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臨

楊乃文開始演唱《女爵》的時候,藉機擠向內場的小文被入口處的安保人員告知:半個小時前這裡就不再開放了。理由是控制人數維護秩序。此時距離周杰倫舞臺開場時間還有約一小時,“內場入口”處拖開的長長隊伍並沒有因此“告誡”而一鬨而散。

同樣的情況在前一日草東和蔡依林出場前就已經上演。大家還在等希望出現,這一刻如此難得,如同麥田今年的門票一樣,等一等總是有希望的。

從張曼玉到周杰倫,綜合性音樂節正在打造一個“跨圈層”現場?

小文最終只等來了門票,在麥田音樂節開票後的一段時間,持續湧來的官方補票,讓企圖謀求一份商機的黃牛屢屢措手不及,而需要面臨在入口附近被執法部門“捉走”調查的危機,也讓這筆灰色生意變得慘淡。

但仍有機會留給他們,始終沒有買到門票的小八趕25日太陽落山前,以75元的價格拿到了觀演草東+蔡依林的“入場券”。

有業內人士透露:今年麥田音樂節約售10萬張門票。10萬張是什麼概念?去年,剛剛回歸的麥田官方售票數據是6萬張,那一年的陣容包括薛之謙、吳青峰、陳粒、以及後鯊、反光鏡、布衣樂隊在內的40組藝人。今年的單日全價票為450元,雙日預售票700元,相比去年520元雙日預售套票的價格也有所提升,主要的帶動因素可想而知。

從張曼玉到周杰倫,綜合性音樂節正在打造一個“跨圈層”現場?

太陽落山前,站在入口處的平地上,長陽音樂公園山坡上下被烏泱泱的人群填充得滿滿當當。主舞臺與散落在山坡後兩個舞臺的觀演人數,在大部分時刻都比對鮮明。也只有主舞臺設置了雙倍的入口和出口,將人群分成了三個區域,小文最終也沒能等到“內場大門”的敞開。

華語音樂天王級別的歌手,公眾視野裡的頭部明星藝人,給音樂節帶來的影響自然不容小覷。而近年來,主流藝人“入侵”音樂節舞臺早已不再是稀罕事,從張曼玉、陳冠希,周杰倫、蔡依林、華晨宇、謝霆鋒等等,這一面標誌著音樂節大眾市場的影響力不容小覷,另一面,是否也象徵著音樂節在“跨圈層文化”的邊緣試探?

跨躍圈層文化,擁抱主流市場的第一步?

隨著近年來的音樂節數量增加,出場的音樂人陣容也“風格突變”,儘管前有張曼玉、陳冠希、蔡依林等看起來“非音樂節圈層”的明星歌手加盟,但周杰倫在今年的登場還是給音樂市場帶來了不少視線。除了門票的搶購、甚至針對性的購買之外,綜合性氣質較強的音樂節陣容,看起來正在給主流市場投擲驚喜。

麥田音樂節在去年宣告迴歸之際,太合音樂演出管理中心總經理楊浩宇曾向媒體分享了自己對音樂節的看法,“現在市面上長期存活下來的音樂節並不多,很多都做一把就沒了,而音樂節本身並不是做一把就能賺大錢的,賠個一兩百萬都算挺成功的。”

“如果是一年前(2017年),可能不太敢做音樂節,但現在時機成熟了。太合音樂旗下除了有薛之謙、徐佳瑩、許嵩這些主流歌手,這兩年在獨立音樂層面也突飛猛進。Live House演出我們做了幾千場,同時我們還積累了大量大型演出的經驗和人才,水到渠成,是做音樂節的時候了。”

從張曼玉到周杰倫,綜合性音樂節正在打造一個“跨圈層”現場?

從秀動累積的票務數據及現場經驗讓麥田認為“時機成熟了“,而麥田的第二年真的成熟了嗎?

巨大的人流量讓今年的麥田堪比大型唱會,音樂節兩日時間,這位主要負責人也需要全程盯緊現場,但還是無法避免一些突發事件。比如因人數過多劃分圈層而引起的樂迷不滿,比如烈日下售水處拍著長長隊伍購買溢價水飲的體驗,再比如26日一早突然傾灑的暴雨將“稻田音樂節”送上了熱搜。

人數與圈層都被擴張至一定程度,譭譽參半幾乎是無可避免。

陣容方面,音樂節的品牌與陣容從來都是相互選擇的過程。中國最早一批音樂節,如發源自地下搖滾學校的迷笛,無論在哪所城市舉辦,總能迅速攬獲一批搖滾樂隊與深度樂迷的擁簇,前來觀演的樂迷甚至會毫不留情的對臺上主流歌手的技術“嗤之以鼻”。而隨著近兩年來音樂節數量的增加,音樂現場之外的綜合性正在元素被加重,主流歌手的加盟也開始成為常態,張曼玉、陳冠希登上草莓音樂節,華晨宇也在今年頻繁現身於一些音樂節,如今看來,無論是天王級別的明星歌手,還是不乏流量的實力派歌手的帶動下,這樣的模式或將成為綜合性音樂節的常態。

從張曼玉到周杰倫,綜合性音樂節正在打造一個“跨圈層”現場?

所以在麥田的現場有周杰倫蔡依林戶川純,也有茄子蛋告五人Deca joins,如果是全無交集的聽眾圈子在不同的舞臺幾乎可以互不打擾,但更多聽眾既想要欣賞獨立音樂的魅力,又無法捨棄周杰倫的巨大“引力”。除了國內陣容之外,麥田音樂節有超四分之一的演出陣容來自海外。

在與海外藝人的合作上,天漠音樂節也擁有話語權。作為在北京周邊舉辦的跨界音樂節,創始人李宏傑將Coachella作為音樂節的陣容對標。電子、有搖滾、有民謠、有hip-hop,更有相當數量的海外藝人。

李宏傑也曾在接受娛樂獨角獸的採訪中提到,“Alan Walker在MTA之後收到了來自中國的20多個邀請。通過我們音樂節讓大家發現了一些新的人,也讓一些新的人獲得了更多的支持。”這種雙向選擇之下的相互成就,也是市場樂於見到的。

裝置藝術、互動與環保,中國製造的“野生”與野望

有音樂節的相關研究報告顯示:超90%的觀眾看戶外音樂節是出於愛好,觀眾年齡集中在15-33歲之間,演出票價和陣容是影響觀眾參與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便是現場體驗。超過一半的觀眾對市集、餐飲等配套服務有強烈需求。

在搖滾樂隊類型的音樂節撐起大半個音樂節市場的大背景下,打造一個流行音樂節,除了陣容的流行元素之外,還要有好玩的互動方式。

從麥田音樂節來看,迴歸的第二年,除了品牌合作商的更多玩法之外,園區入口處的logo合影打卡地無較大變動。商業互動區域,印有大大品牌商logo的互動區內,樂迷們拍照打卡或是遊戲互動。

除此之外,隨著深入到更多文化圈層,觸及到更廣泛的人群中去,環保也成為音樂節在中國舉辦必不可少的命題。

從張曼玉到周杰倫,綜合性音樂節正在打造一個“跨圈層”現場?

今年,迷笛音樂節與公益組織GoalBlue聯合發起了“一週一素 無肉也歡”活動,將潮流文化與環保相結合。去年,迷笛的主題是“拒絕塑料飯盒”。麥田也在今年引入了“獨家環保倡導合作伙伴——美團外賣青山計劃”,向現場6萬餘樂迷展示了將塑料餐盒回收循環利用的過程,倡導大家“像熱愛音樂一樣熱愛環保”。

今年,草莓音樂節更是將主題定位為“打造能量再生的循環世界”,而在去年,MTA天漠音樂節也首次請來了助力FUJI ROCK音樂節的環保組織 iPledge,引導觀眾進行垃圾分類,立志要打造一個“中國最乾淨的音樂節”。

這當然不是一蹴而就的目標,可能需要五年、十年、十五年甚至二十年。

從張曼玉到周杰倫,綜合性音樂節正在打造一個“跨圈層”現場?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19-2024年中國演出服務業市場前景及研究報告》,初步測算,2019年中國演出市場規模將達到535億元。不同的音樂節品牌攜帶著不同的文化場景與平臺基因,從陣容到互動體驗,從垂直跨界到綜合性、主流化,音樂節在為樂迷們製造驚喜的同時,也在推動行業通過現場觸達更廣泛的圈層人群,實現普及意義。

坐在返程大巴上,小文和同伴興奮的互相約定,“今年一起去聽場周杰倫演唱會吧。”

EN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