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普醫療的自我救贖之路

樂普醫療的自我救贖之路

1984年,中國進行了第一例心臟支架介入手術,當時的國內冠狀動脈支架市場被外資企業牢牢握在手中。十五年之後,樂普醫療以高新技術企業的身份橫空出世,欲填補國產冠狀動脈支架的空白。經過6年的“閉關修煉”,樂普醫療才研發出較先進的“血管內藥物(雷帕黴素)洗脫支架系統”並上市銷售。

好飯不怕晚,較高的行業壁壘帶來了高毛利,2006年到2008年維持了較高的毛利水平,樂普醫療這三年的銷售毛利率達到70.95%、75.18%、78.58%。據中銀國際研報顯示,樂普醫療主導產品“血管內藥物(雷帕黴素)洗脫支架系統”2008年已覆蓋了全國85%以上的開展冠狀動脈介入手術的醫院,國內市場佔有率約為25.8%,居行業第二位,與行業第一微創醫療相差約2~4個百分點。2008年全年的淨利潤高達2.01億元,人均淨利潤接近40萬元,有報道稱這一數據堪比當年的百度。

在營收和利潤一路高歌猛進的情況下,2009年,樂普醫療成功在深交所A股創業板上市。

2014年:業績轉折點

樂普醫療以冠狀動脈介入醫療器械起家,2006年、2007年以及2008年冠狀動脈藥物支架系統的銷售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高達八成到九成,分別為93.81%、95.59%以及86.55%。翻閱樂普醫療的招股書,樁樁件件寫的很詳細,投資風險因素更是列出了幾十條,其中有一條現在看來真的是一語成讖。樂普醫療也明顯感知到自己的業務“軟肋”:“如果冠狀動脈介入醫療市場發生重大波動,或者由於替代產品的出現導致市場對公司生產的藥物支架系統的需求大幅減少,或者由於競爭對手新一代產品的推出導致本公司現有產品競爭優勢喪失,都將對公司的收益狀況產生重大影響,公司經營對冠狀動脈藥物支架系統的依賴短時間內仍將持續。”

樂普醫療的自我救贖之路

就在樂普醫療上市不久,冠狀動脈支架市場增速放緩。從2010年起,樂普醫療業績增速開始下降,再加上高值耗材降價以及企業產品線單一,樂普醫療2012年和2013年的利潤增長率呈現負增長,分別為-14.8%、-10.3%。此外,股價也大幅縮水,上市時發行價為29元,至2012年11月30日股價跌落谷底,以3.79元收盤,跌幅達86.93%。對於付出的沉痛代價,樂普醫療在年報中也做了“檢討”,究其原因是企業產品線單一,未在原有產品進入成長乏力週期前預先找到對衝原有產品成長的新的動能和動力,待業績成長乏力時再去工作,已為時太晚。

從2014年起,樂普醫療就開始思考“出路”,既充分挖掘促進各業務板塊的成長動能,也及時開創建立與原業務板塊有相關性、協同性的新業務板塊,從2013年單一支架業務轉化成目前器械、製藥、醫療服務和新型醫療“四位一體”的圍繞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全生命週期服務的平臺型業務模式。從2014年的營收收入和利潤可以看出,這一策略的轉變挽救了樂普。

自我救贖:心血管全產業鏈佈局

在經濟學當中有個概念叫產品生命週期,是產品或商品在市場運動中的經濟壽命,也即在市場流通過程中,由於消費者的需求變化以及影響市場的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商品由盛轉衰的週期。一般分為導入(進入)期、成長期、成熟期、飽和期、衰退期五個階段。樂普上一輪業績的下滑就與此有關。

2013年吸取教訓之後,樂普就開始謹慎評價每塊業務的成長週期,及時建立各板塊新的增長動力和新的業務板塊,圍繞心血管形成了器械、製藥、醫療服務和新型醫療的全產業鏈佈局,以此來保障樂普的總體業務在長期時間內實現持續高增長。

樂普醫療的自我救贖之路

在樂普醫療剛剛上市之時,產品結構主要以支架業務為主。從招股書獲悉,2006 年、2007 年、2008 年以及2009 年1-6 月冠狀動脈藥物支架系統的銷售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3.81%、95.59%、86.55%和78.64%。從2017年樂普醫療各板塊業務佔比來看,醫療器械板塊依然是樂普的支柱性業務,佔比超過一半;藥品方面發展迅猛,佔比近四成;醫療服務和新型醫療佔比偏低,僅6%左右。

自2014年起,樂普雖已開始心血管全產業鏈的佈局,但“老本行”心血管醫療器械業務依然沒有放鬆,採取技術和市場兩個維度加強“護城河”,到2017年這塊業務佔比仍高達55.6%。在技術方面,樂普持續推進心血管領域的高端植介入器械、診斷試劑及設備市場應用與新產品研發,擁有完全可降解支架、完全可降解封堵器、AI-ECG Platform等技術優勢較明顯的產品。在市場方面,由於順應國家政策,樂普產品實現進口替代,市場佔有率提升。在山東省衛計委通報2017年高值耗材採購情況,在銷售金額前30名生產企業名單中,樂普排名第四,國產品牌中為第一。

在醫藥方面,2013年樂普通過併購新帥克,正式宣告進軍藥品領域,算是順利成長,三年多成為樂普的第二大板塊,佔比近四成。2017年,該板塊實現營業收入17.42億元,同比增長50.76%,實現淨利潤5.38億元,同比增長71.09%。在這一板塊,樂普採取“醫療機構+藥店OTC+第三終端”的藥品營銷網絡建設工作,提高了市場認可度,樂普方面認為這是實現藥品板塊業績增長的奧祕。目前,目前擁有三個市場容量達百億的阿託伐他汀、硫酸氫氯吡格雷和胰島素超重磅品種,也有三個市場容量達30-50億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纈沙坦和阿卡波糖重磅品種。

在醫療服務和新型醫療方面,在樂普的佔比偏低,僅6%。醫療服務方面,樂普主要聚焦心血管專科醫院、基層醫院共建、產篩、心血管疾病等基因測序和分子診斷等第三方醫學檢驗服務等方面;至於新型醫療方面,主要包括智慧醫療及人工智能、類金融業務及戰略股權投資三部分內容。對比跨行做藥品,樂普這個器械商做醫療看起來並沒有那麼得心應手。從營收來看,這兩部分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虧損,2017年,醫療服務共虧損2027萬元,新型醫療中的智慧醫療及人工智能部分虧損8566萬元。對此,樂普方面的迴應是,這些新業務還處於培育期。

對於未來的發展,樂普醫療也開始“未雨綢繆”。在2017年的年報中做出了規劃,在未來兩年內,樂普的高增長仍然依靠支架的穩定增長和兩個超重磅產品(硫酸氯吡格雷、阿託伐他汀鈣)的高速增長。兩年後的高速增長依靠可降解支架、甘精胰島素、兩款重磅高血壓藥品和人工AI智能醫療器械、家用智慧醫療器械等高速增長。更長期的高速成長需要尋求新的成長動能來實施助推,腫瘤免疫治療即是公司確定的長期發展的新動能。

胃口大開的樂普醫療還有“苦果”

樂普醫療從2010年以來操作的併購不在少數,特別是在2014年確立了平臺化發展戰略之後,共計有三十多次,花費不下幾十億,但均圍繞心血管這一核心主題,儼然一部心血管平臺企業併購史,極大地延伸了樂普醫療在產業鏈中所佔據的位置。在上游佈局體外診斷器械,負責心血管基因篩查、診斷;加碼中游,在醫療器械、藥品領域,提供全方位治療方案;在下游佈局醫院醫療服務、手術服務、移動醫療、醫療金融等。

樂普醫療上市以來,不斷併購了不同產品類別、不同業務模式、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使得集團在心血管平臺迅速壯大過程中,其管理也面對極大的複雜性和挑戰性。樂普集團在管理上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規範。

一方面是審慎選擇併購企業,從源頭上掌控未來管理。在併購企業時,必須制定好未來該企業管理策略,如果推演表明未來管理上無論怎樣安排都有整合的風險,就不做此併購。選擇併購的企業時,首先看能否為併購企業提供強大的支撐和幫助,業務是否與現有業務存在相關、協同或延伸,在極端情況下還能否有能力管理好企業,這是併購的最大考量。其次,在併購進行前,與原股東和原管理者就公司的未來發展戰略和策略達成一致,也就是價值觀達成一致,如果未能達成一致,就不做。第三,就未來企業的主要領導者人選達成一致,不管是企業選派還是續用原來的人,都應該已經準備好合適的管理團隊進行執行。上述這三條都滿足的情況下才能進行併購。

另一方面,在管理過程中,採取集團下屬企業共性的事業和資源由集團集中管理和配製,集團下屬子公司的運營獨立授權,充分調動和發揮兩個層階團隊的積極性,既保證了公司所有資源的高效運用,又保證了下屬企業的高速增長。

在這些策略的指導下,樂普醫療推進器械、藥品、醫療服務和新型醫療業態四大業務板塊的逐步強大。但是併購所帶來的“苦果”,樂普醫療也免不了要吞下。

樂普醫療在歐洲嚴重水土不服,位於荷蘭的子公司Comed B.V.,因為其單個特定市場經過一段整合期後戰略協同效果未達預期,在2017年年報中,樂普醫療將其商譽全額減值,損失數千萬,金額高達1858.52萬。

較高的商譽一直是樂普逃不了的一個問題。2015-2017年,樂普商譽佔總資產的比重分別為23.27%、21.78%、16.91%。橫向比較,在醫療器械領域競爭力強勁的微創醫療,2015-2017年,商譽佔總資產的比重分別為10.63%、10.71%、9.15%;魚躍醫療,2015-2017年,商譽佔總資產的比重分別為2.73%、1.38%、11.18%。

問題就像俄羅斯套娃,層出不窮,單一產品線的問題解決之後,商譽的威脅又是樂普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