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動支付已經作為通道和載體滲透進入衣食住行,實現對線上線下消費、服務等場景的全行業覆蓋,帶來消費生活的升級和公共服務、交通、醫療等剛需領域的場景演變。

“原來我們覺得,這個市場已經接近尾聲,甚至已經到了飽和的狀態,但是沒想到2019年還有大幅度的增長,遠遠超出了我們的認知。”7月31日,騰訊公司微信事業群副總裁耿志軍在“8.8智慧生活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達了上述觀點。

近兩年,移動支付正在全鏈路升級消費體驗。落地北京萬達、大悅城等多個購物中心的“智慧商圈”,車牌綁定微信賬號,無感停車僅用2秒就能實現快速進出場;“感知”到消費者,公眾號的“信息”推送或者場所內的智慧大屏信息展示,用戶能夠獲取差異化的產品及門店信息;使用商場內的人臉支付等設備,就能完成付款、會員登錄等等。

移動支付作為通道和載體滲透進入衣食住行,已經覆蓋和觸達存在剛性需求的零售、交通出行、醫療社保、公共繳費等多樣化生活場景。基於二維碼、人臉識別等技術創新,移動支付正在改變零售業的經營和消費形態,成為移動支付深刻變革行業的縮影。

零邊際成本

中國移動支付業務規模已經居全球首位,據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數據,2017年,中國移動支付規模達202.93萬億元,全球排名第一,近五年移動支付規模年複合增速高達117.6%。

在國際社會,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是移動支付發展的重要引擎。移動支付在中國發展迅猛,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原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陳靜向《中國新聞週刊》表示,由於移動通信基礎設施的完善、電子商務快速崛起推動以及相關監管機構的支持,中國成為移動支付普及、應用範圍最廣的國家,“支付是服務的基礎,所有的交易活動都以支付為終結,如今幾乎所有的消費服務,都能通過移動支付的生態解決”。

“中國的這輪支付變革和移動互聯網雙層疊加,出現了後發先至的現象,移動互聯網的規範化、身份認證等基礎措施,是中國快速實現後發先至的基礎。”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則認為,數據將成為下一輪競爭的核心,要從數據的角度,重新審視流量、服務、技術、政策和市場。

支付手段的創新、迭代,加速支付在商戶經營、管理的滲透,更深層次影響商業邏輯、就業邏輯。近一兩年來,以各種生物特徵識別技術為基礎的支付手段創新,比如刷臉支付,以及虹膜識別、眼紋識別、指紋識別、指靜脈識別、聲紋識別等,在基於安全和便捷性的基礎上,接駁到各大支付系統中應用,被應用於多樣化的支付場景,從手機解鎖、小區門禁到餐廳吃飯、超市收銀,再到高鐵進站、機場安檢以及醫院看病等。

"

移動支付已經作為通道和載體滲透進入衣食住行,實現對線上線下消費、服務等場景的全行業覆蓋,帶來消費生活的升級和公共服務、交通、醫療等剛需領域的場景演變。

“原來我們覺得,這個市場已經接近尾聲,甚至已經到了飽和的狀態,但是沒想到2019年還有大幅度的增長,遠遠超出了我們的認知。”7月31日,騰訊公司微信事業群副總裁耿志軍在“8.8智慧生活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達了上述觀點。

近兩年,移動支付正在全鏈路升級消費體驗。落地北京萬達、大悅城等多個購物中心的“智慧商圈”,車牌綁定微信賬號,無感停車僅用2秒就能實現快速進出場;“感知”到消費者,公眾號的“信息”推送或者場所內的智慧大屏信息展示,用戶能夠獲取差異化的產品及門店信息;使用商場內的人臉支付等設備,就能完成付款、會員登錄等等。

移動支付作為通道和載體滲透進入衣食住行,已經覆蓋和觸達存在剛性需求的零售、交通出行、醫療社保、公共繳費等多樣化生活場景。基於二維碼、人臉識別等技術創新,移動支付正在改變零售業的經營和消費形態,成為移動支付深刻變革行業的縮影。

零邊際成本

中國移動支付業務規模已經居全球首位,據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數據,2017年,中國移動支付規模達202.93萬億元,全球排名第一,近五年移動支付規模年複合增速高達117.6%。

在國際社會,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是移動支付發展的重要引擎。移動支付在中國發展迅猛,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原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陳靜向《中國新聞週刊》表示,由於移動通信基礎設施的完善、電子商務快速崛起推動以及相關監管機構的支持,中國成為移動支付普及、應用範圍最廣的國家,“支付是服務的基礎,所有的交易活動都以支付為終結,如今幾乎所有的消費服務,都能通過移動支付的生態解決”。

“中國的這輪支付變革和移動互聯網雙層疊加,出現了後發先至的現象,移動互聯網的規範化、身份認證等基礎措施,是中國快速實現後發先至的基礎。”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則認為,數據將成為下一輪競爭的核心,要從數據的角度,重新審視流量、服務、技術、政策和市場。

支付手段的創新、迭代,加速支付在商戶經營、管理的滲透,更深層次影響商業邏輯、就業邏輯。近一兩年來,以各種生物特徵識別技術為基礎的支付手段創新,比如刷臉支付,以及虹膜識別、眼紋識別、指紋識別、指靜脈識別、聲紋識別等,在基於安全和便捷性的基礎上,接駁到各大支付系統中應用,被應用於多樣化的支付場景,從手機解鎖、小區門禁到餐廳吃飯、超市收銀,再到高鐵進站、機場安檢以及醫院看病等。

行業解析丨2019移動支付趨勢發展

△江蘇省南通市,顧客在餐廳體驗刷臉支付。

從2018年底至今,各家支付機構配合人臉識別技術推出硬件設備,比如微信的青蛙等,優化使用便捷度和降低端口接入成本,相較於以往打開支付App,掃碼、刷碼支付的過程,刷臉支付通過硬件設備綁定支付賬號,就能人臉識別自動支付。

耿志軍透露,預計在今年8月份發佈升級版的青蛙Pro。就其功能,除了實現掃碼支付、刷臉支付,更重要的是支持微信卡包、小程序兩種會員接入方式,商家能夠獲得會員數據打通支付和會員管理,消費者能夠一鍵開通會員,瞭解會員權益。

今年初,“微信之父”張小龍的四小時演講就曾透露微信卡包承載的功能,“希望通過消費的行為和電子智能做一種自動的關聯,變成人與線下消費連接的通道,實現更好的連接”。

值得注意的是,刷臉支付等支付產品創新增加了新的支付體驗,佔據重要角色的二維碼支付仍有可挖掘的空間。

隨著5G的到來,二維碼支付如何與一些傳統的支付設備相結合,如何能更好的接入到物聯網,利用人工智能做智能語音、提示,實現和用戶和商戶更好的交互體驗,實現服務的高度自助化,仍舊有很多可挖掘的空間。

多場景拓展

“移動互聯網跟各種場景結合,給移動支付應用於更多的產業提供了基礎,這就是支付+。”黃震說道,移動支付不僅完成了現金轉移,還積累了行為數據,形成多維度、廣覆蓋的大數據,利用這些核心動態數據進行數據挖掘,可以進行消費者行為分析、建立用戶畫像,商家有新的認識消費者的方式,瞭解消費者的應用場景,知道在什麼場景下,應該嵌入提供一些服務。

從場景變革到場景創造,支付與各種場景實現深度融合,倒逼支付基礎設施的搭建和服務完善。

對於支付機構而言,爭奪用戶更多考慮多元化發展和差異化價值實現,移動支付期待與更多的生活場景、生產場景、交易場景相結合,形成嵌入式、智能化的服務。

移動支付的價值延展方向,其一體現為消費場景支付方式和支付渠道的改造、消費場景的拓展和覆蓋範圍的擴大;其二是基於移動支付在垂直細分領域的打通業務鏈條的各個環節,包括在金融、醫療、教育、交通等。

央行推動移動支付便民示範工程,交通是2019年重點場景,“以移動支付助力交通領域降低社會成本、保障資金安全、提升出行體驗”。2017年10月,移動支付便民示範工程啟動,2018年圍繞十大場景,央行積極推動移動支付便民示範工程的落地。

今年6月3日,交通運輸部等十二部門和單位發佈《綠色出行行動計劃(2019—2022年)》(下稱“《計劃》”),鼓勵交通領域的移動支付發展。《計劃》中提出,要全面推進城市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推廣普及閃付、虛擬卡支付、手機支付等非現金支付方式,並同時鼓勵在高速公路收費站和公共停車場推廣使用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ETC)、手機移動支付等支付手段。

智慧交通是移動支付線下場景角力的重要戰場,地鐵、公交等公共出行等高頻場景,已經是移動支付的重點覆蓋方向。根據微信團隊的一組數據,早高峰有超過500萬人使用微信支付刷碼乘車,交通行業微信支付交易筆數年增長率超100%。

此外,ETC支付也在今年成為銀行及非銀支付機構爭奪的用戶、流量、數據入口的熱門,其背後是擁有兩億用戶後停車支付、車輛金融、車後服務等諸多想象空間。

重構商業邏輯

中國零售支付市場起步於電商時代,現金、銀行卡和第三方支付模式三足鼎立。電商的崛起以及經濟環境變化、成本提升,衝擊線下實體經濟、零售經濟經歷低迷的轉型期,線上線下的流量打通一度成為困擾零售經濟的難題。

“以往一直認為O2O領域存在線上線下如何融合的問題,由於移動互聯網也是迅速實現了O2O,尤其是二維碼出現,掃碼支付基於二維碼實現實體和網絡空間的對接,解決過去線上線下的可能是要相互轉換的難題。”黃震分析道。

支付是零售行業的關鍵一環,電子支付解決了電商交易中的信任與擔保問題,賦能電商交易,電子支付的規模顯著增長。與此同時,移動支付發展勢頭逐漸超越互聯網支付,到2016年線下購物結算使用手機支付的比例已經接近五成。

根據畢馬威2018年發佈的《中國零售服務業白皮書》中數據對比,2013年的網絡支付在第三方支付中的佔比為88.3%,移動支付佔比11.7%;到2016年,網絡支付佔比51.5%,移動支付大幅上升至48.5%。

"

移動支付已經作為通道和載體滲透進入衣食住行,實現對線上線下消費、服務等場景的全行業覆蓋,帶來消費生活的升級和公共服務、交通、醫療等剛需領域的場景演變。

“原來我們覺得,這個市場已經接近尾聲,甚至已經到了飽和的狀態,但是沒想到2019年還有大幅度的增長,遠遠超出了我們的認知。”7月31日,騰訊公司微信事業群副總裁耿志軍在“8.8智慧生活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達了上述觀點。

近兩年,移動支付正在全鏈路升級消費體驗。落地北京萬達、大悅城等多個購物中心的“智慧商圈”,車牌綁定微信賬號,無感停車僅用2秒就能實現快速進出場;“感知”到消費者,公眾號的“信息”推送或者場所內的智慧大屏信息展示,用戶能夠獲取差異化的產品及門店信息;使用商場內的人臉支付等設備,就能完成付款、會員登錄等等。

移動支付作為通道和載體滲透進入衣食住行,已經覆蓋和觸達存在剛性需求的零售、交通出行、醫療社保、公共繳費等多樣化生活場景。基於二維碼、人臉識別等技術創新,移動支付正在改變零售業的經營和消費形態,成為移動支付深刻變革行業的縮影。

零邊際成本

中國移動支付業務規模已經居全球首位,據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數據,2017年,中國移動支付規模達202.93萬億元,全球排名第一,近五年移動支付規模年複合增速高達117.6%。

在國際社會,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是移動支付發展的重要引擎。移動支付在中國發展迅猛,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原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陳靜向《中國新聞週刊》表示,由於移動通信基礎設施的完善、電子商務快速崛起推動以及相關監管機構的支持,中國成為移動支付普及、應用範圍最廣的國家,“支付是服務的基礎,所有的交易活動都以支付為終結,如今幾乎所有的消費服務,都能通過移動支付的生態解決”。

“中國的這輪支付變革和移動互聯網雙層疊加,出現了後發先至的現象,移動互聯網的規範化、身份認證等基礎措施,是中國快速實現後發先至的基礎。”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則認為,數據將成為下一輪競爭的核心,要從數據的角度,重新審視流量、服務、技術、政策和市場。

支付手段的創新、迭代,加速支付在商戶經營、管理的滲透,更深層次影響商業邏輯、就業邏輯。近一兩年來,以各種生物特徵識別技術為基礎的支付手段創新,比如刷臉支付,以及虹膜識別、眼紋識別、指紋識別、指靜脈識別、聲紋識別等,在基於安全和便捷性的基礎上,接駁到各大支付系統中應用,被應用於多樣化的支付場景,從手機解鎖、小區門禁到餐廳吃飯、超市收銀,再到高鐵進站、機場安檢以及醫院看病等。

行業解析丨2019移動支付趨勢發展

△江蘇省南通市,顧客在餐廳體驗刷臉支付。

從2018年底至今,各家支付機構配合人臉識別技術推出硬件設備,比如微信的青蛙等,優化使用便捷度和降低端口接入成本,相較於以往打開支付App,掃碼、刷碼支付的過程,刷臉支付通過硬件設備綁定支付賬號,就能人臉識別自動支付。

耿志軍透露,預計在今年8月份發佈升級版的青蛙Pro。就其功能,除了實現掃碼支付、刷臉支付,更重要的是支持微信卡包、小程序兩種會員接入方式,商家能夠獲得會員數據打通支付和會員管理,消費者能夠一鍵開通會員,瞭解會員權益。

今年初,“微信之父”張小龍的四小時演講就曾透露微信卡包承載的功能,“希望通過消費的行為和電子智能做一種自動的關聯,變成人與線下消費連接的通道,實現更好的連接”。

值得注意的是,刷臉支付等支付產品創新增加了新的支付體驗,佔據重要角色的二維碼支付仍有可挖掘的空間。

隨著5G的到來,二維碼支付如何與一些傳統的支付設備相結合,如何能更好的接入到物聯網,利用人工智能做智能語音、提示,實現和用戶和商戶更好的交互體驗,實現服務的高度自助化,仍舊有很多可挖掘的空間。

多場景拓展

“移動互聯網跟各種場景結合,給移動支付應用於更多的產業提供了基礎,這就是支付+。”黃震說道,移動支付不僅完成了現金轉移,還積累了行為數據,形成多維度、廣覆蓋的大數據,利用這些核心動態數據進行數據挖掘,可以進行消費者行為分析、建立用戶畫像,商家有新的認識消費者的方式,瞭解消費者的應用場景,知道在什麼場景下,應該嵌入提供一些服務。

從場景變革到場景創造,支付與各種場景實現深度融合,倒逼支付基礎設施的搭建和服務完善。

對於支付機構而言,爭奪用戶更多考慮多元化發展和差異化價值實現,移動支付期待與更多的生活場景、生產場景、交易場景相結合,形成嵌入式、智能化的服務。

移動支付的價值延展方向,其一體現為消費場景支付方式和支付渠道的改造、消費場景的拓展和覆蓋範圍的擴大;其二是基於移動支付在垂直細分領域的打通業務鏈條的各個環節,包括在金融、醫療、教育、交通等。

央行推動移動支付便民示範工程,交通是2019年重點場景,“以移動支付助力交通領域降低社會成本、保障資金安全、提升出行體驗”。2017年10月,移動支付便民示範工程啟動,2018年圍繞十大場景,央行積極推動移動支付便民示範工程的落地。

今年6月3日,交通運輸部等十二部門和單位發佈《綠色出行行動計劃(2019—2022年)》(下稱“《計劃》”),鼓勵交通領域的移動支付發展。《計劃》中提出,要全面推進城市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推廣普及閃付、虛擬卡支付、手機支付等非現金支付方式,並同時鼓勵在高速公路收費站和公共停車場推廣使用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ETC)、手機移動支付等支付手段。

智慧交通是移動支付線下場景角力的重要戰場,地鐵、公交等公共出行等高頻場景,已經是移動支付的重點覆蓋方向。根據微信團隊的一組數據,早高峰有超過500萬人使用微信支付刷碼乘車,交通行業微信支付交易筆數年增長率超100%。

此外,ETC支付也在今年成為銀行及非銀支付機構爭奪的用戶、流量、數據入口的熱門,其背後是擁有兩億用戶後停車支付、車輛金融、車後服務等諸多想象空間。

重構商業邏輯

中國零售支付市場起步於電商時代,現金、銀行卡和第三方支付模式三足鼎立。電商的崛起以及經濟環境變化、成本提升,衝擊線下實體經濟、零售經濟經歷低迷的轉型期,線上線下的流量打通一度成為困擾零售經濟的難題。

“以往一直認為O2O領域存在線上線下如何融合的問題,由於移動互聯網也是迅速實現了O2O,尤其是二維碼出現,掃碼支付基於二維碼實現實體和網絡空間的對接,解決過去線上線下的可能是要相互轉換的難題。”黃震分析道。

支付是零售行業的關鍵一環,電子支付解決了電商交易中的信任與擔保問題,賦能電商交易,電子支付的規模顯著增長。與此同時,移動支付發展勢頭逐漸超越互聯網支付,到2016年線下購物結算使用手機支付的比例已經接近五成。

根據畢馬威2018年發佈的《中國零售服務業白皮書》中數據對比,2013年的網絡支付在第三方支付中的佔比為88.3%,移動支付佔比11.7%;到2016年,網絡支付佔比51.5%,移動支付大幅上升至48.5%。

行業解析丨2019移動支付趨勢發展

零售業的支付變革,給移動價值創造帶來更多思考,移動支付進入新的階段,過去B2C的點對點、點對多的服務逐漸演變,移動支付如何覆蓋更多的商戶、企業?如何從更高的維度推動商業模式的重構和行業流程的再造?在服務實體經濟的基礎上,如何推動產業互聯網的實現和產業的優化升級?這是擺在支付下半場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C端市場的支付格局來看,國內的市場份額已經相對穩定。

業內普遍的共識是,第三方支付機構對商戶尤其是一些中小微商戶的服務供給仍然不足,在對公共領域服務的覆蓋、對B端企業的賦能尤其是推動構建產業互聯網領域,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中國人民大學國發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楊東認為,首要思考的是如何發揮產業鏈、供應鏈這兩條鏈的價值。“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產業鏈、供應鏈金融當中,把鏈上的供應鏈、產業鏈的數據信息打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並且更好地把各個產業鏈上的和 B 端之間的數據價值發揮起來。”

一般而言,C端市場多是點對點、點對多的業務。

“在2B 這個領域,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任何一家能夠像微信支付這樣非常強大的平臺,來解決信任和安全的問題。”找鋼網首席戰略官、高級副總裁郎永淳分析道,2B 端的交易額要大得多,消費互聯網經過二十年的發展,第三方移動支付機構在 C 端已經建立起一個比較完善信用評價體系,現在 B 端的信用評價體系沒有完全打通,B2B 兩端的客戶更多隻能通過銀行來解決信任和安全的問題。

移動支付服務B端企業,涉及的供應鏈環節、支付鏈條上的場景比 C 端要複雜得多。

“以鋼鐵行業為例,2B 涉及貨物的貨權確認、轉讓、電子回單,包括後續倉儲、物流的環節,還有金融支持環節等等,更為繁雜;雖然 B 端企業數量要比消費者少得多,但是在交易的過程當中,數據的沉澱、分析、流轉等等,都加大了建立信用評價體系的難度。”郎永淳表示。

"

移動支付已經作為通道和載體滲透進入衣食住行,實現對線上線下消費、服務等場景的全行業覆蓋,帶來消費生活的升級和公共服務、交通、醫療等剛需領域的場景演變。

“原來我們覺得,這個市場已經接近尾聲,甚至已經到了飽和的狀態,但是沒想到2019年還有大幅度的增長,遠遠超出了我們的認知。”7月31日,騰訊公司微信事業群副總裁耿志軍在“8.8智慧生活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達了上述觀點。

近兩年,移動支付正在全鏈路升級消費體驗。落地北京萬達、大悅城等多個購物中心的“智慧商圈”,車牌綁定微信賬號,無感停車僅用2秒就能實現快速進出場;“感知”到消費者,公眾號的“信息”推送或者場所內的智慧大屏信息展示,用戶能夠獲取差異化的產品及門店信息;使用商場內的人臉支付等設備,就能完成付款、會員登錄等等。

移動支付作為通道和載體滲透進入衣食住行,已經覆蓋和觸達存在剛性需求的零售、交通出行、醫療社保、公共繳費等多樣化生活場景。基於二維碼、人臉識別等技術創新,移動支付正在改變零售業的經營和消費形態,成為移動支付深刻變革行業的縮影。

零邊際成本

中國移動支付業務規模已經居全球首位,據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數據,2017年,中國移動支付規模達202.93萬億元,全球排名第一,近五年移動支付規模年複合增速高達117.6%。

在國際社會,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是移動支付發展的重要引擎。移動支付在中國發展迅猛,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原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陳靜向《中國新聞週刊》表示,由於移動通信基礎設施的完善、電子商務快速崛起推動以及相關監管機構的支持,中國成為移動支付普及、應用範圍最廣的國家,“支付是服務的基礎,所有的交易活動都以支付為終結,如今幾乎所有的消費服務,都能通過移動支付的生態解決”。

“中國的這輪支付變革和移動互聯網雙層疊加,出現了後發先至的現象,移動互聯網的規範化、身份認證等基礎措施,是中國快速實現後發先至的基礎。”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則認為,數據將成為下一輪競爭的核心,要從數據的角度,重新審視流量、服務、技術、政策和市場。

支付手段的創新、迭代,加速支付在商戶經營、管理的滲透,更深層次影響商業邏輯、就業邏輯。近一兩年來,以各種生物特徵識別技術為基礎的支付手段創新,比如刷臉支付,以及虹膜識別、眼紋識別、指紋識別、指靜脈識別、聲紋識別等,在基於安全和便捷性的基礎上,接駁到各大支付系統中應用,被應用於多樣化的支付場景,從手機解鎖、小區門禁到餐廳吃飯、超市收銀,再到高鐵進站、機場安檢以及醫院看病等。

行業解析丨2019移動支付趨勢發展

△江蘇省南通市,顧客在餐廳體驗刷臉支付。

從2018年底至今,各家支付機構配合人臉識別技術推出硬件設備,比如微信的青蛙等,優化使用便捷度和降低端口接入成本,相較於以往打開支付App,掃碼、刷碼支付的過程,刷臉支付通過硬件設備綁定支付賬號,就能人臉識別自動支付。

耿志軍透露,預計在今年8月份發佈升級版的青蛙Pro。就其功能,除了實現掃碼支付、刷臉支付,更重要的是支持微信卡包、小程序兩種會員接入方式,商家能夠獲得會員數據打通支付和會員管理,消費者能夠一鍵開通會員,瞭解會員權益。

今年初,“微信之父”張小龍的四小時演講就曾透露微信卡包承載的功能,“希望通過消費的行為和電子智能做一種自動的關聯,變成人與線下消費連接的通道,實現更好的連接”。

值得注意的是,刷臉支付等支付產品創新增加了新的支付體驗,佔據重要角色的二維碼支付仍有可挖掘的空間。

隨著5G的到來,二維碼支付如何與一些傳統的支付設備相結合,如何能更好的接入到物聯網,利用人工智能做智能語音、提示,實現和用戶和商戶更好的交互體驗,實現服務的高度自助化,仍舊有很多可挖掘的空間。

多場景拓展

“移動互聯網跟各種場景結合,給移動支付應用於更多的產業提供了基礎,這就是支付+。”黃震說道,移動支付不僅完成了現金轉移,還積累了行為數據,形成多維度、廣覆蓋的大數據,利用這些核心動態數據進行數據挖掘,可以進行消費者行為分析、建立用戶畫像,商家有新的認識消費者的方式,瞭解消費者的應用場景,知道在什麼場景下,應該嵌入提供一些服務。

從場景變革到場景創造,支付與各種場景實現深度融合,倒逼支付基礎設施的搭建和服務完善。

對於支付機構而言,爭奪用戶更多考慮多元化發展和差異化價值實現,移動支付期待與更多的生活場景、生產場景、交易場景相結合,形成嵌入式、智能化的服務。

移動支付的價值延展方向,其一體現為消費場景支付方式和支付渠道的改造、消費場景的拓展和覆蓋範圍的擴大;其二是基於移動支付在垂直細分領域的打通業務鏈條的各個環節,包括在金融、醫療、教育、交通等。

央行推動移動支付便民示範工程,交通是2019年重點場景,“以移動支付助力交通領域降低社會成本、保障資金安全、提升出行體驗”。2017年10月,移動支付便民示範工程啟動,2018年圍繞十大場景,央行積極推動移動支付便民示範工程的落地。

今年6月3日,交通運輸部等十二部門和單位發佈《綠色出行行動計劃(2019—2022年)》(下稱“《計劃》”),鼓勵交通領域的移動支付發展。《計劃》中提出,要全面推進城市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推廣普及閃付、虛擬卡支付、手機支付等非現金支付方式,並同時鼓勵在高速公路收費站和公共停車場推廣使用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ETC)、手機移動支付等支付手段。

智慧交通是移動支付線下場景角力的重要戰場,地鐵、公交等公共出行等高頻場景,已經是移動支付的重點覆蓋方向。根據微信團隊的一組數據,早高峰有超過500萬人使用微信支付刷碼乘車,交通行業微信支付交易筆數年增長率超100%。

此外,ETC支付也在今年成為銀行及非銀支付機構爭奪的用戶、流量、數據入口的熱門,其背後是擁有兩億用戶後停車支付、車輛金融、車後服務等諸多想象空間。

重構商業邏輯

中國零售支付市場起步於電商時代,現金、銀行卡和第三方支付模式三足鼎立。電商的崛起以及經濟環境變化、成本提升,衝擊線下實體經濟、零售經濟經歷低迷的轉型期,線上線下的流量打通一度成為困擾零售經濟的難題。

“以往一直認為O2O領域存在線上線下如何融合的問題,由於移動互聯網也是迅速實現了O2O,尤其是二維碼出現,掃碼支付基於二維碼實現實體和網絡空間的對接,解決過去線上線下的可能是要相互轉換的難題。”黃震分析道。

支付是零售行業的關鍵一環,電子支付解決了電商交易中的信任與擔保問題,賦能電商交易,電子支付的規模顯著增長。與此同時,移動支付發展勢頭逐漸超越互聯網支付,到2016年線下購物結算使用手機支付的比例已經接近五成。

根據畢馬威2018年發佈的《中國零售服務業白皮書》中數據對比,2013年的網絡支付在第三方支付中的佔比為88.3%,移動支付佔比11.7%;到2016年,網絡支付佔比51.5%,移動支付大幅上升至48.5%。

行業解析丨2019移動支付趨勢發展

零售業的支付變革,給移動價值創造帶來更多思考,移動支付進入新的階段,過去B2C的點對點、點對多的服務逐漸演變,移動支付如何覆蓋更多的商戶、企業?如何從更高的維度推動商業模式的重構和行業流程的再造?在服務實體經濟的基礎上,如何推動產業互聯網的實現和產業的優化升級?這是擺在支付下半場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C端市場的支付格局來看,國內的市場份額已經相對穩定。

業內普遍的共識是,第三方支付機構對商戶尤其是一些中小微商戶的服務供給仍然不足,在對公共領域服務的覆蓋、對B端企業的賦能尤其是推動構建產業互聯網領域,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中國人民大學國發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楊東認為,首要思考的是如何發揮產業鏈、供應鏈這兩條鏈的價值。“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產業鏈、供應鏈金融當中,把鏈上的供應鏈、產業鏈的數據信息打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並且更好地把各個產業鏈上的和 B 端之間的數據價值發揮起來。”

一般而言,C端市場多是點對點、點對多的業務。

“在2B 這個領域,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任何一家能夠像微信支付這樣非常強大的平臺,來解決信任和安全的問題。”找鋼網首席戰略官、高級副總裁郎永淳分析道,2B 端的交易額要大得多,消費互聯網經過二十年的發展,第三方移動支付機構在 C 端已經建立起一個比較完善信用評價體系,現在 B 端的信用評價體系沒有完全打通,B2B 兩端的客戶更多隻能通過銀行來解決信任和安全的問題。

移動支付服務B端企業,涉及的供應鏈環節、支付鏈條上的場景比 C 端要複雜得多。

“以鋼鐵行業為例,2B 涉及貨物的貨權確認、轉讓、電子回單,包括後續倉儲、物流的環節,還有金融支持環節等等,更為繁雜;雖然 B 端企業數量要比消費者少得多,但是在交易的過程當中,數據的沉澱、分析、流轉等等,都加大了建立信用評價體系的難度。”郎永淳表示。

行業解析丨2019移動支付趨勢發展

移動支付的下半場競爭由廣度轉向深度,服務於B端支付鏈條類型場景複雜,單靠產業鏈任何一環都難以觸達,移動支付的角色定位從服務者轉變為更有主動性的參與者,主要體現為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耿志軍用“生態共創”形容支付機構與企業的協同,越來越多智慧生活的場景,是合作伙伴利用微信生態的力量、接口,實現場景的創造。

移動支付下半場,科技應用和資源整合的能力將是考驗支付機構的重要能力,“協同”創新、相互賦能將成為產業轉型、優化升級中的關鍵詞。支付機構如何深度把握行業客戶的不同痛點和需求,用定製化的解決方案、增值服務,助力行業客戶提升效益降低成本。

場景向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延伸

自2016年開始,央行在公佈全國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報告之外,單獨對農村地區支付業務發展情況進行數據分析報告。

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佈的《2018年農村地區支付業務發展總體情況》中顯示,移動支付已經成為農村地區主流支付方式,去年非銀行支付機構為農村地區提供移動支付業務近2800億筆。

對比三年以來的相關數據發現,農村地區支付業務發展情況,與全國支付服務發展的整體走向吻合,移動支付業務的增長勢頭迅猛,並對互聯網支付產生了替代效應。與移動支付同步興起的,是農村地區電商產業的迅猛發展。

“在陝西、山東這些偏僻的地方的農民,已經可以將農產品直接給賣給消費者,沒有中間環節。不僅提高農民豐收以後的收益,同時給消費者也帶來好處。”陳靜認為,移動支付讓三四線城市等下沉市場享受到移動互聯網的紅利,移動支付、移動電子商務,應該更多地向困難地區傾斜,滿足一些困難地區的發展需求。

"

移動支付已經作為通道和載體滲透進入衣食住行,實現對線上線下消費、服務等場景的全行業覆蓋,帶來消費生活的升級和公共服務、交通、醫療等剛需領域的場景演變。

“原來我們覺得,這個市場已經接近尾聲,甚至已經到了飽和的狀態,但是沒想到2019年還有大幅度的增長,遠遠超出了我們的認知。”7月31日,騰訊公司微信事業群副總裁耿志軍在“8.8智慧生活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達了上述觀點。

近兩年,移動支付正在全鏈路升級消費體驗。落地北京萬達、大悅城等多個購物中心的“智慧商圈”,車牌綁定微信賬號,無感停車僅用2秒就能實現快速進出場;“感知”到消費者,公眾號的“信息”推送或者場所內的智慧大屏信息展示,用戶能夠獲取差異化的產品及門店信息;使用商場內的人臉支付等設備,就能完成付款、會員登錄等等。

移動支付作為通道和載體滲透進入衣食住行,已經覆蓋和觸達存在剛性需求的零售、交通出行、醫療社保、公共繳費等多樣化生活場景。基於二維碼、人臉識別等技術創新,移動支付正在改變零售業的經營和消費形態,成為移動支付深刻變革行業的縮影。

零邊際成本

中國移動支付業務規模已經居全球首位,據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數據,2017年,中國移動支付規模達202.93萬億元,全球排名第一,近五年移動支付規模年複合增速高達117.6%。

在國際社會,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是移動支付發展的重要引擎。移動支付在中國發展迅猛,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原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陳靜向《中國新聞週刊》表示,由於移動通信基礎設施的完善、電子商務快速崛起推動以及相關監管機構的支持,中國成為移動支付普及、應用範圍最廣的國家,“支付是服務的基礎,所有的交易活動都以支付為終結,如今幾乎所有的消費服務,都能通過移動支付的生態解決”。

“中國的這輪支付變革和移動互聯網雙層疊加,出現了後發先至的現象,移動互聯網的規範化、身份認證等基礎措施,是中國快速實現後發先至的基礎。”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則認為,數據將成為下一輪競爭的核心,要從數據的角度,重新審視流量、服務、技術、政策和市場。

支付手段的創新、迭代,加速支付在商戶經營、管理的滲透,更深層次影響商業邏輯、就業邏輯。近一兩年來,以各種生物特徵識別技術為基礎的支付手段創新,比如刷臉支付,以及虹膜識別、眼紋識別、指紋識別、指靜脈識別、聲紋識別等,在基於安全和便捷性的基礎上,接駁到各大支付系統中應用,被應用於多樣化的支付場景,從手機解鎖、小區門禁到餐廳吃飯、超市收銀,再到高鐵進站、機場安檢以及醫院看病等。

行業解析丨2019移動支付趨勢發展

△江蘇省南通市,顧客在餐廳體驗刷臉支付。

從2018年底至今,各家支付機構配合人臉識別技術推出硬件設備,比如微信的青蛙等,優化使用便捷度和降低端口接入成本,相較於以往打開支付App,掃碼、刷碼支付的過程,刷臉支付通過硬件設備綁定支付賬號,就能人臉識別自動支付。

耿志軍透露,預計在今年8月份發佈升級版的青蛙Pro。就其功能,除了實現掃碼支付、刷臉支付,更重要的是支持微信卡包、小程序兩種會員接入方式,商家能夠獲得會員數據打通支付和會員管理,消費者能夠一鍵開通會員,瞭解會員權益。

今年初,“微信之父”張小龍的四小時演講就曾透露微信卡包承載的功能,“希望通過消費的行為和電子智能做一種自動的關聯,變成人與線下消費連接的通道,實現更好的連接”。

值得注意的是,刷臉支付等支付產品創新增加了新的支付體驗,佔據重要角色的二維碼支付仍有可挖掘的空間。

隨著5G的到來,二維碼支付如何與一些傳統的支付設備相結合,如何能更好的接入到物聯網,利用人工智能做智能語音、提示,實現和用戶和商戶更好的交互體驗,實現服務的高度自助化,仍舊有很多可挖掘的空間。

多場景拓展

“移動互聯網跟各種場景結合,給移動支付應用於更多的產業提供了基礎,這就是支付+。”黃震說道,移動支付不僅完成了現金轉移,還積累了行為數據,形成多維度、廣覆蓋的大數據,利用這些核心動態數據進行數據挖掘,可以進行消費者行為分析、建立用戶畫像,商家有新的認識消費者的方式,瞭解消費者的應用場景,知道在什麼場景下,應該嵌入提供一些服務。

從場景變革到場景創造,支付與各種場景實現深度融合,倒逼支付基礎設施的搭建和服務完善。

對於支付機構而言,爭奪用戶更多考慮多元化發展和差異化價值實現,移動支付期待與更多的生活場景、生產場景、交易場景相結合,形成嵌入式、智能化的服務。

移動支付的價值延展方向,其一體現為消費場景支付方式和支付渠道的改造、消費場景的拓展和覆蓋範圍的擴大;其二是基於移動支付在垂直細分領域的打通業務鏈條的各個環節,包括在金融、醫療、教育、交通等。

央行推動移動支付便民示範工程,交通是2019年重點場景,“以移動支付助力交通領域降低社會成本、保障資金安全、提升出行體驗”。2017年10月,移動支付便民示範工程啟動,2018年圍繞十大場景,央行積極推動移動支付便民示範工程的落地。

今年6月3日,交通運輸部等十二部門和單位發佈《綠色出行行動計劃(2019—2022年)》(下稱“《計劃》”),鼓勵交通領域的移動支付發展。《計劃》中提出,要全面推進城市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推廣普及閃付、虛擬卡支付、手機支付等非現金支付方式,並同時鼓勵在高速公路收費站和公共停車場推廣使用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ETC)、手機移動支付等支付手段。

智慧交通是移動支付線下場景角力的重要戰場,地鐵、公交等公共出行等高頻場景,已經是移動支付的重點覆蓋方向。根據微信團隊的一組數據,早高峰有超過500萬人使用微信支付刷碼乘車,交通行業微信支付交易筆數年增長率超100%。

此外,ETC支付也在今年成為銀行及非銀支付機構爭奪的用戶、流量、數據入口的熱門,其背後是擁有兩億用戶後停車支付、車輛金融、車後服務等諸多想象空間。

重構商業邏輯

中國零售支付市場起步於電商時代,現金、銀行卡和第三方支付模式三足鼎立。電商的崛起以及經濟環境變化、成本提升,衝擊線下實體經濟、零售經濟經歷低迷的轉型期,線上線下的流量打通一度成為困擾零售經濟的難題。

“以往一直認為O2O領域存在線上線下如何融合的問題,由於移動互聯網也是迅速實現了O2O,尤其是二維碼出現,掃碼支付基於二維碼實現實體和網絡空間的對接,解決過去線上線下的可能是要相互轉換的難題。”黃震分析道。

支付是零售行業的關鍵一環,電子支付解決了電商交易中的信任與擔保問題,賦能電商交易,電子支付的規模顯著增長。與此同時,移動支付發展勢頭逐漸超越互聯網支付,到2016年線下購物結算使用手機支付的比例已經接近五成。

根據畢馬威2018年發佈的《中國零售服務業白皮書》中數據對比,2013年的網絡支付在第三方支付中的佔比為88.3%,移動支付佔比11.7%;到2016年,網絡支付佔比51.5%,移動支付大幅上升至48.5%。

行業解析丨2019移動支付趨勢發展

零售業的支付變革,給移動價值創造帶來更多思考,移動支付進入新的階段,過去B2C的點對點、點對多的服務逐漸演變,移動支付如何覆蓋更多的商戶、企業?如何從更高的維度推動商業模式的重構和行業流程的再造?在服務實體經濟的基礎上,如何推動產業互聯網的實現和產業的優化升級?這是擺在支付下半場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C端市場的支付格局來看,國內的市場份額已經相對穩定。

業內普遍的共識是,第三方支付機構對商戶尤其是一些中小微商戶的服務供給仍然不足,在對公共領域服務的覆蓋、對B端企業的賦能尤其是推動構建產業互聯網領域,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中國人民大學國發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楊東認為,首要思考的是如何發揮產業鏈、供應鏈這兩條鏈的價值。“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產業鏈、供應鏈金融當中,把鏈上的供應鏈、產業鏈的數據信息打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並且更好地把各個產業鏈上的和 B 端之間的數據價值發揮起來。”

一般而言,C端市場多是點對點、點對多的業務。

“在2B 這個領域,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任何一家能夠像微信支付這樣非常強大的平臺,來解決信任和安全的問題。”找鋼網首席戰略官、高級副總裁郎永淳分析道,2B 端的交易額要大得多,消費互聯網經過二十年的發展,第三方移動支付機構在 C 端已經建立起一個比較完善信用評價體系,現在 B 端的信用評價體系沒有完全打通,B2B 兩端的客戶更多隻能通過銀行來解決信任和安全的問題。

移動支付服務B端企業,涉及的供應鏈環節、支付鏈條上的場景比 C 端要複雜得多。

“以鋼鐵行業為例,2B 涉及貨物的貨權確認、轉讓、電子回單,包括後續倉儲、物流的環節,還有金融支持環節等等,更為繁雜;雖然 B 端企業數量要比消費者少得多,但是在交易的過程當中,數據的沉澱、分析、流轉等等,都加大了建立信用評價體系的難度。”郎永淳表示。

行業解析丨2019移動支付趨勢發展

移動支付的下半場競爭由廣度轉向深度,服務於B端支付鏈條類型場景複雜,單靠產業鏈任何一環都難以觸達,移動支付的角色定位從服務者轉變為更有主動性的參與者,主要體現為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耿志軍用“生態共創”形容支付機構與企業的協同,越來越多智慧生活的場景,是合作伙伴利用微信生態的力量、接口,實現場景的創造。

移動支付下半場,科技應用和資源整合的能力將是考驗支付機構的重要能力,“協同”創新、相互賦能將成為產業轉型、優化升級中的關鍵詞。支付機構如何深度把握行業客戶的不同痛點和需求,用定製化的解決方案、增值服務,助力行業客戶提升效益降低成本。

場景向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延伸

自2016年開始,央行在公佈全國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報告之外,單獨對農村地區支付業務發展情況進行數據分析報告。

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佈的《2018年農村地區支付業務發展總體情況》中顯示,移動支付已經成為農村地區主流支付方式,去年非銀行支付機構為農村地區提供移動支付業務近2800億筆。

對比三年以來的相關數據發現,農村地區支付業務發展情況,與全國支付服務發展的整體走向吻合,移動支付業務的增長勢頭迅猛,並對互聯網支付產生了替代效應。與移動支付同步興起的,是農村地區電商產業的迅猛發展。

“在陝西、山東這些偏僻的地方的農民,已經可以將農產品直接給賣給消費者,沒有中間環節。不僅提高農民豐收以後的收益,同時給消費者也帶來好處。”陳靜認為,移動支付讓三四線城市等下沉市場享受到移動互聯網的紅利,移動支付、移動電子商務,應該更多地向困難地區傾斜,滿足一些困難地區的發展需求。

行業解析丨2019移動支付趨勢發展

△肉菜市場的掃碼支付已經日漸普遍。

預計在未來一兩年,移動支付將在農村地區保持較快增長。央行曾提出目標,《指導意見》明確,到2020年,農村金融服務持續改善,基本實現鄉鎮金融機構網點全覆蓋,移動支付等新興支付方式在農村地區得到普及應用。

“中國的金融機構正在承擔起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的使命,國家鼓勵金融機構面向更多的實體產業提供服務,特別是金融扶貧,是當前中央高度重視的,並且鼓勵金融機構使用新技術,比如移動支付等。”黃震說道。

從金融體系的功能角度來看,移動支付的高增長和非銀行支付機構的興起,彌補了傳統金融服務的空白,拓展了金融服務的邊界,基於支付本身及相關行為產生的數據,成為個人、企業增信的重要手段。

比如基於支付大數據,微信在今年上線了支付分,以用戶身份特質、支付行為、守約歷史綜合計算分值作為評估標準,並將覆蓋共享設備免押租借、無人貨櫃自助購買、網約車先乘後付、物流快遞先寄後付、酒店免押預定、娛樂設備先玩後付等場景。

近幾年來,農民、小微生產者,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融資貴、融資難問題,已經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痛點集中體現為:缺乏抵押擔保品,難以獲得傳統的金融服務。對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地區等一些相對落後偏遠的地區,移動支付成為傳統徵信手段的補充,同時突破傳統普惠金融對物理網點的依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