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下巴你知道是怎麼回事嗎?如果真的碰上了你知道怎麼處理嗎?

養生 健康 回憶純真回憶青春 回憶純真回憶青春 2017-09-26

“掉下巴”即顳下頜關節脫位,是指髁狀突脫出關節之外,而不能自行復位的情況。按部位可分為單側脫位和雙側脫位,按性質可分為急性脫位、習慣性脫位和陳舊性脫位。患者呈開口狀,不能閉合。關節或下頜骨體部外傷、長時間大開口、進行口腔治療、使用間接喉鏡、氣管鏡、開口器等時濫用暴力,均可導致關節脫位。

顳下頜關節脫位時,口半張不能閉合,呈開口狀態;咬牙時上、下前牙間有縫,後牙不能接觸,不能咀嚼、進食、吞嚥;

唾液外流,語言含糊不清;下頜前伸,關節附近疼痛或腫脹,耳屏前凹陷明顯,在顴弓下方可觸及移位的髁突。

如雙側關節同時脫位,則兩頰變平,臉型變長;如單側關節脫位,面部不對稱,頰部及牙齒的中線偏向未脫位的一側。

掉下巴你知道是怎麼回事嗎?如果真的碰上了你知道怎麼處理嗎?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有的人在一陣哈哈大笑之後,張嘴過大,突然閉不上嘴,上下牙也合不上了,而且還流口水,說起話來也支支吾吾地聽不清楚,下巴向下垂,臉明顯地長了,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掉下巴。

掉下巴是以耳前關節區疼痛,不適,下頜不能正常活動為特徵。掉下巴後應及時復位,復位後限制下頜活動。復位前,術者應讓患者作好思想準備,精神不宜緊張,肌肉要放鬆,必要時,復位前可給鎮靜劑。兩拇指明確是雙側或是單側脫位,以便復位時協調用力。常用的手法復位有口內法、口外法、頜間復位法三種。

掉下巴你知道是怎麼回事嗎?如果真的碰上了你知道怎麼處理嗎?

1.口內法:患者端坐位(但頭部緊靠牆壁),術者立於患者前方,兩拇指以紗布伸入口內儘可能伸後放在下頜磨牙合面上,其餘手指握住下頜體部下緣。復位時拇指壓下頜骨向下,力量逐漸增大,其餘手指將領部緩慢上推,當髁狀突移到關節水平以下時,再輕輕向後推動,此時髁狀突即可滑入關節窩而得復位。有時在滑車回關節窩時能聽到清脆的彈響聲。在即將復位閉頜時,術者拇指應迅速滑向頰側口腔前庭,以避免咬傷。當兩側同時復位有困難時,可先復位一側,再復位另一側。

2.口外法:病人和術者的體位同口內法。復位時,術者兩拇指放在患者兩側突出於顴弓下方的髁狀突之前緣,即下關穴處,然後用力將髁狀突向下方擠壓。此時患者感覺下頜痠麻,術者同時用兩手的食、中指托住兩下頜角,以環指、小指託下頜體下緣,各指配合將下額角部和下頜體部推向前上方,此時髁狀突即可滑入關節窩而得復位。此法優點是沒有咬傷術者拇指的危險,不需要太大的按壓力量。 

3.頜間復位法:病人體位同上述。如復位右側,術者站在右後方,復位左側時術者坐於病人左前方,左手掌及手指託持頦部,右手如握筆式,將一圓形軟木棒(約5—10毫米為宜)放在最後上下磨牙間合面上。復位時,左手穩重用力託幹領部,使之向上,當髁狀突向下移動

到一定程度時,左手掌間即會感到下頜車在移動而不穩定。此時,右手乘勢迅速轉動軟木棒向前方同時託頦部向後使髁狀突滑入關節窩。隨即抽出木棒,一側復位後,再復位另一側。

復位後,最好使用繃帶將下巴托住,幾天內不要張大嘴,防止形成習慣性脫位。

掉下巴你知道是怎麼回事嗎?如果真的碰上了你知道怎麼處理嗎?

那平時我們該怎麼注意呢?

人全身關節都歸骨科管,只有顳頜關節是人頭面部兩旁各有一個的活動關節,歸口腔科管。顳下頜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參與咀嚼、發音、吞嚥和表情等。顳頜關節紊亂的人經常有一緊張就牙關打緊、一冷就牙齒打架、晚上喜歡磨牙、張口不能自行合上、開口關節彈響等症狀。所以有“笑掉下巴”的毛病,需及時就醫治療。同時在生活中避免咬嚼生冷堅硬食物,工作緊張不要養成咬牙習慣,打哈欠要注意,冬季面部要保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