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鷹潭記憶 | 鷹潭一中

鷹潭 好好學習 數學 語文 跳馬 天天鷹潭 2019-06-30

原創: 鷹潭市廣播電視臺 天天鷹潭


老鷹潭記憶 | 鷹潭一中


老鷹潭記憶 | 鷹潭一中


老鷹潭記憶 | 鷹潭一中


鷹潭一中

在整個鷹潭城區

要論文化底蘊

或許沒幾個地方

能夠比得上老鷹潭一中

這座建於1950年代的學校,在六十多年的辦學過程中,當然出了不少人才,它應該稱得上是鷹潭本土精英的“搖籃”。正因為這樣,我覺得老鷹潭一中因搬遷而未能保留下來,或許是一種文化遺產上的損失。從這裡走出去的那麼多精英,倘若想回首一下自己的中學歲月,懷箇舊,抒個情什麼的,總不能對著如今的那一大堆水泥高樓,去表達對母校的眷戀吧?其實,在這個小區的開發過程中,哪怕能讓老一中的某一個角落,或者標誌性的某件東西,原址原樣地保留下來,也未嘗不可以給小區自身增加一點人文色彩。


老鷹潭記憶 | 鷹潭一中


▲照片來源網絡


我回憶的是1980年前後的老一中。它雄踞在勝利西路與林蔭西路之間的高坡上,這裡可以說是整個城區地勢最高處。學校的大門毗鄰勝利西路,圓拱形的鋼架上,焊著“鷹潭一中”四個大字,因天然的坡度而顯得頗有些巍然聳立的氣勢。穿過校門走到坡頂,就是一棟兩層的辦公大樓,大樓前面有兩個花圃,我們上勞動課的時候,在那裡種過女貞樹和美人蕉。

辦公樓後面,就是一中的大禮堂,平時其實就是一個室內運動場,師生們在這裡打打乒乓球、羽毛球,上體育課也在這裡跳馬、翻跟頭什麼的。跳馬印象最深,經常有同學摔到墊子上“狗啃泥”。到了開全校大會的時候,這裡就成了會場,沒有椅子,大家都是席地而坐,屁股下面墊本作業本,或者乾脆就坐在書包上。大禮堂的下面就是住校生的寢室,陰暗而潮溼。

辦公樓的右側,有一棟平房,主要作為實驗室,另有兩棟兩層的教學樓,是初二、初三年級的教室。下了坡,則是兩排平房,那是初一年級的教室。再下一個小坡,中間是學校食堂,左右兩邊各有一排平房,那是教工宿舍,同樣的陰暗潮溼,我去老師家裡改過一次試卷,白天過道里都得亮著一盞昏暗的白熾燈。那年頭,老師的條件真的很艱苦。

雖然條件艱苦

但那個年代的師德師風

真的很令人感動


在我初二的時候,教數學的是曾為志老師,已經快七十歲了,經常晚自習來給我們補課。我那時已經從一個淘氣的小學生,變成了一個勤奮學習的好少年。但曾老師要求很嚴,當我偶爾上課講講話的時候,他就會走過來,手指頭隔空點點我,用口音濃重的鄱陽普通話說,“你咯只細鬼”。

老鷹潭記憶 | 鷹潭一中


高中時,教英語的是憨憨的舒森林老師,經常捨不得下課,有時候一直拖到下一堂課的上課鈴響起,才夾起教案匆匆離開。教語文的符巨洲老師是個大帥哥,每週一的早讀課,他就會在小黑板上抄一首古詩,讓我們背誦。說實話,我們這一代人,從小沒有背過唐詩宋詞,多虧了符老師通過這種方式,給我們打了一點底子。下午第三節自習課,則是班主任甘思謙老師的自留地,基本上是他用來給我們補數學,或者開班會。甘老師除了數學教得好,口才也很好,一節班會課下來,經常聽得我們如芒在背,覺得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完蛋了,肯定考不上大學。

當然,中學生們已經會在背地裡開老師的玩笑,或者講老師的趣事了。比如:“符巨洲,搖啊搖,八字鬍子兩邊翹”,比如故意學孫早堂老師濃重的餘江口音。

繼續回到空間佈局上來。老一中的最右邊,是大操場,平時我們在這裡做課間操、上體育課,下午放學後在這裡踢足球。一年一度的全校運動會,可以說是一件盛事,不時響起雄壯的運動員進行曲,和“加油”、“加油”的吶喊聲。

辦公樓的左側,在我們剛進校那會,好象還只有一棟教學樓,再左面就是一大片菜地和一口大水塘。我們上初一、初二的時候,每個班好象都要負責一塊地,課後去澆水、捉菜青蟲什麼的,這應該就是學校食堂的蔬菜基地了。大水塘常會有淘氣的學生在那裡釣魚,偶爾還把自己給釣到水塘裡去了,以實際行動給“落湯雞”作了個生動詮釋。

老鷹潭記憶 | 鷹潭一中


校園裡有不少參天大樹,蔭以弊日。在夏季,教室前面的夾竹桃開得很好,紅色或白色的花朵,燦若雲霞,看上去就覺得很舒暢。在課間,學校的廣播裡傳來《祝酒歌》、《牡丹之歌》等當時的流行歌曲。整個校園那時候雖然有些簡陋,卻充滿著一種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