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原33歲小夥年收入過百萬!偏偏想回村裡種地,因為……


陽原33歲小夥年收入過百萬!偏偏想回村裡種地,因為……

他是王宏廣,今年33歲,陽原縣要家莊鄉人。在轉行蔬菜大棚種植前,他有過一段不同尋常的創業經歷。

初中畢業後,王宏廣到建築工地上打工,在陽原西城、張家口市區蓋樓房。後轉行農村蔬菜大棚建設,他蓋的都是冬暖棚。

王宏廣所在的建棚團隊有10多人,包括技術員、工長等,他主要負責對外攬活、結算等。2010年,他到北京、天津等地承攬冬暖棚建設工程,所在的團隊一年要建數百個冬暖棚,選址、測量、制定建設方案,進行水電路改造等。冬暖棚建好後,他還要提供種植技術服務。每建一個冬暖棚,王宏廣可以掙到1至2萬元。

陽原33歲小夥年收入過百萬!偏偏想回村裡種地,因為……

最初王宏廣都是按照山東冬暖棚的建設標準,但京津冀地區冬季天氣寒冷,不能完全照搬山東的建棚經驗。

王宏廣是一個有心的人,他對山東的建棚技術進行改進,更好地適應京津冀地區冬季氣候,在天寒地凍時,他建的冬暖棚內部溫度不低於10℃,而傳統的冬暖棚在冬天最冷時只能達到5℃~6℃。

“你不要小看了這4℃~5℃的差別,比如我的冬暖棚種植的西葫蘆,每個大棚一茬可生產1.4萬斤,而傳統的冬暖棚僅生產1.2萬斤。如果種植西紅柿,我的冬暖棚可生產2.2萬斤至2.4萬斤,而傳統冬暖棚只能生產2萬斤。”王宏廣介紹說。

陽原33歲小夥年收入過百萬!偏偏想回村裡種地,因為……

冬暖棚的核心技術要考慮建棚的地理位置、地塊、棉被、捲簾機和大棚結構等眾多因素,只有將這些因素都考慮到了,棚內溫度才能提高上來。在冬天,傳統的冬暖棚下午16時30分放棉被保溫,而他的冬暖棚可以延遲到17時放棉被,等於增加了光照時間,更有利於蔬菜生長。

每天幫著別人蓋大棚、建園區,他萌生了自己創辦園區的想法,因為這比蓋冬暖棚效益更可觀。2016年,王宏廣回到陽原雙廟村。

“當時雙廟村還是一個深度貧困村,村裡有200多戶村民,其中78戶村民是貧困戶。我打算建設蔬菜種植園區,村裡也想引入扶貧項目,於是雙方不謀而合。”王宏廣告訴說。

陽原33歲小夥年收入過百萬!偏偏想回村裡種地,因為……

雙廟村有水澆地,但不是很多,村裡為沙石土壤,留不住水。王宏廣流轉了雙廟村200畝土地,投資600萬元,建設了32個蔬菜大棚。後追加資金,建棚數量達到56個。同年他成立了禾順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他從內蒙古購進西葫蘆苗、西紅柿苗和草莓苗,都是脫毒苗。與山東的蔬菜苗相比,內蒙古的蔬菜苗更適應陽原氣候。

陽原33歲小夥年收入過百萬!偏偏想回村裡種地,因為……


陽原33歲小夥年收入過百萬!偏偏想回村裡種地,因為……

王宏廣提著一桶西葫蘆從大棚的地埂上走過。棚內西葫蘆從去年9月栽苗,一個月開始結西葫蘆,不斷摘不斷結,差不多采摘了半年。西葫蘆最貴時賣到每斤5元;最便宜時賣到3元,都是地頭價,西葫蘆運到北京,每斤可賣到10元。

今年3月中旬,王宏廣開始套種黏玉米,黏玉米種植和西葫蘆生長有20多天的重合期,但這時黏玉米處在發芽期和幼苗期,不影響西葫蘆的生長。6月底黏玉米即可採摘,而明地裡的黏玉米還沒上市。一個冬暖棚可種植4000株黏玉米,每株結一個黏玉米棒子,一個黏玉米棒子賣到2~3元。

其實種植西葫蘆、黏玉米只是為了倒茬,王宏廣冬暖棚的主打蔬菜品種是西紅柿。

陽原33歲小夥年收入過百萬!偏偏想回村裡種地,因為……

從科學種植入手,王宏廣請來農技專家,大棚內的西紅柿紅彤彤;他又請來北京生物科技公司技術人員對大棚內的土壤進行改良,並使用農家肥。他種植出來的西紅柿彷彿是從菜園子裡摘出來的,消費者可以吃出小時候吃過的西紅柿的味道。

每年10月前後種下西紅柿苗,次年4月開始上市。考慮到運輸,有的人在西紅柿還沒成熟就採摘了,而他大棚內的西紅柿都要等到成熟了才採摘。

西紅柿品質有了保障,可最初銷售卻成了擋在他面前的一座大山。“那時我種植的蔬菜品種比較雜,產量也上不去,甚至不夠走一車的,所以沒有客商來收購。”王宏廣分析說。

之後,他減少種植品種,讓產量達到一定規模,於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西紅柿種植上。

王宏廣主要瞄向北京市場,以及本地菜市場和超市。西紅柿地頭價每斤5元,賣到北京超市、高檔小區門店每斤達到10元。他還通過電商平臺,在淘寶、京東上銷售,銷往全國各地,在網上銷售的數量佔到園區總產量的四分之一。

他還嘗試大棚採摘,種植了3個大棚的草莓,每年9月種下草莓苗,次年元旦即可採摘。陽原西城鎮、宣化區、大同等地的消費者來到大棚採摘,到陽原裘皮城的消費者也來大棚採摘。

儘管回鄉創辦蔬菜園區一波三折,但他還是挺了過來,如今他的事業順風順水。

陽原33歲小夥年收入過百萬!偏偏想回村裡種地,因為……

事業成功後,王宏廣沒有忘記雙廟村的鄉親們,他一心帶領村民們脫貧增收。首先從精神上增強貧困戶脫貧增收的信心,在同樣的土地上,只要觀念一變,找到適應市場的“門道”,且不等不靠,不僅能擺脫貧困,而且還能增收致富奔小康。

他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民”的發展模式。在流轉土地時,每畝按500元支付流轉費用,村民獲得了租金,一年領取一次。他成立了碩源農業種植合作社,現有社員82名,其中包括不少雙廟村的貧困戶。

陽原33歲小夥年收入過百萬!偏偏想回村裡種地,因為……

上級的扶貧資金參與到合作社的經營中,貧困戶以5000元扶貧資金入股,每年每個貧困戶可分到500元股金。

“2016年11月扶貧資金進入,儘管企業還沒見到效益,但當年就分了紅,74戶貧困戶得到了分紅。前兩年都是現金,後將分紅打到入股貧困戶的銀行卡上。”王宏廣說。

只要貧困戶有勞動能力,都可到大棚裡打工。平時有20多位村民在大棚打工,遇到摘菜、售菜時需大量人工,園區最多要僱用80多人,打工村民來自雙廟村及周邊鄉村,日工資從60~100元不等。在他的大棚,前來打工的村民最大年齡68歲;最小年齡27歲,而年輕人在外打工,掙的錢還不如在大棚裡掙得多,於是不再外出。

陽原33歲小夥年收入過百萬!偏偏想回村裡種地,因為……

任素梅,雙廟村村民,今年65歲,她患有腦梗。她的老伴71歲,因肺部、腰間盤突出等疾病不能下地種田。她家有6、7畝地,種植玉米、谷、黍和馬鈴薯,玉米畝產1000斤;穀子畝產多則200斤,少則100斤;馬鈴薯一畝的產量可裝六七個編織袋。

任素梅在園區裡打工已經3年了。2016年她幹了幾天;2017年冬天幹了一個多月,去年幹了兩個多月。

園區離任素梅家十五六分鐘的路程。今年大年初二她就到園區打工,負責摘西葫蘆等,每天上午7時上班11時下班;下午從14時幹到18時,日工資70元。一直可以幹到4月初。家裡種玉米時,她就和王宏廣請假,先去幹家裡的活,等家裡的活忙完了,再到園區打工。因她是貧困戶,每年有500元的股金分紅。而在園區打工又增加了收入。據她說,今年雙廟村就要脫貧出列了。

陽原33歲小夥年收入過百萬!偏偏想回村裡種地,因為……

看著一箱箱西葫蘆裝上車,王宏廣喜上眉梢,但他並不滿足。當初他按建設100個大棚流轉的土地,他有一個想法,就是將園區的大棚數量增至100個,並增加水果和食用菌種植,屆時園區種植的農產品將更好地與市場需求相銜接。王宏廣暢想著,臉上流露出對未來的希冀和嚮往。

為咱陽原這個

有想法、敢作為的好青年點贊

陽原有很多善良、勤勞的人

他們或許在其他的崗位、其他的城市

兢兢業業地勞動著

陽原因為有你們才更美好

希望更多的人

回到家鄉、建設家鄉

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來源:張家口新聞網 記者魏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