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便利店之“死”:沒啥“傻錢”跟進,就結束了

2019年2月14日,上海,一間“歐尚一分鐘”無人超市設置在楊浦區長陽路街頭,顧客微信掃碼後即可入內購物。相比於一旁傳統的歐尚大賣場內的繁忙客流,光顧這間無人超市的顧客並不多。(IC photo/圖)

全文共3825字,閱讀大約需要8分鐘

  • 無人便利店大多進行的是融資、擴張的遊戲,其最致命的問題是缺乏造血功能。


  • 即便在北京很高端的寫字樓裡,也有不少白領會拿了東西不付款,甚至有的地方會有阿姨拿著大袋子來裝。


  • 零售不存在新和舊,零售的本質就是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本文首發於南方週末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文 | 南方週末記者 張玥

南方週末實習生 吳超

責任編輯 | 顧策

2019年夏天,已經鮮有人再提曾經一度風光的“無人便利店”概念。它刷新了互聯網概念的死亡速度。

2019年6月25日,南方週末記者來到上海僅存的“繽果盒子”。位於徐家彙商圈的這處無人便利店已經關門歇業,官網的加盟電話成為空號。兩年前,它的創始人曾宣稱“一年內落地5000家”。

這是一個被資本焦慮催生的產物。在天眼查中顯示,26家無人便利店品牌中,超過20家在2017年拿到了大筆融資,它們公佈的融資總額超過46億元人民幣。

但很快,2018年以後它們幾乎都終止了融資。資金鍊斷裂加速了死亡,截至2019年6月底,它們之中的10家已經打不開官網,微信公眾號微博停更數月,疑似倒閉。

“沒啥‘傻錢’跟進,就結束了。”一個零售投資領域的投資人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7-Eleven便利店創始人鈴木敏文在《零售的哲學》一書中說,便利店成功的要素是“便利”,只有能讓人感覺到“便利”,顧客才會一再光臨,“經營絕對不是簡單的數字遊戲”。

但無人便利店大多進行的是融資、擴張的遊戲,其最致命的問題是缺乏造血功能。

1

長在“風口”上

一位早期在繽果盒子工作的員工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團隊在2014年以前是做O2O水果電商的。那時水果電商的概念很火,但不久就發現這個生意不好做,水果損耗高,配送貴,融資變得困難。

為了降低最後一公里的配送成本,團隊想做一個類似於提貨點的地方,讓用戶自提。進一步考慮,覺得可以做一個提貨櫃。更進一步,能不能讓它承擔造血功能呢?可以順便賣點東西。

在這個邏輯下,繽果盒子內部搭建了一個模型櫃子,測試成功無人系統,拿給投資人看,找到了最初的啟動資金。

2015年10月1日,在公司位於廣東中山的總部樓下,第一個繽果盒子對外營業了。

同樣位於廣州,Easy Go的無人便利盒子也稍後開始了實驗。它的聯合創始人王牧牧記得,在2017年4月騰訊舉辦的“互聯網+”峰會上,他們用小程序做出了一個自助支付的小樣,拿去參展。後來在廣州的中華廣場,他們開了第一家小店。

巨頭入場,攪熱了這場實驗。2016年10月,馬雲第一次提出“新零售”概念;2017年7月,阿里巴巴的無人超市“淘咖啡”亮相;2018年1月,在西雅圖的亞馬遜總部一樓,亞馬遜的首個無人超市Amazon Go開業。一時間,資本爭相擠入。

曾任“繽果盒子”高管的王銘對南方週末記者說,2017年前後,繽果盒子在上海落地了省外第一個盒子,與歐尚超市合作。後者曾提出全資收購繽果盒子,幾乎同時,出現了第二選擇,GGV紀源資本、啟明創投等幾家一線基金也關注到它,幾經斡旋,繽果盒子選擇與後者合作。

天眼查顯示,2017年5月它拿到了1億人民幣的A輪融資,半年後又拿了5.1億B輪融資。在獵雲網的榜單上,繽果盒子被評為“2017最佳新零售創新公司TOP10”。

同樣受到資本青睞的還有另一種無人貨架模式。

這個模式很簡單:把敞開的貨架放到寫字樓的公司裡去,員工可以取用零食和飲料,然後掃碼付款。

這個沒多少技術含量的模式,卻迅速催生了幾個品牌,猩便利、便利蜂、果小美紛紛入局。果小美曾經在2017年底三個月內完成四輪融資,總計2億美元。

天若科技創始人陳維龍對南方週末記者解釋,2017年左右,互聯網行業資產荒。無人便利店概念出來以後,人們覺得“線上加線下”,想象邊界很大,能講出很好的故事。加上互聯網巨頭幾次合併後,一部分人員被擠出來了,手上恰好沒項目,跟資本一拍即合。

2

廣撒網的“坑”

王銘介紹,錢到位後,繽果盒子的選擇是快速擴張。一方面,聯繫大型物業公司,把“盒子”放到小區裡,因為這是公共空間,成本低。當時全國簽了很多家物業合作。

Easy Go也選擇了同樣的模式。跟物業公司按照營業額分成來談合作,分給對方3%-5%。這個模式效率很高,談下來一家,它所管轄的一片物業就都可以進入了。小區裡單獨拉水電,電費也不是很貴。

繽果盒子的另一種擴張方式是加盟。王銘記得,因為風頭正勁,加盟需求旺盛,“我印象中一天能接到200個電話左右,基本上全國前20的城市,每一個都有好幾個代理商在搶”。

在繽果盒子的官網上,現在還可以看到城市代理遍及全國28個城市。

但這種廣撒網的模式很快就失靈了。

加盟商發現,一個點位的日銷售額達不到宣稱的每天1000元,只有200-300,甚至幾十塊。很多代理商猶豫了,要退場。創始人陳子林曾公開表示一年內“繽果盒子”要開到5000家,但這個任務遠未實現。

2018年初,社交網站上還有繽果盒子加盟商的維權信,說日流水甚至只有8塊,再次分包給別人經營的“盒子”也遲遲不到貨。

一位繽果盒子前員工說,當時的問題是布點太激進,給後期配送形成很大制約。比如在寧波,只有一兩個網點,也需要整套人馬去管理、配送、維護,沒有成本優勢。而且繽果盒子面積不大,能存的貨不多,又沒有倉庫,銷量好的時候,一天要配送兩次,甚至更多,成本很高。

“繽果盒子當時其實是沒法盈利的,運營能力不夠強,這樣一個頭部企業,卻像流星一樣。”他說。

2018年起,大量員工先後離職。面對南方週末記者的採訪請求,陳子林婉言謝絕。

與無人便利店類似,無人貨架創業公司在瘋狂掃樓之後,同樣遇到了麻煩。

一位曾在“果小美”體驗過兩天的員工對南方週末記者說,他們的工資基於開發點位提成,一個點一百多,如果一個月超過60個,每個300元。推銷時有統一的話術清單。

但辦公室非常簡陋,員工質量參差不齊,瘋狂拓點成了唯一任務,他很迷茫,“不敢相信幾輪融資下來的創業公司是這樣的,投它的機構是看中了什麼?”

“果小美”創始人閻利珉曾是阿里巴巴“聚划算”團購平臺總監。目前它的官網已經無法打開,微博在2018年5月以後更新停止。

南方週末記者找到一位曾主導“果小美”投資的資深投資人採訪,被他婉言謝絕。

一位曾在便利蜂負責後臺數據的員工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從後臺看,有的地方貨損率高達70%,即便在北京很高端的寫字樓裡,也有不少白領會拿了東西不付款,甚至有的地方會有阿姨拿著大袋子來裝。

在沒有偷盜防範之外,還有物流和供應鏈的問題。羅森中國董事、副總裁張晟說,在一棟辦公樓送一次貨幾個小時,賺的錢可能還不夠樓下的停車費。無法想象這種模式能夠盈利。

張晟認為,開店要“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先建設好供應鏈,再去開店。一個小便利店背後要連接上千家供應商。

他表示,開店一定要採取集中出店戰略。“不會像互聯網公司這樣廣撒網,全國同時出現幾千家店,貨都沒法送,如果店鋪太分散,物流成本會變高。”

無人便利店之“死”:沒啥“傻錢”跟進,就結束了

2018年1月23日,遼寧瀋陽,無人便利店“繽果盒子”正式落地瀋陽市政務服務中心,為中心百餘名工作人員和前來辦理業務的用戶提供零售服務。 (IC photo/圖)

3

支付上沒有核心突破

無人便利店概念中的“無人”大多落在了收銀環節,用技術替代人工。但這其中幾乎沒有技術上的突破。

天若科技創始人陳維龍從2012年開始研究無人超市技術。據他介紹,現在大多數無人便利店的支付方式是RFID(射頻識別)。在移動支付興起後,用戶也可以拿著手機掃碼結算,但它的問題是盜損太高。

亞馬遜真正實現了技術突破,使用動態識別,實時捕捉人的動作,和商品進行匹配。但軟硬件成本太高,算法難度大,支持購物場景有限。

一位曾在家樂福工作多年的員工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內部培訓資料中寫道,迫於人力成本,1980年代中期,歐洲的超市就有無人收銀了,但設備不好用,沒有鋪開。

沈萬馬是一位有10年從業經驗的系統集成工程師,在阿里巴巴的無人超市推出時,他就看出是RFID方案。

RFID類似於非接觸的IC卡,把標籤固定在商品上,在收銀環節識別。它比紙質標籤貴,而且錯誤率高,想象一個人拎著一籃子20件商品付款,就像有20個人同時刷公交卡一樣,容易互相干擾而難以識別。

它在2005年就有大規模商業應用,用來追蹤監獄犯人、球場上的球員、港口的集裝箱,也有超市使用。技術不復雜,甚至只是一個大學生習作水準的無線電系統。這些年過去,在成本和準確率上有提高,但核心問題沒變。

在超市裡,如果標籤被撕掉,就沒辦法處理,甚至把標籤貼在別人的商品上也可以存在。

謝群曾擔任一家無人便利店品牌高管,他說,RFID不僅是標籤成本高(在電商網站,RFID電子標籤每個賣0.32元),更重要的是運營成本。它是一物一碼,當一個整件商品出倉時,要全部拆開,一個個地貼標籤上去,人力成本極高,一下回到原始狀態。

4

“彎腰撿鋼鏰兒的”

2019年6月底,南方週末記者來到位於上海八佰伴商圈的兩家新型便利店,猩便利和便利蜂。

在猩便利的黃色門店內,每一排貨架上都有二維碼,可以下載APP在手機付款。但為了防盜,出門時要去店員那裡掃碼確認,在被問到這樣和直接付款有什麼區別時,店員說“沒區別”。

在便利蜂,中午的生意很好,因為有午飯套餐和桌椅,很多附近員工來吃飯。這家店的收銀和咖啡機是可以自助完成的,但是香菸需要到收銀員處付款。店裡有三名店員,負責幫用戶盯著付款流程、整理貨物、加熱食品等。

它的核心在於地段好、優惠力度大和熟食服務。

張晟說,在傳統的便利店裡,收銀員也要兼做整理貨物、加熱食品的工作。現在的概念店即便省去了收銀員,仍然需要人來完成其他事,可替代的人工其實非常少。

在羅森,每天的送貨、供貨系統在二十年前就成熟了,只需要人工錄入訂貨的需求。如果這個環節也用系統來做的話,他認為是事倍功半。因為這個系統要和氣候、溫度等幾十個參數掛鉤才能準確核算需求,這個複雜系統的投入比人工貴太多了。

他曾經去無人便利店體驗,第一感受是“後臺重”,“他們的IT人員應該是我們的四五倍,但真的需要這麼多人嗎?”

羅森是第一家進入中國市場的日系便利店,1996年在上海古北新區開設了第一家店鋪。在被問到這個行業是否存在高利潤時,張晟笑著說,“肯定不是。便利店行業有句話,我們是‘彎腰撿鋼鏰兒’的。”

在他看來,零售不存在新和舊,零售的本質就是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無人便利店之“死”:沒啥“傻錢”跟進,就結束了

(應受訪者要求,王銘為化名)

其他人都在看:

無人便利店之“死”:沒啥“傻錢”跟進,就結束了無人便利店之“死”:沒啥“傻錢”跟進,就結束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