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莫求立竿見影

讀書莫求立竿見影讀書莫求立竿見影

美國作家戴爾卡耐基有一本書《林肯傳》,裡面有一部分講述了林肯在任職總統之前的窘迫生活。雖然物質生活極度匱乏,但林肯在食不果腹的時候仍然對書有一種執念。書把他帶入了一個“魔幻世界”,他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拿著一本書,痴迷進去,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而是在書中他找到了一個新的世界。書中的莎士比亞對他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他的演講才能也是在那時開始迸發的。當然,林肯也會為了工作而讀書,在做律師時,為了學習語法,他一口氣讀了幾本書,為了選取最佳的表達方式會花上好幾個小時。林肯只是一個斷斷續續接受過幾年正規教育的人,但是他對書的痴迷使他與眾不同。讀書時書本本身帶給他的是樂趣,是精神滿足,但讓林肯沒有想到的是書也給予了他走向總統之路的梯子。

現在我們的生存環境遠遠好於林肯當年,但對書的興趣卻沒有那麼濃厚。人們在讀書的時候心中或多或少都有那麼一絲“希望對我有用,最好對我現在有用”的想法,或者乾脆需要從書中找到某個理論,某個例子才來讀書,殊不知“書到用時方恨少”,想要從書中尋求幫助卻不知道從何開始的感覺在那時體會應該最深刻。功利給人們帶來了誤區, 我們總是抱著實用主義的觀點來看問題。我們讀書大多是一種被動的行為。

有的人是發自內心的喜歡讀書,在他們眼裡讀書是一件有“面子”的事兒,在朋友高談闊論時,如果誰沒讀過某本暢銷書,誰就會覺得很尷尬。他們讀書沒有功利色彩,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覺的習慣。就心態和動機而言,我們應該走出讀書的功利誤區,培養一種平和、超脫的氣度,少一些急功近利,把讀書成為一種習慣。有一篇博文的作者介紹他的讀書方法,他說有很多書都只是隨便翻翻,根本不從第一頁看起,隨便翻一頁,看下去,下次再隨便翻一頁,不覺就把所有內容都翻過了。他把這種方法叫做“和作者心對心”。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即學即用,不是立竿見影出效果,而是達到精神上的滿足。我們生存著不僅要有物質生活,還要有精神生活。當一個人的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物質需求滿足以後,他就會追求一種精神上的需求。而讀書則是精神生活的一種方式,同時又滿足了我們的這個需求,讓我們的精神生活豐盈起來。純粹的讀書無關名利,完全是發自內心的,它就像高爾基所說的是精神的麵包,為我們生命所需。吃飯可以強健我們的身體,讀書可以強大我們的精神。一個人,即便骨骼健全,倘若精神上有缺陷,也很難說他是一個健康的人。一個人如此,一個民族亦是如此。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相關推薦

推薦中...