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縮表”到“擴表”,中國央行釋放了什麼新信號?

銀行 經濟 投資 美國 滄瀾財經 2017-05-18

從“縮表”到“擴表”,中國央行釋放了什麼新信號?

就在美聯儲還沒正式啟動“縮表”之時,中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早已開始逐月收縮:今年1月末到3月末收縮1.1萬億,降幅3%。

這是否意味著,中國在貨幣政策的制定上與美國亦步亦趨?

5月12日,中國央行卻在其2017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稱“縮表”並不一定意味著收緊銀根,4月央行資產負債表已重新轉為“擴表”。

中國央行的此次縮表其實是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的縮減(具體體現為政府存款的減少),而非央行大幅收緊貨幣供給的體現。與美聯儲的縮表邏輯不同,中國央行次輪縮表以被動縮表為主,主動縮表為輔。

從“縮表”到“擴表”,中國央行釋放了什麼新信號?

美國通過持續性加息以及縮表,其目的就是收回全球的流動性。在美元變得稀缺和價值更為昂貴時,全球的市場第一時間做的事就是“拋售本國貨幣,持有美元資產”。

而,中國並不會像美國那樣縮表,而是改善自身的資產負債表的結構。

事實上,中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首要考慮的不是“縮表”,而是“資產負債表項目內部自身的轉移”。目前,一行三會所做的“強監管+去槓桿”最終的目的都是“抑制脫實向虛”,逼迫金融部門的資金進入到實體經濟,完成資金層面上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為什麼同樣是“縮表”,中美卻大不同?

這主要跟中美的經濟發展模式區別有關係——

美國的經濟增長模式是“消費驅動型”增長模式。中國是依靠政府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

美國居民是直接享受資本市場的紅利,實現了自身的財產增值,為美國的消費增長奠定了財富基礎。如今,美國要收回流動性,就是在防止經濟過熱的情況下,在全世界實現再次“剪羊毛”。

從“縮表”到“擴表”,中國央行釋放了什麼新信號?

然而,中國的資本市場並沒能讓中國居民實現財富增值,反而增大了居民的槓桿。

就以2015年和2016年的幾次股災為例,中國投資者人均損失50萬元。且近期,中國股市持續下跌,市值已經蒸發了4萬億元,散戶人均虧損5萬元。

中國居民槓桿並不低。根據目前比較權威的西南財經大學微觀調查數據,13年中國居民家庭負債/可支配收入約為170%,城鎮居民更達190%,已略高於各主要發達國家可比的微觀數據,近兩年應該還在大幅上升,中國居民槓桿率並不低。

如今,中國的資本市場並沒能為中國居民實現財富保值增值,中國居民的消費能力本身有限,再加上房貸等高槓杆更加擠壓居民消費能力。

在居民消費能力不足的同時,中國經濟社會要想保持“穩增長”,還是得繼續依靠政府財政刺激以及相關的貨幣政策。但是,政府財政刺激也是有限的,而貨幣政策在總量上已經呈現出邊際效益遞減,甚至催生出資產泡沫,因此,中國政府理所當然應該是對貨幣投放進行結構性調整,盤活存量,實現實體經濟穩增長。

這也是我們看到的,中美在縮表這件事情上出現如此大的差異的主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