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適合學唱歌嗎?音樂從來都有不是一門選修課


我的孩子適合學唱歌嗎?音樂從來都有不是一門選修課

​ 我的孩子適合學唱歌嗎?音樂從來都有不是一門選修課


作為一個想孩子學習聲樂(唱歌)的家長,在最開始通常有著各種躊躇。很多家長會思考諸多疑問。

今天我們就"我的孩子適不適合學唱歌"這個問題去探討一下音樂的抽象表達給它本身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讓許多家庭在界定我的孩子適不適合學習的這個問題時特別迷信"天賦"說。好像每一個學唱歌的孩子都非得表現出像帕瓦羅蒂那樣的聲音天賦,才適合進入音樂的大門。

家長對於什麼樣的孩子適合學習唱歌的界定太過茫然,把音樂過於特殊化。每一個學科門類都有它的特殊性。您是否懷疑過您的孩子是否適合學習數學,語文,英語呢?事實上,一個健全的孩子,只要適合學習語文數學,就一定適合學習音樂,學習唱歌。雨果曾說: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數學、文字、音符。只有把這三把鑰匙都拿到了,才是一個完整的人,才可能擁有必須的智慧。

2005年溫家寶總理拜訪錢學森時,錢老提出這樣一段話:"我要補充一個教育問題,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問題。一個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沒有這些是不行的。他認為"自己在科學上之所以去得如此的成就,得益於小時候不僅學科學,也學藝術,培養了全面的素質,因而思路開闊。"俄羅斯總統普京參加俄羅斯好聲音,獲得三位導師轉身。的確,音樂在培養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方面的優勢是任何其他藝術門類所不能比擬的。

愛因斯坦曾寫道:音樂和科學在追求目標和探索動機上溝通起來:科學揭示外部物質世界的未知與和諧,音樂揭示內部精神世界的未知與和諧,二者在達到和諧之巔時殊途同歸。音樂創作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與科學創造是觸類旁通的,在創造的時刻,二者之間的屏障往往就消失了。愛因斯坦對音樂的理解是與他對科學的把握完全類似的。音樂啟迪我們的智慧。

對於小孩子來說,通過學習唱歌而進入音樂的世界是最好的切入點,也是最方便和實用的"樂器"。

我們都知道孩子一般在12-16歲之間會有一次長達一年之久的變聲期。家長們也經常會問道:"孩子變了聲之後是不是都白學了。"我要和家長朋友們說一下,孩子變聲是個必經階段,時間有長有短,變聲它改變的只有孩子的音色,而學習唱歌的過程中要需要"咬字""氣息""感情""節奏""音準"等等多方面學習。況且"音色"不管是孩子還是成人都是無法本質改變的,它只能靠技巧去完善。

回到開始的問題,說了許多,相信爸爸媽媽對音樂,對唱歌有了一定的瞭解,但是由於"隔行如隔山",而且學音樂的投資對於普通家庭來說也是需要考慮的。故而我猜想還是有部分爸爸媽媽還是會擔心,或許別人的孩子適合,或許大部分孩子適合,我的孩子適不適合?有沒有什麼直觀的標準給我們這些外行的爸爸媽媽參考一下呢?

既如此,我們就逐項論述一下:

1、關於嗓音音色:

這本身不應該是一個標準,但是每個家長都會問道,再次說明一番。簡單說:健康可以語言交流的就可以唱歌!聲音小不甜美不明亮怎麼辦?其實不是每個歌唱家聲音都必須是優越於其他人的,要靠後天刻苦的練習才可以,需要科學的方法和刻苦的學習。聲音小可以唱舒緩優美的歌曲,聲音大可以處理鏗鏘有力的作品。事無完美,揚長避短才是上策。2、節奏感:

我們經常聽到爸爸媽媽這樣描述:"寶寶聽到音樂就跟著唱啊、跳啊"。這是不是有音樂細胞?我們的答案是:說明寶寶對節奏很敏感,而且個性外向活潑。"那我的寶寶聽到音樂沒有反映的"是不是說明沒有音樂細胞?親愛的爸爸媽媽們,別忘了我們的生命是如何開始的?是從一個微弱的胎心規律的跳動開啟生命的旅程。這樣規律的節拍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是帶著節奏感降生的。萬人體育場,音樂響起的時候,大家同一節奏揮舞拍手,我相信臺下不都是學音樂的,更多的人也許多年前被判定沒有音樂細胞的人。寶寶表面沒有反應不代表內心沒有感受,事實上,音樂入耳入心,人人皆能感受,每個人的表現形式不同罷了。內向的寶寶在這方面的能力往往因其個性而被忽視。3、視譜:

唱歌離不開歌譜,在教學中我們發現,有的孩子視譜快學歌快些,有的孩子視譜慢學的稍慢些,這主要是因為孩子的方位邏輯能力不同而已,音符是通過在歌譜上不同高度的音符來確定音高的,邏輯思維強的孩子接受快,反之則慢些。這與音樂本身無直接關係。由此我們還可以推斷,視譜快的孩子,也就是邏輯思維強的孩子有可能在數學方面接受起來也比較快。視譜慢的孩子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也會慢慢好起來。4、聽力:

我們在學習英文中常常會說到聽力的問題,事實上,學習任何一門語言都應該是聽在先。對於音樂,它的生命力就在於聽。唱歌其實不就是一門語言嗎?直達心靈的語言。有少數的孩子是天生就帶有固定音感的。耳朵對音準把握非常精確。這是上天賜給的禮物,若問這樣的孩子是不是就是有天賦的孩子,答案不能是否定的,但是絕對的肯定是偏激的。這是天賦的一部分,而且非決定性因素。沒有固定音感的孩子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之後通常也會獲得固定音感。對此過於興奮是沒有必要的。5、樂感:

倘若問那到底什麼樣的孩子是音樂界的天賜神童呢?答案一定是:樂感。每每說起樂感的時候,許多家長很茫然,不知所云。又或對樂感的興趣遠遠不如對聲音的執著,對級別的痴迷。實實的本末倒置,買櫝還珠。樂感,簡單的說是一種對音樂的感覺,更接近一種直覺,跟音樂的交流。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聽音樂會聽的熱淚盈眶,也許你覺得不可思議,但是有沒有一首歌,一種旋律打動過你的內心,讓你的眼淚在彼刻要奪眶而出?那就是樂感。我們也非常偶爾的聽說到,某某孩子聽到一段旋律突然就非常專注的,有感的聆聽,甚至流淚。樂感是音樂的靈魂。沒有樂感的歌唱如同沒有靈魂的軀殼,或許飛快的速度會迷惑你的眼睛,一紙高級別證書會讓你有了談資,但蒼白的演唱一定無法震撼心靈。樂感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的。為什麼?因為音樂就是表達人類的喜怒哀樂的感受。只待我們去開發它,享受它。 莫扎特4歲作曲,5歲就能準確無誤地辨明任何樂器上奏出的單音、雙音、和絃的音名,甚至可以輕易地說出杯子、鈴鐺等器皿碰撞時所發出的音高......如此過硬的絕對音準觀念是絕大多數職業樂師一輩子都達不到的。然而,莫扎特的成功不僅僅依靠著兒時"神童"的名號,倘若沒有對音樂的執著和後天的努力,天賦也不過是垃圾桶裡的珠寶,不會被問津。天賦不應該是決定孩子是否學習唱歌的絕對因素。

孩子的能力除了與生俱來,更重要的是後天塑造。人生的路上,音樂從來都不是一門選修課,而應該是人生的必修課,錯過這道風景,便是終生的遺憾。相信決定孩子是否適合學習唱歌的關鍵在於你的意識,你的心。

(贊是一種鼓勵 |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感謝您的閱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