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父親節,一場猶如天籟的演唱會迴盪在中信書店的每個角落,這種特殊的音樂形式不借助任何樂器伴奏,通過幾個聲部的配合,竟然飄散出曲調悠揚、婉轉低迴的音符,這可能就是音樂的魅力吧,不禁讓我想到近期熱播的《樂隊的夏天》,其中一位評委就是《生如夏花》的編曲、製作張亞東。

#我,無條件寫作#感動你我的音樂片段

歌手朴樹與張亞東身體內都有股執拗的力量,他們對音樂的熱愛與泰戈爾對生命的看法如出一轍:“生若夏花般絢爛、死若秋葉般靜美”,泰戈爾為我們揭開了生活的真諦,這是一種豁達平靜的價值觀,而踐行者正是朴樹們,沒有對物質過多的追求,只在“缺錢”的時候參加綜藝節目達到餬口的目的,或給高曉鬆發送兩個字“還錢”,而他的工作室則保持了很高的音樂品味和規格,他對於音樂的追求體現在每個音符不容有失的極致要求上,這種狠只對自己,而把寬容留給他人。

#我,無條件寫作#感動你我的音樂片段

正像《生如夏花》所表達的那樣,“痴迷流連人間,我為她而狂野”,我想這個‘’她”不僅僅指愛人,還指音樂,而“劃過天邊的剎那火焰”更容易想到“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中的張國榮,在獨孤的沙漠裡赤裸裸盛放的張國榮做人坦蕩、做事認真,用對藝術近似刻薄的追求換來如煙火般絢爛的瞬間。對於80後而言,他們都是人生中的燈塔和標杆,不管朴樹的《生於夏花》還是張國榮的《沉默是金》,都在人生迷茫、困苦的階段給人們以指引,在某種意義上,音樂是人生的伴侶,陪伴走過春夏秋冬,酷暑嚴寒,得意時它可以“春風不解風情,吹動少年的心”,失意時也能“來日縱使千千闋歌,飄於遠方我路上”。

#我,無條件寫作#感動你我的音樂片段

有時候音樂又不侷限於人聲,在《海洋天堂》裡,海豚的叫聲成為緩解孤獨症患者大福的靈丹妙藥,李連杰飾演的父親王心誠身患肝癌,唯一牽掛的只有眼神遊離、話語遲緩、記憶缺失的大福,父親可以陪兒子一時,卻終究陪不了一世,而能夠做到的只有海豚嘹亮空遠的聲音,這種聲音如同阿卡貝拉一樣悠遠動聽,音樂成為跨越物種、時間的載體。

#我,無條件寫作#感動你我的音樂片段

還有一種聲音來自於大自然,嗚呼凌冽的風聲、滴答淅瀝的雨聲、春筍冒出突然啪的聲音。。。。。。每一種聲音都可以構成動聽的音符,滋潤婦孺青年的心田,撫平傷感憂愁的思緒。

1952年的《雨中曲》也是如此,電影從默片時代進入有聲時代,音樂片融入了舞蹈的元素,起源於十九世紀末的爵士音樂成為美國音樂劇的主流,再配以節奏明朗的踢踏舞步,足以讓人神魂顛倒,而最值得稱頌的就是影片中那段雨中優美的音樂舞蹈,當噼裡啪啦的雨點敲擊著傘面、地面,猶如跳動的精靈把歡樂播撒人間,也促成了舞王吉恩·凱利和凱西的美好姻緣,音樂成為拉近心靈的推手。

#我,無條件寫作#感動你我的音樂片段

有時候,最真摯的聲音來自於兒童,他們純真爛漫,無所憂愁,正如溫馨優美的音樂。在1965年的《音樂之聲》中,戰爭並不能阻擋人們對和平的熱愛。奧地利美麗的阿爾卑斯山坡上有一群活動可愛的孩子,陽光明媚的日子裡他們在清澈的湖泊邊放聲高歌,“Doe — a deer, a female deer,Ray — a drop of golden sun,Me — a name I call myself。。。。。。”

#我,無條件寫作#感動你我的音樂片段

修女瑪利亞溫婉動人,飽含著對生活的激情和對孩子們刻板教育的厭惡。歌唱者要想打動別人,首先就要擁抱生活、熱愛生活,只有先打動自己,才能征服別人,唱歌始自喉嚨,歌唱源於心靈。

人與人的相處也是如此,瑪利亞與孩子們從誤解開始,孩子們會在她口袋裡放癩蛤蟆,說她衣服難看,長得醜,沒品味,可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幽默快樂的瑪利亞一次次用勇敢、執著幫孩子們建立信心,消除隔膜,也誕生了無數耳熟能詳的歌曲:簡單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情深款款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含羞答答的“瑪麗亞”以及孩子們的“晚安,再見!”、“16歲來臨”,每一首歌曲都可以單曲循環,百聽不厭,音樂帶給孩子們的不僅是快樂,還有熱愛生活的態度和頑強拼搏的勇氣。

有些音樂家是註定孤獨的,1998年的《海上鋼琴師》就講述了這樣一位鋼琴家,棄嬰1900沒有見過親生父母,輪船弗吉尼亞號就是他的家,天資聰慧的1900渴望愛與讚賞,可是一望無際的大海讓他絕望,他把對生活的嚮往寄託在鋼琴上,“鬥琴”成為他才華展示的舞臺,然而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在牛X的肖邦也彈不出他的憂傷,音樂陪伴他見證了美好的愛情,留下動人的旋律,而他卻因走不出內心的孤島,最終和弗吉尼亞號一同葬身大海。

#我,無條件寫作#感動你我的音樂片段

曾幾何時,搖滾樂風靡一時、風頭無兩,在《海盜電臺》中,一群獨立自主、桀驁不馴的音樂人在20世紀60年代的英國出現,他們以音樂為旗幟,態度鮮明地向英國政府發出了抗議,他們深受戰爭影響,愛好和平,追求精神自由,音樂成為無數知識分子情感宣洩的出口,搖滾成為了他們的信仰,這種激情四射、顛覆時尚的元素也深深地影響著80年代的北京。

#我,無條件寫作#感動你我的音樂片段

越來越多人通過音樂表達自己對生命、生活的態度,法國作家薩岡曾說過“漂泊的人生都夢想著平靜、童年、杜鵑花,正如所有平靜的人生都幻想伏特加、樂隊和醉生夢死。”人生的不同階段可能愛上不同形式的音樂,可誰又能說我們離得開它呢?

到上世紀90年代,以高曉鬆《同桌的你》為代表的校園民謠開始流行,而美國則從60年代起就長盛不衰,《醉鄉民謠》裡的民謠歌手戴維斯可以代表很多音樂人目前的困境:生活困頓、沒有穩定的收入和居所,甚至還要遭受家人的不解和怨恨,就像《Five Hundred Miles》裡唱的“Lord I'm five hundred miles(上帝,我已足足遠離家門五百里),Not a shirt on my back(我如今無衣履在身),Not a penny to my name(我更是身無分文)”。然而他們沒有放棄,這正是音樂帶給他們的力量。還有一群人,他們發自內心地熱愛音樂,就像清華大學SEmotion樂團一樣,放聲歌唱,歌唱人生,喜愛音樂的人相信運氣也不會太差。

#我,無條件寫作#感動你我的音樂片段

音樂有時候代表了一切,有時候又什麼也代表不了,它可以撫平你內心的傷痛,卻無法成為安身立命的根本;它可以伴隨你度過慵懶的午後,卻無法改變周圍的環境、別人的心境。它可以讓你擁有整個世界,可人生之路仍要由你來掌控。

音樂之聲永無止境,它是一種態度,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精神。生命不息,音樂不止,希望所有的朋友們在人生的五線譜中都能書寫出最華美的樂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