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重塑我們“淺薄”的思維模式

有人說,這一代,註定是由“深刻”走向“淺薄”的一代;這一代,是信息革命的霧都孤兒一代;這一代,是帶走對無互聯網生活最後記憶的一代。

《哈佛商業評論》原執行主編尼古拉斯•卡爾在新著《淺薄》中,引證大量神經生理學、文化發展史文獻,及不計其數的實驗證明:人的大腦是可塑的,這種可塑是技術工具可以完成的,而這一技術工具就是互聯網。

它還發出這樣的警告:從深閱讀到淺瀏覽,互聯網在改變閱讀方式的同時,正在重塑我們“淺薄”的思維模式。

互聯網重塑我們“淺薄”的思維模式


  “互聯網”作為一種特殊的媒介,怎樣改變和重塑了我們的大腦?

互聯網對信息的過量承載,我們不得不加大掃瞄和略讀的比重,這就是淺閱讀的典型表現形式,這種形式在強化我們的反射反應及視覺處理能力的同時,損失了我們深度思考和創造方面的能力。那麼,互聯網是如何重塑我們的大腦的?

1.用爆炸式的信息量耗盡大腦存儲空間

實際上在互聯網時代,大腦已經應付不了信息的無可抗拒的湧來,大腦難以承受,在大量溢出,前仆後繼的溢出,無從很好地存儲,談何進行思維的加工,乃至深度加工。眼球的注意力被消耗得筋疲力盡。

  2.有問題找互聯網,耗費時間卻得不到答案

這已經是一個普遍的現象,特別是以往一句話很流行的話“有事找百度“,但從最近幾年來看,百度搜索到問題的解決方案的質量已經不如從前。

另一些UGC模式的網站在專業問題的解答上大放光彩,類似的有知乎,豆瓣,還有一些自媒體平臺。假如你不思考的話,你會發現這些問題的評論,回答會涉及的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你不思考,永遠不會知道哪個才是你要的答案。

3.利用網絡代替記憶,大腦面臨被掏空風險

谷歌公司一直有計劃收購亞馬遜,建立自己的“圖書搜索”王國,谷歌其實是想把網上數字圖書內容“切成碎片,剁成小塊”,讓讀者可以在“10秒鐘內研究完一本書”,這是“利用網絡代替記憶,從而繞過鞏固記憶的內部過程,我們將面臨大腦被掏空的風險”。

事實是,現在好多人已經出現了離開網絡,離開電腦屏幕,離開“PPT”課件,就難以講話敘述、難以邏輯表達的情形。

4. 互聯網強化了形象思維,弱化了抽象思維

由於網絡的圖文並茂,且圖盈於文,好多時候是圖為主,文為輔,有文之時多有圖;有圖之時,未必有文。久而久之,它就容易使消費者產生一種對圖像的閱讀依賴感,就像人們沒有辣椒和鹽巴就吃不下飯一樣。而這會大大地弱化人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理論構建能力,使人們的認識水平在向兒童迴歸,又與兒童的純樸、善良相去甚遠。過於娛樂、過於浮躁的社會風氣與此有著很強的因果關係。

  說說我們大家的“互聯網依賴症”

在互聯網這個虛擬的,無比“美麗”的“新世界”,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和規模來完成對實體世界的“統治”。

為什麼人們會對新聞產生成癮性依賴?

大家都知道毒品會成癮,其實互聯網新聞同樣會讓人成癮。新聞現在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必不可少的消費品,人類漸漸地不再為吃的東西發愁,而對新聞產生這種強烈的飢餓感。如果早晨不上一上那個新聞網站,看一看新聞,總覺得這一天呀,很不踏實,就那樣一種感覺。

其實早在在幾個世紀之前,有很多的哲學家對由於技術革命、由於資訊革命而帶來的一種人類的根本性、結構性的變化甚至人性的變化,發生了一種洞察——人類出現了強烈的越發因為這些新聞的刺激而帶來的不安全感。比如有虐童或者拐賣兒童案件,讀者會第一時間想這個事情發生在我身上會怎麼樣?很多年輕的父母都會被捲入到這樣的一種情境當中去。

  接受大量的碎片化信息,會對我們的思維方式產生何種影響?

人們被互聯網大量的碎片化信息裹挾以後,就會不由自主地對它產生一種依賴,其表現就是社會熱點每天在你的大腦裡頭就像趕馬隊一樣的不停地過,今天過,明天過,最後你發現你的大腦裡頭寸草不生。一個個熱點看似很熱,但一兩個星期之後就不熱了,並且自己對此的熱情也基本褪去。回過頭來再想,其實自己毫無興趣。互聯網就不停地用這些熱點來佔據你的大腦,讓你自己真正想的問題,感受到的問題,其實是非常少的。

很多信息在網絡上首度曝光的時候,對讀者的確會有強烈刺激,使你過度關注它,但周而復始的刺激之後,你會有一種本能來回避這些刺激,最後就變成了冷漠。這就是我們的網絡海量信息衝擊對我們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的改變。

IT系統的應用,為什麼沒有提升公司運轉的效率?

很多的機構、很多的公司、很多的組織都引入了IT系統,但是IT對於這個公司的實際的生產力的提高是很小的,有的甚至是看不出來,有的甚至是出現負面的影響,員工將時間都耗費在網絡閒逛上,即“無所事事”的忙碌,最終導致公司效率的低下。在信息技術剛開始出現的時候,人們發現信息系統不能提高生產力,反而是生產力的阻礙因素。這其實與“盧德主義”非常神似。

互聯網的興起,使人們獲取消息的渠道變得無比豐富,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時代,你手持的各個終端,無時無刻不在與這個大世界發生數據的交換,你也容易獲取剛剛發生在世界的另一端發生的事。但伴隨著新科技產生的現象是,人們似乎越來越不願去主動思考,表面上每天都瞭解到豐富的消息,但是真正能把這些消息進行選擇性的過濾,並加以應用到自己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的人還不到一個百分點。

  結語:互聯網是雙刃劍,不只是從內容上講,它既是天使,又是魔鬼;而且就其技術功能來說,它也既是一種先進生產力的顯現,又容易對人們的思維能力產生嚴重破壞作用,既有其豐厚性,也有其淺薄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