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誠思考」從“零售”邁向“新零售”的最後一公里真相


「海誠思考」從“零售”邁向“新零售”的最後一公里真相


電商時代著實讓傳統零售業遇到了挑戰,但線下零售業依舊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18年是38萬億,其中,網上零售額9萬億,線下500萬人民幣以上的零售渠道規模約佔14.5萬億。從這個數據上我們分析出,電商發展迅猛增速的情況下,線下實體零售業的規模依舊巨大,線上和線下經濟並不是衝突的,本身也是一個整體,與其對立,不如看是否能更好的融合。所以這次零售行業的演進,由技術為優勢的互聯網公司提出,各個巨頭分別跟進。

中國零售行業的變革,歸根結底是中國人生活方式的變革,人和貨的連接方式決定了零售業的廣度和深度,改革開放初期,賣貨郎挑著擔子把百貨送到了居民身邊;後來有了商場和超市,中國人生活半徑可以通過線下的方式去解決,零售的連接是線下各類實體;PC互聯網時代,連接零售的是電子商務,中國零售業的變革本身就是基於場景與購物者之間連接方式的進化,路徑如何演化?線下還有機會嗎?

為什麼還是O2O?

互聯網巨頭們的目標直指線下,阿里提出了“新零售”概念、京東提出了“無界零售”、蘇寧提出了“智慧零售”。從各種案例中也可以看到線上到線下場景遷移後對零售業演變的案例,比如瑞幸咖啡用互聯網思維的方式做咖啡連鎖,劍指星巴克,從場景連接上,它把咖啡通過外賣的方式,基於LBS形成服務閉環,滿足了咖啡愛好者的“急”需求。


「海誠思考」從“零售”邁向“新零售”的最後一公里真相


深度來看,零售業的變革,本質上是提升商業的效率,提升用戶體驗,比如說少而全的產品庫存管理策略、提高資金週轉率 、減少資金佔用,通過智能硬件、感應器、標籤等記錄用戶行為,優化經營場景、價格等,涉及到產業鏈的方方面面,這些是互聯網公司的優勢,而傳統公司通常意義上是不具備這個優勢的。

可以看到巨頭們在佈局線下業務的時候,大量通過資本併購的方式,獲得線下的物業和運營權之後,進行改造,這是從online to offline的方式,由線上至線下,從廣義的互聯網O2O模式閉環來看,基於線上進行產品的服務的篩選,線上支付,線下享受產品和服務的過程,就是O2O,所以這次零售業的演進更像是O2O模式的風口再起。

但O2O也有可能是offline to online。

從場景連接的意義本身來說,商品和服務到家的過程,也是O2O模式中最後一公里閉環的解決方案。這是零售業演變的閉環,把商品和服務送達到用戶,如果簡單的依靠快遞則失去了零售變革的意義,基於場景的最後一公里的連接,可以演變更多場景需求,從而產生更多的價值。這是零售行業自然演進過程的客觀規律,深度融合的O2O模式成為必然選擇。

論O2O的場景優勢

百貨店的優勢是適合人群的聚集,商業形態豐富,基於MALL的形態和消費場景的升級,解決深度的用戶消費和娛樂的需求。但基本的生活場景是圍繞社區展開,也就是最後一公里。傳統的便利店雖然能解決問題,但從零售行業變革來看,傳統便利店的形態承載就不夠了。因為缺乏線上基因,O2O本身是雙向的,過去電商更側重於線上,而線下的佈局幾乎為零。

互聯網公司熱衷於零售行業佈局,還有一個因素就是中國互聯網發展的人口紅利已經接近天花板。根據CNNIC公佈的數據,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29億,其中手機用戶網民7.88億,佔全體網民的98.3%。移動互聯網的人口紅利在現階段已接近飽和,新增用戶和流量陷入瓶頸,而互聯網想獲得更大的增量,向線下轉移和佈局場景尋找更好的渠道成為這次零售行業改革的推動因素。

零售業的變革首先是針對全產業鏈基礎設施的佈局和改造,末端是社區最後一公里,這是契合的。所以說,傳統商業公司能夠解決線下場景,如果能解決線上和線下融合的問題,基本就實現了零售演進的變革。

以線下起家、線上反超的蘇寧為例,近兩年來它正在進行自己的智慧零售變革,通過佈局蘇寧小店項目完成O2O最後一公里的連接。比如在一些白領聚集的企業園區,增加輕食、鮮食、水果供應;在社區,就著重佈局生鮮、果蔬類SKU;在校園店,會布點文具、QQ幣卡等精準商品;蘇寧小店Biu×24h模式,則通過新技術的落地,實現雙模切換,白天安排店員正常經營,夜間10點到清晨7點則化身無人便利店,既可以降低成本,滿足夜間購物需求,也能保證貨架商品的及時性和環境穩定。


「海誠思考」從“零售”邁向“新零售”的最後一公里真相


蘇寧小店的本質是圍繞最後一公里和平臺本身的流量入口,比如依託線下實體門店和線上APP,蘇小團、蘇寧推客得以推廣整個蘇寧易購主站上的商品,有限的蘇寧小店背後鏈接的是無限場景。而且,O2O場景多變的背後可以使業務形態發生多變,通過最後一公里連接相關產業生態資源得以承載和落地,如蘇寧的物流、金融、幫客等多樣化業務,蘇寧小店打造的是O2O運營平臺,線上SKU豐富線下場景,線下流量反哺線上。蘇寧小店通過開放空間+個性化服務+特殊業態的模式,除了零售業本身,實際上拓展了原有便利店的盈利邊界。

零售業演進路徑的思考

這輪互聯網和零售企業的基礎設施升級,本質上是變革零售業落後的一些局面,在於提升效率和模式升級,通過技術手段改造傳統商業。對於互聯網公司,也是一個探索的階段,傳統商業公司亦然,對於傳統商業公司,線下佈局和運營經驗有一定先發優勢,但缺乏互聯網基因也是現實。在技術上,傳統企業失敗的原因通常是線上基因不夠,線上商城往往是擺設,也沒有與線下場景進行融合。


「海誠思考」從“零售”邁向“新零售”的最後一公里真相


圍繞技術性的解決方案,提升效率,這也是零售行業這次變化的重點特徵,以盒馬鮮生為例,除了基於傳統消費場景、商業地產動線的改造、營銷模式變化等,更重要的是背後的技術,比如通過大數據,判斷鮮貨的進貨量,保證每天銷售完畢和貨源的新鮮,杜絕傳統銷售模式造成的鮮品損耗,降低成本;通過算法判斷配送範圍、配送員的最佳配送路徑等,這些必須通過技術去解決,對於傳統公司而言,是難以逾越的鴻溝。

傳統商業公司,也有自己的優勢,儘管互聯網公司通過資本方式收購了一些物業,相比龐大的線下產業來看,依舊不夠,且很多模式也在探索。從資本量級上來看,目前各家公司的投資額還遠未匹配整個中國的零售業市場的量級,所以圍繞基礎設施的打造離不開線下實體,這個過程還需要時間,所以與其說是線上公司進攻線下,不如說是整個零售行業共同的商業變革探索,這是個必然過程。中國的城鎮化變革成就了現在中國龐大的市場和消費需求,城鎮化進程中,基礎設施的建設已經跨越式發展,但也花了數十年時間。

從商業發展歷程中,我們看到連接的作用,連接到一個網絡的價值取決於已經連接到該網絡的其他人的數量,傳統商業如此,互聯網也如此,所謂入口就是連接器。可以看到未來連接平臺已經從線上融合線下,所謂基礎設施的價值的變化也就體現在此。互聯網技術對傳統行業的效率和思維的改造必然離不開線下,如果從這個角度,從線下到線上,可能才是零售業變革的真實路徑。

更多關於微信營銷的資訊,請關注【海誠新零售商學院】公眾號,海誠網絡專注於微信公眾號、小程序、APP、新零售營銷系統定製開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