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世界第一壩——記武警湖北總隊宜昌支隊執勤十一中隊官兵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光明日報記者 陳勁鬆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鵬飛

峽出西陵,巨龍截江。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一代偉人毛澤東曾用充滿詩意的語言,勾畫出建設三峽工程的宏偉藍圖。

1994年,三峽工程波瀾壯闊的建設征程開啟。峽盡天開朝日盡,山平水闊大城浮。20載艱苦奮戰,大江截流,桑田鉅變。為了三峽大壩的安全,2003年7月,武警湖北總隊宜昌支隊執勤十一中隊官兵進駐三峽庫區,擔負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左岸守衛勤務。

16年來,中隊官兵見證了三峽工程創造的奇蹟——

大幅提升長江中下游防洪能力,為國家和人民規避經濟損失上萬億元;

累計發電超過1.1萬億千瓦小時,輸電範圍覆蓋半個中國;

顯著改善了長江通航條件,使長江河道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

與此同時,中隊官兵不斷強化“為我中華,志守三峽”的信念,以身許壩,譜寫新時代革命軍人的新篇章。

每次執勤前都要莊嚴宣誓

守好世界第一壩,必然要求信念堅定。

“我是一名三峽兵,我決心守好世界第一壩,做黨和人民忠誠衛士……”每班哨執勤前,官兵都要面對營門一塊刻有“聖壩利劍”的巨石莊嚴宣誓。

這個傳統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正是這種融入日常的儀式,讓中隊官兵“志守三峽”的信念和責任意識得到強化。

在三峽大壩正對面,是屈原故里——秭歸,屈原祠在薄霧中清晰可現。中隊因地制宜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組織官兵學習名篇《離騷》,讓屈原的愛國情懷走進官兵心裡。

邁入乾淨整潔的營院,有點出人意料的是,中隊官兵住的是活動板房。中隊指導員鄭修軍介紹,這是當年三峽工程建設施工隊留下來的,中隊官兵原本計劃住5年,如今已住了16年。

因活動板房屋頂為清一色的紅色,中隊官兵住在裡面,時刻感悟“紅色屋頂,紅色的心”。“住在建設者們住過的板房,有利於官兵零距離感悟三峽工程建設者創造的‘三峽精神’。”中隊長宋向華說。

中隊官兵深入學習《習近平論強軍興軍(基層讀本)》,常年開展“每天都是現場直播,我就是主角”“三峽無小事、事事連政治”等特色教育活動和“忠誠是什麼,奉獻為什麼,崗位幹什麼”等群眾性討論活動。“開展這些活動,就是要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官兵作為一名守壩兵的自豪感。”鄭修軍說。

“一口清,一眼明,一看準”,是中隊官兵執勤的基本功,他們一絲不苟,決不讓不明身份的人進入三峽大壩核心區,也決不讓壩區國有物資流失。

去年6月的一天,戰士鮑偉正在執勤。一輛大貨車駛來,鮑偉照例先對核心區域通行證進行檢查,然後對著物資外運單一一與物資對照,發覺多出了幾捆電纜,鮑偉立即給中隊報告,中隊隨即打電話給三峽樞紐保衛部核對情況,查明這幾捆電纜是司機違規運出。隨後,中隊向壩區派出所報警並將司機扣留。由於哨兵的細心檢查,避免了國有物資的損失。

16年來,中隊官兵嚴格檢查驗證,處置各類突發情況,共收繳過期、挪用證件以及假證1萬餘張,查獲違運物資3000餘噸,攔阻易燃易爆等危險品300餘噸,成功處置車輛違規衝闖、無證人員混入、非法捕撈等突發情況1000餘起,為三峽壩區挽回經濟損失2億元,保衛了三峽大壩的絕對安全,被譽為“三峽大壩的守護神”。

壩區一張最亮眼的名片

駐守國之重器,必然要求執勤標準一流。

中隊在位於大壩185觀景平臺到壩頂入口處有個哨位,被稱為大壩第一哨,這裡中外遊客雲集,哨兵易被“圍觀”。

為了展現人民武警良好的軍容軍姿,中隊官兵開展頭頂水罐、衣領插別針、背捆木板練形體,酷暑烈日下練軍姿等訓練課目。戰士楊吉慶,站軍姿腦袋習慣性右偏,他在右衣領上插上四五根針,治好了“偏頭病”,成為標準三峽禮儀哨兵。

每年夏天的三峽庫區,炙熱難耐,大壩上的溫度最高能達到50攝氏度,一班執勤下來,官兵被汗水浸溼的衣服都能擰出水來。即便如此,遇到遊客有難,他們都會伸出援助之手。三峽樞紐局保衛部副主任胡國憲說:“中隊官兵精神狀態昂揚,軍姿標準,急遊客之所急,給我局職工和國內外遊客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三峽大壩一張最亮眼的名片。”

2018年7月,烈日當空,一名中年男子揹著一個小女孩,十分焦急,急匆匆跑過來,向8號哨兵陳瑤海詢問:“同志,請問哪裡有醫務室?”陳瑤海見小女孩臉色蒼白,初步判定小女孩是中暑了,迅速向中隊報告情況,並從哨位上拿出備用降暑藥品讓小女孩服下。得知情況後,中隊長宋向華迅速帶領衛生員趕至事發地點,對小女孩實施急救。半個小時後,小女孩恢復了正常。小女孩患有低血糖,身體原本較為虛弱。臨走前,小女孩的父親對中隊官兵說:“你們不愧為人民子弟兵。”

世界第一壩的殊榮,令世界各地遊客慕名而來。2008年8月16日15時30分,三峽壩區185觀景平臺,在烈日的照耀下顯得格外奪目。遊客們沉浸在“高峽出平湖”的美景中,突然,一陣急促的叫喊聲格外引人注意,只見一位神情焦急的外國女遊客,在觀景平臺上走來走去,口中還不時說著什麼。

見到這個情景,擔負185平臺守衛任務的哨兵丘文斌迅速迎上去,用英語與外國女遊客進行簡單交流,後通過聞訊趕來的導遊翻譯,丘文斌明白髮生了什麼,原來這位女遊客的小孩在遊玩時不慎走丟了,找遍了185觀景平臺也沒有找到。此時,遊客已經手足無措,導遊也急得滿頭大汗,丘文斌一邊讓導遊穩定遊客情緒,一邊向中隊值班室報告。

中隊接到報告後,時任指導員朱衛鋒迅速帶領6名官兵趕赴現場。經過分析,他們認為小孩應該就在185觀景平臺附近,立即對觀景平臺附近區域進行地毯式搜索。

“指導員,150碼頭髮現一小孩,正在向江邊走去。”

“迅速阻止,將小孩轉移到安全地帶,我馬上趕到。”

16時10分,對講機裡傳出在150碼頭找到小孩的聲音。16時20分,小孩與其家人團聚。那名外國女遊客在見到自己孩子那一刻,激動得熱淚盈眶:“非常感謝!中國士兵是好樣的!”

庫區環境保護的堅強衛士

駐守三峽庫區,必然要求環保意識一流。

去年汛期,特大暴雨襲擊宜昌,庫區上游一座山體大面積滑坡,植被被衝進三峽水域形成垃圾漂浮物。中隊官兵第一時間聞令而動,派出數條清漂船逆流而上。大風和暴雨給清漂工作帶來極大影響,但誓死不能讓垃圾漂浮物進入核心水域。他們在三峽大壩上游五公里處設置圍欄,將垃圾漂浮物牢牢地圍起來,連續五個晝夜沒有閤眼。

記者步入中隊營區,一個個清新醒目的環保關鍵詞閃現眼前:低碳生活、節能降耗、綠色環保,無煙營區、生態環境、循環利用。

作為地地道道的三峽人,中隊原指導員望濤見證了三峽工程從開工到竣工全過程,目睹了隨後壩區發生的鉅變:柏油馬路遍地、跨江大橋飛架、旅遊市場越來越紅火。似乎在一夜之間,曾經的貧窮山溝變成了富庶之地。

但三峽庫區禁漁後,許多以漁業為生的家庭沒了經濟來源。面對利益得失,望濤等來自駐地的官兵,主動給家鄉群眾講綠色發展的道理,耐心給家人做思想工作,幫助他們轉型從事其他生產。

多年來,中隊官兵義務為遊客發放環保宣傳單、光盤數萬份;舉辦環保講座、交流數百場次;制止和抓捕在壩區水域偷捕魚、在壩區兩岸山體偷挖名貴植物等1000多次;參與中華鱘等珍稀物種放生30多次。

《光明日報》( 2019年05月11日01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