純公益基金會”依據已故現代國畫大師、美術教育家沈錫純先生遺願,致力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推廣美育教育,為社會培養藝術人才,提高社會審美素養。本次,“錫純公益基金會”與“未來論壇”希望通過這次全新的嘗試,為大家帶來科學與藝術的全新體驗。下一步,基金會還將積極探索科學與藝術的全新可能,為推動社會進步、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發佈會現場部分嘉賓合影

出席本次發佈會的嘉賓還有未來論壇理事會2019年輪值主席、高瓴資本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磊,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錫純公益發起人李紅,錫純公益祕書長黎正豪,本次展覽部分參展藝術家楊千、陳文令、李暉,未來科學公益大使、著名藝術家隋建國也出席了本次新聞發佈會。

據悉,本次展覽將於2019年11月17日未來科學大獎週期間預展開幕,未來將開展全球巡展。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聯合出品:未來論壇、錫純公益

承辦:藝琅國際

開幕時間:2019年11月17日 14:00

地點:中國大飯店一樓會議廳前廳

展覽主席:馮侖、武紅、李紅

策展人:顧振清

顧問:黃篤

藝術組合

(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

盧煜明 (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人)

×

楊千 (當代藝術家)

薛其坤 (2016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王度 (當代藝術家)

潘建偉 (2017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李暉 (當代藝術家)

許晨陽 (2017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

費俊 (當代藝術家)

馬大為 (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陳文令 (當代藝術家)

聯合出品

未來論壇

未來論壇是當前中國最具聲望的民間科學公益組織,由一群崇尚科學、熱心公益的科學家、企業家於2015年共同發起創立。自成立以來,未來論壇秉承“弘揚科學精神,助力科創興國”的宏偉使命,全面推動產學研資政融合和大眾科普事業發展,矢志作為科學麵向公眾的“傳播人”、科學界和產業界的 “對接人”、以民間資本激勵科學突破的“推動人”。迄今已凝聚了數百位全球傑出科學家、頂尖投資人和卓越產業領袖,是中國唯一的商學跨界的科學公益平臺。

錫純公益

北京市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是根據沈錫純先生遺願,由其親屬捐出沈錫純先生部分作品,並在社會各界支持下籌資成立的一個藝術教育類公益基金會,是在北京市民政局註冊登記的非公募基金會。

本基金會的宗旨是:資助藝術教育,培養藝術人才,促進藝術教育發展。

策展人簡介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顧振清

1964年生於上海。1987年畢業於中國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2003年至2006年任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總策展人及副館長,2004兼任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藝術總監,2005年兼任臺灣東海大學美術系客座助理教授。2006-2007年任上海朱屺瞻藝術館執行館長。2007-2008年兼任《視覺生產》雜誌主編、2008年受聘為第五屆臺新藝術獎決審評委、天津美術學院客座教授。2009-2011年任北京白盒子藝術館藝術總監。2009-2016年任北京荔空間藝術總監。2014-2016年任西安賈平凹文化藝術館學術館長。2017年至今任廈門MORE ART藝術館學術館長。2018年9月起至今任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客座副教授。現以獨立策展人身份工作、生活於中國北京。

21世紀以來,顧振清曾策展2001年廣東美術館“虛擬未來”展;2001年成都現代藝術館“首屆成都雙年展”;2002年蘇州美術館“海市蜃樓”展;2003年北京今日美術館“二手現實”當代藝術展;2004年挪威奧斯陸國立當代美術館“輕而易舉·上海拼圖2000-2004”展;2005年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上海酷:創意在生產”國際藝術展;2005年韓國首爾市立美術館“亞洲城市網絡”藝術展;2006年英國利物浦雙年展獨立項目“中國館”;2008年波蘭“調解”首屆波茲南國際雙年展;2009年臺北當代藝術館“各搞各的:岐觀當代”藝術展;2011年法國留尼汪雙年展;2012年上海滬申畫廊“心動上海”一汽大眾-奧迪藝術大展;2013年法國留尼汪雙年展;2015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中國企業聯合館、米蘭藝術與科學博物館 “原鄉”中國當代藝術展;2016年烏蘭巴托蒙古國家美術館“2016烏蘭巴托華語短片電影節”;2016年聖彼得堡俄羅斯民族博物館 “走出牡丹亭:中國女性當代藝術展”;2017-2018年上海中華藝術宮“天的那邊:當今時代的蒙古藝術”展;2018土耳其伊斯坦布爾ZFotoFest國際攝影節;“2018烏蘭巴托國際藝術節”。

科學家簡介

(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盧煜明

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人

分子生物學臨床應用專家,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及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盧煜明教授生於香港,於英國劍橋大學取得文學士學位,再於牛津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及哲學博士學位。在1997年,盧教授成為世界上第一位科學家發現母體血漿內有胎兒的脫氧核糖核酸 (DNA),從而開闢了一個新研究領域並致力於有關方面的研究。盧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已率先研發出無創性唐氏綜合症產前診斷服務,透過先進的DNA測序技術,直接從母親的血液樣本中,包括胎兒基因組、甲基化及轉錄組排序進行分析以檢測唐氏綜合症。

盧煜明並把這技術推進其他領域,其中以癌症檢測特別有重要的發展。為彰表其科學研究成就,盧煜明教授先後獲授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榮銜、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榮銜、世界科學院院士、及港科院創院院士。盧教授亦曾獲頒其他各項獎項,包括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2014年度費薩爾國王(King Faisal)國際醫學獎,及2012年度的裡雅斯特獎(Ernesto Illy Trieste Science Prize)。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薛其坤

2016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清華大學副校長,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薛其坤,1963年生於山東蒙陰,1984年在山東大學獲學士學位,1994年在中科院物理所獲博士學位,2005年被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起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薛其坤是國際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其主要研究方向為掃描隧道顯微學、自旋電子學、拓撲量子態、高溫超導等。2011年至2016年任低維量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3年5月起任清華大學分管科研副校長。他是國際著名期刊Surface Science Reports、Physics Review B、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的編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的副主編。2014年獲得求是傑出科學家獎、何樑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016年獲得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2018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潘建偉

2017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潘建偉,1970年3月出生於浙江東陽,199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1999年獲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實驗物理博士學位。主要從事量子光學、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學基礎問題等方面的研究,是國際上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的先驅和開拓者之一,他在量子光學技術方面的創造性貢獻,使基於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通信成為現實可能。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者人。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許晨陽

2017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

許晨陽,1981年生於中國重慶;2008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導師為 János Kollár,從事代數幾何研究。2016年獲拉馬努金獎。2017年獲選龐加萊講座教席,並被選為2018年ICM大會45分鐘分組報告人。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許晨陽教授發展了極為可觀的理論和突破性技術,解決了一系列代數幾何學中很多不同領域的重要幾何問題, 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同時為代數幾何學在中國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2019年9月7日,“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新聞發佈會在北京望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召開,本次展覽由未來論壇和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聯合出品。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邀請了著名策展人顧振清策展,著名策展人黃篤擔任顧問,由盧煜明、薛其坤、潘建偉、許晨陽、馬大為(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五位未來科學大獎獲獎科學家與陳文令、費俊、李暉、王度、楊千(以姓氏拼音排序)五位著名當代藝術家,一對一分組進行聯袂創作,實現“科學家與藝術家的聯手,藝術家與科學家的互激”。本展覽將作為未來論壇和錫純公益的年度項目,持續舉辦。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擔任主持人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策展人顧振清發言



本次展覽策展人顧振清為大家介紹了此次展覽的緣起,並闡述了展覽主題“物演”的內涵,主要是探討萬物演化、萬物求存的物質內涵及其內在規定性對宇宙時空和人類文明的意義。科學家主要是對客觀世界、客觀真理的不斷假設和求證,而藝術家是否可以通過假設與再假設、定義與再定義的經驗方式繼續推進萬物演化、萬物求存之本原、本質的知識生產是此次展覽的意義所在。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藝術家王度發言


藝術家王度在發佈會上表示:科學是人類的智慧和力量,它的精深發展不斷地在改變著人類物質生態。高科技成果的實踐應用,開啟了當代社會人工進化的模式,是當代文明的基石。藝術是人類的思想和良知,以形而上的語式反思、質疑、批判、揶揄、表達個體與群體在不斷變化的生態中的生存體驗。科學和藝術,它們超越各種艱難險阻和客觀的侷限性,繼往開來,不斷地優化著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發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在發佈會上介紹到:“錫純公益基金會”依據已故現代國畫大師、美術教育家沈錫純先生遺願,致力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推廣美育教育,為社會培養藝術人才,提高社會審美素養。本次,“錫純公益基金會”與“未來論壇”希望通過這次全新的嘗試,為大家帶來科學與藝術的全新體驗。下一步,基金會還將積極探索科學與藝術的全新可能,為推動社會進步、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發佈會現場部分嘉賓合影

出席本次發佈會的嘉賓還有未來論壇理事會2019年輪值主席、高瓴資本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磊,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錫純公益發起人李紅,錫純公益祕書長黎正豪,本次展覽部分參展藝術家楊千、陳文令、李暉,未來科學公益大使、著名藝術家隋建國也出席了本次新聞發佈會。

據悉,本次展覽將於2019年11月17日未來科學大獎週期間預展開幕,未來將開展全球巡展。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聯合出品:未來論壇、錫純公益

承辦:藝琅國際

開幕時間:2019年11月17日 14:00

地點:中國大飯店一樓會議廳前廳

展覽主席:馮侖、武紅、李紅

策展人:顧振清

顧問:黃篤

藝術組合

(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

盧煜明 (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人)

×

楊千 (當代藝術家)

薛其坤 (2016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王度 (當代藝術家)

潘建偉 (2017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李暉 (當代藝術家)

許晨陽 (2017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

費俊 (當代藝術家)

馬大為 (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陳文令 (當代藝術家)

聯合出品

未來論壇

未來論壇是當前中國最具聲望的民間科學公益組織,由一群崇尚科學、熱心公益的科學家、企業家於2015年共同發起創立。自成立以來,未來論壇秉承“弘揚科學精神,助力科創興國”的宏偉使命,全面推動產學研資政融合和大眾科普事業發展,矢志作為科學麵向公眾的“傳播人”、科學界和產業界的 “對接人”、以民間資本激勵科學突破的“推動人”。迄今已凝聚了數百位全球傑出科學家、頂尖投資人和卓越產業領袖,是中國唯一的商學跨界的科學公益平臺。

錫純公益

北京市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是根據沈錫純先生遺願,由其親屬捐出沈錫純先生部分作品,並在社會各界支持下籌資成立的一個藝術教育類公益基金會,是在北京市民政局註冊登記的非公募基金會。

本基金會的宗旨是:資助藝術教育,培養藝術人才,促進藝術教育發展。

策展人簡介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顧振清

1964年生於上海。1987年畢業於中國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2003年至2006年任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總策展人及副館長,2004兼任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藝術總監,2005年兼任臺灣東海大學美術系客座助理教授。2006-2007年任上海朱屺瞻藝術館執行館長。2007-2008年兼任《視覺生產》雜誌主編、2008年受聘為第五屆臺新藝術獎決審評委、天津美術學院客座教授。2009-2011年任北京白盒子藝術館藝術總監。2009-2016年任北京荔空間藝術總監。2014-2016年任西安賈平凹文化藝術館學術館長。2017年至今任廈門MORE ART藝術館學術館長。2018年9月起至今任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客座副教授。現以獨立策展人身份工作、生活於中國北京。

21世紀以來,顧振清曾策展2001年廣東美術館“虛擬未來”展;2001年成都現代藝術館“首屆成都雙年展”;2002年蘇州美術館“海市蜃樓”展;2003年北京今日美術館“二手現實”當代藝術展;2004年挪威奧斯陸國立當代美術館“輕而易舉·上海拼圖2000-2004”展;2005年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上海酷:創意在生產”國際藝術展;2005年韓國首爾市立美術館“亞洲城市網絡”藝術展;2006年英國利物浦雙年展獨立項目“中國館”;2008年波蘭“調解”首屆波茲南國際雙年展;2009年臺北當代藝術館“各搞各的:岐觀當代”藝術展;2011年法國留尼汪雙年展;2012年上海滬申畫廊“心動上海”一汽大眾-奧迪藝術大展;2013年法國留尼汪雙年展;2015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中國企業聯合館、米蘭藝術與科學博物館 “原鄉”中國當代藝術展;2016年烏蘭巴托蒙古國家美術館“2016烏蘭巴托華語短片電影節”;2016年聖彼得堡俄羅斯民族博物館 “走出牡丹亭:中國女性當代藝術展”;2017-2018年上海中華藝術宮“天的那邊:當今時代的蒙古藝術”展;2018土耳其伊斯坦布爾ZFotoFest國際攝影節;“2018烏蘭巴托國際藝術節”。

科學家簡介

(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盧煜明

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人

分子生物學臨床應用專家,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及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盧煜明教授生於香港,於英國劍橋大學取得文學士學位,再於牛津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及哲學博士學位。在1997年,盧教授成為世界上第一位科學家發現母體血漿內有胎兒的脫氧核糖核酸 (DNA),從而開闢了一個新研究領域並致力於有關方面的研究。盧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已率先研發出無創性唐氏綜合症產前診斷服務,透過先進的DNA測序技術,直接從母親的血液樣本中,包括胎兒基因組、甲基化及轉錄組排序進行分析以檢測唐氏綜合症。

盧煜明並把這技術推進其他領域,其中以癌症檢測特別有重要的發展。為彰表其科學研究成就,盧煜明教授先後獲授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榮銜、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榮銜、世界科學院院士、及港科院創院院士。盧教授亦曾獲頒其他各項獎項,包括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2014年度費薩爾國王(King Faisal)國際醫學獎,及2012年度的裡雅斯特獎(Ernesto Illy Trieste Science Prize)。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薛其坤

2016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清華大學副校長,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薛其坤,1963年生於山東蒙陰,1984年在山東大學獲學士學位,1994年在中科院物理所獲博士學位,2005年被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起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薛其坤是國際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其主要研究方向為掃描隧道顯微學、自旋電子學、拓撲量子態、高溫超導等。2011年至2016年任低維量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3年5月起任清華大學分管科研副校長。他是國際著名期刊Surface Science Reports、Physics Review B、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的編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的副主編。2014年獲得求是傑出科學家獎、何樑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016年獲得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2018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潘建偉

2017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潘建偉,1970年3月出生於浙江東陽,199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1999年獲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實驗物理博士學位。主要從事量子光學、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學基礎問題等方面的研究,是國際上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的先驅和開拓者之一,他在量子光學技術方面的創造性貢獻,使基於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通信成為現實可能。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者人。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許晨陽

2017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

許晨陽,1981年生於中國重慶;2008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導師為 János Kollár,從事代數幾何研究。2016年獲拉馬努金獎。2017年獲選龐加萊講座教席,並被選為2018年ICM大會45分鐘分組報告人。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許晨陽教授發展了極為可觀的理論和突破性技術,解決了一系列代數幾何學中很多不同領域的重要幾何問題, 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同時為代數幾何學在中國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馬大為

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美國化學會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副主編,Adv. Synth. Catal,Nat. Prod. Rep., Chem. Asia J., Tetrahedron/Tetrahedron Letters 等國際雜誌的顧問編委。

馬大為,1963年 生於中國河南,1984年 畢業於山東大學化學系,1989年 於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0-1994年 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化學系和Mayo Clinic神經化學和神經生物學研究部進行博士後研究。1994年 回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

馬大為主要從事複雜天然產物全合成及構效關係、有機合成方法學和其在合成生物活性分子中的應用等研究。已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30餘篇。1994年入選中科院首批“百人計劃”,1997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曾兩次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999,排名第三;2007,排名第一)。榮獲1998年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2005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年上海市自然科學牡丹獎,2009年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2016年N. C. Yang 講座獎,2018年美國化學會Arthur C. Cope 學者獎。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藝術家簡介

(以對應合作科學家為序)

"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2019年9月7日,“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新聞發佈會在北京望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召開,本次展覽由未來論壇和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聯合出品。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邀請了著名策展人顧振清策展,著名策展人黃篤擔任顧問,由盧煜明、薛其坤、潘建偉、許晨陽、馬大為(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五位未來科學大獎獲獎科學家與陳文令、費俊、李暉、王度、楊千(以姓氏拼音排序)五位著名當代藝術家,一對一分組進行聯袂創作,實現“科學家與藝術家的聯手,藝術家與科學家的互激”。本展覽將作為未來論壇和錫純公益的年度項目,持續舉辦。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擔任主持人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策展人顧振清發言



本次展覽策展人顧振清為大家介紹了此次展覽的緣起,並闡述了展覽主題“物演”的內涵,主要是探討萬物演化、萬物求存的物質內涵及其內在規定性對宇宙時空和人類文明的意義。科學家主要是對客觀世界、客觀真理的不斷假設和求證,而藝術家是否可以通過假設與再假設、定義與再定義的經驗方式繼續推進萬物演化、萬物求存之本原、本質的知識生產是此次展覽的意義所在。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藝術家王度發言


藝術家王度在發佈會上表示:科學是人類的智慧和力量,它的精深發展不斷地在改變著人類物質生態。高科技成果的實踐應用,開啟了當代社會人工進化的模式,是當代文明的基石。藝術是人類的思想和良知,以形而上的語式反思、質疑、批判、揶揄、表達個體與群體在不斷變化的生態中的生存體驗。科學和藝術,它們超越各種艱難險阻和客觀的侷限性,繼往開來,不斷地優化著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發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在發佈會上介紹到:“錫純公益基金會”依據已故現代國畫大師、美術教育家沈錫純先生遺願,致力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推廣美育教育,為社會培養藝術人才,提高社會審美素養。本次,“錫純公益基金會”與“未來論壇”希望通過這次全新的嘗試,為大家帶來科學與藝術的全新體驗。下一步,基金會還將積極探索科學與藝術的全新可能,為推動社會進步、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發佈會現場部分嘉賓合影

出席本次發佈會的嘉賓還有未來論壇理事會2019年輪值主席、高瓴資本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磊,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錫純公益發起人李紅,錫純公益祕書長黎正豪,本次展覽部分參展藝術家楊千、陳文令、李暉,未來科學公益大使、著名藝術家隋建國也出席了本次新聞發佈會。

據悉,本次展覽將於2019年11月17日未來科學大獎週期間預展開幕,未來將開展全球巡展。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聯合出品:未來論壇、錫純公益

承辦:藝琅國際

開幕時間:2019年11月17日 14:00

地點:中國大飯店一樓會議廳前廳

展覽主席:馮侖、武紅、李紅

策展人:顧振清

顧問:黃篤

藝術組合

(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

盧煜明 (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人)

×

楊千 (當代藝術家)

薛其坤 (2016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王度 (當代藝術家)

潘建偉 (2017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李暉 (當代藝術家)

許晨陽 (2017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

費俊 (當代藝術家)

馬大為 (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陳文令 (當代藝術家)

聯合出品

未來論壇

未來論壇是當前中國最具聲望的民間科學公益組織,由一群崇尚科學、熱心公益的科學家、企業家於2015年共同發起創立。自成立以來,未來論壇秉承“弘揚科學精神,助力科創興國”的宏偉使命,全面推動產學研資政融合和大眾科普事業發展,矢志作為科學麵向公眾的“傳播人”、科學界和產業界的 “對接人”、以民間資本激勵科學突破的“推動人”。迄今已凝聚了數百位全球傑出科學家、頂尖投資人和卓越產業領袖,是中國唯一的商學跨界的科學公益平臺。

錫純公益

北京市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是根據沈錫純先生遺願,由其親屬捐出沈錫純先生部分作品,並在社會各界支持下籌資成立的一個藝術教育類公益基金會,是在北京市民政局註冊登記的非公募基金會。

本基金會的宗旨是:資助藝術教育,培養藝術人才,促進藝術教育發展。

策展人簡介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顧振清

1964年生於上海。1987年畢業於中國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2003年至2006年任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總策展人及副館長,2004兼任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藝術總監,2005年兼任臺灣東海大學美術系客座助理教授。2006-2007年任上海朱屺瞻藝術館執行館長。2007-2008年兼任《視覺生產》雜誌主編、2008年受聘為第五屆臺新藝術獎決審評委、天津美術學院客座教授。2009-2011年任北京白盒子藝術館藝術總監。2009-2016年任北京荔空間藝術總監。2014-2016年任西安賈平凹文化藝術館學術館長。2017年至今任廈門MORE ART藝術館學術館長。2018年9月起至今任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客座副教授。現以獨立策展人身份工作、生活於中國北京。

21世紀以來,顧振清曾策展2001年廣東美術館“虛擬未來”展;2001年成都現代藝術館“首屆成都雙年展”;2002年蘇州美術館“海市蜃樓”展;2003年北京今日美術館“二手現實”當代藝術展;2004年挪威奧斯陸國立當代美術館“輕而易舉·上海拼圖2000-2004”展;2005年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上海酷:創意在生產”國際藝術展;2005年韓國首爾市立美術館“亞洲城市網絡”藝術展;2006年英國利物浦雙年展獨立項目“中國館”;2008年波蘭“調解”首屆波茲南國際雙年展;2009年臺北當代藝術館“各搞各的:岐觀當代”藝術展;2011年法國留尼汪雙年展;2012年上海滬申畫廊“心動上海”一汽大眾-奧迪藝術大展;2013年法國留尼汪雙年展;2015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中國企業聯合館、米蘭藝術與科學博物館 “原鄉”中國當代藝術展;2016年烏蘭巴托蒙古國家美術館“2016烏蘭巴托華語短片電影節”;2016年聖彼得堡俄羅斯民族博物館 “走出牡丹亭:中國女性當代藝術展”;2017-2018年上海中華藝術宮“天的那邊:當今時代的蒙古藝術”展;2018土耳其伊斯坦布爾ZFotoFest國際攝影節;“2018烏蘭巴托國際藝術節”。

科學家簡介

(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盧煜明

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人

分子生物學臨床應用專家,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及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盧煜明教授生於香港,於英國劍橋大學取得文學士學位,再於牛津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及哲學博士學位。在1997年,盧教授成為世界上第一位科學家發現母體血漿內有胎兒的脫氧核糖核酸 (DNA),從而開闢了一個新研究領域並致力於有關方面的研究。盧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已率先研發出無創性唐氏綜合症產前診斷服務,透過先進的DNA測序技術,直接從母親的血液樣本中,包括胎兒基因組、甲基化及轉錄組排序進行分析以檢測唐氏綜合症。

盧煜明並把這技術推進其他領域,其中以癌症檢測特別有重要的發展。為彰表其科學研究成就,盧煜明教授先後獲授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榮銜、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榮銜、世界科學院院士、及港科院創院院士。盧教授亦曾獲頒其他各項獎項,包括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2014年度費薩爾國王(King Faisal)國際醫學獎,及2012年度的裡雅斯特獎(Ernesto Illy Trieste Science Prize)。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薛其坤

2016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清華大學副校長,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薛其坤,1963年生於山東蒙陰,1984年在山東大學獲學士學位,1994年在中科院物理所獲博士學位,2005年被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起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薛其坤是國際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其主要研究方向為掃描隧道顯微學、自旋電子學、拓撲量子態、高溫超導等。2011年至2016年任低維量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3年5月起任清華大學分管科研副校長。他是國際著名期刊Surface Science Reports、Physics Review B、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的編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的副主編。2014年獲得求是傑出科學家獎、何樑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016年獲得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2018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潘建偉

2017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潘建偉,1970年3月出生於浙江東陽,199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1999年獲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實驗物理博士學位。主要從事量子光學、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學基礎問題等方面的研究,是國際上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的先驅和開拓者之一,他在量子光學技術方面的創造性貢獻,使基於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通信成為現實可能。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者人。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許晨陽

2017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

許晨陽,1981年生於中國重慶;2008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導師為 János Kollár,從事代數幾何研究。2016年獲拉馬努金獎。2017年獲選龐加萊講座教席,並被選為2018年ICM大會45分鐘分組報告人。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許晨陽教授發展了極為可觀的理論和突破性技術,解決了一系列代數幾何學中很多不同領域的重要幾何問題, 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同時為代數幾何學在中國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馬大為

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美國化學會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副主編,Adv. Synth. Catal,Nat. Prod. Rep., Chem. Asia J., Tetrahedron/Tetrahedron Letters 等國際雜誌的顧問編委。

馬大為,1963年 生於中國河南,1984年 畢業於山東大學化學系,1989年 於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0-1994年 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化學系和Mayo Clinic神經化學和神經生物學研究部進行博士後研究。1994年 回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

馬大為主要從事複雜天然產物全合成及構效關係、有機合成方法學和其在合成生物活性分子中的應用等研究。已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30餘篇。1994年入選中科院首批“百人計劃”,1997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曾兩次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999,排名第三;2007,排名第一)。榮獲1998年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2005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年上海市自然科學牡丹獎,2009年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2016年N. C. Yang 講座獎,2018年美國化學會Arthur C. Cope 學者獎。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藝術家簡介

(以對應合作科學家為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楊千

出生於四川成都一個教師家庭,1982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1988年獲得佛羅里達大學藝術碩士學位,2002年從美國紐約回到北京工作和生活至今。

楊千是一位善於探索、勇於突破自己的實驗性藝術家,從他回國後的早期作品“水珠系列”到隨後的“動態繪畫”、“雙重繪畫”和“紙屑繪畫”無不反映出他不斷突破自己的創新精神。近年來,他把探索逐步轉向了多媒體和裝置方面的實驗。如他利用運動APP衛星定位的功能在大地上走出各種有意味的圖像等等。

曾參加國內外的重要大展包括:西班牙塞維利亞雙年展、韓國釜山雙年展、波蘭波茲南雙年展、上海雙年展、德國ZKM 當代美術館“潛流-亞洲當代藝術展” 以及威尼斯雙年展等國際大展,並多次在紐約、倫敦、布魯塞爾、成都當代藝術館、今日美術館、上海證大美術館和三亞當代藝術館舉辦個展。

"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2019年9月7日,“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新聞發佈會在北京望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召開,本次展覽由未來論壇和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聯合出品。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邀請了著名策展人顧振清策展,著名策展人黃篤擔任顧問,由盧煜明、薛其坤、潘建偉、許晨陽、馬大為(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五位未來科學大獎獲獎科學家與陳文令、費俊、李暉、王度、楊千(以姓氏拼音排序)五位著名當代藝術家,一對一分組進行聯袂創作,實現“科學家與藝術家的聯手,藝術家與科學家的互激”。本展覽將作為未來論壇和錫純公益的年度項目,持續舉辦。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擔任主持人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策展人顧振清發言



本次展覽策展人顧振清為大家介紹了此次展覽的緣起,並闡述了展覽主題“物演”的內涵,主要是探討萬物演化、萬物求存的物質內涵及其內在規定性對宇宙時空和人類文明的意義。科學家主要是對客觀世界、客觀真理的不斷假設和求證,而藝術家是否可以通過假設與再假設、定義與再定義的經驗方式繼續推進萬物演化、萬物求存之本原、本質的知識生產是此次展覽的意義所在。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藝術家王度發言


藝術家王度在發佈會上表示:科學是人類的智慧和力量,它的精深發展不斷地在改變著人類物質生態。高科技成果的實踐應用,開啟了當代社會人工進化的模式,是當代文明的基石。藝術是人類的思想和良知,以形而上的語式反思、質疑、批判、揶揄、表達個體與群體在不斷變化的生態中的生存體驗。科學和藝術,它們超越各種艱難險阻和客觀的侷限性,繼往開來,不斷地優化著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發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在發佈會上介紹到:“錫純公益基金會”依據已故現代國畫大師、美術教育家沈錫純先生遺願,致力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推廣美育教育,為社會培養藝術人才,提高社會審美素養。本次,“錫純公益基金會”與“未來論壇”希望通過這次全新的嘗試,為大家帶來科學與藝術的全新體驗。下一步,基金會還將積極探索科學與藝術的全新可能,為推動社會進步、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發佈會現場部分嘉賓合影

出席本次發佈會的嘉賓還有未來論壇理事會2019年輪值主席、高瓴資本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磊,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錫純公益發起人李紅,錫純公益祕書長黎正豪,本次展覽部分參展藝術家楊千、陳文令、李暉,未來科學公益大使、著名藝術家隋建國也出席了本次新聞發佈會。

據悉,本次展覽將於2019年11月17日未來科學大獎週期間預展開幕,未來將開展全球巡展。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聯合出品:未來論壇、錫純公益

承辦:藝琅國際

開幕時間:2019年11月17日 14:00

地點:中國大飯店一樓會議廳前廳

展覽主席:馮侖、武紅、李紅

策展人:顧振清

顧問:黃篤

藝術組合

(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

盧煜明 (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人)

×

楊千 (當代藝術家)

薛其坤 (2016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王度 (當代藝術家)

潘建偉 (2017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李暉 (當代藝術家)

許晨陽 (2017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

費俊 (當代藝術家)

馬大為 (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陳文令 (當代藝術家)

聯合出品

未來論壇

未來論壇是當前中國最具聲望的民間科學公益組織,由一群崇尚科學、熱心公益的科學家、企業家於2015年共同發起創立。自成立以來,未來論壇秉承“弘揚科學精神,助力科創興國”的宏偉使命,全面推動產學研資政融合和大眾科普事業發展,矢志作為科學麵向公眾的“傳播人”、科學界和產業界的 “對接人”、以民間資本激勵科學突破的“推動人”。迄今已凝聚了數百位全球傑出科學家、頂尖投資人和卓越產業領袖,是中國唯一的商學跨界的科學公益平臺。

錫純公益

北京市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是根據沈錫純先生遺願,由其親屬捐出沈錫純先生部分作品,並在社會各界支持下籌資成立的一個藝術教育類公益基金會,是在北京市民政局註冊登記的非公募基金會。

本基金會的宗旨是:資助藝術教育,培養藝術人才,促進藝術教育發展。

策展人簡介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顧振清

1964年生於上海。1987年畢業於中國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2003年至2006年任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總策展人及副館長,2004兼任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藝術總監,2005年兼任臺灣東海大學美術系客座助理教授。2006-2007年任上海朱屺瞻藝術館執行館長。2007-2008年兼任《視覺生產》雜誌主編、2008年受聘為第五屆臺新藝術獎決審評委、天津美術學院客座教授。2009-2011年任北京白盒子藝術館藝術總監。2009-2016年任北京荔空間藝術總監。2014-2016年任西安賈平凹文化藝術館學術館長。2017年至今任廈門MORE ART藝術館學術館長。2018年9月起至今任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客座副教授。現以獨立策展人身份工作、生活於中國北京。

21世紀以來,顧振清曾策展2001年廣東美術館“虛擬未來”展;2001年成都現代藝術館“首屆成都雙年展”;2002年蘇州美術館“海市蜃樓”展;2003年北京今日美術館“二手現實”當代藝術展;2004年挪威奧斯陸國立當代美術館“輕而易舉·上海拼圖2000-2004”展;2005年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上海酷:創意在生產”國際藝術展;2005年韓國首爾市立美術館“亞洲城市網絡”藝術展;2006年英國利物浦雙年展獨立項目“中國館”;2008年波蘭“調解”首屆波茲南國際雙年展;2009年臺北當代藝術館“各搞各的:岐觀當代”藝術展;2011年法國留尼汪雙年展;2012年上海滬申畫廊“心動上海”一汽大眾-奧迪藝術大展;2013年法國留尼汪雙年展;2015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中國企業聯合館、米蘭藝術與科學博物館 “原鄉”中國當代藝術展;2016年烏蘭巴托蒙古國家美術館“2016烏蘭巴托華語短片電影節”;2016年聖彼得堡俄羅斯民族博物館 “走出牡丹亭:中國女性當代藝術展”;2017-2018年上海中華藝術宮“天的那邊:當今時代的蒙古藝術”展;2018土耳其伊斯坦布爾ZFotoFest國際攝影節;“2018烏蘭巴托國際藝術節”。

科學家簡介

(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盧煜明

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人

分子生物學臨床應用專家,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及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盧煜明教授生於香港,於英國劍橋大學取得文學士學位,再於牛津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及哲學博士學位。在1997年,盧教授成為世界上第一位科學家發現母體血漿內有胎兒的脫氧核糖核酸 (DNA),從而開闢了一個新研究領域並致力於有關方面的研究。盧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已率先研發出無創性唐氏綜合症產前診斷服務,透過先進的DNA測序技術,直接從母親的血液樣本中,包括胎兒基因組、甲基化及轉錄組排序進行分析以檢測唐氏綜合症。

盧煜明並把這技術推進其他領域,其中以癌症檢測特別有重要的發展。為彰表其科學研究成就,盧煜明教授先後獲授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榮銜、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榮銜、世界科學院院士、及港科院創院院士。盧教授亦曾獲頒其他各項獎項,包括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2014年度費薩爾國王(King Faisal)國際醫學獎,及2012年度的裡雅斯特獎(Ernesto Illy Trieste Science Prize)。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薛其坤

2016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清華大學副校長,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薛其坤,1963年生於山東蒙陰,1984年在山東大學獲學士學位,1994年在中科院物理所獲博士學位,2005年被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起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薛其坤是國際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其主要研究方向為掃描隧道顯微學、自旋電子學、拓撲量子態、高溫超導等。2011年至2016年任低維量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3年5月起任清華大學分管科研副校長。他是國際著名期刊Surface Science Reports、Physics Review B、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的編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的副主編。2014年獲得求是傑出科學家獎、何樑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016年獲得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2018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潘建偉

2017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潘建偉,1970年3月出生於浙江東陽,199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1999年獲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實驗物理博士學位。主要從事量子光學、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學基礎問題等方面的研究,是國際上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的先驅和開拓者之一,他在量子光學技術方面的創造性貢獻,使基於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通信成為現實可能。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者人。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許晨陽

2017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

許晨陽,1981年生於中國重慶;2008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導師為 János Kollár,從事代數幾何研究。2016年獲拉馬努金獎。2017年獲選龐加萊講座教席,並被選為2018年ICM大會45分鐘分組報告人。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許晨陽教授發展了極為可觀的理論和突破性技術,解決了一系列代數幾何學中很多不同領域的重要幾何問題, 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同時為代數幾何學在中國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馬大為

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美國化學會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副主編,Adv. Synth. Catal,Nat. Prod. Rep., Chem. Asia J., Tetrahedron/Tetrahedron Letters 等國際雜誌的顧問編委。

馬大為,1963年 生於中國河南,1984年 畢業於山東大學化學系,1989年 於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0-1994年 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化學系和Mayo Clinic神經化學和神經生物學研究部進行博士後研究。1994年 回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

馬大為主要從事複雜天然產物全合成及構效關係、有機合成方法學和其在合成生物活性分子中的應用等研究。已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30餘篇。1994年入選中科院首批“百人計劃”,1997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曾兩次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999,排名第三;2007,排名第一)。榮獲1998年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2005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年上海市自然科學牡丹獎,2009年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2016年N. C. Yang 講座獎,2018年美國化學會Arthur C. Cope 學者獎。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藝術家簡介

(以對應合作科學家為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楊千

出生於四川成都一個教師家庭,1982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1988年獲得佛羅里達大學藝術碩士學位,2002年從美國紐約回到北京工作和生活至今。

楊千是一位善於探索、勇於突破自己的實驗性藝術家,從他回國後的早期作品“水珠系列”到隨後的“動態繪畫”、“雙重繪畫”和“紙屑繪畫”無不反映出他不斷突破自己的創新精神。近年來,他把探索逐步轉向了多媒體和裝置方面的實驗。如他利用運動APP衛星定位的功能在大地上走出各種有意味的圖像等等。

曾參加國內外的重要大展包括:西班牙塞維利亞雙年展、韓國釜山雙年展、波蘭波茲南雙年展、上海雙年展、德國ZKM 當代美術館“潛流-亞洲當代藝術展” 以及威尼斯雙年展等國際大展,並多次在紐約、倫敦、布魯塞爾、成都當代藝術館、今日美術館、上海證大美術館和三亞當代藝術館舉辦個展。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王度

1956 年12 月生於武漢,1990 年起工作和居住在法國巴黎。曾任教巴黎八大藝術系和法國佈列斯特(brest)高等美術學院。

王度作品的呈現方式包括,裝置,雕塑,攝影,多媒體等。他宣稱的“我就是媒體,我就是現實,我就是圖像”,可視為他作品觀念的解讀。他認為“全面媒體化的‘第三現實’正在構成一個需要不斷重新定義的當代社會文化生態”。因而,他的作品是從不同的切點重新定義現實的一連串觀念,也是他宣稱的“我是大眾和現實的發言人”的“發言”。

王度的藝術傳播廣泛,有關其工作的評論,報道包括記錄片等,見諸多種國際傳媒(雜誌、報紙、電視、電臺,當代藝術家詞典,畫冊資料等)。個人畫冊摘要:“王度雜誌”WangDu magazine(2000)“王度”WANGDU(2004)“現實移植”transrealite(2007)“無可奉告”(2016)。

王度在德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美國、土耳其、瑞士、加拿大、中國等舉辦過近五十個個展,並參加過卡塞爾文獻展、蓬皮杜藝術中心收藏展、威尼斯雙年展、瓦倫西亞雙年展等國際展覽。

"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2019年9月7日,“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新聞發佈會在北京望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召開,本次展覽由未來論壇和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聯合出品。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邀請了著名策展人顧振清策展,著名策展人黃篤擔任顧問,由盧煜明、薛其坤、潘建偉、許晨陽、馬大為(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五位未來科學大獎獲獎科學家與陳文令、費俊、李暉、王度、楊千(以姓氏拼音排序)五位著名當代藝術家,一對一分組進行聯袂創作,實現“科學家與藝術家的聯手,藝術家與科學家的互激”。本展覽將作為未來論壇和錫純公益的年度項目,持續舉辦。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擔任主持人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策展人顧振清發言



本次展覽策展人顧振清為大家介紹了此次展覽的緣起,並闡述了展覽主題“物演”的內涵,主要是探討萬物演化、萬物求存的物質內涵及其內在規定性對宇宙時空和人類文明的意義。科學家主要是對客觀世界、客觀真理的不斷假設和求證,而藝術家是否可以通過假設與再假設、定義與再定義的經驗方式繼續推進萬物演化、萬物求存之本原、本質的知識生產是此次展覽的意義所在。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藝術家王度發言


藝術家王度在發佈會上表示:科學是人類的智慧和力量,它的精深發展不斷地在改變著人類物質生態。高科技成果的實踐應用,開啟了當代社會人工進化的模式,是當代文明的基石。藝術是人類的思想和良知,以形而上的語式反思、質疑、批判、揶揄、表達個體與群體在不斷變化的生態中的生存體驗。科學和藝術,它們超越各種艱難險阻和客觀的侷限性,繼往開來,不斷地優化著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發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在發佈會上介紹到:“錫純公益基金會”依據已故現代國畫大師、美術教育家沈錫純先生遺願,致力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推廣美育教育,為社會培養藝術人才,提高社會審美素養。本次,“錫純公益基金會”與“未來論壇”希望通過這次全新的嘗試,為大家帶來科學與藝術的全新體驗。下一步,基金會還將積極探索科學與藝術的全新可能,為推動社會進步、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發佈會現場部分嘉賓合影

出席本次發佈會的嘉賓還有未來論壇理事會2019年輪值主席、高瓴資本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磊,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錫純公益發起人李紅,錫純公益祕書長黎正豪,本次展覽部分參展藝術家楊千、陳文令、李暉,未來科學公益大使、著名藝術家隋建國也出席了本次新聞發佈會。

據悉,本次展覽將於2019年11月17日未來科學大獎週期間預展開幕,未來將開展全球巡展。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聯合出品:未來論壇、錫純公益

承辦:藝琅國際

開幕時間:2019年11月17日 14:00

地點:中國大飯店一樓會議廳前廳

展覽主席:馮侖、武紅、李紅

策展人:顧振清

顧問:黃篤

藝術組合

(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

盧煜明 (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人)

×

楊千 (當代藝術家)

薛其坤 (2016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王度 (當代藝術家)

潘建偉 (2017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李暉 (當代藝術家)

許晨陽 (2017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

費俊 (當代藝術家)

馬大為 (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陳文令 (當代藝術家)

聯合出品

未來論壇

未來論壇是當前中國最具聲望的民間科學公益組織,由一群崇尚科學、熱心公益的科學家、企業家於2015年共同發起創立。自成立以來,未來論壇秉承“弘揚科學精神,助力科創興國”的宏偉使命,全面推動產學研資政融合和大眾科普事業發展,矢志作為科學麵向公眾的“傳播人”、科學界和產業界的 “對接人”、以民間資本激勵科學突破的“推動人”。迄今已凝聚了數百位全球傑出科學家、頂尖投資人和卓越產業領袖,是中國唯一的商學跨界的科學公益平臺。

錫純公益

北京市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是根據沈錫純先生遺願,由其親屬捐出沈錫純先生部分作品,並在社會各界支持下籌資成立的一個藝術教育類公益基金會,是在北京市民政局註冊登記的非公募基金會。

本基金會的宗旨是:資助藝術教育,培養藝術人才,促進藝術教育發展。

策展人簡介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顧振清

1964年生於上海。1987年畢業於中國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2003年至2006年任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總策展人及副館長,2004兼任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藝術總監,2005年兼任臺灣東海大學美術系客座助理教授。2006-2007年任上海朱屺瞻藝術館執行館長。2007-2008年兼任《視覺生產》雜誌主編、2008年受聘為第五屆臺新藝術獎決審評委、天津美術學院客座教授。2009-2011年任北京白盒子藝術館藝術總監。2009-2016年任北京荔空間藝術總監。2014-2016年任西安賈平凹文化藝術館學術館長。2017年至今任廈門MORE ART藝術館學術館長。2018年9月起至今任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客座副教授。現以獨立策展人身份工作、生活於中國北京。

21世紀以來,顧振清曾策展2001年廣東美術館“虛擬未來”展;2001年成都現代藝術館“首屆成都雙年展”;2002年蘇州美術館“海市蜃樓”展;2003年北京今日美術館“二手現實”當代藝術展;2004年挪威奧斯陸國立當代美術館“輕而易舉·上海拼圖2000-2004”展;2005年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上海酷:創意在生產”國際藝術展;2005年韓國首爾市立美術館“亞洲城市網絡”藝術展;2006年英國利物浦雙年展獨立項目“中國館”;2008年波蘭“調解”首屆波茲南國際雙年展;2009年臺北當代藝術館“各搞各的:岐觀當代”藝術展;2011年法國留尼汪雙年展;2012年上海滬申畫廊“心動上海”一汽大眾-奧迪藝術大展;2013年法國留尼汪雙年展;2015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中國企業聯合館、米蘭藝術與科學博物館 “原鄉”中國當代藝術展;2016年烏蘭巴托蒙古國家美術館“2016烏蘭巴托華語短片電影節”;2016年聖彼得堡俄羅斯民族博物館 “走出牡丹亭:中國女性當代藝術展”;2017-2018年上海中華藝術宮“天的那邊:當今時代的蒙古藝術”展;2018土耳其伊斯坦布爾ZFotoFest國際攝影節;“2018烏蘭巴托國際藝術節”。

科學家簡介

(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盧煜明

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人

分子生物學臨床應用專家,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及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盧煜明教授生於香港,於英國劍橋大學取得文學士學位,再於牛津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及哲學博士學位。在1997年,盧教授成為世界上第一位科學家發現母體血漿內有胎兒的脫氧核糖核酸 (DNA),從而開闢了一個新研究領域並致力於有關方面的研究。盧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已率先研發出無創性唐氏綜合症產前診斷服務,透過先進的DNA測序技術,直接從母親的血液樣本中,包括胎兒基因組、甲基化及轉錄組排序進行分析以檢測唐氏綜合症。

盧煜明並把這技術推進其他領域,其中以癌症檢測特別有重要的發展。為彰表其科學研究成就,盧煜明教授先後獲授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榮銜、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榮銜、世界科學院院士、及港科院創院院士。盧教授亦曾獲頒其他各項獎項,包括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2014年度費薩爾國王(King Faisal)國際醫學獎,及2012年度的裡雅斯特獎(Ernesto Illy Trieste Science Prize)。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薛其坤

2016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清華大學副校長,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薛其坤,1963年生於山東蒙陰,1984年在山東大學獲學士學位,1994年在中科院物理所獲博士學位,2005年被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起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薛其坤是國際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其主要研究方向為掃描隧道顯微學、自旋電子學、拓撲量子態、高溫超導等。2011年至2016年任低維量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3年5月起任清華大學分管科研副校長。他是國際著名期刊Surface Science Reports、Physics Review B、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的編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的副主編。2014年獲得求是傑出科學家獎、何樑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016年獲得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2018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潘建偉

2017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潘建偉,1970年3月出生於浙江東陽,199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1999年獲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實驗物理博士學位。主要從事量子光學、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學基礎問題等方面的研究,是國際上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的先驅和開拓者之一,他在量子光學技術方面的創造性貢獻,使基於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通信成為現實可能。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者人。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許晨陽

2017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

許晨陽,1981年生於中國重慶;2008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導師為 János Kollár,從事代數幾何研究。2016年獲拉馬努金獎。2017年獲選龐加萊講座教席,並被選為2018年ICM大會45分鐘分組報告人。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許晨陽教授發展了極為可觀的理論和突破性技術,解決了一系列代數幾何學中很多不同領域的重要幾何問題, 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同時為代數幾何學在中國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馬大為

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美國化學會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副主編,Adv. Synth. Catal,Nat. Prod. Rep., Chem. Asia J., Tetrahedron/Tetrahedron Letters 等國際雜誌的顧問編委。

馬大為,1963年 生於中國河南,1984年 畢業於山東大學化學系,1989年 於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0-1994年 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化學系和Mayo Clinic神經化學和神經生物學研究部進行博士後研究。1994年 回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

馬大為主要從事複雜天然產物全合成及構效關係、有機合成方法學和其在合成生物活性分子中的應用等研究。已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30餘篇。1994年入選中科院首批“百人計劃”,1997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曾兩次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999,排名第三;2007,排名第一)。榮獲1998年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2005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年上海市自然科學牡丹獎,2009年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2016年N. C. Yang 講座獎,2018年美國化學會Arthur C. Cope 學者獎。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藝術家簡介

(以對應合作科學家為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楊千

出生於四川成都一個教師家庭,1982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1988年獲得佛羅里達大學藝術碩士學位,2002年從美國紐約回到北京工作和生活至今。

楊千是一位善於探索、勇於突破自己的實驗性藝術家,從他回國後的早期作品“水珠系列”到隨後的“動態繪畫”、“雙重繪畫”和“紙屑繪畫”無不反映出他不斷突破自己的創新精神。近年來,他把探索逐步轉向了多媒體和裝置方面的實驗。如他利用運動APP衛星定位的功能在大地上走出各種有意味的圖像等等。

曾參加國內外的重要大展包括:西班牙塞維利亞雙年展、韓國釜山雙年展、波蘭波茲南雙年展、上海雙年展、德國ZKM 當代美術館“潛流-亞洲當代藝術展” 以及威尼斯雙年展等國際大展,並多次在紐約、倫敦、布魯塞爾、成都當代藝術館、今日美術館、上海證大美術館和三亞當代藝術館舉辦個展。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王度

1956 年12 月生於武漢,1990 年起工作和居住在法國巴黎。曾任教巴黎八大藝術系和法國佈列斯特(brest)高等美術學院。

王度作品的呈現方式包括,裝置,雕塑,攝影,多媒體等。他宣稱的“我就是媒體,我就是現實,我就是圖像”,可視為他作品觀念的解讀。他認為“全面媒體化的‘第三現實’正在構成一個需要不斷重新定義的當代社會文化生態”。因而,他的作品是從不同的切點重新定義現實的一連串觀念,也是他宣稱的“我是大眾和現實的發言人”的“發言”。

王度的藝術傳播廣泛,有關其工作的評論,報道包括記錄片等,見諸多種國際傳媒(雜誌、報紙、電視、電臺,當代藝術家詞典,畫冊資料等)。個人畫冊摘要:“王度雜誌”WangDu magazine(2000)“王度”WANGDU(2004)“現實移植”transrealite(2007)“無可奉告”(2016)。

王度在德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美國、土耳其、瑞士、加拿大、中國等舉辦過近五十個個展,並參加過卡塞爾文獻展、蓬皮杜藝術中心收藏展、威尼斯雙年展、瓦倫西亞雙年展等國際展覽。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李暉

生於1977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現工作生活於北京。

李暉曾在北京尤倫斯藝術中心,荷蘭Philips光美術館,德國ZKM多媒體美術館, 德國甕納光藝術中心, 新加坡美術館,柏林 Ernst Schering基金會,臺北當代美術館,意大利,法國,智利,奧地利,瑞士,韓國,日本,印尼等多家美術館辦過個展或群展。也曾參加過2006年上海雙年展,2006釜山雙年展,2008 意大利威尼斯國際雕塑裝置展以及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等國際重要展覽。

作品被多個重要機構和重要收藏家收藏,如皮諾基金會,Burger collection, 龍美術館,餘德耀基金會,臺北寒舍艾美酒店等。並與德國大眾汽車,F1賽事,Adidas等重要品牌有過項目合作,同時也參與過德國多特蒙德劇院之芭蕾舞劇《浮士德2》的舞臺設計。

"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2019年9月7日,“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新聞發佈會在北京望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召開,本次展覽由未來論壇和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聯合出品。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邀請了著名策展人顧振清策展,著名策展人黃篤擔任顧問,由盧煜明、薛其坤、潘建偉、許晨陽、馬大為(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五位未來科學大獎獲獎科學家與陳文令、費俊、李暉、王度、楊千(以姓氏拼音排序)五位著名當代藝術家,一對一分組進行聯袂創作,實現“科學家與藝術家的聯手,藝術家與科學家的互激”。本展覽將作為未來論壇和錫純公益的年度項目,持續舉辦。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擔任主持人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策展人顧振清發言



本次展覽策展人顧振清為大家介紹了此次展覽的緣起,並闡述了展覽主題“物演”的內涵,主要是探討萬物演化、萬物求存的物質內涵及其內在規定性對宇宙時空和人類文明的意義。科學家主要是對客觀世界、客觀真理的不斷假設和求證,而藝術家是否可以通過假設與再假設、定義與再定義的經驗方式繼續推進萬物演化、萬物求存之本原、本質的知識生產是此次展覽的意義所在。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藝術家王度發言


藝術家王度在發佈會上表示:科學是人類的智慧和力量,它的精深發展不斷地在改變著人類物質生態。高科技成果的實踐應用,開啟了當代社會人工進化的模式,是當代文明的基石。藝術是人類的思想和良知,以形而上的語式反思、質疑、批判、揶揄、表達個體與群體在不斷變化的生態中的生存體驗。科學和藝術,它們超越各種艱難險阻和客觀的侷限性,繼往開來,不斷地優化著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發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在發佈會上介紹到:“錫純公益基金會”依據已故現代國畫大師、美術教育家沈錫純先生遺願,致力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推廣美育教育,為社會培養藝術人才,提高社會審美素養。本次,“錫純公益基金會”與“未來論壇”希望通過這次全新的嘗試,為大家帶來科學與藝術的全新體驗。下一步,基金會還將積極探索科學與藝術的全新可能,為推動社會進步、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發佈會現場部分嘉賓合影

出席本次發佈會的嘉賓還有未來論壇理事會2019年輪值主席、高瓴資本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磊,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錫純公益發起人李紅,錫純公益祕書長黎正豪,本次展覽部分參展藝術家楊千、陳文令、李暉,未來科學公益大使、著名藝術家隋建國也出席了本次新聞發佈會。

據悉,本次展覽將於2019年11月17日未來科學大獎週期間預展開幕,未來將開展全球巡展。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聯合出品:未來論壇、錫純公益

承辦:藝琅國際

開幕時間:2019年11月17日 14:00

地點:中國大飯店一樓會議廳前廳

展覽主席:馮侖、武紅、李紅

策展人:顧振清

顧問:黃篤

藝術組合

(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

盧煜明 (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人)

×

楊千 (當代藝術家)

薛其坤 (2016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王度 (當代藝術家)

潘建偉 (2017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李暉 (當代藝術家)

許晨陽 (2017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

費俊 (當代藝術家)

馬大為 (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陳文令 (當代藝術家)

聯合出品

未來論壇

未來論壇是當前中國最具聲望的民間科學公益組織,由一群崇尚科學、熱心公益的科學家、企業家於2015年共同發起創立。自成立以來,未來論壇秉承“弘揚科學精神,助力科創興國”的宏偉使命,全面推動產學研資政融合和大眾科普事業發展,矢志作為科學麵向公眾的“傳播人”、科學界和產業界的 “對接人”、以民間資本激勵科學突破的“推動人”。迄今已凝聚了數百位全球傑出科學家、頂尖投資人和卓越產業領袖,是中國唯一的商學跨界的科學公益平臺。

錫純公益

北京市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是根據沈錫純先生遺願,由其親屬捐出沈錫純先生部分作品,並在社會各界支持下籌資成立的一個藝術教育類公益基金會,是在北京市民政局註冊登記的非公募基金會。

本基金會的宗旨是:資助藝術教育,培養藝術人才,促進藝術教育發展。

策展人簡介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顧振清

1964年生於上海。1987年畢業於中國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2003年至2006年任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總策展人及副館長,2004兼任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藝術總監,2005年兼任臺灣東海大學美術系客座助理教授。2006-2007年任上海朱屺瞻藝術館執行館長。2007-2008年兼任《視覺生產》雜誌主編、2008年受聘為第五屆臺新藝術獎決審評委、天津美術學院客座教授。2009-2011年任北京白盒子藝術館藝術總監。2009-2016年任北京荔空間藝術總監。2014-2016年任西安賈平凹文化藝術館學術館長。2017年至今任廈門MORE ART藝術館學術館長。2018年9月起至今任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客座副教授。現以獨立策展人身份工作、生活於中國北京。

21世紀以來,顧振清曾策展2001年廣東美術館“虛擬未來”展;2001年成都現代藝術館“首屆成都雙年展”;2002年蘇州美術館“海市蜃樓”展;2003年北京今日美術館“二手現實”當代藝術展;2004年挪威奧斯陸國立當代美術館“輕而易舉·上海拼圖2000-2004”展;2005年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上海酷:創意在生產”國際藝術展;2005年韓國首爾市立美術館“亞洲城市網絡”藝術展;2006年英國利物浦雙年展獨立項目“中國館”;2008年波蘭“調解”首屆波茲南國際雙年展;2009年臺北當代藝術館“各搞各的:岐觀當代”藝術展;2011年法國留尼汪雙年展;2012年上海滬申畫廊“心動上海”一汽大眾-奧迪藝術大展;2013年法國留尼汪雙年展;2015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中國企業聯合館、米蘭藝術與科學博物館 “原鄉”中國當代藝術展;2016年烏蘭巴托蒙古國家美術館“2016烏蘭巴托華語短片電影節”;2016年聖彼得堡俄羅斯民族博物館 “走出牡丹亭:中國女性當代藝術展”;2017-2018年上海中華藝術宮“天的那邊:當今時代的蒙古藝術”展;2018土耳其伊斯坦布爾ZFotoFest國際攝影節;“2018烏蘭巴托國際藝術節”。

科學家簡介

(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盧煜明

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人

分子生物學臨床應用專家,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及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盧煜明教授生於香港,於英國劍橋大學取得文學士學位,再於牛津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及哲學博士學位。在1997年,盧教授成為世界上第一位科學家發現母體血漿內有胎兒的脫氧核糖核酸 (DNA),從而開闢了一個新研究領域並致力於有關方面的研究。盧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已率先研發出無創性唐氏綜合症產前診斷服務,透過先進的DNA測序技術,直接從母親的血液樣本中,包括胎兒基因組、甲基化及轉錄組排序進行分析以檢測唐氏綜合症。

盧煜明並把這技術推進其他領域,其中以癌症檢測特別有重要的發展。為彰表其科學研究成就,盧煜明教授先後獲授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榮銜、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榮銜、世界科學院院士、及港科院創院院士。盧教授亦曾獲頒其他各項獎項,包括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2014年度費薩爾國王(King Faisal)國際醫學獎,及2012年度的裡雅斯特獎(Ernesto Illy Trieste Science Prize)。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薛其坤

2016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清華大學副校長,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薛其坤,1963年生於山東蒙陰,1984年在山東大學獲學士學位,1994年在中科院物理所獲博士學位,2005年被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起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薛其坤是國際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其主要研究方向為掃描隧道顯微學、自旋電子學、拓撲量子態、高溫超導等。2011年至2016年任低維量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3年5月起任清華大學分管科研副校長。他是國際著名期刊Surface Science Reports、Physics Review B、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的編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的副主編。2014年獲得求是傑出科學家獎、何樑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016年獲得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2018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潘建偉

2017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潘建偉,1970年3月出生於浙江東陽,199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1999年獲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實驗物理博士學位。主要從事量子光學、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學基礎問題等方面的研究,是國際上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的先驅和開拓者之一,他在量子光學技術方面的創造性貢獻,使基於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通信成為現實可能。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者人。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許晨陽

2017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

許晨陽,1981年生於中國重慶;2008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導師為 János Kollár,從事代數幾何研究。2016年獲拉馬努金獎。2017年獲選龐加萊講座教席,並被選為2018年ICM大會45分鐘分組報告人。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許晨陽教授發展了極為可觀的理論和突破性技術,解決了一系列代數幾何學中很多不同領域的重要幾何問題, 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同時為代數幾何學在中國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馬大為

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美國化學會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副主編,Adv. Synth. Catal,Nat. Prod. Rep., Chem. Asia J., Tetrahedron/Tetrahedron Letters 等國際雜誌的顧問編委。

馬大為,1963年 生於中國河南,1984年 畢業於山東大學化學系,1989年 於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0-1994年 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化學系和Mayo Clinic神經化學和神經生物學研究部進行博士後研究。1994年 回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

馬大為主要從事複雜天然產物全合成及構效關係、有機合成方法學和其在合成生物活性分子中的應用等研究。已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30餘篇。1994年入選中科院首批“百人計劃”,1997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曾兩次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999,排名第三;2007,排名第一)。榮獲1998年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2005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年上海市自然科學牡丹獎,2009年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2016年N. C. Yang 講座獎,2018年美國化學會Arthur C. Cope 學者獎。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藝術家簡介

(以對應合作科學家為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楊千

出生於四川成都一個教師家庭,1982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1988年獲得佛羅里達大學藝術碩士學位,2002年從美國紐約回到北京工作和生活至今。

楊千是一位善於探索、勇於突破自己的實驗性藝術家,從他回國後的早期作品“水珠系列”到隨後的“動態繪畫”、“雙重繪畫”和“紙屑繪畫”無不反映出他不斷突破自己的創新精神。近年來,他把探索逐步轉向了多媒體和裝置方面的實驗。如他利用運動APP衛星定位的功能在大地上走出各種有意味的圖像等等。

曾參加國內外的重要大展包括:西班牙塞維利亞雙年展、韓國釜山雙年展、波蘭波茲南雙年展、上海雙年展、德國ZKM 當代美術館“潛流-亞洲當代藝術展” 以及威尼斯雙年展等國際大展,並多次在紐約、倫敦、布魯塞爾、成都當代藝術館、今日美術館、上海證大美術館和三亞當代藝術館舉辦個展。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王度

1956 年12 月生於武漢,1990 年起工作和居住在法國巴黎。曾任教巴黎八大藝術系和法國佈列斯特(brest)高等美術學院。

王度作品的呈現方式包括,裝置,雕塑,攝影,多媒體等。他宣稱的“我就是媒體,我就是現實,我就是圖像”,可視為他作品觀念的解讀。他認為“全面媒體化的‘第三現實’正在構成一個需要不斷重新定義的當代社會文化生態”。因而,他的作品是從不同的切點重新定義現實的一連串觀念,也是他宣稱的“我是大眾和現實的發言人”的“發言”。

王度的藝術傳播廣泛,有關其工作的評論,報道包括記錄片等,見諸多種國際傳媒(雜誌、報紙、電視、電臺,當代藝術家詞典,畫冊資料等)。個人畫冊摘要:“王度雜誌”WangDu magazine(2000)“王度”WANGDU(2004)“現實移植”transrealite(2007)“無可奉告”(2016)。

王度在德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美國、土耳其、瑞士、加拿大、中國等舉辦過近五十個個展,並參加過卡塞爾文獻展、蓬皮杜藝術中心收藏展、威尼斯雙年展、瓦倫西亞雙年展等國際展覽。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李暉

生於1977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現工作生活於北京。

李暉曾在北京尤倫斯藝術中心,荷蘭Philips光美術館,德國ZKM多媒體美術館, 德國甕納光藝術中心, 新加坡美術館,柏林 Ernst Schering基金會,臺北當代美術館,意大利,法國,智利,奧地利,瑞士,韓國,日本,印尼等多家美術館辦過個展或群展。也曾參加過2006年上海雙年展,2006釜山雙年展,2008 意大利威尼斯國際雕塑裝置展以及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等國際重要展覽。

作品被多個重要機構和重要收藏家收藏,如皮諾基金會,Burger collection, 龍美術館,餘德耀基金會,臺北寒舍艾美酒店等。並與德國大眾汽車,F1賽事,Adidas等重要品牌有過項目合作,同時也參與過德國多特蒙德劇院之芭蕾舞劇《浮士德2》的舞臺設計。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費俊

1970年生於中國湖北荊州,曾就讀於美國阿爾弗雷德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電子綜合藝術專業並獲得碩士學位。現任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藝術+科技專業方向教授,某集體首席創意總監,北京媒體藝術雙年展策展人。

費俊以藝術家、設計師和教育者的多重身份從事藝術與科技研究、教育與實踐,他的藝術實踐主要關注由虛擬和實體空間的共同構建的混合空間。他的藝術及設計作品曾在威尼斯雙年展等國際展覽和藝術節中展出,並榮獲了德國IF設計獎、紅點設計獎和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等榮譽。


"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2019年9月7日,“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新聞發佈會在北京望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召開,本次展覽由未來論壇和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聯合出品。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邀請了著名策展人顧振清策展,著名策展人黃篤擔任顧問,由盧煜明、薛其坤、潘建偉、許晨陽、馬大為(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五位未來科學大獎獲獎科學家與陳文令、費俊、李暉、王度、楊千(以姓氏拼音排序)五位著名當代藝術家,一對一分組進行聯袂創作,實現“科學家與藝術家的聯手,藝術家與科學家的互激”。本展覽將作為未來論壇和錫純公益的年度項目,持續舉辦。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擔任主持人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策展人顧振清發言



本次展覽策展人顧振清為大家介紹了此次展覽的緣起,並闡述了展覽主題“物演”的內涵,主要是探討萬物演化、萬物求存的物質內涵及其內在規定性對宇宙時空和人類文明的意義。科學家主要是對客觀世界、客觀真理的不斷假設和求證,而藝術家是否可以通過假設與再假設、定義與再定義的經驗方式繼續推進萬物演化、萬物求存之本原、本質的知識生產是此次展覽的意義所在。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藝術家王度發言


藝術家王度在發佈會上表示:科學是人類的智慧和力量,它的精深發展不斷地在改變著人類物質生態。高科技成果的實踐應用,開啟了當代社會人工進化的模式,是當代文明的基石。藝術是人類的思想和良知,以形而上的語式反思、質疑、批判、揶揄、表達個體與群體在不斷變化的生態中的生存體驗。科學和藝術,它們超越各種艱難險阻和客觀的侷限性,繼往開來,不斷地優化著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發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在發佈會上介紹到:“錫純公益基金會”依據已故現代國畫大師、美術教育家沈錫純先生遺願,致力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推廣美育教育,為社會培養藝術人才,提高社會審美素養。本次,“錫純公益基金會”與“未來論壇”希望通過這次全新的嘗試,為大家帶來科學與藝術的全新體驗。下一步,基金會還將積極探索科學與藝術的全新可能,為推動社會進步、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發佈會現場部分嘉賓合影

出席本次發佈會的嘉賓還有未來論壇理事會2019年輪值主席、高瓴資本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磊,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錫純公益發起人李紅,錫純公益祕書長黎正豪,本次展覽部分參展藝術家楊千、陳文令、李暉,未來科學公益大使、著名藝術家隋建國也出席了本次新聞發佈會。

據悉,本次展覽將於2019年11月17日未來科學大獎週期間預展開幕,未來將開展全球巡展。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聯合出品:未來論壇、錫純公益

承辦:藝琅國際

開幕時間:2019年11月17日 14:00

地點:中國大飯店一樓會議廳前廳

展覽主席:馮侖、武紅、李紅

策展人:顧振清

顧問:黃篤

藝術組合

(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

盧煜明 (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人)

×

楊千 (當代藝術家)

薛其坤 (2016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王度 (當代藝術家)

潘建偉 (2017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李暉 (當代藝術家)

許晨陽 (2017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

費俊 (當代藝術家)

馬大為 (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陳文令 (當代藝術家)

聯合出品

未來論壇

未來論壇是當前中國最具聲望的民間科學公益組織,由一群崇尚科學、熱心公益的科學家、企業家於2015年共同發起創立。自成立以來,未來論壇秉承“弘揚科學精神,助力科創興國”的宏偉使命,全面推動產學研資政融合和大眾科普事業發展,矢志作為科學麵向公眾的“傳播人”、科學界和產業界的 “對接人”、以民間資本激勵科學突破的“推動人”。迄今已凝聚了數百位全球傑出科學家、頂尖投資人和卓越產業領袖,是中國唯一的商學跨界的科學公益平臺。

錫純公益

北京市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是根據沈錫純先生遺願,由其親屬捐出沈錫純先生部分作品,並在社會各界支持下籌資成立的一個藝術教育類公益基金會,是在北京市民政局註冊登記的非公募基金會。

本基金會的宗旨是:資助藝術教育,培養藝術人才,促進藝術教育發展。

策展人簡介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顧振清

1964年生於上海。1987年畢業於中國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2003年至2006年任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總策展人及副館長,2004兼任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藝術總監,2005年兼任臺灣東海大學美術系客座助理教授。2006-2007年任上海朱屺瞻藝術館執行館長。2007-2008年兼任《視覺生產》雜誌主編、2008年受聘為第五屆臺新藝術獎決審評委、天津美術學院客座教授。2009-2011年任北京白盒子藝術館藝術總監。2009-2016年任北京荔空間藝術總監。2014-2016年任西安賈平凹文化藝術館學術館長。2017年至今任廈門MORE ART藝術館學術館長。2018年9月起至今任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客座副教授。現以獨立策展人身份工作、生活於中國北京。

21世紀以來,顧振清曾策展2001年廣東美術館“虛擬未來”展;2001年成都現代藝術館“首屆成都雙年展”;2002年蘇州美術館“海市蜃樓”展;2003年北京今日美術館“二手現實”當代藝術展;2004年挪威奧斯陸國立當代美術館“輕而易舉·上海拼圖2000-2004”展;2005年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上海酷:創意在生產”國際藝術展;2005年韓國首爾市立美術館“亞洲城市網絡”藝術展;2006年英國利物浦雙年展獨立項目“中國館”;2008年波蘭“調解”首屆波茲南國際雙年展;2009年臺北當代藝術館“各搞各的:岐觀當代”藝術展;2011年法國留尼汪雙年展;2012年上海滬申畫廊“心動上海”一汽大眾-奧迪藝術大展;2013年法國留尼汪雙年展;2015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中國企業聯合館、米蘭藝術與科學博物館 “原鄉”中國當代藝術展;2016年烏蘭巴托蒙古國家美術館“2016烏蘭巴托華語短片電影節”;2016年聖彼得堡俄羅斯民族博物館 “走出牡丹亭:中國女性當代藝術展”;2017-2018年上海中華藝術宮“天的那邊:當今時代的蒙古藝術”展;2018土耳其伊斯坦布爾ZFotoFest國際攝影節;“2018烏蘭巴托國際藝術節”。

科學家簡介

(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盧煜明

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人

分子生物學臨床應用專家,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及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盧煜明教授生於香港,於英國劍橋大學取得文學士學位,再於牛津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及哲學博士學位。在1997年,盧教授成為世界上第一位科學家發現母體血漿內有胎兒的脫氧核糖核酸 (DNA),從而開闢了一個新研究領域並致力於有關方面的研究。盧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已率先研發出無創性唐氏綜合症產前診斷服務,透過先進的DNA測序技術,直接從母親的血液樣本中,包括胎兒基因組、甲基化及轉錄組排序進行分析以檢測唐氏綜合症。

盧煜明並把這技術推進其他領域,其中以癌症檢測特別有重要的發展。為彰表其科學研究成就,盧煜明教授先後獲授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榮銜、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榮銜、世界科學院院士、及港科院創院院士。盧教授亦曾獲頒其他各項獎項,包括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2014年度費薩爾國王(King Faisal)國際醫學獎,及2012年度的裡雅斯特獎(Ernesto Illy Trieste Science Prize)。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薛其坤

2016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清華大學副校長,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薛其坤,1963年生於山東蒙陰,1984年在山東大學獲學士學位,1994年在中科院物理所獲博士學位,2005年被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起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薛其坤是國際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其主要研究方向為掃描隧道顯微學、自旋電子學、拓撲量子態、高溫超導等。2011年至2016年任低維量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3年5月起任清華大學分管科研副校長。他是國際著名期刊Surface Science Reports、Physics Review B、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的編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的副主編。2014年獲得求是傑出科學家獎、何樑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016年獲得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2018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潘建偉

2017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潘建偉,1970年3月出生於浙江東陽,199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1999年獲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實驗物理博士學位。主要從事量子光學、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學基礎問題等方面的研究,是國際上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的先驅和開拓者之一,他在量子光學技術方面的創造性貢獻,使基於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通信成為現實可能。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者人。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許晨陽

2017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

許晨陽,1981年生於中國重慶;2008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導師為 János Kollár,從事代數幾何研究。2016年獲拉馬努金獎。2017年獲選龐加萊講座教席,並被選為2018年ICM大會45分鐘分組報告人。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許晨陽教授發展了極為可觀的理論和突破性技術,解決了一系列代數幾何學中很多不同領域的重要幾何問題, 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同時為代數幾何學在中國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馬大為

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美國化學會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副主編,Adv. Synth. Catal,Nat. Prod. Rep., Chem. Asia J., Tetrahedron/Tetrahedron Letters 等國際雜誌的顧問編委。

馬大為,1963年 生於中國河南,1984年 畢業於山東大學化學系,1989年 於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0-1994年 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化學系和Mayo Clinic神經化學和神經生物學研究部進行博士後研究。1994年 回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

馬大為主要從事複雜天然產物全合成及構效關係、有機合成方法學和其在合成生物活性分子中的應用等研究。已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30餘篇。1994年入選中科院首批“百人計劃”,1997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曾兩次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999,排名第三;2007,排名第一)。榮獲1998年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2005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年上海市自然科學牡丹獎,2009年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2016年N. C. Yang 講座獎,2018年美國化學會Arthur C. Cope 學者獎。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藝術家簡介

(以對應合作科學家為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楊千

出生於四川成都一個教師家庭,1982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1988年獲得佛羅里達大學藝術碩士學位,2002年從美國紐約回到北京工作和生活至今。

楊千是一位善於探索、勇於突破自己的實驗性藝術家,從他回國後的早期作品“水珠系列”到隨後的“動態繪畫”、“雙重繪畫”和“紙屑繪畫”無不反映出他不斷突破自己的創新精神。近年來,他把探索逐步轉向了多媒體和裝置方面的實驗。如他利用運動APP衛星定位的功能在大地上走出各種有意味的圖像等等。

曾參加國內外的重要大展包括:西班牙塞維利亞雙年展、韓國釜山雙年展、波蘭波茲南雙年展、上海雙年展、德國ZKM 當代美術館“潛流-亞洲當代藝術展” 以及威尼斯雙年展等國際大展,並多次在紐約、倫敦、布魯塞爾、成都當代藝術館、今日美術館、上海證大美術館和三亞當代藝術館舉辦個展。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王度

1956 年12 月生於武漢,1990 年起工作和居住在法國巴黎。曾任教巴黎八大藝術系和法國佈列斯特(brest)高等美術學院。

王度作品的呈現方式包括,裝置,雕塑,攝影,多媒體等。他宣稱的“我就是媒體,我就是現實,我就是圖像”,可視為他作品觀念的解讀。他認為“全面媒體化的‘第三現實’正在構成一個需要不斷重新定義的當代社會文化生態”。因而,他的作品是從不同的切點重新定義現實的一連串觀念,也是他宣稱的“我是大眾和現實的發言人”的“發言”。

王度的藝術傳播廣泛,有關其工作的評論,報道包括記錄片等,見諸多種國際傳媒(雜誌、報紙、電視、電臺,當代藝術家詞典,畫冊資料等)。個人畫冊摘要:“王度雜誌”WangDu magazine(2000)“王度”WANGDU(2004)“現實移植”transrealite(2007)“無可奉告”(2016)。

王度在德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美國、土耳其、瑞士、加拿大、中國等舉辦過近五十個個展,並參加過卡塞爾文獻展、蓬皮杜藝術中心收藏展、威尼斯雙年展、瓦倫西亞雙年展等國際展覽。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李暉

生於1977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現工作生活於北京。

李暉曾在北京尤倫斯藝術中心,荷蘭Philips光美術館,德國ZKM多媒體美術館, 德國甕納光藝術中心, 新加坡美術館,柏林 Ernst Schering基金會,臺北當代美術館,意大利,法國,智利,奧地利,瑞士,韓國,日本,印尼等多家美術館辦過個展或群展。也曾參加過2006年上海雙年展,2006釜山雙年展,2008 意大利威尼斯國際雕塑裝置展以及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等國際重要展覽。

作品被多個重要機構和重要收藏家收藏,如皮諾基金會,Burger collection, 龍美術館,餘德耀基金會,臺北寒舍艾美酒店等。並與德國大眾汽車,F1賽事,Adidas等重要品牌有過項目合作,同時也參與過德國多特蒙德劇院之芭蕾舞劇《浮士德2》的舞臺設計。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費俊

1970年生於中國湖北荊州,曾就讀於美國阿爾弗雷德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電子綜合藝術專業並獲得碩士學位。現任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藝術+科技專業方向教授,某集體首席創意總監,北京媒體藝術雙年展策展人。

費俊以藝術家、設計師和教育者的多重身份從事藝術與科技研究、教育與實踐,他的藝術實踐主要關注由虛擬和實體空間的共同構建的混合空間。他的藝術及設計作品曾在威尼斯雙年展等國際展覽和藝術節中展出,並榮獲了德國IF設計獎、紅點設計獎和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等榮譽。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陳文令

1969年生於中國福建泉州。現居中國北京,著名當代藝術家。

2015年獲澳大利亞政府授予的中澳藝術大使稱號, 2012年獲得第七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雕塑家前三甲, 2011年獲澳大利亞佩斯國際海岸雕塑展公共藝術大獎等。在北京、上海、香港、首爾、新加坡等地舉辦過個展,參加過“超設計”上海雙年展(2006)、“對話芝加哥”——中國當代雕塑藝術展(2009)、中國當代雕塑展 (2013)、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現的聲音”(2013)等展覽。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上海多倫美術館、韓國國立美術館、美國休斯敦美術館、丹麥國立美術館等重要美術館及機構收藏。

陳文令的藝術透露出一種強烈的新現實主義特徵,他善於運用雕塑的語言創造出生命與生活的氣息。他的作品則呈現出一種獨特的當代性特點:精神獨立、風格多變、天馬行空、氣場恢宏。他的藝術語言融合和提煉了民間、學院、神話、東方與西方,以及現實與虛幻的諸多藝術元素,並以魔幻的超現實主義手法創作出一個個觀念與視覺並重的圖像,從而深刻地揭示了消費主義時代中人性、物性和自然的種種異化和困擾。他最重要的作品有“紅色記憶”系列、“辛福生活”系列、“中國風景”系列、“英勇奮鬥”系列、“懸案”、“緊急出口”、和“共同體”等等。

關於未來科學大獎

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未來科學大獎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大中華區做出傑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獎項以定向邀約方式提名,並由優秀科學家組成科學委員會專業評審,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則,保持評獎的獨立性。

未來科學大獎目前設置“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三大獎項,單項獎金100萬美金。獎金來源於公共聲譽優良、社會貢獻突出且深度認同科學價值的行業領袖自願出資,由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有限公司負責獎金的捐贈和發放。每項獎項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

"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2019年9月7日,“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新聞發佈會在北京望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召開,本次展覽由未來論壇和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聯合出品。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邀請了著名策展人顧振清策展,著名策展人黃篤擔任顧問,由盧煜明、薛其坤、潘建偉、許晨陽、馬大為(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五位未來科學大獎獲獎科學家與陳文令、費俊、李暉、王度、楊千(以姓氏拼音排序)五位著名當代藝術家,一對一分組進行聯袂創作,實現“科學家與藝術家的聯手,藝術家與科學家的互激”。本展覽將作為未來論壇和錫純公益的年度項目,持續舉辦。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擔任主持人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策展人顧振清發言



本次展覽策展人顧振清為大家介紹了此次展覽的緣起,並闡述了展覽主題“物演”的內涵,主要是探討萬物演化、萬物求存的物質內涵及其內在規定性對宇宙時空和人類文明的意義。科學家主要是對客觀世界、客觀真理的不斷假設和求證,而藝術家是否可以通過假設與再假設、定義與再定義的經驗方式繼續推進萬物演化、萬物求存之本原、本質的知識生產是此次展覽的意義所在。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藝術家王度發言


藝術家王度在發佈會上表示:科學是人類的智慧和力量,它的精深發展不斷地在改變著人類物質生態。高科技成果的實踐應用,開啟了當代社會人工進化的模式,是當代文明的基石。藝術是人類的思想和良知,以形而上的語式反思、質疑、批判、揶揄、表達個體與群體在不斷變化的生態中的生存體驗。科學和藝術,它們超越各種艱難險阻和客觀的侷限性,繼往開來,不斷地優化著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發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在發佈會上介紹到:“錫純公益基金會”依據已故現代國畫大師、美術教育家沈錫純先生遺願,致力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推廣美育教育,為社會培養藝術人才,提高社會審美素養。本次,“錫純公益基金會”與“未來論壇”希望通過這次全新的嘗試,為大家帶來科學與藝術的全新體驗。下一步,基金會還將積極探索科學與藝術的全新可能,為推動社會進步、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發佈會現場部分嘉賓合影

出席本次發佈會的嘉賓還有未來論壇理事會2019年輪值主席、高瓴資本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磊,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錫純公益發起人李紅,錫純公益祕書長黎正豪,本次展覽部分參展藝術家楊千、陳文令、李暉,未來科學公益大使、著名藝術家隋建國也出席了本次新聞發佈會。

據悉,本次展覽將於2019年11月17日未來科學大獎週期間預展開幕,未來將開展全球巡展。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聯合出品:未來論壇、錫純公益

承辦:藝琅國際

開幕時間:2019年11月17日 14:00

地點:中國大飯店一樓會議廳前廳

展覽主席:馮侖、武紅、李紅

策展人:顧振清

顧問:黃篤

藝術組合

(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

盧煜明 (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人)

×

楊千 (當代藝術家)

薛其坤 (2016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王度 (當代藝術家)

潘建偉 (2017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李暉 (當代藝術家)

許晨陽 (2017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

費俊 (當代藝術家)

馬大為 (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陳文令 (當代藝術家)

聯合出品

未來論壇

未來論壇是當前中國最具聲望的民間科學公益組織,由一群崇尚科學、熱心公益的科學家、企業家於2015年共同發起創立。自成立以來,未來論壇秉承“弘揚科學精神,助力科創興國”的宏偉使命,全面推動產學研資政融合和大眾科普事業發展,矢志作為科學麵向公眾的“傳播人”、科學界和產業界的 “對接人”、以民間資本激勵科學突破的“推動人”。迄今已凝聚了數百位全球傑出科學家、頂尖投資人和卓越產業領袖,是中國唯一的商學跨界的科學公益平臺。

錫純公益

北京市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是根據沈錫純先生遺願,由其親屬捐出沈錫純先生部分作品,並在社會各界支持下籌資成立的一個藝術教育類公益基金會,是在北京市民政局註冊登記的非公募基金會。

本基金會的宗旨是:資助藝術教育,培養藝術人才,促進藝術教育發展。

策展人簡介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顧振清

1964年生於上海。1987年畢業於中國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2003年至2006年任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總策展人及副館長,2004兼任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藝術總監,2005年兼任臺灣東海大學美術系客座助理教授。2006-2007年任上海朱屺瞻藝術館執行館長。2007-2008年兼任《視覺生產》雜誌主編、2008年受聘為第五屆臺新藝術獎決審評委、天津美術學院客座教授。2009-2011年任北京白盒子藝術館藝術總監。2009-2016年任北京荔空間藝術總監。2014-2016年任西安賈平凹文化藝術館學術館長。2017年至今任廈門MORE ART藝術館學術館長。2018年9月起至今任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客座副教授。現以獨立策展人身份工作、生活於中國北京。

21世紀以來,顧振清曾策展2001年廣東美術館“虛擬未來”展;2001年成都現代藝術館“首屆成都雙年展”;2002年蘇州美術館“海市蜃樓”展;2003年北京今日美術館“二手現實”當代藝術展;2004年挪威奧斯陸國立當代美術館“輕而易舉·上海拼圖2000-2004”展;2005年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上海酷:創意在生產”國際藝術展;2005年韓國首爾市立美術館“亞洲城市網絡”藝術展;2006年英國利物浦雙年展獨立項目“中國館”;2008年波蘭“調解”首屆波茲南國際雙年展;2009年臺北當代藝術館“各搞各的:岐觀當代”藝術展;2011年法國留尼汪雙年展;2012年上海滬申畫廊“心動上海”一汽大眾-奧迪藝術大展;2013年法國留尼汪雙年展;2015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中國企業聯合館、米蘭藝術與科學博物館 “原鄉”中國當代藝術展;2016年烏蘭巴托蒙古國家美術館“2016烏蘭巴托華語短片電影節”;2016年聖彼得堡俄羅斯民族博物館 “走出牡丹亭:中國女性當代藝術展”;2017-2018年上海中華藝術宮“天的那邊:當今時代的蒙古藝術”展;2018土耳其伊斯坦布爾ZFotoFest國際攝影節;“2018烏蘭巴托國際藝術節”。

科學家簡介

(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盧煜明

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人

分子生物學臨床應用專家,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及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盧煜明教授生於香港,於英國劍橋大學取得文學士學位,再於牛津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及哲學博士學位。在1997年,盧教授成為世界上第一位科學家發現母體血漿內有胎兒的脫氧核糖核酸 (DNA),從而開闢了一個新研究領域並致力於有關方面的研究。盧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已率先研發出無創性唐氏綜合症產前診斷服務,透過先進的DNA測序技術,直接從母親的血液樣本中,包括胎兒基因組、甲基化及轉錄組排序進行分析以檢測唐氏綜合症。

盧煜明並把這技術推進其他領域,其中以癌症檢測特別有重要的發展。為彰表其科學研究成就,盧煜明教授先後獲授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榮銜、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榮銜、世界科學院院士、及港科院創院院士。盧教授亦曾獲頒其他各項獎項,包括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2014年度費薩爾國王(King Faisal)國際醫學獎,及2012年度的裡雅斯特獎(Ernesto Illy Trieste Science Prize)。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薛其坤

2016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清華大學副校長,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薛其坤,1963年生於山東蒙陰,1984年在山東大學獲學士學位,1994年在中科院物理所獲博士學位,2005年被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起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薛其坤是國際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其主要研究方向為掃描隧道顯微學、自旋電子學、拓撲量子態、高溫超導等。2011年至2016年任低維量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3年5月起任清華大學分管科研副校長。他是國際著名期刊Surface Science Reports、Physics Review B、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的編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的副主編。2014年獲得求是傑出科學家獎、何樑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016年獲得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2018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潘建偉

2017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潘建偉,1970年3月出生於浙江東陽,199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1999年獲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實驗物理博士學位。主要從事量子光學、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學基礎問題等方面的研究,是國際上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的先驅和開拓者之一,他在量子光學技術方面的創造性貢獻,使基於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通信成為現實可能。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者人。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許晨陽

2017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

許晨陽,1981年生於中國重慶;2008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導師為 János Kollár,從事代數幾何研究。2016年獲拉馬努金獎。2017年獲選龐加萊講座教席,並被選為2018年ICM大會45分鐘分組報告人。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許晨陽教授發展了極為可觀的理論和突破性技術,解決了一系列代數幾何學中很多不同領域的重要幾何問題, 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同時為代數幾何學在中國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馬大為

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美國化學會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副主編,Adv. Synth. Catal,Nat. Prod. Rep., Chem. Asia J., Tetrahedron/Tetrahedron Letters 等國際雜誌的顧問編委。

馬大為,1963年 生於中國河南,1984年 畢業於山東大學化學系,1989年 於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0-1994年 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化學系和Mayo Clinic神經化學和神經生物學研究部進行博士後研究。1994年 回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

馬大為主要從事複雜天然產物全合成及構效關係、有機合成方法學和其在合成生物活性分子中的應用等研究。已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30餘篇。1994年入選中科院首批“百人計劃”,1997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曾兩次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999,排名第三;2007,排名第一)。榮獲1998年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2005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年上海市自然科學牡丹獎,2009年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2016年N. C. Yang 講座獎,2018年美國化學會Arthur C. Cope 學者獎。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藝術家簡介

(以對應合作科學家為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楊千

出生於四川成都一個教師家庭,1982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1988年獲得佛羅里達大學藝術碩士學位,2002年從美國紐約回到北京工作和生活至今。

楊千是一位善於探索、勇於突破自己的實驗性藝術家,從他回國後的早期作品“水珠系列”到隨後的“動態繪畫”、“雙重繪畫”和“紙屑繪畫”無不反映出他不斷突破自己的創新精神。近年來,他把探索逐步轉向了多媒體和裝置方面的實驗。如他利用運動APP衛星定位的功能在大地上走出各種有意味的圖像等等。

曾參加國內外的重要大展包括:西班牙塞維利亞雙年展、韓國釜山雙年展、波蘭波茲南雙年展、上海雙年展、德國ZKM 當代美術館“潛流-亞洲當代藝術展” 以及威尼斯雙年展等國際大展,並多次在紐約、倫敦、布魯塞爾、成都當代藝術館、今日美術館、上海證大美術館和三亞當代藝術館舉辦個展。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王度

1956 年12 月生於武漢,1990 年起工作和居住在法國巴黎。曾任教巴黎八大藝術系和法國佈列斯特(brest)高等美術學院。

王度作品的呈現方式包括,裝置,雕塑,攝影,多媒體等。他宣稱的“我就是媒體,我就是現實,我就是圖像”,可視為他作品觀念的解讀。他認為“全面媒體化的‘第三現實’正在構成一個需要不斷重新定義的當代社會文化生態”。因而,他的作品是從不同的切點重新定義現實的一連串觀念,也是他宣稱的“我是大眾和現實的發言人”的“發言”。

王度的藝術傳播廣泛,有關其工作的評論,報道包括記錄片等,見諸多種國際傳媒(雜誌、報紙、電視、電臺,當代藝術家詞典,畫冊資料等)。個人畫冊摘要:“王度雜誌”WangDu magazine(2000)“王度”WANGDU(2004)“現實移植”transrealite(2007)“無可奉告”(2016)。

王度在德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美國、土耳其、瑞士、加拿大、中國等舉辦過近五十個個展,並參加過卡塞爾文獻展、蓬皮杜藝術中心收藏展、威尼斯雙年展、瓦倫西亞雙年展等國際展覽。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李暉

生於1977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現工作生活於北京。

李暉曾在北京尤倫斯藝術中心,荷蘭Philips光美術館,德國ZKM多媒體美術館, 德國甕納光藝術中心, 新加坡美術館,柏林 Ernst Schering基金會,臺北當代美術館,意大利,法國,智利,奧地利,瑞士,韓國,日本,印尼等多家美術館辦過個展或群展。也曾參加過2006年上海雙年展,2006釜山雙年展,2008 意大利威尼斯國際雕塑裝置展以及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等國際重要展覽。

作品被多個重要機構和重要收藏家收藏,如皮諾基金會,Burger collection, 龍美術館,餘德耀基金會,臺北寒舍艾美酒店等。並與德國大眾汽車,F1賽事,Adidas等重要品牌有過項目合作,同時也參與過德國多特蒙德劇院之芭蕾舞劇《浮士德2》的舞臺設計。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費俊

1970年生於中國湖北荊州,曾就讀於美國阿爾弗雷德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電子綜合藝術專業並獲得碩士學位。現任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藝術+科技專業方向教授,某集體首席創意總監,北京媒體藝術雙年展策展人。

費俊以藝術家、設計師和教育者的多重身份從事藝術與科技研究、教育與實踐,他的藝術實踐主要關注由虛擬和實體空間的共同構建的混合空間。他的藝術及設計作品曾在威尼斯雙年展等國際展覽和藝術節中展出,並榮獲了德國IF設計獎、紅點設計獎和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等榮譽。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陳文令

1969年生於中國福建泉州。現居中國北京,著名當代藝術家。

2015年獲澳大利亞政府授予的中澳藝術大使稱號, 2012年獲得第七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雕塑家前三甲, 2011年獲澳大利亞佩斯國際海岸雕塑展公共藝術大獎等。在北京、上海、香港、首爾、新加坡等地舉辦過個展,參加過“超設計”上海雙年展(2006)、“對話芝加哥”——中國當代雕塑藝術展(2009)、中國當代雕塑展 (2013)、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現的聲音”(2013)等展覽。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上海多倫美術館、韓國國立美術館、美國休斯敦美術館、丹麥國立美術館等重要美術館及機構收藏。

陳文令的藝術透露出一種強烈的新現實主義特徵,他善於運用雕塑的語言創造出生命與生活的氣息。他的作品則呈現出一種獨特的當代性特點:精神獨立、風格多變、天馬行空、氣場恢宏。他的藝術語言融合和提煉了民間、學院、神話、東方與西方,以及現實與虛幻的諸多藝術元素,並以魔幻的超現實主義手法創作出一個個觀念與視覺並重的圖像,從而深刻地揭示了消費主義時代中人性、物性和自然的種種異化和困擾。他最重要的作品有“紅色記憶”系列、“辛福生活”系列、“中國風景”系列、“英勇奮鬥”系列、“懸案”、“緊急出口”、和“共同體”等等。

關於未來科學大獎

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未來科學大獎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大中華區做出傑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獎項以定向邀約方式提名,並由優秀科學家組成科學委員會專業評審,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則,保持評獎的獨立性。

未來科學大獎目前設置“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三大獎項,單項獎金100萬美金。獎金來源於公共聲譽優良、社會貢獻突出且深度認同科學價值的行業領袖自願出資,由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有限公司負責獎金的捐贈和發放。每項獎項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2019年9月7日,“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新聞發佈會在北京望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召開,本次展覽由未來論壇和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聯合出品。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邀請了著名策展人顧振清策展,著名策展人黃篤擔任顧問,由盧煜明、薛其坤、潘建偉、許晨陽、馬大為(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五位未來科學大獎獲獎科學家與陳文令、費俊、李暉、王度、楊千(以姓氏拼音排序)五位著名當代藝術家,一對一分組進行聯袂創作,實現“科學家與藝術家的聯手,藝術家與科學家的互激”。本展覽將作為未來論壇和錫純公益的年度項目,持續舉辦。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擔任主持人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策展人顧振清發言



本次展覽策展人顧振清為大家介紹了此次展覽的緣起,並闡述了展覽主題“物演”的內涵,主要是探討萬物演化、萬物求存的物質內涵及其內在規定性對宇宙時空和人類文明的意義。科學家主要是對客觀世界、客觀真理的不斷假設和求證,而藝術家是否可以通過假設與再假設、定義與再定義的經驗方式繼續推進萬物演化、萬物求存之本原、本質的知識生產是此次展覽的意義所在。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藝術家王度發言


藝術家王度在發佈會上表示:科學是人類的智慧和力量,它的精深發展不斷地在改變著人類物質生態。高科技成果的實踐應用,開啟了當代社會人工進化的模式,是當代文明的基石。藝術是人類的思想和良知,以形而上的語式反思、質疑、批判、揶揄、表達個體與群體在不斷變化的生態中的生存體驗。科學和藝術,它們超越各種艱難險阻和客觀的侷限性,繼往開來,不斷地優化著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發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在發佈會上介紹到:“錫純公益基金會”依據已故現代國畫大師、美術教育家沈錫純先生遺願,致力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推廣美育教育,為社會培養藝術人才,提高社會審美素養。本次,“錫純公益基金會”與“未來論壇”希望通過這次全新的嘗試,為大家帶來科學與藝術的全新體驗。下一步,基金會還將積極探索科學與藝術的全新可能,為推動社會進步、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發佈會現場部分嘉賓合影

出席本次發佈會的嘉賓還有未來論壇理事會2019年輪值主席、高瓴資本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磊,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錫純公益發起人李紅,錫純公益祕書長黎正豪,本次展覽部分參展藝術家楊千、陳文令、李暉,未來科學公益大使、著名藝術家隋建國也出席了本次新聞發佈會。

據悉,本次展覽將於2019年11月17日未來科學大獎週期間預展開幕,未來將開展全球巡展。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聯合出品:未來論壇、錫純公益

承辦:藝琅國際

開幕時間:2019年11月17日 14:00

地點:中國大飯店一樓會議廳前廳

展覽主席:馮侖、武紅、李紅

策展人:顧振清

顧問:黃篤

藝術組合

(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

盧煜明 (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人)

×

楊千 (當代藝術家)

薛其坤 (2016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王度 (當代藝術家)

潘建偉 (2017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李暉 (當代藝術家)

許晨陽 (2017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

費俊 (當代藝術家)

馬大為 (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陳文令 (當代藝術家)

聯合出品

未來論壇

未來論壇是當前中國最具聲望的民間科學公益組織,由一群崇尚科學、熱心公益的科學家、企業家於2015年共同發起創立。自成立以來,未來論壇秉承“弘揚科學精神,助力科創興國”的宏偉使命,全面推動產學研資政融合和大眾科普事業發展,矢志作為科學麵向公眾的“傳播人”、科學界和產業界的 “對接人”、以民間資本激勵科學突破的“推動人”。迄今已凝聚了數百位全球傑出科學家、頂尖投資人和卓越產業領袖,是中國唯一的商學跨界的科學公益平臺。

錫純公益

北京市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是根據沈錫純先生遺願,由其親屬捐出沈錫純先生部分作品,並在社會各界支持下籌資成立的一個藝術教育類公益基金會,是在北京市民政局註冊登記的非公募基金會。

本基金會的宗旨是:資助藝術教育,培養藝術人才,促進藝術教育發展。

策展人簡介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顧振清

1964年生於上海。1987年畢業於中國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2003年至2006年任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總策展人及副館長,2004兼任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藝術總監,2005年兼任臺灣東海大學美術系客座助理教授。2006-2007年任上海朱屺瞻藝術館執行館長。2007-2008年兼任《視覺生產》雜誌主編、2008年受聘為第五屆臺新藝術獎決審評委、天津美術學院客座教授。2009-2011年任北京白盒子藝術館藝術總監。2009-2016年任北京荔空間藝術總監。2014-2016年任西安賈平凹文化藝術館學術館長。2017年至今任廈門MORE ART藝術館學術館長。2018年9月起至今任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客座副教授。現以獨立策展人身份工作、生活於中國北京。

21世紀以來,顧振清曾策展2001年廣東美術館“虛擬未來”展;2001年成都現代藝術館“首屆成都雙年展”;2002年蘇州美術館“海市蜃樓”展;2003年北京今日美術館“二手現實”當代藝術展;2004年挪威奧斯陸國立當代美術館“輕而易舉·上海拼圖2000-2004”展;2005年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上海酷:創意在生產”國際藝術展;2005年韓國首爾市立美術館“亞洲城市網絡”藝術展;2006年英國利物浦雙年展獨立項目“中國館”;2008年波蘭“調解”首屆波茲南國際雙年展;2009年臺北當代藝術館“各搞各的:岐觀當代”藝術展;2011年法國留尼汪雙年展;2012年上海滬申畫廊“心動上海”一汽大眾-奧迪藝術大展;2013年法國留尼汪雙年展;2015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中國企業聯合館、米蘭藝術與科學博物館 “原鄉”中國當代藝術展;2016年烏蘭巴托蒙古國家美術館“2016烏蘭巴托華語短片電影節”;2016年聖彼得堡俄羅斯民族博物館 “走出牡丹亭:中國女性當代藝術展”;2017-2018年上海中華藝術宮“天的那邊:當今時代的蒙古藝術”展;2018土耳其伊斯坦布爾ZFotoFest國際攝影節;“2018烏蘭巴托國際藝術節”。

科學家簡介

(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盧煜明

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人

分子生物學臨床應用專家,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及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盧煜明教授生於香港,於英國劍橋大學取得文學士學位,再於牛津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及哲學博士學位。在1997年,盧教授成為世界上第一位科學家發現母體血漿內有胎兒的脫氧核糖核酸 (DNA),從而開闢了一個新研究領域並致力於有關方面的研究。盧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已率先研發出無創性唐氏綜合症產前診斷服務,透過先進的DNA測序技術,直接從母親的血液樣本中,包括胎兒基因組、甲基化及轉錄組排序進行分析以檢測唐氏綜合症。

盧煜明並把這技術推進其他領域,其中以癌症檢測特別有重要的發展。為彰表其科學研究成就,盧煜明教授先後獲授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榮銜、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榮銜、世界科學院院士、及港科院創院院士。盧教授亦曾獲頒其他各項獎項,包括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2014年度費薩爾國王(King Faisal)國際醫學獎,及2012年度的裡雅斯特獎(Ernesto Illy Trieste Science Prize)。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薛其坤

2016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清華大學副校長,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薛其坤,1963年生於山東蒙陰,1984年在山東大學獲學士學位,1994年在中科院物理所獲博士學位,2005年被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起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薛其坤是國際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其主要研究方向為掃描隧道顯微學、自旋電子學、拓撲量子態、高溫超導等。2011年至2016年任低維量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3年5月起任清華大學分管科研副校長。他是國際著名期刊Surface Science Reports、Physics Review B、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的編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的副主編。2014年獲得求是傑出科學家獎、何樑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016年獲得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2018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潘建偉

2017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潘建偉,1970年3月出生於浙江東陽,199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1999年獲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實驗物理博士學位。主要從事量子光學、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學基礎問題等方面的研究,是國際上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的先驅和開拓者之一,他在量子光學技術方面的創造性貢獻,使基於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通信成為現實可能。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者人。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許晨陽

2017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

許晨陽,1981年生於中國重慶;2008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導師為 János Kollár,從事代數幾何研究。2016年獲拉馬努金獎。2017年獲選龐加萊講座教席,並被選為2018年ICM大會45分鐘分組報告人。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許晨陽教授發展了極為可觀的理論和突破性技術,解決了一系列代數幾何學中很多不同領域的重要幾何問題, 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同時為代數幾何學在中國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馬大為

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美國化學會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副主編,Adv. Synth. Catal,Nat. Prod. Rep., Chem. Asia J., Tetrahedron/Tetrahedron Letters 等國際雜誌的顧問編委。

馬大為,1963年 生於中國河南,1984年 畢業於山東大學化學系,1989年 於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0-1994年 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化學系和Mayo Clinic神經化學和神經生物學研究部進行博士後研究。1994年 回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

馬大為主要從事複雜天然產物全合成及構效關係、有機合成方法學和其在合成生物活性分子中的應用等研究。已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30餘篇。1994年入選中科院首批“百人計劃”,1997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曾兩次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999,排名第三;2007,排名第一)。榮獲1998年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2005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年上海市自然科學牡丹獎,2009年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2016年N. C. Yang 講座獎,2018年美國化學會Arthur C. Cope 學者獎。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藝術家簡介

(以對應合作科學家為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楊千

出生於四川成都一個教師家庭,1982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1988年獲得佛羅里達大學藝術碩士學位,2002年從美國紐約回到北京工作和生活至今。

楊千是一位善於探索、勇於突破自己的實驗性藝術家,從他回國後的早期作品“水珠系列”到隨後的“動態繪畫”、“雙重繪畫”和“紙屑繪畫”無不反映出他不斷突破自己的創新精神。近年來,他把探索逐步轉向了多媒體和裝置方面的實驗。如他利用運動APP衛星定位的功能在大地上走出各種有意味的圖像等等。

曾參加國內外的重要大展包括:西班牙塞維利亞雙年展、韓國釜山雙年展、波蘭波茲南雙年展、上海雙年展、德國ZKM 當代美術館“潛流-亞洲當代藝術展” 以及威尼斯雙年展等國際大展,並多次在紐約、倫敦、布魯塞爾、成都當代藝術館、今日美術館、上海證大美術館和三亞當代藝術館舉辦個展。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王度

1956 年12 月生於武漢,1990 年起工作和居住在法國巴黎。曾任教巴黎八大藝術系和法國佈列斯特(brest)高等美術學院。

王度作品的呈現方式包括,裝置,雕塑,攝影,多媒體等。他宣稱的“我就是媒體,我就是現實,我就是圖像”,可視為他作品觀念的解讀。他認為“全面媒體化的‘第三現實’正在構成一個需要不斷重新定義的當代社會文化生態”。因而,他的作品是從不同的切點重新定義現實的一連串觀念,也是他宣稱的“我是大眾和現實的發言人”的“發言”。

王度的藝術傳播廣泛,有關其工作的評論,報道包括記錄片等,見諸多種國際傳媒(雜誌、報紙、電視、電臺,當代藝術家詞典,畫冊資料等)。個人畫冊摘要:“王度雜誌”WangDu magazine(2000)“王度”WANGDU(2004)“現實移植”transrealite(2007)“無可奉告”(2016)。

王度在德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美國、土耳其、瑞士、加拿大、中國等舉辦過近五十個個展,並參加過卡塞爾文獻展、蓬皮杜藝術中心收藏展、威尼斯雙年展、瓦倫西亞雙年展等國際展覽。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李暉

生於1977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現工作生活於北京。

李暉曾在北京尤倫斯藝術中心,荷蘭Philips光美術館,德國ZKM多媒體美術館, 德國甕納光藝術中心, 新加坡美術館,柏林 Ernst Schering基金會,臺北當代美術館,意大利,法國,智利,奧地利,瑞士,韓國,日本,印尼等多家美術館辦過個展或群展。也曾參加過2006年上海雙年展,2006釜山雙年展,2008 意大利威尼斯國際雕塑裝置展以及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等國際重要展覽。

作品被多個重要機構和重要收藏家收藏,如皮諾基金會,Burger collection, 龍美術館,餘德耀基金會,臺北寒舍艾美酒店等。並與德國大眾汽車,F1賽事,Adidas等重要品牌有過項目合作,同時也參與過德國多特蒙德劇院之芭蕾舞劇《浮士德2》的舞臺設計。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費俊

1970年生於中國湖北荊州,曾就讀於美國阿爾弗雷德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電子綜合藝術專業並獲得碩士學位。現任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藝術+科技專業方向教授,某集體首席創意總監,北京媒體藝術雙年展策展人。

費俊以藝術家、設計師和教育者的多重身份從事藝術與科技研究、教育與實踐,他的藝術實踐主要關注由虛擬和實體空間的共同構建的混合空間。他的藝術及設計作品曾在威尼斯雙年展等國際展覽和藝術節中展出,並榮獲了德國IF設計獎、紅點設計獎和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等榮譽。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陳文令

1969年生於中國福建泉州。現居中國北京,著名當代藝術家。

2015年獲澳大利亞政府授予的中澳藝術大使稱號, 2012年獲得第七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雕塑家前三甲, 2011年獲澳大利亞佩斯國際海岸雕塑展公共藝術大獎等。在北京、上海、香港、首爾、新加坡等地舉辦過個展,參加過“超設計”上海雙年展(2006)、“對話芝加哥”——中國當代雕塑藝術展(2009)、中國當代雕塑展 (2013)、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現的聲音”(2013)等展覽。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上海多倫美術館、韓國國立美術館、美國休斯敦美術館、丹麥國立美術館等重要美術館及機構收藏。

陳文令的藝術透露出一種強烈的新現實主義特徵,他善於運用雕塑的語言創造出生命與生活的氣息。他的作品則呈現出一種獨特的當代性特點:精神獨立、風格多變、天馬行空、氣場恢宏。他的藝術語言融合和提煉了民間、學院、神話、東方與西方,以及現實與虛幻的諸多藝術元素,並以魔幻的超現實主義手法創作出一個個觀念與視覺並重的圖像,從而深刻地揭示了消費主義時代中人性、物性和自然的種種異化和困擾。他最重要的作品有“紅色記憶”系列、“辛福生活”系列、“中國風景”系列、“英勇奮鬥”系列、“懸案”、“緊急出口”、和“共同體”等等。

關於未來科學大獎

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未來科學大獎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大中華區做出傑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獎項以定向邀約方式提名,並由優秀科學家組成科學委員會專業評審,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則,保持評獎的獨立性。

未來科學大獎目前設置“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三大獎項,單項獎金100萬美金。獎金來源於公共聲譽優良、社會貢獻突出且深度認同科學價值的行業領袖自願出資,由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有限公司負責獎金的捐贈和發放。每項獎項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2019年9月7日,“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新聞發佈會在北京望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召開,本次展覽由未來論壇和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聯合出品。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邀請了著名策展人顧振清策展,著名策展人黃篤擔任顧問,由盧煜明、薛其坤、潘建偉、許晨陽、馬大為(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五位未來科學大獎獲獎科學家與陳文令、費俊、李暉、王度、楊千(以姓氏拼音排序)五位著名當代藝術家,一對一分組進行聯袂創作,實現“科學家與藝術家的聯手,藝術家與科學家的互激”。本展覽將作為未來論壇和錫純公益的年度項目,持續舉辦。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擔任主持人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策展人顧振清發言



本次展覽策展人顧振清為大家介紹了此次展覽的緣起,並闡述了展覽主題“物演”的內涵,主要是探討萬物演化、萬物求存的物質內涵及其內在規定性對宇宙時空和人類文明的意義。科學家主要是對客觀世界、客觀真理的不斷假設和求證,而藝術家是否可以通過假設與再假設、定義與再定義的經驗方式繼續推進萬物演化、萬物求存之本原、本質的知識生產是此次展覽的意義所在。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藝術家王度發言


藝術家王度在發佈會上表示:科學是人類的智慧和力量,它的精深發展不斷地在改變著人類物質生態。高科技成果的實踐應用,開啟了當代社會人工進化的模式,是當代文明的基石。藝術是人類的思想和良知,以形而上的語式反思、質疑、批判、揶揄、表達個體與群體在不斷變化的生態中的生存體驗。科學和藝術,它們超越各種艱難險阻和客觀的侷限性,繼往開來,不斷地優化著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發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在發佈會上介紹到:“錫純公益基金會”依據已故現代國畫大師、美術教育家沈錫純先生遺願,致力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推廣美育教育,為社會培養藝術人才,提高社會審美素養。本次,“錫純公益基金會”與“未來論壇”希望通過這次全新的嘗試,為大家帶來科學與藝術的全新體驗。下一步,基金會還將積極探索科學與藝術的全新可能,為推動社會進步、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發佈會現場部分嘉賓合影

出席本次發佈會的嘉賓還有未來論壇理事會2019年輪值主席、高瓴資本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磊,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錫純公益發起人李紅,錫純公益祕書長黎正豪,本次展覽部分參展藝術家楊千、陳文令、李暉,未來科學公益大使、著名藝術家隋建國也出席了本次新聞發佈會。

據悉,本次展覽將於2019年11月17日未來科學大獎週期間預展開幕,未來將開展全球巡展。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聯合出品:未來論壇、錫純公益

承辦:藝琅國際

開幕時間:2019年11月17日 14:00

地點:中國大飯店一樓會議廳前廳

展覽主席:馮侖、武紅、李紅

策展人:顧振清

顧問:黃篤

藝術組合

(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

盧煜明 (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人)

×

楊千 (當代藝術家)

薛其坤 (2016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王度 (當代藝術家)

潘建偉 (2017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李暉 (當代藝術家)

許晨陽 (2017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

費俊 (當代藝術家)

馬大為 (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陳文令 (當代藝術家)

聯合出品

未來論壇

未來論壇是當前中國最具聲望的民間科學公益組織,由一群崇尚科學、熱心公益的科學家、企業家於2015年共同發起創立。自成立以來,未來論壇秉承“弘揚科學精神,助力科創興國”的宏偉使命,全面推動產學研資政融合和大眾科普事業發展,矢志作為科學麵向公眾的“傳播人”、科學界和產業界的 “對接人”、以民間資本激勵科學突破的“推動人”。迄今已凝聚了數百位全球傑出科學家、頂尖投資人和卓越產業領袖,是中國唯一的商學跨界的科學公益平臺。

錫純公益

北京市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是根據沈錫純先生遺願,由其親屬捐出沈錫純先生部分作品,並在社會各界支持下籌資成立的一個藝術教育類公益基金會,是在北京市民政局註冊登記的非公募基金會。

本基金會的宗旨是:資助藝術教育,培養藝術人才,促進藝術教育發展。

策展人簡介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顧振清

1964年生於上海。1987年畢業於中國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2003年至2006年任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總策展人及副館長,2004兼任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藝術總監,2005年兼任臺灣東海大學美術系客座助理教授。2006-2007年任上海朱屺瞻藝術館執行館長。2007-2008年兼任《視覺生產》雜誌主編、2008年受聘為第五屆臺新藝術獎決審評委、天津美術學院客座教授。2009-2011年任北京白盒子藝術館藝術總監。2009-2016年任北京荔空間藝術總監。2014-2016年任西安賈平凹文化藝術館學術館長。2017年至今任廈門MORE ART藝術館學術館長。2018年9月起至今任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客座副教授。現以獨立策展人身份工作、生活於中國北京。

21世紀以來,顧振清曾策展2001年廣東美術館“虛擬未來”展;2001年成都現代藝術館“首屆成都雙年展”;2002年蘇州美術館“海市蜃樓”展;2003年北京今日美術館“二手現實”當代藝術展;2004年挪威奧斯陸國立當代美術館“輕而易舉·上海拼圖2000-2004”展;2005年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上海酷:創意在生產”國際藝術展;2005年韓國首爾市立美術館“亞洲城市網絡”藝術展;2006年英國利物浦雙年展獨立項目“中國館”;2008年波蘭“調解”首屆波茲南國際雙年展;2009年臺北當代藝術館“各搞各的:岐觀當代”藝術展;2011年法國留尼汪雙年展;2012年上海滬申畫廊“心動上海”一汽大眾-奧迪藝術大展;2013年法國留尼汪雙年展;2015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中國企業聯合館、米蘭藝術與科學博物館 “原鄉”中國當代藝術展;2016年烏蘭巴托蒙古國家美術館“2016烏蘭巴托華語短片電影節”;2016年聖彼得堡俄羅斯民族博物館 “走出牡丹亭:中國女性當代藝術展”;2017-2018年上海中華藝術宮“天的那邊:當今時代的蒙古藝術”展;2018土耳其伊斯坦布爾ZFotoFest國際攝影節;“2018烏蘭巴托國際藝術節”。

科學家簡介

(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盧煜明

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人

分子生物學臨床應用專家,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及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盧煜明教授生於香港,於英國劍橋大學取得文學士學位,再於牛津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及哲學博士學位。在1997年,盧教授成為世界上第一位科學家發現母體血漿內有胎兒的脫氧核糖核酸 (DNA),從而開闢了一個新研究領域並致力於有關方面的研究。盧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已率先研發出無創性唐氏綜合症產前診斷服務,透過先進的DNA測序技術,直接從母親的血液樣本中,包括胎兒基因組、甲基化及轉錄組排序進行分析以檢測唐氏綜合症。

盧煜明並把這技術推進其他領域,其中以癌症檢測特別有重要的發展。為彰表其科學研究成就,盧煜明教授先後獲授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榮銜、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榮銜、世界科學院院士、及港科院創院院士。盧教授亦曾獲頒其他各項獎項,包括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2014年度費薩爾國王(King Faisal)國際醫學獎,及2012年度的裡雅斯特獎(Ernesto Illy Trieste Science Prize)。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薛其坤

2016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清華大學副校長,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薛其坤,1963年生於山東蒙陰,1984年在山東大學獲學士學位,1994年在中科院物理所獲博士學位,2005年被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起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薛其坤是國際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其主要研究方向為掃描隧道顯微學、自旋電子學、拓撲量子態、高溫超導等。2011年至2016年任低維量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3年5月起任清華大學分管科研副校長。他是國際著名期刊Surface Science Reports、Physics Review B、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的編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的副主編。2014年獲得求是傑出科學家獎、何樑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016年獲得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2018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潘建偉

2017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潘建偉,1970年3月出生於浙江東陽,199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1999年獲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實驗物理博士學位。主要從事量子光學、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學基礎問題等方面的研究,是國際上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的先驅和開拓者之一,他在量子光學技術方面的創造性貢獻,使基於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通信成為現實可能。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者人。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許晨陽

2017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

許晨陽,1981年生於中國重慶;2008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導師為 János Kollár,從事代數幾何研究。2016年獲拉馬努金獎。2017年獲選龐加萊講座教席,並被選為2018年ICM大會45分鐘分組報告人。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許晨陽教授發展了極為可觀的理論和突破性技術,解決了一系列代數幾何學中很多不同領域的重要幾何問題, 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同時為代數幾何學在中國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馬大為

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美國化學會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副主編,Adv. Synth. Catal,Nat. Prod. Rep., Chem. Asia J., Tetrahedron/Tetrahedron Letters 等國際雜誌的顧問編委。

馬大為,1963年 生於中國河南,1984年 畢業於山東大學化學系,1989年 於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0-1994年 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化學系和Mayo Clinic神經化學和神經生物學研究部進行博士後研究。1994年 回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

馬大為主要從事複雜天然產物全合成及構效關係、有機合成方法學和其在合成生物活性分子中的應用等研究。已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30餘篇。1994年入選中科院首批“百人計劃”,1997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曾兩次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999,排名第三;2007,排名第一)。榮獲1998年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2005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年上海市自然科學牡丹獎,2009年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2016年N. C. Yang 講座獎,2018年美國化學會Arthur C. Cope 學者獎。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藝術家簡介

(以對應合作科學家為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楊千

出生於四川成都一個教師家庭,1982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1988年獲得佛羅里達大學藝術碩士學位,2002年從美國紐約回到北京工作和生活至今。

楊千是一位善於探索、勇於突破自己的實驗性藝術家,從他回國後的早期作品“水珠系列”到隨後的“動態繪畫”、“雙重繪畫”和“紙屑繪畫”無不反映出他不斷突破自己的創新精神。近年來,他把探索逐步轉向了多媒體和裝置方面的實驗。如他利用運動APP衛星定位的功能在大地上走出各種有意味的圖像等等。

曾參加國內外的重要大展包括:西班牙塞維利亞雙年展、韓國釜山雙年展、波蘭波茲南雙年展、上海雙年展、德國ZKM 當代美術館“潛流-亞洲當代藝術展” 以及威尼斯雙年展等國際大展,並多次在紐約、倫敦、布魯塞爾、成都當代藝術館、今日美術館、上海證大美術館和三亞當代藝術館舉辦個展。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王度

1956 年12 月生於武漢,1990 年起工作和居住在法國巴黎。曾任教巴黎八大藝術系和法國佈列斯特(brest)高等美術學院。

王度作品的呈現方式包括,裝置,雕塑,攝影,多媒體等。他宣稱的“我就是媒體,我就是現實,我就是圖像”,可視為他作品觀念的解讀。他認為“全面媒體化的‘第三現實’正在構成一個需要不斷重新定義的當代社會文化生態”。因而,他的作品是從不同的切點重新定義現實的一連串觀念,也是他宣稱的“我是大眾和現實的發言人”的“發言”。

王度的藝術傳播廣泛,有關其工作的評論,報道包括記錄片等,見諸多種國際傳媒(雜誌、報紙、電視、電臺,當代藝術家詞典,畫冊資料等)。個人畫冊摘要:“王度雜誌”WangDu magazine(2000)“王度”WANGDU(2004)“現實移植”transrealite(2007)“無可奉告”(2016)。

王度在德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美國、土耳其、瑞士、加拿大、中國等舉辦過近五十個個展,並參加過卡塞爾文獻展、蓬皮杜藝術中心收藏展、威尼斯雙年展、瓦倫西亞雙年展等國際展覽。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李暉

生於1977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現工作生活於北京。

李暉曾在北京尤倫斯藝術中心,荷蘭Philips光美術館,德國ZKM多媒體美術館, 德國甕納光藝術中心, 新加坡美術館,柏林 Ernst Schering基金會,臺北當代美術館,意大利,法國,智利,奧地利,瑞士,韓國,日本,印尼等多家美術館辦過個展或群展。也曾參加過2006年上海雙年展,2006釜山雙年展,2008 意大利威尼斯國際雕塑裝置展以及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等國際重要展覽。

作品被多個重要機構和重要收藏家收藏,如皮諾基金會,Burger collection, 龍美術館,餘德耀基金會,臺北寒舍艾美酒店等。並與德國大眾汽車,F1賽事,Adidas等重要品牌有過項目合作,同時也參與過德國多特蒙德劇院之芭蕾舞劇《浮士德2》的舞臺設計。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費俊

1970年生於中國湖北荊州,曾就讀於美國阿爾弗雷德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電子綜合藝術專業並獲得碩士學位。現任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藝術+科技專業方向教授,某集體首席創意總監,北京媒體藝術雙年展策展人。

費俊以藝術家、設計師和教育者的多重身份從事藝術與科技研究、教育與實踐,他的藝術實踐主要關注由虛擬和實體空間的共同構建的混合空間。他的藝術及設計作品曾在威尼斯雙年展等國際展覽和藝術節中展出,並榮獲了德國IF設計獎、紅點設計獎和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等榮譽。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陳文令

1969年生於中國福建泉州。現居中國北京,著名當代藝術家。

2015年獲澳大利亞政府授予的中澳藝術大使稱號, 2012年獲得第七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雕塑家前三甲, 2011年獲澳大利亞佩斯國際海岸雕塑展公共藝術大獎等。在北京、上海、香港、首爾、新加坡等地舉辦過個展,參加過“超設計”上海雙年展(2006)、“對話芝加哥”——中國當代雕塑藝術展(2009)、中國當代雕塑展 (2013)、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現的聲音”(2013)等展覽。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上海多倫美術館、韓國國立美術館、美國休斯敦美術館、丹麥國立美術館等重要美術館及機構收藏。

陳文令的藝術透露出一種強烈的新現實主義特徵,他善於運用雕塑的語言創造出生命與生活的氣息。他的作品則呈現出一種獨特的當代性特點:精神獨立、風格多變、天馬行空、氣場恢宏。他的藝術語言融合和提煉了民間、學院、神話、東方與西方,以及現實與虛幻的諸多藝術元素,並以魔幻的超現實主義手法創作出一個個觀念與視覺並重的圖像,從而深刻地揭示了消費主義時代中人性、物性和自然的種種異化和困擾。他最重要的作品有“紅色記憶”系列、“辛福生活”系列、“中國風景”系列、“英勇奮鬥”系列、“懸案”、“緊急出口”、和“共同體”等等。

關於未來科學大獎

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未來科學大獎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大中華區做出傑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獎項以定向邀約方式提名,並由優秀科學家組成科學委員會專業評審,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則,保持評獎的獨立性。

未來科學大獎目前設置“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三大獎項,單項獎金100萬美金。獎金來源於公共聲譽優良、社會貢獻突出且深度認同科學價值的行業領袖自願出資,由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有限公司負責獎金的捐贈和發放。每項獎項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未來科學大獎對獲獎者的國籍不做限制,只要求其工作產生巨大國際影響;具有原創性,長期重要性或經過了時間考驗;並主要在大中華地區完成(包含中國大陸地區、香港、澳門、臺灣)。

推動科學、成就未來。未來科學大獎希望獎勵對社會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啟蒙科學精神,喚起科學熱情,影響社會風尚,吸引更多青年投身於科學,實現中國的“科學夢”。

"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2019年9月7日,“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新聞發佈會在北京望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召開,本次展覽由未來論壇和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聯合出品。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邀請了著名策展人顧振清策展,著名策展人黃篤擔任顧問,由盧煜明、薛其坤、潘建偉、許晨陽、馬大為(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五位未來科學大獎獲獎科學家與陳文令、費俊、李暉、王度、楊千(以姓氏拼音排序)五位著名當代藝術家,一對一分組進行聯袂創作,實現“科學家與藝術家的聯手,藝術家與科學家的互激”。本展覽將作為未來論壇和錫純公益的年度項目,持續舉辦。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擔任主持人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策展人顧振清發言



本次展覽策展人顧振清為大家介紹了此次展覽的緣起,並闡述了展覽主題“物演”的內涵,主要是探討萬物演化、萬物求存的物質內涵及其內在規定性對宇宙時空和人類文明的意義。科學家主要是對客觀世界、客觀真理的不斷假設和求證,而藝術家是否可以通過假設與再假設、定義與再定義的經驗方式繼續推進萬物演化、萬物求存之本原、本質的知識生產是此次展覽的意義所在。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藝術家王度發言


藝術家王度在發佈會上表示:科學是人類的智慧和力量,它的精深發展不斷地在改變著人類物質生態。高科技成果的實踐應用,開啟了當代社會人工進化的模式,是當代文明的基石。藝術是人類的思想和良知,以形而上的語式反思、質疑、批判、揶揄、表達個體與群體在不斷變化的生態中的生存體驗。科學和藝術,它們超越各種艱難險阻和客觀的侷限性,繼往開來,不斷地優化著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發言

錫純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趙小貽在發佈會上介紹到:“錫純公益基金會”依據已故現代國畫大師、美術教育家沈錫純先生遺願,致力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推廣美育教育,為社會培養藝術人才,提高社會審美素養。本次,“錫純公益基金會”與“未來論壇”希望通過這次全新的嘗試,為大家帶來科學與藝術的全新體驗。下一步,基金會還將積極探索科學與藝術的全新可能,為推動社會進步、創新發展貢獻力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發佈會現場部分嘉賓合影

出席本次發佈會的嘉賓還有未來論壇理事會2019年輪值主席、高瓴資本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磊,未來論壇發起人兼祕書長武紅,錫純公益發起人李紅,錫純公益祕書長黎正豪,本次展覽部分參展藝術家楊千、陳文令、李暉,未來科學公益大使、著名藝術家隋建國也出席了本次新聞發佈會。

據悉,本次展覽將於2019年11月17日未來科學大獎週期間預展開幕,未來將開展全球巡展。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聯合出品:未來論壇、錫純公益

承辦:藝琅國際

開幕時間:2019年11月17日 14:00

地點:中國大飯店一樓會議廳前廳

展覽主席:馮侖、武紅、李紅

策展人:顧振清

顧問:黃篤

藝術組合

(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

盧煜明 (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人)

×

楊千 (當代藝術家)

薛其坤 (2016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王度 (當代藝術家)

潘建偉 (2017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李暉 (當代藝術家)

許晨陽 (2017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

費俊 (當代藝術家)

馬大為 (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

陳文令 (當代藝術家)

聯合出品

未來論壇

未來論壇是當前中國最具聲望的民間科學公益組織,由一群崇尚科學、熱心公益的科學家、企業家於2015年共同發起創立。自成立以來,未來論壇秉承“弘揚科學精神,助力科創興國”的宏偉使命,全面推動產學研資政融合和大眾科普事業發展,矢志作為科學麵向公眾的“傳播人”、科學界和產業界的 “對接人”、以民間資本激勵科學突破的“推動人”。迄今已凝聚了數百位全球傑出科學家、頂尖投資人和卓越產業領袖,是中國唯一的商學跨界的科學公益平臺。

錫純公益

北京市錫純藝術教育公益基金會是根據沈錫純先生遺願,由其親屬捐出沈錫純先生部分作品,並在社會各界支持下籌資成立的一個藝術教育類公益基金會,是在北京市民政局註冊登記的非公募基金會。

本基金會的宗旨是:資助藝術教育,培養藝術人才,促進藝術教育發展。

策展人簡介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顧振清

1964年生於上海。1987年畢業於中國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2003年至2006年任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總策展人及副館長,2004兼任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藝術總監,2005年兼任臺灣東海大學美術系客座助理教授。2006-2007年任上海朱屺瞻藝術館執行館長。2007-2008年兼任《視覺生產》雜誌主編、2008年受聘為第五屆臺新藝術獎決審評委、天津美術學院客座教授。2009-2011年任北京白盒子藝術館藝術總監。2009-2016年任北京荔空間藝術總監。2014-2016年任西安賈平凹文化藝術館學術館長。2017年至今任廈門MORE ART藝術館學術館長。2018年9月起至今任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客座副教授。現以獨立策展人身份工作、生活於中國北京。

21世紀以來,顧振清曾策展2001年廣東美術館“虛擬未來”展;2001年成都現代藝術館“首屆成都雙年展”;2002年蘇州美術館“海市蜃樓”展;2003年北京今日美術館“二手現實”當代藝術展;2004年挪威奧斯陸國立當代美術館“輕而易舉·上海拼圖2000-2004”展;2005年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上海酷:創意在生產”國際藝術展;2005年韓國首爾市立美術館“亞洲城市網絡”藝術展;2006年英國利物浦雙年展獨立項目“中國館”;2008年波蘭“調解”首屆波茲南國際雙年展;2009年臺北當代藝術館“各搞各的:岐觀當代”藝術展;2011年法國留尼汪雙年展;2012年上海滬申畫廊“心動上海”一汽大眾-奧迪藝術大展;2013年法國留尼汪雙年展;2015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中國企業聯合館、米蘭藝術與科學博物館 “原鄉”中國當代藝術展;2016年烏蘭巴托蒙古國家美術館“2016烏蘭巴托華語短片電影節”;2016年聖彼得堡俄羅斯民族博物館 “走出牡丹亭:中國女性當代藝術展”;2017-2018年上海中華藝術宮“天的那邊:當今時代的蒙古藝術”展;2018土耳其伊斯坦布爾ZFotoFest國際攝影節;“2018烏蘭巴托國際藝術節”。

科學家簡介

(以科學家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的時間前後為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盧煜明

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人

分子生物學臨床應用專家,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及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盧煜明教授生於香港,於英國劍橋大學取得文學士學位,再於牛津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及哲學博士學位。在1997年,盧教授成為世界上第一位科學家發現母體血漿內有胎兒的脫氧核糖核酸 (DNA),從而開闢了一個新研究領域並致力於有關方面的研究。盧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已率先研發出無創性唐氏綜合症產前診斷服務,透過先進的DNA測序技術,直接從母親的血液樣本中,包括胎兒基因組、甲基化及轉錄組排序進行分析以檢測唐氏綜合症。

盧煜明並把這技術推進其他領域,其中以癌症檢測特別有重要的發展。為彰表其科學研究成就,盧煜明教授先後獲授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榮銜、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榮銜、世界科學院院士、及港科院創院院士。盧教授亦曾獲頒其他各項獎項,包括2016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2014年度費薩爾國王(King Faisal)國際醫學獎,及2012年度的裡雅斯特獎(Ernesto Illy Trieste Science Prize)。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薛其坤

2016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清華大學副校長,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薛其坤,1963年生於山東蒙陰,1984年在山東大學獲學士學位,1994年在中科院物理所獲博士學位,2005年被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起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薛其坤是國際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其主要研究方向為掃描隧道顯微學、自旋電子學、拓撲量子態、高溫超導等。2011年至2016年任低維量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3年5月起任清華大學分管科研副校長。他是國際著名期刊Surface Science Reports、Physics Review B、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的編委,National Science Review的副主編。2014年獲得求是傑出科學家獎、何樑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016年獲得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2018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潘建偉

2017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潘建偉,1970年3月出生於浙江東陽,199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1999年獲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實驗物理博士學位。主要從事量子光學、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學基礎問題等方面的研究,是國際上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的先驅和開拓者之一,他在量子光學技術方面的創造性貢獻,使基於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通信成為現實可能。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者人。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許晨陽

2017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

許晨陽,1981年生於中國重慶;2008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導師為 János Kollár,從事代數幾何研究。2016年獲拉馬努金獎。2017年獲選龐加萊講座教席,並被選為2018年ICM大會45分鐘分組報告人。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人。

許晨陽教授發展了極為可觀的理論和突破性技術,解決了一系列代數幾何學中很多不同領域的重要幾何問題, 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同時為代數幾何學在中國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馬大為

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美國化學會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副主編,Adv. Synth. Catal,Nat. Prod. Rep., Chem. Asia J., Tetrahedron/Tetrahedron Letters 等國際雜誌的顧問編委。

馬大為,1963年 生於中國河南,1984年 畢業於山東大學化學系,1989年 於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0-1994年 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化學系和Mayo Clinic神經化學和神經生物學研究部進行博士後研究。1994年 回到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

馬大為主要從事複雜天然產物全合成及構效關係、有機合成方法學和其在合成生物活性分子中的應用等研究。已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30餘篇。1994年入選中科院首批“百人計劃”,1997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曾兩次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999,排名第三;2007,排名第一)。榮獲1998年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2005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年上海市自然科學牡丹獎,2009年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2016年N. C. Yang 講座獎,2018年美國化學會Arthur C. Cope 學者獎。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

藝術家簡介

(以對應合作科學家為序)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楊千

出生於四川成都一個教師家庭,1982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1988年獲得佛羅里達大學藝術碩士學位,2002年從美國紐約回到北京工作和生活至今。

楊千是一位善於探索、勇於突破自己的實驗性藝術家,從他回國後的早期作品“水珠系列”到隨後的“動態繪畫”、“雙重繪畫”和“紙屑繪畫”無不反映出他不斷突破自己的創新精神。近年來,他把探索逐步轉向了多媒體和裝置方面的實驗。如他利用運動APP衛星定位的功能在大地上走出各種有意味的圖像等等。

曾參加國內外的重要大展包括:西班牙塞維利亞雙年展、韓國釜山雙年展、波蘭波茲南雙年展、上海雙年展、德國ZKM 當代美術館“潛流-亞洲當代藝術展” 以及威尼斯雙年展等國際大展,並多次在紐約、倫敦、布魯塞爾、成都當代藝術館、今日美術館、上海證大美術館和三亞當代藝術館舉辦個展。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王度

1956 年12 月生於武漢,1990 年起工作和居住在法國巴黎。曾任教巴黎八大藝術系和法國佈列斯特(brest)高等美術學院。

王度作品的呈現方式包括,裝置,雕塑,攝影,多媒體等。他宣稱的“我就是媒體,我就是現實,我就是圖像”,可視為他作品觀念的解讀。他認為“全面媒體化的‘第三現實’正在構成一個需要不斷重新定義的當代社會文化生態”。因而,他的作品是從不同的切點重新定義現實的一連串觀念,也是他宣稱的“我是大眾和現實的發言人”的“發言”。

王度的藝術傳播廣泛,有關其工作的評論,報道包括記錄片等,見諸多種國際傳媒(雜誌、報紙、電視、電臺,當代藝術家詞典,畫冊資料等)。個人畫冊摘要:“王度雜誌”WangDu magazine(2000)“王度”WANGDU(2004)“現實移植”transrealite(2007)“無可奉告”(2016)。

王度在德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美國、土耳其、瑞士、加拿大、中國等舉辦過近五十個個展,並參加過卡塞爾文獻展、蓬皮杜藝術中心收藏展、威尼斯雙年展、瓦倫西亞雙年展等國際展覽。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李暉

生於1977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現工作生活於北京。

李暉曾在北京尤倫斯藝術中心,荷蘭Philips光美術館,德國ZKM多媒體美術館, 德國甕納光藝術中心, 新加坡美術館,柏林 Ernst Schering基金會,臺北當代美術館,意大利,法國,智利,奧地利,瑞士,韓國,日本,印尼等多家美術館辦過個展或群展。也曾參加過2006年上海雙年展,2006釜山雙年展,2008 意大利威尼斯國際雕塑裝置展以及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等國際重要展覽。

作品被多個重要機構和重要收藏家收藏,如皮諾基金會,Burger collection, 龍美術館,餘德耀基金會,臺北寒舍艾美酒店等。並與德國大眾汽車,F1賽事,Adidas等重要品牌有過項目合作,同時也參與過德國多特蒙德劇院之芭蕾舞劇《浮士德2》的舞臺設計。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費俊

1970年生於中國湖北荊州,曾就讀於美國阿爾弗雷德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電子綜合藝術專業並獲得碩士學位。現任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藝術+科技專業方向教授,某集體首席創意總監,北京媒體藝術雙年展策展人。

費俊以藝術家、設計師和教育者的多重身份從事藝術與科技研究、教育與實踐,他的藝術實踐主要關注由虛擬和實體空間的共同構建的混合空間。他的藝術及設計作品曾在威尼斯雙年展等國際展覽和藝術節中展出,並榮獲了德國IF設計獎、紅點設計獎和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等榮譽。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陳文令

1969年生於中國福建泉州。現居中國北京,著名當代藝術家。

2015年獲澳大利亞政府授予的中澳藝術大使稱號, 2012年獲得第七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雕塑家前三甲, 2011年獲澳大利亞佩斯國際海岸雕塑展公共藝術大獎等。在北京、上海、香港、首爾、新加坡等地舉辦過個展,參加過“超設計”上海雙年展(2006)、“對話芝加哥”——中國當代雕塑藝術展(2009)、中國當代雕塑展 (2013)、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現的聲音”(2013)等展覽。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上海多倫美術館、韓國國立美術館、美國休斯敦美術館、丹麥國立美術館等重要美術館及機構收藏。

陳文令的藝術透露出一種強烈的新現實主義特徵,他善於運用雕塑的語言創造出生命與生活的氣息。他的作品則呈現出一種獨特的當代性特點:精神獨立、風格多變、天馬行空、氣場恢宏。他的藝術語言融合和提煉了民間、學院、神話、東方與西方,以及現實與虛幻的諸多藝術元素,並以魔幻的超現實主義手法創作出一個個觀念與視覺並重的圖像,從而深刻地揭示了消費主義時代中人性、物性和自然的種種異化和困擾。他最重要的作品有“紅色記憶”系列、“辛福生活”系列、“中國風景”系列、“英勇奮鬥”系列、“懸案”、“緊急出口”、和“共同體”等等。

關於未來科學大獎

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未來科學大獎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大中華區做出傑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獎項以定向邀約方式提名,並由優秀科學家組成科學委員會專業評審,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則,保持評獎的獨立性。

未來科學大獎目前設置“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三大獎項,單項獎金100萬美金。獎金來源於公共聲譽優良、社會貢獻突出且深度認同科學價值的行業領袖自願出資,由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有限公司負責獎金的捐贈和發放。每項獎項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未來科學大獎對獲獎者的國籍不做限制,只要求其工作產生巨大國際影響;具有原創性,長期重要性或經過了時間考驗;並主要在大中華地區完成(包含中國大陸地區、香港、澳門、臺灣)。

推動科學、成就未來。未來科學大獎希望獎勵對社會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啟蒙科學精神,喚起科學熱情,影響社會風尚,吸引更多青年投身於科學,實現中國的“科學夢”。

什麼是科學和藝術的未來?|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