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生”離不開有效激勵

藥品 經濟 社會保險 時政 中國網 2017-05-08

顧嚴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近日,國家衛計委發佈了一則好消息:全國已經有26個省份出臺了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文件。此前的3月份,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今年家庭簽約服務要擴大到85%以上地市。去年5月份,由國務院醫改辦等單位印發的《關於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意見》還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實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的全覆蓋。

以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印發為標誌,新一輪醫改已經推行了8年多,在體系建設和醫藥控費這兩個方面,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效。

體系建設方面,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快速地覆蓋城鄉,特別是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迅速構建起來。絕大部分城市社區都建起了衛生服務中心或服務站,幾乎每一個行政村都有了自己的衛生室。

醫藥控費方面,隨著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以及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推進,衛生總費用中個人支出的比例大幅度下降,醫療的過度市場化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糾偏。

在成績斐然的同時,新的問題也產生了:“看病貴”有所緩解,大醫院更加人滿為患,“看病難”反而在加劇;基層醫療衛生體系建起來了,但不少機構門可羅雀,對緩解“看病難”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

2016年1月-11月,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的診療量達到70.9億人次。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服務站6.1億人次,村衛生室17.4億人次——城鄉最基層的服務量,僅佔總診療量的1/3左右。長此以往,基層首診、分級診療的政策難以落實,居民也無法在家門口享受到“健康守門人”的服務。

任何一個到過大醫院就診的患者或家屬,都對那種以排隊為鮮明程式的服務,有著痛苦的體驗:排隊掛號、排隊分診、排隊就診、排隊檢查、排隊取片、排隊複診、排隊交費、排隊取藥……在診室裡直接與醫生交流的時間,卻少得可憐。治療的方案,難免“千人一面”,沒有時間來“量身定製”。對於坐診的醫生來說,治療的後續效果得不到跟蹤。對於患者來說,由於缺乏足夠的醫學知識和技能,有時就連治療方案本身,也得不到合理的執行,更談不上及時而必要的調整。

相比之下,家庭醫生的服務,具有個性化、便捷化、持續化的比較優勢。簽約的醫生與家庭之間,建立的不僅是關於服務的契約關係,也是一種信任關係,甚至會形成摯友關係。醫生了解所服務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況,隨時可以提供健康諮詢和健康管理服務,對預防、治療、康復、保健的監測及干預也動態的。

真實的需求、有效的供給、良性的互動、整合的資源,是家庭醫生服務體系成功的基礎。

服務的對象即家庭,必須有健康管理和基層診療的真實需求,而非為了配合完成醫療衛生系統的考核“被簽約”。服務的提供者即簽約醫生,必須具備一定的服務能力和水平,同時得到正面的激勵,才能使服務協議不淪落為“一紙空文”。需求方要認可供給方,願意投入時間和經濟資源來獲得服務;供給方要提供與大醫院優勢互補的服務,並依託服務來獲得合理的回報。家庭醫生也無法孤軍奮戰,上級醫院給予的技術指導和對轉診的接納不可或缺,本身團隊中也需要護士、公衛醫師、藥師、健康管理師、心理諮詢師以及社會體育指導員、社工、志願者等深度參與。

顯然,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要真簽約、真服務,至少要完成上述複雜的系統工程。在家庭醫生大量存在的絕大部分國家,這一服務都是私人服務,很多還與基本醫保制度完全隔絕。家庭醫生是公共服務的案例,只見於朝鮮等極少數國家。

根據《關於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意見》,我國現階段的家庭醫生,主要包括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註冊全科醫生,以及具備能力的鄉鎮衛生院醫師和鄉村醫生等。而且,家庭醫生為簽約服務的“第一責任人”。

要讓第一責任人真正負起責任,有效的激勵是首當其中要解決的問題。很難想象,服務人數動輒上千、手機要24小時開機、隨時都要回應簽約對象的家庭醫生服務,在很多省份是免費的。更難想象,這種免費的服務會有高質量,會普遍地讓人滿意。基層醫護人員流失嚴重,盡人皆知。再增加家庭醫生的巨大工作量,卻不讓他們從辛苦的勞動中合理取酬,一定會導致更嚴重的人員流失,使得政策效果南轅北轍。

要形成有效的激勵,第一要廢除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採取的的工資總額控制,建立上不封頂、真正按勞分配的制度。否則,就連這些機構內部,都會產生對新增加的家庭醫生業務的牴觸。

第二要糾偏“一刀切”的免費服務,除了貧困人口、社會救助和福利對象等需要政策兜底保障的人群以外,對大部分家庭的服務要設定適當的服務收費標準。現階段,以按年打包收費為主,差額由財政、醫保等渠道補貼。

第三要暢通雙向轉診的渠道,特別是應賦予家庭醫生向上級醫院轉診的權限。

第四要加強資源的整合利用,引入智慧醫療、醫養結合、醫療與體育融合等方式,讓家庭醫生成為全民健康、全生命週期健康的樞紐節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