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拾荒?“我能翻譯英文小說,拾破爛是為了養活自己”

英語 小說 文學 讀書 新聞 紅星新聞 2018-12-05

近一年來,袁英慧靠拾破爛維持生計,每月能掙兩三百塊錢。

她偷偷溜到正在拆遷的房子裡,看看哪家還殘留值錢的玩意兒,比如窗戶護欄、整塊兒的玻璃、紙箱……她在廠子裡撿過寶貝——漢語大詞典,紅皮正版。說著,她拿出來那本詞典給紅星新聞記者看,嘴裡不停說“你看真好,真好”。

有人拿手機對著她拍,問她:精神狀態都不錯,為什麼要拾破爛?為了脫身,情急之下袁英慧說了個理由:“我翻譯英文小說,拾破爛是為了養活自己。”

袁英慧將翻譯完的小說《失蹤者》(原名:《The Lost》,作者:Robert kray)帶出來給視頻拍攝者曲天城看,用三四層塑料袋包著。曲天城把相關視頻發到網上,獲得了幾十萬的點贊,網友評論“我從大姐眼裡看到熱愛這種東西”、“拾荒大姐都這麼厲害,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英語”……

袁英慧覺得大家都在開玩笑,沒有感受到她實實在在熱愛英語的決心。火了之後,很多人要給她捐款,她拒絕了,認為接受捐款是騙,“有手有腳,為什麼要人家錢?”

翻譯小說走紅後,她想要一臺電腦


袁英慧租住在山東青島市長島村內。

出租屋不過十幾平米,擺著一桌、一床、一沙發。她的行李箱塞在牆和床的空隙裡,牆上有個窄窄的窗戶,關上門,屋內晦暗,幾乎無光。每月160元的房租,袁慧英感慨真貴,不如她之前在鄰村租的,每月100元。鄰村拆遷,她被迫搬來此處。


為什麼要拾荒?“我能翻譯英文小說,拾破爛是為了養活自己”


▲袁英慧


袁英慧挨著床邊坐在小板凳上,流利地說出很多國外作家的名字,福克納、馬爾克斯、海明威、賽珍珠、格林、卡波特、格里森姆……講著一個個作品的內容梗概,起了興,便打不斷。她興奮時有些結巴,一結巴就著急,一著急就努嘴。

袁英慧自學英語20多年,可以無障礙閱讀英文報刊書籍。她不懂網絡,便拜託紅星新聞記者給她網購幾本《時代》週刊。她貼著手機,再三確認後,從兜裡掏出一個手帕,一層層剝開,將內裡包著的60塊錢遞給記者。她很開心,“有這幾本書,我也能看一段時間了”。

因為翻譯小說,被媒體報道得多了,她也有了訴求:“我希望好心人給我捐個電腦,二手的就行,學學上網。你們能不能呼籲一下電信公司,裝個網線太貴了,一年一千多,能不能給我免費?網速慢一點兒沒關係。”

她想找一個翻譯的工作養活自己,可又不想離開青島,學習電腦便成了當務之急。



“你不上學了還看書,擺什麼架子”

1990年,袁英慧考上職業高中,學習服裝設計。她毫無興趣,一年後肄業。為了供養弟弟上學,袁英慧在村子裡一家拖鞋廠做工,每天把粘在拖鞋上的線頭吹掉。她喜歡隨身帶著書,“上廁所時也看”。村裡人嚼舌根,每天袁英慧下班回到家,袁父就罵:“你不上學了還看書,擺什麼架子。不上人道。”

在青島,“不上人道”表示“不聽勸告,不識趣”。

伴隨打罵,袁英慧也開始接觸相親對象。在別人家裡,桌上擺著糖和水果,兩個人面對面坐著。袁英慧一般會問對方有什麼愛好,對方一般會回答打打牌喝喝酒。袁英慧又問你看書嗎?對方很驚訝,回她“都結婚了還看什麼書?”袁英慧就再也不說話了。

在袁英慧的觀念裡,她就算嫁人了也不會幸福。直到現在,她依然慶幸沒有結婚,她篤定自己因為愛看書,會遭遇家暴,成為家暴犧牲品。

被父親罵得多了,鄰居已懶得跑去拉架,袁英慧便決定搬出去。她在鄰村租房,做飯店服務員。

她想得做點兒什麼才能擺脫這種環境,於是開始學英語。

自學英語,買的資料堆起有半人高

到1995年,她換了很多工作,在饅頭店蒸饅頭、去潤膚油廠子裝罐、水龍頭廠安裝水龍頭、首飾廠裡給首飾模型澆鑄鉛,再摳出來……

存了一兩千塊錢,袁英慧就歇段時間,在出租屋裡自學英語。掙的錢不夠,就跑去青島市血站賣血。賣一次血換180塊和一包鈣奶餅乾。她一年賣了四次,換了四套學習資料。當時瘋狂英語把國外新聞時事、電影劇本、科普文章等集結成套賣,她一共買了60套。

隨後,她花幾百塊錢——相當於一年的房租——買了錄音機,在二手市場買了本英漢辭典,盜版,十塊錢。每天早晚,袁英慧就聽英語磁帶,其餘時間就看資料裡的文章,抄一遍,翻譯一遍,再對照一遍。她把那些資料撕開,按照文章類型又重新粘在一起。


為什麼要拾荒?“我能翻譯英文小說,拾破爛是為了養活自己”


▲袁英慧所做的筆記(部分)


袁英慧沒學過翻譯,她把每個詞用字典查出來,然後拼接,拼接出一句話有個大致意思,再按照意思重新組合。後來她再翻譯,省去了這個步驟。

1996年,袁英慧看報紙,看到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下的村子有駐兵,招志願者去當老師。她動了念頭,“只想找一個可以安靜看書學英語的地方”,於是帶著所有書去了山西。

在當地,她先去了兵站,兵站安排她住在村子一個赤腳醫生家。教了兩週,由於編制問題,校長不再用她。她在醫生家白吃白住了半年,山窮水盡後她給家人打電報,拿著家人寄去的200塊錢坐火車回到青島。

她把書扔在當地醫生家,獨自回到青島。火車上,她想著:“算了,放棄吧。”於是決定不再碰英語,計劃回家就相親結婚。

一年後,她又回了一趟山西,專門去把那些資料拉回來。現在,袁英慧還保存著這些學習資料,每一本書都包了書皮,堆在牆角,有半人高。書裡全是她在空白處寫的生詞釋義。


為什麼要拾荒?“我能翻譯英文小說,拾破爛是為了養活自己”


▲堆在牆角一處的英語資料


2003年,父親病逝,弟弟給了她5000元。據袁英慧所說,這5000元她花了三年,什麼都沒幹,“吃的有時鄰居會給,穿的也是別人不要的”。她天天看先前買的英語資料,所有的書翻了五六遍。一開始通讀、翻譯一篇文章需要兩三天,然後越來越快,“後來差不多半個小時”。

“我好像從來都沒有受人待見過”

三年後,她將錢花光,又開始打零工。

2008年,她在報紙上看到大學有英語角,便跑去和大學生交流,“當時我一個農民會說英語,大學生說我的水平還行,當地報紙還有報道。”英語角有《中國日報》海外版、北京週報等英文媒體。

袁英慧被誇得“飄飄然”,花100多塊買了三個月的《中國日報》海外版,一期30版。她把報紙一張張攤在桌上,以為可以很容易讀懂。“完全看不懂,搞不懂。”袁英慧回憶。

往常她讀的文章多是故事,但《中國日報》裡都是政策新聞、國際關係、國家局勢等。三四天過去了,她才看完一篇文章。“一篇文章讀完,混身沒勁兒,走路都輕飄飄的,我當時都崩潰了。”

她有點兒胡言亂語,就朝鄰居嘮嘮叨叨,“家長裡短的,抱怨老天不公,抱怨懷才不遇。”

後來袁英慧在一家酒店洗碗,和比她小一代的女孩兒住一起,她看不慣年輕人夜不歸宿,有時朝著固定的人嘮叨,有時自己小聲嘟噥。同舍的女孩兒直接警告她:“如果不是因為看你年紀大,我早揍你了。”

“我好像從來都沒有受人待見過。”袁英慧感慨。

“一個大爺停下來看了看我,說你這算什麼”

2008年之後,袁英慧覺得可以讀懂《中國日報》海外版後,就一直想找一個翻譯工作。她第一次試圖炒作自己,是在2012年冬天。

她隻身前往上海,在人民廣場拉了條幅,條幅上寫著“中國農民閱讀英語第一人”。人民廣場人來人往,卻很少有人在她面前駐足。

“一個大爺停下來看了看我。他說你這算什麼,他拿起我的書張口就念,唸完就走了。上海真的全是人才啊。”袁英慧感慨。她認為來大城市是一個錯誤,從此決定不再出來。

2013年春節間,她在一家餃子店打工,一個月掙了3000塊錢,回到青島。

2015年,袁英慧常出入青島市圖書館,看《時代》週刊。每天下午,她坐在圖書館抄寫原文並翻譯出來,在中國海洋大學門口等老師經過,就遞上去,想讓大學老師幫忙看看翻譯是否準確。“老師們看都不看,只說這都是哪個年代的老古董了,現在都在網上發文章。”

袁英慧還是不甘心,她想翻譯外文小說。

2016年末,她開始拾荒,為以後翻譯小說攢錢。2017年5月,她在外文部挑了一本《the Lost》,歷時5個月,翻譯完成,用了6個筆記本。


為什麼要拾荒?“我能翻譯英文小說,拾破爛是為了養活自己”


▲《失蹤者》翻譯手稿


後來她拾荒,碰到了曲天城,曲天城對著她拍下幾段視頻,放到了網上。

END


紅星新聞記者丨葉雯 發自山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