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調研”為扶貧攻堅“把脈”

易鵬飛 時政 華聲在線 2017-06-25

5月25日至26日,郴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易鵬飛隨機抽取甦仙區、安仁縣、桂東縣部分鄉村,不打招呼、不做方案、不設路線,進村入戶走訪調研,掌握了更多實際情況,也將總書記的牽掛傳遞給了貧困群眾。(6月22日華聲在線)

“坐在同一條板凳上,才縮短了心與心的距離;住在農家的炕頭上,收穫的才不只是建議。我的腳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腳步丈量精準,才能真情用心扶貧。易書記的調研是隨機的,選擇走訪對象卻是有的放矢的。這次走訪調研深入群眾,在與群眾的促膝交談中,為他們算一算收支帳,聽一聽他們的民情民聲,讓易書記掌握了更多實際情況,也為扶貧工作的下一步落實開具了良方。

在“扶持誰”上要多用“心”。精確識別,是落實精準扶貧的重要前提。扶貧工作要到村到戶,首先要了解哪一村貧,哪一戶窮,摸清底數、建檔立卡,被稱為精準扶貧的“第一戰役”。在易書記的走訪中,一位36歲的村民體無殘疾、正當壯年也是貧困戶口,致貧原因是家有兩位臥病老人;貧困戶曹和明家有7人,全家年收入4萬元已超過貧困線,但家中有個5歲的孫兒患先天性心臟病。因此,易書記說:“精準扶貧既要算收入帳,又要算支出帳,還要算當前帳和長遠帳。”可見,扶貧不能以總收入定“摘帽”,不能盲目“一刀切”,而因根據貧困戶的具體情況,科學有效精確識別。

在“誰來扶”上要多用“情”。對困難群眾的“情”要體現在切實關心他們的疾苦上,精準扶貧要“作繡”,不要“作秀”。習總書記指出:“我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群眾”,應化為各級幹部打好扶貧攻堅戰的強大動力。在此次調研中,大塘村貧困戶張志虎的母親除了小孩讀書不要錢外,其他的不太瞭解,而村幹部對當前有哪些產業扶貧政策也答不完整,就讓易書記指出了扶貧工作沒有真正“沉下去”的問題。因此,他指出:“‘沉下去’不能搞形式、做表面文章,既要因戶因人施策,落實幫扶措施,也要宣傳好精準扶貧的方針政策,讓貧困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在“怎麼扶”上要多用“智”。貧困人口致貧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讀不起書,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沒有勞動能力,有的缺乏啟動資金,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這就要求,在扶貧方法上要“對症下藥”。要加強與貧困戶溝通,努力為貧困戶創造條件,加強對正面典型的宣傳力度,要當好政策的宣傳員,把習總書記的牽掛傳遞到每一戶貧困群眾,增強貧困戶脫貧的信心,幫他們實現由“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的轉變。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各級領導幹部都應以人民獲得感為標尺,多一些這樣接地氣的“真調研”,多聽一些“坐在同一條板凳上”的建議,才能用心、用情、用智去落實好精準扶貧,也才能為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註入磅礴力量。(文/胡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