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銀支付機構將縮減為255家 “嚴監管”成行業新常態

移動支付 中國人民銀行 經濟 投資 每日經濟新聞 2017-04-28

每經記者 朱丹丹 每經編輯 姚茂敦

近兩年來,在監管趨嚴的情況下,我國支付清算行業的發展備受關注。

4月26日,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中國支付清算行業運行報告(2017)》(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共辦理非現金支付業務金額3687.24萬億元,同比增長6.91%;其中,票據業務則持續下降,去年全國共發生票據業務金額187.79萬億元,同比下降21.17%。

談及銀行卡,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副祕書長王素珍在《報告》發佈會上坦言,伴隨著銀行卡滲透率的持續上升,銀行卡消費金額增速連續三年快速下滑,取現業務甚至出現負增長。一方面是因為銀行卡大額消費交易增資乏力,二是以條碼支付為代表的非現金支付工具的快速普及對銀行卡直接消費尤其是現金支付構成衝擊。

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銀行卡取現179.98億筆,金額65.5萬億元,同比分別下降2.3%和10.46%。

《報告》指出,“因註銷、主動申請註銷、不予續展和續展合併等因素,非銀行支付機構在調整完畢後將縮減為255家。”

此外,王素珍表示,未來一段時間“嚴監管”仍將成為支付行業的新常態。

票據業務風險形式依然嚴峻

伴隨著全球經濟增長繼續呈現溫和復甦的態勢,支付行業保持了快速增長。

《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共辦理非現金支付業務1251.11億筆,金額3687.24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2.64%和6.91%。

“我國支付清算行業發展迅速,業務增量全球第一。”王素珍分析指出,從主要的支付子行業來看,我國與全球一樣,呈現銀行卡支付主導地位,票據支付下降,移動支付成為新增長點的結構性發展趨勢。

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共發生票據業務2.93億筆,金額187.79萬億元,同比分別下降29.64%和21.17%。

“2016年票據業務降幅較上年有所加大。支票、實際結算商業匯票、銀行匯票和銀行本票業務量整體呈現下降趨勢,實際結算商業匯票業務量八年來首次下降。”上述《報告》指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過去一年,受經濟增速下滑和長期刺激政策帶來的高槓杆率以及金融機構穩健性下降等因素的影響,票據市場頻繁爆發風險事件。

對此,《報告》指出,2016年票據簽發量首次負增長,交易利差持續收窄,票據業務風險形勢依然嚴峻;企業資金鍊脆弱,票據業務信用風險呈上升勢頭,銀行風險防空難度加大;操作風險,道德風險與跨市場風險相互交織,為票據欺詐行為提供了溫床,大案要案頻發等。

不過,去年底全國統一的票據交易平臺——上海票據交易所正式開業。

“全國性票據交易所的成立,帶動票據業務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報告》指出。

已清理非法從事支付業務機構239家

“總的來說,2016年支付市場監管趨嚴,並且未來一段時間‘嚴監管’仍將成為支付行業的常態。”王素珍指出。

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髮現,去年來,監管層出臺了多項政策,包括建立個人銀行賬戶分類管理機制;創新非銀行支付機構分類監管制度,確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機制;開展專項整治活動,打擊支付市場違規亂象等。

“2016年出臺了諸多實質性的措施,使市場主體因利益驅動引發的無序競爭、惡性競爭、不公平競爭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報告》指出。

《報告》還分析表示,針對行業快速發展中暴露的過度競爭,消費者信息洩露和備付金風險等市場亂象和違法違規行為,貫徹“強化支付監管,防範支付風險”理念,繼續加大監管力度,保持高壓態勢,規範業務行為,化解處置風險,淘汰不合規企業,有效應對未來行業格局變化和支付業務創新帶來的挑戰。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月,央行共清理非法從事支付業務機構239家,累計處罰13家違反客戶備付金相關管理規定的支付機構,註銷3家機構業務許可證。

值得注意的是,除出臺政策之外,央行還通過牌照續展來不斷優化牌照管理,提高非銀行支付業務的合規性。

實際上,自2011年5月3日至2015年3月26日,央行分8批共發放270家支付業務牌照,在此之後,央行再未發放支付牌照。

而按照5年一續展的期限,首批獲得牌照的機構2016年迎來續展。

“因註銷、主動申請註銷、不予續展和續展合併等因素,非銀行支付機構在調整完畢後將縮減為255家。”《報告》指出。

據介紹,2016年央行完成三批共92家機構《支付業務許可證》續展工作,共調整機構業務範圍18家,合併機構10家,不予續展1家。第四批即將續展的95家支付機構中有十幾家曾因為不同原因受到過處罰,3家機構因挪用佔用備付金而被央行集中通報。

央行條法司方面人士日前也表示,第三方支付機構存在巨大的資金沉澱,容易被挪用於投資,影響客戶資金結算安全,一旦發現風向不對,第三方支付機構就可能攜款潛逃,存在 “跑路”風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