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個月停業20家!咱家門口的“銀行”,為啥消失了?'

"

近幾年,一些大城市的社區銀行頻頻出現關門潮。今年5月,在北京地區,就有4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20個社區支行網點終止營業。以打通“最後一公里”為目標的社區支行,在我國已經走過了6年的歷程。與當年的“火熱”狀態相比,目前社區支行迎來生存壓力。

1

社區銀行頻關門 北京5月停業20家

家住北京某小區的張女士回家時發現家門口的一家社區銀行竟變成了小賣部。3年前她剛搬來時,曾在這裡開過電卡、繳過電費。如今家門口的銀行沒有了,李女士也沒有覺得有什麼不方便,因為繳費已經可以通過手機銀行辦理,不用再去銀行櫃檯。此外,張女士小區周邊還有多家銀行網點。

生活中,不少“家門口的銀行”正在悄悄消失。今年5月,在北京地區,就有4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20個社區支行網點終止營業。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10日,已退出的社區支行數量則超過1300家。以打通“最後一公里”為目標的社區支行,在我國已經走過了6年的歷程。與當年的“火熱”狀態相比,目前社區支行迎來生存壓力。

△央視財經《經濟信息聯播》欄目視頻

在北京市朝陽區一個小區的底層商鋪,記者找到了一家一個多月前剛剛停業的社區銀行,銀行的標牌已經拆除,門上張貼了醒目的停業通知。周邊的商戶告訴記者,這家銀行網點是突然停業的,至於關門的原因,他們也不瞭解。

"

近幾年,一些大城市的社區銀行頻頻出現關門潮。今年5月,在北京地區,就有4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20個社區支行網點終止營業。以打通“最後一公里”為目標的社區支行,在我國已經走過了6年的歷程。與當年的“火熱”狀態相比,目前社區支行迎來生存壓力。

1

社區銀行頻關門 北京5月停業20家

家住北京某小區的張女士回家時發現家門口的一家社區銀行竟變成了小賣部。3年前她剛搬來時,曾在這裡開過電卡、繳過電費。如今家門口的銀行沒有了,李女士也沒有覺得有什麼不方便,因為繳費已經可以通過手機銀行辦理,不用再去銀行櫃檯。此外,張女士小區周邊還有多家銀行網點。

生活中,不少“家門口的銀行”正在悄悄消失。今年5月,在北京地區,就有4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20個社區支行網點終止營業。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10日,已退出的社區支行數量則超過1300家。以打通“最後一公里”為目標的社區支行,在我國已經走過了6年的歷程。與當年的“火熱”狀態相比,目前社區支行迎來生存壓力。

△央視財經《經濟信息聯播》欄目視頻

在北京市朝陽區一個小區的底層商鋪,記者找到了一家一個多月前剛剛停業的社區銀行,銀行的標牌已經拆除,門上張貼了醒目的停業通知。周邊的商戶告訴記者,這家銀行網點是突然停業的,至於關門的原因,他們也不瞭解。

北京一個月停業20家!咱家門口的“銀行”,為啥消失了?

隨後,記者又來到了北京市海淀區的一個社區,路邊空置的一間房子,半年前也是一家社區銀行。為了瞭解這家社區銀行關閉的原因,記者找到了相關的負責人。

"

近幾年,一些大城市的社區銀行頻頻出現關門潮。今年5月,在北京地區,就有4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20個社區支行網點終止營業。以打通“最後一公里”為目標的社區支行,在我國已經走過了6年的歷程。與當年的“火熱”狀態相比,目前社區支行迎來生存壓力。

1

社區銀行頻關門 北京5月停業20家

家住北京某小區的張女士回家時發現家門口的一家社區銀行竟變成了小賣部。3年前她剛搬來時,曾在這裡開過電卡、繳過電費。如今家門口的銀行沒有了,李女士也沒有覺得有什麼不方便,因為繳費已經可以通過手機銀行辦理,不用再去銀行櫃檯。此外,張女士小區周邊還有多家銀行網點。

生活中,不少“家門口的銀行”正在悄悄消失。今年5月,在北京地區,就有4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20個社區支行網點終止營業。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10日,已退出的社區支行數量則超過1300家。以打通“最後一公里”為目標的社區支行,在我國已經走過了6年的歷程。與當年的“火熱”狀態相比,目前社區支行迎來生存壓力。

△央視財經《經濟信息聯播》欄目視頻

在北京市朝陽區一個小區的底層商鋪,記者找到了一家一個多月前剛剛停業的社區銀行,銀行的標牌已經拆除,門上張貼了醒目的停業通知。周邊的商戶告訴記者,這家銀行網點是突然停業的,至於關門的原因,他們也不瞭解。

北京一個月停業20家!咱家門口的“銀行”,為啥消失了?

隨後,記者又來到了北京市海淀區的一個社區,路邊空置的一間房子,半年前也是一家社區銀行。為了瞭解這家社區銀行關閉的原因,記者找到了相關的負責人。

北京一個月停業20家!咱家門口的“銀行”,為啥消失了?

中國民生銀行北京分行渠道管理部負責人 溫月:去年11月份的時候,物業通知這邊要拆遷。沒辦法只能關閉這個網點,這部分客戶就由附近的一個綜合性支行承接。

溫月告訴記者,按照監管部門的規定,社區銀行的停業時間最長是半年。由於沒有在附近找到合適的房子,只能關閉。而現在,很多社區銀行,租借的都是個人或小區物業的商鋪,穩定性較難保證。

2

社區銀行: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

發展社區支行曾是銀行應對競爭壓力轉型的方向。

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稱, 2013-2016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崛起,為應對競爭壓力,銀行將社區支行作為一個轉型方向,紛紛下沉社區挖掘客戶,搶佔“最後一公里”。

李奇霖表示,當時銀行認為,社區支行面積小,運營成本相對較低,銀行人員長期駐紮社區可以和居民有良好互動,有助於銀行挖掘客戶和深度營銷。此外,考慮到上班族工作期間沒時間去銀行,在週末或下班之後去社區支行會很方便。

沒想到轉型的方向現在卻成了累贅。”儘管社區支行較低的成本使得該行得以快速擴充網點,但社區支行在選址、客戶服務等方面的諸多原因導致不少社區支行門可羅雀。某銀行工作人員表示 ,“開始的時候大家一擁而上,提供的服務比較簡單也比較同質化,在互聯網的衝擊下,成為銀行的負擔。”

"

近幾年,一些大城市的社區銀行頻頻出現關門潮。今年5月,在北京地區,就有4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20個社區支行網點終止營業。以打通“最後一公里”為目標的社區支行,在我國已經走過了6年的歷程。與當年的“火熱”狀態相比,目前社區支行迎來生存壓力。

1

社區銀行頻關門 北京5月停業20家

家住北京某小區的張女士回家時發現家門口的一家社區銀行竟變成了小賣部。3年前她剛搬來時,曾在這裡開過電卡、繳過電費。如今家門口的銀行沒有了,李女士也沒有覺得有什麼不方便,因為繳費已經可以通過手機銀行辦理,不用再去銀行櫃檯。此外,張女士小區周邊還有多家銀行網點。

生活中,不少“家門口的銀行”正在悄悄消失。今年5月,在北京地區,就有4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20個社區支行網點終止營業。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10日,已退出的社區支行數量則超過1300家。以打通“最後一公里”為目標的社區支行,在我國已經走過了6年的歷程。與當年的“火熱”狀態相比,目前社區支行迎來生存壓力。

△央視財經《經濟信息聯播》欄目視頻

在北京市朝陽區一個小區的底層商鋪,記者找到了一家一個多月前剛剛停業的社區銀行,銀行的標牌已經拆除,門上張貼了醒目的停業通知。周邊的商戶告訴記者,這家銀行網點是突然停業的,至於關門的原因,他們也不瞭解。

北京一個月停業20家!咱家門口的“銀行”,為啥消失了?

隨後,記者又來到了北京市海淀區的一個社區,路邊空置的一間房子,半年前也是一家社區銀行。為了瞭解這家社區銀行關閉的原因,記者找到了相關的負責人。

北京一個月停業20家!咱家門口的“銀行”,為啥消失了?

中國民生銀行北京分行渠道管理部負責人 溫月:去年11月份的時候,物業通知這邊要拆遷。沒辦法只能關閉這個網點,這部分客戶就由附近的一個綜合性支行承接。

溫月告訴記者,按照監管部門的規定,社區銀行的停業時間最長是半年。由於沒有在附近找到合適的房子,只能關閉。而現在,很多社區銀行,租借的都是個人或小區物業的商鋪,穩定性較難保證。

2

社區銀行: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

發展社區支行曾是銀行應對競爭壓力轉型的方向。

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稱, 2013-2016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崛起,為應對競爭壓力,銀行將社區支行作為一個轉型方向,紛紛下沉社區挖掘客戶,搶佔“最後一公里”。

李奇霖表示,當時銀行認為,社區支行面積小,運營成本相對較低,銀行人員長期駐紮社區可以和居民有良好互動,有助於銀行挖掘客戶和深度營銷。此外,考慮到上班族工作期間沒時間去銀行,在週末或下班之後去社區支行會很方便。

沒想到轉型的方向現在卻成了累贅。”儘管社區支行較低的成本使得該行得以快速擴充網點,但社區支行在選址、客戶服務等方面的諸多原因導致不少社區支行門可羅雀。某銀行工作人員表示 ,“開始的時候大家一擁而上,提供的服務比較簡單也比較同質化,在互聯網的衝擊下,成為銀行的負擔。”

北京一個月停業20家!咱家門口的“銀行”,為啥消失了?

社區銀行關閉的原因各異,那麼,活躍度比較高的社區銀行,應該是什麼樣?對於銀行而言,社區銀行的存在意味著什麼呢?

在北京市東城區一個小區門口,記者找到了一家正在營業的社區銀行,除了電子機具外,這個銀行網點只有一個沒有封閉的小櫃檯。大多數的業務都是工作人員協助客戶在機具上辦理的,平均一位客戶僅需要3-5分鐘。

來這家社區銀行的客戶,幾乎都是周邊小區的居民,其中更是以中老年客戶為主。網點負責人介紹說,社區銀行的業務種類一般比較簡單,但是由於服務到位,他們和客戶的關係維持得比較好。

興業銀行普惠金融部網點運營處副處長紀焱:我們現在大概60%的客群主要是老年客群,社區支行成為養老金融的一個載體。如果和傳統支行網點相比,一個社區銀行的運營成本平均每年大約在100萬元左右,是傳統網點的1/7,配備的工作人員是3到4人,是傳統網點的1/5

從經營角度來看,社區銀行的性價比還是比較高的。業內人士表示,社區銀行如果能夠做好,實際上是打通了金融服務的“最後一公里”。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我們認為社區銀行網點可能有些做得好的,實際上就是很好滿足了當地的需求。

"

近幾年,一些大城市的社區銀行頻頻出現關門潮。今年5月,在北京地區,就有4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20個社區支行網點終止營業。以打通“最後一公里”為目標的社區支行,在我國已經走過了6年的歷程。與當年的“火熱”狀態相比,目前社區支行迎來生存壓力。

1

社區銀行頻關門 北京5月停業20家

家住北京某小區的張女士回家時發現家門口的一家社區銀行竟變成了小賣部。3年前她剛搬來時,曾在這裡開過電卡、繳過電費。如今家門口的銀行沒有了,李女士也沒有覺得有什麼不方便,因為繳費已經可以通過手機銀行辦理,不用再去銀行櫃檯。此外,張女士小區周邊還有多家銀行網點。

生活中,不少“家門口的銀行”正在悄悄消失。今年5月,在北京地區,就有4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20個社區支行網點終止營業。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10日,已退出的社區支行數量則超過1300家。以打通“最後一公里”為目標的社區支行,在我國已經走過了6年的歷程。與當年的“火熱”狀態相比,目前社區支行迎來生存壓力。

△央視財經《經濟信息聯播》欄目視頻

在北京市朝陽區一個小區的底層商鋪,記者找到了一家一個多月前剛剛停業的社區銀行,銀行的標牌已經拆除,門上張貼了醒目的停業通知。周邊的商戶告訴記者,這家銀行網點是突然停業的,至於關門的原因,他們也不瞭解。

北京一個月停業20家!咱家門口的“銀行”,為啥消失了?

隨後,記者又來到了北京市海淀區的一個社區,路邊空置的一間房子,半年前也是一家社區銀行。為了瞭解這家社區銀行關閉的原因,記者找到了相關的負責人。

北京一個月停業20家!咱家門口的“銀行”,為啥消失了?

中國民生銀行北京分行渠道管理部負責人 溫月:去年11月份的時候,物業通知這邊要拆遷。沒辦法只能關閉這個網點,這部分客戶就由附近的一個綜合性支行承接。

溫月告訴記者,按照監管部門的規定,社區銀行的停業時間最長是半年。由於沒有在附近找到合適的房子,只能關閉。而現在,很多社區銀行,租借的都是個人或小區物業的商鋪,穩定性較難保證。

2

社區銀行: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

發展社區支行曾是銀行應對競爭壓力轉型的方向。

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稱, 2013-2016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崛起,為應對競爭壓力,銀行將社區支行作為一個轉型方向,紛紛下沉社區挖掘客戶,搶佔“最後一公里”。

李奇霖表示,當時銀行認為,社區支行面積小,運營成本相對較低,銀行人員長期駐紮社區可以和居民有良好互動,有助於銀行挖掘客戶和深度營銷。此外,考慮到上班族工作期間沒時間去銀行,在週末或下班之後去社區支行會很方便。

沒想到轉型的方向現在卻成了累贅。”儘管社區支行較低的成本使得該行得以快速擴充網點,但社區支行在選址、客戶服務等方面的諸多原因導致不少社區支行門可羅雀。某銀行工作人員表示 ,“開始的時候大家一擁而上,提供的服務比較簡單也比較同質化,在互聯網的衝擊下,成為銀行的負擔。”

北京一個月停業20家!咱家門口的“銀行”,為啥消失了?

社區銀行關閉的原因各異,那麼,活躍度比較高的社區銀行,應該是什麼樣?對於銀行而言,社區銀行的存在意味著什麼呢?

在北京市東城區一個小區門口,記者找到了一家正在營業的社區銀行,除了電子機具外,這個銀行網點只有一個沒有封閉的小櫃檯。大多數的業務都是工作人員協助客戶在機具上辦理的,平均一位客戶僅需要3-5分鐘。

來這家社區銀行的客戶,幾乎都是周邊小區的居民,其中更是以中老年客戶為主。網點負責人介紹說,社區銀行的業務種類一般比較簡單,但是由於服務到位,他們和客戶的關係維持得比較好。

興業銀行普惠金融部網點運營處副處長紀焱:我們現在大概60%的客群主要是老年客群,社區支行成為養老金融的一個載體。如果和傳統支行網點相比,一個社區銀行的運營成本平均每年大約在100萬元左右,是傳統網點的1/7,配備的工作人員是3到4人,是傳統網點的1/5

從經營角度來看,社區銀行的性價比還是比較高的。業內人士表示,社區銀行如果能夠做好,實際上是打通了金融服務的“最後一公里”。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我們認為社區銀行網點可能有些做得好的,實際上就是很好滿足了當地的需求。

北京一個月停業20家!咱家門口的“銀行”,為啥消失了?

3

社區銀行盈利 需要更長培育期

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裡提出,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改革優化金融體系結構,發展民營銀行和社區銀行。在政策方面給社區銀行的發展提供了支持。在目前大的金融環境下,社區銀行能走出一條什麼樣的路?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甄新偉稱,設立社區支行仍然需要成本,社區銀行大都通過租賃房屋獲取營業場所,近些年租金成本較高以及租約續期不穩定,是社區銀行關閉的原因之一。過去一些機構不計成本,盲目擴張,如今在市場競爭和成本壓力下,不得不收縮。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甄新偉: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也對銀行物理網點帶來衝擊。移動支付的發展讓大家對現金的需求大大減少,社區支行ATM的使用率大大降低;過去傳統網點每天有三四百人進出,現在一天不到100個人。

"

近幾年,一些大城市的社區銀行頻頻出現關門潮。今年5月,在北京地區,就有4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20個社區支行網點終止營業。以打通“最後一公里”為目標的社區支行,在我國已經走過了6年的歷程。與當年的“火熱”狀態相比,目前社區支行迎來生存壓力。

1

社區銀行頻關門 北京5月停業20家

家住北京某小區的張女士回家時發現家門口的一家社區銀行竟變成了小賣部。3年前她剛搬來時,曾在這裡開過電卡、繳過電費。如今家門口的銀行沒有了,李女士也沒有覺得有什麼不方便,因為繳費已經可以通過手機銀行辦理,不用再去銀行櫃檯。此外,張女士小區周邊還有多家銀行網點。

生活中,不少“家門口的銀行”正在悄悄消失。今年5月,在北京地區,就有4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20個社區支行網點終止營業。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10日,已退出的社區支行數量則超過1300家。以打通“最後一公里”為目標的社區支行,在我國已經走過了6年的歷程。與當年的“火熱”狀態相比,目前社區支行迎來生存壓力。

△央視財經《經濟信息聯播》欄目視頻

在北京市朝陽區一個小區的底層商鋪,記者找到了一家一個多月前剛剛停業的社區銀行,銀行的標牌已經拆除,門上張貼了醒目的停業通知。周邊的商戶告訴記者,這家銀行網點是突然停業的,至於關門的原因,他們也不瞭解。

北京一個月停業20家!咱家門口的“銀行”,為啥消失了?

隨後,記者又來到了北京市海淀區的一個社區,路邊空置的一間房子,半年前也是一家社區銀行。為了瞭解這家社區銀行關閉的原因,記者找到了相關的負責人。

北京一個月停業20家!咱家門口的“銀行”,為啥消失了?

中國民生銀行北京分行渠道管理部負責人 溫月:去年11月份的時候,物業通知這邊要拆遷。沒辦法只能關閉這個網點,這部分客戶就由附近的一個綜合性支行承接。

溫月告訴記者,按照監管部門的規定,社區銀行的停業時間最長是半年。由於沒有在附近找到合適的房子,只能關閉。而現在,很多社區銀行,租借的都是個人或小區物業的商鋪,穩定性較難保證。

2

社區銀行: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

發展社區支行曾是銀行應對競爭壓力轉型的方向。

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稱, 2013-2016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崛起,為應對競爭壓力,銀行將社區支行作為一個轉型方向,紛紛下沉社區挖掘客戶,搶佔“最後一公里”。

李奇霖表示,當時銀行認為,社區支行面積小,運營成本相對較低,銀行人員長期駐紮社區可以和居民有良好互動,有助於銀行挖掘客戶和深度營銷。此外,考慮到上班族工作期間沒時間去銀行,在週末或下班之後去社區支行會很方便。

沒想到轉型的方向現在卻成了累贅。”儘管社區支行較低的成本使得該行得以快速擴充網點,但社區支行在選址、客戶服務等方面的諸多原因導致不少社區支行門可羅雀。某銀行工作人員表示 ,“開始的時候大家一擁而上,提供的服務比較簡單也比較同質化,在互聯網的衝擊下,成為銀行的負擔。”

北京一個月停業20家!咱家門口的“銀行”,為啥消失了?

社區銀行關閉的原因各異,那麼,活躍度比較高的社區銀行,應該是什麼樣?對於銀行而言,社區銀行的存在意味著什麼呢?

在北京市東城區一個小區門口,記者找到了一家正在營業的社區銀行,除了電子機具外,這個銀行網點只有一個沒有封閉的小櫃檯。大多數的業務都是工作人員協助客戶在機具上辦理的,平均一位客戶僅需要3-5分鐘。

來這家社區銀行的客戶,幾乎都是周邊小區的居民,其中更是以中老年客戶為主。網點負責人介紹說,社區銀行的業務種類一般比較簡單,但是由於服務到位,他們和客戶的關係維持得比較好。

興業銀行普惠金融部網點運營處副處長紀焱:我們現在大概60%的客群主要是老年客群,社區支行成為養老金融的一個載體。如果和傳統支行網點相比,一個社區銀行的運營成本平均每年大約在100萬元左右,是傳統網點的1/7,配備的工作人員是3到4人,是傳統網點的1/5

從經營角度來看,社區銀行的性價比還是比較高的。業內人士表示,社區銀行如果能夠做好,實際上是打通了金融服務的“最後一公里”。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我們認為社區銀行網點可能有些做得好的,實際上就是很好滿足了當地的需求。

北京一個月停業20家!咱家門口的“銀行”,為啥消失了?

3

社區銀行盈利 需要更長培育期

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裡提出,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改革優化金融體系結構,發展民營銀行和社區銀行。在政策方面給社區銀行的發展提供了支持。在目前大的金融環境下,社區銀行能走出一條什麼樣的路?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甄新偉稱,設立社區支行仍然需要成本,社區銀行大都通過租賃房屋獲取營業場所,近些年租金成本較高以及租約續期不穩定,是社區銀行關閉的原因之一。過去一些機構不計成本,盲目擴張,如今在市場競爭和成本壓力下,不得不收縮。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甄新偉: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也對銀行物理網點帶來衝擊。移動支付的發展讓大家對現金的需求大大減少,社區支行ATM的使用率大大降低;過去傳統網點每天有三四百人進出,現在一天不到100個人。

北京一個月停業20家!咱家門口的“銀行”,為啥消失了?

據銀行業協會研究報告介紹,2018年銀行業金融機構離櫃交易達2781.77億筆,同比增長6.97%;離櫃交易金額達1936.52萬億元;離櫃率達88.67%,同比提高4.36個百分點。“沒人去銀行網點,更沒人去社區支行了。”甄新偉稱,我國銀行機構十分重視科技金融發現,著力發展電子渠道,遠程提供銀行產品和服務功能越來越豐富,對社區銀行所承擔的傳統渠道服務替代很快,這是社區銀行關閉潮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未來社區支行走向何方?李奇霖認為,“輕型化、精簡化、智能化、自動化、親民化、精細化”將是社區銀行今後的發展方向。未來可以藉助廣泛的網點分佈和深入居民社區的優勢,借用互聯網平臺和外國銀行的經驗和思路,開展符合當地居民需求的各種活動,為當地居民提供各種場景體驗的社區服務。”

甄新偉表示,要高度重視社區銀行服務作為“最後一公里”的重要補充作用,以及對老年人提供金融服務的作用。機構要進一步強化社區銀行目標客戶導向,夯實社區銀行持續發展基礎,促進社區銀行高質量發展。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社區銀行與傳統銀行的定位不同,在生存發展方向上也需要有差異,可以針對社區銀行老年客戶多的特點,開辦多種活動,增加老年客戶的黏性,針對性設計老年客戶專屬金融產品。

興業銀行普惠金融部網點運營處副處長紀焱:未來,老年客群的整體服務上要投入更多的資源。比方說結合老年大健康,包括周邊生態圈的建設,給老年客群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未來的社區可能要看到互聯網的社區,而不是我們傳統居住的這種社區,如果用這個角度去理解的話,以後的社群服務更多是要通過互聯網去完成。在這點上,我覺得還有很多的空間可以拓展。

社區銀行應跟上時代步伐

文/彭江

社區銀行作為“家門口的銀行”,曾被寄希望打通銀行服務“最後一公里”,作為銀行業轉型的方向。不過,不少社區銀行近來卻遭遇了關門的困境。

回想6年前,互聯網金融方興未艾,著實讓傳統銀行著了急。面對競爭壓力,各家銀行紛紛佈局社區銀行。相比傳統銀行網點,社區銀行具有面積小、運營成本低的優勢,銀行工作人員長期駐紮社區,容易同居民形成良好互動,有助於挖掘客戶和深度營銷。可是,有些社區銀行是一哄而上走進社區的,有些在選址時考慮不周,提供的服務也比較簡單和同質化,不少社區銀行並未真正融入社區,為今天的困境埋下了隱患。

同時,給社區銀行帶來更大挑戰的是科技的快速發展。隨著金融科技快速發展,銀行傳統業務呈現較高的離櫃率。生活中越來越多的業務不需要再去銀行櫃檯辦理。比如,移動支付發展讓人們對現金的使用需求已大大降低,社區銀行的ATM機使用率越來越低,以前在社區銀行繳納水氣電費的居民,如今在家坐在沙發上,點點手機就能辦理。過去每天三四百人客流量的一些銀行網點,現在可能一天都不到百人。

社區銀行還有沒有發展前途?答案是肯定的。社區銀行仍是銀行服務“最後一公里”的重要載體,具有廣闊的發展天地。比如,社區中的老年人更需要傳統正規的金融服務。現實中,很多非法金融機構針對老年人搞所謂的“高息攬儲”金融詐騙,社區銀行可以更好地“開正門”“堵偏門”,幫助老年人正確安全地理財,切實保障老年人的資金安全。

社區銀行並非只能服務老年人,部分社區銀行關門並不意味著所有的社區銀行都無法存活。實踐中,那些靠差異化發展的社區銀行不僅活了下來,還活得很好。進入這些社區銀行,人們就好像進入了咖啡廳,或者進入了寵物店,這裡成為年輕人聚集的地方。未來,社區銀行可以藉助廣泛的網點分佈和深入居民社區的優勢,借用互聯網平臺和開展符合當地居民需求的各種活動,為社區居民提供各種場景體驗的社區服務。

需要指出的是,社區銀行必須緊緊擁抱科技發展,跟上時代的步伐。落後的網點自然會被淘汰,新的“輕型化、精簡化、智能化、親民化、精細化”網點則會迎來新的發展契機。須知,科技發展帶來的不是銀行網點消失,而是銀行網點變得越來越開放。

"

近幾年,一些大城市的社區銀行頻頻出現關門潮。今年5月,在北京地區,就有4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20個社區支行網點終止營業。以打通“最後一公里”為目標的社區支行,在我國已經走過了6年的歷程。與當年的“火熱”狀態相比,目前社區支行迎來生存壓力。

1

社區銀行頻關門 北京5月停業20家

家住北京某小區的張女士回家時發現家門口的一家社區銀行竟變成了小賣部。3年前她剛搬來時,曾在這裡開過電卡、繳過電費。如今家門口的銀行沒有了,李女士也沒有覺得有什麼不方便,因為繳費已經可以通過手機銀行辦理,不用再去銀行櫃檯。此外,張女士小區周邊還有多家銀行網點。

生活中,不少“家門口的銀行”正在悄悄消失。今年5月,在北京地區,就有4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20個社區支行網點終止營業。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10日,已退出的社區支行數量則超過1300家。以打通“最後一公里”為目標的社區支行,在我國已經走過了6年的歷程。與當年的“火熱”狀態相比,目前社區支行迎來生存壓力。

△央視財經《經濟信息聯播》欄目視頻

在北京市朝陽區一個小區的底層商鋪,記者找到了一家一個多月前剛剛停業的社區銀行,銀行的標牌已經拆除,門上張貼了醒目的停業通知。周邊的商戶告訴記者,這家銀行網點是突然停業的,至於關門的原因,他們也不瞭解。

北京一個月停業20家!咱家門口的“銀行”,為啥消失了?

隨後,記者又來到了北京市海淀區的一個社區,路邊空置的一間房子,半年前也是一家社區銀行。為了瞭解這家社區銀行關閉的原因,記者找到了相關的負責人。

北京一個月停業20家!咱家門口的“銀行”,為啥消失了?

中國民生銀行北京分行渠道管理部負責人 溫月:去年11月份的時候,物業通知這邊要拆遷。沒辦法只能關閉這個網點,這部分客戶就由附近的一個綜合性支行承接。

溫月告訴記者,按照監管部門的規定,社區銀行的停業時間最長是半年。由於沒有在附近找到合適的房子,只能關閉。而現在,很多社區銀行,租借的都是個人或小區物業的商鋪,穩定性較難保證。

2

社區銀行: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

發展社區支行曾是銀行應對競爭壓力轉型的方向。

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稱, 2013-2016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崛起,為應對競爭壓力,銀行將社區支行作為一個轉型方向,紛紛下沉社區挖掘客戶,搶佔“最後一公里”。

李奇霖表示,當時銀行認為,社區支行面積小,運營成本相對較低,銀行人員長期駐紮社區可以和居民有良好互動,有助於銀行挖掘客戶和深度營銷。此外,考慮到上班族工作期間沒時間去銀行,在週末或下班之後去社區支行會很方便。

沒想到轉型的方向現在卻成了累贅。”儘管社區支行較低的成本使得該行得以快速擴充網點,但社區支行在選址、客戶服務等方面的諸多原因導致不少社區支行門可羅雀。某銀行工作人員表示 ,“開始的時候大家一擁而上,提供的服務比較簡單也比較同質化,在互聯網的衝擊下,成為銀行的負擔。”

北京一個月停業20家!咱家門口的“銀行”,為啥消失了?

社區銀行關閉的原因各異,那麼,活躍度比較高的社區銀行,應該是什麼樣?對於銀行而言,社區銀行的存在意味著什麼呢?

在北京市東城區一個小區門口,記者找到了一家正在營業的社區銀行,除了電子機具外,這個銀行網點只有一個沒有封閉的小櫃檯。大多數的業務都是工作人員協助客戶在機具上辦理的,平均一位客戶僅需要3-5分鐘。

來這家社區銀行的客戶,幾乎都是周邊小區的居民,其中更是以中老年客戶為主。網點負責人介紹說,社區銀行的業務種類一般比較簡單,但是由於服務到位,他們和客戶的關係維持得比較好。

興業銀行普惠金融部網點運營處副處長紀焱:我們現在大概60%的客群主要是老年客群,社區支行成為養老金融的一個載體。如果和傳統支行網點相比,一個社區銀行的運營成本平均每年大約在100萬元左右,是傳統網點的1/7,配備的工作人員是3到4人,是傳統網點的1/5

從經營角度來看,社區銀行的性價比還是比較高的。業內人士表示,社區銀行如果能夠做好,實際上是打通了金融服務的“最後一公里”。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我們認為社區銀行網點可能有些做得好的,實際上就是很好滿足了當地的需求。

北京一個月停業20家!咱家門口的“銀行”,為啥消失了?

3

社區銀行盈利 需要更長培育期

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裡提出,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改革優化金融體系結構,發展民營銀行和社區銀行。在政策方面給社區銀行的發展提供了支持。在目前大的金融環境下,社區銀行能走出一條什麼樣的路?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甄新偉稱,設立社區支行仍然需要成本,社區銀行大都通過租賃房屋獲取營業場所,近些年租金成本較高以及租約續期不穩定,是社區銀行關閉的原因之一。過去一些機構不計成本,盲目擴張,如今在市場競爭和成本壓力下,不得不收縮。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甄新偉: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也對銀行物理網點帶來衝擊。移動支付的發展讓大家對現金的需求大大減少,社區支行ATM的使用率大大降低;過去傳統網點每天有三四百人進出,現在一天不到100個人。

北京一個月停業20家!咱家門口的“銀行”,為啥消失了?

據銀行業協會研究報告介紹,2018年銀行業金融機構離櫃交易達2781.77億筆,同比增長6.97%;離櫃交易金額達1936.52萬億元;離櫃率達88.67%,同比提高4.36個百分點。“沒人去銀行網點,更沒人去社區支行了。”甄新偉稱,我國銀行機構十分重視科技金融發現,著力發展電子渠道,遠程提供銀行產品和服務功能越來越豐富,對社區銀行所承擔的傳統渠道服務替代很快,這是社區銀行關閉潮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未來社區支行走向何方?李奇霖認為,“輕型化、精簡化、智能化、自動化、親民化、精細化”將是社區銀行今後的發展方向。未來可以藉助廣泛的網點分佈和深入居民社區的優勢,借用互聯網平臺和外國銀行的經驗和思路,開展符合當地居民需求的各種活動,為當地居民提供各種場景體驗的社區服務。”

甄新偉表示,要高度重視社區銀行服務作為“最後一公里”的重要補充作用,以及對老年人提供金融服務的作用。機構要進一步強化社區銀行目標客戶導向,夯實社區銀行持續發展基礎,促進社區銀行高質量發展。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社區銀行與傳統銀行的定位不同,在生存發展方向上也需要有差異,可以針對社區銀行老年客戶多的特點,開辦多種活動,增加老年客戶的黏性,針對性設計老年客戶專屬金融產品。

興業銀行普惠金融部網點運營處副處長紀焱:未來,老年客群的整體服務上要投入更多的資源。比方說結合老年大健康,包括周邊生態圈的建設,給老年客群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未來的社區可能要看到互聯網的社區,而不是我們傳統居住的這種社區,如果用這個角度去理解的話,以後的社群服務更多是要通過互聯網去完成。在這點上,我覺得還有很多的空間可以拓展。

社區銀行應跟上時代步伐

文/彭江

社區銀行作為“家門口的銀行”,曾被寄希望打通銀行服務“最後一公里”,作為銀行業轉型的方向。不過,不少社區銀行近來卻遭遇了關門的困境。

回想6年前,互聯網金融方興未艾,著實讓傳統銀行著了急。面對競爭壓力,各家銀行紛紛佈局社區銀行。相比傳統銀行網點,社區銀行具有面積小、運營成本低的優勢,銀行工作人員長期駐紮社區,容易同居民形成良好互動,有助於挖掘客戶和深度營銷。可是,有些社區銀行是一哄而上走進社區的,有些在選址時考慮不周,提供的服務也比較簡單和同質化,不少社區銀行並未真正融入社區,為今天的困境埋下了隱患。

同時,給社區銀行帶來更大挑戰的是科技的快速發展。隨著金融科技快速發展,銀行傳統業務呈現較高的離櫃率。生活中越來越多的業務不需要再去銀行櫃檯辦理。比如,移動支付發展讓人們對現金的使用需求已大大降低,社區銀行的ATM機使用率越來越低,以前在社區銀行繳納水氣電費的居民,如今在家坐在沙發上,點點手機就能辦理。過去每天三四百人客流量的一些銀行網點,現在可能一天都不到百人。

社區銀行還有沒有發展前途?答案是肯定的。社區銀行仍是銀行服務“最後一公里”的重要載體,具有廣闊的發展天地。比如,社區中的老年人更需要傳統正規的金融服務。現實中,很多非法金融機構針對老年人搞所謂的“高息攬儲”金融詐騙,社區銀行可以更好地“開正門”“堵偏門”,幫助老年人正確安全地理財,切實保障老年人的資金安全。

社區銀行並非只能服務老年人,部分社區銀行關門並不意味著所有的社區銀行都無法存活。實踐中,那些靠差異化發展的社區銀行不僅活了下來,還活得很好。進入這些社區銀行,人們就好像進入了咖啡廳,或者進入了寵物店,這裡成為年輕人聚集的地方。未來,社區銀行可以藉助廣泛的網點分佈和深入居民社區的優勢,借用互聯網平臺和開展符合當地居民需求的各種活動,為社區居民提供各種場景體驗的社區服務。

需要指出的是,社區銀行必須緊緊擁抱科技發展,跟上時代的步伐。落後的網點自然會被淘汰,新的“輕型化、精簡化、智能化、親民化、精細化”網點則會迎來新的發展契機。須知,科技發展帶來的不是銀行網點消失,而是銀行網點變得越來越開放。

北京一個月停業20家!咱家門口的“銀行”,為啥消失了?

來源:經濟日報公號、央視財經公號

編輯:王佳

郵箱:fnweb@126.com

轉載請註明來源

下載金融時報客戶端 看更多獨家新聞資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