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家長只用了半年就培養出了孩子的英語思維!她是怎麼做到的?

英語 語言 美國 典範英語 典範英語 2017-11-03

有個家長說,孩子7歲了,學習了典範英語半年,會時不時蹦出幾句英文。有次她帶孩子去玩冰車,孩子很自然地喊出:“I push mum, Mum pull me”;乘公交車時,車一開兒子就說:“The bus set off”。

這就是英語思維:看到某一個事物或在某個場景中,孩子能夠非常自然地把它跟英語對應起來,中間沒有一個翻譯過程,直接think in English(think Englishly)。比如說,看到一隻狗,一個具有英語思維的孩子會直接想到dog,而不會用“狗”這個中文詞來做過渡橋樑。

這位家長只用了半年就培養出了孩子的英語思維!她是怎麼做到的?

為什麼有些人在需要用英文表述的時候,會先在腦子裡用中文打好草稿呢?出現這種情況並不是因為他們想翻譯,而是因為他們腦子裡沒有儲備足夠多的英文情境;沒有這樣的情境,腦子中都是孤立的單詞和句型,那就只能用單詞套句型,最後翻譯出來便成了中式英語。

我們都知道,故事裡有豐富的情境,所以今天就來談談如何用英文故事來積累情境,培養孩子的英語思維。

  1. 英語思維的培養應從模仿開始

家長群裡有個小學三年級男孩的家長分享說,孩子自己在家聽讀典範故事,基本上能模仿語音語調。他的同學大都在校外機構上英語課,學單詞、語法。下面是有一次他同學碰到我們的對話:

同學:你們懂比較級嗎?懂時態嗎?

我們都搖搖頭。

同學:那你們英語學什麼呀?

我們不好意思地回答:就學校裡的課本呀。

同學又說:課本上的簡直弱爆了!

我們當時羞愧極了。就在這時,我家小孩說:不過,我會用英語講故事啊。

然後他就嘰裡呱啦說了一段。

同學趕緊換了個話題……

這個孩子沒有學語法,但能流利地講故事,這歸功於他懂得模仿。模仿得多了,孩子就自然能夠蹦出幾句英語,語法也在模仿的過程中自然習得了,不需要單獨學習。就像喝牛奶一樣,維生素、礦物質都是融在牛奶裡一起喝進去的,我們不會分離出維生素單獨喝下去。

這位家長只用了半年就培養出了孩子的英語思維!她是怎麼做到的?

心理語言學家認為,語言是從聽開始的,當一個嬰兒生下來就學說話時,完全是靠聆聽並模仿(imitate)周圍人的聲音。從醫學的角度來分析的話,如果一個嬰兒生下來就是一個聾子,他就聽不到聲音,也談不上什麼成功的模仿者,所以也就不可能說出話來,這就是人們平時說的“十聾九啞”。如果想學好外語,必須下大功夫模仿,採取多種方式,利用一切機會進行模仿。

2. 在語言和圖像、動作之間建立直接聯繫

要想建立英語思維,就必須跳過翻譯這一中間轉換環節,直接用英語來思考。模仿解決的是整體輸入的問題,幫助你積累大量的地道英語語境,但是模仿不能幫你解決意義的理解問題。那怎麼不通過翻譯幫助孩子直接理解英語的意義呢?語言學家們提出了兩種方法。

“在語言和圖像之間建立直接聯繫

在語言和圖像之間建立直接聯繫,形成思維的這一腦神經原理來自赫博(Donald Hebb)提出的“Neuron cells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也就是說大腦在同時接受到相關聯的“聲音”和“圖像”刺激時,會促使聲音和圖像的敏感細胞同時激發,並將其神經纖維結合在一起。下面我們就舉例說明一下怎麼做到“看圖識音”。

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故事來自典範英語1 The Pet Shop。

這位家長只用了半年就培養出了孩子的英語思維!她是怎麼做到的?

這個故事講的是羅賓遜一家人去逛寵物店,孩子們喜歡上了稀奇古怪的寵物,最後看起來沒那麼可怕的金魚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喜歡。學習這個故事的時候,家長們可以先讓孩子整體地聽一遍故事,然後聽音跟讀模仿,等孩子對故事內容有一個大致的感覺後,再通過圖片等視覺手段幫助孩子理解故事。

如下圖所示,家長們可以準備人物圖(Mum, Dad, Biff, Chip, Kipper)、玩具實物(如rat, spider, snake, goldfish, rabbit, dog, cat, bear等)或動物圖(rat, spider, snake, goldfish),也可以直接用書裡的圖片來跟孩子玩角色扮演的遊戲。

這位家長只用了半年就培養出了孩子的英語思維!她是怎麼做到的?

開始時,家長扮演人物,孩子扮演動物,然後完整地播放一遍錄音。當錄音播放到Chip wanted a rat時,家長迅速舉起Chip的人物圖,孩子迅速舉起表示rat的圖片,看誰反應得快又準確,以此類推。

除此之外,家長還可以引導孩子“看圖說話”。一開始按照書上的表達一幅圖一幅圖地複述,隨著孩子們複述能力的增強,就可以進行整本書的複述,我們可以通過思維導圖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的邏輯關係,這樣以便於孩子在複述時能夠有一個思維主線,不至於老是忘掉一些情景。

這位家長只用了半年就培養出了孩子的英語思維!她是怎麼做到的?

Ps:家長們千萬不能這麼問孩子:今天我們學了老鼠這個單詞,來,告訴媽媽,老鼠用英文怎麼說啊?這就又回到翻譯的老路上啦!

“在語言和動作之間建立聯繫

TPR“全身反應法”是上世紀60年代由美國心理學教授James Asher提出的。James Asher認為,右腦是緘默的,非語言性的,但是它可以通過指令做出適應動作來表達自己。通過讓語言進入右半腦引起行為變化,孩子很快就可以理解語言代碼,當孩子能夠理解目標語的基本結構及其表示的含義時,他就作好了說的準備。

具體實現方式是:孩子聽到一個外語指令,並用身體動作對它做出相應的反應,從而在這一過程中逐漸自然地建立語言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聽到“Stand Up”就從坐位上站起來,聽到“Touch your ears”就去摸自己的耳朵。

這位家長只用了半年就培養出了孩子的英語思維!她是怎麼做到的?

這種訓練方法一般是通過做遊戲來實現,其中一個人發出一個指令,孩子根據這個指令做動作。對於故事,我們強調以意義為核心的活動形式,家長或老師可以和孩子一起演故事,感知故事的整體情境,幫助孩子理解和表達。比如下面這個故事,來自典範英語1 See Me Skip:

這位家長只用了半年就培養出了孩子的英語思維!她是怎麼做到的?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爸爸學Biff跳繩然後鬧笑話的事。孩子模仿故事、朗讀故事之後,可以通過表演將故事情境遷移到真實生活中。爸爸媽媽可以提前準備好跳繩,和孩子一起在跳繩中學會英語表達:

Mum(一邊拿出跳繩,一邊說):See me skip。

Mum(然後一邊跳一邊說):This is the way. I like to do this every day.

Mum(跳完把跳繩遞給爸爸):Come on, Dad.Can you skip too?

Dad(接過跳繩):Yes, I can. I skip like you.

Dad(一邊跳繩一邊說):Look at me. Look at me go!

……

示範結束後,媽媽可以把跳繩給孩子,讓孩子扮演剛剛媽媽的角色。這樣一運動,孩子自然就知道skip就是跳繩的意思啦!

上面兩種方法實際是有很多相重疊的部分,簡單講,“看圖識音”是從名詞出發逐漸與動詞等結合,“TPR”是從動詞出發,逐漸結合動作中能夠聯繫上的名詞。其核心方法就是提供“可理解的輸入”,讓使用者通過“猜測”而非記憶來掌握。

是不是並不難?大家快回去實踐一下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