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坤維:7.8%的發債利率不利於資本市場

銀行 經濟 金融 中國人民銀行 金融界 2017-05-10

金融界網站專欄作者 杜坤維

中國不搞大水漫灌刺激經濟,但是貨幣政策總基調也是穩健中性,而不是從緊,要為實體經濟創造一個良好的穩健貨幣環境。

據每經新聞,4月份以來,數只企業債券的發行利率已超過7%。4月19日,兩隻企業債券發行利率均為7.1%。Choice金融端數據顯示,企業債利率從年初的3%節節攀升,至今增幅達380bp。發債利率7.1%不是頂,到了4月27日貴州貴龍的實業公司發行的一筆5年期AA級的企業債利率竟然高達7.8%,相比於1年多以前萬科發債高出一倍以上,其企業發債利率要低於銀行信貸等,發債利率升高到7.8%,實體經濟實際融資成本已經高於8%了,中國經濟在下行階段,如何能夠承擔如此之高的資金成本。

政治局會議指出金融穩,經濟穩,金融活,金融活,金融穩應該是指利率穩定,流動性穩定,發債成本短短几個月上漲380個基點,金融能說穩嗎?4月26日上午,人民銀行黨委召開專題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研究部署人民銀行貫徹落實舉措。會議強調,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戰略定力,繼續實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著力增強金融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進一步做好金融支持“三去一降一補”,深化金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高度重視防控金融風險,加強金融監管協調,有序化解處置突出風險點,切實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雖然穩健中性貨幣政策沒有一個標準,但是7.8%的發債利率要說穩健中性筆者實在不敢恭維,不敢贊同。既然央行是學習政治局會議精神,是不是應該秉承“為實體經濟發展創造良好金融環境。”7.8%的發債水平是不是良好的金融環境。

央行貨幣政策控制的是貨幣總量和維持貨幣市場合理的資金成本,而不可能解決經濟結構問題,希望通過減少貨幣總量和抬高資金利率實現經濟轉型,與央行的職責是不相匹配的,也是做不到的。央行怎麼通過貨幣總量的變化和市場資金成本的高低來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世界上沒有一家央行做到這一點,中國央行豈能例外。央行的職責提供合理成本的資金穩定就業,實際上就是穩定經濟。

如果央行希望通過貨幣總量和抬高資金成本的方式來實現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筆者認為勢必會傷害整個經濟的發展,隨著貨幣市場資金利率升高,中國經濟也出現了某些變化,2017年4月30日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和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發佈了中國採購經理指數,4月份,製造業PMI為51.2%,低於上月0.6個百分點,繼續位於擴張區間,但增速比上月有所回落,4月份,製造業PMI為51.2%,是去年11月以來最低,遠低於市場預期,經濟短期見頂跡象較為明顯。 中國經濟需要一個較低的利率環境來支撐經濟增長,而不是一個緊縮的貨幣政策遏制經濟增長。

目前央行的貨幣政策筆者認為是不利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其操作手法被市場認為是鎖短放長,也就是通過公開操作方式,以高利率的28天期逆回購代替低利率的7天期逆回購,甚至使用MLF代替7天期逆回購,但是與降準相比,這些操作都是短期的,因此從中長期看,依然是鎖長放短。利用7天期資金配置債券是期限錯配,那麼利用短期資金去投給實體經濟回收期更長,是不是期限錯配,因此央行釋放短期資金再多也只能在金融體系內空轉套利,而不可能進入實體經濟,因為期限錯配風險極大,因此央行保持17%的高存款準備金率而釋放短期資金給中國經濟帶來的是較壞的緊縮的貨幣政環境,而不是”為實體經濟發展創造良好金融環境。”所以中國經濟開始重新進入下行通道。

中國需要降準的理由在於中國基礎貨幣投放一直依賴於外儲,而目前外儲已經減少了1萬億美元,相應的流動性也就減少了大約7萬億美元,央行通過降準釋放的流動性遠遠沒有達到7萬億元,按照六次降準,釋放的流動性大概只有4萬億元,這就造成市場流動性較為緊張,這勢必會影響到實體經濟的融資,造成融資貴融資難。

但央行顯然沒有考慮到這一問題,而是秉承三去一補的去槓桿思路,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去槓桿不僅僅是金融去槓桿,更重要的是實體經濟去槓桿,日前召開的全國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提出,要積極穩妥去槓桿,把降低企業槓桿率作為重中之重,企業去槓桿,不是簡單的降低企業負債,如果硬生生的給企業去槓桿,搞不好是會搞死企業的,而是要降低企業經營成本也包括財務成本改善企業的經營水平,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以留存利潤還清企業債務的方式來去掉槓桿, 因此實體經濟去槓桿,不是簡單粗暴的緊縮貨幣政策,以休克式療法來去槓桿,而是營造一個適合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讓企業更好發展,達到去槓桿 目的,這樣的好處不言自明,整個中國經濟活了,內需增加了,經濟發展了。反過來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抬高市場資金利率,實體經濟融資自然少了,但未必就能降低整個經濟的槓桿,反而會因為很多企業陷入破產而推升給整個經濟的槓桿。

因此央行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不能“有序化解處置突出風險點”,反而會因為融資陷入困難,而增加“風險點',央行不可以不察!

中央提出不搞大水漫灌刺激經濟,實施的是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並不意味著央行要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導致發債利率升高到7.8%,讓實體經濟承擔過重的融資成本,這是一種認知的錯誤,尤其是通過公開操作釋放短期流動性而實施極高的存款準備金率,導致中國金融市場無法形成長期資本,只能形成短期的資金套利資本,這樣的貨幣政策是有害於中國經濟的,也是不利於資本市場的,目前的股債三殺有點太過。

(本文為作者授權金融界網站刊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如果您有乾貨觀點或文章,願意為廣大投資者提供最權威最專業的意見參考。無論您是權威專家、財經評論家還是智庫機構,我們都歡迎您積極踴躍投稿,入駐金融界網站名家專欄,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諮詢電話:010-83363000-3477。期待您的加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