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俱樂部被拆毀,數百名失聯多年的煤礦子弟重新團聚奮起保護'

"
"
一座俱樂部被拆毀,數百名失聯多年的煤礦子弟重新團聚奮起保護

白羊墅煤礦大門(張文平 拍攝)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不少老煤礦湮滅在了時光的長河中。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在礦山出生、長大、結婚生子,他們曾經都是光榮的煤礦子弟。對於他們來說,礦山就是家,家就是礦山。如果有一天,煤礦沒了,家可能也就不存在了。

"
一座俱樂部被拆毀,數百名失聯多年的煤礦子弟重新團聚奮起保護

白羊墅煤礦大門(張文平 拍攝)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不少老煤礦湮滅在了時光的長河中。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在礦山出生、長大、結婚生子,他們曾經都是光榮的煤礦子弟。對於他們來說,礦山就是家,家就是礦山。如果有一天,煤礦沒了,家可能也就不存在了。

一座俱樂部被拆毀,數百名失聯多年的煤礦子弟重新團聚奮起保護

白煤子弟重相逢合影(張文平 拍攝)

一場聚會喚醒兒時記憶

6月15日上午,沉寂許久的白羊墅煤礦突然變得熱鬧起來,礦區內的老樓,或是紅磚砌成,或是石塊壘就,打著鮮明的時代烙印。“歡迎白煤子弟回家”,煤礦辦公區大門口紅條幅上的一行字,讓不少人紅了眼眶。

“你還記得我嗎?”“我爸以前是礦上保衛科的。”“老哥,身體還好吧?”……八十餘人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雙手握了又握,嘴裡有說不完的話。

歲月流轉,往事如夢,幾十年彈指一揮間,不少人離開白羊墅煤礦時還是意氣風發的少年。如今,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已不再年輕,頭上有了白髮,臉也刻上了皺紋。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的幾十年不曾踏足這裡。但在這裡出生、成長的經歷,使“白煤礦子弟”成為他們刻在身上、永遠無法去除的烙印。

眼前的景象,讓這次聚會的組織者張文平和馮紅斌特別感慨,他倆都是地地道道的白羊墅煤礦子弟,父親均在礦上工作。

始建於1947年的白羊墅煤礦,曾經燈火璀璨、熱鬧喧囂,家屬區、辦公區和坑口生產區相連成片,養活著成千上百的工人及其家屬。而今,曾經轟隆作響的礦山早已喑啞,家屬區人去房空,時間侵蝕著白羊墅煤礦的每一個角落。每到秋冬季節,煤礦的破敗和蕭索就會越發明顯。

"
一座俱樂部被拆毀,數百名失聯多年的煤礦子弟重新團聚奮起保護

白羊墅煤礦大門(張文平 拍攝)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不少老煤礦湮滅在了時光的長河中。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在礦山出生、長大、結婚生子,他們曾經都是光榮的煤礦子弟。對於他們來說,礦山就是家,家就是礦山。如果有一天,煤礦沒了,家可能也就不存在了。

一座俱樂部被拆毀,數百名失聯多年的煤礦子弟重新團聚奮起保護

白煤子弟重相逢合影(張文平 拍攝)

一場聚會喚醒兒時記憶

6月15日上午,沉寂許久的白羊墅煤礦突然變得熱鬧起來,礦區內的老樓,或是紅磚砌成,或是石塊壘就,打著鮮明的時代烙印。“歡迎白煤子弟回家”,煤礦辦公區大門口紅條幅上的一行字,讓不少人紅了眼眶。

“你還記得我嗎?”“我爸以前是礦上保衛科的。”“老哥,身體還好吧?”……八十餘人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雙手握了又握,嘴裡有說不完的話。

歲月流轉,往事如夢,幾十年彈指一揮間,不少人離開白羊墅煤礦時還是意氣風發的少年。如今,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已不再年輕,頭上有了白髮,臉也刻上了皺紋。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的幾十年不曾踏足這裡。但在這裡出生、成長的經歷,使“白煤礦子弟”成為他們刻在身上、永遠無法去除的烙印。

眼前的景象,讓這次聚會的組織者張文平和馮紅斌特別感慨,他倆都是地地道道的白羊墅煤礦子弟,父親均在礦上工作。

始建於1947年的白羊墅煤礦,曾經燈火璀璨、熱鬧喧囂,家屬區、辦公區和坑口生產區相連成片,養活著成千上百的工人及其家屬。而今,曾經轟隆作響的礦山早已喑啞,家屬區人去房空,時間侵蝕著白羊墅煤礦的每一個角落。每到秋冬季節,煤礦的破敗和蕭索就會越發明顯。

一座俱樂部被拆毀,數百名失聯多年的煤礦子弟重新團聚奮起保護

2019年4月,被拆毀後的礦俱樂部(張文平 拍攝)

今年3月,白羊墅煤礦的標誌性建築俱樂部屋頂和大門被拆除了,此事在張文平心裡掀起了漣漪。有段時間,他經常穿梭於白羊墅煤礦的各個角落,拍照、攝像,然後配音解說、編輯剪輯,再把它們發送給散落在各地的白煤人。

“如果有一天,白煤礦沒了,我們的根可能也沒了。”大家都這麼說。老礦是否被拆除,這個擔憂一直在撥弄著每一個白羊墅煤礦子弟的神經。

"
一座俱樂部被拆毀,數百名失聯多年的煤礦子弟重新團聚奮起保護

白羊墅煤礦大門(張文平 拍攝)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不少老煤礦湮滅在了時光的長河中。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在礦山出生、長大、結婚生子,他們曾經都是光榮的煤礦子弟。對於他們來說,礦山就是家,家就是礦山。如果有一天,煤礦沒了,家可能也就不存在了。

一座俱樂部被拆毀,數百名失聯多年的煤礦子弟重新團聚奮起保護

白煤子弟重相逢合影(張文平 拍攝)

一場聚會喚醒兒時記憶

6月15日上午,沉寂許久的白羊墅煤礦突然變得熱鬧起來,礦區內的老樓,或是紅磚砌成,或是石塊壘就,打著鮮明的時代烙印。“歡迎白煤子弟回家”,煤礦辦公區大門口紅條幅上的一行字,讓不少人紅了眼眶。

“你還記得我嗎?”“我爸以前是礦上保衛科的。”“老哥,身體還好吧?”……八十餘人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雙手握了又握,嘴裡有說不完的話。

歲月流轉,往事如夢,幾十年彈指一揮間,不少人離開白羊墅煤礦時還是意氣風發的少年。如今,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已不再年輕,頭上有了白髮,臉也刻上了皺紋。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的幾十年不曾踏足這裡。但在這裡出生、成長的經歷,使“白煤礦子弟”成為他們刻在身上、永遠無法去除的烙印。

眼前的景象,讓這次聚會的組織者張文平和馮紅斌特別感慨,他倆都是地地道道的白羊墅煤礦子弟,父親均在礦上工作。

始建於1947年的白羊墅煤礦,曾經燈火璀璨、熱鬧喧囂,家屬區、辦公區和坑口生產區相連成片,養活著成千上百的工人及其家屬。而今,曾經轟隆作響的礦山早已喑啞,家屬區人去房空,時間侵蝕著白羊墅煤礦的每一個角落。每到秋冬季節,煤礦的破敗和蕭索就會越發明顯。

一座俱樂部被拆毀,數百名失聯多年的煤礦子弟重新團聚奮起保護

2019年4月,被拆毀後的礦俱樂部(張文平 拍攝)

今年3月,白羊墅煤礦的標誌性建築俱樂部屋頂和大門被拆除了,此事在張文平心裡掀起了漣漪。有段時間,他經常穿梭於白羊墅煤礦的各個角落,拍照、攝像,然後配音解說、編輯剪輯,再把它們發送給散落在各地的白煤人。

“如果有一天,白煤礦沒了,我們的根可能也沒了。”大家都這麼說。老礦是否被拆除,這個擔憂一直在撥弄著每一個白羊墅煤礦子弟的神經。

一座俱樂部被拆毀,數百名失聯多年的煤礦子弟重新團聚奮起保護

2015年5月,白煤子弟在礦俱樂部前合影(張文平 拍攝)

煤礦就是家 家就是煤礦

“你是哪兒的人?”

“我是白煤礦的。”

中國人初次見面喜歡詢問對方的來歷,老家在平定縣鎖簧鎮立壁村的張文平每每被問到這個問題時,總是脫口而出“白煤礦”。“我從小就生活在這個地方,這裡就是我的家,所有白羊墅煤礦人經歷的生活,酸甜苦辣都被銘刻在這個地方。”今年49歲的張文平說。

對於他以及一眾白羊墅煤礦子弟來說,白羊墅煤礦有他們最初的家園記憶和不可磨滅的童年時光。“那時候,作為白羊墅煤礦子弟,心裡還是有一點點優越感的。”張文平回憶,在最鼎盛的時期,白羊墅煤礦有1000多名員工,它就像是坐落在瀑裡村的一個獨立王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僅有礦辦的醫務室,還有礦辦的子弟學校、供銷社和俱樂部。

因為都是白羊墅煤礦的職工,家屬區就緊鄰著辦公區。同事們也往往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鄰居,自小就長在一起的孩子們東家進去西家出來,餓了,不管在誰家都能填飽肚子。家長們上班的時候,孩子們就在辦公區的院子裡縱情遊戲,牆上的黑板是天然畫板,角落裡的開叉大槐樹最吸引人。還有院牆外的桑葚樹,到了夏季,黑紫的桑葚果掛在枝葉上,摘下來等不及洗就扔到了嘴裡……

“那個時候真是好啊!”時隔30多年,看到昔日的小夥伴們再次重聚,張文平感慨萬千。那時候的快樂是純粹的、無憂無慮的。

更讓他感到自豪的是,原上海市汽車運輸三場402汽車大隊曾在白羊墅煤礦駐紮了整整26年,為陽泉帶來了當時最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以及工農業生產所需的諸多緊俏物資。白羊墅煤礦職工及其家屬成為最早的受益者;陽泉也因此一度成為當時晉東地區最繁華的城市,被譽為“小上海”。

後來,隨著煤炭資源日趨枯竭,1992年白羊墅煤礦徹底關閉。曾經輝煌一時的白羊墅煤礦被大陽泉煤礦接替,工人們調走,子弟們去往各地讀書或者工作,昔日熱鬧的礦山開始漸漸沉寂下來,學校、醫務室、供銷社陸續關停,雜草在土地上四處瘋長,家屬區也日漸凋零。

如今,再踏進這裡,已是一片廢墟,滿目荒蕪。年近50歲的馮紅斌是個感性的人,離開白羊墅煤礦後每年都會回去看看,每次走過那個進出無數次的大門,看到熟悉的礦區逐漸變得破敗不堪,心裡總會無限唏噓。

"
一座俱樂部被拆毀,數百名失聯多年的煤礦子弟重新團聚奮起保護

白羊墅煤礦大門(張文平 拍攝)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不少老煤礦湮滅在了時光的長河中。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在礦山出生、長大、結婚生子,他們曾經都是光榮的煤礦子弟。對於他們來說,礦山就是家,家就是礦山。如果有一天,煤礦沒了,家可能也就不存在了。

一座俱樂部被拆毀,數百名失聯多年的煤礦子弟重新團聚奮起保護

白煤子弟重相逢合影(張文平 拍攝)

一場聚會喚醒兒時記憶

6月15日上午,沉寂許久的白羊墅煤礦突然變得熱鬧起來,礦區內的老樓,或是紅磚砌成,或是石塊壘就,打著鮮明的時代烙印。“歡迎白煤子弟回家”,煤礦辦公區大門口紅條幅上的一行字,讓不少人紅了眼眶。

“你還記得我嗎?”“我爸以前是礦上保衛科的。”“老哥,身體還好吧?”……八十餘人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雙手握了又握,嘴裡有說不完的話。

歲月流轉,往事如夢,幾十年彈指一揮間,不少人離開白羊墅煤礦時還是意氣風發的少年。如今,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已不再年輕,頭上有了白髮,臉也刻上了皺紋。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的幾十年不曾踏足這裡。但在這裡出生、成長的經歷,使“白煤礦子弟”成為他們刻在身上、永遠無法去除的烙印。

眼前的景象,讓這次聚會的組織者張文平和馮紅斌特別感慨,他倆都是地地道道的白羊墅煤礦子弟,父親均在礦上工作。

始建於1947年的白羊墅煤礦,曾經燈火璀璨、熱鬧喧囂,家屬區、辦公區和坑口生產區相連成片,養活著成千上百的工人及其家屬。而今,曾經轟隆作響的礦山早已喑啞,家屬區人去房空,時間侵蝕著白羊墅煤礦的每一個角落。每到秋冬季節,煤礦的破敗和蕭索就會越發明顯。

一座俱樂部被拆毀,數百名失聯多年的煤礦子弟重新團聚奮起保護

2019年4月,被拆毀後的礦俱樂部(張文平 拍攝)

今年3月,白羊墅煤礦的標誌性建築俱樂部屋頂和大門被拆除了,此事在張文平心裡掀起了漣漪。有段時間,他經常穿梭於白羊墅煤礦的各個角落,拍照、攝像,然後配音解說、編輯剪輯,再把它們發送給散落在各地的白煤人。

“如果有一天,白煤礦沒了,我們的根可能也沒了。”大家都這麼說。老礦是否被拆除,這個擔憂一直在撥弄著每一個白羊墅煤礦子弟的神經。

一座俱樂部被拆毀,數百名失聯多年的煤礦子弟重新團聚奮起保護

2015年5月,白煤子弟在礦俱樂部前合影(張文平 拍攝)

煤礦就是家 家就是煤礦

“你是哪兒的人?”

“我是白煤礦的。”

中國人初次見面喜歡詢問對方的來歷,老家在平定縣鎖簧鎮立壁村的張文平每每被問到這個問題時,總是脫口而出“白煤礦”。“我從小就生活在這個地方,這裡就是我的家,所有白羊墅煤礦人經歷的生活,酸甜苦辣都被銘刻在這個地方。”今年49歲的張文平說。

對於他以及一眾白羊墅煤礦子弟來說,白羊墅煤礦有他們最初的家園記憶和不可磨滅的童年時光。“那時候,作為白羊墅煤礦子弟,心裡還是有一點點優越感的。”張文平回憶,在最鼎盛的時期,白羊墅煤礦有1000多名員工,它就像是坐落在瀑裡村的一個獨立王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僅有礦辦的醫務室,還有礦辦的子弟學校、供銷社和俱樂部。

因為都是白羊墅煤礦的職工,家屬區就緊鄰著辦公區。同事們也往往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鄰居,自小就長在一起的孩子們東家進去西家出來,餓了,不管在誰家都能填飽肚子。家長們上班的時候,孩子們就在辦公區的院子裡縱情遊戲,牆上的黑板是天然畫板,角落裡的開叉大槐樹最吸引人。還有院牆外的桑葚樹,到了夏季,黑紫的桑葚果掛在枝葉上,摘下來等不及洗就扔到了嘴裡……

“那個時候真是好啊!”時隔30多年,看到昔日的小夥伴們再次重聚,張文平感慨萬千。那時候的快樂是純粹的、無憂無慮的。

更讓他感到自豪的是,原上海市汽車運輸三場402汽車大隊曾在白羊墅煤礦駐紮了整整26年,為陽泉帶來了當時最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以及工農業生產所需的諸多緊俏物資。白羊墅煤礦職工及其家屬成為最早的受益者;陽泉也因此一度成為當時晉東地區最繁華的城市,被譽為“小上海”。

後來,隨著煤炭資源日趨枯竭,1992年白羊墅煤礦徹底關閉。曾經輝煌一時的白羊墅煤礦被大陽泉煤礦接替,工人們調走,子弟們去往各地讀書或者工作,昔日熱鬧的礦山開始漸漸沉寂下來,學校、醫務室、供銷社陸續關停,雜草在土地上四處瘋長,家屬區也日漸凋零。

如今,再踏進這裡,已是一片廢墟,滿目荒蕪。年近50歲的馮紅斌是個感性的人,離開白羊墅煤礦後每年都會回去看看,每次走過那個進出無數次的大門,看到熟悉的礦區逐漸變得破敗不堪,心裡總會無限唏噓。

一座俱樂部被拆毀,數百名失聯多年的煤礦子弟重新團聚奮起保護

上海402車隊宿舍(張文平 拍攝)

希望建立工業遺址 留住記憶中的家園

上個月,在張文平的推動下,原上海402汽車運輸大隊20多位師傅回到陽泉故地重遊。馮紅斌得知消息後特意趕去探望,一回憶起過去的種種,這個身材高大的漢子幾次淚流滿面。

“只要是跟白羊墅煤礦有關的事情,我都特別願意做,貼錢也會去做。”馮紅斌說,那時的生活雖然不富裕,但回憶是甜的。生在白羊墅煤礦、長在白羊墅煤礦、工作在白羊墅煤礦的他,曾經以為,一輩子吃喝拉撒、生老病死,都可以在白羊墅煤礦裡度過。白羊墅煤礦被時代裹挾,從繁榮輝煌一步步走向沒落與衰敗的場景,自小就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這次聚會前,張文平建立了一個微信群,取名為“白煤402一家人”,短短一個星期就有200人加入。這段時間,大家在群裡聊過去、找朋友,彼此驚喜地發現,那段關於老礦的情懷與回憶都沒有褪色半分。

近期,張文平一直在做一件事,他希望將白羊墅煤礦經歷的輝煌歷史記錄下來,引起社會的重視和保護,在舊址基礎上建立工業遺址,留住記憶中的家園。他認為,白羊墅煤礦是一座與陽泉同齡的煤礦,見證了我市工業發展的歷史進程,記錄了我市工業發展不同階段的重要信息,是我市工業文明的重要載體,具有一定的政治文化和社會歷史價值。同時,地方煤炭工業作為為我市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主要力量,在發展中形成了其獨特的工業文化精神,是我市開啟轉型崛起發展新曆程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動力。

他的這個想法得到了眾多白羊墅煤礦子弟的支持,大家紛紛建言獻策,沉寂近30年的白羊墅煤礦又再次變得鮮活起來。

“‘小上海’的記憶,不僅屬於白羊墅煤礦,更屬於我們這座城市。我們白煤子弟的情懷,不僅是家園情懷,更是家國情懷。我們盼望陽泉實現轉型崛起、重築‘小上海’夢,更期盼我們偉大祖國一天天繁榮昌盛。”張文平飽含深情地說。(荊 倩/文 張文平/圖)

"
一座俱樂部被拆毀,數百名失聯多年的煤礦子弟重新團聚奮起保護

白羊墅煤礦大門(張文平 拍攝)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不少老煤礦湮滅在了時光的長河中。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在礦山出生、長大、結婚生子,他們曾經都是光榮的煤礦子弟。對於他們來說,礦山就是家,家就是礦山。如果有一天,煤礦沒了,家可能也就不存在了。

一座俱樂部被拆毀,數百名失聯多年的煤礦子弟重新團聚奮起保護

白煤子弟重相逢合影(張文平 拍攝)

一場聚會喚醒兒時記憶

6月15日上午,沉寂許久的白羊墅煤礦突然變得熱鬧起來,礦區內的老樓,或是紅磚砌成,或是石塊壘就,打著鮮明的時代烙印。“歡迎白煤子弟回家”,煤礦辦公區大門口紅條幅上的一行字,讓不少人紅了眼眶。

“你還記得我嗎?”“我爸以前是礦上保衛科的。”“老哥,身體還好吧?”……八十餘人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雙手握了又握,嘴裡有說不完的話。

歲月流轉,往事如夢,幾十年彈指一揮間,不少人離開白羊墅煤礦時還是意氣風發的少年。如今,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已不再年輕,頭上有了白髮,臉也刻上了皺紋。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的幾十年不曾踏足這裡。但在這裡出生、成長的經歷,使“白煤礦子弟”成為他們刻在身上、永遠無法去除的烙印。

眼前的景象,讓這次聚會的組織者張文平和馮紅斌特別感慨,他倆都是地地道道的白羊墅煤礦子弟,父親均在礦上工作。

始建於1947年的白羊墅煤礦,曾經燈火璀璨、熱鬧喧囂,家屬區、辦公區和坑口生產區相連成片,養活著成千上百的工人及其家屬。而今,曾經轟隆作響的礦山早已喑啞,家屬區人去房空,時間侵蝕著白羊墅煤礦的每一個角落。每到秋冬季節,煤礦的破敗和蕭索就會越發明顯。

一座俱樂部被拆毀,數百名失聯多年的煤礦子弟重新團聚奮起保護

2019年4月,被拆毀後的礦俱樂部(張文平 拍攝)

今年3月,白羊墅煤礦的標誌性建築俱樂部屋頂和大門被拆除了,此事在張文平心裡掀起了漣漪。有段時間,他經常穿梭於白羊墅煤礦的各個角落,拍照、攝像,然後配音解說、編輯剪輯,再把它們發送給散落在各地的白煤人。

“如果有一天,白煤礦沒了,我們的根可能也沒了。”大家都這麼說。老礦是否被拆除,這個擔憂一直在撥弄著每一個白羊墅煤礦子弟的神經。

一座俱樂部被拆毀,數百名失聯多年的煤礦子弟重新團聚奮起保護

2015年5月,白煤子弟在礦俱樂部前合影(張文平 拍攝)

煤礦就是家 家就是煤礦

“你是哪兒的人?”

“我是白煤礦的。”

中國人初次見面喜歡詢問對方的來歷,老家在平定縣鎖簧鎮立壁村的張文平每每被問到這個問題時,總是脫口而出“白煤礦”。“我從小就生活在這個地方,這裡就是我的家,所有白羊墅煤礦人經歷的生活,酸甜苦辣都被銘刻在這個地方。”今年49歲的張文平說。

對於他以及一眾白羊墅煤礦子弟來說,白羊墅煤礦有他們最初的家園記憶和不可磨滅的童年時光。“那時候,作為白羊墅煤礦子弟,心裡還是有一點點優越感的。”張文平回憶,在最鼎盛的時期,白羊墅煤礦有1000多名員工,它就像是坐落在瀑裡村的一個獨立王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僅有礦辦的醫務室,還有礦辦的子弟學校、供銷社和俱樂部。

因為都是白羊墅煤礦的職工,家屬區就緊鄰著辦公區。同事們也往往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鄰居,自小就長在一起的孩子們東家進去西家出來,餓了,不管在誰家都能填飽肚子。家長們上班的時候,孩子們就在辦公區的院子裡縱情遊戲,牆上的黑板是天然畫板,角落裡的開叉大槐樹最吸引人。還有院牆外的桑葚樹,到了夏季,黑紫的桑葚果掛在枝葉上,摘下來等不及洗就扔到了嘴裡……

“那個時候真是好啊!”時隔30多年,看到昔日的小夥伴們再次重聚,張文平感慨萬千。那時候的快樂是純粹的、無憂無慮的。

更讓他感到自豪的是,原上海市汽車運輸三場402汽車大隊曾在白羊墅煤礦駐紮了整整26年,為陽泉帶來了當時最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以及工農業生產所需的諸多緊俏物資。白羊墅煤礦職工及其家屬成為最早的受益者;陽泉也因此一度成為當時晉東地區最繁華的城市,被譽為“小上海”。

後來,隨著煤炭資源日趨枯竭,1992年白羊墅煤礦徹底關閉。曾經輝煌一時的白羊墅煤礦被大陽泉煤礦接替,工人們調走,子弟們去往各地讀書或者工作,昔日熱鬧的礦山開始漸漸沉寂下來,學校、醫務室、供銷社陸續關停,雜草在土地上四處瘋長,家屬區也日漸凋零。

如今,再踏進這裡,已是一片廢墟,滿目荒蕪。年近50歲的馮紅斌是個感性的人,離開白羊墅煤礦後每年都會回去看看,每次走過那個進出無數次的大門,看到熟悉的礦區逐漸變得破敗不堪,心裡總會無限唏噓。

一座俱樂部被拆毀,數百名失聯多年的煤礦子弟重新團聚奮起保護

上海402車隊宿舍(張文平 拍攝)

希望建立工業遺址 留住記憶中的家園

上個月,在張文平的推動下,原上海402汽車運輸大隊20多位師傅回到陽泉故地重遊。馮紅斌得知消息後特意趕去探望,一回憶起過去的種種,這個身材高大的漢子幾次淚流滿面。

“只要是跟白羊墅煤礦有關的事情,我都特別願意做,貼錢也會去做。”馮紅斌說,那時的生活雖然不富裕,但回憶是甜的。生在白羊墅煤礦、長在白羊墅煤礦、工作在白羊墅煤礦的他,曾經以為,一輩子吃喝拉撒、生老病死,都可以在白羊墅煤礦裡度過。白羊墅煤礦被時代裹挾,從繁榮輝煌一步步走向沒落與衰敗的場景,自小就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這次聚會前,張文平建立了一個微信群,取名為“白煤402一家人”,短短一個星期就有200人加入。這段時間,大家在群裡聊過去、找朋友,彼此驚喜地發現,那段關於老礦的情懷與回憶都沒有褪色半分。

近期,張文平一直在做一件事,他希望將白羊墅煤礦經歷的輝煌歷史記錄下來,引起社會的重視和保護,在舊址基礎上建立工業遺址,留住記憶中的家園。他認為,白羊墅煤礦是一座與陽泉同齡的煤礦,見證了我市工業發展的歷史進程,記錄了我市工業發展不同階段的重要信息,是我市工業文明的重要載體,具有一定的政治文化和社會歷史價值。同時,地方煤炭工業作為為我市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主要力量,在發展中形成了其獨特的工業文化精神,是我市開啟轉型崛起發展新曆程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動力。

他的這個想法得到了眾多白羊墅煤礦子弟的支持,大家紛紛建言獻策,沉寂近30年的白羊墅煤礦又再次變得鮮活起來。

“‘小上海’的記憶,不僅屬於白羊墅煤礦,更屬於我們這座城市。我們白煤子弟的情懷,不僅是家園情懷,更是家國情懷。我們盼望陽泉實現轉型崛起、重築‘小上海’夢,更期盼我們偉大祖國一天天繁榮昌盛。”張文平飽含深情地說。(荊 倩/文 張文平/圖)

一座俱樂部被拆毀,數百名失聯多年的煤礦子弟重新團聚奮起保護

白羊墅煤礦生產用水井(張文平 拍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