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錢,錢……你家有多少錢?'

"

小板凳先搬好,財主今天要問你一個無比深奧的問題。

——你家有多少錢?

"

小板凳先搬好,財主今天要問你一個無比深奧的問題。

——你家有多少錢?

錢,錢,錢……你家有多少錢?

你心裡的小算盤,噼裡啪啦地開始算了:

第一,現金鈔票當然是錢,拿出去就能花;

第二,活期存款算不算錢呢?當然可以算做是錢!隨時就可以換成現金;

第三,定期存款、支票、存摺算不算錢?當然也算是錢!只要我願意,損失一部分利益就可以將其變成現金;

第四,我家購買的國庫券算不算錢呢?我家購買的股票算不算錢?這個……

第五,我家的房子大部分還是貸款,算不算錢呢?這個……

……

小算盤打下來,估計,你自己都該疑惑了:

“錢”的標準,到底該怎麼確定?

對一個國家,問題也完全一樣。

我們拿中國人民銀行剛剛公佈的2019年6月份金融數據來說話,截止2019年6月底:

流通中貨幣(M0)餘額7.26萬億元;

狹義貨幣(M1)餘額56.77萬億元;

廣義貨幣(M2)餘額192.14萬億元;

央行資產負債表36.36萬億元。

流通中的現金,被稱為M0,這是貨幣統計的第一個層次,它指的是真正由央行所印出來的實體的錢(包括紙幣和硬幣),也就是平常我們所能夠感受到的“錢包裡的錢”,目前是7.26萬億元。

狹義貨幣,被稱為M1,是M0+企業活期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農村存款+個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這是統計可以迅速無成本變成現金的錢的總量,目前是56.77萬億元。

廣義貨幣,被稱為M2,是M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質的存款+外幣存款+信託類存款,這就是人民幣的第三個層次,這是統計的基本可以做到無成本變成現金的錢的總量,目前這個數字已經達到驚人的192.14萬億,摺合美元高達27.92萬億,位居世界第一位且遠遠超出其他經濟體,相當於(美國+歐元)廣義貨幣總和。

"

小板凳先搬好,財主今天要問你一個無比深奧的問題。

——你家有多少錢?

錢,錢,錢……你家有多少錢?

你心裡的小算盤,噼裡啪啦地開始算了:

第一,現金鈔票當然是錢,拿出去就能花;

第二,活期存款算不算錢呢?當然可以算做是錢!隨時就可以換成現金;

第三,定期存款、支票、存摺算不算錢?當然也算是錢!只要我願意,損失一部分利益就可以將其變成現金;

第四,我家購買的國庫券算不算錢呢?我家購買的股票算不算錢?這個……

第五,我家的房子大部分還是貸款,算不算錢呢?這個……

……

小算盤打下來,估計,你自己都該疑惑了:

“錢”的標準,到底該怎麼確定?

對一個國家,問題也完全一樣。

我們拿中國人民銀行剛剛公佈的2019年6月份金融數據來說話,截止2019年6月底:

流通中貨幣(M0)餘額7.26萬億元;

狹義貨幣(M1)餘額56.77萬億元;

廣義貨幣(M2)餘額192.14萬億元;

央行資產負債表36.36萬億元。

流通中的現金,被稱為M0,這是貨幣統計的第一個層次,它指的是真正由央行所印出來的實體的錢(包括紙幣和硬幣),也就是平常我們所能夠感受到的“錢包裡的錢”,目前是7.26萬億元。

狹義貨幣,被稱為M1,是M0+企業活期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農村存款+個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這是統計可以迅速無成本變成現金的錢的總量,目前是56.77萬億元。

廣義貨幣,被稱為M2,是M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質的存款+外幣存款+信託類存款,這就是人民幣的第三個層次,這是統計的基本可以做到無成本變成現金的錢的總量,目前這個數字已經達到驚人的192.14萬億,摺合美元高達27.92萬億,位居世界第一位且遠遠超出其他經濟體,相當於(美國+歐元)廣義貨幣總和。

錢,錢,錢……你家有多少錢?

央行資產負債表,是從央行本身所釋放信用總量的角度看待錢的問題,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做央行真正印錢的總量,也可以當作基礎貨幣(MB,Money Base)來理解,目前中國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高達36.36萬億元,折算美元位居世界第一,略高於歐央行與日本央行,而世界央行的老大——美聯儲,其資產負債表反而只有3.8萬億美元,遠低於中國、歐元區與日本。

當有人問,中國印了多少錢,就像有人問你家有多少錢一樣,從不同層次來看,上面的4個答案都是可以的——當然,大家最常用的,是廣義貨幣(M2)和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

有人問,是不是全世界其他經濟體也都這樣的?

是的,大致如此。

自信用貨幣體系建立以來,西方經濟學家通常根據變現能力,將貨幣分為4個層次:

M1=現金+活期存款;

M2=M1+儲蓄存款+定期存款;

M3=M2+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存款;

M4=M3+金融機構外的短期金融工具。

2000年的時候,IMF編織了一個《貨幣與金融統計手冊》,按照從屬於廣義貨幣的金融資產、貨幣持有部門和貨幣發行部門來定義貨幣。

M0=現金,包括流通於居民手中的現金和企業單位的備用金;

狹義貨幣M1=M0+活存+郵政匯劃資金+國庫接受的私人活期存款;

廣義貨幣M2=M1+準貨幣,準貨幣包括儲蓄存款、定期存款、外幣存款、各種通知放款及各種短期信用工具,比如政府短期債券、銀行承兌匯票。

雖然IMF有統一規定,但因為各國貨幣和金融基礎區別很大,所以在錢的定義上,各國也有所不同,這裡列出美歐日英印(全球最重要的經濟體)的貨幣層次劃分。

(一)美國

美聯儲從1960年開始公佈貨幣統計數據,早期只有M1,且把M1當做貨幣政策目標,1971年開始公佈M2、M3,後來還給出了總流動性L的統計方法。

1993年,美聯儲放棄貨幣數量管控政策,以利率為宏觀調控的手段;2006年3月,美聯儲認為M3不能提供更多經濟信息,不再公佈M3。

美國的貨幣統計分層如下:

M1=國庫、聯邦儲備系統和存款機構以外的現金+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不包括存款機構、美國政府、外國銀行和官方機構在商業銀行的存款)+非銀行發行的旅行支票+其他與商業銀行活期存款性質相近的存款(比如可轉讓支付命令賬戶NOW、自動轉賬服務ATS等);

M2=M1+儲蓄存款+存款機構發行的隔夜回購協議+美國銀行向美國居民發行的隔夜歐洲美元+貨幣市場存款賬戶MMDA+小額定期存款+零售市場貨幣市場互助基金MMMF+合併調整;

M3=M2+大額定期存款+機構持有的MMMF+存款機構發行的定期回購協議+定期歐洲美元+合併調整;

L=M3+儲蓄債券+商業票據+銀行承兌匯票+短期政府債券等短期流動資產。

(二)歐元區

歐盟基本代表了西方經濟學對於信用貨幣的看法,三個貨幣統計層次簡潔明瞭:

M1(狹義貨幣)=流通中的現金+隔夜存款;

M2(中間貨幣)=M1+兩年以下的定期存款+三個月以內的通知存款;

M3(廣義貨幣)=M2+回購協議+貨幣市場基金+貨幣市場票據+兩年以內的債券。

歐元區的貨幣統計,基本就是按照這一層次來分。

(三)英國

同樣位於歐洲的英國,對於貨幣層次的劃分比較複雜。

1970年,英國開始公佈M1、M2、M3,按在此後的40年內進行過18次調整,而且增加了M4、M5。在調整中,英格蘭銀行認為M1、M2、M3重要性在下降,故1992年開始只公佈M0、M4,目前英國主要公佈現鈔、硬幣(NIBM1)和M4。

NIBM1=流通中的紙幣與硬幣+非銀行私人部門(NBPS)無利息收益的銀行活期存款;M1=NIBM1+NBPS有利息收益的活期存款;

M2=M1+非銀行非建築協會私人部門NBNBSPS可籤支票(數額小於1萬)+1個月以內的建築協會存款:

M3=流通中的紙幣與硬幣+銀行對NBPS的英鎊債務;

M4=流通中的紙幣與硬幣+銀行和建築協會對NBNBSPS的英鎊債務;

M5=M4+NBNBSPS持有的國債、銀行債和其他短期金融工具。

(四)日本

日本自1949年之前就開始進行貨幣數量統計,當時主要統計貨幣流通量和銀行券,1949年納入活期存款,1955年擴大到即付存款,1967年增加定期存款,後又多次對貨幣統計進行調整。

目前日本央行對於貨幣統計的層次如下:

M1=流通中的現金+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可轉讓性存款+CDs;

M3=M2+郵政、農協、漁協、信用組合和勞動金庫的存款+貨幣信託和貸方信託存款;

L=M3+除貨幣信託外的財產信託+投資信託+金融債券+銀行發行的固定利率債券+金融機構簽發的商業票據+本國政府債券+國外政府在日本發行的債券。

(五)印度

印度從1935年7月就開始公佈其貨幣統計,1961、1977、1998年對其進行調整,並在1998年構建了新的貨幣統計NM2、NM3。

和印度多彩多姿的民族、語言和宗教信仰一樣,印度央行居然設計了7個層次的貨幣統計,其中最重要的四個層次的貨幣統計分別為:

NM0(基礎貨幣)=公眾持有的現金+銀行在印度儲備銀行的存款+印度儲備銀行的其他存款;

NM1=公眾持有的現金+企業的活期存款+印度儲備銀行的其他存款;

NM2=M1+1年以內的定期存款;

NM3(廣義貨幣)=NM2+大於1年的定期存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銀行系統的通知或定期存款。

從1970年代到1980年代,貨幣供應量一度成為央行們觀察經濟運營的最重要指標,美國里根當政和英國撒切爾當政時期,甚至將控制貨幣供應量作為遏制經濟滯脹的主要手段。

但是,1990年代以來,由於各種原因,西方經濟體現在的貨幣供應整體增長十分穩定——甚至可以說過於穩定,以至於很多時候,無法從貨幣供應中發現經濟運行的問題,反而都是經濟問題爆發之後,才能看出他們並不明顯的一些小變化。

因為貨幣供應數據的重要性大大下降,西方主要經濟體的央行、政府以及財經媒體,對不同層次的貨幣供應關注度並不像以前那麼高——2008年以來,因為歐美各國持續的QE政策,大家更關注的是各國央行資產負債表的構成。

下表即為2019年一季度全球六大經濟體的央行資產總額、廣義貨幣供應的本幣及按照匯率折算為美元的情況。

"

小板凳先搬好,財主今天要問你一個無比深奧的問題。

——你家有多少錢?

錢,錢,錢……你家有多少錢?

你心裡的小算盤,噼裡啪啦地開始算了:

第一,現金鈔票當然是錢,拿出去就能花;

第二,活期存款算不算錢呢?當然可以算做是錢!隨時就可以換成現金;

第三,定期存款、支票、存摺算不算錢?當然也算是錢!只要我願意,損失一部分利益就可以將其變成現金;

第四,我家購買的國庫券算不算錢呢?我家購買的股票算不算錢?這個……

第五,我家的房子大部分還是貸款,算不算錢呢?這個……

……

小算盤打下來,估計,你自己都該疑惑了:

“錢”的標準,到底該怎麼確定?

對一個國家,問題也完全一樣。

我們拿中國人民銀行剛剛公佈的2019年6月份金融數據來說話,截止2019年6月底:

流通中貨幣(M0)餘額7.26萬億元;

狹義貨幣(M1)餘額56.77萬億元;

廣義貨幣(M2)餘額192.14萬億元;

央行資產負債表36.36萬億元。

流通中的現金,被稱為M0,這是貨幣統計的第一個層次,它指的是真正由央行所印出來的實體的錢(包括紙幣和硬幣),也就是平常我們所能夠感受到的“錢包裡的錢”,目前是7.26萬億元。

狹義貨幣,被稱為M1,是M0+企業活期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農村存款+個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這是統計可以迅速無成本變成現金的錢的總量,目前是56.77萬億元。

廣義貨幣,被稱為M2,是M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質的存款+外幣存款+信託類存款,這就是人民幣的第三個層次,這是統計的基本可以做到無成本變成現金的錢的總量,目前這個數字已經達到驚人的192.14萬億,摺合美元高達27.92萬億,位居世界第一位且遠遠超出其他經濟體,相當於(美國+歐元)廣義貨幣總和。

錢,錢,錢……你家有多少錢?

央行資產負債表,是從央行本身所釋放信用總量的角度看待錢的問題,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做央行真正印錢的總量,也可以當作基礎貨幣(MB,Money Base)來理解,目前中國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高達36.36萬億元,折算美元位居世界第一,略高於歐央行與日本央行,而世界央行的老大——美聯儲,其資產負債表反而只有3.8萬億美元,遠低於中國、歐元區與日本。

當有人問,中國印了多少錢,就像有人問你家有多少錢一樣,從不同層次來看,上面的4個答案都是可以的——當然,大家最常用的,是廣義貨幣(M2)和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

有人問,是不是全世界其他經濟體也都這樣的?

是的,大致如此。

自信用貨幣體系建立以來,西方經濟學家通常根據變現能力,將貨幣分為4個層次:

M1=現金+活期存款;

M2=M1+儲蓄存款+定期存款;

M3=M2+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存款;

M4=M3+金融機構外的短期金融工具。

2000年的時候,IMF編織了一個《貨幣與金融統計手冊》,按照從屬於廣義貨幣的金融資產、貨幣持有部門和貨幣發行部門來定義貨幣。

M0=現金,包括流通於居民手中的現金和企業單位的備用金;

狹義貨幣M1=M0+活存+郵政匯劃資金+國庫接受的私人活期存款;

廣義貨幣M2=M1+準貨幣,準貨幣包括儲蓄存款、定期存款、外幣存款、各種通知放款及各種短期信用工具,比如政府短期債券、銀行承兌匯票。

雖然IMF有統一規定,但因為各國貨幣和金融基礎區別很大,所以在錢的定義上,各國也有所不同,這裡列出美歐日英印(全球最重要的經濟體)的貨幣層次劃分。

(一)美國

美聯儲從1960年開始公佈貨幣統計數據,早期只有M1,且把M1當做貨幣政策目標,1971年開始公佈M2、M3,後來還給出了總流動性L的統計方法。

1993年,美聯儲放棄貨幣數量管控政策,以利率為宏觀調控的手段;2006年3月,美聯儲認為M3不能提供更多經濟信息,不再公佈M3。

美國的貨幣統計分層如下:

M1=國庫、聯邦儲備系統和存款機構以外的現金+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不包括存款機構、美國政府、外國銀行和官方機構在商業銀行的存款)+非銀行發行的旅行支票+其他與商業銀行活期存款性質相近的存款(比如可轉讓支付命令賬戶NOW、自動轉賬服務ATS等);

M2=M1+儲蓄存款+存款機構發行的隔夜回購協議+美國銀行向美國居民發行的隔夜歐洲美元+貨幣市場存款賬戶MMDA+小額定期存款+零售市場貨幣市場互助基金MMMF+合併調整;

M3=M2+大額定期存款+機構持有的MMMF+存款機構發行的定期回購協議+定期歐洲美元+合併調整;

L=M3+儲蓄債券+商業票據+銀行承兌匯票+短期政府債券等短期流動資產。

(二)歐元區

歐盟基本代表了西方經濟學對於信用貨幣的看法,三個貨幣統計層次簡潔明瞭:

M1(狹義貨幣)=流通中的現金+隔夜存款;

M2(中間貨幣)=M1+兩年以下的定期存款+三個月以內的通知存款;

M3(廣義貨幣)=M2+回購協議+貨幣市場基金+貨幣市場票據+兩年以內的債券。

歐元區的貨幣統計,基本就是按照這一層次來分。

(三)英國

同樣位於歐洲的英國,對於貨幣層次的劃分比較複雜。

1970年,英國開始公佈M1、M2、M3,按在此後的40年內進行過18次調整,而且增加了M4、M5。在調整中,英格蘭銀行認為M1、M2、M3重要性在下降,故1992年開始只公佈M0、M4,目前英國主要公佈現鈔、硬幣(NIBM1)和M4。

NIBM1=流通中的紙幣與硬幣+非銀行私人部門(NBPS)無利息收益的銀行活期存款;M1=NIBM1+NBPS有利息收益的活期存款;

M2=M1+非銀行非建築協會私人部門NBNBSPS可籤支票(數額小於1萬)+1個月以內的建築協會存款:

M3=流通中的紙幣與硬幣+銀行對NBPS的英鎊債務;

M4=流通中的紙幣與硬幣+銀行和建築協會對NBNBSPS的英鎊債務;

M5=M4+NBNBSPS持有的國債、銀行債和其他短期金融工具。

(四)日本

日本自1949年之前就開始進行貨幣數量統計,當時主要統計貨幣流通量和銀行券,1949年納入活期存款,1955年擴大到即付存款,1967年增加定期存款,後又多次對貨幣統計進行調整。

目前日本央行對於貨幣統計的層次如下:

M1=流通中的現金+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可轉讓性存款+CDs;

M3=M2+郵政、農協、漁協、信用組合和勞動金庫的存款+貨幣信託和貸方信託存款;

L=M3+除貨幣信託外的財產信託+投資信託+金融債券+銀行發行的固定利率債券+金融機構簽發的商業票據+本國政府債券+國外政府在日本發行的債券。

(五)印度

印度從1935年7月就開始公佈其貨幣統計,1961、1977、1998年對其進行調整,並在1998年構建了新的貨幣統計NM2、NM3。

和印度多彩多姿的民族、語言和宗教信仰一樣,印度央行居然設計了7個層次的貨幣統計,其中最重要的四個層次的貨幣統計分別為:

NM0(基礎貨幣)=公眾持有的現金+銀行在印度儲備銀行的存款+印度儲備銀行的其他存款;

NM1=公眾持有的現金+企業的活期存款+印度儲備銀行的其他存款;

NM2=M1+1年以內的定期存款;

NM3(廣義貨幣)=NM2+大於1年的定期存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銀行系統的通知或定期存款。

從1970年代到1980年代,貨幣供應量一度成為央行們觀察經濟運營的最重要指標,美國里根當政和英國撒切爾當政時期,甚至將控制貨幣供應量作為遏制經濟滯脹的主要手段。

但是,1990年代以來,由於各種原因,西方經濟體現在的貨幣供應整體增長十分穩定——甚至可以說過於穩定,以至於很多時候,無法從貨幣供應中發現經濟運行的問題,反而都是經濟問題爆發之後,才能看出他們並不明顯的一些小變化。

因為貨幣供應數據的重要性大大下降,西方主要經濟體的央行、政府以及財經媒體,對不同層次的貨幣供應關注度並不像以前那麼高——2008年以來,因為歐美各國持續的QE政策,大家更關注的是各國央行資產負債表的構成。

下表即為2019年一季度全球六大經濟體的央行資產總額、廣義貨幣供應的本幣及按照匯率折算為美元的情況。

錢,錢,錢……你家有多少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