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的這座橋跨度最長,橋孔最多,淨高最高,漯河人都不著在哪兒

潁河 王灣 建築 嵩山 漯河在線 漯河在線 2017-08-26

情滿漯河

7月17日,《情滿漯河》編輯與《中原橋城-漯河》的主編、河南省土木建築學會橋樑建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委員兼祕書長劉志傑一同來到臨潁境內的“王曲橋”,對王曲古橋進行了進一步考察。王曲橋,創下漯河梁式古橋三個第一:橋長第一、跨數〈孔數〉第一、淨高第一。其結構形式〈多塊條石組砌、且每相鄰條石側面設有銷鍵〉,預防洪水沖毀的技術措施科學,這在河南迄今發現的古橋中尚屬首創。

潁河故道上的古橋與村落

文:如雪 楊鴻儒 圖:孫愛國


渚河水(潁河)彎又長,從登封少室山漫延流出,來到潁川故地,沒有了山谷的約束,就在這平原大地隨坡就勢,彎彎曲曲地流著,像一首悠長迴環的歌謠,唱到哪兒算哪兒。

在這古老的河流上,聰明的先民們造了一座又一座橋,遠的不說,就近來說有:鄧廟橋、王曲橋、尚莊橋、䩐勒橋、小商橋等,小商橋聞名天下,眾所周知,不必細說,現存的還有王曲橋,該橋是一座完全用青石砌起鋪設的橋,遠遠看去猶如一條青龍橫臥於潁河之上。

漯河的這座橋跨度最長,橋孔最多,淨高最高,漯河人都不著在哪兒

漯河的這座橋跨度最長,橋孔最多,淨高最高,漯河人都不著在哪兒

(對古橋進行測量)

漯河的這座橋跨度最長,橋孔最多,淨高最高,漯河人都不著在哪兒

漯河的這座橋跨度最長,橋孔最多,淨高最高,漯河人都不著在哪兒

漯河的這座橋跨度最長,橋孔最多,淨高最高,漯河人都不著在哪兒

(固定橋板的樑座)

漯河的這座橋跨度最長,橋孔最多,淨高最高,漯河人都不著在哪兒

(損壞的龍頭,頭朝上游方向)

漯河的這座橋跨度最長,橋孔最多,淨高最高,漯河人都不著在哪兒

(龍尾朝下游方向)

漯河的這座橋跨度最長,橋孔最多,淨高最高,漯河人都不著在哪兒

(安裝護欄的凹槽)

漯河的這座橋跨度最長,橋孔最多,淨高最高,漯河人都不著在哪兒

橋長27米,淨寬3.3米,13跨,每跨淨寬1.5米,淨高3.15米,兩側建有欄板。中間3跨4個橋墩迎水方向雕刻有4個栩栩如生的龍頭,背水方向雕刻龍尾4只。橋墩全部用青石砌築,每個橋墩依據青石厚度不同,分別有8塊條石,9塊條石砌築而成,條石自下而上逐層退<自下而上條石長度、寬度尺寸變小>迎水方向每個橋墩的條石加工分水線。欄板已不存在,僅留望柱下凹槽。橋面每跨用5塊青石鋪裝。該橋的上游30米處留有一舊橋遺蹟(如今僅保留部分石材橋墩)。

漯河的這座橋跨度最長,橋孔最多,淨高最高,漯河人都不著在哪兒

(橋的上游7、80米的地方是坍塌的古橋遺址)

據村裡老人回憶(代代口碑相傳)舊橋因基礎不牢,被洪水沖毀,後來在現在橋的位置修建新橋。修橋的功德碑數年前不知去向。這是迄今我市古橋跨數<孔數>最多的橋,也是橋洞淨高最大的橋,又是長度最長的橋。該橋結構合理,是樑式橋的優秀代表作,充分體現了古代工匠們的智慧。綜上所述,該橋在河南甚至中原城市群中還不多見,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由於潁河1957年改道,老潁河不再走水,王曲橋雖然失去了往日的繁忙景象,卻還是單車行人的必經之路。經歷過二百年風雨侵襲的古橋如今靜立在歷經了風雨塵沙的潁河故道上,默默注視著河岸邊田野裡禾苗青了黃,黃了青,一任時光變遷,歲月更替,兀自堅挺屹立。

漯河的這座橋跨度最長,橋孔最多,淨高最高,漯河人都不著在哪兒

渚河彎彎曲曲,沿岸村莊的名子帶灣的也一個連接一個,餘灣、丁灣、大張灣、魏灣、李灣、郭灣、小呂灣、小張灣、盧張灣、黨灣、小田灣、東李灣、王灣、史灣、田灣、胡灣、張灣。以橋起名的村名:商橋、宓橋、郭橋、陳橋、䩐勒橋等。一河兩岸,隔河而居的村子遠望好像連接在一起,只有河水日夜流淌,無聲沁潤著一河兩岸的每個村莊。

光緒二年(1876年)(據郾城縣誌)渚河在餘灣(洪陳店北)決口,改道斜入土壚河,30年後土壚河河槽淤平,渚河被堵,河水長期滯留低窪地帶,當時為了讓渚河重新走水,一方面開挖下游,一方面在餘灣南、尚莊北修築堤壩。郾城知縣吳文坦和臨潁知縣在丁灣南高搭綵棚督工監守,發動周邊十三村群眾上山拉石頭,以石砌壩,攔截洪水,豈料當年汛期河水上漲,大壩被洪水沖垮,沿河兩岸大片良田被淹,有信奉神靈的百姓便倡議捐資籌建了龍王廟,龍王廟建成後,百姓成群結隊到位於渚河南岸的白龍王廟裡燒香祈禱,祈求龍王保佑,堵截水患,福佑百姓。

漯河的這座橋跨度最長,橋孔最多,淨高最高,漯河人都不著在哪兒

無奈決堤的河水一瀉而下,向低窪處衝去,沿岸村民只好男女老少齊上陣,圍堵修堤。從此,潁河改道由尚莊西,大楊西又左拐大楊莊南經白莊一直向坡地三裡遠形成個澇坡灣,經莎草灣—沙埠口---向東直流入西華境內。

1925年(民國14年)潁河在沿岸百姓的治理下,堤岸不斷加固,能抵禦一般的霪雨汛情。當時以大楊村為首的族長聯繫十三村的管事人商定修建尚莊橋,把散落在餘灣兩岸的石塊重新搬運到尚莊西南角在此修築了三孔、兩墩的滿河橋,橋長五丈餘,約高一丈八尺,寬一丈五尺,橋墩呈長菱形,採用石木結構,墩排橫樑,樑粗一尺見方,橫放縱木,然後上面打夯填土,由於橋面稍拱形,高大雄偉,甚是可觀。據我父親講,橋建成後請了兩個戲班,唱了三天大戲,以表祝賀。從此,兩岸群眾趕集上會,進莊稼,辦紅白事,士農商貿,再也不淌河而過了。當然水大時還是要轉上五六裡,去走王曲橋了。

漯河的這座橋跨度最長,橋孔最多,淨高最高,漯河人都不著在哪兒

歲月如流水一去不返 ,今日的潁河故道,早已失卻了靈動,只有這些古老的村落,古老的小橋站立在歲月的風沙中,默默訴說著潁河故事裡曾經的苦難與酸澀,曾經的不屈與抗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