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音樂 不完美媽媽 戀愛 大學 蔣方舟 等風停啊 2019-08-05
"

2014年,北京大學拍了一部招生宣傳片,名字叫《星空日記》。

故事很簡單,出身貧寒的何曉東從小渴望摘星星,但卻遭到來自青梅竹馬、老師乃至父母的反對,他們嘲笑他一個貧寒弟子異想天開,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基於現實,他選擇不喜歡但有前途和錢途的經濟系。

"

2014年,北京大學拍了一部招生宣傳片,名字叫《星空日記》。

故事很簡單,出身貧寒的何曉東從小渴望摘星星,但卻遭到來自青梅竹馬、老師乃至父母的反對,他們嘲笑他一個貧寒弟子異想天開,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基於現實,他選擇不喜歡但有前途和錢途的經濟系。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何曉東不甘夢想沉寂,到天文系旁聽,結果自然是大團圓,他旁聽天文系課程,機緣巧合遇到一位賞識鼓勵他的天文系教授,最終夢想成真。

宣傳片中有一句話被廣為流傳:不是現實支撐了夢想,而是夢想支撐了現實。以夢為馬,不負年華,有夢想就去追,想做的事現在就做。這是這麼多年我們經常聽到的話,《星空日記》無疑抓住了這個心理,5年過去了,依然擁有打動人心的能量,讓人看了的人熱淚盈眶。

"

2014年,北京大學拍了一部招生宣傳片,名字叫《星空日記》。

故事很簡單,出身貧寒的何曉東從小渴望摘星星,但卻遭到來自青梅竹馬、老師乃至父母的反對,他們嘲笑他一個貧寒弟子異想天開,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基於現實,他選擇不喜歡但有前途和錢途的經濟系。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何曉東不甘夢想沉寂,到天文系旁聽,結果自然是大團圓,他旁聽天文系課程,機緣巧合遇到一位賞識鼓勵他的天文系教授,最終夢想成真。

宣傳片中有一句話被廣為流傳:不是現實支撐了夢想,而是夢想支撐了現實。以夢為馬,不負年華,有夢想就去追,想做的事現在就做。這是這麼多年我們經常聽到的話,《星空日記》無疑抓住了這個心理,5年過去了,依然擁有打動人心的能量,讓人看了的人熱淚盈眶。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相應的,宣傳片中阻擋他追夢的人,兒時的青梅竹馬,後來的老師、父親。尤其是勢利強勢的父親,著墨不多,卻被立起一個非常惱人的形象,看了的人肯定在心裡說,看吧,他父親就是目光短淺,看不到自己兒子的長處,這樣的父親必然是失敗的,而擁有的夢想的兒子,肯定會成功。

"

2014年,北京大學拍了一部招生宣傳片,名字叫《星空日記》。

故事很簡單,出身貧寒的何曉東從小渴望摘星星,但卻遭到來自青梅竹馬、老師乃至父母的反對,他們嘲笑他一個貧寒弟子異想天開,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基於現實,他選擇不喜歡但有前途和錢途的經濟系。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何曉東不甘夢想沉寂,到天文系旁聽,結果自然是大團圓,他旁聽天文系課程,機緣巧合遇到一位賞識鼓勵他的天文系教授,最終夢想成真。

宣傳片中有一句話被廣為流傳:不是現實支撐了夢想,而是夢想支撐了現實。以夢為馬,不負年華,有夢想就去追,想做的事現在就做。這是這麼多年我們經常聽到的話,《星空日記》無疑抓住了這個心理,5年過去了,依然擁有打動人心的能量,讓人看了的人熱淚盈眶。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相應的,宣傳片中阻擋他追夢的人,兒時的青梅竹馬,後來的老師、父親。尤其是勢利強勢的父親,著墨不多,卻被立起一個非常惱人的形象,看了的人肯定在心裡說,看吧,他父親就是目光短淺,看不到自己兒子的長處,這樣的父親必然是失敗的,而擁有的夢想的兒子,肯定會成功。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類似的事情出現在其他方方面面,比如和什麼樣的人結婚,比如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是到社會闖蕩還是在小城市考個公務員。出於父母的角度,會非常自然而然地讓你選擇一個家庭條件不錯,工作不錯,各方面匹配的人結婚,選擇去事業單位考編制,你年輕時最看中的愛和夢想,他們會考慮,但並絕對。

所以,當時年少離開家,我們也許對父母的養育之恩心懷感恩,但內心深處卻反感他們做人做事的庸俗,太過現實,一點都不理想主義,看不到自己的夢想和潛力。

"

2014年,北京大學拍了一部招生宣傳片,名字叫《星空日記》。

故事很簡單,出身貧寒的何曉東從小渴望摘星星,但卻遭到來自青梅竹馬、老師乃至父母的反對,他們嘲笑他一個貧寒弟子異想天開,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基於現實,他選擇不喜歡但有前途和錢途的經濟系。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何曉東不甘夢想沉寂,到天文系旁聽,結果自然是大團圓,他旁聽天文系課程,機緣巧合遇到一位賞識鼓勵他的天文系教授,最終夢想成真。

宣傳片中有一句話被廣為流傳:不是現實支撐了夢想,而是夢想支撐了現實。以夢為馬,不負年華,有夢想就去追,想做的事現在就做。這是這麼多年我們經常聽到的話,《星空日記》無疑抓住了這個心理,5年過去了,依然擁有打動人心的能量,讓人看了的人熱淚盈眶。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相應的,宣傳片中阻擋他追夢的人,兒時的青梅竹馬,後來的老師、父親。尤其是勢利強勢的父親,著墨不多,卻被立起一個非常惱人的形象,看了的人肯定在心裡說,看吧,他父親就是目光短淺,看不到自己兒子的長處,這樣的父親必然是失敗的,而擁有的夢想的兒子,肯定會成功。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類似的事情出現在其他方方面面,比如和什麼樣的人結婚,比如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是到社會闖蕩還是在小城市考個公務員。出於父母的角度,會非常自然而然地讓你選擇一個家庭條件不錯,工作不錯,各方面匹配的人結婚,選擇去事業單位考編制,你年輕時最看中的愛和夢想,他們會考慮,但並絕對。

所以,當時年少離開家,我們也許對父母的養育之恩心懷感恩,但內心深處卻反感他們做人做事的庸俗,太過現實,一點都不理想主義,看不到自己的夢想和潛力。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但當你逐漸年長,被生活教育過,被現實教訓過,看問題從一個孩子的角度切換到成年人的角度,會漸漸理解父母。

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中,從小喜歡音樂的魚店音樂人克朗,為了實現自己的音樂夢,他從大學退學,和家人關係鬧僵,他憑藉自己的滿腔熱愛,以為和舞臺上那些光芒萬丈的名流巨星不過咫尺距離,只要堅持下去早晚有一天自己也能站在舞臺中央。

"

2014年,北京大學拍了一部招生宣傳片,名字叫《星空日記》。

故事很簡單,出身貧寒的何曉東從小渴望摘星星,但卻遭到來自青梅竹馬、老師乃至父母的反對,他們嘲笑他一個貧寒弟子異想天開,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基於現實,他選擇不喜歡但有前途和錢途的經濟系。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何曉東不甘夢想沉寂,到天文系旁聽,結果自然是大團圓,他旁聽天文系課程,機緣巧合遇到一位賞識鼓勵他的天文系教授,最終夢想成真。

宣傳片中有一句話被廣為流傳:不是現實支撐了夢想,而是夢想支撐了現實。以夢為馬,不負年華,有夢想就去追,想做的事現在就做。這是這麼多年我們經常聽到的話,《星空日記》無疑抓住了這個心理,5年過去了,依然擁有打動人心的能量,讓人看了的人熱淚盈眶。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相應的,宣傳片中阻擋他追夢的人,兒時的青梅竹馬,後來的老師、父親。尤其是勢利強勢的父親,著墨不多,卻被立起一個非常惱人的形象,看了的人肯定在心裡說,看吧,他父親就是目光短淺,看不到自己兒子的長處,這樣的父親必然是失敗的,而擁有的夢想的兒子,肯定會成功。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類似的事情出現在其他方方面面,比如和什麼樣的人結婚,比如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是到社會闖蕩還是在小城市考個公務員。出於父母的角度,會非常自然而然地讓你選擇一個家庭條件不錯,工作不錯,各方面匹配的人結婚,選擇去事業單位考編制,你年輕時最看中的愛和夢想,他們會考慮,但並絕對。

所以,當時年少離開家,我們也許對父母的養育之恩心懷感恩,但內心深處卻反感他們做人做事的庸俗,太過現實,一點都不理想主義,看不到自己的夢想和潛力。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但當你逐漸年長,被生活教育過,被現實教訓過,看問題從一個孩子的角度切換到成年人的角度,會漸漸理解父母。

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中,從小喜歡音樂的魚店音樂人克朗,為了實現自己的音樂夢,他從大學退學,和家人關係鬧僵,他憑藉自己的滿腔熱愛,以為和舞臺上那些光芒萬丈的名流巨星不過咫尺距離,只要堅持下去早晚有一天自己也能站在舞臺中央。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可他的夢想落空了。世界上喜歡音樂的那麼多,他又不是才華最出眾,天賦最好,運氣最好的那一個,最終,在社會上飄蕩了多年,依然籍籍無名,默默無聞,夢想依然在,卻距離他越來越遠。

跌跌撞撞地為夢奔波,他其實內心已經慢慢地意識到,自己並不適合當音樂人,聽從父親當年的建議,回家繼承家業是最好的選擇。

“其實很久以前我就知道自己應該怎樣選擇,只是一直無法下決心捨棄夢想。到現在,我依然不知道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打個比方,這就如同單相思的感覺,明知戀情不會有結果,卻還是忘不了對方。”

故事的結局很溫暖,他依然沒有成為音樂人,因為救一個小男孩葬身火海,但他的音樂夢卻以另外一種形式延續下來,他的作品《重生》被他救的小男孩的姐姐,後來的絕代歌手,一直一直演唱了下來。

這樣的結局很感動人,但也僅存於文學作品中激勵人心。現實中,在大街上、地鐵上、深夜歸家的路途中,有太多的追夢人在追夢中彷徨、掙扎,大家都像克朗一樣,一邊是躁動不安的內心,一邊是殘酷的現實,人夾在其中,被時代的大浪裹挾著往前走,少數人魚躍龍門,而更多人是那條渴望躍龍門而不得的魚。

著名電影導演呂克貝鬆說過,“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種政權下,誰都不能阻礙你去夢想,這是一種難以置信的力量。即使你被關在一個很小的囚室裡,什麼都不能做,但是誰也不能阻止你去夢想。”

這話沒有錯,但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是大團圓,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心想事成。相信只要努力,只要追求一定實現,未嘗不是一種傲慢。

"

2014年,北京大學拍了一部招生宣傳片,名字叫《星空日記》。

故事很簡單,出身貧寒的何曉東從小渴望摘星星,但卻遭到來自青梅竹馬、老師乃至父母的反對,他們嘲笑他一個貧寒弟子異想天開,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基於現實,他選擇不喜歡但有前途和錢途的經濟系。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何曉東不甘夢想沉寂,到天文系旁聽,結果自然是大團圓,他旁聽天文系課程,機緣巧合遇到一位賞識鼓勵他的天文系教授,最終夢想成真。

宣傳片中有一句話被廣為流傳:不是現實支撐了夢想,而是夢想支撐了現實。以夢為馬,不負年華,有夢想就去追,想做的事現在就做。這是這麼多年我們經常聽到的話,《星空日記》無疑抓住了這個心理,5年過去了,依然擁有打動人心的能量,讓人看了的人熱淚盈眶。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相應的,宣傳片中阻擋他追夢的人,兒時的青梅竹馬,後來的老師、父親。尤其是勢利強勢的父親,著墨不多,卻被立起一個非常惱人的形象,看了的人肯定在心裡說,看吧,他父親就是目光短淺,看不到自己兒子的長處,這樣的父親必然是失敗的,而擁有的夢想的兒子,肯定會成功。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類似的事情出現在其他方方面面,比如和什麼樣的人結婚,比如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是到社會闖蕩還是在小城市考個公務員。出於父母的角度,會非常自然而然地讓你選擇一個家庭條件不錯,工作不錯,各方面匹配的人結婚,選擇去事業單位考編制,你年輕時最看中的愛和夢想,他們會考慮,但並絕對。

所以,當時年少離開家,我們也許對父母的養育之恩心懷感恩,但內心深處卻反感他們做人做事的庸俗,太過現實,一點都不理想主義,看不到自己的夢想和潛力。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但當你逐漸年長,被生活教育過,被現實教訓過,看問題從一個孩子的角度切換到成年人的角度,會漸漸理解父母。

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中,從小喜歡音樂的魚店音樂人克朗,為了實現自己的音樂夢,他從大學退學,和家人關係鬧僵,他憑藉自己的滿腔熱愛,以為和舞臺上那些光芒萬丈的名流巨星不過咫尺距離,只要堅持下去早晚有一天自己也能站在舞臺中央。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可他的夢想落空了。世界上喜歡音樂的那麼多,他又不是才華最出眾,天賦最好,運氣最好的那一個,最終,在社會上飄蕩了多年,依然籍籍無名,默默無聞,夢想依然在,卻距離他越來越遠。

跌跌撞撞地為夢奔波,他其實內心已經慢慢地意識到,自己並不適合當音樂人,聽從父親當年的建議,回家繼承家業是最好的選擇。

“其實很久以前我就知道自己應該怎樣選擇,只是一直無法下決心捨棄夢想。到現在,我依然不知道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打個比方,這就如同單相思的感覺,明知戀情不會有結果,卻還是忘不了對方。”

故事的結局很溫暖,他依然沒有成為音樂人,因為救一個小男孩葬身火海,但他的音樂夢卻以另外一種形式延續下來,他的作品《重生》被他救的小男孩的姐姐,後來的絕代歌手,一直一直演唱了下來。

這樣的結局很感動人,但也僅存於文學作品中激勵人心。現實中,在大街上、地鐵上、深夜歸家的路途中,有太多的追夢人在追夢中彷徨、掙扎,大家都像克朗一樣,一邊是躁動不安的內心,一邊是殘酷的現實,人夾在其中,被時代的大浪裹挾著往前走,少數人魚躍龍門,而更多人是那條渴望躍龍門而不得的魚。

著名電影導演呂克貝鬆說過,“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種政權下,誰都不能阻礙你去夢想,這是一種難以置信的力量。即使你被關在一個很小的囚室裡,什麼都不能做,但是誰也不能阻止你去夢想。”

這話沒有錯,但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是大團圓,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心想事成。相信只要努力,只要追求一定實現,未嘗不是一種傲慢。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少年成名的蔣方舟曾在知乎上被問及“對於二十幾歲的人來說,哪些事越早醒悟越好?”

蔣方舟的回答有這麼一句話,“父母提出的人生建議,是最保險的,不是最好的。”

《解憂雜貨店》中,克朗的父親並非不理解兒子的夢想,相反,當他生病,兒子選擇留下來繼承魚店的時候,他反對了,鼓勵兒子“再去全力打拼一次,在東京奮戰一場。就算最後打了敗仗也無所謂,至少你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當初他之所以反對,是因為作為一個父親,她比年少的兒子體會到更殘酷的社會現實。對於少年人來說,夢想就是一切,如同那些將愛情視為感情的全部一樣,但在在一個閱盡千帆,見慣社會現實的父親看來,追夢並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情,而是一個冒險之旅,這個旅程全然陌生,有太多不確定甚至危險的大風大浪,一不小心就拍死在海中。

想要到達夢寐以求的彼岸,你需要足夠的天賦,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恆心,扛得住失敗的強大內心,上帝偏愛的給予,以及接受永遠都不可能出頭的現實,同時,還要確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你的熱愛能堅持多久?是付出全部熱血付出一生拼力一搏,還是不冷不熱順口一說?

父母也曾經是年輕人,他們自然不會不懂孩子對外界的新奇渴望,但正是因為懂得,更不希望他們被現實撞得頭破血流。

尋找一份安穩的工作,建立一個安穩的家庭,過著平淡的日子,也許不浪漫,不美好,甚至庸俗,但至少衣食無憂,關鍵時刻,可以成為一方庇護的港灣,不至於因為追夢失敗、一無所有而淪落街頭。

2018年8月27日,張靚穎在微博中發文,“明天起,一切從一開始”,附上自己個人經紀合約截止日期。在一起十多年,辦婚禮不到兩年,她最終決定離開馮軻重新開始。

"

2014年,北京大學拍了一部招生宣傳片,名字叫《星空日記》。

故事很簡單,出身貧寒的何曉東從小渴望摘星星,但卻遭到來自青梅竹馬、老師乃至父母的反對,他們嘲笑他一個貧寒弟子異想天開,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基於現實,他選擇不喜歡但有前途和錢途的經濟系。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何曉東不甘夢想沉寂,到天文系旁聽,結果自然是大團圓,他旁聽天文系課程,機緣巧合遇到一位賞識鼓勵他的天文系教授,最終夢想成真。

宣傳片中有一句話被廣為流傳:不是現實支撐了夢想,而是夢想支撐了現實。以夢為馬,不負年華,有夢想就去追,想做的事現在就做。這是這麼多年我們經常聽到的話,《星空日記》無疑抓住了這個心理,5年過去了,依然擁有打動人心的能量,讓人看了的人熱淚盈眶。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相應的,宣傳片中阻擋他追夢的人,兒時的青梅竹馬,後來的老師、父親。尤其是勢利強勢的父親,著墨不多,卻被立起一個非常惱人的形象,看了的人肯定在心裡說,看吧,他父親就是目光短淺,看不到自己兒子的長處,這樣的父親必然是失敗的,而擁有的夢想的兒子,肯定會成功。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類似的事情出現在其他方方面面,比如和什麼樣的人結婚,比如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是到社會闖蕩還是在小城市考個公務員。出於父母的角度,會非常自然而然地讓你選擇一個家庭條件不錯,工作不錯,各方面匹配的人結婚,選擇去事業單位考編制,你年輕時最看中的愛和夢想,他們會考慮,但並絕對。

所以,當時年少離開家,我們也許對父母的養育之恩心懷感恩,但內心深處卻反感他們做人做事的庸俗,太過現實,一點都不理想主義,看不到自己的夢想和潛力。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但當你逐漸年長,被生活教育過,被現實教訓過,看問題從一個孩子的角度切換到成年人的角度,會漸漸理解父母。

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中,從小喜歡音樂的魚店音樂人克朗,為了實現自己的音樂夢,他從大學退學,和家人關係鬧僵,他憑藉自己的滿腔熱愛,以為和舞臺上那些光芒萬丈的名流巨星不過咫尺距離,只要堅持下去早晚有一天自己也能站在舞臺中央。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可他的夢想落空了。世界上喜歡音樂的那麼多,他又不是才華最出眾,天賦最好,運氣最好的那一個,最終,在社會上飄蕩了多年,依然籍籍無名,默默無聞,夢想依然在,卻距離他越來越遠。

跌跌撞撞地為夢奔波,他其實內心已經慢慢地意識到,自己並不適合當音樂人,聽從父親當年的建議,回家繼承家業是最好的選擇。

“其實很久以前我就知道自己應該怎樣選擇,只是一直無法下決心捨棄夢想。到現在,我依然不知道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打個比方,這就如同單相思的感覺,明知戀情不會有結果,卻還是忘不了對方。”

故事的結局很溫暖,他依然沒有成為音樂人,因為救一個小男孩葬身火海,但他的音樂夢卻以另外一種形式延續下來,他的作品《重生》被他救的小男孩的姐姐,後來的絕代歌手,一直一直演唱了下來。

這樣的結局很感動人,但也僅存於文學作品中激勵人心。現實中,在大街上、地鐵上、深夜歸家的路途中,有太多的追夢人在追夢中彷徨、掙扎,大家都像克朗一樣,一邊是躁動不安的內心,一邊是殘酷的現實,人夾在其中,被時代的大浪裹挾著往前走,少數人魚躍龍門,而更多人是那條渴望躍龍門而不得的魚。

著名電影導演呂克貝鬆說過,“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種政權下,誰都不能阻礙你去夢想,這是一種難以置信的力量。即使你被關在一個很小的囚室裡,什麼都不能做,但是誰也不能阻止你去夢想。”

這話沒有錯,但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是大團圓,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心想事成。相信只要努力,只要追求一定實現,未嘗不是一種傲慢。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少年成名的蔣方舟曾在知乎上被問及“對於二十幾歲的人來說,哪些事越早醒悟越好?”

蔣方舟的回答有這麼一句話,“父母提出的人生建議,是最保險的,不是最好的。”

《解憂雜貨店》中,克朗的父親並非不理解兒子的夢想,相反,當他生病,兒子選擇留下來繼承魚店的時候,他反對了,鼓勵兒子“再去全力打拼一次,在東京奮戰一場。就算最後打了敗仗也無所謂,至少你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當初他之所以反對,是因為作為一個父親,她比年少的兒子體會到更殘酷的社會現實。對於少年人來說,夢想就是一切,如同那些將愛情視為感情的全部一樣,但在在一個閱盡千帆,見慣社會現實的父親看來,追夢並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情,而是一個冒險之旅,這個旅程全然陌生,有太多不確定甚至危險的大風大浪,一不小心就拍死在海中。

想要到達夢寐以求的彼岸,你需要足夠的天賦,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恆心,扛得住失敗的強大內心,上帝偏愛的給予,以及接受永遠都不可能出頭的現實,同時,還要確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你的熱愛能堅持多久?是付出全部熱血付出一生拼力一搏,還是不冷不熱順口一說?

父母也曾經是年輕人,他們自然不會不懂孩子對外界的新奇渴望,但正是因為懂得,更不希望他們被現實撞得頭破血流。

尋找一份安穩的工作,建立一個安穩的家庭,過著平淡的日子,也許不浪漫,不美好,甚至庸俗,但至少衣食無憂,關鍵時刻,可以成為一方庇護的港灣,不至於因為追夢失敗、一無所有而淪落街頭。

2018年8月27日,張靚穎在微博中發文,“明天起,一切從一開始”,附上自己個人經紀合約截止日期。在一起十多年,辦婚禮不到兩年,她最終決定離開馮軻重新開始。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張靚穎和馮軻的感情,張母從一開始都是不同意的。她不喜歡馮軻,認為他並不是良配。生活作風不檢點,並不是真心喜歡自己女兒,和張靚穎結婚,不過是想要繼續掌控張靚穎的財產,將她繼續成為掙錢工具。

為了反對得徹底,張母甚至不惜主動向媒體爆料自己女兒是小三。即便如此,張母也沒能阻擋得住張靚穎和馮軻辦婚禮。

"

2014年,北京大學拍了一部招生宣傳片,名字叫《星空日記》。

故事很簡單,出身貧寒的何曉東從小渴望摘星星,但卻遭到來自青梅竹馬、老師乃至父母的反對,他們嘲笑他一個貧寒弟子異想天開,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基於現實,他選擇不喜歡但有前途和錢途的經濟系。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何曉東不甘夢想沉寂,到天文系旁聽,結果自然是大團圓,他旁聽天文系課程,機緣巧合遇到一位賞識鼓勵他的天文系教授,最終夢想成真。

宣傳片中有一句話被廣為流傳:不是現實支撐了夢想,而是夢想支撐了現實。以夢為馬,不負年華,有夢想就去追,想做的事現在就做。這是這麼多年我們經常聽到的話,《星空日記》無疑抓住了這個心理,5年過去了,依然擁有打動人心的能量,讓人看了的人熱淚盈眶。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相應的,宣傳片中阻擋他追夢的人,兒時的青梅竹馬,後來的老師、父親。尤其是勢利強勢的父親,著墨不多,卻被立起一個非常惱人的形象,看了的人肯定在心裡說,看吧,他父親就是目光短淺,看不到自己兒子的長處,這樣的父親必然是失敗的,而擁有的夢想的兒子,肯定會成功。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類似的事情出現在其他方方面面,比如和什麼樣的人結婚,比如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是到社會闖蕩還是在小城市考個公務員。出於父母的角度,會非常自然而然地讓你選擇一個家庭條件不錯,工作不錯,各方面匹配的人結婚,選擇去事業單位考編制,你年輕時最看中的愛和夢想,他們會考慮,但並絕對。

所以,當時年少離開家,我們也許對父母的養育之恩心懷感恩,但內心深處卻反感他們做人做事的庸俗,太過現實,一點都不理想主義,看不到自己的夢想和潛力。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但當你逐漸年長,被生活教育過,被現實教訓過,看問題從一個孩子的角度切換到成年人的角度,會漸漸理解父母。

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中,從小喜歡音樂的魚店音樂人克朗,為了實現自己的音樂夢,他從大學退學,和家人關係鬧僵,他憑藉自己的滿腔熱愛,以為和舞臺上那些光芒萬丈的名流巨星不過咫尺距離,只要堅持下去早晚有一天自己也能站在舞臺中央。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可他的夢想落空了。世界上喜歡音樂的那麼多,他又不是才華最出眾,天賦最好,運氣最好的那一個,最終,在社會上飄蕩了多年,依然籍籍無名,默默無聞,夢想依然在,卻距離他越來越遠。

跌跌撞撞地為夢奔波,他其實內心已經慢慢地意識到,自己並不適合當音樂人,聽從父親當年的建議,回家繼承家業是最好的選擇。

“其實很久以前我就知道自己應該怎樣選擇,只是一直無法下決心捨棄夢想。到現在,我依然不知道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打個比方,這就如同單相思的感覺,明知戀情不會有結果,卻還是忘不了對方。”

故事的結局很溫暖,他依然沒有成為音樂人,因為救一個小男孩葬身火海,但他的音樂夢卻以另外一種形式延續下來,他的作品《重生》被他救的小男孩的姐姐,後來的絕代歌手,一直一直演唱了下來。

這樣的結局很感動人,但也僅存於文學作品中激勵人心。現實中,在大街上、地鐵上、深夜歸家的路途中,有太多的追夢人在追夢中彷徨、掙扎,大家都像克朗一樣,一邊是躁動不安的內心,一邊是殘酷的現實,人夾在其中,被時代的大浪裹挾著往前走,少數人魚躍龍門,而更多人是那條渴望躍龍門而不得的魚。

著名電影導演呂克貝鬆說過,“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種政權下,誰都不能阻礙你去夢想,這是一種難以置信的力量。即使你被關在一個很小的囚室裡,什麼都不能做,但是誰也不能阻止你去夢想。”

這話沒有錯,但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是大團圓,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心想事成。相信只要努力,只要追求一定實現,未嘗不是一種傲慢。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少年成名的蔣方舟曾在知乎上被問及“對於二十幾歲的人來說,哪些事越早醒悟越好?”

蔣方舟的回答有這麼一句話,“父母提出的人生建議,是最保險的,不是最好的。”

《解憂雜貨店》中,克朗的父親並非不理解兒子的夢想,相反,當他生病,兒子選擇留下來繼承魚店的時候,他反對了,鼓勵兒子“再去全力打拼一次,在東京奮戰一場。就算最後打了敗仗也無所謂,至少你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當初他之所以反對,是因為作為一個父親,她比年少的兒子體會到更殘酷的社會現實。對於少年人來說,夢想就是一切,如同那些將愛情視為感情的全部一樣,但在在一個閱盡千帆,見慣社會現實的父親看來,追夢並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情,而是一個冒險之旅,這個旅程全然陌生,有太多不確定甚至危險的大風大浪,一不小心就拍死在海中。

想要到達夢寐以求的彼岸,你需要足夠的天賦,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恆心,扛得住失敗的強大內心,上帝偏愛的給予,以及接受永遠都不可能出頭的現實,同時,還要確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你的熱愛能堅持多久?是付出全部熱血付出一生拼力一搏,還是不冷不熱順口一說?

父母也曾經是年輕人,他們自然不會不懂孩子對外界的新奇渴望,但正是因為懂得,更不希望他們被現實撞得頭破血流。

尋找一份安穩的工作,建立一個安穩的家庭,過著平淡的日子,也許不浪漫,不美好,甚至庸俗,但至少衣食無憂,關鍵時刻,可以成為一方庇護的港灣,不至於因為追夢失敗、一無所有而淪落街頭。

2018年8月27日,張靚穎在微博中發文,“明天起,一切從一開始”,附上自己個人經紀合約截止日期。在一起十多年,辦婚禮不到兩年,她最終決定離開馮軻重新開始。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張靚穎和馮軻的感情,張母從一開始都是不同意的。她不喜歡馮軻,認為他並不是良配。生活作風不檢點,並不是真心喜歡自己女兒,和張靚穎結婚,不過是想要繼續掌控張靚穎的財產,將她繼續成為掙錢工具。

為了反對得徹底,張母甚至不惜主動向媒體爆料自己女兒是小三。即便如此,張母也沒能阻擋得住張靚穎和馮軻辦婚禮。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對於張靚穎來說,她和馮軻相識於未成名前,馮軻對她的“好”,讓她以為遇到了對的人,找到了下半生的依靠,母親反對也許是為自己好,可她怎麼可能放下心中所愛?為此,甚至不惜在演唱會上主動求婚。

"

2014年,北京大學拍了一部招生宣傳片,名字叫《星空日記》。

故事很簡單,出身貧寒的何曉東從小渴望摘星星,但卻遭到來自青梅竹馬、老師乃至父母的反對,他們嘲笑他一個貧寒弟子異想天開,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基於現實,他選擇不喜歡但有前途和錢途的經濟系。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何曉東不甘夢想沉寂,到天文系旁聽,結果自然是大團圓,他旁聽天文系課程,機緣巧合遇到一位賞識鼓勵他的天文系教授,最終夢想成真。

宣傳片中有一句話被廣為流傳:不是現實支撐了夢想,而是夢想支撐了現實。以夢為馬,不負年華,有夢想就去追,想做的事現在就做。這是這麼多年我們經常聽到的話,《星空日記》無疑抓住了這個心理,5年過去了,依然擁有打動人心的能量,讓人看了的人熱淚盈眶。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相應的,宣傳片中阻擋他追夢的人,兒時的青梅竹馬,後來的老師、父親。尤其是勢利強勢的父親,著墨不多,卻被立起一個非常惱人的形象,看了的人肯定在心裡說,看吧,他父親就是目光短淺,看不到自己兒子的長處,這樣的父親必然是失敗的,而擁有的夢想的兒子,肯定會成功。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類似的事情出現在其他方方面面,比如和什麼樣的人結婚,比如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是到社會闖蕩還是在小城市考個公務員。出於父母的角度,會非常自然而然地讓你選擇一個家庭條件不錯,工作不錯,各方面匹配的人結婚,選擇去事業單位考編制,你年輕時最看中的愛和夢想,他們會考慮,但並絕對。

所以,當時年少離開家,我們也許對父母的養育之恩心懷感恩,但內心深處卻反感他們做人做事的庸俗,太過現實,一點都不理想主義,看不到自己的夢想和潛力。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但當你逐漸年長,被生活教育過,被現實教訓過,看問題從一個孩子的角度切換到成年人的角度,會漸漸理解父母。

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中,從小喜歡音樂的魚店音樂人克朗,為了實現自己的音樂夢,他從大學退學,和家人關係鬧僵,他憑藉自己的滿腔熱愛,以為和舞臺上那些光芒萬丈的名流巨星不過咫尺距離,只要堅持下去早晚有一天自己也能站在舞臺中央。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可他的夢想落空了。世界上喜歡音樂的那麼多,他又不是才華最出眾,天賦最好,運氣最好的那一個,最終,在社會上飄蕩了多年,依然籍籍無名,默默無聞,夢想依然在,卻距離他越來越遠。

跌跌撞撞地為夢奔波,他其實內心已經慢慢地意識到,自己並不適合當音樂人,聽從父親當年的建議,回家繼承家業是最好的選擇。

“其實很久以前我就知道自己應該怎樣選擇,只是一直無法下決心捨棄夢想。到現在,我依然不知道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打個比方,這就如同單相思的感覺,明知戀情不會有結果,卻還是忘不了對方。”

故事的結局很溫暖,他依然沒有成為音樂人,因為救一個小男孩葬身火海,但他的音樂夢卻以另外一種形式延續下來,他的作品《重生》被他救的小男孩的姐姐,後來的絕代歌手,一直一直演唱了下來。

這樣的結局很感動人,但也僅存於文學作品中激勵人心。現實中,在大街上、地鐵上、深夜歸家的路途中,有太多的追夢人在追夢中彷徨、掙扎,大家都像克朗一樣,一邊是躁動不安的內心,一邊是殘酷的現實,人夾在其中,被時代的大浪裹挾著往前走,少數人魚躍龍門,而更多人是那條渴望躍龍門而不得的魚。

著名電影導演呂克貝鬆說過,“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種政權下,誰都不能阻礙你去夢想,這是一種難以置信的力量。即使你被關在一個很小的囚室裡,什麼都不能做,但是誰也不能阻止你去夢想。”

這話沒有錯,但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是大團圓,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心想事成。相信只要努力,只要追求一定實現,未嘗不是一種傲慢。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少年成名的蔣方舟曾在知乎上被問及“對於二十幾歲的人來說,哪些事越早醒悟越好?”

蔣方舟的回答有這麼一句話,“父母提出的人生建議,是最保險的,不是最好的。”

《解憂雜貨店》中,克朗的父親並非不理解兒子的夢想,相反,當他生病,兒子選擇留下來繼承魚店的時候,他反對了,鼓勵兒子“再去全力打拼一次,在東京奮戰一場。就算最後打了敗仗也無所謂,至少你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當初他之所以反對,是因為作為一個父親,她比年少的兒子體會到更殘酷的社會現實。對於少年人來說,夢想就是一切,如同那些將愛情視為感情的全部一樣,但在在一個閱盡千帆,見慣社會現實的父親看來,追夢並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情,而是一個冒險之旅,這個旅程全然陌生,有太多不確定甚至危險的大風大浪,一不小心就拍死在海中。

想要到達夢寐以求的彼岸,你需要足夠的天賦,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恆心,扛得住失敗的強大內心,上帝偏愛的給予,以及接受永遠都不可能出頭的現實,同時,還要確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你的熱愛能堅持多久?是付出全部熱血付出一生拼力一搏,還是不冷不熱順口一說?

父母也曾經是年輕人,他們自然不會不懂孩子對外界的新奇渴望,但正是因為懂得,更不希望他們被現實撞得頭破血流。

尋找一份安穩的工作,建立一個安穩的家庭,過著平淡的日子,也許不浪漫,不美好,甚至庸俗,但至少衣食無憂,關鍵時刻,可以成為一方庇護的港灣,不至於因為追夢失敗、一無所有而淪落街頭。

2018年8月27日,張靚穎在微博中發文,“明天起,一切從一開始”,附上自己個人經紀合約截止日期。在一起十多年,辦婚禮不到兩年,她最終決定離開馮軻重新開始。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張靚穎和馮軻的感情,張母從一開始都是不同意的。她不喜歡馮軻,認為他並不是良配。生活作風不檢點,並不是真心喜歡自己女兒,和張靚穎結婚,不過是想要繼續掌控張靚穎的財產,將她繼續成為掙錢工具。

為了反對得徹底,張母甚至不惜主動向媒體爆料自己女兒是小三。即便如此,張母也沒能阻擋得住張靚穎和馮軻辦婚禮。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對於張靚穎來說,她和馮軻相識於未成名前,馮軻對她的“好”,讓她以為遇到了對的人,找到了下半生的依靠,母親反對也許是為自己好,可她怎麼可能放下心中所愛?為此,甚至不惜在演唱會上主動求婚。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兜兜轉轉,張靚穎最終心死,和馮軻在生活和事業上完全割裂,他日陌路相逢,擦肩而過,再也不見。

"

2014年,北京大學拍了一部招生宣傳片,名字叫《星空日記》。

故事很簡單,出身貧寒的何曉東從小渴望摘星星,但卻遭到來自青梅竹馬、老師乃至父母的反對,他們嘲笑他一個貧寒弟子異想天開,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基於現實,他選擇不喜歡但有前途和錢途的經濟系。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何曉東不甘夢想沉寂,到天文系旁聽,結果自然是大團圓,他旁聽天文系課程,機緣巧合遇到一位賞識鼓勵他的天文系教授,最終夢想成真。

宣傳片中有一句話被廣為流傳:不是現實支撐了夢想,而是夢想支撐了現實。以夢為馬,不負年華,有夢想就去追,想做的事現在就做。這是這麼多年我們經常聽到的話,《星空日記》無疑抓住了這個心理,5年過去了,依然擁有打動人心的能量,讓人看了的人熱淚盈眶。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相應的,宣傳片中阻擋他追夢的人,兒時的青梅竹馬,後來的老師、父親。尤其是勢利強勢的父親,著墨不多,卻被立起一個非常惱人的形象,看了的人肯定在心裡說,看吧,他父親就是目光短淺,看不到自己兒子的長處,這樣的父親必然是失敗的,而擁有的夢想的兒子,肯定會成功。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類似的事情出現在其他方方面面,比如和什麼樣的人結婚,比如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是到社會闖蕩還是在小城市考個公務員。出於父母的角度,會非常自然而然地讓你選擇一個家庭條件不錯,工作不錯,各方面匹配的人結婚,選擇去事業單位考編制,你年輕時最看中的愛和夢想,他們會考慮,但並絕對。

所以,當時年少離開家,我們也許對父母的養育之恩心懷感恩,但內心深處卻反感他們做人做事的庸俗,太過現實,一點都不理想主義,看不到自己的夢想和潛力。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但當你逐漸年長,被生活教育過,被現實教訓過,看問題從一個孩子的角度切換到成年人的角度,會漸漸理解父母。

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中,從小喜歡音樂的魚店音樂人克朗,為了實現自己的音樂夢,他從大學退學,和家人關係鬧僵,他憑藉自己的滿腔熱愛,以為和舞臺上那些光芒萬丈的名流巨星不過咫尺距離,只要堅持下去早晚有一天自己也能站在舞臺中央。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可他的夢想落空了。世界上喜歡音樂的那麼多,他又不是才華最出眾,天賦最好,運氣最好的那一個,最終,在社會上飄蕩了多年,依然籍籍無名,默默無聞,夢想依然在,卻距離他越來越遠。

跌跌撞撞地為夢奔波,他其實內心已經慢慢地意識到,自己並不適合當音樂人,聽從父親當年的建議,回家繼承家業是最好的選擇。

“其實很久以前我就知道自己應該怎樣選擇,只是一直無法下決心捨棄夢想。到現在,我依然不知道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打個比方,這就如同單相思的感覺,明知戀情不會有結果,卻還是忘不了對方。”

故事的結局很溫暖,他依然沒有成為音樂人,因為救一個小男孩葬身火海,但他的音樂夢卻以另外一種形式延續下來,他的作品《重生》被他救的小男孩的姐姐,後來的絕代歌手,一直一直演唱了下來。

這樣的結局很感動人,但也僅存於文學作品中激勵人心。現實中,在大街上、地鐵上、深夜歸家的路途中,有太多的追夢人在追夢中彷徨、掙扎,大家都像克朗一樣,一邊是躁動不安的內心,一邊是殘酷的現實,人夾在其中,被時代的大浪裹挾著往前走,少數人魚躍龍門,而更多人是那條渴望躍龍門而不得的魚。

著名電影導演呂克貝鬆說過,“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種政權下,誰都不能阻礙你去夢想,這是一種難以置信的力量。即使你被關在一個很小的囚室裡,什麼都不能做,但是誰也不能阻止你去夢想。”

這話沒有錯,但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是大團圓,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心想事成。相信只要努力,只要追求一定實現,未嘗不是一種傲慢。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少年成名的蔣方舟曾在知乎上被問及“對於二十幾歲的人來說,哪些事越早醒悟越好?”

蔣方舟的回答有這麼一句話,“父母提出的人生建議,是最保險的,不是最好的。”

《解憂雜貨店》中,克朗的父親並非不理解兒子的夢想,相反,當他生病,兒子選擇留下來繼承魚店的時候,他反對了,鼓勵兒子“再去全力打拼一次,在東京奮戰一場。就算最後打了敗仗也無所謂,至少你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當初他之所以反對,是因為作為一個父親,她比年少的兒子體會到更殘酷的社會現實。對於少年人來說,夢想就是一切,如同那些將愛情視為感情的全部一樣,但在在一個閱盡千帆,見慣社會現實的父親看來,追夢並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情,而是一個冒險之旅,這個旅程全然陌生,有太多不確定甚至危險的大風大浪,一不小心就拍死在海中。

想要到達夢寐以求的彼岸,你需要足夠的天賦,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恆心,扛得住失敗的強大內心,上帝偏愛的給予,以及接受永遠都不可能出頭的現實,同時,還要確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你的熱愛能堅持多久?是付出全部熱血付出一生拼力一搏,還是不冷不熱順口一說?

父母也曾經是年輕人,他們自然不會不懂孩子對外界的新奇渴望,但正是因為懂得,更不希望他們被現實撞得頭破血流。

尋找一份安穩的工作,建立一個安穩的家庭,過著平淡的日子,也許不浪漫,不美好,甚至庸俗,但至少衣食無憂,關鍵時刻,可以成為一方庇護的港灣,不至於因為追夢失敗、一無所有而淪落街頭。

2018年8月27日,張靚穎在微博中發文,“明天起,一切從一開始”,附上自己個人經紀合約截止日期。在一起十多年,辦婚禮不到兩年,她最終決定離開馮軻重新開始。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張靚穎和馮軻的感情,張母從一開始都是不同意的。她不喜歡馮軻,認為他並不是良配。生活作風不檢點,並不是真心喜歡自己女兒,和張靚穎結婚,不過是想要繼續掌控張靚穎的財產,將她繼續成為掙錢工具。

為了反對得徹底,張母甚至不惜主動向媒體爆料自己女兒是小三。即便如此,張母也沒能阻擋得住張靚穎和馮軻辦婚禮。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對於張靚穎來說,她和馮軻相識於未成名前,馮軻對她的“好”,讓她以為遇到了對的人,找到了下半生的依靠,母親反對也許是為自己好,可她怎麼可能放下心中所愛?為此,甚至不惜在演唱會上主動求婚。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兜兜轉轉,張靚穎最終心死,和馮軻在生活和事業上完全割裂,他日陌路相逢,擦肩而過,再也不見。

年紀越大,越理解父母的庸俗

在投資理財上,各種投資門道、理財產品五花八門,但總結下來無非兩種,一種是高風險高回報,一種是低風險穩賺不賠。

不想冒險,就選擇低風險穩賺不賠的反感,可能賺不到太多錢,但至少每天都有收益,不用擔驚受怕。如果是個賭徒或者想要賺大錢,就選擇高風險高回報的,比如買股票,足夠專業,再碰上好時候,賺得盆滿缽滿,運氣不好,也不懂門道,有可能傾家蕩產,被逼的走投無路。

很多時候,擺在我們面前的生活方式就像是投資理財。父母給我們建議的那一種是最穩妥的,大多數人傾向的高風險高收益。

不管哪一種,都無對錯,只有選擇。

如果你選擇追求夢想,那就要做好追求夢想可能遭遇的種種磨難的準備,如果你選擇父母建議的那種,也不必為一眼看到頭的日子而心生苦悶,要知道你的安穩,是多少人夢寐以求、求而不得的。

不管是大風大浪,波濤洶湧,還是平凡普通,風平浪靜,都不過是為了過上幸福的生活。

選擇後,能承擔後果,不懼不悔就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