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紅嫂紀念館

沂蒙紅嫂紀念館


基本情況:沂蒙紅嫂紀念館是山東沂蒙黨性教育基地,位於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村,佔地面積100餘畝,距離縣城23公里。是由山東省委組織部、臨沂市委、沂南縣委共同打造的、面向全國各級黨員領導幹部開展黨性教育的培訓基地,由沂南縣委組織部黨性教育基地工作辦公室直屬管理。是國內迄今唯一全面、系統介紹“紅嫂”的專題紀念館,也是中國唯一一處以普通群眾為主題的革命紀念館。設置有紅嫂主體展館展區、紅嫂生活體驗展區和沂蒙紅色遺蹟展區。該館以沂蒙紅嫂的感人事蹟展現了“最後一口糧當軍糧,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為核心內容的紅嫂精神。

沂蒙紅嫂紀念館


沂蒙紅嫂紀念館主要由主館展區、情景再現展區、紅色遺蹟展區三個功能區組成。主館展區主要由紅色沂蒙山展室、紅嫂原型明德英展室、沂蒙母親王換於展室、沂蒙大姐李桂芳展室、擁軍媽媽胡玉萍展室、沂蒙紅嫂群體展室、將星耀沂蒙展室、跟著共產黨走展室、擁軍支前體驗館等10個展室組成。情景再現展區,主要利用聲光電和大型實景雕塑,用一個個生動感人的事件,再現當年沂蒙紅嫂生活體驗和擁軍支前的壯觀場面。紅色遺蹟展區,主要由抗大一分校展室、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展室、山東縱隊展室等3個展室組成。整個紀念館由2000餘幅圖片、500餘件實物,100多件實景雕塑、30多座碑刻組成。每個展室都以圖、文、照、雕塑及實物相結合,以聲、光、電加強渲染,力求再現當年沂蒙人民在黨的領導、教育、組織、發動下,毀家紓難、擁軍支前的壯麗詩史和催人淚下的軍民情誼,集中反映了抗日革命戰爭年代山東黨政軍和沂蒙人民戰鬥支前的光輝歷史。

沂蒙紅嫂紀念館


紀念館以獨特的古山村風貌為依託,再現沂蒙革命史,自2011年運行以來,吸引了全國大批前來學習的黨員幹部和各界群眾,每年前來學習的國家部委、省內外黨員幹部達10萬人次,帶動前來參加學習的各界群眾年平均達50萬人次。被中央和國家部委、省、市、縣等100多個部門和單位確立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公務員公僕意識教育基地和廉政建設教育基地。

沂蒙紅嫂紀念館


建館背景:“紅嫂”,是歷史賦予沂蒙婦女的特殊稱謂。它來源於抗戰時期發生在沂南縣的一個真實故事--明德英“乳汁救傷員”。 1960年,著名作家劉知俠根據明德英乳汁救傷員的情節,創作了短篇小說《紅嫂》,後被改編成京劇《紅雲崗》、舞劇《沂蒙頌》、電影《紅嫂》等藝術作品在全國傳唱。從此,“紅嫂”就成為在革命戰爭年代捨生忘死、無私奉獻的沂蒙婦女共同的名字。

沂蒙紅嫂紀念館


在沂蒙山區,像明德英這樣的紅嫂還有很多,可以說是“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紅嫂”。在抗戰最為艱苦的時期,在共產黨八路軍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為了民族解放和革命戰爭的勝利,她們毫不猶豫地拆下自家的門板做擔架,扒下房屋上的乾草喂軍馬,找出珍愛的陪嫁布做軍鞋,拿出僅有的糧食獻給子弟兵,將最後一個親人送到了前線,用自己的乳汁喂傷員,甚至,她們可以為保護黨的孩子而獻出自己的骨肉,可以為保存一封烈士的遺書而毀家無悔,可以為一句諾言而堅守終生……她們用柔弱的雙肩毅然扛起了家庭和革命的重擔,用青春、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奉獻之歌,把慷慨無私的崇高情懷展現到了極致!在她們身上集中體現了“最後一口糧當軍糧,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的大愛情懷,這種情懷,是紅嫂精神的本質所在,更是廣大沂蒙人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

據不完全統計,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沂蒙婦女共做軍鞋315萬雙,做軍衣122萬件,碾米碾面11716萬斤,動員參軍參戰20萬人,救護病員6萬人,掩護革命同志9.4萬人,瓦解敵方9.8萬多人。“紅嫂”,正是民族精神的縮影,是革命精神的彰顯。

沂蒙紅嫂紀念館


為弘揚沂蒙紅嫂的豐功偉績,我們在臨沂市沂南縣馬牧鄉常山莊村,利用仍然保留著抗戰時期原始風貌的古村落創建了“沂蒙紅嫂紀念館”,就是讓世人記住她們的事蹟,記住她們生命中沉潛下來的民族精神。紀念館經過不斷改造、提升、擴建,2013年7月,重新修建後的沂蒙紅嫂紀念館以嶄新的面貌迎接著來自全國甚至世界各地的參觀學習人員。之所以選擇在常山莊村建紀念館,也是緣於長期在沂蒙革命根據地戰鬥工作過的原中共山東省委書記高克亭的一句話:“抗戰時期,山東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常山”。(麻傑 尹君 鳳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