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分析:為什麼“高大上”的都是信用類平臺?'

"

 一、為什麼“高大上”平臺都是信用類

請教大家一下,如果按照知名度和所謂的“高大上”而言,有哪些平臺網貸可以入選?為什麼?而我們如果一定要在這些平臺中找出一些共性的話,不知道大家尋找的共性又會是什麼?平臺選擇如L、R、Y等,又或者更多低利率平臺,由於喜好不同,答案可能五花八門,那麼在共性上,我個人感覺就兩個字“信用”。(在這裡指的是此前一直在高呼和普及的普惠金融,所謂的被傳統銀行邊緣化的這部分人可以通過這樣一個信用類平臺借款。)

而對於這些“高大上”平臺的基本特徵和共性,我總結為以下40個字。

第一:弱化風控,擴大交易體量

第二:簡化手續,提高業務流程

第三:高額利潤,覆蓋潛在風險

第四:大數法則,豪賭風險概率

舉例第一個“弱化風控,擴大交易體量”,通俗點說,他們現在的所謂這麼大交易額,這麼大市場佔有率,都是以犧牲風控為前提的。在這裡,大家可能不理解還款方式的具體區別,比如等額本息還款法、還本付息還款法、等額本金還款法,但是你總看到過你的車上經常插著“無抵押、無擔保即可放款的信用貸傳單”,諸如“不押車、免徵信、不要流水”等這些

這兩天,我特意安排我的業務員們再掃了一遍贛州市場的平臺情況,對這些平臺,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描述道“車子只要開過來辦好手續,一天就可以放款”。風控弱化之後,交易量上來了,所謂的市場佔有率也有了。

但是考核一個平臺和一個公司,我們這種風險後置的信貸類平臺是呆壞賬比例不是市場佔有率,參考維度都完全變味了。在此,那些認為應該把那些提倡用“市場佔有率”來評判“高大上”的烏托邦專家學者們,當你們知道你們想象中的世界跟現實中的世界差距甚遠時,你們是否該去糾正你們那偉岸的意淫能力?

民間金融並不是傳統的實物交易型企業。空調,比如格力、美的和海爾等企業,你必須和我談市場佔有率,因為市場佔有率決定了你的產品銷售額,產品銷售額也就直接決定了利潤。

但是在這個行業裡,這是個非常幼稚無知的參考系數。所以個人認為這種弱化風控擴大交易體量的平臺和其他一些重風控的平臺是沒有孰是孰非的。皆因為,彼此之間只是目標不同。

“高大上”的目標是上市,做資本市場盈利,採用善意的方式欺騙風投進場,風投進場後使用一些概念進行套利,乃至於實體業務是否盈利,本身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只要不斷忽悠別人進場,資金池上就會一直有錢,而媒體等宣傳機構一直鼓吹,謊言就不會被拆穿。

第二個,“簡化手續,提高業務流程”。剛才講第一個的時候已經提到了,一些借貸機構不需要打印徵信報告,也不需要打印銀行流水,不需要到家裡進行實地徵信,不需要對借款人的相關負債進行分析和走訪調查。脫離以上流程後,貸款機構確實可以在一天內實現整個抵押、辦手續以及放款的全部流程。(因為他只需要借款人拿著機動車登記證去辦理抵押就可以了)

在這個操作流程上為後面埋下了巨大的風險隱患,進入第三個“高額利潤,覆蓋潛在風險”。

實際上,現實生活中的借貸市場,這是一個徹底的偽命題。車子隱患在哪?很多人認為車主本人簽下“自願車子被處理”的協議後,刻意地將車子價格評估低一些,保證後期即使車主不還錢的情況下車子能在十分鐘內賣掉,做押車的風險能有多大?其實,我是非常反對這個觀點的,因為我做信貸六年多了,說實話金融的核心在於風控。風控跟不上,想靠利潤覆蓋風險,我個人認為天方夜譚,可能我個人能力有限,認知有限。不過我還是很堅持地認為,即使利潤比以往高了點,但風控把握不好,整個放貸閉環上就存在致命的問題。

舉個例子,就像很多車貸平臺,放出去的綜合成本在一毛以上甚至更多。那麼在這裡,我要警醒各位風險點在何處。現在大多數平臺的做法是抵押車辦理抵押手續後可直接開走,所有的風控流程一概取消,沒有家訪沒有實地徵信沒有銀行流水沒有徵信報告沒有辦法分析他的還款能力、還款意願、還款來源。只是在車上裝個GPS,當借款人有其他債務糾紛發生的時候,這部車可能會被保全。也就是說如果車還找得到,資金還是相對安全的,但是在被保全車輛未處理這段時間的資金成本就要你自己揹著。在這裡提醒下各位,抵押而被保全的車輛遺失是常規性問題,在我們放貸市場中屢見不鮮。

還有所謂“質押安全說”的,大部分人的觀點是認為反正車子質押在我這裡,安全性高,出問題處理車,糾紛是後面的事情,有法務在。大家都知道現在4S店裡一般都有貼息車貸,80%的人買車都不會付全款,一般都是24-36個月的等額本息還款。只要是信貸,在任何地方都會有提供一整套造假流程的人,不會有例外。再打個比方,今天是2015年3月7日。也就是說,我可以很主觀的理解成2012年3月7日之後購買的車很有可能沒有付清按揭。

那麼這種按揭車購買價值50萬,你給它打了8折,給了40萬。這種按揭車,處理起來就更離譜了,除了我剛才提到的車輛被保全之外,還有的平臺號稱車輛質押,實際上也就只是對車輛做了個手續然後開走了。所以實際上車貸也有很大風險,車輛的失聯非常普遍,借款人將車開走後拆掉你的GPS就是半個小時不到的事情。(GPS車輛監控其實在懂行的裡頭就是個笑話,無非也就是那幾個地方)所以說,這種高額利潤覆蓋潛在收益的邏輯往往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或是自圓其說。因為我們都沒辦法去找出一個標準反駁這個觀點,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倒閉的平臺會有真實數據給我們看見,包括運營中的平臺也不會給我們真實數據。 正因為沒有可參考的有效數據,所以我們說這是一個偽命題。

第四個,“大數法則,豪賭風險概率”。這些“有規律的隨機事件”在大量重複出現的條件下,往往呈現幾乎必然的統計特性,這個規律就是大數定律。確切的說大數定律是以確切的數學形式表達了大量重複出現的隨機現象的統計規律性,即頻率的穩定性和平均結果的穩定性,並討論了它們成立的條件。通俗地講就是有規律的隨機事件,賭自己逾期沒那麼高,賺的錢填的住窟窿。我們說什麼是有規律的隨機市場,大數法則遇到大概率違約,肯定就完蛋。

舉一個例子,保險公司給你的車做車輛保險,給你做人身保險。為什麼保險公司敢做這些呢? 因為這是符合大數法則的,他的資金池和保費在合理的風險邊際和常態下可以覆蓋你車肇事和人死亡的賠償金。

但是你告訴我“一個人欠錢後不還的原因有這麼多,當你嘗試去用大數法則來總結這些借款人出現問題時你本身已經犯下了致命的錯誤。特別是當你的區域,不只是一個縣,一個地級市,一個省的時候,你能保證他有正能量規律的呈現嗎?

二、網貸的用戶究竟是什麼群體

開門見山不繞彎子,我個人認為現階段網貸的客戶應該是國內的小微企業主。未來國情變了, 徵信體系建設完善了,法制強化了之後會怎麼樣我就不瞎琢磨了,我們只解決現階段的問題。

為什麼說大企業和個人信用貸款不應該是網貸平臺的菜?我們一一說開去。

先講某平臺的大標模式,請教,能在網貸平臺上借款達到兩千萬以上甚至是按照億來計數的是什麼企業?那一定是非常牛的國企或是混合所有制企業以及已經非常大的民營企業了對嗎?好的,問題來了,國企這個時候到平臺去借年化超過24以上的貸款這是窮到什麼程度了?先不要講國企管理體制複雜,貸個一毛錢都要請示當地國資委、財政局的繁瑣手續,在這裡就說這個運營風險性的問題有多大?好的民營企業一般都坐落在普通省會城市或是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能夠在我們網貸平臺貸款上千萬、上億的優質企業,當地銀行會不會主動貸款給他們?如果會,他們的有效資產是不是應該已經全部拿到當地的四大行或是商業性銀行去了?因為銀行給他的利率綜合各項費用最多也就在年化百分之十二左右對嗎,這和平臺的融資費率高達年化百分之24的情況下還是有一半的差距啊。

再退一步來講,平臺手中有抵押物,為什麼當地的銀行會不給他貸款?而要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地到外地貸款?當中原因很多,我想要嘛就是借款人在本地已經很多負債,本土的銀行和民間借貸機構都知道而不願意介入。要嘛就是他的現有抵押品根本就是“爛尾”不值錢的東西,沒有變現價值。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在大企業裡,你的企業資產在可以借貸幾千萬乃至上億的情況下。你公司的財報或是資金調度是不是應該有個最起碼的年度計劃?我們說“民間借貸是解決企業短期資金週轉的”,這大幾千萬上億的資金你是突然就缺位了,那你這樣的公司能做大不得不說是歷史神話。

所以基於以上幾點,大企業做網貸來玩年化百分之二十四以上的借貸利率,我個人不看好 。

那為什麼個人信用不適合網貸的?個人這塊,斯人認為就更加有點扯了,按照15年元月份的人民銀行統計,現在的信用卡髮卡量是5.39億張,授信金額是5.23億左右,而去年一年實際上已經使用的是兩個多億。也就是說單純信用卡這塊的個人消費貸款可使用餘額就有3個多億,這還只是通過人民銀行統計部門的55天無息信用卡的情況。

第二點,現在的電商已經佔據了大量個人購買和消費行為,誠如京東白條、淘寶花唄以及其他相關電商平臺推出的分期類付款項目,再比如格力美的上汽大眾等公司成立的金融類公司

,他們給予借款人的利率才多少?這在同期對比下,我們現在所謂的個人信用類貸款的終端融資成本是非常懸殊的。

第三點,中國人固有的消費意識與美國的“今天花明天的錢”觀念完全不同,說到底,中國人還是喜歡存錢。現在是80-90後甚至是00後在成長的階段,80後已經成為消費主力軍,這批人的觀念還算是略微偏向於歐美的提前消費意識,但是這批人目前的收入層次還沒有完全成型,所以提前消費的可能性還不足以撼動國體國情。

基於上述三點,所謂的平臺開展個人消費貸款業務,本人也是有認為有點不靠譜。而討論地這麼熱鬧的情況下,網貸平臺如果一定要從矮子裡找高個的授信對象,那就一定是小微企業了。何為小微企業?按照傳統銀行系統的定位500萬以下的貸款的企業為微企,小企業,每個銀行的標準又有不同。那麼這些企業為什麼說他是網貸的方向客戶?

第一 ,因為現在中國金融管制下,金融政策是金融雙軌制。國企、大型民營企業根本不缺錢,但是銀行考慮到風險等各項因素,就必須給他們貸款。中石油中石化等企業會缺錢嗎?

但是他們卻有著大把的流動資金,然後他們再把流動資金通過自有的小渠道放出去。這就無形中抬高了這些必須經受市場考驗的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這些小微企業就這樣被傳統信貸機構給邊緣化了,所以他們的融資成本長期在年化18-36之間徘徊。

當然,每個行業每個地區又有不同, 就像我所瞭解的平臺對於微企這類貸款,他有沒有銀行負債,會直接影響到平臺給他的授信金額和授信週期以及還款方式。因為請記住,中國的金融無論怎麼玩,最後的最大體量資金一定是在執政黨手中。(在中國,民間金融的孫悟空怎麼跳,也跳不出人民銀行、銀監會以及其他銀行這些親爹的五指山。)

三、上市公司、券商、銀行、國資為什麼都青睞網貸

為什麼這麼多大咖這麼喜歡網貸? 實際上眼前的這些上市公司、券商、銀行、國資也很迷茫,他們不知道他們的路在何方。

在金融自由化的路途中,上市公司要面臨註冊制了;券商面臨和歐美、香港、俄羅斯一樣的窘境,國家決定放開審批權限,讓更多的人可以搞參與這個行業裡頭;銀行實行存款保險制度;國資已經國改民這麼久了依然起色不大;迷茫是這個階段的關鍵詞。

在萬達、阿里、京東的2014年的年會上,王健林、馬雲、劉強東都向自己的團隊發出了最強音。

王健林的“要在2020年之前改變萬達原有的商業地產向文化旅遊、金融、電商領域轉型成功”;馬雲的“螞蟻金服要從“阿里”中拆分出來再做一個上市公司了;劉強東的“京東要打造一個超萬億的電商金融平臺。

一個做商業綜合體的可以搞文化旅遊、金融;一個做電商的可以搞金融;既然前者可以,後者這為什麼不做一些也具有豐富想象概念的事呢?後者很簡單,它們在做一場賭博,一場社會躁動時代下迷茫期的一場賭博。熊貓煙花成就了銀湖網,上司公司們也要舉一反三,在公司主營業務頹廢的時候,能不能靠其他形式重振雄風?答案很可能就這麼簡單,沒有那麼多出神入化的想法。可能到了某一天,他們的總裁也會出一本傳記。告訴你,那個時候,他看到了網貸擁有多麼有前景的未來,可是他永遠不會告訴你,實際上他當時主營業務營收下行,他這樣做是給自己找條出路,也希望拉動下股市,自己可以多套一點現走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