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智慧:做讓自己舒服的事,才是真的養生'

養生 中醫 黃帝內經 黃帝 體育 養生中國 2019-08-14
""中醫智慧:做讓自己舒服的事,才是真的養生

真的健康不是糾結於吃什麼或者怎麼鍛鍊,而是人與自然相統一。

養生,不是簡單地遵循某些條條框框,而是應該真正地感受自己。

今天,小郎中為大家分享一篇由心身醫學碩士、中醫師李辛撰寫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切病先是“神”病

中醫認為一切病先是神病,然後是氣病,再到血病,最後才到形病。

簡單來說,疾病先從精神、信息的層面開始出問題;第二個階段,氣的運行規律發生紊亂;第三個階段,才是有形的疾病層面。

很多人對自己的生活、內心狀態、身心感受無知無覺,卻指望通過吃一把綠豆、幾根蟲草就能改變很多。

這個對簡單輕靈的小雞、小鳥還行,我們這麼大、身心這麼複雜的人,要靠它來改變,不那麼容易。

除非你是非常乾淨的肉體、非常清淨的心靈,過著非常簡單的生活,否則,一把綠豆是調不動你的,一包湯藥也不太容易做到。

"中醫智慧:做讓自己舒服的事,才是真的養生

真的健康不是糾結於吃什麼或者怎麼鍛鍊,而是人與自然相統一。

養生,不是簡單地遵循某些條條框框,而是應該真正地感受自己。

今天,小郎中為大家分享一篇由心身醫學碩士、中醫師李辛撰寫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切病先是“神”病

中醫認為一切病先是神病,然後是氣病,再到血病,最後才到形病。

簡單來說,疾病先從精神、信息的層面開始出問題;第二個階段,氣的運行規律發生紊亂;第三個階段,才是有形的疾病層面。

很多人對自己的生活、內心狀態、身心感受無知無覺,卻指望通過吃一把綠豆、幾根蟲草就能改變很多。

這個對簡單輕靈的小雞、小鳥還行,我們這麼大、身心這麼複雜的人,要靠它來改變,不那麼容易。

除非你是非常乾淨的肉體、非常清淨的心靈,過著非常簡單的生活,否則,一把綠豆是調不動你的,一包湯藥也不太容易做到。

中醫智慧:做讓自己舒服的事,才是真的養生

《黃帝內經》裡有一段對話。

“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黃帝問岐伯,當一個人形體破敗了,氣血也耗幹了,治療就很難見效,這是為什麼啊?

“岐伯曰:神不使也。”病人的神氣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醫生也沒有辦法調動了。

黃帝接著問,什麼是神不使呢?

岐伯回答:“針石,道也。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壞神去,榮衛不可復收。何者?嗜慾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馳壞,榮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這段話大家慢慢玩味,為什麼現在病越來越多,越來越不好治,可以從這裡找原因。

真正的養生,是去感受自己

當一個人用自己的感受生活的時候,是從他的內心出發,原點是自己,沒有錯位。

現代人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什麼呢?我們去求一個東西、一個人或者一件事。總是有很多遠大的發展計劃,一直思考,想得很遙遠。或者關注一個明星,念念不忘。不停地看這個看那個,或者不停地講話,不停地做事。

我們以外物為原點,那就會失去對當下的自己和周圍的感受。這個狀態在中醫叫“形神分離”。

比如,現在講營養,要吃得好,早上一個蛋,晚上一頓肉,對不對呢?

小時候我們都燒過爐子,爐火的大小決定了你應該往裡面加多大的柴火,道理很簡單吧?

那麼,為什麼我們在吃的問題上就不明白這些道理呢?

你的爐火明明很小很弱了,已經沒有什麼消化力了,煙道也都堵住了,大便不通,汗也不出,也沒運動,你還吃牛排,還喝牛奶,只會增加肥料和堵塞,把爐火壓滅。

這些道理不需要通過學習醫學知識就能明白,都是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常識,要在生活當中去體會。

體會吃什麼東西有什麼不同的感覺,有知有覺地去生活,吃了某個東西你感到不舒服,哪怕吃到第十次你才發現,也是有知有覺的開始。

合適自己才是最好的,不是去外面尋找一個外在的統一標準。

所以,在生活中要養成用心的習慣。去感受自己、觀察自己,然後至少知道:

  • 吃了什麼東西舒服,什麼東西不舒服;

  • 跟誰在一起舒服,跟誰在一起不舒服;

  • 想什麼、說什麼、做什麼會比較安心,或者反之,會睡不著、糾結和難過。

生活中時時刻刻留意觀察自己,就可以時時刻刻調整自己,這是真正的養生。

健康就是“平常”,還有“中和”

整個天地間的萬事萬物,就像是一個巨大的交響樂,跟天地這個大的交響樂一起走,走得平常中和,這是健康的標準。

生病了,其實就是給老天踢出去了。所以,病在古代叫做“失常”,病因叫“失節”,或者“失勢”。

健康就是“常”,它不是說你面色紅潤、精神飽滿,也不是肌力多少、心跳多少……而是人與自然、社會處在相對和諧的關係中。

天氣熱,別人都出汗,你也能出出汗;別人走兩個小時不累,你也能走得動,這就是“常”。

但如果別人都怕冷,你還覺得熱;別人都困了,你半夜三點還睡不著覺,這預示你的身體已經跟不上自然的節奏、已經病得不輕了。

健康就是“平常”,還有“中和”。

現在有一個很大的誤區:有病就要根治,不停地治,一直治下去。因此,病人甚至整個家庭會忘記正常的生活,沒有運動,沒有生活,沒有娛樂,沒有戀愛,什麼都沒有,只剩下緊張、焦慮地跟病魔做鬥爭。

這是什麼?失常。你的鞦韆正在被人為擾亂,甚至停擺!

這種情況,即使你有資源,能找到全世界最好的醫生,也是沒用的。一個人要康復,必須進入真實有序的正常生活中,與萬物共沉浮、互交感的狀態裡,才能把病慢慢化掉。

所以關於養生和調理,真正重要的是儘可能地去找讓自己安心和舒服的狀態。

健康人也是這樣,要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方,與合適的人,以合適的方式,做合適的事,這個就是養生。

文章來源於有機會網,由“阿黎”綜合整理自圖書《經典中醫啟蒙:一箇中醫眼中的生命、健康與生活》(本文有刪改),作者:李辛(微信公眾號:李辛的空間),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心身醫學碩士,師承北京市第一批、全國第三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宋祚民先生。

編輯:高繼明 審核:朱蕗鋆

"中醫智慧:做讓自己舒服的事,才是真的養生

真的健康不是糾結於吃什麼或者怎麼鍛鍊,而是人與自然相統一。

養生,不是簡單地遵循某些條條框框,而是應該真正地感受自己。

今天,小郎中為大家分享一篇由心身醫學碩士、中醫師李辛撰寫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切病先是“神”病

中醫認為一切病先是神病,然後是氣病,再到血病,最後才到形病。

簡單來說,疾病先從精神、信息的層面開始出問題;第二個階段,氣的運行規律發生紊亂;第三個階段,才是有形的疾病層面。

很多人對自己的生活、內心狀態、身心感受無知無覺,卻指望通過吃一把綠豆、幾根蟲草就能改變很多。

這個對簡單輕靈的小雞、小鳥還行,我們這麼大、身心這麼複雜的人,要靠它來改變,不那麼容易。

除非你是非常乾淨的肉體、非常清淨的心靈,過著非常簡單的生活,否則,一把綠豆是調不動你的,一包湯藥也不太容易做到。

中醫智慧:做讓自己舒服的事,才是真的養生

《黃帝內經》裡有一段對話。

“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黃帝問岐伯,當一個人形體破敗了,氣血也耗幹了,治療就很難見效,這是為什麼啊?

“岐伯曰:神不使也。”病人的神氣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醫生也沒有辦法調動了。

黃帝接著問,什麼是神不使呢?

岐伯回答:“針石,道也。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壞神去,榮衛不可復收。何者?嗜慾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馳壞,榮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這段話大家慢慢玩味,為什麼現在病越來越多,越來越不好治,可以從這裡找原因。

真正的養生,是去感受自己

當一個人用自己的感受生活的時候,是從他的內心出發,原點是自己,沒有錯位。

現代人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什麼呢?我們去求一個東西、一個人或者一件事。總是有很多遠大的發展計劃,一直思考,想得很遙遠。或者關注一個明星,念念不忘。不停地看這個看那個,或者不停地講話,不停地做事。

我們以外物為原點,那就會失去對當下的自己和周圍的感受。這個狀態在中醫叫“形神分離”。

比如,現在講營養,要吃得好,早上一個蛋,晚上一頓肉,對不對呢?

小時候我們都燒過爐子,爐火的大小決定了你應該往裡面加多大的柴火,道理很簡單吧?

那麼,為什麼我們在吃的問題上就不明白這些道理呢?

你的爐火明明很小很弱了,已經沒有什麼消化力了,煙道也都堵住了,大便不通,汗也不出,也沒運動,你還吃牛排,還喝牛奶,只會增加肥料和堵塞,把爐火壓滅。

這些道理不需要通過學習醫學知識就能明白,都是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常識,要在生活當中去體會。

體會吃什麼東西有什麼不同的感覺,有知有覺地去生活,吃了某個東西你感到不舒服,哪怕吃到第十次你才發現,也是有知有覺的開始。

合適自己才是最好的,不是去外面尋找一個外在的統一標準。

所以,在生活中要養成用心的習慣。去感受自己、觀察自己,然後至少知道:

  • 吃了什麼東西舒服,什麼東西不舒服;

  • 跟誰在一起舒服,跟誰在一起不舒服;

  • 想什麼、說什麼、做什麼會比較安心,或者反之,會睡不著、糾結和難過。

生活中時時刻刻留意觀察自己,就可以時時刻刻調整自己,這是真正的養生。

健康就是“平常”,還有“中和”

整個天地間的萬事萬物,就像是一個巨大的交響樂,跟天地這個大的交響樂一起走,走得平常中和,這是健康的標準。

生病了,其實就是給老天踢出去了。所以,病在古代叫做“失常”,病因叫“失節”,或者“失勢”。

健康就是“常”,它不是說你面色紅潤、精神飽滿,也不是肌力多少、心跳多少……而是人與自然、社會處在相對和諧的關係中。

天氣熱,別人都出汗,你也能出出汗;別人走兩個小時不累,你也能走得動,這就是“常”。

但如果別人都怕冷,你還覺得熱;別人都困了,你半夜三點還睡不著覺,這預示你的身體已經跟不上自然的節奏、已經病得不輕了。

健康就是“平常”,還有“中和”。

現在有一個很大的誤區:有病就要根治,不停地治,一直治下去。因此,病人甚至整個家庭會忘記正常的生活,沒有運動,沒有生活,沒有娛樂,沒有戀愛,什麼都沒有,只剩下緊張、焦慮地跟病魔做鬥爭。

這是什麼?失常。你的鞦韆正在被人為擾亂,甚至停擺!

這種情況,即使你有資源,能找到全世界最好的醫生,也是沒用的。一個人要康復,必須進入真實有序的正常生活中,與萬物共沉浮、互交感的狀態裡,才能把病慢慢化掉。

所以關於養生和調理,真正重要的是儘可能地去找讓自己安心和舒服的狀態。

健康人也是這樣,要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方,與合適的人,以合適的方式,做合適的事,這個就是養生。

文章來源於有機會網,由“阿黎”綜合整理自圖書《經典中醫啟蒙:一箇中醫眼中的生命、健康與生活》(本文有刪改),作者:李辛(微信公眾號:李辛的空間),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心身醫學碩士,師承北京市第一批、全國第三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宋祚民先生。

編輯:高繼明 審核:朱蕗鋆

中醫智慧:做讓自己舒服的事,才是真的養生

每天早晨七點鐘

關注養生中國(yangsheng-cn)

每天學點咱老百姓用的上的養生知識~

快和身邊的親朋好友一起分享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