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同情患者疾苦,尊重患者感受

藥品 生物醫學 心肌梗死 生物技術 技術 大學 胡大一講健康 2019-06-17
胡大一:同情患者疾苦,尊重患者感受

曾遇到的兩個案例令我印象深刻,讓我看到醫學上存在的一些問題,我想,做醫生更應該同情患者疾苦,尊重患者感受。

案例一:一位患者體檢發現冠狀動脈前降支中段60% ~ 70% 狹窄,在一家大學附屬醫院接受冠狀動脈造影,血管狹窄70%;接受血管內超聲檢查,血管狹窄程度終於達到73%(該院心內科主任親筆描寫該數字),為患者植入2 個藥物洗脫支架。患者術前毫無症狀,術後夜間多次驚醒,感覺支架在心臟裡有響聲。手術醫生認為這不可能,反覆講,手術很成功;患者說術前本無事,術後真難受,痛苦不已,後悔不已,來北京問能否取出支架。

案例二:一位48 歲常年在非洲工作的男性,在當地突發前壁心肌梗死,因當地醫療條件所限,未溶栓或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保守治療存活回國,到首都最高治療水平的醫院之一就診。患者有室壁瘤,左室射血分數(LVEF)38%,有室性早搏與非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NSVT),無心絞痛或心悸氣短,正常工作生活。安排住院後,主管醫生問患者:你上到2 ~ 3 層樓會氣短吧?患者答:沒有!一口氣上5 樓沒事。次日早查房,主管醫生看到凌晨心電監護記錄到數陣單形性NSVT,最長持續14 秒。問患者:你凌晨心悸發作很難受吧?患者答:熟睡,不難受!患者遂主動提出出院。出院後找我看病,講述這段住院經歷。他感到醫生總在主觀地給他強加一些症狀,與他自身體驗差別很大,繼續這麼治療下去心裡沒底,堅持出院。

對醫患關係緊張有不同層面和不同角度的解讀。我認為,同情患者疾苦,尊重患者感受是臨床醫生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素質,也是主動避免醫患糾紛的關鍵環節。

第一個病例的問題:

1. 過度醫療:患者無心絞痛,左前降支中度臨界狹窄,未系統服過藥,不應支架治療。甚至對這類患者並不推薦常規冠狀動脈CT 篩查。“冠狀動脈狹窄不到70% 不支架,超過70% 必須支架!支架可預防心肌梗死和心臟猝死,不支架隨時隨地可發生生命危險”,這樣的說法聳人聽聞!不評價狹窄部位,有無症狀,如有症狀是否穩定,是否認真用過藥物,藥物效果如何,患者的年齡,腎功能如何,有無消化道出血風險?僅以70% 為楚河漢界,劃定支架適應證,何其荒唐!該例患者接受了無必要的支架治療,不可能獲益。術後患者對支架擔憂,反而變得越來越痛苦。

2. 單純生物醫學觀點,忽視社會心理因素:現代醫學(西醫)的機械唯物論和單純生物醫學模式總是試圖用生物醫學機制尋找疾病的發生機制,往往見病變,不見疾病;見疾病,不見患病的人。加上醫療知識信息不對稱,醫生習慣於俯視患者,認為患者不懂醫學,因此武斷認為植入的支架不可能產生響聲,患者在胡思亂想。如各科醫生都能學點心理學常識,很容易理解患者術後的一些不適。醫生不尊重患者自身感受,認為手術成功= 沒有症狀。

3. 隻手術,無康復:對術後患者缺乏系統的隨訪、康復和管理。不能主動為患者提供康復與二級預防服務。藥物、心理(包含睡眠)、運動、營養與戒菸五個處方不落實,缺乏醫患溝通,導致患者不理解和不滿意,甚至產生對立情緒。

第二個病例的問題:

1. 臨床基本功不行:LVEF 下降與臨床症狀或以症狀程度評級心功能的紐約心臟協會心功能分級並不匹配。室性早搏與NSVT 大多無症狀,也不是獨立的預後風險因素。

2. 要尊重患者自身感受,不要誘導強加於患者。近期聽重慶一位心內科主任說,一位外科醫生對她講:手術很成功,患者死了?!臨床疾病萬千種,可根治者無幾。單純生物技術對診治疾病固然重要,但單一生物技術是蒼白無力的。

富有同情心,充分尊重患者的切身感受,努力幫助患者化解疾病。醫學整合,綜合服務;全面、全程關愛,這才是醫學目的和價值所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