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中七旬奶奶將千年家譜藏於房樑,守護一生'

"

這兩天,揚中市八橋鎮幸福村的丁桂英奶奶有點忙,前不久剛剛晒過的家譜,晾涼了,要收好吊上房樑了。丁桂英今年77歲,她守著義德堂陳氏家譜已經有57年了。

"

這兩天,揚中市八橋鎮幸福村的丁桂英奶奶有點忙,前不久剛剛晒過的家譜,晾涼了,要收好吊上房樑了。丁桂英今年77歲,她守著義德堂陳氏家譜已經有57年了。

揚中七旬奶奶將千年家譜藏於房樑,守護一生

義德堂陳氏自宋朝開始修繕家譜,第一代祖先是抗金名臣陳康伯(距今約922年)。因戰亂遷徙等多種因素,至明朝,這份家譜輾轉被揚中的陳氏家族收藏,直到現在。

丁桂英的公公陳道發是陳氏家族第二十七代子孫。57年前,新婦丁桂英跨入陳家門,陳道發鄭重地將一個藍底碎花家織布包袱交到她手裡,包袱裡是七十幾本陳氏家譜。陳道發囑咐她:“媳婦,這份家譜你要好好收著,以後是要一代一代傳給子孫的。”丁桂英接下了這份意義重大的包袱,手掌中沉甸甸的分量讓她明白,從此,她就要扛起守護陳氏家譜的責任了。

"

這兩天,揚中市八橋鎮幸福村的丁桂英奶奶有點忙,前不久剛剛晒過的家譜,晾涼了,要收好吊上房樑了。丁桂英今年77歲,她守著義德堂陳氏家譜已經有57年了。

揚中七旬奶奶將千年家譜藏於房樑,守護一生

義德堂陳氏自宋朝開始修繕家譜,第一代祖先是抗金名臣陳康伯(距今約922年)。因戰亂遷徙等多種因素,至明朝,這份家譜輾轉被揚中的陳氏家族收藏,直到現在。

丁桂英的公公陳道發是陳氏家族第二十七代子孫。57年前,新婦丁桂英跨入陳家門,陳道發鄭重地將一個藍底碎花家織布包袱交到她手裡,包袱裡是七十幾本陳氏家譜。陳道發囑咐她:“媳婦,這份家譜你要好好收著,以後是要一代一代傳給子孫的。”丁桂英接下了這份意義重大的包袱,手掌中沉甸甸的分量讓她明白,從此,她就要扛起守護陳氏家譜的責任了。

揚中七旬奶奶將千年家譜藏於房樑,守護一生

為了防止家譜受潮或者被老鼠、蟲蟻咬壞,丁桂英將家譜整理整齊,用家織布裹緊,繫上繩子,吊在房樑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丁桂英每隔兩三個月就要將包裹放下來,打開查看整理。每年夏天,她都會乘著大伏天,將家譜晒一晒,晒完了,還要放在家中晾幾天,等紙張徹底涼了才能重新打包上樑。

隨著生活條件變好,丁桂英從土房子住到小平房,樑上吊家譜的習慣從不改變。再後來,小平房又換做結構全新的小樓房,沒有露在外面的樑了,怎麼辦?丁桂英靈機一動,用一根竹竿繫上粗粗的麻繩,吊在屋頂,再將家譜懸掛在竹竿上。一直以來,除了自己,丁桂英從不讓旁人輕易接觸家譜,別說附近鄰居,就連家中孩子想看看都不行,“怕被弄壞了。”

"

這兩天,揚中市八橋鎮幸福村的丁桂英奶奶有點忙,前不久剛剛晒過的家譜,晾涼了,要收好吊上房樑了。丁桂英今年77歲,她守著義德堂陳氏家譜已經有57年了。

揚中七旬奶奶將千年家譜藏於房樑,守護一生

義德堂陳氏自宋朝開始修繕家譜,第一代祖先是抗金名臣陳康伯(距今約922年)。因戰亂遷徙等多種因素,至明朝,這份家譜輾轉被揚中的陳氏家族收藏,直到現在。

丁桂英的公公陳道發是陳氏家族第二十七代子孫。57年前,新婦丁桂英跨入陳家門,陳道發鄭重地將一個藍底碎花家織布包袱交到她手裡,包袱裡是七十幾本陳氏家譜。陳道發囑咐她:“媳婦,這份家譜你要好好收著,以後是要一代一代傳給子孫的。”丁桂英接下了這份意義重大的包袱,手掌中沉甸甸的分量讓她明白,從此,她就要扛起守護陳氏家譜的責任了。

揚中七旬奶奶將千年家譜藏於房樑,守護一生

為了防止家譜受潮或者被老鼠、蟲蟻咬壞,丁桂英將家譜整理整齊,用家織布裹緊,繫上繩子,吊在房樑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丁桂英每隔兩三個月就要將包裹放下來,打開查看整理。每年夏天,她都會乘著大伏天,將家譜晒一晒,晒完了,還要放在家中晾幾天,等紙張徹底涼了才能重新打包上樑。

隨著生活條件變好,丁桂英從土房子住到小平房,樑上吊家譜的習慣從不改變。再後來,小平房又換做結構全新的小樓房,沒有露在外面的樑了,怎麼辦?丁桂英靈機一動,用一根竹竿繫上粗粗的麻繩,吊在屋頂,再將家譜懸掛在竹竿上。一直以來,除了自己,丁桂英從不讓旁人輕易接觸家譜,別說附近鄰居,就連家中孩子想看看都不行,“怕被弄壞了。”

揚中七旬奶奶將千年家譜藏於房樑,守護一生

儘管丁桂英對待家譜小心再小心,但意外還是發生了。那是女兒出嫁前,家中請了一位泰興的木匠師傅打造嫁妝。這位木匠師傅姓陳,再一詳談,居然是同一脈的。陳師傅得知丁桂英收藏了陳氏家譜,多次請求借看家譜,丁桂英考慮再三,被陳師傅的誠意打動,出借了近一半的家譜。陳師傅帶著家譜回到泰興,之後因通訊不暢等多方面原因,與丁桂英失聯了,近一半的家譜也隨之失去音訊。

懷著巨大的遺憾,丁桂英仔仔細細重新整理了留下的42本家譜,小心翼翼包裹好吊起來收藏。“我沒什麼文化,也看不懂家譜,我只知道要收著它們、守著它們。”丁桂英說,她不懂家譜的內容,但長輩將這個責任傳給她,她就必須守下去。前兩年,丁桂英將有著近千年歷史的陳氏家譜傳給了兩個兒子陳世章和陳世清,“傳下去了,我也算完成自己的任務了。”雖說把家譜傳給兒子了,但丁桂英仍然不放心,每到夏天,一定要幫著晒家譜。

丁桂英的大兒子陳世章在仔細研究了家譜後,備受震撼,“一段段文字代表的都是與自己一脈相承的家人,可惜的是,家譜只記載到第二十八代‘永’字輩,1952年後出生的就沒有記載了。”

"

這兩天,揚中市八橋鎮幸福村的丁桂英奶奶有點忙,前不久剛剛晒過的家譜,晾涼了,要收好吊上房樑了。丁桂英今年77歲,她守著義德堂陳氏家譜已經有57年了。

揚中七旬奶奶將千年家譜藏於房樑,守護一生

義德堂陳氏自宋朝開始修繕家譜,第一代祖先是抗金名臣陳康伯(距今約922年)。因戰亂遷徙等多種因素,至明朝,這份家譜輾轉被揚中的陳氏家族收藏,直到現在。

丁桂英的公公陳道發是陳氏家族第二十七代子孫。57年前,新婦丁桂英跨入陳家門,陳道發鄭重地將一個藍底碎花家織布包袱交到她手裡,包袱裡是七十幾本陳氏家譜。陳道發囑咐她:“媳婦,這份家譜你要好好收著,以後是要一代一代傳給子孫的。”丁桂英接下了這份意義重大的包袱,手掌中沉甸甸的分量讓她明白,從此,她就要扛起守護陳氏家譜的責任了。

揚中七旬奶奶將千年家譜藏於房樑,守護一生

為了防止家譜受潮或者被老鼠、蟲蟻咬壞,丁桂英將家譜整理整齊,用家織布裹緊,繫上繩子,吊在房樑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丁桂英每隔兩三個月就要將包裹放下來,打開查看整理。每年夏天,她都會乘著大伏天,將家譜晒一晒,晒完了,還要放在家中晾幾天,等紙張徹底涼了才能重新打包上樑。

隨著生活條件變好,丁桂英從土房子住到小平房,樑上吊家譜的習慣從不改變。再後來,小平房又換做結構全新的小樓房,沒有露在外面的樑了,怎麼辦?丁桂英靈機一動,用一根竹竿繫上粗粗的麻繩,吊在屋頂,再將家譜懸掛在竹竿上。一直以來,除了自己,丁桂英從不讓旁人輕易接觸家譜,別說附近鄰居,就連家中孩子想看看都不行,“怕被弄壞了。”

揚中七旬奶奶將千年家譜藏於房樑,守護一生

儘管丁桂英對待家譜小心再小心,但意外還是發生了。那是女兒出嫁前,家中請了一位泰興的木匠師傅打造嫁妝。這位木匠師傅姓陳,再一詳談,居然是同一脈的。陳師傅得知丁桂英收藏了陳氏家譜,多次請求借看家譜,丁桂英考慮再三,被陳師傅的誠意打動,出借了近一半的家譜。陳師傅帶著家譜回到泰興,之後因通訊不暢等多方面原因,與丁桂英失聯了,近一半的家譜也隨之失去音訊。

懷著巨大的遺憾,丁桂英仔仔細細重新整理了留下的42本家譜,小心翼翼包裹好吊起來收藏。“我沒什麼文化,也看不懂家譜,我只知道要收著它們、守著它們。”丁桂英說,她不懂家譜的內容,但長輩將這個責任傳給她,她就必須守下去。前兩年,丁桂英將有著近千年歷史的陳氏家譜傳給了兩個兒子陳世章和陳世清,“傳下去了,我也算完成自己的任務了。”雖說把家譜傳給兒子了,但丁桂英仍然不放心,每到夏天,一定要幫著晒家譜。

丁桂英的大兒子陳世章在仔細研究了家譜後,備受震撼,“一段段文字代表的都是與自己一脈相承的家人,可惜的是,家譜只記載到第二十八代‘永’字輩,1952年後出生的就沒有記載了。”

揚中七旬奶奶將千年家譜藏於房樑,守護一生

2017年底,揚中市民俗文化研究會成立,並確定了第一個研究課題——揚中百家姓氏探源。揚中市民俗文化研究會從零星資料中獲知陳氏家譜的存在,找到陳世章,希望借閱老譜以供研究。最初,丁桂英堅決不同意外借,但陳世章告訴母親,這樣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傳承家譜文化,她被說動了,終於首肯。陳氏家譜為揚中百家姓氏探源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揚中市民俗文化研究會借譜研究的同時,陳世章和叔叔陳永龍也開始著手修譜。“現存的家譜最新一次修繕還是1951年,我是第二十八代,但是已經沒有記載了。陳家已經有了第三十二代,就連輩分都斷了,再不修譜,陳氏這一脈就斷了。”近一年來,陳永龍根據家譜記載的信息,走訪了多名陳氏族人,包括前往泰興石橋鎮找到一位同輩份的老校長陳永宏,“我把家譜翻給老校長看,他就知道,咱們是一家人了,這可比身份證更可信啊。”目前,陳世章和陳永龍仍然在繼續修譜工作,“準備花3年時間完成,但難度很大,希望能做好這件事情。”(蔣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