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城素有“膏都鹽海”美稱。截至今年上半年,應城以精細化工、鹽化工、石膏建材為主要產品的規上企業超過100家,總產值超過240億元,已成為全國重要的鹽化工生產基地之一和全省百億產業集群之一。

由簡單的鹽化工初級產品生產到串起鹽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鏈,應城鹽化工產業經歷了歷史性轉變。

一個深烙的鹽化工印記

統計顯示,應城市境內已探明的主要礦種有石膏、岩鹽、芒硝、鍶、石英、高嶺土等,尤以石膏、岩鹽的儲量最為豐富,其中岩鹽儲量達280億噸。

應城“靠鹽吃鹽”,先後興建制鹽廠、化肥廠、磷肥廠、化工廠等鹽化企業。鹽業開發,奠定了應城工業文明的基礎。

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體制、機制不活,應城鹽工業曾出現急速衰退,市屬鹽化工企業大都處於停產或倒閉狀態,處於“守著富礦沒飯吃”的窘境。

應城市委、市政府招商盤活存量資產:

引進成都市新都化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收購該市聯鹼廠,組建應城市新都化工有限責任公司;

引進四川久大製鹽(集團)公司,整體收購應城市第一製鹽廠和應城市制鹽廠……

2005年以後,應城市鹽化工業輕裝上陣,技改擴能勢頭強勁,規模迅速擴大,效益明顯好轉。

該市建成以製鹽為基礎、以兩鹼為主體的全省最大鹽化工業基地,年產原鹽佔到湖北全省鹽產量的八成。

2007年,應城市化工產業集群被確定為湖北省首批重點支持產業集群之一。

一段鹽化工業的生態“陣痛”

鹽化工對應城工業化進程的貢獻毋庸置疑,但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烙印也很深:經濟結構以第二產業為主、發展路徑以資源消耗為主、基本模式以先汙染後治理為主。

這曾帶給當地人並不美好的記憶:開採過程使用滷水,易汙染土地;使用燃煤鍋爐,會排出大量二氧化碳;深加工過程中又產生廢氣、汙水和粉塵……

高耗能、高汙染的生產過程,讓應城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遭受挑戰。

2016年4月至5月,省環保廳在對應城市環境整治工作進行檢查督辦時發現,4家鹽化工企業未完成環境整治任務,煙氣超標排放;長江埠賽孚工業園未落實規劃環評要求,建設汙水處理廠、截汙管網等環保基礎設施;老府河水質超標,水質為劣Ⅴ類等。

29家鹽化工企業被停業整頓,賽孚工業園內所有新、擴、改建項目,一律實行環評限批。

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方式難以為繼。支柱產業的困局如何突破?

“要打破路徑依賴和思維定勢,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謀劃發展,切實變資源優勢為發展勝勢。”應城市經信局局長李少楠說。

應城決定加快鹽化工落後產能淘汰步伐,以壯士斷腕、背水一戰的意志和決心,迎難而上推動鹽化工產業轉型升級。

一條綠色發展的康莊大道

按照“鹽化為基、多元發展”的路徑,應城市將全市劃分為東部循環經濟區、中部高新技術產業區和西部旅遊經濟區,將自然資源與旅遊開發高度融合,著力打造新的綠色經濟增長點。

以環保倒逼轉型,應城市整改了一批環保不達標企業,著力改善生態發展環境。投入近10億元,對全市三個工業園及所屬企業實施超低排放改造;新建工業汙水處理廠5家,目前園區企業全部實現在線監測、達標排放;新建13個鄉鎮生活汙水處理廠;實施華能熱電供熱工程,拆除關閉雙環科技、久大製鹽、久大鹽礦等企業鍋爐10臺5.25萬千瓦、2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99臺。

延長產業鏈,產品多元化,成為應城市鹽化工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

2018年,應城實施工業技改項目100個,與國內30多所大學和科研單位共建產業研平臺,建成院士專家工作站5個,新建1個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富邦)、建成省級創新實踐基地11個,省級技術中心5家,申報高新技術企業17家,11家企業入選全省首批“隱形冠軍”培育企業。

產業轉型升級撬動了高質量發展:

湖北富邦科技公司曾是一家小型化肥助劑生產商,如今通過科技創新,成為全球知名的農業生產全程服務企業;

益鹽堂與市場需求“賽跑”,品種鹽發展到10大系列300多個品種,打造完整的“鹽—鹼—肥”產業鏈,成為全國最大的品種鹽生產基地;

長江埠賽孚工業園汙水處理廠投入使用、企業內部整改完成,園區迎來新生。其開發的氟油、氟硅膠等高科技產品,被神舟系列飛船採用……

“鹽海”踏上綠色、循環、可持續的發展新起點,逐步從低端加工向高附加值邁進,且步履行穩致遠。

在改造升級鹽化工等支柱產業同時,應城還大力發展高端調味品、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形成多極支撐。

這些新興產業,代表應城走向未來的實力。

鹽化工產業鳳凰涅槃的同時,應城產業格局也悄然變化,並正在持續釋放生態效應。

在產業轉型升級的艱難探索中,應城加快新舊產能轉換,因地制宜地探索轉型升級之路,經濟發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得到提升的同時,也向世界遞出一張綠色發展的城市名片。(來源:孝感日報 記者劉豔 特約記者劉振宇 通訊員方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