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祖師楊救貧與於都

楊筠鬆 風水 於都 文化 地理 歷史 唐朝 長安 贛州 興國 孫行者cc於都信息網 2019-04-05

紅陽遁甲法術 今天

風水祖師楊救貧與於都

唐未國師楊筠鬆,世稱楊救貧,為避戰亂,遵師命,帶宮中風水祕書,從京城長安來到虔州,帶宮中風水祕書,從古城長安來到虔州,將風水術從朝庭走向民間,並與於都結下了深厚之緣,他在於都傳授弟子,創立了前所未有的 “影響深廣,綿延千年” 的風水地理流派 ,今天, “於都飛來一神仙,唐朝國師楊筠鬆” ,楊公文化起源於都縣,於都大地上處處有著說不完、道不盡的楊公傳奇故事,千古奇葩的楊公風水文化。於都山青水秀、地廣物阜,秀美多彩,人人嚮往的仙境般的好地方,於都大地有著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做為楊公的後代, 於都人要把楊公文化傳承和發揚光大,為人民創造美好的人居環境,讓人們幸福安康。

“楊救貧”象春雷般響亮的一個名字,人們默默祈禱的一個名字,老人、大人常常唸叨的一個名字,在於都大地上,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人們知道“楊救貧”就是楊筠鬆,名益,字叔茂,世稱“楊救貧先生”,楊筠鬆,出生地竇州,生於唐太和八年三月初八日(公元834年)17歲登科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臺地理事,唐朝正三品國師,於唐天祜三年九月 (公元906年) 卒於虔州,葬於都藥口壩,享年72歲。楊公師授名叫邱延翰,黃巢破京,其師邱延翰叫弟子楊筠鬆帶宮中風水祕書,辭官不做走向社會,楊公遵師命逃離京城,幾經周折,來到虔州,被當地風水美境所吸引,不久來到於都崇賢裡,在固院黃禪寺與曾公文迪有緣相遇,交談中,甚為投緣,曾公深感楊公學問非凡,遂拜其為師,為此,楊公救貧來到於都定居下來,當年45歲。

風水祖師楊救貧與於都


風水祖師楊救貧與於都


從此後,楊公以地理術傳授曾文迪、廖禹、劉江東,在於都興國、贛州等地開始了他的風水生涯,從此把風水術從朝庭走向民間,並把富貴帶給了人民,楊公用他下半生的畢生精力,奉獻給了於都等地的人們,楊公以他所學的風水文化為基礎,尊重事實,依照自然現象與自然環境,潛心研究,反覆實踐,認真總結,創立了前所未有的楊公風水文化,形成了一個影響深廣、綿延千年的風水地理流派——“形理派”。楊公為其弟子曾文迪父親所建墳墓\ 還有眾所周知的板凳定向的管氏宗祠,祁祿山畚嶺圩邊的張氏祖墳,這些都是楊公的親手作品,曾文迪、劉江東是於都人,楊公文化發源于于都的見證,也是楊公風水文化的真實寫照,從此,楊公也被歷代風水師尊奉為祖師爺。

風水祖師楊救貧與於都


風水祖師楊救貧與於都


風水祖師楊救貧與於都

中國的風水文化門派眾多,楊公的風水理論,從於都走向贛州,面向全國,播向國外,以獨樹一幟享譽海內外,被世人認定為風水文化的準繩,放之四海而可行的風水理論,一千多年來,在中國人選擇生存環境的過程中,起了重大作用。

風水祖師楊救貧與於都

楊公在他的風水生涯中,留下了很多經典著作,如《疑龍經》 《撼龍經》《辨龍經》《青囊奧語》《天玉經》《都天寶照經》《十二杖法》《葬法倒杖》 《望龍經》 《三十六龍》 《二十四山》等等傑作。

楊公在繼承前人風水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尋龍捉脈,因地制宜、用地形選擇,尋龍、點穴,觀水、論砂、立向一整套完整的風水理論體系。用山、水陰陽五行的觀點,萬物生長消長的觀點,乘生氣依水立向,做到龍水配合,陰陽交媾的天地人合一的觀點,建立起了楊公風水文化的基本理論,楊公以特有的山水實際情況,認識自然環境順應自然環境。利用自然環境進而改造自然環境,將某些不利因素變為有利因素,為人們建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為先人營建墳地。

經過歷朝歷代的楊公傳人,一千多年來對楊公文化的研究和實踐,完全證明楊公風水文化是一套科學的、完整的、構建和諧人居家園的理論體系,是正確的。

一千多年來,楊公在百姓心目中,留下了永久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象,楊公不但是地理的祖師爺,更主要的是因為楊公有著高尚的品格,不貪圖功名利祿,不戀權貴,視榮華富貴為過眼雲煙,一個堂堂的朝庭三品宮員,遵師命,為百姓毅然棄官不做,利用所學的精湛的風水技術,扶貧濟困,造福於民。

楊公一生為人正直,善惡分明,大唐虔州節度使廬光稠為了實現他的稱帝野心,威逼寓居於都的楊筠鬆為其營造帝王風水,楊公曾揮動趕龍鞭為盧王造風水,二次均被仙人點破未成,楊公認為這是天意,天意不可違,但盧光稠不死心,要將父母的墳墓變成可以出帝王的風水(即“天子地”) ,於是,再次將楊公請進府裡,設酒宴灌醉楊公,不勝酒力的楊公酒後失言:“真龍佳穴遍地皆是,贛州十八灘,灘灘出天子”。當他酒醒後,方知自己洩漏天機,惹禍上身,楊公抱著僥倖心理,認真地為盧光稠之母擇了一處“四龍匯海”的風水寶地,風水做完後,為防止楊公以後再為別人做“天子地”,盧光稠以酬謝為名,設宴款待楊公,盧光稠用陰陽壺盛酒毒害楊公,當楊公發現酒中有毒時已經來不及了,臨終時交等弟子.必須誘導盧王在贛州磨車灣安裝一座水碓,在十字街口開鑿一口水井,盧家方能世代為天子, 此風水迷陣是“磨車灣安碓,單打盧王背,十字街開井,盧王自縊頸”,後來盧光稠果真背上長癰疽,疼痛難受,自縊身亡。

楊公一生名利淡泊,扶貧濟困,為民造福,傳說楊公有一次尋龍捉脈來到一村莊,這個村莊的土地貧瘠,老百姓靠種雜糧為生,生活過的非常貧苦,當楊公來到村莊時,村人非常高興,十分熱情,一個老太婆把僅有的一隻鴨婆殺了,用來招待楊公,楊公大為感動,拿起趕龍鞭從很遠的地方把一座大石山趕到村邊,告訴村民這座石山的石頭可以用來燒成石灰,石灰可以用來撒在田裡殺蟲,增加農業收入,也可以用來造房子,還可以將石灰賣給他人,改變生活,後來這個村的村民在楊公的幫助下學會了燒石灰,村民的生活逐漸好了起來,村民為感謝楊公的恩德,特把此石山改為鴨婆山。

楊公為百姓造福的故事多之甚多,讓人們世代難忘。

楊公一生虛心好學,刻苦研究風水技術,堅持實踐出真知的原則,傳說楊公曾給他人建了一座“三蛇追拐” 的墳地,有一天楊公帶著弟子曾文迪路過此地,楊公指著那墳墓對弟子說: 你看那墳地如何?曾公毫不客氣地說:建此地的先生瞎了眼。楊公大驚,問其何故,曾公解釋說:你看三條蛇爭搶著要吃一隻青蛙,穴位自然結在那隻青蛙上,先生卻把穴位點在中間那條蛇的七寸上,哪裡還有什麼生氣可言?楊公聽後,恍然大悟,後悔自己沒有認清穴位,一時疏忽做錯了,隨即楊、曾師徒二人來到東家瞭解情況,果然家裡很不順意,於是楊公按照曾公的意見把墳地重改,建在青蛙身上,東家很快就發達起來了。身為一代宗師的楊公,能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敢於改正錯誤,體現了楊公仙師的寬廣胸懷和一絲不苟,認真做事的作風,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一千多年過去了,這富有濃厚傳奇色彩的風水祖師爺,留下許多神奇的傳說,至今仍然膾炙人口,世世代代無法忘懷。

我們今天追思楊公這位風水祖師爺,其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學習楊公風水文化,以楊公的精神,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把楊公文化科學合理的繼承和發揚,為我們的新農村建設與城市建設創建更好的人居環境,讓我們的人民永遠幸福安康。

楊救貧,名益,字叔茂,號筠鬆。《江西通志》載: “筠鬆,竇州人,唐僖宗朝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臺地理事,黃巢破京城,乃斷髮入崑崙山,步龍一過廬州,以地理術行於世,稱救貧仙人是也,卒子廬,葬於中藥口。

出身清貧,為官清廉的楊筠鬆,雖身為朝廷命官,但視富貴榮華為過眼煙雲,無心戀錢,而心繫山川風水,一旦投身其間,則如魚得水,流連忘返。因此,終於棄宮為民,遠離京都,回到根基所在,血脈所在的廬陵。駐足贛南,以他擅長的風水地理術行於世。他平素自奉甚儉,而憐貧恤苦,多方賙濟,不遺餘力,民間極為崇敬,世人稱之為 “救貧先生” 。

在堪輿學術上,楊筠鬆緣遇仙人點化,飽學國師府,奠定了多方面的風水理論,因地制宜,察龍定穴,分析地形,方位逐漸演變發展成為一整套嚴謹性很強的風水地理理論。世稱“贛派”,被後世勘輿界尊為“江西派”風水祖師,享有很高的聲譽,這個學派源遠流長,迄至於今。海峽兩岸,港澳和東南亞等地,自稱楊救貧若干代傳人的,大有人在。

楊救貧有《撼龍經》、《凝龍經》、《凝龍十問》、《葬法倒杖》、《二十四砂葬法》、《青囊奧語》、《天玉經》和《玉尺經外編》等勘輿學專著流傳於世,並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

楊救貧居留江西贛南一帶二十多年中,著重為於都的風水佈局。他依據北零山的正平山脈,南廣東九連山餘脈,東福建武夷山餘脈。通過三大山脈,扇形般地旋入於都縣城東方與梅江、鐮江合禁,匯成貢水(於都河) ,形成了於都風水特色。

唐天右三年(公元九0六年) 九月,楊救貧遭無毒不丈夫的廬王暗算,中毒身亡,享年七十二歲,據《幹都縣誌》 (清同治版)載“卒於贛葬雲中樂口,樂口亦名藥口,距楊公村管氏宗祠,僅二華里許。”

時過千年,滄海桑田,藥口附近的梅江,河岸幾經崩塌,河床改道岸邊的楊公墓早已淤入河底,跡不可存。明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 贛州知府葉夢煎曾在梅江由藥口河頭村急轉直下,轉入寒信峽的西岸山嘴。正對楊救貧墓的遺址,立了一塊日照碑,以資紀念。幾百年後的今天,碑上的“唐國師楊公”等字樣,仍清晰可辨 (此碑現為於都縣博物館收藏)

楊公壩那座堂名“繼述堂”的管氏宗祠,座落在梅江東岸的河邊,這一帶原名“芒筒壩”,後人為紀念“救貧仙師,改名為“楊公壩”,至今仍稱楊公村。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沉寂了半個世紀的堪輿文化在國內悄然興起,有些大學的建築系,設立了研究課題,探索建築與風水的融合關係,研究中國風水這一民族傳統文化神祕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楊救貧(公元834-906年),名筠鬆,又名益,字叔茂,法號長茂山佐。系江廬陵人(今為吉水縣) ,父早逝,其母(己懷筠鬆在腹中)改嫁於廣東竇州(今廣東信宜縣)一商人,出生於廣東竇州。出生時間為唐武宗辛酉年(公元八三四年)三月初八戌時生。楊救貧的養父名粲都,字文光。母親何氏。有兄弟三人: 長筠翌、次筠寶、筠鬆(即救貧)行三,楊筠鬆自幼聰潁過人,勤奮好學,十七歲登科甲,隨之步入仕途。官至唐僖宗朝任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臺地理事(掌管皇家地理典籍地理和有關祭祀等事務) 。任職期間 (及其前後) 深入研讀堪輿典籍,研地理,得其要領,為從事風水和成為名家奠定了思想和理論基礎。

《江西通志》引《南安府志》載: “楊筠鬆,竇州人,生於唐太和八年(公元834年) 三月初八日,唐僖宗朝國師(875一880),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管靈臺地理,黃巢破京城,乃斷髮登入崑崙山。步龍廬州,隱居贛南於都縣一帶,二十多年中,著《疑龍經》、《撼龍經》、《葬法倒杖》、《天玉經》、《玉尺經》 、《青囊奧語》等風水經典著作,將中國宮廷御用的風水術散播民間,大行於世,為民造福,被後人奉為風水祖師。

楊救貧在長期風水研究和風水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了一套有系統理論並具實踐的、操作規範化的風水法,這一風水法並最終成為合理、影響巨大的形理法論,世人稱其“贛派”。唐未以後,“贛派風水”長時間地影響著整個地理行業。從事地理者“擇其要旨,竟相效仿”。而今全世界的華裔堪輿(地理) 師大都奉“楊救貧”為祖師,中國香港、澳門、臺灣及東南亞國家每年都有許多從事這一行業的著名人士到贛南於都縣一帶尋根問祖,尋找“楊公地理”真諦。中國的地理風水文化,源遠流長,世代都有名家。但都是各執一說,不成系統。唯有楊公所在“贛派” 得以保持發展和繼承,被公認為“正宗”,可謂在風水領域獨領風騷。

楊救貧畢生致力於風水研究和風水實踐工作,中年以後歷經了坎坷,公元906年,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終年72歲。楊公故後,葬在了今天江西於都縣寬田鄉楊公壩村( 《江西通志》、《贛州府志》、《於都縣志》都有記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